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每一刻 108楼 2013-03-20 18:04:45
我学理的,当年也和楼主一样烦燥地泡在图书馆寻找自己想要的答案,甚至为此放弃很多课。现在毕业十年了,理论倒没楼主整理这么清楚,社会与近现代的历史却总算了解了七七八八。
觉得大学里的一些理论啊,不是没用。而是由于一些特殊原因,不能让学生知道这些东西产生的年代和社会背景。所以把人教傻了,洗脑了,盲目励志。很多专著,结合一些还算客观的历史资料,容易理解得多。
其实回家乡当公务员的,......
-----------------------------
“曾引起广泛讨论的“李约瑟之谜”是:为什么直到中世纪中国的科学与技术还比欧洲先进,但工业革命却没有在中国率先发生呢?如今中国正在变得富有而强盛,但中国的社会组织是否有利于迅猛的科学和技术创新呢?这是一个对中国未来至关重要的问题。
”
看到你的微博里有上面一段话。希望有机会在这个帖子里能最终讨论一下这个“李约瑟之谜”。
选择什么道路,适合自己就好嘛。天知道未来是怎样的。想到了,可以做到的,就坚持。坚持不下去了,就放弃。尽力就好
@720426 89楼 2013-03-20 15:51:55
2
-----------------------------
小鬼!大过你的2
@yyl35612615 102楼 2013-03-20 16:58:19
不错 ,难得有纯种的名牌大学毕业的老甲鱼出来!小蹄子们很受用!
-----------------------------
我肯定不算老甲鱼啦。
他们这些人……接下来有机会讲一两个
@mythkingss 112楼 2013-03-20 19:16:29
写得不错,我将一直跟踪下去,坚持哦。
-----------------------------
谢谢!大家的支持让我很有动力
第四节 绞杀理性人
2002年,我还在学校读书。计量经济学老师布置了结课考核:每个人做一个简单的计量经济学模型。说是模型,实际上就是让我们通过数字和公式,来描述一个经济现象。我找来了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的数据,分析了这几个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房价的线性关系,得出“2002年上海房价对比主要城市被低估30%以上”的结论。这个作业在技术上毫无复杂之处,只是想着用学术知识去尝试说明点实际问题。当时没想到,就这样被牵扯进楼市啦。
2003年初即将大学毕业,我在上海找工作,遇到了“非典”疫情而有两个月无事可做。因为之前的计量经济学作业,所以留意上了上海的房子。我说服父母把本来准备留给我出国读书的钱当首付,在上海近郊购买了一套6楼带阁楼的商品房。简单粉刷后,我把几个房间分别租给了在旁边的产业园里刚刚找到工作的毕业生,自己住阁楼,拿房租来还房子的贷款,就这样成为了一名楼市参与者。
当时做买房的这个决定,依据是很“市场”的,绝对符合市场经济学理论。一个依据已经交代了,尽管上海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上海房价和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在各大城市中是明显偏低的。也就是说,相对房价是偏低的。另一个依据是,当时年租金回报率能达到8%-10%,超过银行存款利率3倍。有这么高的回报率,说明绝对房价也是低的。当时陆家嘴商务区旁边的两室户老公房20万多一点就可以买到,租金每月能收1600元。对于一个要住房子的人来说,买房子就是个很自然的选择:付个首付买房,省下的租金不但能还按揭,还有结余可以改善生活,甚至户口都能解决掉。当时上海房价比2002已经有了一点上涨,但涨幅不大。
2003年年中,国家出台《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首次明确指出“房地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力强,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并提出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有力措施,对符合条件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和房地产项目要继续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买房这本帐早就“很算得过来”了(上海话,意思是很划算),政策再这么一鼓励,从精神上给了人们信心,从物质上放开了银行资金的大闸。很快,一大批精明的新老上海人涌进了房地产市场。7~8年后和一些人闲聊楼市往事时,2003年是很多人一致的起点。2003年下半年,上海房价开始快速上涨了。
2004年1月,市场经济理论继续发挥作用,我进了房地产相关行业。蓬勃发展的房地带动了上下游全系列产业的飞速发展,发展需要劳动力。尽管有点不甘心,我最终放弃了进入当时萎靡不振的金融行业的努力,听从市场的安排。我的工作最初是房地产项目数据采集。不久变成了组织购房者做大规模的看房团,同时开始做房地产专业论坛,并且逐渐开始涉及房地产的网络营销。因为同时能接触大量的产品(楼盘)、消费者(购房者)和业内人士(房地产),我反馈的市场信息是一些人很关心的,于是开始认识一些扑腾在房地产投资的朋友。这些人让我大开眼界。
有一位来自东北的女中介,1978年生人,专门做上海浦东联洋板块的业务。她利用自己对市场的了解,在有卖家抛出性价极高的房子时,自己抢先拿下。然后利用她所在中介公司当时在办理购房贷款和买卖手续上的便利,做高总价后从银行贷款,实际上她的首付为零。接下来,如果正好有合适的买家,她就马上转手。否则,就租出去,租金足够还银行贷款,静候时机。她的中介同事估计,2004年一年,她至少空手套出了1000万。请注意,2004年1000万的实际购买力。这位女中介我只见过一次,凭外表看不出什么特别。
另一个例子,我是亲身经历的诸多案例中比较普通的。一位z姓的上海先生,时年45岁左右,在那个时候和我成了朋友,一起看了几十套房源,至今仍是朋友。我称呼他为z老师。他是老上海书香门第的后代,写得一手好字,出了自己的字帖,有浓厚的文学性格。之前一直在国家体系内任职,后来跳出来不干了。他开着他的大众高尔夫,整天到各个楼盘去看房子,和中介、房产销售、投资客们聊在一起,寻找适合投资的房子,练就了看产品、看时机的好眼光。他的启动资金不是特别多,又不愿意像前面那位东北女豪杰那样承担零首付的风险,而是走了较为平和的投资策略。他的思路很简单,找中高端项目中,租金回报率8%以上,并且具备一定稀缺性的房源,以最低首付拿下,装修后出租,有合适的买家就卖掉,再去买新的符合策略标准的房子。为了贯彻这一投资策略,他还专门研究了外资企业给员工的住房补贴政策。当上海因为房价飙升逐渐找不到这样的房源时,他就转战苏州工业园区。经过几次转手和调整,他手里最后至少捏了3套高品质房源,租金收入比一般公司的总经理要高,然后开着宝马5系的车子游山玩水去了。从03年起,有一批嗅觉灵敏的上海居民做了类似的事情,他们的示范效应带动了越来越多的人参与楼市,房地产操盘手们敏锐的抓住机会不断推升房价,几乎在2年内就把平均租金回报率从8%以上拉到了4%以下。以至于当时我的感觉是,政府后续的调控就是针对他们的。
同一时期,我还认识了一些专业投资人,他们的经历离奇到让我半信半疑。他们看问题的方式和我根本不一样。越是让我觉得厉害的投资者,越让我觉得思路离经叛道。这里的“经”和“道”,是我在学校里学的市场经济理论。虽然我一直在质疑市场经济理论是否贴合实际,但我在行动上是按照经典市场经济理论去做的。毫不夸张的说,当时的我是个坚定的纯粹市场经济理论支持者。里面的案例,在这个章节展开为时过早。因为,此时我除了市场经济理论的一点皮毛,并无足够的阅历和知识去理解某些问题。我发现,市场的发展很快超出了这些理论可以接受的范围。那时,回过头来细想某些投资界大朋友们的话,就感触很深了。
2005年初,面对不断攀升的房价,国家连出了两个政策。一个是《关于切实稳定住房价格的通知》,提出抑制住房价格过快上涨的八项措施(简称“国八条”),将稳定住房价格提升到政治高度。紧接着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当前加强房地产市场引导和调控要采取八项措施(简称“新国八条”),对“国八条”做细化。这个阶段,对房价的争论是最火热的,看涨的“多军”和看跌的“空军”唾沫星子都可以淹死人。从网络到报纸,到看房团的车上,人们都能辩论得要打起来。业内聚会虽然不至于动手,嘴上的花活和手中的笔锋,还真是能要了对方的亲命的。
如此激烈的观点冲突,究竟是怎样造成的呢?没有经历过这场大争吵的人,很容易把原因归咎为“屁股决定脑袋”,对立的利益导致了对立的观点。这固然有道理。但深入这场大争吵之中,你会发现那些争吵的对立双方,大多真诚地相信自己的观点。而且,当你刨去自己的成见,静心体会他们的观点,往往都是有道理的。这种时候,当我拿市场经济理论去衡量去比对遇到的问题时,很容易就发现了不少不适用的案例。人类社会是如此复杂,仅仅依靠一套理论就能穷尽经济里的万象吗?西方的科学精神,真的是让我们了解这个世界的唯一正确途径吗?
迷茫啊,苦恼啊。没有信仰没有知识的小蹄子好可悲啊!买张火车票奔出去旅游吧,哪里还比较原始就去哪里吧……
更可悲的是,即使当时的“多军”在房价问题赢得了阶段性胜利,但他们五花八门的理由后来绝大多数被证明也是错误的。他们由错误的理由得到了暂时正确的结果,但他们却认为是他们的“个人理性”取得了胜利,于是他们更加坚信他们错误的观点,一路走向更大的错误,八匹马还拉不回!
那个阶段,上海房价一飞冲天成为了全国瞩目的热点。
看空的一方观点集中在几个方面。
一,房价远远超过了老百姓的承受能力,以房价收入比这个指标来支撑观点。持这个观点的人,会拿日本、美国、西欧的房价出来和上海做对比,然后再对比收入水平。证明上海人拿着第三世界的收入,承受着第一世界的房价。
二,现金流回报太低了,以租金回报率这个指标来支撑观点。那两年上海的房租没有上涨,而房价上涨了1倍以上,使得租金回报率已经降到了4%左右。加上装修的折旧,实际的回报率已经低于3%,长期持有已经不划算了。
三,中央政府必定会严厉调控。持这个观点的人已经预见到未来房地产泡沫对经济将产生的严重影响,认为坚决应该给予遏制。如果房地产市场再继续这么发展下去,将没有人能制止灾难的发生。
看多的一方的观点比较丰富:
一,市场决定论,市场万能论。认为楼市价格就是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只要有人愿意买,房价就是合理的。全国有钱人都愿意到上海买房,全世界都看好中国的发展,但上海的土地是有限的。上海的房价就算脱离经济基本面,也没什么好奇怪的。只要上海继续发展得好,只要中国经济前景好,房价就会继续上涨。
二,趋势论。此种观点在有炒股经历的人群中比较流行。楼市刚刚经历一拨急剧的上涨,按照这个图形那个图线,还需要有个上升浪,等等。
三,海外热钱论。当时人民币有强烈的升值预期,所以海外热钱会选择各种渠道进入中国,购买房地产坐等人民币汇率上升。这生意稳赚不赔,全球资本正在蜂拥而来。媒体和坊间时不时就会来一条消息,说哪家国际金融大鳄通过哪些方式又买进了中国的什么什么物业,手腕如何高明,利润如何如何之高。
四,温州炒房团炒高房价。有一段时间,温州炒房团在媒体上是个大热词。故事基本都是这样的:某某楼盘来了几个温州人,看完房子后用难懂的温州话几里呱啦打了一圈电话,半天后来了一群温州人,一下子买走几十套上百套房子,这个楼盘立马每平米涨价3000块。一时间街头巷尾人人议论温州炒房团。“羡慕嫉妒恨”这个词被民间天才们及时创造了出来,以形容人们复杂的心情——羡慕人家买房的豪气,嫉妒人家赚钱的容易,恨房价又被他们给抬高了、钱又给他们赚走了!
五,利益集团操纵。房价上涨符合地方政府的利益,符合开发商的利益,符合投资客的利益,符合先富起来的人们的利益。他们因为利益而联合起来,谁能挡得住呢?
六,投资唯楼市论。因为对金融市场的管控,老百姓并没有什么投资渠道。钱存在银行,利息经常输给通货膨胀。钱放到股市,经常打水漂。相比之下,房子看得见摸得着,可以收租金,可以传儿女。男人买的房,让男人的腰板挺得更直。女人买的房,比老公还牢靠。老百姓理财,首选买房!
七,丈母娘推高房价。因为房价高,房子成为了年轻人成家最揪心的物质条件。请“丈母娘”作为中国式婚恋文化的形象代言,一句“丈母娘推高房价”概括了很多男屌丝们的无奈和抓狂。
当年论坛上有太多精彩的帖子了,加上跟帖一起看,那真是绝世好味道。只是因为各种原因,大多数都找不到了。谁能行行好找出来啊?
2006年,国家又出台了有针对性的六项措施(简称“国六条”),将调整住房供应结构作为调控着力点。随后出台的《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的意见》(简称“十五条”)对“国六条”进一步细化。其中提到的“限套型”、“限房价”的普通商品住房,被称作“限价房”。房价上涨的步伐虽然曾经出现过一些迟疑,但依然在争论中缓慢前行。
此时的房价,再用市场经济理论来衡量就显得特别无力了。看似无形的市场之手,实际上由有形之手在操纵。有形之手还分左手和右手,激烈的掰着手腕,以致于动静太大,幕后藏不住,时不时把丑丢到了前台。
更多的人在蠢蠢欲动,要进入楼市。理性判断已经失去了价值。在别人赚钱故事的诱导下,在“不买还涨”的恐惧中,理性实在是软弱无力。某些05年还在声嘶力竭喊“空”的年轻人,06年买了房并成为最激进的“多军”,骂之前的“空”军战友更凶狠恶毒。变化之颠覆性,表现之极端,让亲历此过程的我深感震撼。这种现象不是个案。贪婪和恐惧的魔力,非切身无以真正体会。如果有导演想拍部这个题材的文艺电影,我可以帮忙。主题就是“小蹄子们的进化史”。原本都是一群那么可爱的小蹄子,如今怎么都一样一样的了?——你一个样,我一个样,他一个样,五花八门还老说别人不像样。
其实这种观点上的“多”“空”并不是真正的“多”“空”啊。在实际操作中做“多”的人,也可以整天喊“空”,这是投资里必不可少的风险控制啊。
2007年,面对屡调屡涨的房价,房地产调控进一步深化。土地、信贷、税收等为房地产市场降温的各项调控新政密集推出,从土地管理、规范市场秩序、抑制投机、调整住房结构等多方面全面出击。终于,房价上涨的势头被遏制住了,调整开始了。从2004年到2007年,房地产市场里不同角色们的观点、心理、行动在市场和政策双重作用下的起伏、蜕变,基本勾勒出了一个完整的楼市投资黄金期,节奏鲜明、活色生香。本以为房地产市场的一个周期就这么结束了,没想到还有戏剧性的2008年。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来了。本来正在抑制经济过热,突然间要挽救经济于冰点、“信心比黄金更重要”了。国家各项宽松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本意是要扶植包括房地产在内各种产业,可是居然效果都出在房地产业上了。这么猛的补药,分别喂了不同的嘴,没想到前几年的房地产牛市,已经让张张嘴的喉咙直通房地产了,只灌得房地产鼻血大流特流,房价再次一飞冲天。从2009年到2010年,房价涨的稀里哗啦,幅度之大创了新的历史。2009年年初,你买进了吗?
这段时期的上涨,见证了一种彻底的心理崩溃。心理的崩溃原来可以如此汹涌。恐怕只有失去理智,房价才可以脱离基本面,在如此高的基数上在1年左右的时间做翻番式的增长。洞悉此中奥妙的人,如果愿意,必定可以做个好的投机客而大赚其钱。各中情势,留待悟性高神经粗的有缘人自己去体验吧。站在岸上永远不可能懂真正的浪潮。投资投机之所以是获取金钱的最快途径之一,奥妙就在其中。
这段时期的上涨,也让我对纯粹市场经济理论有了自己完整的判断。在某些情况下,“理性人”假设根本就是个笑话。我已经能够理解,那几位搞投资最厉害的朋友,为什么在我屡次用纯粹市场经济理论来解释楼市现象时笑而不语。人类世界是如此多元,各种力量交织在一起,仅从一种角度并无法洞察。纯粹市场经济理论依旧是有力的工具,但绝不应该是唯一的。
这真是让人悲哀的现实!这样偌大一个国家的经济,已经在所谓的“市场”大旗下只晓得盯着房地产!高房价必然转嫁给经济体系中的其他人,带来各种成本的上升,使得实体经济越来越难以经营,使得更多的资金离开实体经济而投入房地产,进一步拉高房价。然后高房价的成本又继续分摊给整个经济,实体经济就更加困难。如此恶性循环,家可毁,国可破。镣铐虽不在身,我等皆为虏也。
@sfp298 129楼 2013-03-20 23:14:43
请教下楼主,所谓软着陆符合人性吗?长痛不如短痛,如果人心无法做到软着陆,经济怎么可能够软着陆?
-----------------------------
这个问题很好。软着陆似乎是中国的特色,用看得见得手来阻止市场悬崖式的调整。但几句话说不清啊。在后面的文字里,尽量说说自己的看法
@sd6511305 133楼 2013-03-20 23:26:54
太长,没看,先顶一下。
-----------------------------
经济太复杂,我没本事几句话说清楚啊
@幕席雨 137楼 2013-03-21 00:28:09
西方经济学有很多个流派,你全看过了?就敢大言不惭说是后来者的坟墓.........
-----------------------------
只知道几个主流的。
之所以大言不惭,是因为希望高手们能多多赐教啊。
不过,希望不是就理论而理论。要有实效。
内容有一些,不过言过其实。楼主的想法都带有极重的情绪和立场。
第一个,市场经济理论是偏袒强者和先行者的,教人恃强凌弱。
第二个,市场经济理论的视角是个体的不是整体的,教人不通人情。
第三个,市场经济理论夸大了人的理性,教人狂妄自大。
---------------------------------------------------
@公民灌水权 161楼 2013-03-21 10:24:40
第一个,这个与市场无关,这个算是天下至理吧?10岁的小孩不是20岁的,20岁的不是30岁。不同年龄和不同身份,自然不可能要求完全一样的东西。小到外貌,大到投胎。没有任何道理和逻辑要求所有人不分年龄,男女,面临一样的情况。
先行者优势不是假的,光经验和积累就不是毫无用处。但反过来,后发者优势也不是假的。破坏式创新,装可怜,反垄断,这些都是后发者可以利用的。
第二个,不知道你咋联系......
-----------------------------
请问您是个后来者吗?您以后来者的身份找到道路了吗?如果有,请教教我们大家。
我这个文章的角度,肯定不是所有人都愿意看到的。
此外,并没有反对市场经济吧?我在行动上是个市场经济的拥护者吧?而且是个付出了不少代价的实践者吧?
梦想和道路都重要。现在的问题,是寻找道路。道路,从现实连向未来。请从尊重现实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