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舰艇的未来——20年后可能出现的海军主力舰艇系列
战列舰的复活
航空兵器和精确制导武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广泛部署和使用,迅速地淘汰了战列舰这种曾经杀气腾腾、威风凛凛、不可一世的武器系统。其背后所代表的“巨炮重舰”主义从此也似乎退出了历史舞台,留给战列舰的“粉丝”们除了淡淡的忧伤,就是长久的无奈。“战列舰永远死了”!果真如此吗?
战列舰因何被淘汰的呢?简单地说:
首先,从作战半径上看。表面上航空兵器如轰炸机、攻击机等作战半径动辄在1000公里~1万公里即使舰载机也可达到1000km以上,精确制导武器如舰截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其射程也可达到3000km。所以射程仅几十公里的巨炮毫无悬念的要被淘汰。但这里有个误区,那就是“新型巨炮”为什么不能打中1000km以外的目标?
其次,从生存力上看。身体庞大甚至臃肿的战列舰在现在战场上,很难生存因为它单靠各式的火炮来保护自己。可是这也是个误区,因为现在的航空母舰、两栖登陆舰等都有庞大的身躯,按现在的眼光来看并不存在着生存力的瓶颈。新型的战列舰同样可以通过各种导弹、火炮来保护自身。
再次,从军事经济的费效比上看。传统意义的火炮包括战列舰的巨炮都属于面杀伤武器,说白了就是打的不准而需要大量的盲目的射击才有可能覆盖到目标,于是就必然导致军事成本的扩大。而替代他们的航空兵器和制导武器甚至可以做到精确地“点”杀伤力,自然就淘汰了作为火炮平台的战列舰了。但这里还是存在着误区,不要说价格昂贵的军用飞机,单单算一算战术巡航导弹就是足以令人叹为观止,其射程按1000公里计算,其投掷能力为500kgTNT当量,但价格却达到300万美元以上,而相同当量的传统型巨炮炮弹不过1万美元左右,如果是新型技术移植的巨炮(比如电热化学发射技术,电磁加速技术)的话,新型相同当量的巨炮次口径炮弹弹丸也不会超过10万美元。
可见,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要带来新武器观念的革命,曾经失落的巨炮重舰在新技术、新战略、新观念的嵌入后,必然发挥新的生命力,正所谓“30年河东30年河西”。毫无疑问,战列舰正走向复活之路。
新型战列舰的“拳头”
复活的战列舰——“远程炮舰”,将采用三体船型结构,在舰体的舯部安装两部重型炮台——单管口径350mm以上,身管长可达40m的巨炮!新型的巨炮可发射三种主要任务类型的弹丸,火炮将采用液体发射药再生注入及电热辅助的发射技术,炮身提供电磁助力加速技术的复合型远程火炮。
在20~80km可发射常规口径的弹丸,炮口初速可控制在900~1200m/s,充当常规对海作战任务并提供“舰队威慑”。
在50~350km的射程范围内,炮口初速可控制在600~1000m/s,主要发射炮射型导弹,导弹可以设计为重型的威力巨大,充分发挥制导武器的远程精度。可对舰、对地、甚至对潜发动攻击。
在300~1200km的范围,发射的炮弹才是最有意思的,也是最具威慑的:这种新型的战列舰的战略意义就体现出来了。正是它具有了射程可达1200km的巨炮,才使战列舰“复活”了!
当它发射次口径动能弹时,比如对于350mm的主炮口径可发射直径120mm、长达3m的实心高密度弹丸(长径比约25:1),其最大炮口的初速可达4500m/s以上,则对应的最大射程可达1200km!比如:弹丸的材质采用钨钼镍重质耐高温合金(其弹道虽然大部分在太空中,但在大气中的摩擦仍可使弹体温度超过1000摄氏度!)质量可达500kg,由于次口径弹丸导致横截面积上风阻减小,大大减弱了摩擦,可使其着地速度达4000m/s,则其威力相当于950千克TNT(换算:4.2兆焦相当于1千克TNT)!穿地能力在20~50m左右,摧毁半径超过30m。这对地下指挥中心、地下弹药库、战略核武器掩体等产生“空前的压力”,过去要想达到相同的战术效果几乎必须使用战术核武器,而作为常规武器的巨炮,其实在意义相当于降低了“核门槛”!
如果想把动能弹设计成“面”杀伤弹丸,只需在着地前50~100m实行空爆和预制破片(可产生近万个预制破片,平均每个破片大约五十克,相当于一枚手榴弹!)。在地面制造一个大小在10万平方米以上的“死亡地狱”。这样的弹丸不幸“落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可造成约2000~3000人的死亡;攻击军事基地的话,可轻而易举地消灭一个“静态部署”的营!当然,摧毁一个小型机场或一个码头就更不在话下了!
新型巨炮的优势
1.精度高。由于弹丸的飞行速度极高,其精度在方向射界可达0.3个密耳(可参照同样是次口径的滑膛坦克炮),纵向误差可控制在0.05%,那么在最大射程时其圆周概率精度半径仅200m!
2.突防能力强。同样是速度高、极难拦截,防守方缺乏有效、低成本的拦截手段!高空拦截导弹目前单价1000万美元以上,而次口径远程炮弹不过几十万美元每发,拦截得起吗?这还没有考虑拦截方配套的雷达包括指挥、跟踪、识别等系统的高额成本!
高能激光武器系统虽然“相对廉价”,但对于“皮糙肉厚”的实心钨钼镍合金应该是无可奈何呀!另外必须考虑激光在大气中传导极易受大气湍流影响,由于这种影响,高能激光束若要在非常遥远的距离上、对一根直径仅120mm的“长棒子”形成战斗力,势必要把高能激光武器布置在高空或太空,天那!那成本是完全不可想象的天文数字!
3.抗干扰的优势。次口径巨炮的炮弹是实心棒子或相当于实心棒子(预制破片型需在“棒子”内部安装高能化学炸药和引信),它高速通过任何可能被拦截的区域时,声、光、热、电、磁都奈何不得它!换句话说这些干扰破坏手段在某区域对次口径弹丸的实际有效作用时间非常短,短到还没来得及做什么人家(弹丸)已经过去了。
4.低成本优势。炮射型的远程弹丸显然具有普通化学火炮传统的技术成熟、价格低廉的优势。一发次口径动能弹丸仅10万美元,全部发射成本可控制在50万美元以内。而相同射程、相同威力的巡航导弹则需2枚,价格超过600万美元!
5.持续作战能力强。当巨炮大规模用于战场时,比如它以每分钟发射1发炮弹的速度,一昼夜可高强度的发射上千发次口径动能弹丸,最大威力可相当于发射了1000吨TNT的火力。对于350mm传统榴弹可折算成6000发以上,换算成陆军的北约标准155mm制式榴弹则为6万发!
6.控制地域广。装备了射程可达1200km的火炮,就意味着这种新型战列舰在距离海岸线200km的位置部署时,就可控制陆地1000km纵深和2000km左右长度的海岸线;如果改在距离海岸线500km更安全的位置部署,仍可控制600~700km的陆地纵深和1500km以上的海岸线。那么,世界上有几个国家的“命脉”不在这种战列舰的魔爪之下呢?
新型战列舰——巨炮的平台
当然,新型战列舰本身会很大。因为高速的次口径动能弹丸发射时会带来巨大的冲量,单个炮台发射就相当于二战时美国“密苏里”号一个炮台(三联装406mm火炮)齐射的1.5倍!“密苏里”号排水量达6万吨左右,所以尽管可能的“三体船”型的未来战列舰有宽大的舯部,但为了保证稳定的射击精度,排水是需8万吨以上。这就意味着这个庞然大物大约长260~280m,舯部宽达70~80m,于是它必然需采用核动力。
三体船型加上强大的核动力赋予未来的战列舰以35节的航速“狂奔”的权力;宽大的甲板可部署类似于现在美国F-35那样的垂直起降的战斗机;当然部署一定数量的各种类型的直升机就更不在话下了。
未来的战列舰将装备我们现在能够想象出的所有防御武器,比如:抗饱和攻击的、多层次的、垂直发射的防空导弹系统,近程的高密集多管机炮拦截系统,中近程的激光或高能激光拦截、破坏系统,反鱼雷战系统,反潜系统等等。
巨大的排水量和三体船型的设计当然可大大加强未来战列舰的抗打击能力,偶然漏网的导弹、炮弹、鱼雷不至于一下子就“至其于死命”。
观念和技术的“瓶颈”
显然在我们现实的地球上,新型战列舰在我们可预知的未来,也只有几个大国才有可能感兴趣:像美国、中国、印度、俄罗斯和日本、英国、法国等,而在未来20年海洋战略的争夺中,应该只有美国和中国才是真正的“主角”!
可是,中国的眼光目前毫无疑问地放在中型航空母舰上,看起来这样做很务实。但中国一开始就落后于美国,因为美国现在就拥有重型航母!所以按照目前的形势,中国的海军在核心舰艇上,无论是质量和数量还只能充当美国的“配角”,这种战略不对称状态要持续多久呢?只有更新海洋战略的观念,走一条不被美国牵着鼻子走的“独立”之路,才是中国崛起的必要条件,那就需要中国人鼓起勇气,放眼未来,发展海洋地缘军事、政治的“利器”——新型战列舰——化“陈腐”于“崭新”。
从技术上讲,新型战列战还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大型三体船的设计和制造还缺乏经验没有成熟,电热化学炮远远还没有走向实用,电磁轨道加速技术无论在理论还是应用都是大面积的空白,超高速环境下弹丸和炮身的材料及设计还知之甚少等等。除了上述世界级难题,对于相对落后的中国,还存在诸如:舰用核反应堆的实用化、舰载相控阵雷达的设计生产等等“瓶颈”,甚至能不能设计并制造出推进用的可靠的大型螺旋桨,在中国都是个不小的难题!
面对新型战列舰与传统航空母舰的竞争,中国应把勇气和精力投放到新型战列舰上,因为此时产生的成果是超前的。而在航空母舰上的投入,产生的成果一出现就是过时的,面临淘汰的。中国的战略目标必须做出正确的选择!
陆地战略思维向海洋战略思维的过渡
中国目前还只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陆地大国”,她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维持内部的稳定上,甚至停留在维持部分国民的温饱和生存状态改善较低的层面上。这就必然导致中国战略思维的“近视”,相当于顶多只有“陆地战略思维”而缺乏宽广而又辽阔的“海洋战略思维”。
虽然,发展海军新型主力舰并不等于“军备竞赛”。但中国和美国之间的战略争夺在今后30年、50年甚至100年恐怕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新型的战列舰的“复活”,不仅是一种海军武器系统的“复活”,更是国家观念的“复活”。中国的真正崛起,需要科学和技术的“崛起”。有理由相信一件武器的“复活”,可真正带动一个民族自信心的“复活”。这个过程所带来的政治、经济、军事的好处甚至可以使今后的几代中国人受益。
祝愿20年后,复活了的同样威风凛凛、杀气腾腾的新型战列舰是中国的战列舰。
战列舰的复活
航空兵器和精确制导武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广泛部署和使用,迅速地淘汰了战列舰这种曾经杀气腾腾、威风凛凛、不可一世的武器系统。其背后所代表的“巨炮重舰”主义从此也似乎退出了历史舞台,留给战列舰的“粉丝”们除了淡淡的忧伤,就是长久的无奈。“战列舰永远死了”!果真如此吗?
战列舰因何被淘汰的呢?简单地说:
首先,从作战半径上看。表面上航空兵器如轰炸机、攻击机等作战半径动辄在1000公里~1万公里即使舰载机也可达到1000km以上,精确制导武器如舰截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其射程也可达到3000km。所以射程仅几十公里的巨炮毫无悬念的要被淘汰。但这里有个误区,那就是“新型巨炮”为什么不能打中1000km以外的目标?
其次,从生存力上看。身体庞大甚至臃肿的战列舰在现在战场上,很难生存因为它单靠各式的火炮来保护自己。可是这也是个误区,因为现在的航空母舰、两栖登陆舰等都有庞大的身躯,按现在的眼光来看并不存在着生存力的瓶颈。新型的战列舰同样可以通过各种导弹、火炮来保护自身。
再次,从军事经济的费效比上看。传统意义的火炮包括战列舰的巨炮都属于面杀伤武器,说白了就是打的不准而需要大量的盲目的射击才有可能覆盖到目标,于是就必然导致军事成本的扩大。而替代他们的航空兵器和制导武器甚至可以做到精确地“点”杀伤力,自然就淘汰了作为火炮平台的战列舰了。但这里还是存在着误区,不要说价格昂贵的军用飞机,单单算一算战术巡航导弹就是足以令人叹为观止,其射程按1000公里计算,其投掷能力为500kgTNT当量,但价格却达到300万美元以上,而相同当量的传统型巨炮炮弹不过1万美元左右,如果是新型技术移植的巨炮(比如电热化学发射技术,电磁加速技术)的话,新型相同当量的巨炮次口径炮弹弹丸也不会超过10万美元。
可见,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要带来新武器观念的革命,曾经失落的巨炮重舰在新技术、新战略、新观念的嵌入后,必然发挥新的生命力,正所谓“30年河东30年河西”。毫无疑问,战列舰正走向复活之路。
新型战列舰的“拳头”
复活的战列舰——“远程炮舰”,将采用三体船型结构,在舰体的舯部安装两部重型炮台——单管口径350mm以上,身管长可达40m的巨炮!新型的巨炮可发射三种主要任务类型的弹丸,火炮将采用液体发射药再生注入及电热辅助的发射技术,炮身提供电磁助力加速技术的复合型远程火炮。
在20~80km可发射常规口径的弹丸,炮口初速可控制在900~1200m/s,充当常规对海作战任务并提供“舰队威慑”。
在50~350km的射程范围内,炮口初速可控制在600~1000m/s,主要发射炮射型导弹,导弹可以设计为重型的威力巨大,充分发挥制导武器的远程精度。可对舰、对地、甚至对潜发动攻击。
在300~1200km的范围,发射的炮弹才是最有意思的,也是最具威慑的:这种新型的战列舰的战略意义就体现出来了。正是它具有了射程可达1200km的巨炮,才使战列舰“复活”了!
当它发射次口径动能弹时,比如对于350mm的主炮口径可发射直径120mm、长达3m的实心高密度弹丸(长径比约25:1),其最大炮口的初速可达4500m/s以上,则对应的最大射程可达1200km!比如:弹丸的材质采用钨钼镍重质耐高温合金(其弹道虽然大部分在太空中,但在大气中的摩擦仍可使弹体温度超过1000摄氏度!)质量可达500kg,由于次口径弹丸导致横截面积上风阻减小,大大减弱了摩擦,可使其着地速度达4000m/s,则其威力相当于950千克TNT(换算:4.2兆焦相当于1千克TNT)!穿地能力在20~50m左右,摧毁半径超过30m。这对地下指挥中心、地下弹药库、战略核武器掩体等产生“空前的压力”,过去要想达到相同的战术效果几乎必须使用战术核武器,而作为常规武器的巨炮,其实在意义相当于降低了“核门槛”!
如果想把动能弹设计成“面”杀伤弹丸,只需在着地前50~100m实行空爆和预制破片(可产生近万个预制破片,平均每个破片大约五十克,相当于一枚手榴弹!)。在地面制造一个大小在10万平方米以上的“死亡地狱”。这样的弹丸不幸“落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可造成约2000~3000人的死亡;攻击军事基地的话,可轻而易举地消灭一个“静态部署”的营!当然,摧毁一个小型机场或一个码头就更不在话下了!
新型巨炮的优势
1.精度高。由于弹丸的飞行速度极高,其精度在方向射界可达0.3个密耳(可参照同样是次口径的滑膛坦克炮),纵向误差可控制在0.05%,那么在最大射程时其圆周概率精度半径仅200m!
2.突防能力强。同样是速度高、极难拦截,防守方缺乏有效、低成本的拦截手段!高空拦截导弹目前单价1000万美元以上,而次口径远程炮弹不过几十万美元每发,拦截得起吗?这还没有考虑拦截方配套的雷达包括指挥、跟踪、识别等系统的高额成本!
高能激光武器系统虽然“相对廉价”,但对于“皮糙肉厚”的实心钨钼镍合金应该是无可奈何呀!另外必须考虑激光在大气中传导极易受大气湍流影响,由于这种影响,高能激光束若要在非常遥远的距离上、对一根直径仅120mm的“长棒子”形成战斗力,势必要把高能激光武器布置在高空或太空,天那!那成本是完全不可想象的天文数字!
3.抗干扰的优势。次口径巨炮的炮弹是实心棒子或相当于实心棒子(预制破片型需在“棒子”内部安装高能化学炸药和引信),它高速通过任何可能被拦截的区域时,声、光、热、电、磁都奈何不得它!换句话说这些干扰破坏手段在某区域对次口径弹丸的实际有效作用时间非常短,短到还没来得及做什么人家(弹丸)已经过去了。
4.低成本优势。炮射型的远程弹丸显然具有普通化学火炮传统的技术成熟、价格低廉的优势。一发次口径动能弹丸仅10万美元,全部发射成本可控制在50万美元以内。而相同射程、相同威力的巡航导弹则需2枚,价格超过600万美元!
5.持续作战能力强。当巨炮大规模用于战场时,比如它以每分钟发射1发炮弹的速度,一昼夜可高强度的发射上千发次口径动能弹丸,最大威力可相当于发射了1000吨TNT的火力。对于350mm传统榴弹可折算成6000发以上,换算成陆军的北约标准155mm制式榴弹则为6万发!
6.控制地域广。装备了射程可达1200km的火炮,就意味着这种新型战列舰在距离海岸线200km的位置部署时,就可控制陆地1000km纵深和2000km左右长度的海岸线;如果改在距离海岸线500km更安全的位置部署,仍可控制600~700km的陆地纵深和1500km以上的海岸线。那么,世界上有几个国家的“命脉”不在这种战列舰的魔爪之下呢?
新型战列舰——巨炮的平台
当然,新型战列舰本身会很大。因为高速的次口径动能弹丸发射时会带来巨大的冲量,单个炮台发射就相当于二战时美国“密苏里”号一个炮台(三联装406mm火炮)齐射的1.5倍!“密苏里”号排水量达6万吨左右,所以尽管可能的“三体船”型的未来战列舰有宽大的舯部,但为了保证稳定的射击精度,排水是需8万吨以上。这就意味着这个庞然大物大约长260~280m,舯部宽达70~80m,于是它必然需采用核动力。
三体船型加上强大的核动力赋予未来的战列舰以35节的航速“狂奔”的权力;宽大的甲板可部署类似于现在美国F-35那样的垂直起降的战斗机;当然部署一定数量的各种类型的直升机就更不在话下了。
未来的战列舰将装备我们现在能够想象出的所有防御武器,比如:抗饱和攻击的、多层次的、垂直发射的防空导弹系统,近程的高密集多管机炮拦截系统,中近程的激光或高能激光拦截、破坏系统,反鱼雷战系统,反潜系统等等。
巨大的排水量和三体船型的设计当然可大大加强未来战列舰的抗打击能力,偶然漏网的导弹、炮弹、鱼雷不至于一下子就“至其于死命”。
观念和技术的“瓶颈”
显然在我们现实的地球上,新型战列舰在我们可预知的未来,也只有几个大国才有可能感兴趣:像美国、中国、印度、俄罗斯和日本、英国、法国等,而在未来20年海洋战略的争夺中,应该只有美国和中国才是真正的“主角”!
可是,中国的眼光目前毫无疑问地放在中型航空母舰上,看起来这样做很务实。但中国一开始就落后于美国,因为美国现在就拥有重型航母!所以按照目前的形势,中国的海军在核心舰艇上,无论是质量和数量还只能充当美国的“配角”,这种战略不对称状态要持续多久呢?只有更新海洋战略的观念,走一条不被美国牵着鼻子走的“独立”之路,才是中国崛起的必要条件,那就需要中国人鼓起勇气,放眼未来,发展海洋地缘军事、政治的“利器”——新型战列舰——化“陈腐”于“崭新”。
从技术上讲,新型战列战还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大型三体船的设计和制造还缺乏经验没有成熟,电热化学炮远远还没有走向实用,电磁轨道加速技术无论在理论还是应用都是大面积的空白,超高速环境下弹丸和炮身的材料及设计还知之甚少等等。除了上述世界级难题,对于相对落后的中国,还存在诸如:舰用核反应堆的实用化、舰载相控阵雷达的设计生产等等“瓶颈”,甚至能不能设计并制造出推进用的可靠的大型螺旋桨,在中国都是个不小的难题!
面对新型战列舰与传统航空母舰的竞争,中国应把勇气和精力投放到新型战列舰上,因为此时产生的成果是超前的。而在航空母舰上的投入,产生的成果一出现就是过时的,面临淘汰的。中国的战略目标必须做出正确的选择!
陆地战略思维向海洋战略思维的过渡
中国目前还只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陆地大国”,她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维持内部的稳定上,甚至停留在维持部分国民的温饱和生存状态改善较低的层面上。这就必然导致中国战略思维的“近视”,相当于顶多只有“陆地战略思维”而缺乏宽广而又辽阔的“海洋战略思维”。
虽然,发展海军新型主力舰并不等于“军备竞赛”。但中国和美国之间的战略争夺在今后30年、50年甚至100年恐怕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新型的战列舰的“复活”,不仅是一种海军武器系统的“复活”,更是国家观念的“复活”。中国的真正崛起,需要科学和技术的“崛起”。有理由相信一件武器的“复活”,可真正带动一个民族自信心的“复活”。这个过程所带来的政治、经济、军事的好处甚至可以使今后的几代中国人受益。
祝愿20年后,复活了的同样威风凛凛、杀气腾腾的新型战列舰是中国的战列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