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过头再看看深圳,它也有大量的相当于体制内的就业,这个“就业的光环”是靠特区的独特政策去实现的。那么上海呢,它也同样具有大量的体制内或准体制内的就业,是靠长三角独特的地理位置——龙头老大去实现的。这样一来,三个迥异的城市却殊途同归了,北京上海深圳从房地产市场这个角度看,笔者再强调一遍:房地产市场的角度,都是一线城市了。
原来强大的就业实力,不仅造就了北京上海深圳这样的一线城市,促进了人口蜂拥而至的向一线城市流动,创造了城市的病态的繁华,更重要的是推高了房价。推高了房价使各方利益集团沾沾自喜,但他们忘记了其中的隐患,他们更忘记了其中隐含的经济规律。他们能无限制的扩张体制内就业的人数吗?答案是不能,不仅不能维持甚至要调整就是走“下坡路”!就业撑不住了,支撑楼价高昂的“中梁砥柱”就会垮塌,房价的走向将何去何从?是按照经济规律去寻找它的自然归宿?还是疯狂到底与经济规律去负隅顽抗?
就业问题也同样适于中国的广大农民。所谓的三农问题是个伪概念,过去没有三农问题其他国家没有三农问题,怎么唯独只有中国有三农问题,中国的农民不是地球人?其实,中国农民的核心问题仍然是就业问题,现在这个就业问题更像是一个“小饭碗”换“大饭碗”的问题。笔者所谓的“小饭碗”是指联产承包制的政策残余,说穿了农民的就业是通过承包田那一亩二分地来实现的,它无法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和推敲。它现在的“小”是相对于农民的普遍需求而言的,“饭碗”不仅越来越不得人心也越来越失去了道义上的包装。人们越来越要问一个问题:农民可以通过承包田来保持自己最低限度上的“饭碗”,可是城市的失业工人却一无所有,如果要强调一个所谓的公平的话,公平何在啊?
所以,客观上就需要打碎农民现在手头上的“小饭碗”,迫使农民去寻找“大饭碗”。这理想的大饭碗在哪啊?在城市里,于是农民就蜂拥的去了城市,去寻找体制外的“大饭碗”!城市里就有了大量的农民工,农民工们不仅推动了工业化的进程,也大大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虽然农民工普遍的买不起房子,大部分只能租房子,但无论如何是绝对推动了城市的繁华。繁华的城市的背后必然导致放假的蠢蠢欲动,这种蠢蠢欲动使“刚需”们焦躁不安,但却使既得利益者们暗中窃喜,这就是21世纪之初在中国正在上演的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不过,这个故事还远远没有结局,但笔者从不对这个结局抱有任何乐观的幻想!
笔者曾经说过,对于菜国的统治阶层:“我们高估什么,都不要高估他们的智商;我们低估什么,都不要低估他们脸皮的厚度!”这个结论我不幸又找到了新的证据。
面对着利比亚的冲突,我们不妨看看国际社会对于菜国的态度。要知道这个国家现在可是联合国安理会的轮流主席国啊 ,此时应该是举足轻重的,可事实上呢?不仅英美法没把菜国放在眼里,欧盟、阿盟甚至名不见经传的非盟都没把菜国放在眼里。因为国际社会很看重包括阿盟、非盟的态度,而对菜国的呼吁简直是置之不理。这就是大国的崛起?悲哀啊!
对于CCTV的智商,笔者也感到无限的悲哀。上周六也就是三月十九日,CCTV有个滚动的新闻是用来安抚大众的,那意思是说月球离地球距离近不会产生什么不良后果。笔者注意到它是用一个图来说明所谓的近地点和远地点的影响的,荒谬就荒谬在这个图上:它居然把地球放在月球椭圆轨道的几何中心上(正确的应该在椭圆的俩个焦点的一个上),于是它就错误的把近地点放在了椭圆的短轴的一个端点上(事实上应该在椭圆长轴的另一个端点上),这样近地点和远地点就只相差90度了(事实上应该是180度)。如此低能的错误,违背了开普勒第一定律,任何学过高一物理的人都会清清楚楚的知道。但在我们CCTV拥有众多的专家学者的“技术支持”、还有层层审查的“过滤”、还有不厌其烦的滚动播出,都没有阻挡这个旷世笑话的横空出世!可见,连起码的常识都不知道,我们的决策层真的有智商去吃透“刘易斯第一拐点”在中国所闹出的“民工荒”吗?
盐的闹剧已经趋于平静,但管理者的疏忽却依旧存在,民众跟风的羊群效应也依旧存在。说的更深一些,广大民众焦躁、恐惧的整体心态也丝毫没有改善,这其中所折射出的对政府的不信任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进一步加深。
造成各种恐慌事件的导火索无处不在,今天是日本地震,明天就可能是某国的战乱。引爆的事件,今天可能是盐,明天可能就是粮食,后天可能就是人民币!
我们不妨做个假设:由于外部的原因,导致国际粮价上涨,传导到国内就有可能成为国内粮食的突发事件。
我们不妨以一个拥有600万实际人口的省会城市为例,粮食大概要牵扯约300万个家庭的切身利益(城市里有数以百万计的单人家庭)。由于互联网和手机短信的存在,就像盐那样,人们突然一夜之间感到了有买粮囤粮的的“必要性”了!于是小粮店马上涨价,大的超市马上就断货(市场经济使然,这现象无可厚非)。民众的恐慌马上伴随着媒体的宣传而传导到决策层那里。接下来决策层会怎么做呢?平抑粮价!从储备粮库中调出粮食投入市场。
粮食怎么调动呢?要知道我们的官方打肿脸充胖子的宣称:拥有6个月的粮食储备量。笔者哪里会信啊,权且当作4个月的储备量吧。但注意储备粮可不是大米白面,其大部分却是小麦和水稻,既不能直接投放到超市和小粮店,更不能马上到我们平民百姓的餐桌上。笔者的意思是说国家储备粮食是不能直接“用”的,那么大米白面在什么类型的仓库里存放呢?国家有力量直接调动这个类型的仓库吗?笔者十分怀疑这种为平抑粮价而“调粮”的效率。
即使真有这样的大米和白面可供“调动”,又怎么有效的快速分配下去呢?当然就会像盐那样,派发到主要的大超市中。回到我们那个600万人口的省会城市的模型中,它大概有300万个家庭和20个大型超市。20个大型超市的每一个都24小时营业“来响应国家号召”的“赈粮”,我们可以盘算一下了:一个超市每6秒钟就可以向一个家庭卖掉一份大米或白面(由于是突发事件,显然每个顾客每次购买量要受到限制,比如最多10公斤),那么这个超市每天只能应付1.44万个家庭的需求,全市20个超市每天也只能应付约30万个家庭的需求。而这30万又是不可能的,因为中国式的“夹塞”会使工作效率大大降低,自私而又小心眼的中国人又会循环排队去挤掉别人的机会。这样每天能买到粮食的家庭数不会超过10万的!而每个超市里排队的长度(如果真排队的话)不会短于100米,每次排队是需要有耐心的因为它不会少于1小时!这样,按这样的推理,全市的300户如果都能买到粮,即使是一次单循环也至少需要30天!盐的故事告诉我们,民众的耐心会有30天吗?恐怕10天后就会有人闹事了。当然了,各种层次的小商小贩们,会不遗余力的加重这种危机(比如他们也去超市排队买相对廉价的大米和白面,再回到自己的小店里高价出售或囤积居奇)。
那么回到宏观层面上来,政府真的有足够的大米和白面吗?而不是“空中楼阁”般的小麦和水稻,后者只是个粮食的概念,是不能救“急”的。当出现了“抢粮风”以后,政府真有效率在几天之内安抚平民百姓的恐惧之心吗?
显然,想象中的粮食的风波比盐的风波,所产生的“杀伤力”不知大多少倍。如果政府方面不肯未雨绸缪,清醒的百姓是不是应该为自己留一点退路呢?当然笔者并不是提倡大家囤积大米白面,而是提倡大家应该有这样的心理准备。实际上,中国现在并不缺粮就像我们从来不缺盐那样,但闹剧一旦发生却都有一个收场的周期。盐的闹剧的周期可能只有三五天,因为盐微不足道。可是大米白面的闹剧的周期可就没有这么短了,笔者估计至少需要一两个月啊。
同样,人民币的巨大的货币存量及其可怕的流动性,也可因为某个导火索的引爆而演化为突发事件,这场在未来的某个时间可能发生的“人民币闹剧”其杀伤力是不会低于大米白面的。因为平民百姓对人民币的明显贬值(购买力的下降)有着更加忧心忡忡的恐惧!而且人民币几乎没有任何“调动能力”和“平抑能力”,换句话说人民币如果发生闹剧就只能听之任之、随波逐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