咀嚼人民币:品尝亦升值亦贬值的中国味道!【已出版】

  第一章 人民币的战争
   汇率战场的厮杀——人民币升值的忧虑?
   利率战场的你死我活——人民币贬值的恐惧
   人民币的效率与民生三大要件(住房、教育和医疗)的冲突
   通货膨胀——挥之不去的梦魇!
   人民币信用的重建——中国崛起的希望
  第二章 人民币与西方国家游戏规则的周旋
   粮食问题——学会用“土地”去思考
   能源问题——石油可能是杀死“中国龙”的凶手
   气候问题——没有硝烟的碳战争
   知识产权问题——中国真正的软肋!
   意识形态问题——大国间斗争的永恒的主题
  第三章 人民币的三个“蓄水池”
   股市“蓄水池”如何蒸干?
   房市“蓄水池”何时突然凝固封冻
   外汇黑市这个新“蓄水池”怎样蓄水?
   人民币的操盘手——未来经济的四种走向
  第四章 人民币的困惑
   国家外汇储备——人民币的“面子工程”
   国有商业银行——人民币的“绑匪”
   围剿四处流窜的灰色的人民币
   如何盘活黑色的人民币?
  第五章 人民币的国家战略
   财富的重新定义——赋予人民币新的活力
   斩断行政之手——解放人民币
   走出国门——人民币的国际化
   让人民币为人民服务
  
  
  第一章 人民币的战争
   引言:所谓人民币的战争就是围绕着人民币产生的争论,即关于人民币升值或贬值的争论,或是人民币先升值后贬值的争论,还可能是不升值大贬值的争论。
   汇率战场的厮杀——人民币升值的忧虑?
  
  一 这人民币的升值,说的是人民币汇率的升值,甚至可以片面的理解为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升值,更确切地说是指官方兑美元的浮动汇率的升值。理论上人民币还可以兑其它外币贬值呢。
   人民币的升值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进入2010年它的热度骤然升高,除了经济上的图谋,人们不得不联想到这里的政治图谋。这就是官方所担忧的“人民币汇率问题的政治化”。
  二 笔者以为这人民币汇率问题越来越暴露出了它的政治化倾向。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国际上(主要是指西方发达国家,尤其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利益)压迫人民币升值的动力——“贸易顺差说”——一个国家有贸易顺差,说明本币就应该升值;顺差越大升值的速度越快;顺差积累的越多升值的幅度越大。不过这个学说有个最基本的条件,注意!这个条件是“市场经济环境”的大背景,但中国有这个背景吗?所谓的行政扭曲下的市场经济,顺差基本上是“人为”制造出来的,而非市场经济运作过程中自发生成的,大家都心知肚明。但又不敢戳破这个“真实的谎言”,为什么呢?啊,原来我们在国际上信誓旦旦的称自己是市场经济国家,甚至不遗余力的就美国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的问题而施加压力呐。如果出尔反尔一会说自己是市场经济,一会又说不是,岂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骑虎难下啊,美国等西方国家岂能看不出这个明显的破绽?他们将了中国一军!
  
   人民币升值的政治图谋已昭然若揭,可笑的是:西方逼人民币升值,怎么升,升到哪个位置才令他们满意?这又是一个自相矛盾的话题。
   目前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约6.8:1。一般的理解,人民币升值的过程就是由6.8:1升到平价购买力2:1的这个进程。
   平价购买力是个什么概念呢?这个2:1是哪来的呢?平价购买力是由比较而产生的概念,即用相当的收入与相当的生活感受做比较而得出的数据。比如:美国人在洛杉矶3000美元和中国人在大连3000元人民币的生活感受是大致相同的,这时的所谓平价购买力美元兑人民币就是1:1。同理可推,在法国马赛的2000欧元和中国哈尔滨的2000元人民币生活感受相当,于是这平价购买力欧元兑人民币也是1:1。注意,矛盾出现了:这会导致欧元兑美元还是1:1,而现在实际上是约1.4:1啊!日本人在东京80万日元和中国人在北京4000元人民币感受相同,折算下来,岂不是1美元兑换200日元了(现在的汇率是1:90)?矛盾重重啊,显然平价购买力不能成为汇率数据的依据。
   但并不妨碍西方国家普遍认定这个方式,人民币兑美元有“1:1说”一直到“4:1说”笔者取了个中间值“2:1说”。
   事实上,人民币升值既缺乏升值的动力又无明确的目标,所以它已经明显成为一个政治问题,一个政治外交斗争的筹码,已不属于本书所探讨的范围。
  
  三 我们的政府和民间在人民币汇率的这个战场上却充满着忧虑,除了政治上的因素,显然也有经济上的考虑。
   人民币升值在经济上所产生的忧虑甚至发展成恐惧,来自于GDP的情结!GDP的不断高速增长,创造了中国经济的奇迹,读者也许觉得这句话说反了,不过这恰恰是笔者所要强调的!中国GDP增长的源泉来自财富的转移而非财富的创造,这种转移是通过人民币的五个“篮子”来实现的: ①劳动力的人民币化;②劳动生产率的提高;③自然资源的货币化;④环境资源的负债化;⑤土地的商品化。
  1、 劳动力的人民币化
   先讲个牛肉面的故事:中午在家里自己做了一碗牛肉面,吃了,没有产生GDP;如果跑到餐馆里吃了一碗牛肉面花了6元人民币,就会产生6元的GDP的增长,前面的劳动就没有人民币化,而后面的劳动——导致简单劳动力的人民币化。
   再讲一个劳动力转移的故事:一个农妇,假设全年的工作量相当于2000个工作小时,在承包田里种地,在家养鸡,“劳动成果”都自己吃了,没有货币化即人民币化;后来这个农妇进城务工,全年的劳动量还是2000个工作小时,挣了1万元人民币,显然劳动力实现了人民币化。
   GDP高速增长的秘密之一,就是大量的家庭劳动和农村劳动的人民币化。同时也伴随着这样一个现象:大量的廉价的劳动力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因为农村劳动的人民币化很难“本地”解决,只能“异地”解决。人口的定向大迁徙成为必然。再考虑中国的国情,仅春节团聚这个心结,就会造成这种大迁徙将集中在很短的时间(春运期间)内发生,导致中国海陆空运输的“大瓶颈”。这种GDP增长是要付出巨大的社会成本的啊。当成本增长到社会无法忍受的程度,劳动力的人民币化就将无法拉动GDP的增长!
   如果想提高劳动力人民币化对GDP增长的效率,要么提高劳动力的数量,要么提高劳动力的“含金量”。
  提高劳动力的数量可行吗?回过头来我们看看,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被转移到城市,尤其是沿海城市。其中的多数人去了(最终产品是为外国人服务)血汗工厂,他们的就业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贸易出口,显然这种劳动力的人民币化对出口贸易十分敏感,即对人民币的汇率变化十分敏感。人们普遍认为人民币的升值会大大打压中国产品的出口,从而导致大量的失业,使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减缓甚至逆转,结果劳动力人民币化的效率降低,至使GDP的增长放缓甚至停滞,人们对人民币升值的忧虑产生了。
   另外,提高劳动力“含金量”显然与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等有关,这里不用冗言。
   但这种忧虑事实上是多余的。由于中国的社会结构问题,即使没有人民币升值这个因素的影响,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终究要停止,一段时间内甚至会出现逆转(一方面农村可转移的劳动力已经枯竭,另一方面转移到了城市的劳动力享受不到有尊严的生活、在城市中没有归属感)。不可否认,人民币的升值会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它所产生的忧虑可以有,但不必那么强烈!
  2、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讲个衬衫故事:某个裁缝一天能生产一件衬衫,相当于一个劳动一天可生产一件衬衫。后来国家引进了国外的资金和技术,建立了一个衬衫厂,雇佣了100个农村转移过来的妇女,简单培训后上岗,在流水作业的条件下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结果一天能生产1000件衬衫,相当于一个劳动力一天可生产10件衬衫。显然在资金和技术的扶持下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了,在相同劳动强度下,GDP增长了。
   再讲个切墩的故事:某个饭店,有一个切墩儿用土豆挠子和菜刀一天能切20盘土豆丝,老板每盘给1元工钱,共挣20元。后来引进了资金和技术,电动机器替代了菜刀,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切墩儿一天能切50盘土豆丝了。但老板为了能卖出多切的30盘土豆丝,必然要让利促销,同时认为切墩儿轻松了,所以每盘只给0.5元了,结果切墩儿挣了25元,心里却不平衡,于是削土豆时就故意浪费,导致老板不高兴辞掉了他,干脆换了个连刀法都不会更简单的劳动力,劳动力更廉价了,每盘只给0.3元 ,新来的劳动力就只能挣到15元了。这样老板的成本降低了,但老板对利润的增加并不满意,那钱都哪去了呢? 显然,相当多的利润被资金和技术的那个环节“劫”走了。土豆丝的销售量由20盘增加到50盘,GDP一定是增加了,这当然是劳动生产率提高所带来的好处,但也血腥的揭露了这样一个事实,资本和技术的运用导致了“吃人”现象的发生。
   这两个故事清晰的告诉我们: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GDP的增长有明显的贡献,但必须以扩大商品销售量为基础。面对国内狭窄的市场,要想扩大生产销售量,必须将眼光投放到国外即出口。人民币的升值一定会使商品成本直接增加,竞争力下降。反过来,又影响到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进入了恶性的死循环。
   于是,人们对人民币升值的忧虑甚至都演化到恐惧的程度了!但事实上,这个恐惧更是多余的。即使没有人民币升值,不发生出口贸易萎缩,这种带血的GDP也不会永久的持续下去。切墩儿的故事告诉我们“由20元到15元,打工者的实际收入是降低的”,中国特有的、“被抽血”式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不可持续的,除非永远有无怨无悔的、大量的、廉价的劳动力大军的支撑!
  3、 自然资源的货币化
   人所共知,中国经济的发展或者说是中国经济的奇迹很大程度取决于我们对自然资源的简单“贩卖”,更多的情况是我们动了后人的“奶酪”。这种不计后果的行为早就应该被制止,虽多方呼吁,但效果甚微。人民币的升值或成为遏制这种资源流失的有效手段。
  比如:1900元/吨的焦炭,折合美元约为280元/吨,如果人民币的汇率升为4:1,则折合美元为475元/吨,贵了很多呀,会大大抑制出口数量,进而保护了我国的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当然对GDP的增长是不利的。不过事实上,这样会防止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自然资源“家底”被现在的“败家子”给贱卖了!
  4、 环境资源的负债化
   改革开放以来,GDP的高速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们对环境的破坏。这种对环境的破坏用人民币来表述就是对子孙后代的负债,它不可能无限增加,“出来混最终总是要还的”。
   我们的经济奇迹导致了对本土环境的破坏,是不争的事实,但对大气不负责任的污染,就会引起全球的公愤。哥本哈根谈判不妨可以理解为全球对中国——这个最大的碳排放帝国——的围剿,碳关税迟早是要出现的,它的效果等同于人民币的升值。即便是人民币不升值也无法绕过它!
  5、 土地的商品化
   这是人民币五个“篮子”中最神奇的一个。改革开放初期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曾不遗余力的、不惜代价的转让土地的使用权,土地几乎让外商“白用”。换句话说:土地商品化这个“篮子”在那个时期,只是充当另外四个“篮子”的配角。在当时,GDP的增长主要通过前面四个“篮子”的转化来实现。到了后来尤其到了2005年以后,地方政府发现了“土地+商品房”生财有道的神奇公式,再加上其余四个“篮子”此时已是强弩之末,于是土地的商品化就异军突起,迅速成为拉动GDP增长的主角,并很快达到疯狂的地步,到了2009年它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92%。
   现在如果人民币升值,如前所述必然对前四个“篮子”起打压作用,自然会导致土地的商品化进程更加失去理智。
   通过用人民币五个“篮子”的视角,分析GDP的高速增长,揭示了那个增长的秘密——只转移不创造。显然对人民币升值的恐惧一方面是GDP主义的本能反应;另一方面也参杂着贸易集团利益的惯性(出口利益集团天天鼓吹升值不利于出口、升值影响就业等等)。
  
  商务部:顺差不是人民币升值理由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16日 12:02 《财经网》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表示中国存在大量贸易顺差是经济全球化的结果
  
    【《财经》记者 王延春】3月16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表示中国存在大量的贸易顺差是经济全球化的结果,“顺差并不是人民币汇率变化的理由”。
  
    3月15日,一个由美国130位众议院议员联名敦促奥巴马政府对中国汇率政策采取行动,姚坚在商务部例行发布会上回应人民币汇率如果仅以中国顺差和美国经济低迷为依据的话是毫无意义的。
  
    “希望美国是自由贸易的倡导者,在政策制定上不仅要考虑到自身的利益。”姚坚说,“在去年2月出口下降27%的时候,没人提汇率。而目前出口的增长是恢复性增长,仅有4个月的正增长,完全没有理由把未来市场看得非常乐观。从出口企业利润看,也还在恢复过程中,所以我们主张对外经济贸易政策的稳定,包括汇率政策。”
  
    他表示中国为了缩小贸易顺差,3月17日将派出由机电商会及贸促会带领的企业采购团去芬兰、瑞典进行采购,还将在4月份派出庞大采购团奔赴南美地区。
  
    据海关统计,1至2月,中国出口总额为2040.8亿美元,增长31.4%;贸易顺差为217.6亿美元,下降50.4%。■
  
  
  呵呵,商务部的表态很耐人寻味啊!
  老僧看缘,好久不见了?
  哎,本人打字一如既往的慢!憋得难受啊。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