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可以为自己的“不作为”寻找无数的借口,但国际的道德义务是无法逃避的!
比如,某个人走夜路,不小心撞上了电线杆,情有可原。
可另一个人,大白天走路,几乎是故意撞电线杆,还怒气冲冲的指责“电线杆不应该放在那”!
克鲁格曼的观点十二:不管中国喜不喜欢,必须要做出行动了
如果政策得当,中国可以做到不增加碳排放,同时保持继续快速增长。但是首先必须意识到必须改变政策。中国发出的信号说明,其政策制定者开始意识到现有的情况是不可持续的。但是我怀疑,他们没有意识到这场游戏的局面很快会发生变化。当美国和其它发达国家最后不得不面对气候变化问题时,他们可能会更加理直气壮去对抗那些拒绝采取行动的国家。那些拒绝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国家将会面临制裁,比如对他们的出口产品征税。是时间来拯救地球了,不管中国喜不喜欢,必须要做出行动了。
不管中国人喜不喜欢,必须要做出行动了!
我不想做“中国人”,但我被迫成为“中国的人”!
中国人有五种:奴隶主、准奴隶主、自由人、不想做奴隶的奴隶、不知道自己是奴隶的奴隶。
作者:laozhe1973 回复日期:2011-09-21 16:16:00
-----------------------------------------------------------
伟大的鲁迅先生称“laozhe1973”这种东西叫虫豸!
我懒得踩死它们,那会脏了我的鞋!
但它们太讨厌了,还到处爬,用“中国的沸腾的开水”烫死它们吧!呵呵
那种垃圾级的虫豸张口闭口的“祖宗”什么的,恶心啊!
你TM的祖宗给这等虫豸留下什么了?
我刚在一个搞文化的群里呆了一会儿。那里正为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等等而争论不休呢!
我认为:那些历史事件是客观存在的,但内容早已被“现代的奴隶主们”篡改的面目全非了!
就好比:奴隶主用木棒在地上画了几个圈,让奴隶们玩自娱自乐的蹦蹦跳跳的游戏似的。
保罗•克鲁格曼:《拿下中国》
中国经济政策所引起的紧张愈演愈烈。确切的说,中国现行的货币政策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复苏的一个“累赘”。现在是时候做一些事情了!
首先,你需要弄清楚一个问题。现在,有关“中国正在操纵货币”的怨声四起。事实上,从2003年前,中国开始卖出人民币买入外汇,目的是保持人民币的弱势,以此来增强中国的出口竞争力。单凭这一点,中国每月增加约1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2003年,中国的顺差为460亿美元。今天,中国每月为其2.4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增加超过300亿美元。
不难看出,中国现行货币政策已经严重损害了其他国家的利益。那我们该做出怎样的回应呢?首先,美国财政部必须停止一切捏造和模糊的政策。财政部必须以法律的形式,每年出具两次报告,旨在识别那些“为了在国际贸易中获得不公平的竞争优势而操纵其货币对美元汇率”的国家。如果财政部发现中国确实是操纵本国货币,会怎么样呢?在这里,我们必须要摒弃一种常见的误解--认为因为害怕中国会抛售其美元资产所以我们受制于中国。
你必须问的问题是,如果中国试图出售其持有的大量美国资产的话,会发生什么事?利率将会飙升?事实上,短期美国利率将不会改变:美联储会将该利率维持在接近于零的水平,直到失业率下降。长期利率可能会略微上升,但是它们主要取决于未来短期利率的市场预期。
毫无疑问,如果中国抛售其美元资产,美元对诸如欧元之类的其他主要货币的价值会下跌。但是这对美国来说,会是件好事,因为这会让我们的商品更具竞争力,可以减少我们的贸易赤字。所以,我们没有理由害怕中国。但是,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一些人仍呼吁,我们必须善待中国,而非采取对抗政策。但是,多年来我们一直在善待却毫无进展。如果善待行不通的话,我们还有其他的选择吗?1971年,美国曾碰到过外国货币贬值问题,并对外国进口采取了临时增加10%附加费的措施。几个月后,当德国、日本和其他国家提高自己货币的汇率后,该措施被取消。不同的是,这一次,附加费应该更高,或许25%。
我并不是要美国使用强硬政策。但是,中国的货币政策还在为已经是困难重重的全球经济增加负担。是时候表明立场了。
本文源自《纽约时报》,作者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纽约时报》专栏作家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
目前,比较活跃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同时对中国经济还感兴趣的,只有两位:保罗 克鲁格曼,约瑟夫 施利格里茨。
他们都不看好中国经济!克鲁格曼更激进,而施利格里茨相对温和些。
施利格里茨提出了一个系统的观点:发展中国家经常面临的发展瓶颈!他称之为《资源的诅咒》
我通过一篇去年的文章,来揭示施利格里茨博士的思想,可能给我们的启发。
原文一:
来源:环球企业家 时间:2010-02-01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施蒂格利茨认为,为使自然资源推动经济发展,有必要对自然资源进行宏观经济管理。
亚洲经济自金融危机中复苏的势头相当良好,并有望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但不可否认的是,亚洲地区农村贫困状况依然普遍存在。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施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谈到亚洲农业国家的发展问题时指出:“专注于农业是必要的。”他以缅甸的经济发展为例子来解释自己的观点。
施蒂格利茨应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的邀请,最近造访了缅甸,为缅甸政府提供包括农村扶贫及农业发展等课题的经济谘询。
为什么曾经被誉为“亚洲粮仓”的缅甸不能取得广泛预期的经济发展?施蒂格利茨认为,部分原因是缅甸受困于所谓的“资源诅咒”。
显然,施利格里茨的课题是“关注两极分化”,关注“欠发达国家的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原文二:
“大多数盛产资源的国家经济发展反而比资源贫乏的国家落后。这听起来不合逻辑,但却是事实。”施蒂格利茨在新加坡外国记者协会主办的新闻发布会上指出,“这是源于自然资源未被妥善开发和管理,以及未能推动农业发展。”
他解释道:“拥有大量自然资源的国家很多时候受累于汇率升值:他们出售自然资源时货币开始升值。他们出产了大量自然资源,但并未创造大量就业机会。这种情况在全世界屡见不鲜,我将之称为'拥有穷困人民的富裕国家'。这正是为什么需要对自然资源进行宏观经济管理的原因所在。”
新兴经济体无法有效开发地下的财富诸如石油和天然气,无法将其兑现为地面上的财富,就等于在摧毁自己的财富根基,很可能成了‘资源诅咒’的牺牲品。他说,“如果摧毁财富根基,人民会继续贫穷下去;而如果任意挥霍自然资源,就是在危及自己国家子孙后代的未来。”
农业方面的问题就更加严重了,因为农民向银行借贷所负担的利息可高达每月10%。施蒂格利茨称,这造成许多农民无法获得贷款以购买化肥和高质量的种子,农业潜力无法发挥。
温和的施利格里茨博士,并没有批判:专制思想和普遍的腐败,对欠发达国家经济的永久性伤害!
当然,缅甸是个小国,而中国却硕大无比!
原文三:
施蒂格利茨在接受INSEAD智库网访问时说,金融危机之后,获取贸易融资是亚洲新兴经济体面临的一大难题,虽则这难题己有所减缓。“国际资本流动显著下降,特别是外国直接投资,某些情况下甚至出现资本逆流。在经济危机期间,大量资金流向美国。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政府为所有的银行放贷提供了担保。美国政府所作的担保当然要比任何较小的发展中国家的担保更具有分量。因此,大量资金流入美国。”
“贸易融资难题正日渐改善。这正是亚洲经济走向复苏的部分原因;另一个原因是中国在危机发生前施行谨慎的政策,而在危机发生后采取强而有力的应对政策。中国拥有庞大的储备,使他们得以采取强力的反周期财政政策,这有异于美国背负庞大赤字并因金融危机而背负更庞大的赤字。”
“中国拥有庞大的储备,使他们得以采取强力的反周期财政政策”
施利格里茨博士的上两句话,看来是理解有误!
首先,中国政府确实有庞大的贸易盈余,但并没有用于国内!也没打算用于国内。
其次,“反周期”这三个字,如何解读?中国自己就谈不上什么经济周期,何处有“反周期”?相对世界主流经济体的周期,那小小的中国经济容量和微不足道的市场影响力,又何谈什么“反周期”呢?哪来的“强力”?
原文四:
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劳务输出。对很多新兴经济体来说,劳务输出是经济的主要来源之一。施蒂格利茨指出:“当经济衰退,公司不得不裁员时,外来移民和外籍工人一般首当其冲。很多国家都是如此...不过,有趣的是,这其中有一定的复杂性。比如,护士一般不会被解雇,因为人毕竟会生病。因此,那些输出护士的国家受影响较小。而那些输出建筑工人的国家一旦遇到经济衰退,本国经济就一落千丈。这是当中的差异。”
身为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的施蒂格利茨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和政治进程不能分离,两者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如果要实现经济安全稳定、持续发展,就必须在发展的进程中吸取其他资源丰富国家的经验教训。”
作者:douglasqd 回复日期:2011-09-22 19:16:06
-----------------------------------------------------------
网友,你好!
我看了你的回帖,很多,我想介绍一下现实中的我:孤独、冷漠、自娱自乐式的生活!
我不吸烟,但喜酒!
刚才,先喝一瓶黄酒,再喝1两62度的白酒,再喝一瓶啤酒!
认真思考的后果是:生活变得越来越孤独!
因为你对周围的环境太了解,差不多看透了,于是就---------
作者:douglasqd 回复日期:2011-09-22 19:16:06
-------------------------------------------------------
我介绍三部影片给你,也介绍给广大网友:
《肖申克的救赎》、《拯救大兵瑞恩》、《勇敢的心》
原文五:
他补充说,对人力资本及教育做出充足投资是国家保持经济增长不可或缺的因素。“世界日新月异、创新蓬勃发展也无法阻止人口老龄化。因此,一个国家如果不能更新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势必像实物资本一样贬值…..在经济发展中,务必‘以万变保不变’。世界瞬息万变,你必须不断提升、优化自己,适应形势。”
施蒂格利茨表示,对于像缅甸这样从未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却不知不觉地成为金融危机的“无辜”受害者的发展中国家,潮流正在改变。
也许去年的气旋风暴为缅甸敲响了警钟。那次风暴不仅毁灭了多个城市及村庄,也造成大约14万人死亡,80万房屋遭摧毁。它也破坏了信用体系,摧毁无数农作物和牲畜。简而言之,缅甸经济几乎被拖垮。
施蒂格利茨说:“此刻,全球化已打开了缅甸人的视野,而视野一旦打开,你就无法再把它合上…. 总之,我希望缅甸能借此开始致力国家变革,开始同世界其他地方接触;我希望缅甸政府认识到不能错失这次良机。”
原文链接:http://www.gemag.com.cn
来源:环球企业家 时间:2010-02-01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施蒂格利茨认为,为使自然资源推动经济发展,有必要对自然资源进行宏观经济管理。
亚洲经济自金融危机中复苏的势头相当良好,并有望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但不可否认的是,亚洲地区农村贫困状况依然普遍存在。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施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谈到亚洲农业国家的发展问题时指出:“专注于农业是必要的。”他以缅甸的经济发展为例子来解释自己的观点。
施蒂格利茨应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的邀请,最近造访了缅甸,为缅甸政府提供包括农村扶贫及农业发展等课题的经济谘询。
为什么曾经被誉为“亚洲粮仓”的缅甸不能取得广泛预期的经济发展?施蒂格利茨认为,部分原因是缅甸受困于所谓的“资源诅咒”。
“大多数盛产资源的国家经济发展反而比资源贫乏的国家落后。这听起来不合逻辑,但却是事实。”施蒂格利茨在新加坡外国记者协会主办的新闻发布会上指出,“这是源于自然资源未被妥善开发和管理,以及未能推动农业发展。”
他解释道:“拥有大量自然资源的国家很多时候受累于汇率升值:他们出售自然资源时货币开始升值。他们出产了大量自然资源,但并未创造大量就业机会。这种情况在全世界屡见不鲜,我将之称为'拥有穷困人民的富裕国家'。这正是为什么需要对自然资源进行宏观经济管理的原因所在。”
新兴经济体无法有效开发地下的财富诸如石油和天然气,无法将其兑现为地面上的财富,就等于在摧毁自己的财富根基,很可能成了‘资源诅咒’的牺牲品。他说,“如果摧毁财富根基,人民会继续贫穷下去;而如果任意挥霍自然资源,就是在危及自己国家子孙后代的未来。”
农业方面的问题就更加严重了,因为农民向银行借贷所负担的利息可高达每月10%。施蒂格利茨称,这造成许多农民无法获得贷款以购买化肥和高质量的种子,农业潜力无法发挥。
施蒂格利茨在接受INSEAD智库网访问时说,金融危机之后,获取贸易融资是亚洲新兴经济体面临的一大难题,虽则这难题己有所减缓。“国际资本流动显著下降,特别是外国直接投资,某些情况下甚至出现资本逆流。在经济危机期间,大量资金流向美国。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政府为所有的银行放贷提供了担保。美国政府所作的担保当然要比任何较小的发展中国家的担保更具有分量。因此,大量资金流入美国。”
“贸易融资难题正日渐改善。这正是亚洲经济走向复苏的部分原因;另一个原因是中国在危机发生前施行谨慎的政策,而在危机发生后采取强而有力的应对政策。中国拥有庞大的储备,使他们得以采取强力的反周期财政政策,这有异于美国背负庞大赤字并因金融危机而背负更庞大的赤字。”
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劳务输出。对很多新兴经济体来说,劳务输出是经济的主要来源之一。施蒂格利茨指出:“当经济衰退,公司不得不裁员时,外来移民和外籍工人一般首当其冲。很多国家都是如此...不过,有趣的是,这其中有一定的复杂性。比如,护士一般不会被解雇,因为人毕竟会生病。因此,那些输出护士的国家受影响较小。而那些输出建筑工人的国家一旦遇到经济衰退,本国经济就一落千丈。这是当中的差异。”
身为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的施蒂格利茨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和政治进程不能分离,两者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如果要实现经济安全稳定、持续发展,就必须在发展的进程中吸取其他资源丰富国家的经验教训。”
他补充说,对人力资本及教育做出充足投资是国家保持经济增长不可或缺的因素。“世界日新月异、创新蓬勃发展也无法阻止人口老龄化。因此,一个国家如果不能更新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势必像实物资本一样贬值…..在经济发展中,务必‘以万变保不变’。世界瞬息万变,你必须不断提升、优化自己,适应形势。”
施蒂格利茨表示,对于像缅甸这样从未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却不知不觉地成为金融危机的“无辜”受害者的发展中国家,潮流正在改变。
也许去年的气旋风暴为缅甸敲响了警钟。那次风暴不仅毁灭了多个城市及村庄,也造成大约14万人死亡,80万房屋遭摧毁。它也破坏了信用体系,摧毁无数农作物和牲畜。简而言之,缅甸经济几乎被拖垮。
施蒂格利茨说:“此刻,全球化已打开了缅甸人的视野,而视野一旦打开,你就无法再把它合上…. 总之,我希望缅甸能借此开始致力国家变革,开始同世界其他地方接触;我希望缅甸政府认识到不能错失这次良机。”
原文链接:http://www.gemag.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