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怪录——听子规讲古代志怪故事

  86 鸟
  1)
  这个故事是汉代汉代户部侍郎范质说的。
  从前,有一对燕子,不知从何处飞来,在他家的屋檐下筑巢。后来,雌燕因为要孵化小鸟,雄鸟便每日寻来食物喂它,两只鸟有时在房间鸣鸣啾啾,范质也不感到厌烦,觉得是家庭和睦的象征。
  终于,小雏燕们被孵出来了,毛茸茸的,煞是可爱。它们便相互喂食雏燕。
  这天,雌鸟因为没有找到食物,翅膀又受了伤,悲鸣不已,从他处回巢。饥饿导致翅膀无力,因此被范家的猫捉住吃掉了,雄鸟回来后,看见地上的燕毛,鸣叫了许久之后,又在室内盘桓了一阵,才依依不舍地飞走,剩下几只幼燕在嗷嗷叫着。范质便寻了一些食物给雏燕吃。
  几天后,雄燕引来一只雌燕,又象从前一样地哺育雏燕。范质看见它们回来后,便不再喂食雏燕了。
  就这么过了三四天,所有的雏燕一个接一个地掉到地上,辗转着痛苦死去。
  范质的小儿子觉得好奇,于是剖开雏燕的肚子观察一番,终于发现,在雏燕的胃里有蒺藜,是被雄燕后来的配偶喂食的。(出《玉堂闲话》)


  其实我想说,鸳鸯并不是严格意义一夫一妻制的,相反有些在人们心目中很花心的动物却是一夫一妻制的。据我所知,大雁和雕是鸟类中难得的奉行这种制度的两类。至于狼和狐,以及水獭,都是这样。



  2)
  刘潜,陇右人,家中巨富,有一个刚刚及笄的女儿,貌美异常。求亲的人们接踵而至,刘潜都以女儿还小回绝了。
  刘潜家中养了只鹦鹉,擅长说人话,于是女孩每天都和鹦鹉聊天。后来女孩偶然得到一本佛经,鹦鹉天天念佛经,有时如果念错了,女孩马上纠正它。每当鹦鹉念佛经时,女孩一定要烧香。
  这天,鹦鹉忽然对女孩说道:“请把笼子给给我打开,你自己进来住,而我应当要飞走了。”
  女孩觉得很奇怪,于是问它:“怎么突然间这么说呢?”鹦鹉说道:“本来你和我同是一类,你不过偶然托生到刘潜的家里,现在你就要回到原来的种族之中了。原谅我说出这样的话,说实话,别人不认识你,我可认识你。”
  女孩吃惊不小,自己拿不定主意,于是跑去把这事告诉了父亲。刘潜夫妇于是打开笼子,放鹦鹉飞走了。
  从这以后,刘氏夫妇日夜守着女儿,轮流歇息。可是三天后,女孩还是莫名其妙地死了。刘氏夫妇惊愕良久,伤心不已,寻了块地准备埋葬女儿,刚挖好坑,女儿的尸体却突忽然变成只白鹦鹉飞走,不知所踪。(出《大唐奇事》)


  要是鹦鹉真个能通人语,就不会有后世的"岂独伤心是小青"了吧,没准小青就不会爱上自己的影子了。
  关于鹦鹉,有一首唐诗写得不错:
  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
  作者是"一曲菱歌值万 金。”的朱庆馀。成名作为《近试上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倾颜的好故事,哈哈
  
  下午好。谢谢林间和倾颜的话本故事。
  
  3)
  这个故事是同州司马裴沆说的。

  有一次,他和他父亲的从祖兄弟从洛中出发去郑州,路比较崎岖,因此走了好几天。
  这一天的早晨,晨光熹微,小鸟在枝头雀跃着。两人有些累了,便在路上下马歇息。突然听到路旁有人呻吟的声音,于是两人分开蒿草寻找,裴沆终于在荆棘丛中看见一只病鹤,只见病鹤耷拉着翅膀低垂着嘴,而翅膀下面生的恶疮已经腐烂,发出一股异味,患处的毛已然脱落,鹤的叫的声音非常奇特。裴沆正打算救它的时候,突然有个着白衣的老者,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从几十步外走来。他认真地对裴沆说道:“你是年轻人,怎么能解救这只鹤呢?如果能得到人的血给鹤涂上,它就能飞走了。”

  裴沆是一个明白事理,品德高尚的人,他一听这话,急忙捋起袖子说道:"那么用我臂上的血吧,请用刀刺吧。"
  老看了他一眼,笑道:"你这种精神还是值得表扬,勇气也可以鼓励,但是要救这只鹤,必须要三生为人的人的血才有功效。你前世不是人,所以很抱歉你不合格。眼下倒有一个洛中的胡卢生是三世为人之人。这次你出来,也不是有急事要办的样子,怎么不可以去次洛中呢?"
  裴沆听了以后,转身就踏上了返回洛中的道路,走了不到两天,终于走到了洛中。
  到了洛中之后,他没有歇息,立刻去拜访了胡卢生,把这次在路上的经历详细地和盘托出给了胡卢生,并恳切请他能够帮助。胡卢生没有作出任何为难的样子,他在室中寻了一个包袱,打开之后取出一个石头盒子,大小约有二个指头。他接过裴沆递过来的针刺破手臂将血滴满一盒,然后交给裴沆说:“话不多说,。”

  裴沆带着东西,回到了方前遇到鹤的地方,这时老者已经等在那里,高兴地对他说道:“你真是一个守信用的人呀。”说完之后就请他把血全部均匀地涂到那只鹤的伤口上,之后,老者又邀请裴沆道:“老朽住的地方离这里也不太远,如果你不嫌弃,倒是可以去少呆一会。”裴沆觉得这老人虽然年纪大,但看得出不是一个寻常之人,于是便称他为老伯,跟着他去了。
  两人并肩走了好几里路,终于来到了一个庄园。竹篱笆,茅草屋,庭院荒草遍地。裴沆突然觉得很渴,便向老人讨要水喝,老人于是指着一个用土做的神龛说道:“这里面还有一点水,你可以把它取出来喝。”
  裴沆走上前去看那神龛,见上面有一个杏核,还有一把象斗笠一样的扇子,而神龛底部装满水,水的颜色竟然是纯白的。裴沆于是用力举起神龛把水喝了,奇怪的是虽然只有这么一点,但是他却不再饥渴,感觉水的味道象是杏酪。裴沆方才知道老人是个隐居的高人,再三行礼,表示愿意做老人手下一个打扫庭院的人。老人说道:“不了,你在这一世上还有点官禄,所以你即使跟着我隐居,也不会坚持到底的,不过你的叔叔倒是一个真正得道的高人,我很早就和他有所交往,这些你自然是不会知道。正好现在我有一封信,交给你,我相信你一定能送到。”老者于是仔细地包装好一个包裹,那个大小形状象个盒子,包好以后,老者告诫他记得切勿私自打开看。做完这些之后,老者又领着着裴沆去看那只鹤,才这么点时间,那只鹤受损的地方已经长出新毛。
  老者侧首对裴沆说:“刚才你喝的是杏浆,应此不但应为九族的血缘亲情而哭泣,并且不能接近酒色。”裴沆于是又回到洛中,走在路上的时候十分好奇,想打开包裹看一看,却看见小包的四角各有一条小红蛇露出头来,伸出长长的信子,裴沆感到有些害怕,于是没有打开。等到他的叔叔接过包裹之后打开一看,里面竟然有一升多象是大麦饭粒的东西。裴沆不知道那是什么。

  裴沆活了九十七岁。至于他的叔叔,在收到包袱之后便去了王屋山,他从此再也没有见到他叔叔。

  (岀《酉阳杂俎》)


  关于裴沆:
  唐僖宗时,担任主考官的崔沆录取了一个叫崔瀣的考生。所以有人开玩笑,将他俩的单名连起来是“沆瀣”两字。指“沆”、 “瀣”两人连成一气。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 本成语来源于宋·钱易《南部新书》:“乾符二年,崔沆放崔瀣榜;谈者称‘座主门生;沆瀣一气。’”

  关于这个故事
  1)老者是鹤吗?不知
  2)大麦饭粒样的,是麦饭石么?
  
  晚上好,@林间煮鹤 @陌倾颜
  @千川小羽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