[经验交流]一个中国房奴的顿悟

    作者:rmjs18 回复日期:2011-02-16 15:01:18 

  不搞GDP,没政绩
  ---------------------------------------------------
  中国人好面子。
  作者:闲云野猪ABC 回复日期:2011-02-16 16:02:18 
  
    我是做建筑行业的,不是房地产,是乙方。现在技术人才紧缺,到处都在挖人,还挖不到。我是在私企小公司,但是公司效益还不错,公司为了留住人才,今年年底大部分人的工资都上调了20-30%左右。年底分红也上调了。
    
    楼主你主析一下,如果房价暴跌,对我们这些行业影响也是挺大的,建筑行业会不会大量失业。。。。。
  -----------------------------------------------------------------
  我也是做这行的,现在建筑行业确实比较好找工作,工资涨的也挺快,特别是房地产行业。
  
  不过,最主要的原因,一是现在的房价高,大家都在开发房地产,第二是政府前两年的财政刺激政策,大搞基础建设。
  
  未来这个行业不会有这么好,那是一定的,不过,也不用太害怕,经济萧条其实没有人们想的那么可怕,受影响的往往都是边缘人群。
  作者:西都牧鱼fans 回复日期:2011-02-16 16:22:49 
  
    我发帖肯定你希望楼主回复,理由:我注册的名字好啊,呵呵
    
    别人推荐来的,看了2个小时看完了,我一样从大学就喜欢经济金融,也非这个专业的。
    整体评价来说,按照现有经济学金融学的原理,帖子非常好了。供求是核心。
    
    书名单里没有漫步华尔街,让我万分惊讶,第9版了。推荐。还有一个房地产周期的书,忘名了,应该推荐。
    
    房子上,我属于踏空者,虽然股票上挣了不少百分比,但股票因为没有杠杆效应,赶不上房子涨价效应。
    
    你前面提到,房地产周期17年,我记得标准说法是18年,如此说来从98算起,该结束高峰期了?这样简单的套有点问题,呵呵,不过谁又能证明18年失效呢?
    
    你认为最好的投资是股票,其次是古董。古董的交易费用太高(流通性太差),即使增值快,诈骗太多不适合大众D。
    
    不过我发现了按照理论扎实的经济学指标,都是发不了财的。比如买入指数怎么发财,pe高了怎么发财,房价高了不敢多买怎么发财,呵呵。
    
    研究泡沫(含地产),本来就很困难,老天爷都不知道什么时候低,什么时候高的破灭。
    过年仔细看了看,学了学怎么在股票软件上编程,感觉有点戏——也许能做中线。尝试了下(我就怕往前看,怎么看都对,往后操作,一操作就死),周一买入了股票,非要等下一个高点卖出,然后验证下是否高点卖出的。
    ----------------------------------------------------------
  这个名字确实不错。
  作者:草根非草 回复日期:2011-02-16 17:20:51 
  
    专家,支持。
    不像那些中介说几句刚需来忽悠人,中介有本事你来写写这样的文章啊。
    
    中介最忽悠人:忽悠有房的说房子要跌快卖,忽悠没房的说房价要涨赶快买
  ---------------------------------------------------------------
  呵呵,专家不敢当。
  今天晚上浪费时间了,一点没写,唉。
  作者:dzf24342 回复日期:2011-02-17 09:28:05 
  
    等待lz更新
  -------------------------------------------
  马上马上,正在写呢。
  作者:rmjs18 回复日期:2011-02-17 11:18:58 
  
    还有希望LZ插播一下你对昨天各省推出的调控细则的解读和看法
  ----------------------------------------------------------
  我刚发了一个帖子,多少跟昨天北京推出的调控细则的看法,你可以看看。
  作者:蝴蝶涓涓 回复日期:2011-02-17 11:35:09 
  
    其实三线城市两个人年入10万的人没有想象的那么少,工作几年买房子也没有那么难。。。。。。。。。从身边的人调查而来,一般大家也就保守的说一个约数。正在买,三线城市,好一点的都得九千一万,结婚刚需,纠结中,觉得现在即使不是最高点,也是次高点了。不知道各位怎么看
  ----------------------------------------------------------------
  现在纠结的人很多啊。
  第十章 政策八误(六)
  
  五误:
  
  过分强调外贸顺差和外汇储备。现在政府重视外贸顺差和外汇储备,是很多原因综合造成的。首先是由于中国经济的历史原因造成的,中国从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一直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一直是出于闭关锁国的状态,外汇储备常年不足一亿美元,而最惨的是在1980年,当时中国刚刚改革开放,这一年中国的外汇储备是负的12.96亿美元,没钱买国外先进的设备,没钱引进新技术,真是苦不堪言,正是由于这段历史的艰辛,让国家领导人们意识到了外汇储备的重要性,开始有意识的积累外汇储备了,不过,当时人们的想法还很朴素,无非就是觉得只有有了美元才能购买外国人的设备,才能引进外国人的技术,当时人们也没有多注重外贸拉动经济,提的更多的是引进外资。
  中国真正开始有意识的注重贸易顺差,有意识的实行外贸拉动经济的措施,是在就是年代以后,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促成了这个事情,第一是人们对西方的经济学理论越来越熟悉,而外贸拉动经济是国际上一种流行的做法,第二是受周围国家的影响,中国的改革之路,很多方面一直都是和周围的国家和地区学习的,如日本、香港、台湾、新加坡、韩国等等学习的,而外贸拉动经济是这些国家流行的国家,也是经济取得高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中国自然也深受其影响。进入九十年代以后,开始逐步有意识的推动外贸立国的政策,其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1993年的汇率改革,将人民币一次性大规模贬值,同时,从九十年代初期开始,开始对外贸出口实行大幅度的退税政策,这些都促使了后来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让中国政府过分重视外汇作用的另外一个事件,就是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当年以索罗斯抛售泰铢为导火索,导致了东南亚灾难性的金融危机,东南亚很多国家,耗尽了国家的外汇储备,也没有挽回外汇出逃,货币大幅贬值的局面。这一件事情一定让当时的中国政府官员印象深刻,一度十分担心将来中国也可能面对这样的问题,而中国政府联通香港政府守住了港币的汇率,更让中国政府觉得,手里多一点外汇是有用的。之后很多年,还有很多人写文章,担心中国出现类似东南亚金融危机似的问题。
  然而,中国所出现的问题,并非东南亚似的危机,而是类似于日本当年的问题。中国和东南亚危机不同之处在于,当年东南亚经济一片火热,其实并没有太多实质性的内容,主要是因为大量外资进入这些国家,把他们的地产和股票给炒热了,所以,外资一出逃,就给他们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
  中国和东南亚的情况不同,相比东南亚当年的情况,中国的经济是实实在在的,确实生产了大量的产品,这一点只要到国外市场上看看数不胜数的Made in China就明白了。然而,中国却走入了另外一个歧途。
  第一, 为了维持高额的贸易顺差,中国实际一直有意压低人民币的汇率,同时给予出口以高额的退税补贴,在分配体制上,也一直压低人工工资的收入。所有这些举措,实际上是通过给予外国人巨大的补贴才维持住了表面的外贸的繁荣。而这就相当于在中国人身上征收重税补贴外国人,从而严重限制了国内人的消费需求。于是就把中国经济拖入一个怪圈,通过对外贸易拉动宏观经济,从而压制了国内的消费需求,由于内需启动不了,只得进一步寄希望于外贸拉动经济,就如一个死循环一般。
  第二, 由于我们过去一直不让企业自己保留外汇,企业在赚取了外汇以后,必须通过结汇的方式上交给国家,从银行手中换回人民币。由于过去十年间中国对外贸易的飞速增长,由于结汇的方式导致了人民币发行的泛滥。由于流动性的泛滥,从而也就导致了投资品价格的飞速增长,这是房价在2005年以后疯狂上涨的根本原因。2007年之后,虽然不再要求必须结汇,可是由于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人们一拿到美元,还是赶快到银行换成人民币,所以流动性依然泛滥。
  第三, 由于对外贸易的飞速增长,人工需求越来越大,人工工资开始逐年增加,由于需求的增加,各种资源的价格也有不断攀升,再加上人民币升值又加重了外贸企业的成本,而且近年来,政府的政策一直偏向于国企,而挤压民企的生存空间,大型国企更是掌握国家的主要资源,如此种种,都让小型民企的生存越来越困难。而这却又导致很多民企从生产领域转向了资产投资,炒房炒股,更进一步推动了房地产市场的上涨。
  反观今天中国的情况,与东南亚的情况并不相像,但与当年日本的情况简直是如出一辙,但是中国今日的情况要比当年日本的情况更严重的多。
  由于日本的经济萧条发生在1990年前后,而东南亚金融危机则是在1997年,所以中国人对于东南亚危机的熟悉要远过于日本的经济萧条,某种程度上,这也让中国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今天反观过去,房价的疯狂上涨,国际刺激出口的政策,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作者:well757 回复日期:2011-02-17 14:06:24 
  
    楼主元宵节快乐!
  -------------------------------------------------------
  同乐同乐。
  作者:cliuwm 回复日期:2011-02-17 14:04:47 
  
    我曾经也想过中国土地制度应该私有化改革,给农民长期的权利。可是同事说,如果这样,中国大部分土地会被有钱人买走,农民的处境将会更糟。
    我认为他说的有道理。
  ------------------------------------------------------------
  被有钱人买走,总比抛荒的好,这样农民总能赚一些钱到手里。
  第十章 政策八误(七)
  
  六误:
  
  在经济措施上,过度信奉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理论。中国近年来的各种过激的经济政策,其真正的根源有一个,就是我上面说的一切以GDP为纲,把8%这个数字看的比一切重要。而在具体的手段上,则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来看,第一个是推动出口经济模式,今天中国经济的进退两难,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中国在这条路上走得太远了。
  第二个就是我这里要说的过度信奉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理论。中国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之前,对于西方的那一套经济学理论还是懵懵懂懂,当然也不明白如何有意识的依靠凯恩斯和货币主义理论来调控宏观经济,更何况那个时候还是计划经济的时代,没有那么市场经济的问题,比如经济周期、经济过热、经济萧条之类的问题。
  市场刚放开之后,遇到一些问题,也都是靠一些朴素的经济思想来处理,没有什么太系统的理论依据。不过,那个时候的一些政策举措,有些实在是很天才的。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期,我们就曾经遇到过一次严重的通货膨胀,当时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在于:大跃进之后,国家财政连续四年出现亏空,所以中央政府多印了六十亿的票子弥补财政赤字,由于农业和轻工业减产,印出去的钞票又多,结果就造成了通货膨胀,市场供应紧张。
  当时陈云主管中国的财政,他就弄来伊拉克的蜜枣、糖果点心、海产特产、高价奶糖等,给这些产品标上高价卖给人们,“搞了几种高价商品,一下子收回六十亿元,市场物价就稳定了”(陈云原话)。
  今天来看,这一招实在是高明,通货膨胀的首要原因,就在于市场上的票子太多了,所以对付这个问题,就要想办法收回票子。陈云这个办法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用的这些东西都不是生活必需品,只有有钱人才会去消费这些东西,所以这种方式剥削的是富人,不会对民生造成太大的影响。
  2003年之后的房地产,其实也起了“蜜枣”的作用,否则,央行发了那么多票子,物价就不可能这么多年一直维持的较为稳定了。然而,不同的是,房子可是关系到每个人的生活的,可以说关系国计民生了,所以陈云的“蜜枣效应”,可以说是皆大欢喜,可是现如今这个蜜枣就弄得怨声载道了。
  好了,书归正传,我其实多次说过,九十年代以后,中国政府开始逐步采用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来知道政策的制定。
  不过,中国人似乎有个毛病,什么东西要么不信,一旦信了之后,就容易走极端。在宏观经济政策上这件事也是如此,财政刺激和货币政策确实是西方人发明的,而且虽然已经给批的体无完肤,但是至今仍然被政府采用,不过西方人使用毕竟还是很小心的,没人敢用的太过分,因为人们都明白,这些政策虽然可能有短期的疗效,但是却有很大的副作用,很多经济波动本身就是这些政策的遗留效应导致的。
  但是中国却是少有的敢于将这些政策用到极致的国家,2009年之后,中国经济有出现萧条的迹象(其实这是必然的),中央政府顷刻间就祭出了四万亿的财政刺激计划,大搞基础建设,其速度之快,简直令人咂舌,这在西方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不曾出现过的事情。
  我本人长期在工程建设类企业中工作,在工程企业中有个国际性的排名ENR排名,中国企业有个长期梦想就是进入这个排名的前十名。可是受中国财政刺激政策的影响,2010年的全球最大承包商中,前十名中有五个席位被中国企业所占领,其中中国铁建排名全球承包商第一名。多年的梦想在一朝就实现了。
  不过就在中国铁建刚刚荣登榜首的时候,也爆出了他们在沙特承包的一个项目巨亏41亿人民币。
  在基础建设上是大手笔,在信贷上也毫不输人,2009年全国新增信贷额9.59万亿,2010年全国新增信贷额7.95万亿。
  而且中国人还发明了很多别人没有使用过的招数来刺激经济,1998年前后推出的房地产改革,教育改革和医疗改革,全部都是为了刺激宏观经济,为了保证宏观经济的增长率的。这些政策无一例外的都给后来遗留下了巨大的问题。
  而到2008年,在房地产的形式已经走到了非常严峻的形式,在原来的措施本来已经奏效的情况下,为了刺激宏观经济,保证宏观经济的数字,竟然忽然掉转政策方向,从控制改为了刺激房价。结果,房价在2009年之后经历了房改以后最大的一轮上涨,应该说是暴涨。
  而且,政府的这一举措给人们带来了非常不好的心理预期,人们对于政府的政策不再相信,政府行为已经没有任何公信力可言。最具讽刺意义的是,2009年政府的举措和报价的暴涨,竟然成了房地产商、房屋中介和投机得利者们用来嘲笑那些相信政府会控制房价,没有及时买入房子的百姓们的一个笑柄,成了这些人用来唱多的一个唐而皇之的理由。
  其实,别说是别人,我也不知道政府到底下一步能够整出什么政策来。
  
  作者:tysq099 回复日期:2011-02-17 22:05:40 
  
    在天涯见到的为数不多的质量很高的帖子
  
  作者:沉默是烟1 回复日期:2011-02-17 22:20:52 
  
    同意上述同志意见
    
  
  作者:uneenough 回复日期:2011-02-17 22:32:01 
  
    mark一下,楼主继续
  ------------------------------------------------------
  多谢各位支持。
  作者:ls198465 回复日期:2011-02-18 02:23:31 
  
    写的太好了。喜欢这种逻辑性强的文章。还有楼主对人生的思考也很好。
    
    不过个人而言,有些杯具的就是,懂得了许多道理,实际去做的时候却在自己已经认识到的问题上不断犯错,甚至是不可自拔,也是一个问题。
  ---------------------------------------------------------------------
  呵呵,犯错是难免的,有时候还因为自己认识的太多,反而犯错。
  作者:duoeu 回复日期:2011-02-17 23:14:17 
  
    非常值得看,我已经发给我女朋友了
  ----------------------------------------------------------
  其实我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无论是在论坛里面,还是身边的朋友。
  
  普遍是男的看空的多,女的看多的多。
  
  所以这七八年来,我身边凡是找了女朋友的,有了老婆的,基本上都在她们的张罗下买了房子,而单独一人的,很多人都没买房子。
  
  也许男人天生是理性的,而女人天生是感性的。
  
  不过,在泡沫成长的时候,理性反而犯错,感性容易得利。
  作者:rmjs18 回复日期:2011-02-18 08:39:56 
  
    因为认识太多,反而犯错,这话经典!
    这次一连串政策,可不可以理解为13道金牌?
  -----------------------------------------------------------------
  13道金牌啥意思。
  作者:西都牧渔 回复日期:2011-02-18 10:10:56 
  
    小贴丝继续支持你哦
  --------------------------------------------
  看到这个回复,我先是愣了一下,继而才反应过来,这不是我。
  
  其实我用昵称的时候,还真的同时考虑过鱼和渔两个字呢。
  作者:qdxrj 回复日期:2011-02-18 12:01:02 
  
    记号,下次看。
  --------------------------------------------------
  还下次看,为啥不这次看了就得了。
  作者:luna0519 回复日期:2011-02-18 13:22:08 
  
    楼主,给你提点意见,文章总得来说不错,比较客观
    但是太杂,主题不突出,后面写得有点罗嗦
    最好各章能简明扼要地给出观点
  ----------------------------------------------------------------
  谢谢,我会注意。
  作者:zbl930 回复日期:2011-02-18 14:14:30 
  
    楼主写得好,比较中立,说的都是很现实的东西。
    主要是P民要用冷静的头脑来思考房子,
    但是现在的P民只是希望得到一个结论,涨还是跌?买还是等?卖还是等?
    没有人可以给出答案。
    因为答案在GCD那里,
    有GCD,一切借有可能。
  -----------------------------------------------------------
  答案却是很难给,因为这都取决于未来政府的政策和执行的力度,如果政府一直坚持现在的政策,并且能够执行到位,我想是会跌的,可是要是过几个月来个大转弯,那就会出现非常恐怖的局面,或者政策虽然在,却没有有力执行,一切也是浮云。
  第十章 政策八误(八)
  
  七误:
  
  将房地产市场全盘放开,却没有同时完善保障房市场。1998年中国的房地产改革,完全是为了刺激宏观经济,而采取的权宜之计。当年同时实施的政策还有医疗改革和教育改革,这几项改革无一例外的都给后来带来了无穷的问题,当年房地产、教育和医疗一度并列称为三个难题,不过后来房地产暴涨,使得后两个问题相比,已经不那么严重了,人们的注意力也都集中在了房价上。
  我们今天都知道,房地产改革是始于1998年,在这一年正式宣布停止福利分房政策,逐步实现住房分配货币化。
  不过,很多人没有注意到的是,这一年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其中特别强调的是“同时调整住房结构,重点发展经济适用住房,建立以经济适用房为主的住房供应体系”。
  可实际上,以经济适用房为主的住房供应体系从来就没有建立起来,虽然远在房改之前的九十年代中期,政府就已经推出了经济适用房,可是第一,经济适用房的数量太少,远远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第二,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来说,条件限制太过严格,大部分买不起商品房的人群,却有没资格买保障房,第三,内部操作严重,关于公务员、明星等购买经济适用房的新闻已经是屡见不鲜,我一个同事买的经济适用房,就跟我说,某某国内歌星就在他们小区买的房子。
  因此,政府直到现在,似乎就从来没有真正想过要建立以经济适用房为主的住房体系。刚刚房改的时候,可能政府倒是有这样的想法,可是当年房价还不是很高,矛盾也不是很突出,甚至很多人对于经济适用房还不是那么感冒,因为价格差不了多少,还要去弄那么多复杂的手续,房子质量又不敢让人放心。
  等到房价渐行渐远,越来越高的时候,地方政府又尝到了土地财政的好处,说什么也不肯卖力建设保障房了。
  2003年之前,中央政府好在还在表面上说要实施以经济适用房为主的住房供应体系。到了2003年,因为非典给闹的,中国经济又不景气了,中央政府又想到了房地产这个法宝,再出政策推动房地产市场的发展。
  2003年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18号令)将1998年以经济适用房为主的政策调整为以商品房为主的房地产供应,明确要求增加商品房供应的比例。
  这一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皆大欢喜了,前者可以满足其拉动经济的需要,后者可以更好的卖地挣钱了,而中国房价也从此拉起了疯狂上涨的大幕。
  2007年之后,由于房价实在是涨的太厉害了,政府在原来的经济适用房的基础之上,又推出了两限房的政策,不过其本质与原来的经济适用房是换汤不换药,而且其很多具体规定尚不如经济适用房,其申请手续之复杂,也是前者所难以比拟的。
  比如,北京两限房要求买房人只能在户口所在区申请,对于大学生进入北京的,一些街道一度要求其原来学校腾退宿舍的证明,无论是租房、还是自有住房,都要居住地居委会和街道进行入户检查,等等措施,不一而足,很多措施,并不足以达到辨别申请人已有住房和收入的目的,却给申请人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烦恼。有时候,我们不禁要问,政府出具这些规定,其用意究竟何在。另外,在北京申请两限房的家庭收入的上限8.8万,超过这个收入就意味着失去了购买两限房的资格,可是以现在的房价,即便家庭收入这个数值的两倍,买商品房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一方面是大部分普通人民根本无缘保障房,就算够资格,申请过程也是千难万难,很多人到了最后都半途而废了。另外一方面,却屡屡爆出很多部委,很多官员,不经过任何手续,就能够直接购买限价房。
  即便时至今日,中国的房价已经严峻到了如此形势,中央政府也已经意识到问题的重大,最新出台的国八条也可谓严厉至极,可是我们注意到,政府依然没有打算大力推行保障房,虽然每次政策中都会提上一提,但基本上都是敷衍了事,其提出的供应目标和数量,也根本不足以解决现在的房价问题。
  可以说,政府至今仍然没有诚意真正推出保障房来解决高房价的问题。有一个现象,那就是每次房地产调控政策出台,房屋成交量都会大跌,但是房价却在高位横盘,而一旦措施松动,房价马上报复性上涨,根源就在于政府每一次实施的政策,都是只控制需求,而不增加供应,这一次也不例外。
  其实,推行保障房,对于政府来说并不难,而且不需要任何财政投入,所需要的只是限制房价,然后让房地产商在此基础上竞价买地。
  只是,政府既想要解决现在的问题,却又不想失去已经和将要得到的利益。
  
  作者:love2008jie 回复日期:2011-02-18 17:07:00 
  
    记号,从头至尾看了一遍,有时间再来温习。
  ------------------------------------------------------------------
  好。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