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恐怖的真事儿——杀人放火蹲监狱到底有多难?系列之二,恐怖的性犯罪

  @长空西早 7388楼 2013-04-18 15:42:34
  LZ,看到我~看到我~看到我~TAT
  LZ其实我最想你分析分析南大分尸案和白银连环杀手案的凶手心理肖像,这两个案子太吊诡了,而且也很典型,但是你说了不对未破的案子唧唧歪歪,只好算了
  那我想问问你关于前不久那个云南的杀人狂张永明的案子
  具体新闻我就不贴了,你肯定知道,就是那个专门把附近路过的青少年拖走杀掉的案子。那里不停失踪男孩子,后来破案,发现被这个张永明弄回家分尸埋了
  ......
  -----------------------------
  我没有在警方的内刊上读过这个案例。

  不过我可以去查查相关的资料。

  等资料准备齐全了,我就可以试着扒一下这个案子。

  谢谢提供案例!
  @好多candice 7399楼 2013-04-18 20:02:42
  终于看完了。我们这边警察都会一直巡街,夜里也有。而且我们片区的巡警都已经对这带的住户熟悉了,曾经试过半夜三点有一个小偷进一户人家偷了一辆小车,开了人家大门大模大样地开着车出去,正好遇上巡警。
  那两巡警觉得这人挺生面口的,又半夜开车出去,一问就发现是小偷了。
  巡警真的很重要。起码我晚了回家还比较安心,因为总会遇到巡警经过。

  -----------------------------

  警察巡街好处多。

  只可惜。。。
  @汤姆小猫 7400楼 2013-04-18 21:00:28
  谢楼主啊!
  但若不是妒忌,实在也想不出有什么其他原因能上升到整个寝室集体作案对朱令两次投毒欲处置而后快的这个地步了,朱令能有什么问题令这个寝室的另外几个人对她憎恨到如此的程度!
  而黄洋案中的嫌疑犯与楼主的推断非常吻合。
  突然想起一句老话,不会叫的狗咬人。
  -----------------------------

  不谢。我并没有分析案子。

  我只是谈了谈在心理学上,大家对这类罪犯的共识。

  @nemoaries 7401楼 2013-04-18 21:20:02
  mark 长知识的帖子
  人心如此复杂,世事难料。
  -----------------------------
  是啊

  人心复杂,世事难料。

  所以做人务必低调。

  在中世纪的时候,教廷里面的人流行投毒。

  大家在一起吃饭,很危险。

  怎么办呢?

  出去吃饭,都自带食品,自带酒水。

  吃东家的东西之前,先让东家自己尝尝。

  而且他们都雇了小童,专门负责给自己斟酒。

  以防止斟酒的时候,有人给自带的酒水里投毒。

  哈

  真是。。。唉。。。
  2011年10月15日下午,两名花季少女,外出购物后,突然消失了。

  家里找不到女孩,就向警方报了案。

  一般来说,单个女性外出被拐卖的可能性比较大。

  两个女孩一起出去,同时丢失,这种可能性就比较小。

  因为连环杀手大多是独狼。他们喜欢独自行动。

  在陌生的场合,在大庭广众之下,将两个女孩带走,并且同时控制住两个人,有很大的困难。

  那么这两个女孩是如何丢失的呢?

  是她们自己走丢了,还是真的遇到了坏人?

  楼主啊 分析分析最近的黄洋中毒事件吧 很多人怀疑同寝室的林某并非真凶
  以下是转载的分析 你点评点评吧~~~~
  -------------------------------------------------------
  @ty是我家2010 7424楼 2013-04-19 10:43:52
  ......
  -----------------------------

  这样一个案件,有3-4个嫌疑人,很正常。

  警方死咬着一个嫌疑犯,要么是警方觉得他就是凶手,要么这只是一种引蛇出洞的策略。

  一方面减缓舆论压力,一方面给自己足够时间,调查其他的嫌疑人。

  在刑讯策略上,这叫暗渡陈仓。

  换我是探长,我也会这样做。

  毕竟这个案子要巧取,不能蛮干。那么多人盯着,绝对不能像审讯民工那样,刑讯逼供。



  我前面给出的侧写,不是我个人的分析。而是书上对投毒者的共识。

  如果放到整个社会上,这个侧写可能会非常精确。因为一千个人里,也难有一个符合特征的。

  但问题就在于,如果是在学校里的话,可能几十个人里,就有一个符合特征的。

  因为学校是这种类型的知识分子的聚集地。

  所以是林也好,不是林也罢。

  各路人士与媒体都不应该先做定论。



  在古代,有个疑邻偷斧的故事。

  斧子丢了,就怀疑是邻居的孩子偷的。

  看孩子说话,觉得他像贼。看孩子走路,觉得他像贼。看他眼神,还是觉得他像贼。

  结果有一天,他发现斧子在一个角落里,是他自己忘记了。

  后来他再怎么看这个孩子,都不觉得他像贼了。



  现在的媒体,为了发行量,就像个王八蛋,什么话都敢说。

  看到警方抓了林,就拼命抹黑。看他微博,觉得他是贼。看他研究方向,觉得他是贼。

  他身边的朋友,也说他性格孤僻。这纯属是随声附和。

  孤僻他个头。真是孤僻的话,之前你们怎么没察觉呢?

  因为凡是性格孤僻的人,都可能会被同学长期孤立。

  比如马加爵。

  我怎么没看到有人说,他在学校被人孤立呢?

  事实上,投毒者与马加爵那种类型的人,不是一类人。他要真的是孤僻的人,他反而可能就排除嫌疑了。

  如果同学真的想抹黑他,反而应该说他很合群,很阳光才对。那才符合侧写。

  所以如果林真的是凶手,那孤僻一说,不是同学在撒谎,就是媒体断章取义。

  或者是这些同学,根本就对林某的家乡环境不了解。

  我原来跟那个地方的人打过交道。林家乡那个地方的人,都是那样的性格。你不熟悉那个地方的民俗,当然觉得他们孤僻。其实见过的人多了,就会知道那种性格是地域特性而已。根本就谈不上是孤僻。




  林可能是凶手,也可能不是。

  不管是不是,我相信这件事应该交给警方。舆论压力过大,很可能会造成冤假错案。

  上次就有个人,尽管疑点很多,却依旧被定了死罪。

  原因就是,所有人都猜他是凶手。

  警方尽管知道他不是,但还是抓了他,判了死刑。

  后来多亏各方面的人都比较善良,顶着家属的压力,把他释放了。

  否则又多了一个冤死鬼。



  退一万步讲,就算他真的是凶手。

  如果警方没有找到线索和证据,那也得放人。

  即使你明知道他是,他依旧只是个嫌疑犯,不是罪犯。

  不能像对待罪犯那样对待他。

  无罪假定,尽管在局部看是不正义的。

  但是从整个人类社会来看,却是最大的正义。

  少杀一个坏人,不会对社会造成毁灭性的影响。

  宁可错杀一千,不放过一个的思想,却会毁灭整个世界。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