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隋朝年间,有一个叫侯白的人,在州试中去取了秀才,因而来到长安。侯白是一个机敏善辩的人,在当时很有名气。
这天,侯白和仆射越国公杨素并排骑马边行边聊,此时路旁有株枯死许久的老槐树。杨素侧脸向侯白问道:“老夫久闻侯秀才理论过人,不知能否让此槐树活呢?”侯白回答说:“这个没问题!”杨素于是笑着说道:“那你说说看,你有什么办法?”侯白说:“这还不简单吗?用槐树子悬挂在此树树枝上,它马上就活了。”杨素大惑不解地问:“那你还得说说为什么它就活了呢?”侯白说:“仆射也是饱学之人,难道没有听到《论语》有言:‘子在,回何敢死?’”杨素听了捧腹大笑,差点从马上摔下来。
开皇年间,有一名叫出六斤的人带了帖子来想参见杨素,当时他拿的是空白的名片前来投剌。正好遇见侯白,因为不会写字,于是请侯白帮忙代写,侯白在名片上写上:六斤半。
名片呈上去以后,杨素便召见了这个人,问道:"你就是六斤半吗?"那人听了回道:"回仆射,我叫六斤。""那为什么名片上写着“为什么名片上写着六斤半三个字呢?”这个人回答说:“是这样的,刚才我来的时候看见了侯秀才,我请他题写的,也许是他不小心他写错了吧。”杨素立即派人将侯白叫到跟前,问他:“侯白,你为何错写了人的姓名啊?”侯白回答说我并没有写错呀。
杨素说:“如果没有写错的话,他姓出名六斤,请你帮忙题写,你怎么就给写成了六斤半?”侯白回答道:“刚才在衙门外,匆忙间和他相遇,所以一时之间没有地方去找秤。听得他说是既然六斤出点头,我琢磨了良久,还是觉得只应该是六斤半。”杨素听了,大笑不已。
杨素是关中人,侯白是山东人。杨素经常突然出题,时常让侯白猝不及防,但侯白也游刃有余地面对。关中的普通百姓讲话说:"水"为"霸"
山东人说:“擎将去”为“搩刀去”。这一天,杨素笑着对侯白道:"还是山东多仁义之士,借一件东西还两件。"侯白知道他在戏耍自己,便问“何出此言?”杨素说:“有人向他借张弓,他说:‘搩刀去'这个不就是说明了借张弓以外还得另搭上一把刀吗?”侯白听了后立即道:“这么说来你们关中人也很聪明啊,问一个问题却知道另一个问题。”杨素道:“我倒想听听你怎么证明。”侯白说:“有人问,近来下雨很多,渭河里的水是涨还是没涨啊?被问的人回答:‘霸长’。难道这不是问一知二吗?”于是,杨素越来越欣赏侯白的随机应辩。
一次,侯白刚走出衙门,就碰见杨素的公子杨玄感。杨玄感说:“侯秀才,久仰你会讲诙谐故事,今日可以为我讲个吗?”侯白正想回去憩息,现被杨玄感缠住,又不好推托。不得已,就讲了下面这个故事:“从前有一只老虎,饿了,它想到山中寻找肉吃。这时它看见一只刺猥仰身躺在那儿,饿得眼花的已以为眼前是一块肉,它正想伸嘴去叼,刺猬一卷,卷住了它的鼻子,于是老虎惊慌失措一阵奔逃,丝毫不敢停下来休息。
跑到山里后,困乏已经代替了饥饿,老虎就躺在地上睡着了。刺猬这时才放开老虎的鼻子跑开了。等到老虎醒来以后,发现鼻子上的刺猬没有了,高兴不已。当它走到一株橡树下面,低头看见一橡票子。于是转过身说:‘实在不好意思,白天遇见了你爹,希望你暂且给,给我让让道。’”
在侯白还没有出名之前,他居住的新上任一位知县,侯白当即去拜见。
临走之前,他对一熟人道:“我能让县太爷学狗叫。”熟人说:“开什么玩笑,你怎么能让知县学狗叫呢?若真如此,我们请你吃一顿。如果不能,你应当请我们喝一顿。”
侯白入县衙里见知县,熟人都在门外看着他。知县问道:“没什么必要再来拜见本知县了?”侯白道:“您初来敝县,乡土民情可能还有点不适应,所以侯某特意来讨教您。在知县大人您没有来上任前,县里盗贼剧多。因此希望知县大人让县里各家各户都养狗,贼一来狗就叫。这样,偷盗风气必然会荡然无存。”知县说道:“哦,如果属实,本县家也必须饲养一条能叫的狗。那么我请教一下怎么才能挑选到这样的狗呢?”侯白回答道:“侯某家中正好生下来一窝小狗,他们的叫声与别的狗大不相同。”知县问道:“那它们是如何吠的?”侯白回答说:“它们的叫声都是‘怮怮’的呀”知县说:“你呀完全不会识别好狗的叫声。好狗的叫声应当是'汪汪,汪汪汪。",‘怮怮’声的,那都不是善于叫的狗蠢物。”
熟人们听到这里,哈哈大笑。
侯白知道自己已赢,便道:“知县大人如果要寻找这样能叫的狗,我去给您寻找去。”
说着告辞走出县衙。
(出处同上)
隋朝年间,有一个叫侯白的人,在州试中去取了秀才,因而来到长安。侯白是一个机敏善辩的人,在当时很有名气。
这天,侯白和仆射越国公杨素并排骑马边行边聊,此时路旁有株枯死许久的老槐树。杨素侧脸向侯白问道:“老夫久闻侯秀才理论过人,不知能否让此槐树活呢?”侯白回答说:“这个没问题!”杨素于是笑着说道:“那你说说看,你有什么办法?”侯白说:“这还不简单吗?用槐树子悬挂在此树树枝上,它马上就活了。”杨素大惑不解地问:“那你还得说说为什么它就活了呢?”侯白说:“仆射也是饱学之人,难道没有听到《论语》有言:‘子在,回何敢死?’”杨素听了捧腹大笑,差点从马上摔下来。
开皇年间,有一名叫出六斤的人带了帖子来想参见杨素,当时他拿的是空白的名片前来投剌。正好遇见侯白,因为不会写字,于是请侯白帮忙代写,侯白在名片上写上:六斤半。
名片呈上去以后,杨素便召见了这个人,问道:"你就是六斤半吗?"那人听了回道:"回仆射,我叫六斤。""那为什么名片上写着“为什么名片上写着六斤半三个字呢?”这个人回答说:“是这样的,刚才我来的时候看见了侯秀才,我请他题写的,也许是他不小心他写错了吧。”杨素立即派人将侯白叫到跟前,问他:“侯白,你为何错写了人的姓名啊?”侯白回答说我并没有写错呀。
杨素说:“如果没有写错的话,他姓出名六斤,请你帮忙题写,你怎么就给写成了六斤半?”侯白回答道:“刚才在衙门外,匆忙间和他相遇,所以一时之间没有地方去找秤。听得他说是既然六斤出点头,我琢磨了良久,还是觉得只应该是六斤半。”杨素听了,大笑不已。
杨素是关中人,侯白是山东人。杨素经常突然出题,时常让侯白猝不及防,但侯白也游刃有余地面对。关中的普通百姓讲话说:"水"为"霸"
山东人说:“擎将去”为“搩刀去”。这一天,杨素笑着对侯白道:"还是山东多仁义之士,借一件东西还两件。"侯白知道他在戏耍自己,便问“何出此言?”杨素说:“有人向他借张弓,他说:‘搩刀去'这个不就是说明了借张弓以外还得另搭上一把刀吗?”侯白听了后立即道:“这么说来你们关中人也很聪明啊,问一个问题却知道另一个问题。”杨素道:“我倒想听听你怎么证明。”侯白说:“有人问,近来下雨很多,渭河里的水是涨还是没涨啊?被问的人回答:‘霸长’。难道这不是问一知二吗?”于是,杨素越来越欣赏侯白的随机应辩。
一次,侯白刚走出衙门,就碰见杨素的公子杨玄感。杨玄感说:“侯秀才,久仰你会讲诙谐故事,今日可以为我讲个吗?”侯白正想回去憩息,现被杨玄感缠住,又不好推托。不得已,就讲了下面这个故事:“从前有一只老虎,饿了,它想到山中寻找肉吃。这时它看见一只刺猥仰身躺在那儿,饿得眼花的已以为眼前是一块肉,它正想伸嘴去叼,刺猬一卷,卷住了它的鼻子,于是老虎惊慌失措一阵奔逃,丝毫不敢停下来休息。
跑到山里后,困乏已经代替了饥饿,老虎就躺在地上睡着了。刺猬这时才放开老虎的鼻子跑开了。等到老虎醒来以后,发现鼻子上的刺猬没有了,高兴不已。当它走到一株橡树下面,低头看见一橡票子。于是转过身说:‘实在不好意思,白天遇见了你爹,希望你暂且给,给我让让道。’”
在侯白还没有出名之前,他居住的新上任一位知县,侯白当即去拜见。
临走之前,他对一熟人道:“我能让县太爷学狗叫。”熟人说:“开什么玩笑,你怎么能让知县学狗叫呢?若真如此,我们请你吃一顿。如果不能,你应当请我们喝一顿。”
侯白入县衙里见知县,熟人都在门外看着他。知县问道:“没什么必要再来拜见本知县了?”侯白道:“您初来敝县,乡土民情可能还有点不适应,所以侯某特意来讨教您。在知县大人您没有来上任前,县里盗贼剧多。因此希望知县大人让县里各家各户都养狗,贼一来狗就叫。这样,偷盗风气必然会荡然无存。”知县说道:“哦,如果属实,本县家也必须饲养一条能叫的狗。那么我请教一下怎么才能挑选到这样的狗呢?”侯白回答道:“侯某家中正好生下来一窝小狗,他们的叫声与别的狗大不相同。”知县问道:“那它们是如何吠的?”侯白回答说:“它们的叫声都是‘怮怮’的呀”知县说:“你呀完全不会识别好狗的叫声。好狗的叫声应当是'汪汪,汪汪汪。",‘怮怮’声的,那都不是善于叫的狗蠢物。”
熟人们听到这里,哈哈大笑。
侯白知道自己已赢,便道:“知县大人如果要寻找这样能叫的狗,我去给您寻找去。”
说着告辞走出县衙。
(出处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