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去秋来,她的一生,就这样,在等待中悄无声息地消逝着,却并不知道,在有生之年,是否还能等到他归来。
她最终还是没有熬过死神的召唤。在绵绵的无尽岁月里,她的余生,剩下了等待。
也许,这是一种解脱。
在她阖上双眼那一刻,她似乎想起了自己新婚之夜的那晚,他掀开红盖头看见她那一刻的惊喜,似乎想起了她伏在他胸口那一刻的羞涩,似乎想起了,在那个落日的余辉下,两个恋人,那一刻,在村口的梧桐树下站成了永恒。
她的眼睛由于长年的哭泣,早已布满白霜,在咽气的那一瞬,她似乎看见:他鬓发已白,柱着拐,颤颤巍巍地来到她面前,她听到了他的切切私语:久等了,我回来了。她羞红了脸回道:无论多久,等你。
可怜的人儿。
亲戚邻居含着泪把这个用尽漫长数十年的女子埋葬了。
一段时间后,有人发现,在坟墓之上长出了一极为茂盛的树,所有的枝叶,都倾向着这女子生丈夫戍守的方向。
也许吧,她的精诚感动了天地,所以精魄化为此树,依然替她,在这个世间苦苦等待着,等待着他绕过山,淌过河,披荊斩棘归来。
人们把它取了一个名字,叫:相思木
(出《述异记》)
原文:
《述异记》:“魏国苦秦之难。有民从征,戍秦,不返,妻思而卒。既葬 ,冢生木,枝叶皆向夫所在而倾, 因谓之相思木。”
有些版本作"卫""谓"当为误。
唐长安昝规因丧母,又遭火,焚其家产,遂贫乏委地。儿女六人尽孩幼,规无计抚养。其妻谓规曰:“今日贫穷如此,相聚受饥寒,存活终无路也。我欲自卖身与人,求财以济君及我儿女,如何?”规曰:“我偶丧财产,今日穷厄失计。教尔如此,我实不忍。”妻再言曰:“若不如此,必尽饥冻死。”规方允之。数日,有一老父及门,规延入。言及儿女饥冻,妻欲自卖之意,老父伤念良久,乃谓规曰:“我累世家实,(明抄本“家实”作“富家”。)住蓝田下。适闻人说君家妻意,今又见君言,我今欲买君妻,奉钱十万。”规与妻皆许之。老父翌日,送钱十万,便挈规妻去。仍谓规曰:“或儿女思母之时,但携至山下访我,当令相见。”经三载后,儿女皆死,又贫乏,规乃乞食于长安。忽一日,思老父言,因往蓝田下访之。俄见一野寺,门宇华丽,状若贵人宅。守门者诘之,老父命规入。设食,兼出其妻,与规相见。其妻闻儿女皆死,大号泣,遂气绝。其老父惊走入,且大怒,拟谋害规,规亦怯惧走出,回顾已失宅所在,见其妻死于古冢前,其冢旁有穴。规乃自山下共发冢,见一老狐走出,乃知其妻为老狐所买耳。(出《奇事记》)
79 侠女
潘叔明,琴川人,家世显赫,威震一方。父祖皆是以累累军功起家。
明年幼时,受祖及父影响,武艺一方,比之上辈,更为精湛。习得一手骑射之术,所谓箭无虚发,骑可比西凉马超。因此他颇为得意。时常炫耀
明生性乃是豪迈不羁之人,又好交游,是而朋友遍及海内。门下前来拜师的,切磋的,络绎不绝,每日都有数十人一起交流。
这一天,有一僧人,自称刹属五台山,自秦中而来,从明门前过。僧手持一钵,寻求斋食,并希冀能施少许钱物,借以点化苍生。
明与僧相谈,见僧人言谈举止,酷似得道之人,而操行不凡,于是留之于舍。日夜与僧谈道。持续了半年,僧人却并不言离去,一日三餐随主人矛蔬食,无论粗盛,仅不食肉腥。
这日,见明与诸友于广场角力,双方掷刀试剑,场面热闹非凡。门人仆客竞相喝彩,僧见后笑道:"老僧看诸位运斤似风,矛戟如林,比之老僧寸铁杀人,差之非千里。”
众人一听,雀跃不已,咸道:“大师,汝既言身负绝技,何不上场来,做此一角力,以定优劣?”僧回道:“诸位莫急,僧有一言:欲受我法,须得先学这蒲团上之工夫,如谁能于一昼夜间不起一念。我才可以教他。”
众人一听,气势顿灭,皆诺诺而退,明立志颇坚,定请试行。
于是,他遵守僧人之言,从闭关趺坐始。
待至十日,他密潜僧处求教,僧道:“最初要学这东西,那得以勇力作为根基,汝根基非浅,是以吾选中你,然后方以智巧为进步。施主稍侯。”说罢打开身边一小盒,取出一卷《易筋经》,双手递上,口称佛号道:“此经与世上所传习之任一本都不相同,希望施主不要轻视它,好好研习,切记切记!"
明按此书学习整一月,感觉自己突飞猛进。一月之后,明前往僧人处。
老僧又于一葫芦中取出三十粒药丸,递与明,双手合十道:此丸日服一丸,可见功效。待丸尽之后,施主可来。
明自从月前习得易经之后,已对僧另眼相加,今又见得此药丸,大喜过望之余连声道谢。自此以后谢绝一切人事:不与妻妾同房,日晚饮食,俱如僧人。且比以往更加勤奋。
不久之后,他出门与人膂力,比之前之力胜数倍还多。当是时,他一旦提出与人角力,众人露出惊恐神色,都纷纷退却少许,无人敢近前。
明都感觉自己还是学得不够,于是又去向僧人请教。僧人抚其项笑道:真是汝子可教,汝子可教。
"那么你是要学剑术,还是要学弹丸呢?"
"可否两者都学?"明回道。
“汝不曾闻兼则不工耶,如此下去,则只为为人所乘耳。”
明回道:“如此,我还是学剑好了。”
僧于是从葫芦中抽得一剑,只见此剑锋锐凝霜,芒寒射月,犀利精莹,殆无其比。
僧人道:“吾与汝言之,此剑乃是二千年前欧冶子所铸,不是凡间之物。若汝习得技进乎神,最终剑与身可合为一。”
僧人于是授以明剑诀,让明屈膝跪听。每授一句,必摩挲其顶,良久而后毕。
自此以后,无论晨昏,不道寒署,如是受戒,持续了一年。僧道:“道成。”没过多久,僧人即杳。
明从僧人处学得精湛剑术,于是生得云游四海之心。遂立志穷闽峤,历燕齐,达岷蜀,通黔滇,将祖国美好锦绣之处历遍。他不带随从,只有一匹良马,干粮随身一带,开始前行。
这天,他偶路山东官道,只见两旁风景如画,秀丽非凡,如此敏秀之色,让他不禁放缓马步,缓缓前行。
突然,耳畔传来一阵鸣镝声,他刚想回头看声音发自何处,只见一支箭迎面射来。电光火石之间,他伸手便把箭接于手中,不料第二支箭忽地飞来,他连忙把方才接过的箭投掷过去,只见两箭交接,金石之音铿锵作响。
这时,一群绿林贼子奔马而至,一个个长得
虬髯燕颔,状颇雄伟。
明于是掷剑于空中,剑势长虹贯天,走在前面的十余来人还不明白怎么回事,却见自己的以及同辈的头颅在地上滚动。
其他人吓得肝胆俱裂。连忙拍马狂奔,生怕不知不觉间身首异处。
过了一段时间,有几个北地来的保镳客过来和装,几人相互叙说刚刚所遭遇的盗贼,看得出来惊魂未定。明于是问那些盗贼模样,和刚才被他手刃的大致相同。于是又问:“丢失了什么东西吗?”有人回道:“有客人放在镖钱三千
金,却已为豪者挟之,疾驰而去。我等追之不得。”明道:“我看他们的踪迹,和这里似乎也隔得不远,怎么不去打探打探一下呢?诸位朋友,有谁愿和探其巢窟的吗?”众人嗫嚅皆不敢应,镖客当中,只有二弟子愿意跟从。
于是三人复至刚才的地方,又纵马向荒僻之处行了约十余里,路越来越窄,三人只好下马步行,又蜿蜒走了数里路,遥望林中光点点,似是灯光,于是众人急忙奔趋而去,却见前方有一院落,四周却以河环绕,又无舟可渡,明放下马繫,一跃而过,回头望见那两人,惴惴然不敢越。
明又跃回,左右手各挟一个,飞奔而过。
院门外有门外恶犬数十,见生人突至,向明等群吠,声音迅猛而又似若豹嘶。此时又有两巨犬,像是神獒,跳跃着向明直奔而来,做出要把三人撕碎的样子。生挥拳向前,两犬皆死。
见两大獒死,其他犬亦不敢再吠。
明正待扣门,此时双扉突然自开,一女子椎髻窄袖,左秉炬,右执剑,自内出,呵斥道:“哪来的莽状男子,夤夜来此?想欲觅死耶?”
明指二人对女道:“他们的师父有三千金寄顿于君处,今日特地叫吾来索还。可速速还来,要不然,休怪我潘叔明剑下无情了。”
女嘤咛一笑,嗤之以鼻,于是将炬束于檐下,飞剑向明。
明始料未及,忙以飞剑御敌,两相转斗盘旋之间,似有万丈寒光,逼人毛发。让明瑟瑟不已。
他竭尽生平所学伎俩,挥霍纵横无度,却连女子的衣服都未碰着。
两人打斗正酣,女子剑光忽敛,跃出十余丈外,连呼曰:“止,止!”
明听得其言,万达收剑旁立,问女何事忽言止。女曰:“君莫非五台山铁脊禅师弟子耶?”生曰:“然。”女曰:“既然如此,那则
是我同门也,三千金是你的东西么,拿去拿去。”
女子吹了一声口哨,门内闪出彪形大汉十余人。女子命彪汉运金送还其寓。请明入房答话。
明想看看他们到底想耍什么花样,所以也不推辞,那两个弟子也跟着一起进去了。
及至登堂,方才所见的男子离座起迎。女子指着他对明道:“此乃吾兄也。先时多有孟浪之处,请勿介意。”
俄而,下人置了酒席过来,只见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奔跑的都具备,女子道:“饭菜不够丰盛,不足以表达我对您的敬意,仅仅可以略表同袍罢了。幸勿介意。”
明于是谦逊地作揖之后,然后入座,那二弟子侍于一旁。
兄妹互相相陪,执壶持觞间,两人殷勤相劝。三人又聊到了禅师现卓锡秣陵相国寺,最初是想将衣钵传给大弟子法显。
"此人使双丸一剑,冠绝古今,恐天下罕其敌手,“女兄道。
"妹思考再三,欲与之角力,一观其技,但恐吾术尚未精湛,反而为其所窘。今若得如兄者相佐而往,妹可无忧矣。”女子道。
生应声而答:“诺。”于是两人订以京师言旋,准践此约。
天明。
明与女子饯别,与两弟子归镖局,知三千金早已完璧归赵。镳客再三称谢。明道:“幸不辱命,又何足道谢,小事一桩而已。”
夜深,明脱衣除冠,除冠时,只见一绺长发盘于冠内。方解衣,则亵衣自胸以下截如刀划,
明惊骇愕然,浑身颤栗良久方睡。
天明,又于枕函下得匕首一具并白金五十两,又有一笺,名曰"赆仪":“一些小钱,仅聊为一醉资。待明年南旋,妹自当拜访兄台,与君同
作白门之游。”
明这时候才知道女子之剑术远远在自己之上,称自己和他同属一门,不过是为了留情面而已。
等到明入京,又游游辽蓟、三韩、百济,足
迹遍布东北之地。返回时经山左,依然行经旧道。此时女子早已在此等候,见他来便笑道:“君真是个守信用的人呀。”明于是用在吉林所得之人参馈赠于女,道:“小小礼物,聊以供卿高堂颐养之需。弟今日之余生,皆乃卿之所赐,此后以后,弟再也不敢在人前轻夸剑术矣。”女子俯首嫣然一笑,却不发一言。明于是与女共并辔还家。
女兄早已候于门外,朱门豪第,自门及堂,灯火辉煌,结彩悬球,绚丽夺目。堂上又有锦绣成围,氍毹贴地,仆仅数十,皆鲜衣盛服,见明之后,皆垂手而侍立。
明笑道不必如此郑重,这让弟很是不安。不一会已设席于室之西偏,女兄独自一人前来道
“让君久候了,先为君洗坐。”酒过三巡,饭至。酒罢,仆人准备热汤,敬请明沐浴,待明洗毕,左右又以吉服进上。明遍寻故衣,仆人回道“早已教与婢媪浣濯矣。”
明又问女子为何这么久没有出现。仆人皆掩口笑而不答。
不一会儿,只听得外堂乐作,箫管悠扬,女兄趋入曰:“在下之妹,以君为当代不可或缺的奇才,姿客儒雅又有英概,情愿委身于你,如委于君子,执箕帚之役,备巾栉之数。今晚即为良辰吉期,可以合卺,请君切勿推辞。"
明惊喜万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调理好情绪之后,正待发言,却见众乐竞奏,傧相入催,再三不止。
此时更有导者已或推之或挽之,令其出堂面北立。女子亦凤巾霞帔而至,不知不觉之间,两人已拜完了天地,明此时依然还坠云五里雾中。
既入洞房,女仪态百种万方,不能明一处,而又天然妩媚,令生倍深眷恋,爱之若狂。
两人在说剑之余,明又细询女子家世,始知女
姓程名楞仙,字香严;兄名南字秋浦,曾为武进士授职都阃,后因与人不睦,因此而被罢官;女父亦是武举出身,为人好结客,江湖术士也好,丐者倡人也罢,至其门有所丐贷无不立应,因此人送外号有“小孟尝”
女子四五岁时,即喜操弓矢,弄弹丸,尝于百步外悬物为的,每发必中。那日与群儿奔驰于场外,恰逢铁脊僧从此过,见到之后大惊曰:“此异材也。”于是领她谒见女父,愿教以诸艺。父方留僧于家,让女兄也随着一起学习。女子于是敛衽拜师,虽然年幼进展却若成人。僧人爱惜不已,悉心教授,三年业成,笑曰:“吾术终于有传人矣!汝可出与天下角,当无不靡。”
女子之术能能穷极变化,可将纳须弥山于芥子中。于是随身带剑一弹丸二,日夕陪伴。可以
口中吐剑,指上出丸,取人首于十里之外。
方前日,逢铁脊僧过女处,偶赞明之奇能,与女子道:汝与他前生前缘。切莫辜负天意也。"
于是吾兄才略施小计,把你留下来。
方才所提到的法显也是铁脊僧之高足,垂涎于女子的美貌,欲得为世外眷属。
女子闻知之后,衔恨刺骨,思有以报之。
及至明入赘女家之后,女子每日必以秘法授生,令与法显角。如此持续一年,女子使之与已演斗,笑道:“尚未可也。”
这边,法显闻女已适人,愤怒不已,于是想以力取之,唯一一点就是忌惮惮师,因而不敢出声。
此时恰逢五台山寺方丈觉果 以寺中有怪物夜出迷僧众,而被其惑者,无一即为所食,前后已及百人,遂飞札召僧,令其运慧剑以斩之。铁僧欣然命驾行。
僧刚走,法显书至,书云:女菩萨心中有一法显,法显心中亦有一女菩萨久矣。如能以秘密法结欢喜缘,则法显将化身为十万金铃,常护名花,永不相犯;如若女菩萨耽外道恋情魔,则将于一刹那间,取汝头颅于衽席之上。不要小看我法显三尺霜锋必不利也。
女子阅书后,狂怒,对明道:“明日我便隐形于汝身,随汝去,汝可与之斗剑,当其神注力酣之时,我猝出杀之以泄此忿,何如?”
明回道:“此法妙则妙矣,然则杀人者抵,国有常刑。我们难道不能遵守么?”女道:“既然如此,使之抱病而毙,何如?”明应诺。
于是相约刻期斗剑于相国寺。
不多日,明前往,法显问道:“女菩萨何不来?”明回道:“闺阁女子,岂容轻见方外之人?”明话还未说完,只见法显剑已突出。明急忙出剑相抵,只见两剑腾跃空中,夭矫若龙。双方大战数百合,难分伯仲。
法显于是口吐双丸,直奔生面,忽然有一剑,自明鼻中而出,径入僧口,僧倒地称称腹痛不已,于是双方罢斗。
而此剑乃女身所化。法显自知为女所所算,于是急忙奔赴秦中求师医治,半道而卒,女子方才返还,在法显腹中共六十日,技艺真是神乎出神。
明见其回,道:吾此刻才知红线聂隐娘之流,古人不欺于我。
(完)
@陌倾颜 2757楼 2013-11-07 09:59:00
回复第2755楼(作者:@子规引月 于 2013-11-07 09:58)
不一会儿,只听得外堂乐作,箫管悠扬,女兄趋入曰:“在下之妹,以君为当代不可或缺的奇才,姿客儒雅又……
==========
那侠女好厉害
-------------------------
恩恩。我描绘得不够传神。这个算篇微武侠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