咀嚼人民币:品尝亦升值亦贬值的中国味道!【已出版】

  前几天写了几个关于黑色人民币和灰色人民币的帖子,读了回帖感到了很多人的压抑和沮丧,使笔者突然停了笔,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表达方式,因为笔者不想让大家难受,更不想煽情,而只是想说一个道理,可这个道理大家似乎都没有懂。
  笔者一直想阐述这样的一个逻辑:大部分中国人所具有的急躁和仇恨的情绪,来源于经济上的不满,这种不满,核心体现在收入的两极分化现象上,这种现象在中国的出现具有必然性。为什么呢?
  这就是我们的经济增长方式造成的,说它是GDP情怀也好,说它是GDP主义也好,本质上:中国的经济只会“卖”不会“造”!
  笔者的人民币五个“篮子”说,揭示了卖来卖去最后只能卖地了,这就是必然的结果。
  而卖地的方式必然依托土地上的附属物——商品房,去实现。
  商品房随着全民情绪的疯狂,而演化为“金融衍生产品”时,房价就必然会失去理性。投资者永远不知道他的投资产品的贵贱,而只要预期的差价;刚性的住房者自然就无法承受,仇恨逐渐蔓延......
  如果你是个投资客,我可以告诉你一个神奇公式!
  100%的中国奇迹=10%逻辑+20%常识+70%疯狂+0.01%运气
   我们咀嚼到哪了,灰色人民币吧?
   这灰色人民币的来源,可是具有“中国味道”的政策。
   讲个故事吧:我们家楼下有个饭店,用的是商业电,电价是1元/度;而楼上的居民用电是0.5元/度。很自然,饭店的老板就会想办法去“偷电”。于是,这个老板在楼上租了一套房子,一方面,供员工住宿;另一方面,悄悄引了一根暗线通道楼下,大家都可以想象喽……
   这就是政策造成的恶果,本来商业电用量大,应该价格相对低。而我们政策是倒挂,必然为这种扭曲留下了伏笔。(笔者做个假设,应该这样:居民用电1元/度,商业用电0.8元/度)。
   这个恶果继续延伸,哈哈。抄表员发现了这里的秘密,他情不自禁的开始敲诈那个饭店老板。到此,我们清楚的看到:制度孕育了腐败。
   这灰色人民币,也是政策造成的。
   在八九十年代,当时银行的储蓄政策:单位存款利率低,个人存款利率高,这又是典型倒挂。
   假设,某公司,有1500万元单位存款,按照两种不同的储蓄方式,就会产生20万元的息差。于是,党委就开会做个决定,把“公款私存”,去实现那20万元的息差。将来出了事,哈哈,集体做的决定,互相推诿,法不责众,多妙啊!
   具体操作呢,还要体现出民主嘛,于是总经理名下1000万元,副总经理名下500万元。(利益均沾原则)
   随着时间推移,领导干部交替、换代,逐渐“记忆模糊”,哈哈,这笔钱将来就不明不白喽——伟大的“灰色人民币诞生了”!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