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看新闻,“绿色通道”能影响“菜篮子”吗?对菜价一毛钱的影响!甲乙双方的斗争,表面为了“最弱势的”平民百姓,而免收“过路费”直接损害了乙方的利益,不会长久的。所以,菜价在春节前“一定”要报复性反弹!快的话,元旦前就反弹。
但甲方的思路已暴露无遗------
%8.1 人民币面临的风险:大洗牌
恶性通货膨胀是一种不能控制的通货膨胀。在物价高速上涨的情况下,使货币高速失去价值。恶性通货膨胀没有一个普遍公认的标准界定。一般界定为每月通货膨胀50%或更多。
多数的经济学家认为的定义为“一个没有任何平衡趋势的通货膨胀循环”。当越来越多的通胀现象随着周期反复发生会产生恶性循环。有关恶性通胀的肇因虽有很多争议,可是当货币供给有异常的增加或钱币大幅的贬值,且常与战争(或战后)、经济萧条、及政治或社会动荡联系在一起时,恶性通胀便日益明显。
大通胀:卢布的真实故事
阵痛篇
俄罗斯三改卢布币值
俄第一次货币改值是在1991年;俄发行新版卢布取代前苏联流通的卢布。第二次在1993年;俄宣布停止使用1961—1992年苏联版卢布和俄1992年版卢布,只允许流通1993年版新卢布。
俄罗斯新版卢布1998年1月1日开始上市,币值提高一千倍,即新币1卢布与旧币1000卢布等值,卢布对美元的汇率变为约6个卢布兑1美元,这是俄1991年以来的第三次货币改值。
这次改值是根据俄总统叶利钦1997年8月4日签署的《关于改变俄罗斯货币票面价值和价格标准的命令》实施的。为避免货币改值引起不安和动荡,俄政府作出决定:允许现行旧币在1998年一年内与新币同时流通;从1999年开始,旧币退出流通领域,全部回收;在2002年前的4年间俄所有银行都继续接收旧币。读者应该记住时间:4年。
美元和卢布,美元和人民币汇率的历年对比变化情况,年内取平均值(有些数字由于渠道问题可能会有误差)
1961年1月 1美元:0.90卢布
前苏联解体前大约在1987年
1美元:0.60卢布(最高值)
1990年11月1日 1美元:1.80卢布 1美元:5.08元人民币
1991年底 1美元:170卢布 1美元:5.20元人民币
1992年1月2日休克疗法 1美元:5.33元人民币
1994年11月25日 1美元:3235卢布 1美元:8.46元人民币
1995年7月 1美元:4553卢布 1美元:8.46元人民币
1997年8月4日 1美元:5801卢布 1美元:8.28元人民币
1998年1月1日 1美元:6010旧卢布 1美元:8.26元人民币
1美元:6.01新卢布
1998年8月18日 1美元:9.5卢布(达到外汇走廊上限)
1998年8月27日 1美元:13.4卢布(暂时停止卢布交易)
1998年9月7日 1美元:20卢布(黑市)
1999年 1美元:8.26元人民币
2000年11月14日 1美元:27.77卢布 1美元:8.26元人民币
2001年 1美元:8.26元人民币
2002年 1美元:8.28元人民币
2003年 1美元:8.28元人民币
2004年7月2日 1美元:28.0卢布 1美元:8.28元人民币
2005年 约1美元:28卢布 1美元:8.07元人民币
2006年7月1日 自由兑换 1美元:7.81元人民币
2007年 约1美元:30卢布 1美元:7.30元人民币
2008年12月24日 1美元:28.61卢布 1美元:6.83元人民币
2009年2月28日 1美元:36.43卢布 1美元:6.83元人民币
2010年9月3日 1美元:30.72卢布 1美元:6.80元人民币
休克篇
休克疗法的重头戏,也是第一步棋是放开物价。俄罗斯政府规定,从1992年1月2日起,放开90%的消费品价格和80%的生产资料价格。与此同时,取消对收入增长的限制,公职人员工资提高90%,退休人员补助金提高到每月900卢布,家庭补助、失业救济金也随之水涨船高。物价放开的头三个月,似乎立竿见影,收效明显。购物长队不见了,货架上的商品琳琅满目,习惯了凭票供应排长队的俄罗斯人,仿佛看到了改革带来的实惠。可没过多久,物价像断了线的风筝扶摇直上,到了4月份,消费品价格比1991年12月上涨65倍。政府原想通过国营商店平抑物价,不料黑市商贩与国营商店职工沆瀣一气,将商品转手倒卖,牟取暴利,政府的如意算盘落了空,市场秩序乱成一锅粥。由于燃料、原料价格过早放开,企业生产成本骤增,到6月份,工业品批发价格上涨14倍,如此高价令买家望而生畏,消费市场持续低迷,需求不旺反过来抑制了供给,企业纷纷压缩生产,市场供求进入了死循环。
休克疗法的第二步棋,财政、货币“双紧”政策与物价改革几乎同步出台。财政紧缩主要是开源节流、增收节支。税收优惠统统取消,所有商品一律缴纳28%的增值税,同时加征进口商品消费税。与增收措施配套,政府削减了公共投资、 军费和办公费用,将预算外基金纳入联邦预算,限制地方政府用银行贷款弥补赤字。紧缩的货币政策,包括提高央行贷款利率,建立存款准备金制,实行贷款限额管 理,以此控制货币流量,从源头上抑制通货膨胀。可是,这一次政府再次失算。由于税负过重,企业生产进一步萎缩,失业人数激增,政府不得不加大救济补贴和直 接投资,财政赤字不降反升。紧缩信贷造成企业流动资金严重短缺,企业间相互拖欠,三角债日益严重。政府被迫放松银根,1992年增发货币18万亿卢布,是1991年发行量的20倍。在印钞机的轰鸣中,财政货币紧缩政策流产了。
休克疗法的第三步棋是大规模推行私有化。经有关专家评估,俄罗斯的国有财产总值15万亿卢布,刚好人口是1.5亿,于是每个俄罗斯人领到一张1万卢布的私有化证券,可以凭证自由购股。可是,到私有化正式启动,已是1992年10月,1万卢布原来能买一辆小轿车此时只够买一双高档皮鞋。因此这个措施使大批国有企业落入特权阶层和暴发户手中,他们最关心的不是企业的长远发展,而是尽快转手盈利,职工既领不到股息,又无权参与决策,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生产经营无人过问,企业效益每况愈下。1992年12月,盖达尔政府解散。
休克疗法的使俄罗斯GDP几乎减少了一半,GDP总量不到美国的1/10。经济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燃料、电力和冶金工业成了民族经济的关键部门,其比重在GDP中约为15%,在工业总产品结构中为50%,在出口中为70%多。外国投资不愿进入俄罗斯,吸收的外资总额累积只有115亿美元。
居民生活水平更是一落千丈。到2000年底俄罗斯人的货币收入总量不足美国人的10%,健康状况和平均寿命也在恶化。此前有专家估计,俄罗斯人均GDP生产要达到葡萄牙或西班牙的水平,GDP每年保持8%的增长速度也需要15年的时间。
复活篇
2006年7月1日,俄罗斯宣布即日起,卢布成为可自由兑换货币,这标志着俄罗斯政府取消了对外汇市场的最后一重管制,其外汇市场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卢布实现完全可自由兑换将对俄罗斯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自由兑换,亦称货币可兑换。是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货币区的居民不受官方的限制,按照市场汇率自由地将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相兑换,用于对外支付或作为资产持有。货币的可自由兑换通常划分为经常项目下可自由兑换和资本项目下可自由兑换。卢布的可自由兑换是指实现了包括资本项目在内的完全可自由兑换。
任何一个国家的货币实现可自由兑换都必须具备一定条件,俄罗斯也不例外。俄罗斯在经历了汇率制度大幅变动和金融形势动荡之后,其金融体系承载冲击的能力还是比较脆弱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宣布卢布实现完全可自由兑换多少会给人们带来一点忧虑。那么,俄罗斯此番实行卢布完全可自由兑换并取消一切对外汇的限制,究竟是贸然行动还是明智之举,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全面提升的国家经济实力
激进的经济体制转轨虽然使俄罗斯的宏观经济形势急剧恶化,但自普京执政以来,俄罗斯经济形势得到根本好转。国家经济实力的全面恢复为卢布实现全面可自由兑换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二)合理的汇率水平和有效的汇率形成机制
合理的汇率制度安排是资本项目下货币可兑换的一个重要保证,稳定的汇率则是货币自由兑换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志。1998年金融危机后,俄罗斯中央银行和政府放弃了“外汇走廊”制,使卢布汇率制度恢复到主要由外汇市场供求来决定的自由浮动汇率制。现行的卢布汇率形成机制能够有效的反映市场的供求状况以及外汇市场交易和真实部门交易之间的平衡状况,这为卢布实现可自由兑换提供了良好的汇率基础。
(三)充足的国际清偿手段
它包括外汇储备、黄金储备和临时获得国外融资的能力,其中外汇储备占绝大部分比重。近年来,由于能源产品的出口,俄罗斯贸易盈余逐年上升, 2006年年底,俄罗斯的黄金外汇储备达到2992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三位,这为卢布可自由兑换提供了充足的国际清偿手段。
(四)健全的宏观经济政策
这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的重要保证,也是成功实现货币自由兑换的基础之一。1998年金融危机之后,俄罗斯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以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为目标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大大增加了财政盈余并且稳定了币值。截至2005年底,俄罗斯联邦综合预算盈余16702亿卢布。另外,2005年卢布币值稳定,1-8月卢布汇率相对美元实际有效汇率升值了8.1%。2006年卢布的实际有效汇率升值7.6%,卢布币值保持稳中有升的态势。
(五)逐渐焕发活力的微观经营机制
卢布实现完全可自由兑换意味着国际、国内市场融为一体,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参与国际竞争,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强弱成为影响卢布可自由兑换能否成功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近年来俄罗斯政府为企业提供了大量的宏观政策支持,全面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提高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使得卢布实现完全可自由兑换基本具备了良好的微观基础。
分析篇
面临着大通胀的经济在前苏联—俄罗斯,本质就是要卢布还是要经济本身。事实上在前苏联的末期,选择的是要卢布而不要经济,结果经济受到了严厉的惩罚,更加凋敝,卢布则由1美元兑0.6卢布一直贬到1美元兑170卢布,相当于狂贬了约300倍。卢布没有保住,卢布后面的“面具”也没有保住,前苏联帝国自己也没保住,轰然倒塌了,碎裂成了分崩离析的碎片。
进入俄罗斯时期,仍然面临着要卢布还是要经济的问题,显然的选择是要经济而不要卢布,现在看来这是正确的,虽然产生了可怕的阵痛。所以俄罗斯卢布折算下来相当于从1美元兑换0.17新卢布,贬到目前的1美元兑31卢布,相当于贬了180倍。这是个相当不错的成绩,因为前面所提的贬值300倍是主要在短短的2年就完成,而后者是16年啊(其中休克期约2年贬值了18倍)。更大的成绩是年轻的新卢布已经可以自由兑换了,成为了国际货币舞台的一支力量。
贬值的根本原因是卢布找不到自己的定价权,即估值过高,导致对经济表述的扭曲。通过市场公开的、透明的、可操作的、去发现卢布的价值是必然的归宿。当然现在的卢布还是有缺欠的,原因是它的发行机制还有问题,可是卢布的汇率形成机制现在看起来已经很完善了,这与目前俄罗斯的经济主要依靠资源的出口的现实是吻合的。
现在的中国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只不过更严重。当初的俄罗斯是举国上下有共识,即经济出了“严重的问题”。而现在的中国是广大民众认为经济出了严重的问题,而决策层却认为经济欣欣向荣而讳疾忌医,结果中国举国上下无法达成共识。但无论如何,现实的中国面临的就是要人民币还是要经济的问题,甚至可能还参杂着是否要面子的问题!
笔者的观点是:要保“经济”,不要保“人民币”,更不要保那个无足轻重的“面子”!
大通胀:人民币可能发生的故事
长痛篇
人民币必然要面临着重新估值的问题,先抛开人民币的发行机制和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这些深层次问题。表面的看,笔者在前面曾经估算过,用以美元为锚的思路,在2005年,应该1美元兑换40.7元人民币,到了2009年就应该67.3元人民币。这样,可估算出目前人民币对外被高估约9倍!
人民币的对内估值要复杂的多。保守的思路,按前述经过修订的、笔者认为真实的2009年GDP应该是19万亿元人民币左右,而官方的数据是33.5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被高估了0.76倍。另外还有一个粗糙的保守思路,2000年GDP为9.9万亿元,M2为13.5万亿元;而2009年分别为33.5万亿元,60.6万亿元。GDP增长到3.4倍,而M2增长到4.5倍,此数可看出人民币至少被虚高了0.32倍。
相对激进的思路,中国股市的总市值目前差不多相当于30万亿元人民币,但它的真实盈利能力是零,甚至可能是负数,相当于很多垃圾股。真实的估值笔者认为3万亿元都不值,被高估至少10倍。中国的全部楼市大约100万亿元,抛开土地的溢价,他的全部成本累计顶多25万亿元(笔者前面曾说过杠杆化率为1:4),在考虑折旧等因素全部楼市的真实价值很难超过20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被高估了4倍。另外,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包括退休、医疗、教育、养老、失业保险、社会救济等已许诺的全部是亏空,但表面数据却不会少于30万亿元。出于简洁,不注重精确。我们这样来估算国内的人民币:把股市、楼市和社保全加在一起表面上为160万亿元人民币,而实际上加在一起的真实人民币只有23万亿元啊!于是我们得到了一个粗糙的、激进的结论,在国内人民币至少被高估6倍。
我们把最保守的高估值0.3倍和最激进的高估值6倍求个简单的平均数,在国内人民币至少被高估3倍以上。
还是出于简洁,我们把人民币发行看成一半依赖美元(对外),另一半依赖上述那些表面价值达160万亿元的资产(对内),平均加权,可算出人民币被高估了约6倍!
回过头来,我们还得参考一下前苏联—俄罗斯的卢布被高估的情况,其中有个细节,前苏联的卢布对外贷款时往往70%可按某种货物实物抵扣,这说明前苏联人认为自己的卢布至少被高估30%。而西方国家当时也认为苏联卢布有水分,往往是打半折处理的,种种迹象说明前苏联卢布在最好的情况下也被高估了1倍。到了苏联帝国的末期卢布虚弱到只要20%的实物抵扣就可以了,相当于被高估了4倍。两项平均(很粗糙,仅说明思路)可估计出前苏联卢布被高估了2.5倍,但后来所对应的贬值却是300倍啊。理论上苏联卢布应该贬值3.5倍啊,显然这里出现了一个86:1的杠杆,我们现在无法知道这个杠杆的真实准确性,那时休克疗法还没开始呢,但是我们得到了一个可供参考的恶性通货膨胀下的杠杆数据86:1。
如果把这个杠杆化率不幸的用在我们的人民币身上,人民币被高估6倍,应贬值7倍,会得出一个非常吓人的结论:人民币可能贬值约600倍!
还是回到俄罗斯,俄罗斯的卢布用了18年,才维持住了汇率稳定,或者说是卢布的币值稳定,要知道俄罗斯目前的通货膨胀率超过10%啊。这个惯性作用下,俄罗斯卢布又贬值了180倍。总结下来,为了消化卢布的泡沫,前苏联—俄罗斯用了20年的时间和卢布的50000倍的贬值,前苏联—俄罗斯人民的漫长痛苦可想而知!
卢布走的是20年的贬值步伐,而人民币看来要走的步伐是先慢贬而后快贬接下来还得慢贬,周期只能更长。不过这有利于把人民的痛苦在漫长的岁月里缓缓的摊开,那只是一种政治手段而已,与人民币与经济都毫无补救作用。我们现在已经感受到的,是以房价的迅猛上涨为特征的人民币贬值。时间可以从2006年算起,至今已4年了,应该算是典型的慢贬。
卢布的贬值是分三步走的,节拍是快快慢。第一个快贬期时间两三年,苏联卢布贬值了约300倍;第二个快贬期时间从1992年1月2日休克疗法开始,到1998年1月1日新卢布发行历时6年,兑换1美元由170旧卢布一路贬到6010旧卢布,相当于贬值35倍;第三个慢贬期大概从1998年至今已12年了,兑换1美元由6.01卢布贬到2010年9月3日的30.72卢布,贬值了5倍。
显然第一个时期与苏联帝国的崩溃有关;而第二个时期显然是与休克疗法有关,需要强调的是休克疗法本身是个不完整的私有化过程;这第三个时期卢布的贬值除了惯性因素自然还有98年的金融危机和08年经济危机的影响。人民币的贬值的可能应该与第二个卢布的贬值期关联性更大一些,因为这都涉及到了一个大的经济政治问题,即半私有化半国有化的经济体制。
强调“私有化”是个非常敏感的话题,但是又是我们每个人无法回避的问题。在中国,政治可能掩盖了真相,但无法掩盖生活。同样,政治可能掩盖了人民币,但扭曲的人民币无法掩盖经济。私有化的问题,是我们中国许多经济问题的结症。
就拿土地为例,土地作为财富在中国完全归国家所有,而国家的代表是谁,所谓的全体人民,但执行机构却是政府,而这个政府又分成了五个层次,自上而下,分别出现了中央政府、省政府、市政府、县政府和乡镇政府,他们似乎都控制着土地的所有权,但又没有法律上的明确界定。可是土地的使用权却在普通的自然人和法人手中。于是冲突就出现了,当某个自然人在2000年买了一套价值10万元的房产,到了2010年由于种种原因,而表面升值为40万元,产生了30万元的溢价,这30万元溢价应该属于谁呢?房产的主人就是那个买房子的自然人,理所当然的认为属于他,换句话说,是土地使用权的增益。也就是说,土地的所有权的增益是零,这合情合理吗?代表土地所有权利益的政府心里平衡吗?土地的增益明显的与土地周边的开发包括道路、自来水、学校和医院等政府相关的投入有关,相当于拿全体人民的钱补贴了那个房主,但那个房主却想吃“独食”,合情呼?合理呼?这里面的冲突谁来理顺,这里面的比例关系谁来协调,请房地产商做中介?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结果不是更可笑吗?这样我们就有一个分析的思路了,无论是财产还是财富,我们必须明确他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否则由此产生的经济乱象是不会得到根本解决的。但本来所有权和使用权是非常清晰的,是那蛊惑人心的政治把本来很清晰的东西搞乱了,现在是该把它重新整理为清晰的时候了。
卢布的第二个贬值期处在俄罗斯经济的大规模私有化的转型期,当然俄罗斯采取的是一种很激进的所谓的休克疗法。现在的中国经济恰好也处在这个转型期,当然我们的说法是改经济粗放经营的“经济结构调整”。
这样,那时的俄罗斯的经济就可以与现在的中国经济进行了相关的比较了。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共同点是俄罗斯卢布中有巨大的泡沫,同样人民币中也有巨大的泡沫。但其他的经济背景却是相同的少,相异的多。比如参考经济背景,中国的经济特点:经济过热,实际债务缠身,创造活力不足,资源全面匮乏,资源消耗又过快,但对外却是债权国,另外,贸易部门异常发达。当时俄罗斯的特点:经济萎缩,实际债务缠身,创造活力不足,但资源十分丰富,资源的消耗不是很快,对外是债务国,贸易部门不发达。通过比较,我们完全可以认为,人民币的泡沫是多于俄罗斯卢布的泡沫的。因为所有的优势因素只有对外是债权国这一个因素,而这恰恰是制造人民币泡沫的最大因素,因为国家外汇储备对国内的人民币完全是债务,逻辑上债务越大人民币的泡沫越多啊。
昏厥篇
俄罗斯卢布的泡沫显然是被“私有化债券”挑破的。人民币的泡沫,该不该挑破呢?什么时候挑破呢?挑破人民币泡沫导火索是什么呢?
那我们就得分析,现在政府对人民币和经济的态度了。一方面我们明显的感受到了来自外部要挤碎这个人民币泡沫的压力,另一方面我们也明显感受到了国内政策想要挤碎这个人民币泡沫的两种可能的方式。
其中的一种方式是从仅挑破楼市泡沫入手,另一种方式是全方位的物价上涨入手。但从俄罗斯的经验看,无论哪种方式其结局都是恶性的通货膨胀,人民币将进入一个大规模贬值的快速通道。
政府本阶段的策略大概是:试图通过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推动持续的、社会可以承受的通胀来消化掉政府的债务和所有的银行烂账,并且剥夺所谓“有钱人的储蓄财产”;同时通过舆论宣传人为制造劳动力紧缺的局面,拉高社会工资标准,通过制造新的泡沫工资收入,来消除已有的储蓄泡沫,达到缩小贫富分化的差距的理想目标。对于所谓的产能过剩(产能过剩导致物价下降),政府试图通过行政方式推动上游企业的兼并重组,进而促成行业的垄断,进而通过对垄断集团公司的行政操纵来绝对操控市场的供应,避免产生新的过剩产能。对于需求不足,政府试图通过建立较为完善的社会福利体系来解除民众的后顾之忧,同时通过刺激政策来拉动消费需求,达到推到全面的、可控的物价上涨。
如果我们只挑破楼市泡沫,那么表面的伤害是大量的参与投机的力量,但结果却是毁掉了整个商业银行系统,当然也毁掉了整个的房地产商利益系统,目前看博弈的结果是:银行和房地产商都获胜了,他们绑架了中国经济,当然也绑架了人民币,他们不肯先死,国家已经举起了免死牌。
看来,我们只能采取全方位的涨价来的挑破人民币的泡沫了。当然出于政治稳定的要求,工资的全面上涨也势在必行。从这里可以发现,此时挑破人民币泡沫的思路已经和俄罗斯卢布被挑破的思路完全一致了。当然,过程可能有所不同,阶段性的结果应该是一致的,顺着这个思路,参考着卢布的经验,人民币狂贬600倍恐怕是完全可能的了。
这个数据可能令读者感到困惑,觉得它大得离谱了,事实上它刚刚开始,笔者估测人民币在20年的时间里会狂贬10万倍以上。这其中的600倍只是一个阶段而已,持续的时间笔者估计在两三年左右。因为这里隐含着一个逻辑:政府的控制力到底有多大,政府对自己的控制力到底有多大的迷信程度?历史告诉我们经济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是任何一个政府创造的。任何政府都有自己的蛮横的莫名其妙的自信,但最终通通失败,我们可以通过在过去的30年里的欧洲、拉丁美洲、非洲、亚洲去寻找,没有一个政府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