咀嚼人民币:品尝亦升值亦贬值的中国味道!【已出版】

  上一次说到了“时间差”的概念,并且讲到了房子的成本问题,房子的成本大概也就1510元/平方米,即使考虑目前的通胀因素,也不过是2000元/平方米。可是小城镇目前都已经涨到4000元以上,大城市动辄10000元,在北京和上海3万元、4万元的房价可是比比皆是啊 。所以,从全国的宏观角度看,目前的房价均值取7000元/平方米是大家可以接受的。2千元的成本进而7千元的售价形成了多达5千元的差值,这个差值跑哪去了呢?显然,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房地产商、商业银行,都从中分得了好处。
  当然了,笔者要插一句。平民百姓就不能自己盖房子吗?问题就出在这,在城镇里,平民百姓的自建筑权被剥夺了,这就是楼价高启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统治集团的贪婪。
  笔者曾估计目前全国每年要完成约24亿平方米的住房建设,总成本约4.8万亿元人民币,占GDP的14%。但实际的销售收入估计可达约17万亿元人民币,占GDP的一半左右。可见,大跃进式的住房建设是何等的疯狂,正常国家的数据低于20%!
  
  笔者还得插一句,这是对实况新闻的一个解读:盐,疯狂的盐!
  盐价的飞涨以及脱销,又一次精彩的演绎了“中国故事”。中国人可以置常识于不顾的心态可见一斑。比较精确的数字是这样计算的,每个成年人每天是9克得建议摄入量,折合成一年就是3300克左右,但我们吃的鱼蛋肉禽甚至蔬菜水果里都有盐,所以,这3300克如果用袋装盐去补充是偏高的,更何况大部分城镇里的中国人很多时间是在外面吃饭的,换句话说,餐馆里已经替你补了盐,你未必需要自己在家吃饭去大大的吃盐了。所以,我们就出现了一个常识:三口之家,一个月吃一袋盐(大约800克)已绰绰有余,一年不过10袋左右!可是,应该懂得这个常识的家庭主妇们却成为这次“盐荒”的推波助澜的帮凶,逻辑上是说不通的。但现实又发生在那里,只能用恐惧和不信任来做一个婉转的“注脚”。恐惧是来源于对全社会全体成员的;不信任是来源于对政府的。
  这次盐荒的精彩表演,显然也是一场更大的表演的序曲!盐荒的一幕,其导火索是日本的地震和海啸,在中国却发展成为超市里的闹剧。将来美元的持续加息就可能成为另一个导火索,在中国是一定会发展成为银行里的闹剧:疯狂的挤兑!这可不是闹着玩的闹剧,历史告诉我们,这往往是无情的极具杀伤力的“闹剧”!
  
  笔者讲了疯狂的房地产业,阐述了那里巨大的货币泡沫,回到电视机的产业,它由无到有,由小到大,也是靠货币的泡沫去支撑的。但是,包括了电视机的家电产业占GDP的比率很小,中国人还是用了五至八年的时间才大约消化掉了这个泡沫,当然,其后遗症至今还时隐时现啊。可是房地产业按2005年开始疯狂,至今也没有收敛的迹象,它所形成的无与伦比的货币泡沫靠什么去消化呢,所谓的后起之秀——汽车产业?
  
  作者:逐浪歌者2009 回复日期:2011-03-17 14:03:41 
  
    楼主似乎忘了算上土地成本
    这可是最大的一块,本来是属于全民所有
  ---------------------------------------------------
  你惑亦!土地对平民百姓是“成本”,对统治阶级可是“纯利润”啊
  上一次提到了房地产业,并且谈到了包括电视机的家电产业的演绎,还要提到与汽车产业可能的“置换”,这些都与一个概念“时间差”有关。决策者们希望通过这个时间差来摆脱各种各样的“烦恼”,怀着得过且过的心理“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房地产业的大发展,是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步伐的,这本无可厚非。但在中国却发展成为一个明显的诟病,的确令人匪夷所思。无良的学者和专家经常草率的把中国的房地产泡沫与日本的房地产泡沫相提并论,突显了他们的无知、可笑甚至阴险、毒辣。
  首先,日本是发达国家,中国是欠发达国家,人均GDP相差10倍之多,所以,房地产泡沫的机制不同。
  其次,日本的土地所有制是私有制,而中国的土地是公有制,这就导致产生房地产泡沫的性质不同。
  再次,在日本,个人是有自建筑权的,只要自己买了土地不破坏相关的制度和约定,房主人想盖什么样的房子是自己做主的,但在中国这是你无法实现的“梦”,这就导致了房地产泡沫的规模不同。
  
  在发达国家,由于土地的私有制和民众有自建筑权,使市场经济的力量发挥了作用,即不会让人口密度畸形的提高而使成本无限制的“高昂”。这就导致了大部分的西方国家城市的“空心化”。所以,即使在日本、德国、英国这样人口密度很大的国家,也不会动辄出现500万人口以上的大都市,虽然它们的经济和城市的管理技术完全可以做到这一点,日本也只有东京和大阪、德国只有柏林、英国也只有伦敦。可是中国,却超过10个,我们不难理解这里面所隐藏的疯狂。因为中国把所有的城市“实心化”了。这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房地产开发商和商业银行集团共同“努力”的结果!
  在欠发达国家,比如墨西哥、巴西、南非等国家,它们的土地也是私有制,公众也同样拥有自建筑权。但那里发生的一些现象:墨西哥城无节制的膨胀却是另有隐衷的,笔者把它称作“拉美化的后遗症”,仍与中国的“城市实心化”现象不具有可比性。墨西哥城的现象是自发的,而中国的上海、北京、深圳等等却是人为的“故意”。
  
  显然,把商品房的单价由2000元左右成本,炒成全国均值售价7000元左右,技术水平非同一般。因为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600多个大小城市能够在房价的走势上“比翼齐飞”,创造着寡鲜廉耻的辉煌,是靠着非凡的“国家技术”去实现的。抛开层层表象、剥落层层外衣,其实“国家技术”的原理如此简单:不过就是通过土地的使用权、所有权和规划权的“轮流轰炸”来实现对广大民众的基本利益的“误伤”!
  当然,当广大平民百姓发现了他们的居住权越来越形同虚设而感到惴惴不安时,他们就渴望一种说法,一种明确的、可靠的说法。这就是所谓用数据说话,可是官方的数据都是有“诈”的,就得需要有人帮助广大平民百姓分析这些虚假的甚至是虚构的数据。分析完毕后,我们还必须用简单的常识和浅显的逻辑把这些“数据串”归纳和分析成为可信的、必然的结论。
  对于房地产业,笔者曾经提出用建筑螺纹钢的价格来描述住房建设的成本;笔者又曾经提出用城市人口密度这个概念来分析,不同城市、不同地区、不同地段等等对真实房价的干扰;笔者又提出用城市“空心化”和“实心化”的概念,来分析中国房价与其他国家房价不同的真实奥秘。
  
  不过,要实现城市的“实心化”,不能光靠所有权、使用权和规划权的“轮流耕作”,因为这种三个权力的交替使用的周期比较长往往要十年二十年甚至七十年。于是,就需要有具体的“操作细则”。国家大搞高速公路、机场甚至高速铁路都属于这种“细则”,这样强化了城市的点与点的联络,大大刺激了城市的“实心化”,不仅造就了更多的500万人口级的城市,还要造就更多的1000万级、2000万级人口规模的超大型城市,更疯狂的目标是创造5000万人口的地球上绝无仅有的城市!
  显然,这些所谓的细则能够推动城市的扩张,但却无法维持这种扩张。所以,我们还要就中国这种特有的现象寻找更深刻的答案,这个答案就是就业。
  
  其实就业问题在任何国家,在任何历史时期,都是主要的社会问题。它的影响高高的超越于经济领域。在西方发达国家,人们对就业问题已经有普遍的共识:即就业问题是经济的核心问题。所以美国的非农数据(非农业就业人数)、领取救济金的人数数据,甚至首次领取救济金的人数,都是经济数据的重中之重,引领着人们的心态和潮流。日本长久以来所面临的经济上的窘境,也与就业问题密切相关,当然日本的就业问题却又要受到另一个现象的困扰——人口的老龄化。当中国人津津乐道谈论着日本经济“失去的10年”时,更多的是从货币现象的视野来分析,往往忽视了更重要的就业的视野。当然了,英国、德国等国同样把就业问题看做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是有证据的,次贷危机以来各主要西方国家出台的经济政策,都是首先保就业,然后才刺激经济,再接着削减政府开支,最后是弱化货币。唯独中国政府是反其道而行之,孰是孰非历史自有公断!
  就业问题对社会会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这就使各国政府在就业政策上要十分稳健:既要考虑眼前利益又要顾及长远利益!
  可是中国呢?奇迹般的同时又是极不负责任的创造出体制内就业和体制外就业,前者可以简单的说成是“铁饭碗”,后者自然就是“瓷饭碗”,它可是易碎的呀,朝不保夕。手捧瓷饭碗的人哪会有安全感,哪个不想通过行贿来使自己的瓷饭碗变成铁饭碗啊。于是,体制外就业本质上就是体制内就业的附庸,哪里的体制内就业多哪里才能体制外就业多。顺着这个逻辑分析下去,北京这个城市是具有最强的体制内就业的提供能力的,自然也就能够提供大量的体制外就业,人们就会蜂拥而至。各级省会城市也同样具有这种提供体制内就业的能力,当然不如北京强但肯定比普通市县强,所以大家就约定俗成叫它们为二线城市啊。
  
  其实就业问题在任何国家,在任何历史时期,都是做主要的社会问题。它的影响高高的超越于经济领域。在西方发达国家,人们对就业问题已经有普遍的共识:即就业问题是经济的核心问题。所以美国的非农数据(非农业就业人数)、领取救济金的人数数据,甚至首次领取救济金的人数,都是经济数据的重中之重,引领着人们的心态和潮流。日本长久以来所面临的经济上的窘境,也与就业问题密切相关,当然日本的就业问题却又要受到另一个现象的困扰——人口的老龄化。当人们津津乐道谈论着日本经济“失去的10年”时,更多的是从货币现象的视野来分析,往往忽视了更重要的就业的视野。当然了,英国、德国等国同样把就业问题看做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是有证据的,次贷危机以来各主要西方国家出台的经济政策,都是首先保就业,然后才刺激经济,再接着削减政府开支,最后是弱化货币。唯独中国政府是反其道而行之,孰是孰非历史自有公断!
  就业问题对社会会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这就使各国政府在就业政策上要十分稳健:既要考虑眼前利益又要顾及长远利益!
  可是中国呢?奇迹般的同时又是极不负责任的创造出体制内就业和体制外就业,前者可以简单的说成是“铁饭碗”,后者自然就是“瓷饭碗”,它可是易碎的呀,朝不保夕,手捧瓷饭碗的人哪会有安全感,哪个不想通过行贿来使自己的瓷饭碗变成铁饭碗啊。于是,体制外就业本质上就是体制内就业的附庸,哪里的体制内就业多哪里才能体制外就业多。顺着这个逻辑分析下去,北京这个城市是具有最强的体制内就业的提供能力的,自然也就能够提供大量的体制外就业,人们就会蜂拥而至。各级省会城市也同样具有这种提供体制内就业的能力,当然不如北京强但肯定比普通市县强,所以大家就约定俗成叫它们为二线城市啊。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