咀嚼人民币:品尝亦升值亦贬值的中国味道!【已出版】

第二 我强调的是大国的农产品问题,其间隐含了国家安全的伏笔。用蔬菜、水果甚至茶叶、烟草来混淆笔者的“农产品”的概念。茶叶、烟草等中国都是世界第一,而且遥遥领先!但-----
  第三 一个中国农民能够养活多少个中国人。这个命题本身就不会很严密,养活4个中国人而已!你却非要把它乐观到6个中国人,与我的忧患意识背道而驰啊!对“我的反对奢靡浪费的思想”泼冷水!还要假装成实事求是的“认真态度”,唉-----
  第四 “一个中国农民能够养活多少个中国人”与GDP有何关系?我又没有设问“一个中国农民能够养活多少个日本人”或“一个中国农民能够养活多少个美国人?”
  呵呵 还是感谢网友作者:closefdg 回复日期:2011-05-10 00:35:01
  来参加辩论的,至少你是认真思考了。
  这样吧:72%的农产品自给率不会偏差太多的。“水果,蔬菜”要考虑种子问题,你就知道优良产品对进口种子的依赖!猪和鱼的饲料,进口的大豆和豆粕占比会让你吃惊的!
  作者:closefdg 回复日期:2011-05-10 00:47:43  回复
  
    今年菜出地价这么偏宜,可知在中国生产经济作物的农民太多了
  -----------------------------------------------------------
  这是官方刻意夸大的宣传!农民们年年种菜、种粮,怎么就今年会“多得烂在地里”?我强调:今年!
  官媒天天撒谎,以偏概全,以点代面。目的只有一个:通货膨胀的发生,都是别人的错!
  这些谎言与我的“一个中国农民能够养活多少个中国人”命题无关。
  
  谢谢网友:作者:沧海一啸2010 回复日期:2011-05-10 11:25:39 
  你的数据令我“眼前一亮”啊,呵呵
  一个中国农民能够养活多少个中国人,我的本意是想揭露一个事实:60余年来,地球上的一个政权上的残忍性。它所宣扬的辉煌的统治业绩,不过是把农民的生产能力由养活两三个人提升到四个人而已。其实,这个进步还是国外的技术进步带来的。
  中国的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清醒的少数人和昏睡中的绝大多数人共同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在粮食安全的问题上,每一个国民所承担的风险是相同的。也就是说无论是你清醒还是昏睡你都必然拥有这样的忧患意识:一不小心,中国人就要挨饿了。即使是清醒的人,我们也无法摆脱这个可怕的事实。前一阵的盐荒就是将来的可能粮荒的“预演”。
  
  中国的农业问题,并没有政府所分割的所谓的“三农问题”。笔者认为不过是一个问题两个角度:对于广大农民而言,核心是就业问题;对于国家的宏观层面而言,核心就是粮食安全问题。
  正是由于中国地域辽阔,所以应该把中国的耕地按照三个模式划分。比如:东北和新疆的耕地适合用美国和加拿大的模式;东南部沿海的耕地适合用越南和泰国的模式;中国其他的耕地适合用法国和德国的模式。
  政府应该为中国的广大农民安排这样的一个路线图:快速的使中国农民由养活四个中国人发展到养活十个中国人。同时要保证中国的农产品的自给率不低于80%!
  
  无论是处于农民就业还是国家粮食安全的考虑,都应该提升甚至大幅度提升粮食的收购价格。用静态分析的方法,目前的小麦收购价格按1.2元/斤,如果把它提升到2.4元/斤甚至3~4元/斤。那么许多农民才能够勉强的养活自己和自己的家人,还有一些农民能够体面甚至有尊严的活下去,当然还会有些农民会因为粮食价格的上涨而发些小财。这些都是应该的,是社会的对农民反哺。
  当然了,这会引起一些人的不满。去年我的助理就有些不满:她说现在的物价我们都有些承受不了了,粮食价格翻番,我们还咋活啊。其实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比如在2005年时就应该开始这个过程,通过三年时间到2008年实现对农民的反哺。当然这期间所有的“打工者”的工资实际上也要翻番的,尽管这个过程是被动的。
  如果真能这样做,或者说是能做到这一点。那么改革开放的成果就会真正的落到了大多数人手中。可惜,我们政府不是这么做的,结果两极分化了,这种两极分化变得越来越严重,到了今天只能破罐子破摔。
  
  当然了政府主导下的粮食收购价格的大涨,会导致整个利益链条上的各种层次的利益的争夺。所以,价格的杠杆还需要其他的辅助手段来“保驾护航”!比如各级政府要与种子商作斗争、与化肥商作斗争、与农机商作斗争,还要与乡村级的政府官员内部作斗争,还要与收购粮食的国营粮库作斗争。这需要政府有勇气和智慧,还需要足够的耐心。可惜共匪政府这些优点一项都不具备,匪嘛,除了痞气十足就什么都没有了。
  有一个像麻将桌的小方桌,其中的一个对面分别坐着一个乙先生和丙先生,乙先生是中国的出口商,而丙先生是美国人。
  现在乙先生手里有3双鞋,而丙先生手里有3美元。乙丙先生约定好:乙先生出口一双鞋给丙先生,丙先生就支付给乙先生1美元,一年交易一次,乙丙相安无事,其乐融融。
  突然,甲先生插了进来,坐在了乙丙的邻面。甲先生在乙先生面前“权大无边”,但甲先生对丙先生却非常献媚。甲先生命令乙先生必须把美元强制结汇于他。
  第一年,乙先生出口一双鞋给丙先生,丙先生给了乙先生1美元,丙先生被迫把这1美元交给了甲先生,甲先生支付给了乙先生8元人民币(8:1)。
  第二年,乙先生又出口了一双鞋给丙先生,丙先生还是给了乙先生1美元。丙先生当然还是被迫把这1美元交给了甲先生,由于人民币升值了,甲先生只给了乙先生7元人民币(7:1)。乙先生很不高兴,甲先生为了鼓励乙先生继续出口就有多给了他2元人民币,但补充道这2元人民币是“出口退税”。乙先生实际得到了9元人民币,暗喜。
  
  第三年,乙和丙进行同样的交易,乙还是把那1美元交给了甲,这时的人民币再继续升值,乙只得到了6元人民币(6:1),不得已甲又给了乙另外3元人民币的补贴。
  此时的甲先生手里已经有3美元了,其实这不是甲的钱,但是甲偷偷的将1美元藏到内衣口袋里当作私房钱,而把另外2美元又借给了美国人丙先生,丙先生给甲出具了一张欠条――面值2美元的“美国国债”!
  好了现在我们清点一下:最初的甲先生什么都没有,但现在有了1美元的私房钱和一张名义上价值上2美元的美国债券,但他却“印刷”了26元人民币!
  乙先生辛辛苦苦生产了三双鞋,换回了的是甲给他的26元人民币。
  丙先生最初有3美元,但现在仍然有2美元外加上得到了3双鞋!
  
  乙先生很苦闷,想用他手里的26元人民币买东西。其实没有什么东西与那26元人民币对应,无奈之下甲从小方桌的下面掏出了一个房子模型给了乙先生,说:“拿钱买房子吧。”
  甲先生还有更愚蠢的损招,甲先生吵吵嚷嚷的要让“人民币国际化”。假如人民币真可以直接兑换,事实上乙先生也不傻他既不想要人民币也不想要房子。好了,如果走到这一步,丙先生会拿出2美元去换乙先生手里的人民币20元(黑市价10:1),然后丙再拿出其中的12元人民币去向甲讨要2美元(甲的官方仍为6:1),无奈甲宣布破产!
  人民币国际化后,我们再盘点一下甲乙丙:
  此时的甲宣布破产,兜里揣着1美元的私房钱!还有丙退回来的12元人民币,那张2美元的“欠条”被美国人丙强制收回去了。
  乙的手头有2美元和6元人民币,当然还有生产3双鞋的“成本”。
  丙的手头除了3双鞋以外还额外得到了8元人民币。
  嘿嘿,这就是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这个小故事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思考。
  第一个思考是,当美国人逼着人民币对美元升值时,是想抑制中国的出口。理论上顺着刚才故事的情节,第一年乙先生出口了那双鞋是1美元,而第二年就应该是1.14美元了,第三年就应该是1.33美元了。可是乙先生始终是按1美元出口他的鞋,乙先生的底气何在?甲先生的补贴功不可没啊,但这补贴到底是谁的“血”呢?(答案在《咀嚼人民币》的第一章 人民币能不升值吗)
  
  第二个思考是,对于出口商乙先生而言,如果第一年用人民币来成本核算很可能是盈利的。但甲先生滥发人民币,会导致人民币的定价能力失真。那就意味着,第二年第三年乙先生虽然获得数量上稍多的人民币,但日子恐怕更难过了。(答案在《咀嚼人民币》第二章 人民币贬值的阴影)
  
  第三个思考是,甲先生为了一己之私,而贪婪于“美元”,不负责任的滥发人民币,最终是一定要吞下自己酿的苦果的!当然了,甲先生在尽量的拖延,用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这样的“道具”来完成拖延时间的表演,这种表演的最新版本包括了“人民币货币互换”的小动作及“人民币国际化”的大动作,但这些都是徒劳的,对于甲先生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答案在《咀嚼人民币》第七章 为人民币争取主动权)
  第四个思考是,美元多了未必是好事。怨无小大,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为灾。甲先生追求过多的美元而非一朝一夕了,在2005年就应该警觉,到了2007年次贷危机发生后应该采取实际步骤来消除这种隐患。可惜了,现在才惺惺做泪般的感觉到“国家外汇储备的规模太大了”!(答案在笔者的《咀嚼人民币》第一章 人民币能不升值吗 的第四节 被蚕食的国家货币主权)
  
  第五个思考是,将来的中国为什么会有“美元的黑市”?一定会有吗?会的,笔者深信不疑。答案在笔者的下一本书里呢,呵呵。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