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怪录——听子规讲古代志怪故事

  @Dj287926436 1701楼 2013-10-28 16:15:00
  回复第154楼(作者:@子规引月 于 2013-10-11 11:48)
  少发了—段,重发吧。
  第二天早上,双渐急匆匆告辞。小卿说:“分别快三年了,好不容易聚在一起,……
  ==========


  -------------------------
  欢迎新朋友。
  
  65 极尽奢华
  "性惠敏,博览子史,尤学道书"这是《旧唐书》对他的评价。《新唐书》称他"嗜学,工属文。"
  他本姓景,自幼家贫。父景升因于太宗时期为李明(曹王)之妃元氏收租得力,遂赐姓元。
  他于天宝年间凭此明经考中进士。肃宗年,因与权奸李辅国之妻同族而大受李看重,又与李设计除萧华。后又协助代宗除掉李辅国。大受重用,恩宠一时无两。后在陕州节度使皇甫温及将军周皓协助下,一举端掉鱼朝恩。
  自此,他达到了事业的颠峰时期。
  此后,他勾结董秀,志气骄奢,排除异已,大兴土木,僭侈无度。
  大历十二年三月,代宗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令亲舅左金吾将军捕获他以及众党羽。被赐自尽死时,民无怜者。行刑官"乃脱秽袜以塞其口,而杀之"(《通鉴纪事本末》。)
  其父祖冢亦被发,三子尽被赐死,女本已在资敬寺出家,法号敬一,亦被没入后宫为婢。
  抄家后家中珍宝不计其数,光胡椒就有八百多石,按藏于历史博物馆之武德铜权,一石为79.32千克,约合六十吨。普通人家,做饭几粒胡椒便可使人汗淋如雨。宋代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大为感慨:臭袜终需塞口,枉收八百斛胡椒。
  他就是元载,接下来,我们试举一二,让我们一起,走进一千多年前的那个时刻。让我们看看这个据说前无古人,后世惟有十五世纪之严嵩、十八世纪之和珅方可比的史上巨贪。

  
  从哪开始呢?先从他的小妾开始吧……
  玉质仙姿,善舞能歌。这是元载对爱妾薛瑶英的评价。薛瑶英生得体态婀娜多姿,肌肤更是香艳无双。
  在元载的眼里,就是春秋时期的毛嫱、施夷光、郑修明,汉代的赵飞燕,晋代的绿珠,都不能和她的容貌相提并论。
  "岐王宅里寻常见。"薛瑶英的母亲赵娟,本是岐王的一个爱妾,后来再嫁薛家,生了薛瑶英。从小,薛瑶英被母亲逼吃各种香料,及长,遍体生香,等到她被元载纳为小妾后,晚上睡觉的帐子是金丝帐,铺的是不招尘的,据说是用却尘兽的皮毛制成的、产自勾丽国的、光亮柔软无匹的毛褥。
  至于衣服,则是用龙绡织成的。一件衣服的重量不过二三两,脱下来却握在掌中尚有盈余。
  元载认为,爱妾身体这么娇弱,承受不了太重的衣服,特地派人不顾路途遥远,从勾丽国千辛万苦才寻到这种龙绡衣。奢华可见一斑。
  元载生前,得罪人太多。好友唯有杨炎(元载忠实追随者,"两税法"创立者,首次将皇室财产与国家财产分开,首倡"财政预算",在元载被杀后,因受元恩,遂衔恨当时的主审刘晏,使德宗杀刘晏,遂成冤案,后遇巨奸之徒卢杞,终被流放,后赐死),贾至两人。两人因此可以亲见薛瑶英曼妙舞姿和动人歌喉。贾至(此人为唐代古文运动的首倡者,为后来的唐宋八大家的兴起与旺盛奠定了结实基础)曾赠诗赞美薛瑶英。:
  “舞怯铢衣重,笑疑桃脸开。
  方知汉武帝,虚筑避风台。”
  杨炎也同作一诗赞美薛瑶英:
  “雪面淡娥天上女,凤箫鸾翅欲飞去。
  玉钗翘碧步无尘,纤腰如柳不胜春。”
  元载与其三儿有一共同爱好,喜看淫戏。三人经常在一起观摩欣赏。
  能长久保持如此的盛宠,和薛瑶英的巧媚不无相关。元载迷恋她的腰肢身段及醉人歌声中,政务也逐渐荒废。
  一人受宠,家道登天。
  薛父薛宗本,哥薛从义并母赵娟,交替出入于相府,索取贿赂,对外言乃是给走门路。后又与中书王吏卓倩等人互相勾结狼狈为奸。
  无论任何要求,非分的还是非分的,只要一开口,元载从不拒绝。当是时,求官的人络绎不绝,接踵而来。薛家与王氏充当媒介,借此大发横财。
  《致虚杂俎》上说,七月七日,薛瑶英让婢女剪轻彩,做连理花上千朵,用阳起石染色,光彩熠熠。当午时散于庭中,花随风飘散,数里皆香。
  阳起石,类似云母,对于男性而言,是种壮阳药,对于女性,也有相似功效。无怪乎元载沉浸在温柔乡中无法自拨。
  
  元载之妻,王忠嗣之女
  名门佳媛王韫秀

  

  
  同上。王韫秀。元载正妻。
  

  
  元载的妻子姓王名韫秀,乃大唐名将王忠嗣的女儿。当年王镇守北京太原时,将女儿嫁与元载为妻。

  因为元载并非名门望族,父亲又是因巴结王妃而被另赐姓 ,在朝中还是在野又无地位,所以王忠嗣很是瞧不起他。王家人也看不起这个落拓的小伙子。
  王韫秀见了便说:夫君,为何你不刻苦攻读,妾身带来的这些陪嫁品,金银服饰,都可以给你作为读书的费用
  也许,连王忠嗣夫妇都不知道,自己的女儿到底在想些什么,反正每次回家,家里的妯娌们都不会给元载夫妇好脸色,吃饭时也会指桑骂槐。他们的眼里,那怕见了乞丐都会施舍一点铜钱,但对元氏夫妇不会。见了他们也是冷言冷语相待,说话间颐气指使,仿佛对待下人。

  王韫秀看在眼里,记在心头。她规劝元载好好读书。元载带着妻子的殷殷期盼,离家去秦地游学。临别前写下一诗,赠与妻子:
  年来谁不厌龙钟,虽在侯门似不容。
  看取海山寒翠树,苦遭霜霰到春风。
  王看了诗以后,也随即写诗一首,请求与元载同去秦地学习,此诗是:
  路扫饥寒迹,天哀志气人。
  休淋离别泪,携手入西秦。
  元载入京之后,多次上书向朝廷陈述治理国家的策略方针,与皇上所想的意图符合。于是
  肃宗龙颜大悦,提拨元载到中书令的位置,位比宰相。
  王韫秀见丈夫有如此成就,就写诗讥讽当初看不起自己的那些亲朋好友:
  相国已随麟阁贵,家风第一右丞诗。
  笄年解笑鸣机妇,耽见苏秦富贵时。

  元载历经唐肃宗、代宗两朝宰相,恩宠无人能比,及至除李辅国及鱼朝恩后,更是权势熏天。
  他于宅院中大兴土木构筑楼台亭榭,在他死后,有些竟被充作皇家园林。他和众多豪门贵胄相交,元府日夜车水马龙。许多人想得见而不能,竞相贿赂门吏。门吏也发了一笔小财。
  王韫秀因此劝诫丈夫舌适可而止。所以又赋诗一首,诗为:
  楚竹燕歌动画梁,春兰重换舞衣裳。
  公孙开馆招嘉客,知道浮荣不久长。
  元载知道妻子是在讽喻自己,因此稍微改变了对客人的态度,这下子元府门前更是摩肩接踵,挥汗如雨。
  等到元载位居宰相后,太原王氏内外亲属,都来拜见祝贺。王氏也让他们另居别院。
  
  元载在自己家的宅院里修了一间芸辉堂(芸辉,香草名,产自于阗国,即今新疆和田,唐人多用其涂施墙壁)。芸辉有着白玉一般的质地,掺入土中而不腐。因此,元载将它舂成碎屑,涂饰墙壁,并以此命名。
  堂内的大梁是用上好的沉香木作成。窗户都是用纯金银打造。堂内装有美玉制成的屏风,紫绡制成的帷帐。而这屏风,乃是昔时宰相杨国忠心爱之物,屏风上刻有前朝美女妓乐图,杨公在世时,当作镇室之宝。至于芸辉堂的饰具,都是用水晶作为压帘,外围装饰也俱用碧色宝石点缀而成。制作精美,浑然天成,不似人力所能及,仿佛天上仙宫之物。
  而那件紫绡帐乃是从南海溪洞的酋长那儿得到的,是用绞绡一类织物制作的。此物轻巧,质地疏松而又极薄,挂在室内,仿若无物,即便于寒冬腊月之时,帐内也是芙蓉帐暖。炎炎夏日,外面酷热难挡,帐内却清凉无比。而它的颜色似有似无,人在帐内可见外人,外人却无法见到帐内之人。因此人人传诵元载卧室隐隐有股紫气。至于服饰古玩用具,甚至马桶(唐因避讳先祖李虎,改夜壶为马桶)都效仿皇室。无一不具帝王特色,甚至更胜一筹。

  元载又于芸辉堂前砌一水池,水池堤岸用玛瑙与带纹理的石头相间堆垒而成。池中植苹阳花,此花似白苹,却比白苹更艳,花色嫣红而大,类似牡丹。另有碧芙蓉,香洁菡萏,更是其他芙蓉荷花不可比。

  这一天忙完公务,元载倚在栏杆上欣赏池中美色,隐约间听得一阵清丽歌声,声音婉转而又清脆,仿佛黄莺啼鸣。又似十四五岁之少女在唱歌。细细一听,竟是《玉树后庭花》。却不知声音从何而来。
  元载屏气凝神,终于听出声音乃池中芙蓉里所发出来。他俯首往下看,听到了喘气之声,大惑不解之下,他摘下芙蓉,剖开一看,却什么也没有见到。他以为是自己是自己幻觉,也没有和妻子说这件事。
  
  但是也密嘱身边仆人,不准说出去。后来元载死时,才由仆人口中所得知此异事。

  这天,天气异常晴朗。
  元家的仆人在西院中抢系四十条青紫色的丝条,这些丝条每条长三十丈,上面晾满了软罗
  、素绸、绮绣等服饰。又于每条丝下面,并排置放二十枚金银香炉,里面焚燃的都是用来薰衣服的异香。
  王带领亲属们去散步,借机挖苦亲朋,于是当着他们们面问仆人:“这上面晾的是何物呀?”服侍她的使女毕恭毕敬地回答说:“晾晒的是宰相与夫人的晚服。”王韫秀回头对亲属们说:“谁可曾料到,当年连乞丐都做不成的下等人的媳妇,竟然还会有两件可以做遮羞布的衣裳呀!"
  这些人听了以后,羞愧不已,只恨地上无洞,只恨自己还活在世上,都灰溜溜地跑了,从此不敢再来。
  王韫秀常常将衣服、饰物馈送他人,无论富贫。却不曾有半件送给太原她的亲属。每次她提起,都说:"不是做女儿的不孝不悌,不礼遇姑姐,我一想当年她们是怎么轻慢侮辱我的,我实在是提不上心。"
  骄奢无度的元载,"名姝异乐,内廷不及"的元载终于招至罪过。皇上以"夜醮图为不规"为罪名,逮元载全家入狱。令元载自裁,其子王伯和,王仲武,王季能俱赐死。其女收入掖庭。
  可怜可叹,如此多的胡椒,就是吃到现在都吃不完。
  元载死后,皇上诏王韫秀进宫,令王写出其经历劝戒规谏他人。王接到诏令后,感叹道:“我是王家第王家十二个姑娘,是二十年节度使的女儿,十六年当朝宰相的夫人。怎能去写长信、昭阴宫中发生过的那些荣极而衰、宠极生悲的故事呢?就算是死,我也算值得了!”坚决不进宫。关于她的去向,有人说皇上在闻其言后,赦佑了她的罪过。也有人说被京兆尹处笞刑而死。
  王韫秀早已知元载必败,遂故意与母家断绝来往。元载死后,果然未连累王家。

  当年,鱼朝恩在国子监讲《易经》,洋洋洒洒,大谈八卦。本用来羞辱这方面的学者元载和王缙(大诗人王维之弟,一生笃佛,与维极为友善,昔时维被执于安禄山,缙以官帽保兄,晚年面对元载专横,却懦弱不已,元载被收后,缙被贬为括州刺吏)。当时,很多官员都在场。
  王受不住污辱表现出愤怒的样子。而元载却怡然自得满面微笑。鱼朝恩讲完了“易”之后退下来道:“王缙发怒是人之常情,而元载微笑却深不可测。"
  大历九年春,元载早起上朝,有个献文章的人,元载于是让随从收下来。这人却想让元载读,元载道:“我要去上朝,等回到中书省,再为你看。”那人道:“若不能读,让我自诵一首。”诵完就不见了,诗是这样的:
  城东城西旧居处,城里飞花乱如絮。
  海燕衔泥欲下来,屋里无人却飞去。
  三年后,元载家道败落,妻子和孩子俱被杀。


  贪官都是一样一样的,不贪的官才有各式各样的不幸。
  谨以《红楼梦》中智通寺山一门联,作为结尾: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据《新唐书》,《旧唐书》,《杜阳杂编》,《国史补》,《玄怪录》整理)

  
  

  
  @cff12345abcde 1711楼 2013-10-28 18:46:00
  好多天没有上来了,过来看看

  -------------------------
  美女!
  
  发现一超长古代爱情故事,PDF版有二十三页半,每页二十七行,每行平均二十七字。

  
  @千川小羽 1732楼 2013-10-29 00:17:00
  喵了个咪 我的女鬼啊 我的女神啊

  -------------------------
  在哪?
  
  @酆都异闻录 1742楼 2013-10-29 01:12:00
  来顶贴啦啦啦啦~

  元载的故事最后没有看懂诶,不是有人说王被皇上赦免了吗,怎么最后又说三年后妻子和儿子都被杀了?

  智商太低果然不行T.T 故事都看不懂了
  -------------------------
  呃。。那个,其实夫妻被杀了,史书上说是杖死,野史上才说放了的。
  
  讲个妇孺皆知的故事的蓝本,在看这个的时候,还真没想到后来这个故事会演绎得这么有名。
  
  66 西湖三塔记
  却说神州大地,有四处风景,皆绝佳游览之处,你道是那四处?乃是江州庐山瀑布泉,润州扬子江金山寺,西川濯锦江潋滟堆,以及滁州瑯琊山醉翁亭。
  此四处美至美矣,然有一处,比之更美,那便是西湖。
  晨极目眺,激滟澄澄,风光旖旎无双;暮凭栏瞰,山水渺渺,湖色尽收眼底。春风娇杏如妆,夏湖绿盖似画,秋光嫩菊堆金,冬雪岭梅破玉。楼台遮云锁,楚寺隐烟笼。却道西湖水,粼光浮绿腻,蘸色漾琉璃。却道鱼鸟忘情地,必言西湖极乐天。


  今日我们便来讲一书生,只因清明闲来无事,来西湖一览,湖光山色尽是看遍,此处不再述。倒是他一番奇遇,引后人常谈,乃成佳话。
  如何知此为清明?倒不是清明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西湖遍地幡。而是乍雨乍晴时日,不寒不暖风光。嫩绿盈盈如剪青罗,轻红袅袅若裁朱锦。黄莺弄舌啼家院,粉蝶寻香绕画栏。
  此处人间胜景,又有如此美遇,足令人流连忘返。

  
  却说大宋孝宗朝淳熙年间,在临安府涌金门,有一人,乃岳相公手下之统制官,姓奚,人隐其名,皆呼为奚统制。
  奚统制有一子,名为奚宣赞,待统制弃世之后,有嫡亲四口:宣赞母亲,及宣赞之妻,又有一叔,于龙虎山出家学道。这奚宣赞年方二十余岁,一生不好酒色,只喜闲耍。
  奚宣赞见如此美景,心中咂舌不已,忖道:“今日是清明节,佳人才子俱于湖上玩赏,我也去一遭,观玩湖景,就彼闲耍何如?”
  来到堂前禀覆:“母亲,今日儿欲要湖上闲玩,未知尊意若何?”
  奚母回道:"去道是亦可,但去无妨,只宜计早归。"
  奚宣赞见母允诺,欣喜不已,便独自拿了一弩儿,离家一直出钱塘门,过昭庆寺,往水磨头来。至西湖断桥四圣观前,见一伙人围着一团,水泄不通,又闹哄哄的,便踮起脚尖向里望,见不着人。宣赞于是拨开人群,挤了进去,看见一小女孩儿。
  只见此小儿头上绾了三条红色罗头须,绾成三角,每条须上系一短金钗。浑身上下,皆缟素
  这女孩只道是迷踪失路,宣赞见此女乖顺可人,便上前蹲下身问道:"你是谁家女儿,家往何处?"女孩道一万福,回道:"奴家姓白,居于湖上,今日和婆婆出来闲逛,不料不见了婆婆,以致于迷了路。"
  宣赞正待起身,那女孩扯住他衣袖,说道:"我
  认得官人,官人就住在奴家左边外。"说罢只是哭,却并不松手。宣赞无法,见看众甚多,只能领了小女孩回去。两人搭船至涌金门上岸,到家后见宣赞娘。

  奚娘开院门,见奚身后女孩,便道:"我儿!你道是言去戏耍,却又如何带一女子归来?"
  宣赞便把事情前因后果说与娘听,娘听后道:"也罢,这是件善事,先暂且养着,待有人来寻,给他便是。"

  小女孩自称小名为卯奴。自此以后,在奚家盘桓,不知不觉已有十余日矣。
  这日中午,宣赞正在家午膳,忽听门外喧闹不已。他放下碗筷,出门一看,见门前一四人轿中,抬着一婆婆,那婆婆肌肤满是皱纹,像极鸡皮,一头如银丝般的鹤发,目光浑浊,颤颤巍巍,像九月九后的秋菊,又像三月底的春花。那婆婆身穿皂衣,走下轿来,行至门前,卯奴见了叫道:"万福!"。
  老婆婆见了也道:"万福!叫老身找得好苦,忧杀老身也,沿途一路问到此处,却是何人将你带到这里?"
  卯奴回道:"是这位官人救我至此!"
  婆婆连连作揖致谢,宣赞请婆婆喝茶,婆婆道:"今逢大难,得宣相公得以救淑,不胜激谢,恳请去寒舍一坐,略备薄酒,聊表谢意"
  。却是谁救你在此?”卯奴道:“我得这官人
  救我在这里。”
  婆子上轿,谢了宣赞母亲,同卯奴上轿。奚宣赞拜别母与妻,也随着上了轿子直至四圣观侧首一座小门楼。
  奚在门楼省,见珠户乃金钉,盈檐是碧瓦。红粉泥墙粉四边,玉砌雕栏镶两侧,真个如神仙府宅,王者宫邸。

  
  怎么发出来,版式不对?再发一遍

  
  却说大宋孝宗朝淳熙年间,在临安府涌金门,有一人,乃岳相公手下之统制官,姓奚,人隐其名,皆呼为奚统制。
  奚统制有一子,名为奚宣赞,待统制弃世之后,有嫡亲四口:宣赞母亲,及宣赞之妻,又有一叔,于龙虎山出家学道。这奚宣赞年方二十余岁,一生不好酒色,只喜闲耍。
  奚宣赞见如此美景,心中咂舌不已,忖道:“今日是清明节,佳人才子俱于湖上玩赏,我也去一遭,观玩湖景,就彼闲耍何如?”
  来到堂前禀覆:“母亲,今日儿欲要湖上闲玩,未知尊意若何?”
  奚母回道:"去道是亦可,但去无妨,只宜计早归。"
  奚宣赞见母允诺,欣喜不已,便独自拿了一弩儿,离家一直出钱塘门,过昭庆寺,往水磨头来。至西湖断桥四圣观前,见一伙人围着一团,水泄不通,又闹哄哄的,便踮起脚尖向里望,见不着人。宣赞于是拨开人群,挤了进去,看见一小女孩儿。
  只见此小儿头上绾了三条红色罗头须,绾成三角,每条须上系一短金钗。浑身上下,皆缟素。这女孩只道是迷踪失路,宣赞见此女乖顺可人,便上前蹲下身问道:"你是谁家女儿,家往何处?"女孩道一万福,回道:"奴家姓白,居于湖上,今日和婆婆出来闲逛,不料不见了婆婆,以致于迷了路。"
  宣赞正待起身,那女孩扯住他衣袖,说道:"我认得官人,官人就住在奴家左边外。"说罢只是哭,却并不松手。宣赞无法,见看众甚多,只能领了小女孩回去。两人搭船至涌金门上岸,到家后见宣赞娘。
  奚娘开院门,见奚身后女孩,便道:"我儿!你道是言去戏耍,却又如何带一女子归来?"
  宣赞便把事情前因后果说与娘听,娘听后道:"也罢,这是件善事,先暂且养着,待有人来寻,给他便是。"
  小女孩自称小名为卯奴。自此以后,在奚家盘桓,不知不觉已有十余日矣。
  这日中午,宣赞正在家午膳,忽听门外喧闹不已。他放下碗筷,出门一看,见门前一四人轿中,抬着一婆婆,那婆婆肌肤满是皱纹,像极鸡皮,一头如银丝般的鹤发,目光浑浊,颤颤巍巍,像九月九后的秋菊,又像三月底的春花。那婆婆身穿皂衣,走下轿来,行至门前,卯奴见了叫道:"万福!"。
  老婆婆见了也道:"万福!叫老身找得好苦,忧杀老身也,沿途一路问到此处,却是何人将你带到这里?"
  卯奴回道:"是这位官人救我至此!"
  婆婆连连作揖致谢,宣赞请婆婆喝茶,婆婆道:"今逢大难,得宣相公得以救淑,不胜激谢,恳请去寒舍一坐,略备薄酒,聊表谢意"

  婆子上轿,谢了宣赞母亲,同卯奴上轿。奚宣赞拜别母与妻,也随着上了轿子直至四圣观侧首一座小门楼。
  奚在门楼省,见珠户乃金钉,盈檐是碧瓦。红粉泥墙粉四边,玉砌雕栏镶两侧,真个如神仙府宅,王者宫邸。

  
  婆婆引奚宣赞到里面,却见内有一个着皂衣
  妇人出来迎宣赞。宣赞着眼看那妇人生得:
  秀发堆绿云,凝肤胜白雪,秋波眼横,春山眉黛。桃萼淡妆红脸,樱珠轻点绛唇。步鞋衬小小全莲,玉指露纤纤春笋。

  那妇人见了卯奴便问婆婆:“何处寻得我女?”婆婆使把宣赞救卯奴事,一一细说与妇人。妇人与宣赞叙寒温,分宾主而坐。
  两青衣女童排酒,少顷水陆毕陈。
  三杯两盏之际,宣赞目视妇人,如花似玉,便觉心神荡漾,正待问妇人姓氏。
  此时一人向前道:“娘娘,现新人到此,可换旧人?”
  妇人道:“也是,快安排来与宣赞作按酒。”
  又见两个力士捉一个后生,去巾解发,缚于将军柱上,面置一银盆,一尖刀。用刀破开肚皮
  取心肝并呈娘娘。惊得宣赞魂不附体。

  那娘娘斟上热酒,取来心肝请宣赞来食。宣推诿只饮酒,那娘娘、婆婆都吃了。娘娘道:“难得宣赞救小女一命,现我今丈夫又无,情愿将已身嫁与宣赞。”
  正是春为花博士,酒是色媒人。


  是夜,二人携手共人兰房。

  宣赞被此家留半月有余。此时面黄肌瘦。因而
  思归,便道:“姐姐,我乞归家,数日便来!”
  话还没说完,只见一人进来禀覆:“娘娘,今日又有新人到了,现可换旧人?”娘娘道:“请来!”
  顷又有数力士拥一人至面前,
  那人眉疏目秀而气爽神清如三国马超,又似淮
  句内关索,娘娘请那人共座饮酒,商议交取宣赞心肝。宣赞当时吓得魂魄皆失,只得去告卯奴道:“娘子,我救你命,你可救我!”卯奴去娘娘面前,道:“娘娘,他曾救了卯奴,可饶他!”娘娘道:“且将那件东西与我罩了。"

  
  于是那婆婆将奚宣赞带到到里面,此时却见内有一个着皂衣妇人出来迎宣赞。宣赞着眼一看,却见那妇人生得:秀发堆绿云,凝肤胜白雪,秋波眼横,春山眉黛。桃萼妆红脸,樱珠点绛唇。步鞋衬金莲,玉指露纤笋。

  那妇人见了卯奴,便问婆婆:“何处寻得我女?”婆婆使把宣赞救卯奴事,细道与妇人听。妇人听罢,便与宣赞叙寒温,两人分宾主而坐。又有两青衣女童排酒,少顷水陆毕陈。
  三杯两盏之际,宣赞目视妇人,逾觉如花似玉,便觉心神荡漾,正待问妇人姓氏。却有一人向前道:“娘娘,现新人到此,可换旧人?”
  妇人道:“然,速安排来与宣赞佐酒。”
  两个力士捉一后生,去巾解发,缚于将军柱上,面置一银盆,一尖刀。用刀剖开肚皮
  之后取心肝并呈娘娘。惊得宣赞魂不附体。几乎跌倒在地。那娘娘斟上热酒,取来心肝请宣赞来食。宣推诿再三,只道饮酒。
  那娘娘、婆婆都吃了。娘娘道:“感谢宣赞救小女之命,现我寡居一人无夫,我情愿将已身嫁与宣赞你。”

  正是春为花博士,酒是色媒人。是夜,二人携手共人椒房。一夜欢爱,自是春宵路短。
  不知不觉已过半月,半月之间宣赞面黄肌瘦。因而思归,便道:“姐姐,我乞归家,数日便来!”话还没说完,一人进来禀报:“娘娘,今日又来新人,现可换旧人?”娘娘道:“速速请来!”顷有数力士拥一人至面前,只见那人眉疏目秀而气爽神清,娘娘请那人共饮,商议交取宣赞心肝。
  宣赞当时吓得魂魄皆失,无法,心里谅必死,忽记卯奴,便求道:“娘子,我救你一命,你可愿救我么!”卯奴便去娘娘面前,道:“娘娘,他曾救了卯奴,今可饶他!”娘娘望了望两人,于是道:“先将那件东西与我罩了。"

  
  @林间煮鹤 1752楼 2013-10-29 11:06:00
  白毛女与许仙?

  -------------------------
  好吧,你赢了!
  
  今天这个故事。。。。。改的时候没整理好,大家见谅。
  
  @cff12345abcde 1761楼 2013-10-29 11:41:00
  烦恼,找来找去现在的记录就是到第六页。。原先的页面被我丢哪了??

  -------------------------
  刷新一个看看。
  
  @千川小羽 1766楼 2013-10-29 11:47:00
  回复第1754楼(作者:@陌倾颜 于 2013-10-29 11:15)
  回复第1735楼(作者:@千川小羽 于 2013-10-29 00:22)
  忽然发现一个问题……
  ==========
  你还敢说你不美?什么是倾颜?倾城倾国的容颜哇(ˉ﹃ˉ)

  -------------------------
  莫倾颜,倾颜必倾城。
  
  猜猜看,卯奴,婆婆,娘娘三人身份各是什么。
  
  宣赞顿觉全身无力,那压下来的铁笼似一座大山般。那娘娘自是和那后生去做夫妻去了。

  卯奴去到笼边,低声道:“我救你。”说罢,揭起铁笼道:“哥哥闭了眼,如开眼,必死于非命。”宣赞便听命闭了眼,卯奴背上他便走。宣赞此时耳畔只闻风雨之声,用手摸卯奴脖项上有毛衣。宣赞肚中暗道:“怪哉怪哉!”。刹那间只听得卯奴叫声:“落地!”等到开眼看时,却不见了卯奴,自己正在钱塘门城上。
  天色犹未明。只见那北斗方正斜,东方之渐白。雄鸡刚唱,催美人早起敷粉施妆,宝马长嘶,请壮士争赴名利之场。晓霞片片连碧汉,红日弯弯上扶桑。
  他慢慢地沿路走进涌金门,寻到自家门前。敲门后,娘子甫一开门,见他后大惊,道:“宣赞,听母亲言你送女孩儿归去,如何半月才回?让妾与母亲终日忧念!”
  他母亲也寻声听将出来,却见宣赞面黄肌瘦,道:"缘何许久不回?”宣赞满面泪痕道:“儿…儿…儿差一点不得妈妈相见!”便从头说与妈妈。奚母大惊道:“儿,我晓得了,想此处乃是涌金门水口,莫非是闭塞了水口,故有此异事。我儿,你暂且将息,我现去自寻有屋赁租之人,速早搬出,免得再被寻到。”
  忽一日,寻得一闲房,房在昭庆寺拐弯弯,一家人也去庙里求得一签,又选个吉日良时,将一大家子搬与新处去居住。
  光阴荏苒,转眼又是一年,将遇清明节至。你道问我为何又知是清明,你便看:
  家家禁火花含火,处处藏烟柳吐烟。
  金勒马嘶芳草地,玉楼人醉杏花天。

  奚宣赞道:"去年之今日闲玩,撞此妇人,不曾想今日又是匆匆一年。"
  他便又拿了弩去柳树边寻那飞禽。

  只见树上有一东西,这东西人人见了生厌,你道问我是甚,听我说来便是:
  百禽啼后人皆喜,惟有鸦鸣事若何?
  见者都嫌闻者唾,只为从前口嘴多。

  原是却是只老鸦,奚宣赞搭箭,看得箭,一箭去正中老鸦。老鸦甫一落地,猛然跳得几跳,又于地上打滚一变,却变成个着皂衣的婆婆,一见,便已呆住,正是去年见的那个。婆婆叫道:“宣赞,你那脚好使,却原来搬住在这里。”宣赞大叫:“鬼呀!”回身便走。那婆婆叫道:“宣赞,宣赞你那里去?”叫一声:“下来!”
  只见空中坠下一车,车中有数鬼使。婆婆道:“先且与我捉至人车中!你可闭目!如不闭目,立交你死于非命。”只见香车凭地而起,一柱香不到的时间,便已至旧日四圣观山门楼前,方才坠下。

  这婆婆又如昔日之时领宣赞至殿前,此时又见殿上走下那白衣底妇人,前来笑道:“宣赞,倒是走得快得紧。”宣赞回道:“吝望娘娘恕罪则个!”于是又留住宣赞,每日做得夫妻。如此又过了半月余,宣赞道:“禀告娘娘,宣赞尚有有老母在家,今离家半月,恐怕忧念,我此次去了还来。”娘娘听了此语,便柳眉倒竖,星眼圆睁道:“你竟还犹自思归!”又叫:“鬼使何在?与我取来宣赞心肝!”又把宣赞又缚在昔日那将军柱上。
  宣赞便向卯奴叫道:“我也曾救你,你何不救我?”卯奴向前告娘娘道:“他曾救奴,且莫下手!望恕他一命!”
  娘娘喝道:“小贱人,你今儿个又来劝我!且先将鸡笼罩了,稍后结果他性命。”鬼使领命解索,把铁笼罩了奚宣赞。
  
  这帖来了一大批美女呀!
  
  此时之宣赞,真个儿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正愁慌之间,笼边卯奴低声叫道:“哥哥莫急,我再来救你一次!”便揭起铁笼道:“可闭目,先抱了我。”宣赞便抱了卯奴,耳边又听得那风雨之声。不过一柱香,卯奴叫声:“下去!”便把宣赞撤了下来,静正跌在茭白荡内,宣赞开眼连叫叫声:“救命!”只见二人救起宣赞来。宣赞把经历告诉两人一遍,二人道:“好生作怪!这个后生着了鬼!我且问你,你家在那里住?”宣赞道:“我家在昭庆寺弯住”二人于是下船停住,直送宣赞到家。母亲得知,出来见了二人。荡户将救宣赞一事与奚母。老母大喜,又讨来酒赏赐了二人,二人高兴自去。
  宣赞又将此事说与老母。老母道:“我儿且莫出门便了。”如此又过了数日。
  这天,老妈正一人在帘下立着,却见帘子突地卷起,一个先生却兀自入来。你道这先生作何扮相?
  头顶两牧骨髻,穿巴山短褐袍。相貌周正,道貌堂威仪凛凛。老母抬眼一看,惊道:“叔叔,多时不见,今日却为何到此?”原来这先生正是奚统制弟,奚真人也,此时往龙虎山方回,见了妇人也惊道:“咦!尊嫂却又是如何在此?”宣赞闻声出来拜见叔叔。先生云:“吾望见城西有黑气起,便知此有有妖怪缠人,特地寻来,却不曾料却是汝家。”老妈把前项事细细说一遍与叔叔听。先生道:“吾侄,此三个妖怪真可缠汝甚紧矣。”奚母交安排素食,请真人斋毕。
  先生道:“我明日便在四圣观散符,你可前来告知与我。吾就写张投坛状来,必当断此物。”说罢真人自去。
  
  晚上更完。
  
  我来了。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