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滨心情——龙业散文集

  海滨心情



  许多年以后,我才回到令我魂牵梦绕的海滨,我出生的地方。那一年,我已届而立,阔别海滨也整整三十载。可是,初回海滨,我似如约而至,一切自然而然,毫无突兀陌生之感。
  那一天,我乘坐的汽车刚刚翻过山脊,一带海滨即映入眼帘,心中油然而生的,是一种亲切温暖的感觉——那种亲切温暖,似曾相识,只可以用梦幻解读。
  大海,烟波浩渺,海水蔚蓝蔚蓝的。这种色调早已铺满了我童年、少年以至青年时代的梦境。在梦里,也是无边无际的,深邃的,柔和的。
  海滩,连绵不断,金黄金黄的。可在我的记忆里,那金黄早已转化为一种细腻的触觉——我能模拟出赤足走在海滩上面的柔软的感觉,想象海水透过细沙悄悄亲吻双脚的画面。
  槐树,浓绿浓绿,密密层层的。虽然与她久别,每当我在北国山坡上迎接南方吹来的第一缕春风,鼻腔里就仿佛充满了她扑鼻的馨香。
  旧地重游,我已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寻找到我出生的产房,因为,她就矗立在那一排排洁白的房舍群中,正静默地审视着我,观照着我,正如我对她的期待。
  生命诞生于何处,纯属偶然,但一旦降临某处,人的一生就必然与其出生之地结下难解之缘,难以割舍,永世永远。我与海滨的情感,也是如此。
  曾经有那么漫长的时间,我远离海滨,相隔千山万水。但是,越是遥远,就越思念怀想海滨,就越是执着期待着海滨的呼唤。
  我曾默默地蹲守在山下的小溪旁,久久注视着潺潺的溪流,把自己幻作小小的水滴,伴随南流的小溪,淌进清清的小河,注入浩浩荡荡的大江,辗转漂流,回到遥远的海滨,融入海浪,周而复始地冲刷抚摸着温柔的海滩。这种画面,屡次出现,连我自己都觉得神奇,可总不得其解。慢慢地,我懂了,画面里展现的,不是一般的心理幻觉,而是寻求精神皈依的旅程——它的起讫点都在海滨,因为海滨就是精神的家园。
  远离海滨,却心系海滨,日日夜夜都盼望着回归。可是,真的走近海滨,心情却出奇地平静坦然,就像是刚在郊野散步一圈,回到自己的田园。对海滨的感情,是人间至情,不需虚拟演练,不需矫揉造作。
  从那以后,我就不断地追寻海滨的踪迹,丰富发展对海滨的情感,从数量上,质量上。
  漫步栈桥上,驻足八大关,观赏黄海风云,我爱青岛的海滨。
  登上鼓浪屿,瞻仰郑成功,遥望海峡宝岛,我爱厦门的海滨。
  走近红树林,瞩目南海潮,感受热带风情,我爱深圳的海滨。
  处处海滨,处处神奇,处处传来热情的呼唤,处处充满温馨的希望。
  后来,我对海滨,渐渐地由痴情的向往变成了难舍的依恋,慢慢地由频频的探望变成了久久的守候。终于有一天,我发誓与海滨永远相伴,于是,卜居辽东湾,实现了小水滴融入海滨的夙愿。
  现在,海滨生活成了我唯一的生活,在海滨工作,在海风的吹拂中往返,尽情呼吸略带咸味的空气,在潮起潮落间静候海滨的呼唤。
  现在,海滨心情就是我现实的心情,每天挂念着海风海浪海滩,享受海滨带来的快乐,分担海滨承受的痛苦——这也是一种痛快!
  海滨,有她不变的节律,早春的鱼汛,仲夏的暖风,深秋的大潮,严冬里的海冰,年复一年。在我看来,那不变的节律,正是海滨对我的关爱、启迪和警示,最终都会转化为我的喜怒哀乐,我的情感——我能读懂海滨,读懂海滨的每一份情。
  在海滨,心情是真实的。


  寻绎,从零海拔起步


  立春后的第二天,依然是冬天,因为这里是塞外的辽东湾畔。
  早晨,我们从零海拔的校园出发,去山中参加一个同事父亲的葬礼。
  随着年龄的增长,见识了更多的生老病死的场面,渐渐地也对此类活动习以为常了。这是人人都要面对的一个节点,参加各种形式的迎来送往,也成了一项生活于人群的义务。
  汽车擦着小城的边缘走过,就见大街两旁的店铺早已热闹起来。一箱箱的苹果、香蕉、橘子等各色水果摆在了店门前,一座座卖鞭炮的帐篷中挤满了老汉顽童,一个个地摊上铺满了各式各样充满喜气的对联。
  我猛地意识到,快过年了!那不,街市上已是熙熙攘攘,五颜六色的衣着点缀了街市,最多的也是最耀眼的,还是红色,那种大红大红的颜色。仔细一想,人生真是残酷,迎来和送往居然赶在了一起。
  车向东行,海拔也开始增高。残雪大都消融,路两边,一例是裸露的土地,不黑也不黄的,显得很单调。偶过村庄,路上也少行人,只见家家户户的烟囱里,还冒着懒洋洋的白烟,保持着冬天的节奏。
  平原与山地交接的地方,景色不同于此前。远远地望去,前方有一大片黑白相间的树林,树梢上隐隐约约地透露着朦胧的绿意,但看不清楚。渐行渐近,细看,原来是块河滩地。河面还结着冰,大多是白花花的,冰面凸起,挣出了一道道裂纹。偶见冰面颜色较黑处,我猜,那下面大概是有流水的了。再看河对岸,那是一带杨柳共生的树林,密密层层的。杨柳枝干靠上部分的树皮已经泛青,树枝变软,梢头上露出了嫩黄带绿的颜色。特别是柳树下垂的细条,随风摇曳,更催发出你的春日将至的感觉。
  我像一个饥渴之人,使劲地往窗外望,追踪着那养眼的微绿,不舍那难得的微绿。当车爬上上坡,我还在依依不舍地回瞰这片林子,这才真切地看清了它所处的环境:群山环抱,小河穿过,前者挡住了寒风,后者滋润了大地,还有那黑土,提供了足够的养分。
  海拔越高,风光也越是不同。路两旁,是连绵的山岭,有的高,有的矮,山岭相连,似乎非常的拥挤,以致山间都留不下块修条宽车道的平地。耕地地都在山上,那一块块梯田上,要么稀稀落落地长着几棵果树,要么几捆一垛地立着些玉米秸。山坡上,更多的是一种被叫做桲罗的柞树丛,那是用来放蚕的。桲罗那干枯的树叶,黄里透红,在太阳的照耀下,带给人一丝温暖。在它的四周,时而可见一片片的积雪,烘托出这山野的寒意。有的白雪还铺在羊肠小路上,从山顶拖到山下,好似一条银练。
  山行几十公里,海拔增高了几百米,汽车终于停到了山脚下。向上的那三四里路,只能靠步行了。这条路是开在山缝里的,路北面是峥嵘的山体,坡度超过70度,尽是些崚嶒的山石,仰望起来,顿有泰山压顶之感,而农民的方宅,就迤逦地顺着小路,依山而建;路南,一道立陡的石壁下,是一条宽不过两米的小溪,冬季里已全然结冰,冰面扩展到路基上;石壁向上,坡度较小、山石较少处,分布着一小块一小块果园和耕地,不用说,那里是山民经济命脉所在。
  这景象,令我们震惊,令我们唏嘘,令我们敬畏。这里的父老乡亲,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生存,可谓坚苦卓绝,含辛茹苦。他们默默地忍受命运,默默地耕耘土地,把辛劳痛苦承担于肩上,把幸福和希望托付给后生。一茬茬的年轻人不忘使命,走出大山,改变自己的命运,也在努力回报着父老乡亲。
  此时,远远地望见有人身着孝服——那该是“斩衰”吧,是孝子孝女穿的——他们伫立路上向山下眺望。在这个寒冷的日子里,他们无疑是天下最孤独的人、最不幸的人:亲人永远逝去,任凭悲伤欲绝也追索不回;亲情只能化作美好的回忆,纵有万贯家财、宝马香车也填补不了失去的空虚。
  向身丁父忧的同事道一声“节哀”,虽明知此举无法消除其哀伤,但我们感同身受,一份真情也会让痛苦者感受到慰藉吧!
  向故去者的遗体默哀三鞠躬 ,虽是例行公事,但是,我们表现得虔诚,我们表现得认真:因为每一位长者生命曾经的存在都是伟大的,他们的坚强的意志、坚忍的精神,都是值得我们敬仰的;因为每一位长者生命最后的离去又是自然的,他们生勤勉,死静息,上无愧于天,下不负于地,一切都顺应了天性人性,作为生者,我们也该如此。
  每一次送往,都应是对生命意义的寻绎过程。这样,我们就不仅完成了礼仪的责任,而且升华了精神,完善了自我。
  每一次返途,我们都有了新的发现,这次也如此:
  看到了坚冰在融化。冰缝中淌出潺潺流水,汇集成效水湾,引来了水禽相戏——冬去春来,势不可挡。
  看到了神龛和庙宇。人啊,总有自己打不开的锁,总要操着来生的心。看来,此岸的问题,有时要到彼岸解决。
  看到了陵园的坟冢。那是人生的后花园,无论在这边如何风光,人总是要到那边去的。善待此生,方有他生的安寝。
  从零海拔处起寻绎,又回到了起点。
  在生机勃勃的校园,我们又看到了熟悉的红蓝青三种的校服,油然而生“年年月月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之意,但不感失意惆怅,更感踏实豁达:
  生命中,有送往,就有迎来,这样才能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我生活的世界



  居住于辽海一隅,城市偏之又偏,远之又远,然而,我生活的世界却是精彩万分。在这里,我发现了天地之大,亲历着沧海桑田的巨变,耳濡目染着时代精神,享受时代进步带来的快乐。
  晨曦微露,海风习习,大地还是一片宁静。西海岸那边传来了“呜呜”的汽笛声,推窗远眺,又见洪波涌起,百舸争流。航道上有集装箱轮,有散装货轮,也有巨无霸的油轮。若有望远镜,我可以看清船上的标志:有巴拿马的,新加坡的,美国的,英国、法国的,我更看到了领航船头那猎猎飞舞的中国国旗。在这里,蓝色的海湾接纳了异域风情,小城人民敞开了博大的胸怀。在这里,我们屹立潮头,放眼世界,走向世界!我发现,小小的我,属于家乡,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曾几何时,我脚下这片土地还是个小小的渔村,人们以捕鱼为生,浪迹四海,风餐露宿,却衣食难安,房无片瓦。荒烟蔓草中穿行的唯一的街路,平日里尘土飞扬,雨天则泥泞不堪,寸步难行——这是定格在我脑海里的老照片。二十年的时间里,这里建起来亿吨大港,百万千瓦的发电厂,五百万吨的钢厂,小渔村变成了三十万人口的城市。在这里,我看到了起重机林立湾畔,散热塔雄踞山腰,物流车队络绎不绝。在这里,街衢宽广,路网纵横,四通八达。在这里,高楼鳞次栉比,花园星罗棋布,宜居的环境颐养着幸福的市民。我的城市,我骄傲,我热爱!
  旧貌变新颜的,当然还有城市的主体——人。人们以前是靠天吃饭,匍匐于大自然的脚下,信神,信鬼,就是不信自己。在建设新家园的伟大进程中,他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他们胸中有天下,有世界,他们勇于开拓,积极进取,创造了一个个奇迹。在这里,我看到了许多新时代愚公的身影,他们献身事业,鞠躬尽瘁;在这里,我听到了无数的普通劳动者的事迹,他们默默无闻,埋头苦干,留下了坚实的足迹;在这里,我感受了先行者的魅力,他们超常规跨越式地开展工作,颇有前瞻地设计发展蓝图,新城市脱颖而出!身为城市一员,我欣喜,我自豪!
  我生活的世界,如此蔚蓝,如此广阔,如此多情!生活在这样的世界上,我要为奇迹喝彩,为未来放歌!
  东园琐忆



  校园的东南角,过去是一块绿地,占地六七亩,就叫她“东园”吧。只可惜,今天她已不复存在了。
  曾几何时,那里满是乔木、灌木,青草、花卉,有栽植的,也有自生的,构成了块块树林和草坪。最妙不可言的是,东园的南北,遥相呼应着两座小岭,岭上长满了桃树,清风吹来,树影婆娑,煞是可爱。不知为何,有时我把它当成了“桃花岛”——那可是靖儿、蓉儿们的乐园。
  春日迟迟,暖风习习,占尽风情的自然是一岭绽开的桃花。虽无冲天的香阵,但桃之夭夭,人之熙熙,人面桃花交相辉映,风景如画,赏花人也变成了境中人。校园里的东园,自然多了几分情趣。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可你也不要为此黯然神伤。那不?芳草萋萋,桐叶郁郁,樱桃也泛出了红润,这里总是生意盎然。高三学子在此读书,讨论,留影,蓄势待发,上演着青春的《集结号》。偶见一两对情侣,或香径徘徊,或青石相偎,你也不必大为光火,那会煞了风景。小园是青春的园地,少年是园地的主人。
  夏秋之交是漫长的假期,东园格外地宁静、寂寞,你莫误判她正在休憩,她在忙着勾画着秋冬的盛景。当你再次迈进小园,你会听到莺雀晨唱,促织夜鸣,应接不暇的是,芍药开了,菊花放了,枫树的叶子颜如酡红,小松屹立雪中任雪飞舞。景色年复一年的拷贝,甬路上却是串串的新印。东园总是充满了活力,充满了青涩清香的气息,因为她位于青春的校园。
  董仲舒曾三年不窥东园,他是要历练人生的境界。我辈是凡夫俗字,觉得那样未免太残酷了。春光秋色,即良辰美景;漫步东园,实赏心乐事。能与小园相伴数年,是人生的幸运与偏得。满目青春,你才能永不衰老。
  不觉中,目光又投向了东南,小园确实没有了……
  谷雨感怀



  看了《朝闻快报》,才知道今天是谷雨了。可巧,昨夜早早就淅淅沥沥飘下一场春雨来,早晨出门,但见小城里烟雨霏霏,一片迷蒙,于是想起《诗经·谷风》里的“习习谷风,以阴以雨”来,只是这风是那样的料峭,不免要增添一些寒意。
  毕竟是春雨,雨中看景,也会有暖意和希望。广场上,花园里,街道旁,花草树木更显楚楚动人。最早报春的杨柳,有雨珠润着,原本泛青的树皮更青更绿了,嫩黄的枝叶娇羞地垂下头,只待一阵暖风,便送给满城的风絮,让你躲都躲不开。前日里早已盛开的樱桃、海棠,在雨中更娇艳,更繁茂了。山坡上的草地,渐渐地褪去枯黄的外衣,簇簇嫩草将连成一大片柔软的绿茵。雨过天晴,小城定会是百鸟啼啭,众芳暄妍。
  但是,这一切却不能让你陶醉,你总会觉得有点不足,有点缺憾。当终日游走于这日益林立的楼群之间的时候,没有了布满杂树荒草的郊野,还有长满庄稼瓜果的农田陪伴我们,我们对自然,对节气的领会也变得迟钝了。生活在钢筋水泥的包围中,耳闻着车水马龙的喧嚣声,失去了真实的外在世界的参照,缺少自然轮替的提醒,农耕民族对农事节气的敏感基因在我们的身上渐渐退化了,有时我们会忘却了时间甚至是自我,不知道自己的生命也应该如此鲜艳生动。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新世纪的第九年已过去快三分之一了。
  城虽小,但它可以变大,港口的塔吊,钢厂的高炉和电站的散热塔会证明这一切。然而,如果放弃了对自然和热情,而执着于对可欲之物的无厌追求中,我们将会越变越小。
  今夜我想听到北飞雁群清寒的唳声,明天我想去看田野初发的野草。
  在没有柔情的季节里



  秋冬之交,高天滚滚而来的寒流,扫荡着大地,凄厉有力。万物萧索,风雨迷茫,无边落木萧萧下,早没有了夏日的热度、秋天的醇度。
  陈琳走了,带着她的那首歌走了,倏忽地飘逝在这个没有柔情的季节里。
  生命的辞别,也许不必等到瓜熟蒂落,也不必选在春花秋月夏夜冬晨等特定的时机,因为心灵的脆弱,随时会导致悲剧的发生。
  直到此时,我才真的把陈琳和那首歌联系在一起。因为那首歌,我替陈琳惋惜,伤感;因为陈琳,我又重唱起那首歌。
  那首歌,把我们带回了那个同样没有柔情的季节。  
  那是一个很浮躁、很狂热、很歇斯底里的季节。
  那些以崇高名义行事的人,个个好似吃足了兴奋剂,怒目圆睁,剑眉倒竖,血脉贲张,磨刀霍霍,无情地施展着对众生的生杀予夺大权,迫使一个民族卷入了一场变“要我干”为“我要干”的行动中。
  历史的前行,总需要多数人付出牺牲,然而,此次是否为前行,尚无定论,但其代价未免太大了。精神要让位给物质,过去要让位给将来,多数要让位给少数,失落的不仅仅是当下的一批人,而是整个民族,整个民族失去了脉脉的柔情。
  金钱被无限放大,效率成了唯一的追求;资本的诏书,宣读着强横的律令:“君让臣死,臣不敢不死!”
  “你现在还可以吧?”
  “你每天工作忙吗?”
  “你单位现在怎么样?”
  这些原本普通的问候语里,被加入了不愿直言的潜台词。
  凄风苦雨的日子里,人人都是需要慰藉的,可是没有人有能力来帮助你,抚平你那颗受伤的心,因为人人都是深陷其中、自顾不暇的。
  就在此时,如果在那倒闭的厂房前,在那昏暗的小巷口,在那寻觅工作的人流中,在那喧闹嘈杂声里,隐隐约约、不绝如缕地飘来《你的柔情我永远不懂》的歌声,那样的凄婉,那样的悱恻,会让你心头一软,黯然泪下,因为它暗合你的处境,你的心境——有泪就尽情地流吧,歌声也是你的知音。
  “我给你爱,你总是说不 ,难道我让你真的痛苦 ?哪一种情用不着付出 ?如果你爱,就爱得清楚 。说过的话和走过的路 ,什么是爱又什么是苦 ?”我们都有那么多的爱和痛苦,我们都为之付出许多,我们需要什么作为回报呢?眼前的一切,也许就是宿命。
  “你的柔情我永远不懂 ,我无法把你看得清楚 。你的柔情我永远不懂 ,感觉进入了层层迷雾 。你的柔情我永远不懂 ,雾中的梦想不是归宿 。你的柔情我永远不懂 ,我等待着那最后孤独 。”歌声,让我们发现了自己的孤独,发现自己活在一个无爱的世界里,可是,我们又有什么办法呢?连“你”都难以被读懂,更何况这世界了。
  歌声不会解除你心灵的苦楚,歌声不会安慰你那颗受伤的心,但它似乎懂得了你,懂得你的爱,懂得你的痛苦,你的无奈,它伴随你一起叹息,一起落泪——这就足够了。
  《你的柔情我永远不懂》,唱出了在没有柔情的季节里,一个民族的失落、迷茫和痛苦,这是歌曲与歌手的历史功勋。
  往事不堪回首,好在时光会掩埋旧迹,催人忘却。
  光阴荏苒,那首歌也尘封在记忆里了。
  陈琳的死,使我们又想起了那首歌,想起了往事。我们要感念陈琳,当年她陪伴着我们一起痛苦;今天,她又用死来呼唤真正的柔情。
  那个总处于进行时态并需不断深化的进程,在一些人心中已升格为宗教,那个以同比形式出现的数字被供奉为神主。在他们的心里,人只是实现前述两者的手段,“人”,不求生动,不需美妙,不要柔情,只应被抽象为概念,存在于繁琐枯燥的数据中。这样的世界还会有柔情吗?
  在没有柔情的季节里,还是要像陈琳那样,去寻找,去追索柔情。祈求柔情,也许仍是注定徒劳无功,但是,我们活着,就要祈求!
  因为,“我们”才是我们存在的目的,而且是唯一目的。

  
  历史不经意的一笔


  一



  历史,不经意地在这一天落下了淡淡的一笔,以至到今天人们还不知它究竟属于历史上的哪年哪月。但是,这一笔,却牢牢地烙刻在一个民族的心灵深处,深深地影响了这个民族的思想文化和心理。
  在一个并不是春天的日子里,弟子们如坐春风,如沐春光,歆享了孔子的温馨教诲,并永志难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就是陪着老师闲坐,一起畅谈,一起交流。每一个参加者都知道,这是一个轻松的时刻,愉悦的时刻,但此刻,谁也没有预料到,它还将成为一个永恒的时刻。
  侍坐者是按长幼排序的,最年轻的公西华比孔子小42岁。即便把公西华定为弱冠之年,孔子也已是六十开外了——老夫子,历尽艰难时世,饱经风霜。
  为了克己复礼的事业,孔子奋斗了几十年了,可眼见天下纷乱、礼崩乐坏,并且愈演愈烈,他仍是痛心疾首,忧患不已。他总是想挽狂澜于既倒,却无力回天,眼见着心中理想渐行渐远,徒叹无奈。时光荏苒,如今他已是白发斑斑、风烛残年的老人了。
  然而,孔子就是孔子,时间可以改变他的容颜,却改变不了他的理想和追求。
  孔子不停地周游列国,干谒求纳,推销政见,却屡遭冷遇,屡遭坎坷,郑人说他“累累若丧家之犬”。日暮途远,浪迹天涯,备尝艰辛困苦,孔子却壮心不已。他不怨天,不尤人,始终执着于自己的理想、自己的事业。你看,今天的他,依然是精神矍铄,目光如炬,投射出睿智和勇气来。
  不过,人毕竟是老了。此刻,他考虑的是,如何使自己的事业,不,全天下的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发扬光大。
  无情的现实,没有让伟大的思想家孔子成为业绩卓著的政治家,却使他最终成为一位最伟大的教育家。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他个人之不幸,却成就了民族之大幸。
  历史不经意的一笔



  二

  孔子苍老的脸上,洋溢着和蔼的笑容,他把期待的目光投向了侍坐的四子。
  他老人家一以贯之地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杏坛讲学如此,侍坐闲谈亦如此。
  今天,既是侍坐,就该有别于平日讲学,夫子别出心裁,创设了一种宽松的环境、轻松的气氛,让每个人都从中感受到温馨,感受到热情,感受到动力,从而以本真的状态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志向。
  孔子的三句开场白,独具匠心,蕴意丰富,饱含着诸多微妙的潜台词: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不要因为我的岁数比你们大一些,就碍于面子不敢讲真话,讲实话了。今天,夫子一改平日的师道尊严,放低身架,鼓励学生们敞开心扉,畅所欲言,也让夫子自己听其言,观其行,更好地帮助他们设计人生的蓝图。
  当然,孔子也有这样一个意图,今天的活动,是放松的座谈,也是暗中的竞赛。
  “居则曰:‘不吾知也。’”——平常的时候,你们会说:“没有人了解我的志向”。看来,老师对学生的心理和思想动态了如指掌。在此之前的岁月里,众弟子追随夫子颠沛流离于列国,干谒求见,推销仁义道德理想,却屡遭闭门之羹,甚至有生命之虞。善不得其扬,恶不得其惩,老师的美好主张难得施行,做学生的锐气也遭挫伤,私下里,他们也是牢骚满腹,慨叹生不逢时,苦恼于怀才不遇。这种情绪,要引导,要化解,使之转化人生的动力,否则会有害于伟大的事业。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如果有人了解了你们的志向,那么,你们将做些什么事情呢?人生的关键时刻需要鼓励,老师要给学生以充足的信心——天生我材必有用,天降大任于斯人。当然,这首先要求为人师表者放眼四海,胸有成竹,孔子即是如此。他早有预见,自己的弟子将有一片广阔天地施展才能,以拯救涂炭的生灵,隳颓的社稷。
  所以,老夫子宣布,今天,属于你们,你们就开怀畅谈自己的志向吧!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