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心惊魂——广西乐业天坑群的真实诡异经历

  接续 39 地下草海
  
  (顺着他的头灯。我这才注意到。我们所在的水潭仿佛悬浮在悬崖的中间的一个小亭子,周围弥漫着无边无际的黑暗,暗示我们身处另一个世界,而脚下约50米处,则是一望无际的地下草海。)
  
  40 "内鬼"终于露了破绽
  
  经勘测,在我们下方约二十米处,还有第二个水潭,这个水潭的面积比上一个更大,像是半山腰的一个温泉池,而凶猛的水势到此已被消化于无形,从第一个水潭溢出的流水温柔地泻下,在水潭的石壁上成为一幅腾起袅袅水汽的水帘。我想,此景如果不是被埋没在永久的黑暗中,一定能评上5A级景区。呵呵。
  我们从第二级水台攀爬到洞穴底部,相比之下,已经算是很轻松了。别人还没意识到彭辉身体不适,所以我不声不响地分担了他大部分的行李,骄傲如他,也有些难为情,低声道谢。
  老金对彭辉的宽泛的知识面一直抱怀疑态度,觉得他是哗众取宠,考他:“你不是百事通嘛,跟我们解释下那个娃娃鱼是怎么回事吧。”
  彭辉答:“大鲵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两栖动物,平时是以昆虫、鱼、蟹、鼠、鸟等为食。一般都藏在山溪的石隙间,夜间静守猎物,将食物整个吞下,然后在胃中慢慢消化。大鲵的耐饥本领和厉害,据说在水中二、三年不进食也不会饿死。该吃的时候也不客气,饱餐一顿就能增加体重的五分之一。”
  “这条是不是大得邪门?”蒙晋还心有余悸。
  彭辉点头,“至于体积嘛,体长超一米的就已经十分罕见了。它的四肢也与我们印象中的同类不同,特别长,特别有力,难怪在水底像个人形。”
  彭辉推测,它的巢穴不会是在蟒蛇洞的那个水潭,而是在瀑布附近,只不过定期逆流到那个水潭捕食。它的食物就是我们看到的虫团,估计是虫子产卵的使命完成后,虚脱了,坠落水中,正好成了大鲵的美食。
   “这洞内一定还有其他稀奇古怪的东西。”老金判断。
  “你别轻易磕头就好。”彭辉还是忍不住讽刺了他一下,老金的表情挺难堪的。
  
  洞穴的底部出乎意料地寒冷,冷嗖嗖的,没有一丝风,是浸入骨髓的冰凉。而我们脚下那片嶙峋的怪石一直蔓延着浸入草海。
  以我们现有的经验和常识,已经不确定能否把眼前的这个“空间”称之为“洞穴”。因为这片草海的面积实在是太大了,大得触目惊心。
  常识告诉我们,由于终年不见阳光,只能在洞内特定环境中繁衍的洞穴植物种类和数量都很少,洞口附近会有一些特殊植物,随着光的强度减弱,洞内的植物种类会迅速减少,主要有羊齿植物、苔藓和地衣、藻类等。
  而眼前这个巨大的黑暗的空间里,为什么能保存着一个类似的湿地生态系统?我们用电筒查看水面,这里的水很浅,透明度大,水下生满了一种褐色草类,密不见底。
  从洞穴底部到草海,有个大约30米的过渡带,这里布满了从洞顶、洞壁、洞口伴随崩塌作用形成的块石、碎石和角砾石堆积物。
  奇妙的是,除了几处怪石蔓延,草海的边缘都围着由碳酸钙沉积形成的边石坝。
  边石形成的蜿蜒小坝,把草海和碎石带分隔开来。一边是散落的废墟,带着末世的苍凉,一边是宁静得近乎凝固的水面,这种反差透着诡橘。
  
  郑远忽然对我耳语:“你盯着彭辉。”
  他已注意到,彭辉走得很慢,慢慢脱离了队伍,然后打着电筒,躲进了崖壁下的暗影里。他的动作够鬼祟。我靠,如果他是内鬼,这举动也太没技术含量了吧。他多半是因为发烧,思维迟钝了。
  其实心里是不相信“他是内鬼”的推测。不过我们确实不能放过每个疑点。
  我打着电筒快步跑了过去,彭辉原来是背对着我,略不自然地转身。拉上裤链,假装刚刚小便完毕。
  如果我们都行进在黑暗中,有谁会专门跑到角落小便?落后几步就可以解决了。而且这洞底死寂一片,我根本就没听到射水的声音。
  他真只是假方便之名,在这里留记号?
  我故意关心地询问他身体好点没有。他说自己刚吃过药。不易察觉地把手里的某个东西塞进裤兜。仓促地扔下走了。
  我心里一格登,凭直觉判定,他的神情不太对头。我假装小便,走近他刚才呆过的地方,打开头灯。
  果然不出我的所料,我看见在岩壁的一个洞里有团白色的纱布。也许是为了引后来的人注意,故意露出一角。
  我倒吸一口冷气,他果然是内鬼!我心里忽然很悲哀。怎么会是他?如此看来,后面秘密尾随我们的人,一定是彭辉找来的人马,其中很可能就有他哥哥吧。
  照此推测,他们兄弟的动机很明显嘛,目标直指宝藏啊。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我回到队伍,心情低落,把刚才发现的迹象悄悄告诉郑远。郑远和我刚才的感觉一样,又意外,又难受,愣了许久。
  “果然是他。”郑远叹了口气。“下面有好戏看了。”
  他转身,挥手让队伍停下,通知大家就地扎营。
  “我们来个瓮中捉鳖。”他悄悄对我耳语说:“我让蒙晋一起加入行动。”
  
  
  @潜伏战线 2011-9-20 13:20:00
    天坑我去过啦!整个上山的路程很晕乎,但是空气很好,我去的时候还是怀着崇敬的心情去的,世界都关注了,我作为老家人,肯定带自豪的~可是唯一不满足的就是,参观只能站在坑顶边缘往里看,看到的也只是葱葱郁郁的坑底原始森林树冠,不能下坑,让喜欢冒险的我心里好痒,所以,十分羡慕楼主的经历!也感激楼主写出这样的帖子给我们想象空间,这种影响力楼主你做到了~我又坚定了有生之年一定要参与一次探洞的想法~希望可以成真.....
  -----------------------------
  天坑的神秘之美,没眼见为实的人确实难以想象.值得去看看的
  
  @R4084 2011-9-19 9:46:00
    天海沉童鞋的图好看。话说,楼主快更新快更新快更新,继续碎碎念
  -----------------------------
  谢谢天海沉.图片非常精彩
  @禁果农夫 2011-9-20 8:34:00
    故事招来一帮下过天坑的人……
    
    
    确实有点为难楼主了。
    ......
  -----------------------------
  一点也不为难.呵呵.其实就喜欢这样的氛围
  大家高兴开心就好嘛.我特别喜欢交流
  再次谢谢天海沉
  
  晚点更新
  
   41 第四纪冰川遗迹
  
  手指打字的速度比不上目光浏览的速度啦
  
  
  接续 40 "内鬼"终于露了破绽
  
  (他转身,挥手让队伍停下,通知大家就地扎营。
    “我们来个瓮中捉鳖。”他悄悄对我耳语说:“我让蒙晋一起加入行动。”)
  
  
  41 第四纪冰川遗迹
  
  经历过刚才的惊魂时刻,大家确实也都十分疲惫了。我们先把湿衣服换下,老金用固体燃料烧了一盆火,既可以烤衣服,又可以顺带给大家煮一壶开水。
  老金到草海边上打水时,忽然哇哇叫了起来。
  “结冰的,结冰的。”他好象被吓着了。
  我们聚集到边石坝上,用手、脚试探,所谓的草海,上面果然浮着一层薄冰,中间是初融的冰水。老金把脚探下去。惊叫一声,把脚抽出来。
  “我的娘哎。底下是冰陀。”他大叫。
  我忽然想起彭辉的那句感叹:“我们来到了冰川世纪。”
  他怎么会未卜先知?只有一个原因,他其实掌握着草海的关键线索,而且不小心说漏了嘴。
  郑远问蒙晋,对这个洞穴是否有过耳闻,蒙晋摇头:“如果飞猫队没探过,估计没人能下来。”
  郑远也迷惑:“包括那两兄弟,也没提到过这个洞穴。”
  
  我密切观察彭辉的一举一动,他正跪在地上检查水线,突然跌坐在地上,惊讶地说:“老天。我们这个发现,也许可以终结中国东部第四纪冰期的争论了。”
  小张摸不着头脑,问他什么意思。
  彭辉滔滔不绝地介绍,地球表面覆盖有大规模冰川的地质时期,就是冰川时期。两次冰期之间有一个相对温暖时期,称为间冰期。而地球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冰期,最近一次是第四纪冰期。
  中国西部高山地区的冰期划分已为人们所公认,中国东部和西部在第四纪冰期时的表现形式是不一样的,专家们普遍认为,东部地区不具备发育成山岳冰川的水、热和地形条件,只是处于一个气候较寒冷的时期,东部地区第四纪冰期系列,除大理冰期外,其他冰期均缺乏根据。
   现在,这个疑问终于得到了解答。
  小张不解地:“这是地理学家的事,跟我们有什么关系?”
  彭辉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兴致勃勃地提醒我们,在冰川世纪,动物迁徙或是地质变化时期,有一部分地表生物为了躲避恶劣的环境,或是随着水流进入到了洞穴之中。为了适应洞穴中的环境,这些生物逐步演化成如今的样子,因为多种生物在洞穴中互相依存,已经形成了洞穴内独特的生态链。
  我问:“你是说,这里面可能会有冰川时代的物种?”
  他兴奋得过头,又沉思一下,婉转地答:“第四纪冰期大约在8000-10000年前结束,全球普遍转暖,大量冰川和冰盖消失或收缩,地球进入冰后期。但是,各大陆的冰川和冰盖并未完全消失。有一些物种完全可能保存下来。另外,更重要的一点,如果这个冰期的遗址能保留得如此完好,那么,它也有可能保存着更多的地球演变的证据。”
  “你的意思是说,我们可以找到珍贵的化石吧?可以卖大价钱的吧?”大庞听了他的解释,来了兴趣。
  彭辉沉浸在莫名的亢奋中。
  “在我国,除了冰川海拔3500米以上的高山存在第四纪冰川遗迹外,找不到冰碛物的迹象。我们现在发现的冰川遗迹被非冰川沉积岩层所隔开,保存得如此完好,堪称奇迹。”
  也许表面上看,我们的关注点似乎完全不一致。但我心里清楚,彭辉的目标其实很清楚,和大庞他们没有什么两样,就是通过这次探险,大捞一笔而已。
  
  我和郑远的任务是抓“内鬼”,所以没有把注意力放在所谓的第四纪冰川遗迹的分析和讨论上。
  其实我的想法相对简单,既然有植物能生存,草海中就不排除有大型生物存活的可能。比如,那个人形怪物——地獭。
  郑远把蒙晋叫到一边,应该是向他部署行动计划。
  我也得配合一下,为了防止彭辉生疑,我逮着彭辉,问:“为什么这片草海的底部呈冰陀状,而我们目前感受到的气温却不是零度?”
  难得彭辉有耐心向我们这帮菜鸟扫盲。
  他告诉我们,所谓第四纪冰川期是“在地球上骤然出现的第三次大寒冷期”,世界大陆曾有32%的面积为冰川覆盖,海面下降约130米,当时的气温平均比现在要低3℃~7℃,不但高纬度地区为冰川覆盖,就是中纬度地区也出现寒冷气候,并在山区发育山岳冰川。
  巨大的冰川一路推进,山谷被硬生生割开,直径数十米的巨石随着冰川的搬运而翻山越岭。
  老金没有耐心:“听不懂。唐摄影问你,为什么草海里都结霜了。我们却没感到那么冷?”
  “下面有个冰层。”彭辉干脆地答。
  老金嘲笑:“这不是废话吗?你到底知道不知道?”
  连大庞都看不过眼了,翻了老金一眼:“你先听耳环哥把话说完。”
  彭辉侃侃而谈:“第四纪是地球发展史中的最后一个纪,320万年~1万年前成为更新世,也就是说,如果这里保存完好,最早的遗迹也是一万年前的。”
  老金粗鲁地说:“还是没回答啊。温度。”
  “注意素质。”小张忍无可忍地警告。
  彭辉估计被自己的答案吓了一跳。他答:“如果草海底部是冰陀的话。我只能猜测,这不是遗迹,而是遗存。”
  他的声音忽然轻了。似乎这个结论把他也惊呆了。
  他小声补充:“也就是说,地下冰层是活的。”
  
  
  
  42 黑影
  
  大庞莫名其妙:“冰有什么活的死的?”
  我吓一跳:“你是说。在这下面,有个类似冰箱的压缩机和制冷系统?源源不断地制造冰块?”
  彭辉摇头:“我举个例子。我们的脚下的地层也许是冰山的山顶。换而言之,草海只是冰山的一角。”
  “那我们现在的温度,不是会慢慢消蚀冰层吗?”我提出疑问:“全球变暖,连珠穆朗玛峰都越来越低了吧?”
  “这里也会有个周期。消融一点,又推进一点。我怀疑,这个洞穴就类似一个大空调吧。”彭辉思索着说。
  “冰棍在空调房里也会融化啊。”老金摆明了想抬杠。
  “我不是地理学家啦。”彭辉不想纠缠下去,投降了。
  我赶紧替他解围:“天坑群下面地形复杂,光是地下洪水,把洞穴的底部变成可以升降的活动板块,就已经很不可思议了。如果我们再用常规的思维来考虑问题,可能永远也没有答案。”
  我是不想让大家纠缠于这个话题。最好让大家赶紧洗洗睡了。然后让我们守株待兔,把“内鬼”和“外应”逼出来。
  不解之谜实在太多了。如果草海底部是冰陀,那层植物又如何生存?
  睡吧。我也头大了。建议大家早点休息,养精蓄锐。
  
  我们准备搭帐篷时,彭辉忽然向我提出,他想和我睡一个帐篷。
  我一听就慌了。莫非他看出了什么端倪?这个狡猾的家伙。我很不情愿地答应了。
  见我这纠结的表情,他说:“哦,算了。”
  听他这么说。我反而有些尴尬,恼羞成怒地说:“你换裤子都要我回避。我怕一不小心,侵犯你隐私哦。你还是一个人睡好一点啦。”
  他虚弱地说:“怕传染你就说嘛。”
  刚才的兴奋劲已经过了,他的声音都不对了,轻飘飘的。他在对我用激将法呐。
  
  凑巧这时候,郑远把我叫了过去。
  我赶紧告诉他,彭辉让我和他睡一个帐篷。
  郑远警惕地说:“看来他已经察觉不妙了。”他沉思一下。说:“你答应他。我们来个‘反监视’。说话注意,不要给他套出话来。等下我和蒙晋去守那个瀑布出口。让老金赶紧睡一会,值后面的班。我们不能引起别人的怀疑。”
  我领命而去。来到彭辉的帐篷处,发现他跪在帐篷外,抱着防水毯,浑身大汗,几近虚脱。
  我急忙帮他把毯子铺好,安顿他躺下,他裹在毯子里浑身发抖,明显是症状不轻。我心里很复杂,给他打来热水,照顾他吃了药。他昏昏沉沉地半睡半醒。
  大庞三个人的鼾声很快就此起彼伏。
  蒙晋值班,他打着手电来探头见来查看下情况,给我使了一个眼色。
  夜里,我睡意全无。不知怎么的,心里非常不得劲。唉,全是身边这家伙闹的。我对他真是又恨又气又惋惜又怜悯,五味杂陈。这下一步该如何收场啊?
  这个夜晚特别难熬。其实人已经很困了,脑子里却像烧开的锅,沸腾着这一路以来的各种经历。
  不知不觉,慢慢地模糊了意识。直到突然听见一声尖叫。
  老金等人也都被惊醒,走出帐篷,叫嚷着什么,我也钻出帐篷,见那三个人,都举着一把开山刀,一副如临大敌的模样。
  “郑队和蒙队不见了。”大庞紧张地说:“他们是不是发现危险,扔下我们溜了?”
  “你们听见叫声了吗?”小张哭丧着脸:“他俩别出了什么事吧。”
  “彭辉呢?”老金过来掀开帐篷,经过上半夜的迷糊和晕沉,彭辉现在才沉稳入眠,发出均匀的鼾声。
  “郑远不会跑,他把会丢下耳环哥的。”小张似乎找到了证据。
  老金说他打算带小张去瀑布那个方向看看。叫声似乎是从那里传来的。
  小张突然恐怖地大叫:“我的娘啊。”
  随着尖锐的带着警告意味的哨音,一个巨大的黑影正向营地方向猛冲过来。这个影子越滚越大,快得让我们眼前一黑,手电的光线瞬间被吞噬。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