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客户经理手记——我所经历的跑路企业

  经过两天的催收,妈的,哭笑不得。
  这家企业,我原先的判断是恶意逃废债,这种行为,是该报案的,有钱可还,此风不可长,否则竞相效尤,那还了得。
  但是经过两天的调查,还不太像是恶意逃废债,之所以不还款,故事是这样的:
  这个老板聘了一个会计,后来两的不知怎么的闹翻了,老板不但开了会计,还扣了他半年的工资。
  结果,这个会计就跑到银行那里,把企业的老底兜出来了,当然,一定是光说坏的不说好的。此逢多事之秋,有什么风吹草动,银行马上草木皆兵。哪个企业都多多少少有点问题,都是硬挺着,何况贷款这么多的企业。很快,第一家银行贷款300万收回后没有再贷。第二家银行贷款700万,还的时候有些吃力了,自己还了一大半,其他的是担保人代偿的。企业的流动负债很多,但是流动资产,尤其是现金并不多,还掉这些,基本就没钱了。一看企业没救了,老板干脆不还了,山东话叫“论堆”,这个月银行贷款全部欠息。
  企业倒闭,导火索是多种多样的,没想到还有这一种。
  最愁人的还不只这一户,还有联保的其他两户。两年前,这两户和一户联保,结果那一户跑路了,这两家代偿。后来,为了补偿担保人的代偿,按照一般的处理办法,让他们又找了一户,还增了些额度、降了降利率。结果,增上来的这户又完了。这两家担保人,年年替人还钱,我真担心他们也撑不住了。
  我本以为我的故事快讲完了,结果一个接一个地发生
  今天继续走在催收和路上,和担保人谈判,结果还可以,担保人愿意承担起来。
  这个老板的倒闭,看来还有别的因素。导火索是会计离职,进一步延伸是一家银行收贷,紧接着,有一家担保公司坐不住了,尽管贷款是今年3月份放的,还没到期,看到企业出现问题,马上要求提前还贷,到企业那里闹,要挟,手段不违法,但是也让人受不了。同时,要求反担保人还,搅得整个乡镇鸡飞狗跳,这样,在担保公司的威胁之下,在周围企业的唱空声中,企业借也借不到钱。如果把事情按住,还有回旋的余地,企业可以说不赚钱,或者说资不抵债,但老板们还是想撑着,没有想着轻易撂挑子。
  企业的倒闭有各种各样,如此之快,前前后后只有一个月的时间,导火索是会计离职,引爆点是担保公司提前收贷,结果就是企业不还贷款,宣布倒闭。辛辛苦苦几十年的积累,就这样说完就完了。这究竟算是谁把企业弄死的呢?企业贷款,找到担保公司,担保公司怕最终出风险,提前收贷。就这样,一家企业就死了。这算是担保公司的原因,还是企业自身的原因?
  总结来说,最终还是企业自身的问题,问题重重,根基薄弱,造成抗风险能力差,一推就倒。
  第一是负债过多,超出自身现金流量,超过自己的偿债能力。担保公司担保的这笔贷款,是在所有贷款里面金额最大的,别的贷款少则200、300,多则500,这笔800万,正常情况下,企业一下是拿不出来这么多钱,必须依靠过桥资金,而在危急时刻,又借不到过桥的资金。这么大金额的贷款,用的时候很爽,还得时候很累。
  第二,只顾规模,而没有利润。按说企业经营这么多年,公司成立都11年了,利润呢?哪里去了?每年100万的利润,也有上千万啊,怎么说倒就倒了?从去年来说,企业的规模还可以,开工比较早,但是毛利只有20万,如果扣除资金成本,3000万的贷款,至少300万,那企业就是亏损的。这些年下来,不知有几个年头是这样度过的。有时候看企业,开工挺红火,场面挺热闹,销售收入也有,可以钱呢?这样来看,可以说是亏损,也可以说是让利息吃了。
  第三,固定资产占用太多。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企业在前年投入了1000多万进行设备改造,这套设备是一套最新的,国内也是最先进的,是厂家在这个地区的样板生产钱。尽管新设备的生产能力大幅提高,但是因为流动资金太少,新设备并没有用起来。去年,因为行情判断失误,只有20万元盈利,新设备的价值也没发挥出来。新旧两种设备,只是生产效率的区别,新的一天能加工1000吨,老的只能加工500吨,但是能不能真正利用起来,还要看流动资金到位不到位,资金到位了,材料供上了,产能才能挥出来。但是企业的流动资金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因为投设备而减少了,新设备的价值根本没有发挥出来。打个比方,原来的车是20万的,现在的车是50万的,但是加的油都是一样的,那跑的公里数也差不了多少。如果企业前年不去进行设备改造,那么今天不至于此。也就是说,老板没有一个清晰的财务规划。
  第四,风险处置不合理。企业是短时期内倒闭的,大多数是因为危机应急机制不到位。如果出现问题第一时间采取预案,不至于这么快时间出问题,怎么也会撑一段时间。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