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音乐产业的从业人员来八一八歌手们的陈年往事

  林依轮上郭的秀的节目也有人发给我看了,他是比较低调的人,上节目说的很保守,但也差不多能解释了这帖子里很多朋友的疑问:他哪来的身家和背景享受人生。
  上面说余华文字粗糙的,评论一个小说家,文字技巧实在不算最重要的东西。比如钱钟书的围城,文字技巧圆熟老辣到了极致,但围城这篇小说算不得当代文学的扛鼎之作,钱也不是以小说家的身份而是以学者身份名著于世。
  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从技术上讲,整体结构、逻辑思维、节奏控制这些东西远远比文笔重要。而比这些技术更重要的是,作者写个人情怀之外,是否能走出个人情感体验上升到一种普世价值。那些能流传后世的小说,从金瓶梅到红楼梦,从巴黎圣母院到安娜,背景或是大的社会变迁,或只是小小一个庭院里的故事,或大或小,但无不具有悲天悯人的大情怀。
  余华在活着里面还只是单薄的悲天,这个天是社会环境、是命运。福贵最终也还是被动的接受命运安排。在许三观卖血记里面,余华才到了悯人的境界。比起福贵各种遭遇的煽情描述引发的的心理同情,许三观这种以轻松乐观的表面解析出来的人生之痛更让人沉重。许三观卖血记里面,余华对节奏的掌控力发挥到了极致。他用最浅显的文字,控制着你的呼吸,字里行间的那种张力,是别的小说家无法达到的,这是真正有力量的文字。
  想起了萧红。萧红的小说,单论文字,几乎如小学生日记。简单,粗糙,毫无技巧。但是自然天成的力量严严实实的将你的心笼罩在她的笔下,杜鹃啼血,呕心之作,才会有这样的力量吧。张爱玲文笔再精妙,终在其下。
  真正的力量是不动声色的改变。

  如水滴石才有沧海桑田,如风过野而后才有叶落花开,如岁月这把杀猪刀,英雄美女,终须白头。
  所有的艺术都是互通的,文字、美术、音乐、雕塑,各自的技巧不同,但大的是互通的,所以才有通感这一说。比如上文所述节奏感,文字也好,音乐也好,雕塑,建筑,绘画,无不体现着节奏。没有节奏就产生不了张力。因为艺术来源于人类的生存体验,而节奏是天地初开有人即有。日落日出,花开花落,行走呼吸,生死兴废,无不是节奏。
  上面说苏童比余华强的,苏童的小说,是典型的私人小趣味。妻妾成群、红粉,米,如江南梅雨季节一般阴沉潮湿的笔触,掩盖不住作者内心窃窃玩味的低级乐趣。都说苏童是最擅长女性题材的作家,他作为一个男人,高高在上的俯视着女性,而女性的人生悲剧,皆由男人造就,男人主宰和玩弄着女性的命运。他精心描述着,津津写来那些细节,男性对女性的调教,玩味着她们的悲剧,从中得到属于男性的心理满足。即使如金瓶梅,也可感受到作者对女性的悲悯心,苏童没有,而是从中得到满足和快乐。他不是一个尊重女性的人。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