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连载]红楼特大谋杀案
第七章.博学英明的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
1. 玄烨---少年皇帝胸怀大志
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是清朝第四代君主、满清入主中原后的第二位皇帝,顺治11年(1654)3月18日诞生,顺治18年(1661)1月9日登基,康熙61年(1722)11月13日去世,庙号清世祖。
康熙帝7岁登基,享年69岁,在位62年。
玄烨的生母是汉人,姓佟。玄烨的外曾祖父佟养真是清太祖努尔哈赤麾下的将领,为清朝的开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外祖父佟图赖也屡建战功,因此佟氏家族成为清朝汉八旗中显赫一时的名门家族。
满清惯例,皇帝选妃,必须选蒙古贵族中的优秀少女。为了缓和汉满间的民族矛盾,顺治帝破例,开始在汉八旗中选妃,佟图赖的女儿被选中,成为顺治帝的一名妃子。
顺治帝并不宠爱佟氏,所以玄烨不被顺治帝重视。但是,玄烨的祖母孝庄皇太后大玉儿对玄烨格外钟爱,她用储君的标准培养玄烨,派自己的亲信侍女苏麻喇姑教玄烨读书写字,并且亲自教诲玄烨,培养玄烨高贵的气质和高尚的情趣,为玄烨日后当一个好皇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孝庄皇太后的坚决坚持下,顺治帝临终前立玄烨为储君。顺治18年正月初六日深夜,顺治帝宾天,初九日,在孝庄太皇太后的主持下,7岁的玄烨登基---康熙帝即位,将次年(1662)定为康熙元年。
为了避免顺治初年多尔衮摄政时独断专权的事情重演,孝庄太皇太后一改由皇族亲王辅佐幼子的旧制,让异姓重臣佐理军政机要,而决策权则抓在自己手中。同时,大玉儿把更多的精力用在指导玄烨学习执政上。她谆谆教导玄烨,要亲民爱民,要想百姓之所想,要尽量减轻民众的税赋,要宽容仁慈,要树立平天下的伟大理想。有一次,在满朝文武面前,太皇太后问少年康熙帝,你平生最大的愿望是什么?玄烨答道:唯愿天下乂安,民生乐业,共享太平之福而已。
大玉儿历经三朝,决定并辅佐了顺治、康熙两代皇帝,是清朝历史上的一个极其关键的重要人物。如果没有大玉儿,清朝的历史就要改写。康熙26年(1687)大玉儿病逝,享年75岁。世传大玉儿曾经下嫁‘皇父摄政王’多尔衮---是否属实,不得而知,因为史书上没有记载。可惜大玉儿,在儿女性爱婚事上,枉与他人作笑谈。
-
太皇太后问少年康熙帝,你平生最大的愿望是什么?玄烨答道:唯愿天下乂安,民生乐业,共享太平之福而已。
2. 除鳌拜、平三藩、收台湾
顺治帝遗嘱,命索尼、苏克哈萨、遏必隆、鳌拜辅佐幼主康熙帝。起初,四大臣协商辅政,共同晋谒少年康熙帝和太皇太后大玉儿,大玉儿决策后,再以皇帝或以太皇太后的名义书写并发布谕旨。四大臣虽然没有决策权,但是他们可以直入禁宫、可以票拟甚至可以代替幼帝御批,这给鳌拜专权乱政以可乘之机。
鳌拜,镶黄旗人,有显赫的门第和卓著的战功。鳌拜野心勃勃、骄横跋扈,并且善于玩弄权术。索尼虽然德高望重,但是已经年老体弱力不从心。遏必隆怯懦无主见,与鳌拜同属镶黄旗,利害相关,是鳌拜的跟屁虫。苏克哈萨资历浅,与索尼不睦,与鳌拜有隙,在辅政四大臣中处于孤立地位。
为了独揽极权,鳌拜借调换镶黄旗与正白旗的土地之事挑起争端,欲将苏克哈萨置于死地,向年仅13岁的康熙帝发难。
康熙6年(1667)7月7日,康熙帝举行亲政大典。此时索尼已经去世,鳌拜更加肆无忌惮地结党营私跋扈专权---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威逼少年康熙帝下谕旨---处死苏克哈萨---康熙帝对鳌拜的忍耐已经达到了极点。
为了除掉鳌拜,康熙用韬晦之计、欲擒故纵---表面上对他仍然十分尊重,暗地里精心布置,在行动之前,不动声色地将鳌拜的党羽以各种名义派出京城。康熙8年(1669)5月16日,康熙帝列数鳌拜的种种罪恶,诏令刑部捉拿鳌拜及其同党。时年,康熙帝15周岁。
明朝降将吴三桂、尚可喜、耿仲明合称三藩王,简称三藩---封号分别为平西王、平南王、靖南王,封地云南、广东、福建。
康熙12年(1673),康熙帝力排众议,决意撤藩,接到撤藩令,吴三桂狗急跳墙---时年冬,吴三桂打着‘兴明讨虏’的旗号,自封为‘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公开叛乱。
不足20岁的康熙帝临危不惧,严斥护藩论调道:三藩气焰日炽,撤亦反,不撤亦反,坚决不仿效汉景帝诛晁错以平七国之乱的做法。
康熙帝下令平叛。至康熙20年(1681),历时8年,三藩之乱终于戡平。
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明末,明王朝内忧外患,荷兰殖民势力乘机占领台湾。顺治18年(1661),郑成功为了坚持抗清斗争的需要,率领水师攻打台湾,驱逐了荷兰殖民者,从此,台湾成为郑成功的抗清根据地。
康熙帝和平统一台湾的愿望不果,平藩之后,决心用武力收复台湾。康熙帝于康熙20年命施琅任福建水师提督。施琅不辱使命,于康熙22年7月率领两万水师,一举收复台湾。
康熙8年(1669)5月16日,康熙帝列数鳌拜的种种罪恶,诏令刑部捉拿鳌拜及其同党。时年,康熙帝15周岁
吴三桂、尚可喜、耿仲明合称三藩王,简称三藩---封号分别为平西王、平南王、靖南王,康熙12年(1673),康熙帝力排众议,决意撤藩,吴三桂打着‘兴明讨虏’的旗号,自封为‘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公开叛乱。
不足20岁的康熙帝临危不惧,严斥护藩论调道:三藩气焰日炽,撤亦反,不撤亦反,坚决不仿效汉景帝诛晁错以平七国之乱的做法
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
康熙帝和平统一台湾的愿望不果,平藩之后,决心用武力收复台湾。
康熙帝于康熙20年命施琅任福建水师提督。施琅不辱使命,于康熙22年7月率领两万水师,一举收复台湾。
3.康熙帝抗俄签约---尼布楚条约
东北地区是满族及其祖先的发祥地。黑龙江流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等地,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
16世纪下半叶,俄国开始向西伯利亚蚕食,至1648年,俄国势力遍布西伯利亚。这片土地相当于当时俄国本土的数倍。
1643年,俄国开始侵略黑龙江流域,1651年侵占了战略要地雅克萨,侵略者对这一地区进行烧杀抢掠。为了驱逐侵略者,康熙帝决定武装反击。康熙24年(1685)6月,清军兵临雅克萨城下。经过激战,侵略者战败投降。8月,俄军闻知清军已撤,又重新占领雅克萨,并建筑了一座有全套防御工事的城堡。
康熙25年7月,清军再次包围雅克萨。经过数月的激烈战斗,侵略者遭到毁灭性打击。俄国迫于清军的强大攻势,同意通过谈判和平解决中俄边界问题。
康熙28年(1689)9月7日,中国清政府代表索额图与沙俄政府代表戈洛文在尼布楚签订《中俄尼布楚议界条约》---这是中俄间签订的第一个界约。
界约规定:中俄东段边界以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外兴安岭为界。岭南属中国领土,岭北归俄国。额尔古纳河南岸属中国,北岸归俄国。外兴安岭与乌第河之间的地区另议。尼布楚周围及其以西原属中国的领土让给俄国。俄国军队撤出雅克萨,并将其在雅克萨和额尔古纳河南岸的据点全部拆毁。
尼布楚条约明确肯定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是中国领土,阻止了俄国向我国东北的扩张。
尼布楚条约带来了中俄东部边境一百多年的和平,也是康熙帝抵御沙俄侵略、维护和平、维护国家主权的历史丰碑。
-------------------------------------
4.康熙帝亲征噶尔丹
噶尔丹阴谋勾结沙俄,制造分裂。
噶尔丹是漠西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的头领。康熙10年(1671),噶尔丹用武力吞并了厄鲁特蒙古的其他各部,占领了青海和新疆天山以南的广大地区。
康熙27年(1688)噶尔丹配合沙俄向喀尔喀蒙古发动了突然袭击,击溃了喀尔喀蒙军。沙俄乘机胁迫喀尔喀蒙古的上层人物叛国投俄,遭到宗教领袖哲布尊丹巴的坚决抵制。在哲布尊丹巴的带领下,喀尔喀蒙古归附了清朝。
康熙29年(1690),噶尔丹以追击喀尔喀蒙古为名,发动武装叛乱。他带领两万叛军杀进内蒙古地区,其前锋一直打到离北京仅九百里的乌珠穆沁,京师震动。面对严峻的局势,康熙决定亲征噶尔丹。
康熙29年6月,康熙帝亲临塞北,指挥大军迎战噶尔丹。8月,清军在乌兰布通与叛军交战,清军大胜。噶尔丹带着残兵败将侥幸突围。
噶尔丹侥幸突围之后,表面恭顺、向清廷进贡,暗中却向沙俄求援,积蓄力量。
康熙34年(1695),噶尔丹率领3万军队,再次叛乱。
康熙35年(1696),康熙帝第二次亲征噶尔丹。清军三路大军约定在瀚海之地会师,夹击叛军。康熙亲自统帅中路军。在克鲁伦河附近,清军与噶尔丹叛军相遇。未及交锋,噶尔丹便慑于康熙军营雄伟的气势,连夜拔营逃遁。康熙帝率领前锋穷追三日,叛军望风而逃,狂奔不止。追到昭莫多附近,叛军遇上了先期到达的西路清军。清军占据了有利地形,将叛军引入包围圈。清军居高临下,从三面杀向叛军,噶尔丹几乎全军覆没。
康熙36年(1697),康熙帝第三次亲征噶尔丹。此时噶尔丹已经穷途末路,拒绝投降,到处流窜。噶尔丹在绝望中急病而死,他的残余的几百名部属投降清军。历时十年的噶尔丹叛乱终于被平定了---粉碎了沙俄分裂中国的阴谋,巩固了西北边疆。
康熙28年(1689)9月7日,中国清政府代表索额图与沙俄政府代表戈洛文在尼布楚签订《中俄尼布楚议界条约》---这是中俄间签订的第一个界约。
尼布楚界约规定:中俄东段边界以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外兴安岭为界。岭南属中国领土,岭北归俄国。
尼布楚条约明确肯定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是中国领土,阻止了俄国向我国东北的扩张
尼布楚条约带来了中俄东部边境一百多年的和平,也是康熙帝抵御沙俄侵略、维护和平、维护国家主权的历史丰碑。
作者:爆炒肥肠 回复日期:2009-02-13 14:12:25
老农,你以为雍正一系列的土地改革是那个做公公的想出来的吗?
雍正的“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规定全部满族世袭子弟都要纳粮,都要耕田。“火耗归公”,“摊丁入亩”等改革都极大的推动了种田的积极性。一系列改革使得国库收入充足,为乾隆继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雍正起的是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继承了康熙要求改革吏制的遗志,基本完成了康熙未能完成的遗愿。启下,为乾隆继位扫平了政治上的障碍。一句话没有雍正,如何有康乾盛世?你认为是一个公公和一个和尚能够做的事吗?
-----------------------------------------------------
---雍正帝是---好极---好皇帝,这是无疑的。
---但是,汉人文觉禅师为什么不可以是好皇帝呢?
---更何况还有代御胤祥呢---雍正朝前期的很多重大国策出自胤祥
老农,你以为雍正一系列的土地改革是那个做公公的想出来的吗?
雍正的“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规定全部满族世袭子弟都要纳粮,都要耕田。“火耗归公”,“摊丁入亩”等改革都极大的推动了种田的积极性。一系列改革使得国库收入充足,为乾隆继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雍正起的是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继承了康熙要求改革吏制的遗志,基本完成了康熙未能完成的遗愿。启下,为乾隆继位扫平了政治上的障碍。一句话没有雍正,如何有康乾盛世?你认为是一个公公和一个和尚能够做的事吗?
-----------------------------------------------------
---雍正帝是---好极---好皇帝,这是无疑的。
---但是,汉人文觉禅师为什么不可以是好皇帝呢?
---更何况还有代御胤祥呢---雍正朝前期的很多重大国策出自胤祥
5. 封14子胤禵为抚远大将军进军西藏
康熙56年(1717)底,准噶尔部发兵六千突袭西藏,拉藏汗战败身亡。准噶尔军占领拉萨,组织了一个西藏傀儡政府,并废除了拉藏汗所立的第六世达赖喇嘛---却为理塘灵童的合法化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
康熙57年(1718)5月,康熙才知道了拉藏汗死亡的确切消息;11月,总督额伦特、侍卫色楞在卡拉乌苏全军覆没。于是,康熙帝决定征讨西藏之准噶尔,并承认理塘灵童为合法达赖喇嘛。
康熙58年(1719)正月,康熙帝命第十四子胤禵为抚远大将军,决定次年4月出征,由清朝大军护送灵童进藏。
鉴于额伦特和色楞之败,康熙对这次出兵做了周密的安排。
康熙59年(1720)正月三十日,康熙命抚远大将军胤禵率军从西宁移住穆普乌苏,管理进藏军务粮饷,居中调度;授延信平逆将军,出青海向喀喇乌苏进军;授噶尔弼为定西将军,会和云南都统所部,从巴塘进发,为南路之师;又派富安宁、傅尔丹二将,分别从巴里坤、阿尔泰出师,为北路出击之师。2月16日,册封新胡必尔汗格桑加措(理塘灵童)为‘弘法觉众第六世(藏民认为是第七世)达赖喇嘛’,派满汉官兵、青海之兵送往西藏---把护送灵童达赖喇嘛和驱逐准噶尔人连在一起---以护送灵童达赖喇嘛的名义进军西藏,更容易为西藏人民所接受。
康熙60年,康熙对西藏政事进行重大改革,并决定在拉萨驻军三千。由此,彻底结束了蒙古诸部对西藏的统治,废除了第巴独揽政府大权的制度,任命西藏地方首领担任噶伦,共同管理西藏事务---从而实现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施政---这是历史性的转折。自元朝西藏归入中国版图后,这是中央政府第一次在西藏地区长期驻军。
康熙58年(1719)正月,康熙帝命第十四子胤禵为抚远大将军,决定次年4月出征,由清朝大军护送灵童进藏。
第八章.康熙废储,当真是英明一世糊涂一时?
1.二次废储后,康熙严词杜绝立储言论
康熙以前,后金清初旧制,皇帝生前不立储君。这是八旗旗主联合议政制度所决定的。八旗制度是后金清初的国体。在中央,八旗旗主拥有较大的权力---旗主联合议政王大臣会议,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努尔哈赤缔造八旗,德高望重,得到了子侄们的一致拥戴,稳居汗位。所有旗主都是兄弟,权力均等,谁的权力高过众人,违背共议原则,谁就遭到反对。在这种政治体制下,不能立储君,只可待皇帝死后,由八旗旗主公推新君。
康熙学习儒家经典,研究中国历朝的统治经验和教训。青年时代的康熙帝,认为立储君有利于皇权的连续与稳固,是巩固清王朝统治的头等大事。
康熙14年(1675),22岁的康熙帝立二皇子胤礽为太子。小太子胤礽才一岁多,因为他是中宫孝诚仁皇后所生,子以母贵,所以舍长立幼。到了太子该读书的年龄,康熙派太子师傅对他教育培养,一心想把他培养成一个理想的君主。胤礽虽然能文能武,但是性格骄奢不仁,令康熙大为失望。
康熙47年(1708),康熙行猎途中,当众宣布废弃储君胤礽。
康熙48年(1710),康熙复立胤礽为储君。
康熙51年(1712),康熙第二次废储。
二次废储以后,康熙严词杜绝立储言论。
二次废储以后,康熙为什么要严词杜绝立储言论呢?难道他当真英明一世,反而在有关国家命运的立储、废储的大事上糊涂一时?---这可能吗?
历史证明,康熙二次废储以后,再也没有立新的储君。雍正登基---皇四子胤禛承位---是隆科多空口宣旨,那肯定不是康熙帝的意愿。
二次废储以后,康熙帝严词杜绝立储言论,只能说明他已经胸有成竹。
---难道他想永远地废除立储的制度?
---他是想恢复八旗旗主联合议政制度?
---又或者是---不贵难得之货---欲彻底毁掉社会动乱的祸根通灵宝御?
-
2. 一痛决绝---断绝祸根通灵宝御---不贵难得之货
《老子》曰: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这‘难得之货’,指的是什么?
这‘难得之货’不是金银,不是珠宝---这些东西并不难得,只要有钱就可以买到。所谓‘难得之货’,指的是天子屁股下面的那张龙椅---通灵宝御。
君为臣纲---伪儒教把‘难得之货通灵宝御’捧上了天,把坐在那个位子上的人捧上了天---谁坐上了那把交椅,就是天子,整个天下的财富和民众就都是他的--- 坐在那个位子上的哪怕是个白痴,他说的话对臣民而言就是圣旨,就是纲领,就‘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
历史上的一次次战乱或是阴谋篡权,都是因何而起?所谓改朝换代、所谓轼君篡位、所谓挟天子令诸侯、所谓清君侧、所谓垂帘听政、所谓逐鹿中原,那些大英雄、大阴谋家们打着忠君复礼的旗号,所争、所抢、所盗的不就是这‘难得之货通灵宝御’吗?
所以说通灵宝御是中国社会的孽根祸胎。所以《老子》疾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康熙博览群书,他读懂了《道德经》。他认可‘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他之所以要废储、汰君、砸宝御,不仅仅因为这劳什子通灵宝御‘连人之高低不择’---更重要的是他深刻地认识到这‘难得之货通灵宝御’是可能导致他的众多儿子们自相残杀,从而导致天下大乱、百姓遭殃的魁首祸根。
为了儿孙后代的和睦幸福,为了天下百姓脱离战乱之苦,饱学之才玄烨一痛决绝---痛下决心,断绝祸根!誓汰君破陈腐旧套---废储汰君砸通灵宝御---‘不贵难得之货’!所以在他二次废储之后,严词禁止立储言论。
康熙60年,康熙对西藏政事进行重大改革,并决定在拉萨驻军三千。自元朝西藏归入中国版图后,这是中央政府第一次在西藏地区长期驻军。
二次废储以后,康熙严词杜绝立储言论。
二次废储以后,康熙为什么要严词杜绝立储言论呢?难道他当真英明一世,反而在有关国家命运的立储、废储的大事上糊涂一时?---这可能吗?
历史证明,康熙二次废储以后,再也没有立新的储君。
雍正登基---皇四子胤禛承位---是隆科多空口宣旨,那肯定不是康熙帝的意愿
二次废储以后,康熙帝严词杜绝立储言论,只能说明他已经胸有成竹
3.康熙帝仿效法国,在宫中建科学院
康熙帝博览群书,涉猎中外。玄烨5岁开始读书,至老不倦。他不仅学习中国的四书五经、诗词、书法、历史等传统文化,更喜爱西方的天文、地理、音乐、数学等自然科学。
康熙先后从师南怀仁、张诚、白晋,学习天文、历法、代数、几何、三角等。
康熙对音乐、美术也很感兴趣,学习过西洋乐理,会弹奏西洋乐器。
康熙仿效法国科学院,在宫中建立了有画家、雕塑家、制造钟表和天文仪器的工匠等人参加的科学院,并谕令科学院的成员可随时把自己的作品呈送给他观看。
康熙曾经举办过西洋绘画作品展览。康熙品味高雅,善于识别绘画水平的高下和不同的风格。
有史学家评论说:康熙帝博览群书,又善于学以致用,在封建帝王中是一位思想开明、多才多艺的佼佼者。遗憾的是,他对于西方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仅仅停留在个人的爱好阶段,并未影响到治理国家的决策。与其同时代的彼得大帝乔装赴西欧考察,大刀阔斧地在俄国实行了改革。相比之下,当不难看出两人之间的距离。
康熙大帝的改革精神,当真不如同时代的彼得大帝?非也!
康熙帝玄烨比沙皇彼得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词曰:
可叹玄烨停极德,堪怜康熙咏絮才!
【极:极权、皇帝;
【停极:汰君、弃极权、废帝制---将‘君为臣纲’淘汰出局;
【停极德:弃极权废帝制之德、爱民亲民之德、顺其自然之德。
【停极德伟也,大也---伟若喜马拉雅,大比茫茫云天!
-
难道康熙帝他想永远地废除立储的制度?
康熙帝一痛决绝---断绝祸根通灵宝御---不贵难得之货
第九章.石头极弑红楼梦
《石头记》是《红楼梦》?---石头极弑红楼梦!
只因为《红楼梦》开篇写到:
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
所以有很多人---其中包括绝大多数红学家都说:《石头记》是《红楼梦》。
《石头记》是《红楼梦》吗?非也!正与何其芳先生所说:曹雪芹把《石头记》裁剪成千万份,散布到《红楼梦》中。
虽然,我们在《红楼梦》中随处可见《石头记》碎片,但是《石头记》绝对不等同于《红楼梦》。《石头记》记载的是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而红楼梦则是一部伟大的文学巨著。
《石头记》的确切名字是《石头极》。
《石头记》是《红楼梦》---乃是曹雪芹巧妙设计的谐音句,它传递出来的信息是---石头极弑红楼梦!
‘极’是什么?‘极’,就是皇帝。
‘石头极’是谁?
‘石头极’ 是‘实头极’的谐音,简称石头或‘石上’。他是一个朝廷的真实的头脑,是一位不穿龙衣的皇帝。
‘石头极’是雍正秘史《石头记》的作者,是鼎鼎有名的雍正皇帝。但是,他不是胤禛,不姓爱新觉罗。他就是终雍正一朝寄居皇宫13年的文觉禅师。石头极用他乱禛的笔墨旨命天下13年。
难道那穿龙衣的胤禛反而不是雍正帝?
那位龙衣人不是胤禛,他是貌似胤禛的内侍太监赵昌冒充的。这位袭人公公胸无点墨,不过是个摆设罢了。
雍正朝之所以能正常运转,全凭石头极乱禛的笔墨。所以,这位石头极、这位雍正皇帝特别的辛劳。纵观中国历史上的各朝皇帝,石头极文觉禅师的辛劳是空前绝后的。雍正朝13年间,他一共留存了一千二百多万字的谕旨御批。
‘石头极弑红楼梦’---什么意思?
所谓红楼梦,宏楼梦也。指的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一个伟大的梦想---天下平。用杜甫的话说,就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用《老子》的话说,就是---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康熙二次废储之后,为什么严词杜绝立储言论?因为他准备从根本上废除立储君的封建帝制---不贵难得之货通灵宝御---欲停止极权、废除帝制、淘汰君为臣纲、砸宝御放公公。
岂料,停极放宦的万年大计泄露天机。放公公的消息引起了清宫太监的极大恐慌。面临集体失业的清宫太监,在瓜州毒寇---恶监杨柏(权当化名)的煽动和带领下,铤而走险,上演了一出不为世人所知的弑康熙、保帝制、劫宝御的历史悲剧。
杨柏劫御,所用的方法,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掉包相似计而已。
康熙61年11月13日,隆科多空口宣旨:皇四子胤禛承位。
貌似胤禛的内侍太监赵昌冒充胤禛身穿龙衣登基。
赵昌就是所谓的袭人---龙衣人。
或曰:既然是杨柏带领众太监谋杀了康熙帝绝了新制红楼梦,为什么要说是石头极弑红楼梦呢?
答曰:如果杨柏没有碰巧遇到笔墨乱禛、满腹经纶的文觉禅师的话,他是万万不敢铤而走险的。康熙61年11月13日,恶公公杨柏弑君扒麾---铤而走险得逞,如此,诞生了雍正帝---有了石头极故事。
《老子》曰: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这‘难得之货’,指的是什么?
这‘难得之货’,指的是什么?
这‘难得之货’不是金银,不是珠宝---这些东西并不难得,只要有钱就可以买到。所谓‘难得之货’,指的是天子屁股下面的那张龙椅---通灵宝御。
君为臣纲---伪儒教把‘难得之货通灵宝御’捧上了天,把坐在那个位子上的人捧上了天
所谓改朝换代、所谓轼君篡位、所谓挟天子令诸侯、所谓清君侧、所谓垂帘听政、所谓逐鹿中原,那些大英雄、大阴谋家们打着忠君复礼的旗号,所争、所抢、所盗的不就是这‘难得之货通灵宝御’吗?
所以说通灵宝御是中国社会的孽根祸胎。所以《老子》疾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为了儿孙后代的和睦幸福,为了天下百姓脱离战乱之苦,饱学之才玄烨一痛决绝---痛下决心,断绝祸根!---
誓汰君破陈腐旧套---废储汰君砸通灵宝御---‘不贵难得之货’!所以在他二次废储之后,严词禁止立储言论。
誓汰君破陈腐旧套---废储汰君砸通灵宝御---‘不贵难得之货’!所以在他二次废储之后,严词禁止立储言论。
康熙帝誓汰君破陈腐旧套---废储汰君砸通灵宝御---所以在他二次废储之后,严词杜绝立储言论。
---------------------
第十章.康熙61年11月13日---哭声摇山振岳
1. 康熙宾天,隆科多空口宣旨
历史的脚步走到了康熙61年11月12日深夜,这是一个特别寒冷的夜晚。
深宫中,吴雅氏梦见她的两个儿子来给她道喜。她感到非常的幸福和无比的自豪---她的丈夫康熙帝把一件特别重大的、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使命交给了她亲生的两个儿子---十四子胤禵和四子胤禛。
吴雅氏笑着问丈夫:你有二十多个儿子,你为什么把这件动天改制的大事偏偏地交给了我给你生的两个儿子呢!
丈夫调侃道:这是因为你会生啊,只有你生的这两个儿子是最好的啊,只有他哥俩不希罕那劳什子通灵宝御啊,还有,我要砸那劳什子你不阻拦我啊。
吴雅氏高兴的笑出声来了,她端起茶杯喝了一口水,放下茶杯,也想说句笑话凑趣,忽地发现丈夫没了,儿子也没了。
只见一个人---披头散发、飘飘忽忽地向她飞来,转眼间这人便到了吴雅氏面前。只见他面目乌紫、口流鲜血。
吴雅氏大骇,疾声喝道:你不要害我!你是谁?是人是鬼?
只听那人幽幽地说道:我怎么会害你呢?朕是玄烨,朕是你丈夫啊---你不认识朕了吗?
吴雅氏恐惧之极,不由自主地退了一步,颤抖说道:你刚才还好好的,怎么一忽儿的功夫,你就变成这个模样了呢?
唉,天机泄漏,可怜朕的万年大计付之东洋大海了!
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万万没有料到啊!---那些个冷子冷面之人竟然群体造反,劝惩汰君放宦。他们下手好狠毒啊!瓜州毒寇杨柏用大棍狠命打朕,朕的心脏被震碎了!
你是说公公们造反了---他们想保住那劳什子,他们竟敢铤而走险?
正是,要揭露他们,绝不能让他们扒麾得逞!
吴雅氏被吓醒了。她被这个怪梦吓出了一身冷汗。外面出奇的寂静。许久,仿佛听到远远地传来一声凄厉的喊叫。难道当真出大事了?吴雅氏忐忑不安,那不祥的预感就像一块大石头重重地压在她的心头。
康熙61年11月13日夜,康熙帝宾天。只见宫门洞开,两边灯笼照如白昼,乱烘烘人来人往,里面哭声摇山振岳。
哭喊声中,一个厚重的声音高声喊道:先帝遗旨!
摇山振岳的哭声噶然而止,只见隆科多站在康熙的灵柩前,紧握双拳,声音颤抖,一字一顿道:先帝遗旨---皇四子胤禛承位!
康熙帝博览群书,涉猎中外。玄烨5岁开始读书,至老不倦
康熙帝不仅学习中国的四书五经、诗词、书法、历史等传统文化,更喜爱西方的天文、地理、音乐、数学等自然科学
康熙仿效法国科学院,在宫中建立了有画家、雕塑家、制造钟表和天文仪器的工匠等人参加的科学院
康熙帝博览群书,又善于学以致用,在封建帝王中是一位思想开明、多才多艺的佼佼者
康熙大帝的改革精神,当真不如同时代的彼得大帝?非也!
2.雍正登基,胤禛的亲娘吴雅氏撞柱而死
‘皇四子胤禛承位!’---话音刚落,‘胤禛’便身着龙衣粉墨登场!
吴雅氏惊恐地睁大了眼睛---那个装模作样、迈着八字步、穿着龙衣的家伙,瞪着个死羊眼,就像丢了魂似的---这难道是我的儿子?是胤禛?
---我那禛儿神仙般的人品!
---他的道风仙骨哪里去了?他的风流倜傥哪里去了?他怎么忽然间变得这么埋汰了呢?
---高贵至上的龙衣竟然遮掩不住他那一身的奴才骨头!
这龙衣人很像一个人,哦,想起来了,他像赵昌,只不过多了几根胡子。
咦,怎么不见赵昌呢?他是康熙的近侍太监,又是康熙的干儿,此时他应该在灵前才是啊。
那赵昌的外貌虽然仿佛和胤禛相似,但是,鱼目岂能混珠!
难道这龙衣人---他是赵昌?
一种巨大的、莫名的恐惧笼罩着吴雅氏,冷不丁地想起了昨天夜里的噩梦,难道他们父子都遇难了?
一个声音在她心底坚定地说:那个穿龙衣的绝不是我的儿!
吴雅氏比看到魔鬼还要恐惧万分,突然,她指着那个行尸走肉的家伙,歇斯底里的大叫一声:啊~~---他不是。。。。。
‘他不是我儿’这句话还没说完,就有两个魁梧的太监猛冲上来,捂住她的嘴,把他拖出去了。
吴雅氏的声音,被一片‘万岁’声给盖住了,除了专职监视她的两个太监外,几乎没有人听到她这声凄厉的喊叫。
吴雅氏被两个太监拖到一个小黑屋子里。
杨柏匆匆赶到,厉声问道:怎么回事?
两个太监答道:她指着皇上喊叫‘他不是。。。。’
吴雅氏的眼中欲喷出火来,指着杨柏厉声骂道:那个穿龙衣的狗杂种不是我儿,你这个狗奴才弑君窃国,你们不得好死!
杨柏随手抓起一个铜香炉,狠命照吴雅氏脑门上一砸,吴雅氏便一命呜呼。
一个太监怯怯地问:这事怎么交待呢?
杨柏冷笑一声:就说她要为康熙殉葬,撞柱自杀了!
---------------------------------------
《石头记》是《红楼梦》吗?非也!
正与何其芳先生所说:曹雪芹把《石头记》裁剪成千万份,散布到《红楼梦》中。
《石头记》记载的是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而红楼梦则是一部伟大的文学巨著。
《石头记》的确切名字是《石头极》
‘极’是什么?‘极’,就是皇帝!
第十一章.正确理解《红楼梦》的立足点是什么
1.红楼梦密码是怎样发现的?
二十八年前,我第一次读《红楼梦》,而且连续读了四遍,此后的二十多年里,我几乎每年都要读一、两遍《红楼梦》,细细地读,其动机说来十分好笑---不过想看出前80回和后40回的‘云泥之别’,如此而已。
我始终没有看出‘云泥之别’,反而觉得,若就其艺术水平而言,后40回不仅毫不逊色。而且,如果把整部120回红楼梦比作喜马拉雅山的话,那么第98回黛玉之死,就是珠穆朗玛峰!
几乎所有的《红楼梦》研究者都说《红楼梦》是一部宣扬民主思想的伟大著作,从《红楼梦》的字里行间也的确可以感受到民主的气息。可是,若要说的具体一点,究竟是哪个人物、哪件事情是带有民主思想的呢?却又说不准了?---难道这就是《红楼梦》魅力持久不衰地原因?
将《红楼梦》细细地读过二十多遍以后,竟然意外地发现一个大问题:号称
中国封建社会百科全书的《红楼梦》---竟然有成百上千个漏洞和疑点!!
《红楼梦》第一回的第一句话---‘此开卷第一回也’---就是一句废话!伟大的《红楼梦》、伟大的曹雪芹,难道会把一句废话贴到自己的额头上?
《红楼梦》中诸多的漏洞和疑点,难道是作者的败笔?又不像。
如果我们承认《红楼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的话,《红楼梦》中存在着的这诸多的漏洞和疑点,难道是作者的故意?---是煞费苦心地精细布置?
细心地阅读、分析、推敲之后终于发现了,这些所谓的漏洞,传递出来的信息是雷同的---难道这就是所谓的破解《红楼梦》所隐之史的《红楼梦》密码?
--------------------
‘石头极’ 是‘实头极’的谐音,简称石头或‘石上’。他是一个朝廷的真实的头脑,是一位不穿龙衣的皇帝。
‘石头极’是雍正秘史《石头记》的作者,是鼎鼎有名的雍正皇帝。
但是,雍正皇帝不是胤禛,不姓爱新觉罗。
雍正皇帝就是终雍正一朝寄居皇宫13年的文觉禅师。
石头极用他乱禛的笔墨旨命天下13年。
难道那穿龙衣的胤禛反而不是雍正帝?
-
2.索隐和考据的致命点
《红楼梦》问世二百多年以来,研究《红楼梦》的学者就息息不断,并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学术流派,名曰:红学。
红学又分有多个不同的派别,其中最著名的有以蔡元培为代表的索隐派和以胡适为先导的考据派。
何谓索隐?所谓索隐,就是要把隐藏在《红楼梦》中的‘隐史’索引出来。索隐派把贾宝玉索引成被康熙二立二废的太子胤礽等等。
何谓考据?用胡适的话说,就是‘大胆假设,认真考证’。考据派把贾宝玉假设成曹雪芹,又把曹雪芹考据成江南织造曹寅的孙子。所以,所谓考据、所谓‘大胆假设’,臆造而已---不过是变相的索隐罢了。
索隐和考据的共同致命点:都是把虚构的红楼梦人物的外部特征如性别、年龄等等和某一个历史人物对号入座。
-
那位龙衣人不是胤禛,他是貌似胤禛的内侍太监赵昌冒充的。这位袭人公公胸无点墨,不过是个摆设罢了。
雍正朝之所以能正常运转,全凭石头极乱禛的笔墨。所以,这位石头极、这位雍正皇帝特别的辛劳。
3.最大的索隐派腰斩《红楼梦》,把曹雪芹‘考’成曹霑,其谬千里
为什么俞平伯说‘所有的红学家都是反《红楼梦》的呢?’---因为所有的红学家虽然都痴迷地热爱着《红楼梦》,却在研究、理解《红楼梦》的思维方向上和《红楼梦》的思想、艺术背道而驰。
自胡适而始的所谓新红学派,打着考据的幌子,挥舞着索隐大棒,把所有的对立观点都打倒在地。岂不知,他们自己却是最大的索隐派。他们根据红楼人物的年龄、性别等外部特征,根据一部与《红楼梦》毫不沾边的曹氏家谱,硬是把曹雪芹考成曹沾,把曹沾考成贾宝玉,其谬千里矣!
所谓考据派的两大理论支柱是:
1,《红楼梦》前80回作者曹雪芹=曹霑。
2,后40回是高鹗续书。
但是,这两根支柱根本就是虚无的、臆造的。
甭可置疑的,120回《红楼梦》是一个伟大的、完美的不可分割的整体。考据派腰斩红楼,把《红楼梦》研究引向了一个死胡同。
纵观中国历史上的各朝皇帝,石头极文觉禅师的辛劳是空前绝后的。雍正朝13年间,他一共留存了一千二百多万字的谕旨御批。
作者:一天秋碧 回复日期:2009-02-19 21:47:22
楼主好,敬佩你的大胆推断.<红楼梦>我读了数遍,也看了不少解析它的文章.但总是感觉它蕴涵的太深.很多根本无法理解.经你点拨后,感觉有些东西可以迎刃而解了似的.望楼主继续,期待更多.
--------------------------------------------------------
---呵呵,谢谢理解,俺不会辜负你的期待的。俺已经将120《红楼梦》及其脂批全部解读完毕。现在正在修改斟酌。
---若没有特殊情况,或多或少,俺每天都会更新的
楼主好,敬佩你的大胆推断.<红楼梦>我读了数遍,也看了不少解析它的文章.但总是感觉它蕴涵的太深.很多根本无法理解.经你点拨后,感觉有些东西可以迎刃而解了似的.望楼主继续,期待更多.
--------------------------------------------------------
---呵呵,谢谢理解,俺不会辜负你的期待的。俺已经将120《红楼梦》及其脂批全部解读完毕。现在正在修改斟酌。
---若没有特殊情况,或多或少,俺每天都会更新的
作者:xiaotingsese 回复日期:2009-2-16 22:20:00
林黛玉入贾府13岁了!这都不知道吗?
-------------------------------------------
---呵呵,空口无凭啊
---是哪一回?---说‘林黛玉入贾府13岁了’?---
---请你把那段文字摘录下来,让大家都明白明白。
林黛玉入贾府13岁了!这都不知道吗?
-------------------------------------------
---呵呵,空口无凭啊
---是哪一回?---说‘林黛玉入贾府13岁了’?---
---请你把那段文字摘录下来,让大家都明白明白。
4.必须承认120回《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完整的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
正确理解《红楼梦》的立足点是什么?
是必须承认120回《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完整的、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
《红楼梦》之所以是伟大的,因为她不仅具有极高的思想性,而且其创作艺术别具一格,是空前的,而且也很可能是绝后的。
《红楼梦》之所以是现实主义的,因为她取材于现实生活。其中的每一个人物虽然都是作者虚构的,却又都是活生生的。
《红楼梦》之所以是文学作品,因为曹雪芹将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打碎之后进行了再创造,所以红楼人物虽有其生活原型,却又绝对不等同于其生活原型---尤其是性别、年龄等外部特征---《红楼梦》中的妙龄少女,其生活原型很可能是一位白须老翁呢。最奇妙的是,由于作者运用了‘分身法’、‘合身法’等艺术创作手法,红楼人物不仅一人兼演多个重要的历史人物,而且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呢。
所谓红楼梦,宏楼梦也。指的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一个伟大的梦想---天下平
康熙二次废储之后,为什么严词杜绝立储言论?因为他准备从根本上废除立储君的封建帝制---不贵难得之货通灵宝御
-
康熙帝欲停止极权、废除帝制、淘汰君为臣纲、砸宝御放公公
-
岂料,康熙帝欲停极放宦的万年大计泄露天机。放公公的消息引起了清宫太监的极大恐慌
面临集体失业的清宫太监,在瓜州毒寇---恶监杨柏的煽动和带领下,铤而走险,上演了一出不为世人所知的弑康熙、保帝制、劫宝御的历史悲剧。
第十二章.《红楼梦》的主线索‘通灵宝玉’
1.通灵宝御---皇位、龙椅、皇帝所拥有的极权
《红楼梦》中最重要的物件是什么?是‘通灵宝玉’。
‘通灵宝玉’是《红楼梦》的主线索,从第一回一直贯通到第120回。
贾宝玉含玉而诞!(第1回)
通灵宝玉令贾宝玉死而复生!(第25回)
贾宝玉失玉疯癫!(第95回)
又复稍示神灵,高魁子贵,方显得此玉那天奇地灵锻炼之宝!(第120回)
---这‘通灵宝玉’为何这般神奇?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红楼梦》、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曹雪芹,把‘通灵宝玉’写得神乎其神---甚至于荒诞无稽---这究竟是写实笔法还是绝大的败笔?
为什么说‘通灵宝玉’归还贾家之后,贾家便‘家道复初,也是自然的道理’呢?
高魁子贵,指的是高魁乾隆---雍正13年,雍正实头极文觉禅师悬崖撒手---墨谕传位弘历归还‘通灵宝御’之后,大清国起死回生。所以,爱新觉罗氏‘家道复初,也是自然的道理’。
胡适及其追随者都不知道这‘通灵宝玉’指的究竟是什么。胡适及其追随者都荒谬认为:
《红楼梦》中的贾家=江南织造曹家。
曹雪芹=曹寅的孙子(或儿子)。
所以,几乎所有的‘红学家’都说后40回不是曹雪芹原著。
通贯《红楼梦》120回的‘通灵宝玉’究竟是什么呢?
‘通灵宝玉’一击三鸣:
(1- 通灵宝御---皇位、龙椅、皇帝所拥有的极权。
(2- 通灵宝谕---圣旨、皇帝写的文书、皇帝说的话。
(3- 通灵宝谕---特指康熙帝的汰君停极宝谕。[君=极=皇帝]
如果把整部120回红楼梦比作喜马拉雅山的话,那么第98回黛玉之死,就是珠穆朗玛峰!
几乎所有的《红楼梦》研究者都说《红楼梦》是一部宣扬民主思想的伟大著作
-
从《红楼梦》的字里行间也的确可以感受到民主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