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宣赞便陪同母亲安排了香纸,写了投坛状。关好门之后嘱托邻居看家,两人径直往四圣观去见真人。
真人见了状子,便道:“待晚,吾当治之。”
先是将符儿付与宣赞吃了,以便吐出妖涎。至天色即晚,真人点起了蜡烛,焚起了香,口念念有词,又书一道付挑在灯上烧了,此时,一阵罡风传来,只见:
风荡荡,翠飘红。忽南北。忽西东。春开杨柳,秋卸梧桐。凉人朱门户,寒穿陋巷中。嫦娥急把蟾宫闭,列子登仙叫救人。
待到风过之后,一面如重枣,眼射流星,身披打嵌团花之皂角袍,手持六宝镶装剑,蓝天碧玉带系于腰身的神将从天而来。
神将大声道:“师父忽唤我至,有何法旨?”真人道:“速与吾去湖中,将那三个怪物捉来!”神将唱喏而去。
盏茶功夫,便见婆子、卯奴、白衣妇人,俱已被执送都真人面前。真人道:“汝为怪物,焉
敢缠害命官之子?”三个跪地道道:“他不合冲塞了我水门,乞师饶命,我等可不曾损他性命一毫。"真人道:“与吾现形!”
卯奴道:“宣哥哥,我不曾奈何哥哥,可莫我现形!”真人便叫天将打。不打万事皆休,却料那里打了几下,只见卯奴变成了乌鸡,婆子是个獭,白衣娘子是条白蛇。
奚真人道:“予与我取那铁罐来,捉此三个怪
物,盛在里面。”一并封了用符压住,安在湖
中心。
奚真人用化缘得来之银钱,造成三个石塔,镇住三个妖物,是以成西湖名景"三潭印月"。
所谓白蛇,不过是患有白化病之蛇。这个故事为宋代话本故事,比较粗糙。是后世白蛇故事的原型。在后世不断的演化中,逐渐成熟,冯梦龙在《警世恒言》中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算是这类中的巅峰之作。
她是一个未脱妖气的,却想大胆追求幸福的蛇仙,贪恋人间繁华,偶来人间,爱上一个凡间男子,却遇人不淑,只道世间男子,皆有情有义,却不料一穷人也如李益、王魁之士人般负心。她为世之所不容,遭半人半神的茅山道士用人间的法律约束她,用神灵的灵符及法术来祓除和制裁她。为了寻找真爱,为了寻回幸福,不惜冒天下之大不匙前去仙山盗草,不顾千年道行毁灭的危险,毅然决定与许宣厮守。怀着对理想生活的追求,期盼着对光明的信念,却并不能得到许宣之爱。许宣出家,他只能接受白蛇的温柔多情,却无法容忍白蛇的离经叛逆。金山寺一战,他决绝地加入法海一方,同时也毀灭了这段爱情。
在后世的笔触中,她本是白蛇化身白云仙姑,羡人间美好,便来到杭州西湖,偶遇在此修道的青鱼(小青原型),两人结为主仆,却实同姐妹。在西湖湖滨,遇书生许宣,一见倾心。却屡屡为金山寺法海所阻。法海认为她忤逆佛法,千方百计加以破坏。端午时节,她误饮雄黄酒,现出原形,使许宣惊悸而死,她上嵩山求南极仙翁草药,使许宣还魂。法海诱许宣至金山寺,囚于禁室,引白蛇与其交战,最后法海胜,白蛇被镇于雷峰塔。
早期的版本并无生子部分,所以并无许仕麟(林)。真正成型当于乾隆年间的方成培的本子《雷峰塔》,比黄图珌的《看山阁乐府雷峰塔》更胜一筹。而"许仙"一称呼,则在民国成立之后了。
写这个故事的结尾时,耳边一直在回荡着两首歌,一首《渡情》,一首《千年等一回》。但我最喜欢的,却是那首插曲《前世今生》。向古代那些对自由恋爱充满向往的才子佳人们致敬!
西湖美景三月天,春雨如酒柳如烟。
……
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
雨心碎,风流泪。
梦缠绵,情悠远。
匆匆美景奈何天,
爱到深处了无怨。
……
……
千山阻隔万里远,
来世再续今生缘。
(完)
(最近也在构思系列短篇,暂定名引月轩。
这里的商品任何一件你若拥有,都可倾国价格极其低廉,若要买下,你需要失去一样东西,你会首选失去什么?)
只是在构思中,动笔可能会在很久后。
@小妞有点彪 1815楼 2013-10-29 23:17:00
子规,这个妞送你!
-------------------------
好美!谢谢小妞,我收了。
附上一个《太平广记》里面的故事的白话版。
唐代元和年间,有个叫计真的人客居在青州和齐州之间。
曾经向西到长安游玩,到了陕州,计真和陕州的一个幕僚很友好。这一天准备向幕僚告别,幕僚留他喝酒,至天黑才与他分别。行不到十里路,就不知不觉地掉下马去,而两个仆人带着衣囊走到前边去了。等到计真酒醒时,已经天黑了马也自己走了。因为看见道北小路上有马尿,就前去寻找,不觉走了几里路。
忽然看见高高的红色大门,槐树柳树长得很茂盛。计真已经丢失了仆人和马匹,心里很不高兴,就去敲那红门,门已经上锁。有个僮仆出来看望,计真就问道:“这里是谁的住宅?”回答说:“是李外郎的别墅。”计真请求进去拜见,僮仆急忙地去通报。不久,让人请客人进去,安置在客房里。就领计真进门,北面有个宾客住处很是清洁敞亮,安设的屏障,都是古代山水和名画以及典籍、被褥和床等,大都清洁而不奢华。计真坐了很久,小僮出来说:“主人就要到了。”
一会儿有一男子,年龄大约五十,穿着红色朝服带着银色的花纹,仪表很雄伟,与计真相见,行礼让坐。计真因而详细说了陕州幕僚是老朋友,留自己喝酒,路上醉倒了,不知不觉天就黑了,仆人和马匹都失散了,想在这里借住一宿可以吗?李外郎说:“我只是顾虑这里简陋,狭窄,不能安置贵客,难道还讨厌你吗?”计真惭愧地向他道歉,李外郎又说:“我曾在蜀州做过幕僚,不久因病离职,现在就在这里退休了。”因而和他谈起来,说的东西渊博而聪敏,计真很羡慕他。李外郎又命令僮仆去寻找计真的仆人和马匹,不久都找到了,就让计真住在这里,接着摆酒席一起吃饭,吃完饭,又喝了几杯酒就睡了。
第二天,计真早起告诉他要离开,李外郎说:“希望再呆一天在一起快乐快乐。”计真对他的心意很感动,就留下了,第二天就告别了。等到了京城,住了一个多月,有人敲门,自己介绍说是进士独孤沼,计真坐下与他谈话,很聪明而且善辩。并对计真说:“我家住在陕州,昨天向西走,路过李外郎家,他谈起并不停地赞美你,还打算把女儿嫁给你,所以让我来会面并告诉你,你以为怎么样?”计真高兴地答应了他,独孤沼说:“我现在要回陕州去,你向东方往家走时,应当去拜访李外郎,并且感谢他的心意。”就分别了。
一个月后,计真回去时拜访了李外郎的别墅,李外郎看见计真来到,非常高兴,计真就说了独孤沼的话,顺便向他道了谢,李外郎就留计真住下,找了好日子举行了婚礼。妻子的面貌很美,而且聪明温柔,计真住了一个月,才带着妻子回到青州和齐州一带的家,从此李外郎的信息不间断地传来。
计真信奉道教,每天早晨起来,都阅读《黄庭内景经》,李氏常常制止他说:“你喜好道教,难道能比上秦皇汉武吗?追求成仙之道的力量,又比得上秦皇汉武吗?他们两个人是尊贵的天子,占有全天下,竭尽天下的财力来学习成仙之道,尚且一个死在沙丘,一个埋在茂陵,何况你只是一个平凡的百姓,却要被求仙的事所迷惑吗?”
计真呵叱她乱说话,就看完了全书,还以为妻子是个懂得求仙之道的人,也不怀疑她是别的种类。一年多后,计真带着家属到京城听候选举做官,到了陕州郊外,李外郎留下女儿,让计真来京师,第二年秋天,选举任命他做兖州参军,李氏跟随他去上任。几年后被免去职务,回到家乡。又过了十多年,李氏共生了七个儿子二个女儿,资质和面貌,都超过一般人。李氏虽然年纪已大,可是仍然端庄美丽,与少年时比较没有差别。计真更加喜受她。没多久,她得了很重的病,计真东奔西走求医生找巫师,什么办法都想了,始终没治好。
一天早晨屏退了其他人,握着计真的手,呜咽流泪说:“我自己知道死期到了,还是要忍着羞耻把心里话告诉你,希望你能宽恕我的罪过,让我把话说完。”说着已经抽咽着承受不了了。计真也为她哭泣,并安慰她,她就说:“说一句话实在是自己知道会受到你的责备,再看看九个小孩子还在,会成为你的累赘,还觉得应该开口说实话,况且我不是人类,命中注定应当做你的妻子,才能用狐狸的卑贱身子,侍候你二十年,不曾犯一丝一毫的过错,因而没有由于是别的种类而给你带来忧愁。用一个女人的血一样的赤诚,可以说已经竭尽全力奉献了。现在我要离开你,不敢把妖幻般的剩余的气息托付给你,再一想稚子弱女就在眼前,都是世上的人们为了沿续种族而生育的,等我咽了气,希望你稍稍想到孩子们那稚弱的心灵,不要把我的尸骨当做仇敌,能够保全尸体,把它埋进土里去,就是对我的百世的恩赐了。”
说完又悲痛起来,眼泪纷纷落下,计真心中精神恍惚十分伤感,哽咽着说不出话,相对着哭了很久。李氏用被子蒙住头,背靠墙壁躺着,大约一顿饭的时间,没有声音,计真掀开被,就见一只狐狸死在被子里。计真特别感伤悼念她,为她举行收敛埋葬的仪式,全都象人的礼节一样。计真一直地到了陕州,访问李外郎的住处,废弃的墓地,荆棘丛生,静静地什么也没有,心情惆怅地回到家里。过了一年多,七个儿子二个女儿一个接一个地死了,看他们的尸体,都是人,计真始终没有厌恶之心。
原文出自《宣室志》是逐字逐句翻译的。
感觉算是白话版里为数不多的,翻译得较为传神的一篇。
@酆都异闻录 1819楼 2013-10-29 23:57:00
@子规引月 1816楼 2013-10-29 23:39:00.0
(最近也在构思系列短篇,暂定名引月轩。
这里的商品任何一件你若拥有,都可倾国价格极其低廉,若要买下,你需要失去一样东西,你会首选失去什么?)
只是在构思中,动笔可能会在很久后。
-----------------------------
想看这个!
是说买任何一个东西都会变成大美人吗?(星星眼——
-------------------------
可以满足你任何愿望!但是你要失去……
@酆都异闻录 1823楼 2013-10-30 00:08:00
话说子规听过云杉坪 阿若和阿命的故事吗?
-------------------------
纳西族的故事么?
@酆都异闻录 1825楼 2013-10-30 00:27:00
@酆都异闻录 1823楼 2013-10-30 00:08:00
话说子规听过云杉坪 阿若和阿命的故事吗?
-------------------------
@子规引月 1824楼 2013-10-30 00:24:00.0
纳西族的故事么?
-----------------------------
是滴~ 有没有哪本古书里有讲过哇? 或者开美和于勒排的故事也行>。<
-------------------------
你去趟玉龙雪山问问当地人,哈哈。
@陌倾颜 1839楼 2013-10-30 11:20:00
回复第1801楼(作者:@子规引月 于 2013-10-29 20:54)
第二日,宣赞便陪同母亲安排了香纸,写了投坛状。关好门之后嘱托邻居看家,两人径直往四圣观去见真人。……
==========
踩踩踩踩踩,踩死子规不理人
-------------------------
美女好。
67 孤山倩魂
一提孤山,人们自然而然地会想到两座名人墓:南齐诗妓苏小小墓,以及南宋隐士林逋墓。在西泠桥畔,苏小小一人在另一个世界里孤寂地吟唱:妾乘油壁车,郎骑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泠松柏下。在另外一处,也有吟着: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
在冷寂的孤山之上,原还有另外一怨女之墓,在明季清初时,为不少才子所吟诵。《红楼梦》第八十九回中有一段文字: 那黛玉对着镜子只管呆呆的自看,看了一回,那泪珠儿断断连连早已湿透了罗帕。正是“瘦影正临春水照,卿须怜我我恋卿。”
而这句"瘦影正临春水照,卿须怜我我怜卿。” 正是出自于这一怨女之手,高鹗在这里全盘引来,只改原诗"自"为"正"。
不仅高鹗,整部红楼梦里的很多情节都与此女的遭遇类似。比如开篇黛玉,香菱之际遇,黛玉焚稿,无一不由此引发引感,那么,我们所要讲的这个女子究竟是谁呢?
在杭州西湖孤山的玛瑙坡旁,原有一个小小的石坟,墓碑上刻着“明诗人小青女史之墓”。《牡丹亭》甫一问世,便出现了许多哀怜自己身世因而得病的女子。小青就是其中一个。自从她读了《牡丹亭》之后,自叹身世以至于抑郁成疾,终至夭折。
她幼年时家境较为富裕,因此有良好的家教及德品,后家道中落,不得已沦为富室冯家之婢,因姓冯,遂不记名。她嫁给了冯家的公子,被大妇所不容被幽禁在三面临水,却仅有一线陆路可通的孤山放鹤亭边。
临夜,静对孤灯,顾影自怜。
手中惟余《牡丹亭》一书聊作自慰。在她存世极少的作品中,有一首《读牡丹亭绝句》,大
可得知她当时的心境。 “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又有一首《怨》,被后世人扼腕长叹:"新妆竟与画图争,知是昭阳第几名。瘦影自临春水照,卿须怜我我怜卿。"意境比起怜卿薄命甘作妾要高,假使小青不早夭,黛玉未病亡,天下情事,便没这么多让人唏嘘的了。卞玉京在出家后,曾经写下"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吴梅村,也借小青之口,写下"青山憔悴卿怜我,红粉飘零我忆卿。记得横塘秋夜好。玉钗恩重是前生。
好了,说了这么多,开始我们的故事吧!
67 孤山倩魂
一提孤山,人们自然而然地会想到两座名人墓:南齐诗妓苏小小墓,以及南宋隐士林逋墓。在西泠桥畔,苏小小一人在另一个世界里孤寂地吟唱:妾乘油壁车,郎骑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泠松柏下。在另外一处,也有吟着: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的林和靖。
在冷寂的孤山之上,原还有另外一怨女之墓,在明季清初时,为不少才子所吟诵。《红楼梦》第八十九回中有一段文字: 那黛玉对着镜子只管呆呆的自看,看了一回,那泪珠儿断断连连早已湿透了罗帕。正是“瘦影正临春水照,卿须怜我我恋卿。”
而这句"瘦影正临春水照,卿须怜我我怜卿。” 正是出自于这一怨女之手,高鹗在这里全盘引来,只改原诗"自"为"正"。
不仅高鹗,整部红楼梦里的很多情节都与此女的遭遇类似。比如开篇黛玉,香菱之际遇,黛玉焚稿,无一不由此引发引感,那么,我们所要讲的这个女子究竟是谁呢?
在杭州西湖孤山的玛瑙坡旁,原有一个小小的石坟,墓碑上刻着“明诗人小青女史之墓”。《牡丹亭》甫一问世,便出现了许多哀怜自己身世因而得病的女子。小青就是其中一个。自从她读了《牡丹亭》之后,自叹身世以至于抑郁成疾,终至夭折。
她幼年时家境较为富裕,因此有良好的家教及德品,后家道中落,不得已沦为富室冯家之婢,因姓冯,遂不记名。她嫁给了冯家的公子,被大妇所不容被幽禁在三面临水,却仅有一线陆路可通的孤山放鹤亭边。
临夜,静对孤灯,顾影自怜。
手中惟余《牡丹亭》一书聊作自慰。在她存世极少的作品中,有一首《读牡丹亭绝句》,大可得知她当时的心境。 “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又有一首《怨》,被后世人扼腕长叹:"新妆竟与画图争,知是昭阳第几名。瘦影自临春水照,卿须怜我我怜卿。"意境比起怜卿薄命甘作妾要高,假使小青不早夭,黛玉未病亡,天下情事,便没这么多让人唏嘘的了。卞玉京在出家后,曾经写下"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吴梅村,也借小青之口,写下"青山憔悴卿怜我,红粉飘零我忆卿。记得横塘秋夜好。玉钗恩重是前生。
好了,说了这么多,开始我们的故事吧!
@陌倾颜 1844楼 2013-10-30 13:11:00
回复第1801楼(作者:@子规引月 于 2013-10-29 20:54)
第二日,宣赞便陪同母亲安排了香纸,写了投坛状。关好门之后嘱托邻居看家,两人径直往四圣观去见真人。……
==========
人无千日
好,花无百日红。 (写个类似的故事吧)
-------------------------
梁祝?孟姜女?牛郎织女?
这些都耳熟能详啦。
小青姓冯,名玄玄,本是扬州城的世家女,祖上功名赫赫,及至她父亲这一代,家道中落。但虽如此,她的童年也算是衣食无忧,自由自在。她自小就聪慧绝伦,比一般同龄女子更有明秀之处,于是深受本也是出身大家闺秀的母亲的喜欢。冯母精心培养,家中只此一弱苗,自是含于嘴里怕化,捧在手心害摔。珍视无比。
在小青十岁这年,家中来了一个化缘的老尼,这老尼身披不沾一尘的灰布袈裟,看起来慈眉善目和蔼可亲,她见小青明慧可爱,就将她唤到身边。冯小青也觉得和这出家人有眼缘,于是便立于老尼面前。老尼摸了摸小青的脸,凝视一阵,然后道:“贫尼观小姐命相非凡,聪颖非常人所及,吾教你一段言语,看你能否记下,可好?"
小青顺从地点头,于是老尼口述《心经》,岂料小青默记数遍之后,便一字不差地背了下来。老尼暗自称奇。随后老尼道:“此儿虽然敏慧,但可惜福薄。愿乞与我作为弟子。设或不肯,切不可令其识字,方有三十年之寿。”
冯母叱道:"何处来的假居士,来惑我儿!速走,休再来聒噪。"
老尼叹息良久,又踌躇数次,连呼佛号而去。
冯母本自是女塾师,故小青得以相随母就学。又因在此习者多为名门闺秀,天长日久之际,小青也于此学得诸多技艺在身。是以每逢集会,小青年齿极幼,却是不可或缺的主角,吟诗赋对,无论声律词格往往都能随机应变,时有出人意料之句。因此人人争相欲留下小青作以长谈。因而她大受时人所喜爱。
在小青十六岁这年,其母贪恋金帛,遂不及详加探访清浊,将其暗嫁扬州冯生。
若是冯生乃清秀人尚可,小青及见冯生之状貌,悲从中来。冯生一张口说话,便似一群鸟在叽叽喳喳,弯腰驼背加上那像蟾蜍一样的脸庞,她心不禁透体冰凉,泪如雨下,叹道:吾命休矣。
自此,小青之悲剧由此开始。
等到她随冯生至杭州,大妇闻冯娶妾,大为妒悍,吼声似雷,满面寒霜夺门冲出,看见小青黛眉不展,虽容光黯淡,却也袅袅然,恰似迎烟之芍药。大妇把她从上到下仔细看了够,小青觉得自己是一只待宰的犬羊。一会儿之后,大妇冷笑一声:好一个标致的人儿!
小青听出了言语中的讥讽之意,眼里泪水不争气地掉落下来,连忙回头用袖擦泪。心底越来越羞愤,但是自己又无法摆脱,就好比笼中之鹦鹉,惟有曲意奉承,但大妇之嫉嫉之心日益增长。
后人摹的冯小青画像。
@陌倾颜 1857楼 2013-10-30 18:59:00
回复第1853楼(作者:@子规引月 于 2013-10-30 17:52)
@陌倾颜 1844楼 2013-10-30 13:11:00
回复第1801楼(作者:@……
==========
还有呢
-------------------------
民间神话太多了。
这一天,小青随大妇游佛寺,妇道:"我听闻东方佛法常言佛无量,因而世间才有如此多信佛之人,此言真乎?"
小青回道:"那乃是因为我佛慈悲耳。"
妇人听得其言带讽刺之意,遂回道:"既然如此,我也来做一回慈悲大士。"
于是迁小青至孤山别业。对守门人告诫道:没有我的命令,不准郎君过来探望;就算郎君有手札至,没有我的允许,也不准前来探访。如有违,不可饶。"
小青是个聪明女子,自后为了避免蜚短流长,怕妇人以"莫须有"之罪名诬她,行为举止极度收敛。有时候大妇出游,也会呼她出来作伴同舟。只见两堤飞驰之游冶少年、女伴,见了她指指点点,言语间时而庄重时而戏谑,言神仙再世或画里真真不如也,小青都是独坐舱中,不发一言。
大妇有一亲戚姓杨,颇有才学,人也开明贤淑。因小青下得一手绝妙好棋,便向小青悉心求教,小青一一细心点拨,绝无烦心。杨夫人顿时母性勃发,怜爱不已。
这天,杨夫人持酒数觞,言今夜星光璀璨,特与弟夫人把樽言乐,妇人不知不觉大醉。杨夫人于是潜往小青住处道:“船有楼,汝可伴我一登。”
及至登楼,两人远眺星空许久,杨氏垂泪涕道:"大好光景,付与此粗鄙之徒,可怜可叹!你为何又如此自讨吃苦!你天姿绰约,世间男子还不任你挑选,委身于此,让人怜!章台柳,章台柳,昔时青青今在否?当年章台柳氏,低贱娼家,尚能倚红待韩郎走马,你难道还不若一青楼女子,若不及时,必如暮之黄花,虽悔也迟矣。"
"杨姨,此番道理我也知,但贾平章剑锋可畏。"
"唉,我道你是聪慧,平章剑钝,女平章乃利害耳!”
停了一阵,杨氏随即又道:像你这般娴静通理,仪态从容又身有多技的女子,世之难寻,又岂能堕如此罗刹之地,承你叫我一声老姨,我还是前番旧语,我虽然不是红线,红拂及隐娘之辈,但救你出苦海,于我却是易如反掌,
刚才说完章台柳氏,世间难道就没有韩君平般的人物了么?"
小青一听,便道:蒙夫人错爱,不胜感激,我年幼时曾梦手折一花,花瓣随风而下,片片着水,心念此生必如此花,随波而没。夙业未了,不曾再做他想,实在是不敢从此打算。"
杨氏道:"既然你执意如此,我也不再勉强为之。但尽管如此,你也要自己爱惜自己,切莫委屈了自个儿,衣食要吃好暖穿,切莫糟蹋自己身子。如果需要什么,可以和我讲,烦忧之处,也可与我言,别悒郁在心而成心疾。"
小青连连点头,不知间又眼泪双流,杨氏也流泪,替小青揩拭了一阵,两人又谈了一些女儿家事,杨氏方去。
杨夫人每每向宗族亲戚谈起此事,听到的人没有不咨嗟叹息的。都说天意孽人,使如此之女,如生火坑之中。
这一天,春光大好,杨夫人邀妇泛湖,并
拉小青随往。船到断桥,三人登岸闲步,妇与
夫人携手立于垂杨之下。小青告求主妇想一人静静,主妇见杨氏在侧,也不好推诿。
小青独至苏小墓边,取酒浇奠,低低口占一诗:
西陵芳草骑辚辚,内信传来唤踏春。
杯酒自浇苏小墓,可知妾是意中人。
因小青出居湖上久久未归,故有“内信传来”之句。当下徘徊,又闲看了一会,即命肩舆由岳坟而行,及至天竺,小青拜祝已毕,又默占一绝云:
稽首慈云大士前,莫生西土莫生天。
愿为一滴杨枝水,洒作人间并蒂莲。
小青所居处,山在苏公堤畔,乃昔时林和靖之故址。只见梅畦竹径,一水千峰,风景秀美,天地间难再寻此佳处。
但孤枕难眠,等到醒来时,泪已湿枕。此处虽耳目清静,念想往昔时光,也不免嗟叹忧伤。
晨起听野寺钟声杳杳,看烟染长堤,波光粼粼。晚卧闻疏林鸟雀叽喳啾啾,望夕阳夜照,光彩熠熠。未尝不流下泪来。因书一绝,以表其幽怨苦闷之情,借以明志:
春衫血泪点轻纱,吹入林逋处士家。
岭上梅花三百树,一时应变杜鹃花。
自此以后,小青之怨日炽,无法用言语托与他人,只能寄之于诗词之中。她喜作诗词,又好与自己的影子对语,每逢斜阳西下,阳光透过小园洒在花下,或照于小池间,小青临池自照,与自己的影子絮絮叨叨作长谈至夜深。一问一答,如若两人。若有婢女发现,婢女时而发现她满面泪痕,似乎哭泣良久。
这一天,小青早起梳妆完毕,独自一人走向池边,顾影自怜,她倚在栏杆上,对着池中的影子说道:"你也是薄命的小青吗?你又有何苦楚无法与人言,可与我说!我虽然知道你,但你也不用自怜,假如有一天我贲恨而死,你难道会因我死了而现实吗?会吗?会么?"
她喃喃自语一阵,忽然又兀自笑道:那里来的无知老妪,不要来辱我声名,但能够与你作一水中闺友,也算幸事,我一来你就出现,我表你也走,难道我们是心有灵犀吗?我今日特地来寻你,自此以后,晨昏之间,我与你不离不弃,我终于也有个可以说话的人儿了,于我,难道不是件幸事吗,于你,也算找了一知音吧。"
又吟哦了几句,闻有婢女寻唤,她对着影子道:我去了,你也去吧。
于是,她回到房内,就此事提诗一章:
新妆竟与画图争,知在昭阳第几名。
瘦影自临春水照,卿须怜我我怜卿。
这天晚上,风雨潇潇,远处梵钟已动,小青四顾,无他人行走,便于书卷中捡出一帙《牡丹亭》,挑灯把玩。
读到“寻梦”、“冥会”诸出,不知不觉已低首,小青沉吟许久,放下书卷,长叹道:“我以为世间感春伤逝,惟有我一冯小青,却不料竟有前番痴情的一个杜丽娘!梦而死,后又梦,而生,缠绵一意间,冰骨三年期,但终究还是得了梦中人促成孽缘。不在梅边在柳边,当今之世,真的有丽娘其人吗?我可去问问那水中之影,你是我的柳、梅么,我们之间也有这等良缘吗?"
说罢眼泪停不住地往下掉,回顾侍女们可能已经熟睡,便磨墨提笔赋成一绝:
冷雨幽窗不可聆,挑灯闲看牡丹亭。
人间亦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
此时已是夜半时分,窗外雨声淅淅沥沥,敲打在庭院的芭蕉树上。风吹着梧桐树飒飒而响,窗纸声咋咋,那盏孤灯时眠时灭,小青心情异常苦闷。及至天明,也未能入眠。
没过多久,杨夫人小女夭亡,而夫人又欲随夫从官远方,小青前往凭吊杨氏之女,顺便与夫人道别,手甫及灵车,即泪如泉涌。千言万语,一时间未尽绸缪,难以言尽。
夫人痛失爱女,见小青后,怜爱如之前倍万分,无奈小青不愿与之前行,遂以为憾。
自从杨夫人离开后,小青再无可言语之人,先前虽有言,无奈杨夫人终是年纪尚大,不通晓女儿辈心事,惟有对池顾影而谈,但池影亦非人也。于是小青悒郁寡欢,年后,病情日益加重。
大妇遣医过来探视,后又命女婢前来送药,小青假装千恩万谢,等婢女退后,掷药于地,笑着咳道:"我本来就不想再活了,就是死,也得净体皈依,如能成刘安之鸡犬,善莫大焉。岂能让你一杯鸩酒就能断送我么!"
但是她的病还是日益加重,终至水粒不能进,每日只是进一小盅梨汁。即便如此,她也每日强托痛体对镜梳妆,身穿亮丽服装。有时也拥厚氅而坐,有时唤来几名妇人弹唱琵琶,就算一日晕倒数次,每次醒来必定补妆,然后清饰服装。
如此数日。
这天,她和婢女道:"替我传话那冤业郎,可觅一良画师来。”不一会儿画师至,即命师写照。写毕,揽镜细视良久,方才道:“得吾形似矣,犹未尽我神也,姑置之。”
画师于是苦思片刻,便又凝神极巧,重写一图。小青又注目熟视道:“神倒是至矣,但吾之流动丰态未竟也,你难道是我眉目端庄,因而不能画么!"矜持如此,又令置之。于是令画师自便,自己或与婢女言笑晏晏,或用蒲扇茶铛,或检阅书秩,或整理衣褶,或代画师调丹朱,让画师能尽描共态。
俄而画成。果然妖娆之间又尽纤弱之致,小青笑曰:“可矣!”
画师去后,小青取图,张供榻前,焚香设梨酒
而奠,拜道:“小青,小青,此中岂有汝缘
分耶!”
命侍婢捧过笔砚,为书以寄杨夫人,其书曰:
玄玄头沥血,致启于夫人台座下:关头祖帐,迥隔人天;官舍良辰,当非寂度,驰情感往,瞻睇慈云;分燠嘘寒,如依膝下。糜身百体,未足云酬。姊姊姨姨,别来无恙犹忆元夜南楼,看灯谐谑,姨指画屏中一凭栏曰:“是妖娆儿,倚风独盼,恍惚有思,当是阿青。”妾亦笑指一姬曰:“此执拂狡鬟,偷近郎侧,将无似姊?”于时角彩寻欢,缠绵彻曙,宁复知风流云散,遂有今日乎?
往者仙槎北渡,断梗南楼,狺语哮声,日焉三至。渐乃微辞含吐,亦如尊旨云云。窃揆鄙衷,未见其可。
夫屠肆菩心,饿狸悲鼠,此直供其换马,不敢辱以当垆。去则弱絮风中,住则幽兰霜里,兰因絮果,现业谁深,若便祝发空门,洗妆浣虑,而艳思绮语,触绪纷来,正恐莲性虽胎,荷丝难杀,又未易言此也。
乃至远笛哀秋,孤灯听雨,雨残笛歇,谡谡松声。罗衣压肌,镜无乾影,朝泪镜潮,夕泪镜汐。今兹鸡骨,殆复难支,痰灼肺然,见粒而呕。错情易意,悦憎不驯,老母娣弟,天涯问绝。嗟乎!未知生乐,焉知死悲,憾促欢淹,无乃非达。
妾少受天颖,机警灵速,丰兹啬彼,理讵能双!然而神爽有期,故未应寂寂也。至其沦忽,亦匪自今。结缡以来,有宵靡旦,夜台滋味,谅不殊斯。何必“紫玉成烟,白花飞蝶”,乃谓之死哉!
或轩车南返,驻节维扬,老母惠存,如妾之受。阿秦可念,幸终垂悯。畴昔珍赠,悉令见殉,宝钿绣衣,福星所赐,可以超轮消劫耳。然小六娘先期相俟,不忧无伴。附呈一绝,亦是鸟死鸣哀。其诗集小像,托陈媪好藏,觅使驰寄。身不自保,何有于零膏冷乎!他时放船堤畔,探梅山中,开我西阁门,坐我绿荫床,仿生平于响像,见空帏之寂□,是耶非耶!其人斯在!
嗟乎夫人,明冥异路,永从此辞;玉腕珠颜,行就尘土。兴思及此,恸也何如?玄玄叩首,叩首,上楮。末又有绝句一首曰:
百结回肠写泪痕,重来惟有旧朱门。
夕阳一片桃花影,知是亭亭倩女魂。
写完以后,掷笔于地泪如雨,一恸而绝,时年十八。
傍晚,冯生踉跄而来,披帷视之,见小青面色润泽,容貌姣姣,衣态鲜好,一如生前未病之时无病时。冯生不觉长号顿足,呕血升余。
又于地上捡得诗稿一卷,遗像一幅,并寄杨夫人一缄。启视之,叙致惋痛,冯生哀呼:“吾负汝,吾负汝。”
妇早已得婢报,怒发冲冠,急急索图。冯生匿过第三幅,假以第一图送进,妇立焚之。又索诗卷,亦立焚于炉火。及再捡草稿,小青之散稿,已荡然无存。
惟一留下的,是小青临卒时,尝取花钿数件赠老婢之小女,衬以二纸,正是那诗稿,并前所载,得绝句十、一词、一古诗,共十二篇耳。
当时有一个叫刘无梦的人,是一个滑稽徒,与冯生相狎甚厚。尝过此别业,入别业中,于小青卧处拾得残笺数寸,乃《南乡子》词而不全,仅得三句云:“数尽恹恹深夜雨,无多,也只得一半功夫。”据说此诗即使易安之集艳无此凄惋之语。
刘无梦又尝获见第二图,只见娟娟楚楚,一如
秋海棠花。其衣里朱外翠,秀艳有文士韵,然犹是副本,即小青所谓“神已是,而丰态未流动”者。第二幅尚如此,却不知第三幅更复何如。
侍奉小青之老婢也回忆道,小青最喜看书,悉从杨夫人借读。偶尔作小画,曾画一扇,甚自爱,冯生苦苦索取却被小青屡拒坚执不与。及至小青殁后,葬于于孤山之侧。
《天仙子》词一阕
文姬远嫁昭君塞,小青又续风流债。也亏一阵黑罡风,火轮下,抽身快。单单别却清凉界。原不是鸳鸯一派,休算做相思一概。自思自解自商量,心可在,魂可在。着衫又捻双裙带。
(好多个版本只写到焚稿就没了,也没有那个滑稽人物那一节,当然,更没有接下来这一段。)
云间有一煮鹤生者,落魄不羁,颇工吟咏,尝于春日薄游武林,泊舟于孤山石畔。寻至小青葬处,但见一冢草土,四壁烟萝,徘徊感怆,立赋二绝以吊之,其诗云:
罗衫点点泪痕鲜,照水徒看影自怜。
不逐求凰来月下,冰心急似步飞烟。
其 二
哮声狺语不堪聆,竟使红颜冢中青。
可惜幽窗寒雨夜,更无人读牡丹亭。
是夜月明如昼,烟景空蒙,煮鹤生小饮数杯,即命舣舟登岸,只检林木幽胜之处,纵步而行。忽远远望见梅花底下,有一女子,丰神
通俗,绰约如仙。其衣外□ 翠袖,内衬朱襦,若往若来,徜徉于花畔。
煮鹤生缓缓迹之,恍惚闻其叹息声。
及近前数武,只见清风骤起,吹下一地梅花香雪,而美人已不知所适矣。
煮鹤生不胜诧异曰:“斯岂小青娘之艳魄也耶。”遂回至船中,又续二章云:
梅花尝伴月徘徊,月泣花啼千载哀。
夜半岩前风动竹,分明空里佩环来。
其 二
不须惆怅恨东风,玉折兰摧自古同。
昨夜西冷看明月,香魂犹在乱梅中。
自后名流韵士,纷纷吊挽。无非怜其才而伤其命薄。篇什颇多,不能备录。
呜呼!世之负才零落,踯躅泥犁中,顾影自怜,若忽若失,如小青者,可胜道哉!
张山来曰:红颜薄命,千古伤心。读至送鸩、焚稿恨不粉妒妇之骨以饲狗也!
历来以小青为话本的戏剧,加上日本的《补春天》共二十种。可见小青现象之盛,近人潘光旦对小青颇有研究。
那么,冯小青这一形象,真的符合我们历来所说红颜薄命这一概念吗?
她有一种不屈的精神,一种坚忍的性格,这种性格与明末清初那些酸腐文人的性格融合得十分熨贴。当时清朝入关,作为汉朝的却要受满族铁蹄压迫,明末文人想"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梦被击成粉末。渴望个性独立却被无情羁绊。
终于,终于。冯小青那悲剧让他们感受到了那股不可名状的苦痛,他们在冯小青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结局:
不食嗟来之食,有骨气。
但还是逃不了命运。
唯有通过不断的演绎小青的故事来抚慰他们千疮百孔的心灵。
(据《西湖寻梦》《萤窗异草》《女聊志异》《虞初新志》整理)
68 诙谐故事数则
1)后魏孝文帝时期,皇室贵胄都热衷于服用铅汞等矿石丹药,据他们自己称,服用以后身体发热。当然,一般百姓是不可能有如此财力服用这等东西的。也有些人并不富贵服用石药,却说自己是富贵身子金命一条,当时很多人就很反感这一类人。
有一天在集市上,有一个人地上翻来覆去地滚,围观的人逐渐增多,于是有人问他,你在做什么呀?
"我食用石药后身体发热,这么做是在散热。"
"有钱人。"围观的人争相叹道。
这下和他一起来的伙伴们不干了,怪他装富贵人。于是其中一个人浑身乱抖,有人就问,莫非你也是服用石药引起的发热么?
那当然,这人回答道。
躺在地上的人问:"我从来没有见你服用过石药呀,怎么回事?"
"今天早上我们不是一起去买米吗?米买来的时候,里面有很多小石子,于是我吃完之后,现在就开始浑身发热了,要不我也在地上滚一番?"
围观的人群暴发出不可抑制的大笑,他们好久都没这么开心过了。此后连续几天,人们见面必问:今日汝食石药乎?
自此以后,再也没有人说食石药发热的了。
(出《启颜录》)
@陌倾颜 1892楼 2013-10-31 08:37:00
回复第1858楼(作者:@子规引月 于 2013-10-30 19:05)
@陌倾颜 1857楼 2013-10-30 18:59:00
回复第1853楼(作者:@……
==========
好吧
-------------------------
以后会写到民间神话故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