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摩罗街(2012世界的逆转)

  来到香港后,我很快就被安排在了老鬼叔手下做伙计,这段时间我学了很多东西,也见识了很多人物,来店内的人什么样的都有。
   一般古董店堂里布置得美轮美奂,家具都是红木,壶鼎彝器、瓷铜玉石,罗列满前,使人眼花。不过,摆在店堂内的多是仿品或是假货,万一哪个冒失的人不小心摔碎了物件,又恰好是个穷光蛋,那不是让店主白白损失一笔银子么。
   而且懂行的人拿起物件后都是自己拿自己放,中途一般是不接手的,防止交接时万一不小心摔在地上,相互扯皮。真有货真价实,能够交行的东西,都是放在内屋或者保险柜里待价而沽,一般来店的人多是散客,熟客是不用自己登门的,早有人私下联系,有个好物件直接是找懂行的人过眼,或者由行内的人专到专门收藏的富豪权贵手里,不会特意摆放在店内招眼。
   一些先富乍贵的人,有了点钱,就开始附庸风雅,想收藏点东西,这类人一看就知道是新手,因为通常对字画不感兴趣,也不懂,只对一些玉器,金器之类有点兴趣。因此一些所谓“汉玉”或“含玉”的物件格外吃香。
   记得10多年前,有种玉,是西北出的,称为青海玉,但是多以“和田玉”的名头往外卖,两者间价格相差巨大。此玉质感远不如和田玉质感细腻圆润,更缺乏羊脂玉般的细密圆润之感,透明度比较差。更糟糕的是此类玉开采后,需要迅速加工出售,否则时间长久,玉石颜色会变的灰暗无光,如顽石一般,那就没什么价值了。
   老鬼叔在店内教了我很多鉴别文物古董知识,我很奇怪他如何懂的那么多,只是每次问到这个问题,他总是避而不答或者答非所问,我觉得他有什么事瞒着我,可我和小外公一样没好意思再追问下去。
   我也问过老鬼叔这么多年,碰见过什么难忘或者好玩的人没有,他说,很多啦。
   比如香港的庄世平老爷子,此人大家可能不熟悉,不过熟悉中国书法史的朋友一定听说过故宫里的三希堂。这不足六平方米的养心殿西暖阁,曾经是整个紫禁城的“艺术中心”——一生爱好书画乾隆皇帝,把他最心爱的三件书法珍品就存放在这里。
   据说这里珍藏了乾隆最为喜爱的三件书法字帖,也就是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此外,三希堂还收藏了收藏了晋以后历代名家一余人,墨迹三百多件以及拓本五百种各类书画国宝。
   至今,在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也有一个“三希堂”,存放着的是书圣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这些国宝颠沛流离,几经周转。值得庆幸的是,在1951年,《中秋帖》和《伯远帖》重返祖国怀抱。
   但是这些事情,都和小外公的有着密切的关系。
   大陆解放后不久,周恩来在毛泽东的支持下,做了一件十分伟大的决定,即秘密指令当时广东省银行香港分行经理的徐伯郊成立了一个秘密组织——香港文物秘密收购小组,专门收购流散到香港及海外的文物。当时的郑振铎是主管领导,徐伯郊是执行小组的负责人。据说,郑振铎对收购的范围有明确指示——“以古画为主,古画中以宋元及之前作品为主;碑帖、法书暂不收购;铜器、玉器、雕刻、漆器等,收其精美而价廉者;日本的东西,要设法争取;有被美帝垂涎欲购之可能的,也必须先收!”
   此事后来就是由庄世平先生具体经办,庄世平是建国初期香港仅有的两名全国人大代表之一,那时正担任南洋商业银行的董事长。1951年,在一次银行界的聚会上,一个收藏界的朋友告诉庄世平,过几天他们会有一笔大买卖——著名的《中秋帖》和《伯远帖》,就要被汇丰银行收入囊中了。
   当时的“二希”由一个叫郭昭俊人所持有,此人是早先是被从前袁世凯的“账房先生”,官拜九江关税监督的郭葆昌(号世五)的儿子,字帖是民国后不久,郭世五意外地从离北京琉璃厂不远的一家小小的古玩店“品古斋”收到的,死后此宝贝就传给了自己的儿子郭昭俊。抗战期间,这位公子因战乱,没敢多声张,战后平息一点了,这个郭公子熬不住了,跳了出来。此位爷也算识货,不过不是要珍藏,而是对外开出了收购此“二希”非一千两黄金不卖的口号。黄金千两,这是什么概念?就在那一年,张大千用五百两黄金的价钱,购得了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为了这幅古画,张大千放弃了一座富丽的王府名园——这样一算,“二希”的一千两黄金,就是两座王府的价钱。即使这么贵,当时的收藏家张伯驹业还是打算筹钱购买献给国家,只是意想不到的是,此时郭昭俊竟然投到当时的宋子文门下,其见面礼就是《中秋帖》和《伯远帖》。 张伯驹气愤之下,写了一篇《故宫已佚书画见闻录》发表在上海的《新民晚报》,将“二希”与郭氏父子的关系公之于众。文章见报之后,舆论大哗,宋子文迫于压力,很快便将“二希”退还了郭昭俊。
   解放前,郭昭俊带着《中秋帖》和《伯远帖》逃到了台湾,为了生计,他对当时的国民政府发出请求——只要政府“赏”他一点报酬,他必定将“二希”“捐赠”出来。 只可惜当时的国民政府已经是摇摇欲坠,哪有心思来搭理这个事情,郭昭俊无奈,又急需用钱,在没合适买家的情况下,将“二希”抵押给了当时香港的英国汇丰银行,赎期定在1951年11月底。此事,老鬼叔很快就知道了,并告诉了小外公,小外公此时尚未和大陆方面有什么联系,出于民族感情,他将消息透漏给了一个和庄世平熟悉的收藏界的朋友,让他将消息通过庄世平传给北京方面。并且积极联络在港的一些收藏家和古董店老板,秘密达成协议,不去汇丰银行收购此二宝,最终北京方面派来的秘密收购小组成功以50万港币回购此“二希”回国。
   据说,当时国内的外汇储备不到2亿美金,这笔回收的经费和之前回购国宝的费用加起来在当时都不是小数目,实属不易!
   这样的故事数不胜数,小外公还告诉我了一个他熟悉的人的故事。
   就是曾经叱咤上海滩的地下皇帝——杜月笙。
   此人生平故事许多,早年是个大反派的角色出现在人们记忆里,最近几年,随着一些知情人的回忆,这个人物的面目逐渐丰满起来。
   小外公还在部队时候就知道他这个半个老乡(小外公是浦西人,杜是浦东高桥人,那时浦东地区还不算上海地界,属于川沙县,浦东人至今到浦西去买东西,还会说“下午去上海买东西去!”)的故事,只是两人素无交往,加之小外公常年累月都是在外地,对此人也只是有所闻名而已。
   小外公最后还是见识到了这个“老乡”,此时是内地刚解放不久,杜月笙带着一家老小逃到了香港做了寓公,据说他早先想去法国,但是蒋介石不同意,他慌乱中只能重返香港(抗战时候,他已经躲港一次了)。本来以为,此次还是暂时避难,待他日可重整山河,只是眼见国民党军节节败退,解放军步步逼近,心里恐慌烦闷不已。当时,杜月笙带来的钱款并不多,而且,还有个壮举,就是当很多人面烧了以前不少人的欠条,嘱咐众人今后不得再提。但是,一家的生活还是要妥善安排,故此,杜家人没少出没当时的一些古董店和当铺。小外公也是因此和杜的一个儿子熟识起来。杜当时有4个太太,实际上是5个,只是老大因为与人通奸,被杜给关了起来,断了夫妻的名分。杜最疼爱的是五太太孟小冬,内地陈凯歌导演拍了部《梅兰芳》里与英俊小生黎明演的梅先生搭配对手戏的女主人公孟先生即是此人。最后相伴杜到死的也是此人。她后来和杜生了个女儿,至今还生活在香港。
   小外公熟悉的杜的儿子是杜的三太太的儿子维亲,此公子长的比较像他父亲,瘦瘦高高的,喜欢金石书画,常去摩罗街
  小外公熟悉的杜的儿子是杜的三太太的儿子维亲,此公子长的比较像他父亲,瘦瘦高高的,喜欢金石书画,常去摩罗街淘宝,一来二去就和小外公熟悉了起来。小外公此时也得知了他的身份,恰好几次收到维亲相邀去家里做客,正好他也想见识下那个当年红遍整个上海的流氓头子,就答应了下来。
   小外公后来和我说,杜住的一般的公寓,没什么奢华的地方,地址是在香港岛中半山的坚尼地台二十号。杜当时精神状态已经很不好,看人眼神十分地狐疑,家中到处是药品和补品,医生和看护出入不停,杜不停咳嗽吐痰,下人忙乎不断。看见小外公前来看望,也没什么过多表示,只是指指旁边的椅子,示意笑外公坐下,小外公注意到杜虽热天,也不开电扇,只是由下人和太太轻轻打着蒲扇,仍身穿一件青色长袍,脚上套着一双布鞋。孟小冬侍奉在一旁,不多话,只是见人微笑。
   在杜的家中,小外公见其并无任何杜的照片以及家人合影之类的东西,仅在杜坐的摇椅旁的西式矮柜上摆放了2张黑白照片,一张是其和五太太孟小东的合影,他坐着,孟小冬站着;另一张竟然是杜身着戎装的照片,这让曾是军人的小外公吃惊不小,不知道杜何时也加入国军了?后问了维亲才知道此照片是杜在抗战后当上所谓“少将参议”后兴致所致去拍的,很少拍照的杜非常喜欢这个照片,一直带在身边,只是那军服自此再也未见穿过。
  
  
  
  
  
  感谢诸位的支持,其实,老夫一直在看此版其他朋友的帖子,甚至回帖。怎么说呢,哭笑不得。
   要么是故弄玄虚炒冷饭,要么就是位不着四六的朋友回帖起哄,很少能有认真回帖或者思考的机会。
   感谢诸位在这里热情的回应和积极的思考,这才是我写下此文的目的。
  
   今日累了,早些歇了,明天继续。后面更好看。
  杜月笙实际上我小时就听过姆妈说过,只是她每每有点不屑的样子,可能是家世不同的缘故。加上解放后,翻出的杜的事情基本不是敲诈就是霸占民女,或者就是充当蒋介石的大手走狗之类的人物,印象甚为不好。只是后来因为生意的关系,加上自己也因小外公缘故多和杜的后人有往来,慢慢地对其印象也改观了许多。
   本来打算累述一下,忽然见网路上有篇题目为《上海老中医眼里的杜月笙:上古游侠远不如杜氏》的文章,作者是早年上海的一名中医陈存仁先生,描述的较为客观,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看看。
   但是最令我感兴趣的却是文中对黄炎培先生的一段描述,讲的是黄将杜捐给其主持的浦东中学资金肆意挪用,结果,杜自己又在浦东的高桥弄出了个正始中学,规模之大,教学之严谨,实属罕见。现在的正始中学已经不复存在了,宁波还有个正始中学,那就不是一回事了。
   与小外公要好的维亲也是毕业于这个中学,因感慨香港的国语教育过少,英国的西式教育过多,曾多次和小外公回忆过自己所上过的正始中学。
   据维亲说,早先杜聘请的是一个叫陈群的失意政客,此人曾任国民政府汉口市市长,在任内和汉口市警备司令杨虎大杀共产党人,世人有养(杨)虎成(陈)群的外号,后陈群因受到上层排挤,被免职后隐居上海,被杜月笙相中,当了此所中学的第一任校长。只是此人素无教学经验,后来学校被他弄的是不伦不类不瘟不火,被杜免职,杜又聘请了上海的文艺家,教育家陆澹先生。陆先生上任后,在杜默许下大刀阔斧地改革,不到两年时间,竟将正始中学整治的是有声有色。
   当时,进正始中学十分容易,无论穷人,富人的孩子,基本上报了名即能入学,但升级却不容易,只要有两门功课不及格或品行分不足60分都要留级.所以初一往往有三,四班,每班三十多人,到初二就淘汰了一半,初中毕业时只剩下三十来个学生能升入高中。正始中学是私立学校,但学费竟然比市立或省立中学还要低廉,每学期只收五元。由于老师教学严谨,能升到高三的学生成绩自然都是拔尖的,上海市每年的高中会考,正始中学总是第一第二,所以学校创办不久就名声大振了。
   维亲的几个同父异母的兄弟当时也都在正始中学就读,老大杜维藩初中毕业后升入高中,但老二杜维垣和老三杜维屏则在初三时留级,没能升入高中。可见正始中学要求之严,不循私情,即使是董事长的儿子也不能特殊。
   据说杜月笙的家教很严,杜维垣在与同学在操场上用童子军的六开刀作游戏时,不慎戳破了同学的脚, 杜维垣立即跪在地下求同学不要声张,陆校长立即派人到这个同学的家中求情,,说千万不能让董事长知道,否则杜公子将没命,校方每天派车接送这个同学去上学和回家。
   以上皆传闻,只是相对内地一些教育体系,我想还是有所反思的吧?
   据后来维亲说,当年他大姐美如曾告诉我他一件事情,就是当年,杜其实是受到毛泽东的秘密邀请,准备从香港返回上海的,
  回上海定居,黄金荣受大陆有关方面委托也捎信到香港来,邀请杜返沪,而此时,蒋也多次电邀杜去台湾,杜总是屡次推脱,收到黄的来信后,杜大受鼓舞,杜就很高兴地立即委托原上海《新闻报》总编钱永铭给毛先生写回信,不料信写好后,钱永铭却不知怎么回事装错了信封,把杜给毛先生的信错装到给蒋先生(蒋介石)的回信的信封里了。就这样,共产党没有看到父亲的回信,而蒋先生看到杜有回归上海之意后大怒,威胁其不得返回大陆,更不得随意出洋!此事给杜更加增添了巨大压力和打击,让病中的杜饱受煎熬,越发加剧了病情。
  
  
  
  随便涂鸦,各位喜欢的话,我就多鬼话一些,只是别和谐了就好,呵呵
  433#作者:934650417 回复日期:2011-1-8 9:51:00
    司马相如 —— 《美人赋》:“奇葩逸丽,淑质艶光。”
  ——————————————————————————————
   道兄抬爱了!
  445#作者:airwalk4444 回复日期:2011-1-8 14:39:00
    还好杜没回来 回来就赶上文化大革命 不死也半条命!!
  ——————————————————————————————
   呵呵,然也。想来一代枭雄最后也不过如此,何况芸芸众生。诸位又何必自寻烦恼呢?
  438#作者:逆兽翎迦 回复日期:2011-1-8 13:25:00
    祥叔,您好!对于共济会您有什么看法?就是中国的天启文明和他们的地启文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就知道有人会问这个问题,其实大陆有个理论学家何新先生专门对这个组织有些研究,有兴趣的话,不妨找他文章看看,只是言语中颇多偏激,自己体会吧
  摩罗街其实有很多有故事的店铺,前面我已经交代了,在此街上有很多店铺,看到最多的两个字,就是“斋”和“宝”。斋,是中国古代文人对屋子的称呼,也就是说,这里的一个个店铺并非单纯地做买卖,也是在广交朋友、交流文化。
   相熟的一些老板和掌柜都是经历风雨的人,很多店铺都有一些不为人所知的故事和传奇,甚至身份也十分特殊。其中有一家老板,姓董的掌柜,东北人,系早年来港的大陆人士,他有个十分要好的朋友是北京的一位黄先生,这个黄先生的身世十分蹊跷。据说,他才是真正的中国首富,用个成语来说就是富可敌国。
   内地有部电视剧叫<<人间情缘>>据说就是根据他的故事改编的。此人现在是大陆著名的慈善家,拥有拥有三辆顶级版的劳斯莱斯房车和一座价值约一个亿的仿白金汉宫的豪宅,他其中的一部座驾CornicheIV,是国内进口的第一辆劳斯莱斯敞篷跑车。此外他还在美国曼哈顿和北京各处拥有的大量不动产,个人就两大嗜好做慈善和收藏古董。
   这位黄先生的富豪身份几乎是一夜之间就诞生的,传说1980年,一位年届花甲的好莱坞女影星在北京旅游时遇到他,并对他一见钟情。随后,李春平以非常奇怪的“儿子情人”的身份赴美,与该影星共同生活近 12 年后,女影星去世,将所有财产赠送给他,自此一夜暴富。
   董掌柜说,这位黄先生行事低调,如果不是当年业内有名的承德“11·28”特大盗窃走私文物大案事件牵涉,很多人还不一定了解这位号称“大陆慈善第一人”的黄先生。
   当年,在香港古董和文物界对这个事情无不知晓,并且都十分地好奇和关注,因为此事充满了太多戏剧性和悬念。
   2002年10月28日,香港佳士得拍卖公司于香港金钟道万豪酒店举办了一场名为皇室信仰:乾隆朝之佛教宝物的专场拍卖会。当参与拍卖的拍品依次展现时,两件来自内地的清代皇家文物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它们分别是清乾隆代莲花瓣座粉彩描金无量寿佛坐像一尊,拍卖底价200万-300万元港币,佛像原始标签字样留平20388、复查22、故141442。清朝乾隆代银坛城一个,拍卖底价10万-15万元港币,原始标签字样留平560044复查515、故14442。而熟悉文物的人惊讶地发现留平字,故字标签是中国故宫博物院馆藏文物,此种文物原是属于故宫博物院馆藏国宝级文物,怎么会突然出现在香港了?一位正在现场的国内文物学者看到这两件拍卖品后当即向国家文物局反映情况。很快,经国家文物局核查证实,莲花瓣座粉彩描金无量寿佛和乾隆待银坛城(坛城又称曼达坛城,佛教徒理想中的极乐世界模型)已经分别于1972年9月21日和1974年10月28日由故宫博物院调拨至承德外八庙,2件文物均为国家定级馆藏珍贵文物。消息传到内地后,河北省公安厅刑侦局电令承德刑侦部门密切注意并配合省、市文物门部开展调查。承德警方随即派员深入文物部门秘密开展工作。后确认此次文物均系承德外八庙管理处所藏文物,为国家级文物。2002年11月28日,承德市公安局依照河北省公安厅的指示和承德市文物局的报案、正式立案,定名11·28特大盗窃走私文物案。
   此案的涉案的人员在警方侦查进行到第10天时,关键人物李海涛就逐渐浮出水面。李海涛1960年2月18日出生,原籍河北省围场县,时任承德市文物局外八庙管理处文保部主任,当过兵,就读过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系。
   后据李海涛供述其中大部分文物的买家都是这位北京的黄先生。只是当警方依法传唤这位黄先生后不久,这位黄先生就保外就医了。而李海涛最后被判处死刑。此案当时在香港各大报纸媒体上惹的沸沸扬扬,很受瞩目。
   董掌柜曾受过小外公的恩惠,因此2人一直关系甚笃,他曾自己私下和小外公说过,自己店内所收的很多物品都有一个神秘的英籍华人女子同美籍华人来进行交易,此人行踪诡秘,东西来源不详。不过和那北京的黄先生是十分熟年的,很多东西据说也是由黄先生来委托交办的。
   古董店的规矩是不会轻易询问物品的来处,即使知道点什么也会装糊涂,除非物品特别贵重或者罕有,才会认真调查其来龙去脉,避免商业犯罪调查科以及一些文物保护机构来找麻烦。因此,董掌柜和其他店主一样,找到了好东西一般都是单线出手,也就是直接找到愿意出高价的买家来买,不会轻易店堂内坐等的。
   那时候小外公和老鬼叔因为有特殊委托在身,总是会悄悄地收集和联系一些有关走私到港的文物信息,整理后会直接汇报给一个专门的管理机构,避免珍贵文物流失到海外去。小外公在世时候非常遗憾自己当年没能多收点东西送还国内。当时的香港有很多文革时期流失到海外的文物一般都会经香港中转下,而哪家进了哪些货,相互间其实都是清楚的。一些有良心的收藏家或者店主一般就会悄悄回购,再悄悄地转售给国内的一些机构,价格是很低的。这样的行为是悄悄地,不然,行内知道自己到手的东西又转回了国内是很叫人瞧不起的。但是,应该说,香港很多文物商人图的还是个心安理得,不管政治上有无偏见,但在身份上,还是非常认同祖国的,这点在一些从事多年传统文化教育的老人身上十分常见。
   只是最近几年,很多情况越发让人看不懂了,很多国内才一两天就起初的老物件,没多久就到了香港,甚至再没几天就进驻了异国他乡的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手里。在摩罗街,有专门的人打理这些事情,你需要什么东西,无论是山西的佛首还是西安的陶俑,都能很快给你弄过来,更别提什么玉石之类的小物件了。至于造假技术,摸金校尉更是了不得,只要你想要的,没有做不到的。
   可以说早些年,由于文化水平和知识的差异,摩罗街的一些店主很容易就从一些文物的题款拓跋上找到一些破绽,只是这两年,一些专业人士参与其中,加上科技水平的提升,很多店主竟也无法轻易分辨一些东西的“对错”,要不是熟悉来路,很容易就走了眼。当然了,“捡漏”的故事也不少,后面再说吧。
   不过,小外公那时年时已高,对钱也没多少感觉,他心里挂念地依然是当年丹师傅告诉他的一些秘密,一个让他去世前依然挂念的一些秘密。
  
  
  
  
  454#作者:天空好灰 回复日期:2011-1-8 15:36:00
    祥叔,文化大命香港也有,对吧?
  
  ——————————————————————————
   不但有,还很厉害!冲击右派报纸,左右派斗殴,甚至火烧英国国旗,内地有的,香港一样有。
   有趣的是当时还有个香港的文革商店,专门卖文革的一些物品和内地的一些商品,买者甚多。
  460#作者:静中定和动中观 回复日期:2011-1-8 16:25:00
    另外好奇地问句
    那位黄先生是不是《忏悔无门》的男主人公
  ——————————————————————————————
   不可说不可说 ,一说皆是错,呵呵!
  463#作者:我不是歪歪才怪 回复日期:2011-1-8 16:46:00
    迷茫,祥叔在等人貌似?
  ——————————————————————————
  何出此言啊?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