咀嚼人民币:品尝亦升值亦贬值的中国味道!【已出版】

  在保值和投机这两个概念之间能找到明显的界限吗?许多网友手里有些闲钱,往往是指数量不多,这时用人民币换一些美元,就大致可以理解为保值。而数量很大的大概应该理解为投机了。笔者设定两个人物模型,网友们可以对号入座。以保值为目标的人物模型笔者把他称为“保先生”,另一位以投机为目标的称为“资先生”。
  保先生手里有闲钱7万元人民币,注意这是他自己的钱。在当前的物价飞涨的时代,保先生感到十分窘迫,不能眼睁睁看着自己手里的钱缩水,想来想去,他决定去兑换1万美元。
  
  因为仅仅7万元靠买房子保值恐怕在大城市里连个卫生间都买不到。如果买黄金按目前的价格连1根金条(大约10盎司)都买不到,况且黄金放哪里保存啊,放到家里?不安全啊。放到租的保险柜里?还要交保管费啊。另外,黄金没有灵活性啊,总不能把1根金条咬下来一块一块地用吧。
  换美元的主意打定以后,保先生开始做了个1年的规划。规划的时间起点可能恰好是他过生日的那一天或其他有特别的日子,注意,千万不要跟着别人或国家的行动周期走,否则你会很情绪化。然后保先生把这一年的规划又分成了4个阶段,每个阶段刚好3个月是一个季度。这每个阶段也是按自己的周期走,可以计算浮亏或浮赢,便于归纳和总结经验。
  
  接下来保先生计划分5个批次,每个批次2000美元,逐渐积累他的“美元保值账户”的资金。这时一定要心平气和,可能分别以6.8、6.7、6.6等等分阶段渐进式地充实那个账户。在这个期间可能会发生美元与欧元、美元与日元、美元与澳元等等较大的波动,但保先生应该心平气和的对待它,因为这与他无关。还是在这个期间,美元指数可能升了降、降了又升,保先生还是应该心平气和的对待这个现象,因为这还是与他无关的。又是在这个期间,包括中央电视台等所有的媒体甚至天天的鼓噪着美联储的第二次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保先生还是应该心平气和,因为还是与他无关。那到底什么与他有关呢?只有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人民币外汇牌价才与他有关。这个牌价是有权的“别人”公布的,说多少就算多少。
  当然,保先生如果还有点业余时间,甚至还有点闲情雅致。他想用这1万美元来炒汇。这时我们理解为保先生已经开始由保值向投机的心态过渡了,这本无可厚非。对于保先生来说保值和投机本来就没有明显的界限。于是,保先生建立一个电子账户,开始在网上炒汇了。
  
  保先生炒汇是新手,他不知道每日高达4万亿美元的交易额的国际外汇市场的大海有多深。保先生很勇敢,当然也不缺乏智慧,他还深信自己有运气。于是他把手头的1万美元分成了20份,每一份500美元。对保先生而言,进入了外汇交易市场,同样是一场生死的决斗。
  他的“投资大军”相当于有20个“营”,每个营大约有500名“战士”。保先生的进攻部队最多只应该有75%约15个营,另外5个营要作为机动的“后备军”轻易不要妄动啊。这时的保先生把美元理解为“本金”,而把投资的对象——相当于进攻的敌人——欧元、日元、澳元、瑞郎等等。注意,保先生不要树敌过多,因为他的兵力有限,所以保先生最多只能有3个“敌人”。这就意味着保先生的仓库里最多只能存3种“货”。
  保先生开始了他的炒汇生涯。在过去的某一天,他曾以一个“营”的兵力在1.24:1的位置狙击了欧元,现在,在1.41:1的位置成功的收取了约66美元的斩获(需扣除20个点的手续费)。保先生非常高兴,甚至额外买了很多好东西带回家里与家人共享。当然在他以后的炒汇生涯中,也开始有赔的时候,他发现在“赔”的期间他的心情很沮丧。他的生活也因为炒汇而渐渐的发生了变化,他开始关心金融,他开始关心各国的货币政策,他也开始关心美元指数,他更关心那些天天忽悠的专家和学者的声音。
  炒汇的生涯到了保先生的一个结算期,比如说刚好两个季度。保先生发现他现在整体上浮赢约140美元,这是一个不错的战果,但也引起了保先生的深思,这些钱是谁的钱呢?保先生并没有用1万美元去实体投资啊,保先生逐渐开始不安起来,因为在逻辑上出现了问题,他甚至怀疑这140美元是不是本来就是他自己的钱,而账面上的资金库里的那1万美元已经大大缩水了,缩水的数值按比例恐怕要大大超过那140美元的虚赢,保先生感到很焦急。
  回头我们再看看那位同样有闲钱,但并不急于保值的资先生吧。资先生工作很轻松,钱来的也很容易,他的大部分时间用来看报、喝茶、并制造“办公室里的爱情故事”,现在他正热衷于打高尔夫球呢。报纸上新闻上长篇累牍的关于人民币通货膨胀的预期,同样引起了我们资先生的注意,资先生同样要为手里大把的人民币去寻找“归宿”。资先生颇感到为难。他有多处房产,对房子已经不感兴趣了。他的保险柜里已经存了几十根金条,他不再需要黄金了。他对股市不感兴趣,是因为他内心里对那个人妖似的市场充满鄙视。他也打算用人民币换一笔外汇,同样他也花了一些时间做了一些研究,同样做了一个规划。
  资先生规划的结果是:他一口气买进了50万美元、20万欧元和100万港币,分若干个户头,利用手中的人际关系把它们都存在了香港、新加坡的户头上。
  整个这规划全部完成后,资先生去打高尔夫球了,他暂时的忘掉了美元忘掉了人民币忘掉了欧元……
  而我们的保先生也暂时忘掉了一个东西,但这是他不应该忘掉的:他用美元与人民币的“中长跑”来竭力避免他手中购买力的缩水!资先生的忘却可能产生了愉快,保先生的忘却产生的不安和焦虑!
  
  作者:雨为棠 回复日期:2010-11-10 01:07:05 
  ----------
  周五写一个关于美国的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工具,可能对中国平民百姓的影响,中国趁机要做什么。
  是,QQ中毒了
  量化宽松是那一路的妖孽
  
  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本来是个相当专业的术语,外国人一般鲜为人知。但在中国,由于媒体的狂轰滥炸,几乎人人皆知了。像什么量化宽松啊、CPI啊、GDP啊,这些经济学术语让很多平民百姓耳熟能详,这事件本身就十分蹊跷!
  现在,美国打算第二次启动量化宽松(QE2)政策,使中国政府很紧张,中国的舆论工具于是就开足了马力,将这个紧张情绪传导给广大平民百姓,结果导致广大平民百姓都很焦急、甚至有的很愤慨!虽然情绪很激动,但绝大部分平民百姓并不懂其中的因果关系,当然,那些“跳梁”般的学者、专家就另当别论了。
  美联储是美元的货币政策制定者,美国财政部是美国经济政策的制定者。虽说两者相当于美国经济的“左右手”,但由于目标不同而需各司其职。
  一般说来,美联储管理的对象是“美元”,其任务目标是美元的币值稳定。但现在很多人认为它“违规”了,真是这样吗?他们的理解是:美联储要量化宽松,在2011年6月前回购6000亿美元的美国中长期国债,从而导致市场增加了6000亿美元的基础货币,美元的流动性就泛滥了,美元的购买力就缩水了。这个理解是错误的。
  首先,这6000亿美元只是一个额度的概念,美联储未必真正回购那么多的美国国债,如果认为没有必要,美联储完全可以一美元都不回购。
  其次,时间上,美联储有极大的灵活性,从现在到明年6月底以前,美联储可以随时“出手”,相当于“在市场的脖子上方,举起了屠刀,但市场却不知何时下落”。
  再次,这“中长期”怎么理解?5年、10年、30年?比例关系如何分配?这些灵活性都掌控在美联储手中,市场只有“想象的空间”。
  通过上述三条的陈述,读者可清楚的发现:原来这“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是一个对金融市场的“恐吓”工具!是“狼来了狼来了”的小儿科故事。
  有的读者还是不服气,不要紧,笔者接着讲。
  美联储获得了回购6000亿美元国债的权力,怎么行使权力呢,怎么回购呢?美联储必须充当“买家”,其他的国债持有人就可能充当“卖家”了。注意!美联储可能回购的那“6000亿美元国债”早已发行,其对应的基础货币也早已流通,而且那“6000亿美元国债”早已各有其主。“回购”的操作无论如何是不应该理解为“向美元中注水”。美联储没有“钱”啊,拿什么买呀?信用!
  “信用”会出泡沫,这个细节非常重要,笔者举例说明。
  比如,2011年3月份,美联储向市场发出要约:购买150亿美元的10年期美国国债,开价156亿美元。这是此时此刻金融市场中开价最高的买主。在美联储入市前,市场公认的开价可能是155亿美元。于是,美联储制造了“1亿美元的泡沫”,但却指导了中长期国债的利率走向。
  刚好某国政府手头有一笔15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要变现,它知道美联储的出价最好,它就耐心地等待着。这就是“心理预期”,是“量化宽松”的主要目标。所以,美联储制造了“美元泡沫的心理预期”:相对于例子中的15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产生了可能的“1亿美元的虚高的泡沫”,当把它扩展到“6000亿美元的国债”时,可能的“泡沫美元”在40亿美元左右。这“区区40亿美元”怎么就会在堂堂大国,造成了举国上下的紧张和焦虑了呢?
  所以,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仅仅是一个工具,一个心理工具。这个政策的目标:“让美元的货币持有人感到某种程度的恐慌”,“恐慌于可能的美元购买力的缩水”,“最后不得不被动地把美元投资于实体经济中”。当然,接下来可能的经济现象是:大量的资金涌入股市去投资保值;大量的资金拥入大宗资源市场(黄金、石油、粮食,可能还有铁矿石和钾盐)去套利保值。
  真会产生上面所说的现象吗?美国的第一次量化宽松就没有明显的产生上述现象。比如,美国股市就远远没有表现出美国政府所期待的“投资热情”(这也是QE2的动因)。另外,最大也是最重要的石油市场也没有表现出“美元泛滥”而价格暴涨的现象啊。
  那些坚定地认为“量化宽松”早晚会造成“美元泛滥”和“美元流动性的泛滥”的读者,可能还有另一个思维误区。认为那“可能被回购的6000亿美元”是毒蛇猛兽,早晚要跑出来“作恶”。其实,这笔“钱”当初发行时就“花”了,早花了。只不过是美国的另一个部门——美国财政部——花了!与美联储无关,与后来的“量化宽松”更无关了。
  那中国举国上下担心什么呢?担心国家外汇储备的缩水?那国家外汇储备应该不全是美元吧,也不应该全是美国国债吧。如果这个担心有道理的话,中国政府应该减持美国国债,但事实恰恰相反!美国国债的“信誉”和“变现能力”是所有已知大宗债券中最好的品种,所以中国政府几乎一直购买美国国债,只不过“步伐时快时慢”。
  显然,问题出在国家外汇储备的本身上,它的内部漏洞令一些人不安。
  当然,美元的购买力正在快速缩水,全世界有目共睹。这个问题出在美国数量达13.4万亿美元的庞大国债身上;同时又与从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政府新增加的约1.3万亿美元财政赤字密切相关。但这些与笔者现在谈论的“量化宽松”相去甚远。为了避免“跑题”,笔者不谈“美国国债的数量”和“美国的财政赤字”。
  好了,现在我们总结一下吧。
  “量化宽松”是美联储获得的一个权力,这个权力又是一个非常规的货币政策工具。操作起来它有高度的灵活性,它的最终效果又充满了不确定性。美国人没有操作它的经验,美国人的“老师”——日本人——也没有经验。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啊!
  但太平洋彼岸的“人们”却先入为主、未卜先知。群情激昂地认定“美国的量化宽松”就是向“美元”注水,向美元注水就会导致某国物价飞涨,就是把那个国家的P民往“水深火热”里推啊!
  P民学会了联想,可能是好事。但学会了“浮想联翩”,P民进化成Q民了,那就有些吓人了。
  平民百姓怎么办?忘掉“量化宽松”吧,捂紧自己的口袋,眼睛死死盯住“人民币”!
  
  2010年11月10日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