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个沙发再说,趁林间小羽鸦葱瑾萱倾颜都不在。
奇闻怪录——听子规讲古代志怪故事
呃,没抢到,大家晚安,我去困了。
@天之涯字 6418楼 2013-12-09 00:01:00
来看看
—————————————————
欢迎欢迎
来看看
—————————————————
欢迎欢迎
@1987金不换 6438楼 2013-12-09 07:48:00
来盖楼,此帖不可沉
—————————————————
谢谢新朋友。。
来盖楼,此帖不可沉
—————————————————
谢谢新朋友。。
@慕容瑾萱 6440楼 2013-12-09 08:08:00
金庸写过的。
金庸写过的。
秤掀蛇
俗传有秤掀蛇,人被称者必死。余年十六,偕弟载熙,至东栅金怀亭舅太翁家,探病而还。至大悲桥之西,闻耳后泼刺一声,回视之,则一蛇在地,昂首疾追而来,遍身星点斑然如秤。离地约四五尺,惟后半著地,其行如风。
余及弟魂魄皆飞,狂奔至赵冢坟,始敢回顾,而蛇已不见。到家问余母,母言此秤掀蛇也。
后至冬杪,而弟病,至次年春分后竟卒,年十二。今忆之,心犹怦怦然动也。
相传蛇之量人,其长过于是人则死。解之之法:当蛇之起立,随手拾一物抛起,呼曰:“你长不及我长。”蛇辄翻身而卧,舒其足盈千。必散发示之曰:“你脚多不如我发多。”蛇乃收足伏地。即取身上衣带尽断之,呼曰:“我去矣!”蛇必死。
说见李绪光《台湾杂记》,恨当时未之知也。
俗传有秤掀蛇,人被称者必死。余年十六,偕弟载熙,至东栅金怀亭舅太翁家,探病而还。至大悲桥之西,闻耳后泼刺一声,回视之,则一蛇在地,昂首疾追而来,遍身星点斑然如秤。离地约四五尺,惟后半著地,其行如风。
余及弟魂魄皆飞,狂奔至赵冢坟,始敢回顾,而蛇已不见。到家问余母,母言此秤掀蛇也。
后至冬杪,而弟病,至次年春分后竟卒,年十二。今忆之,心犹怦怦然动也。
相传蛇之量人,其长过于是人则死。解之之法:当蛇之起立,随手拾一物抛起,呼曰:“你长不及我长。”蛇辄翻身而卧,舒其足盈千。必散发示之曰:“你脚多不如我发多。”蛇乃收足伏地。即取身上衣带尽断之,呼曰:“我去矣!”蛇必死。
说见李绪光《台湾杂记》,恨当时未之知也。
故事出自《埋忧集》
@鸦葱 6453楼 2013-12-09 10:37:00
@子规引月 6402楼 2013-12-08 23:21:00
抢个沙发再说,趁林间小羽鸦葱瑾萱倾颜都不在。
-----------------------------
子规太卑鄙了T.T
—————————————————
呵呵,鸦葱太坏了。哈哈
@子规引月 6402楼 2013-12-08 23:21:00
抢个沙发再说,趁林间小羽鸦葱瑾萱倾颜都不在。
-----------------------------
子规太卑鄙了T.T
—————————————————
呵呵,鸦葱太坏了。哈哈
@鸦葱 6461楼 2013-12-09 10:50:00
@慕容瑾萱 6458楼 2013-12-09 10:43:00
我居然有抱抱吗?鸦葱你真好诶!
-----------------------------
顺便借子规的楼打个广告。。欢迎瑾萱去看我的故事~ 《虚烟堂》: http://bbs.tianya.cn/post-16-919697-1.shtml#1
趁子规还没发现之前遁走。。。
—————————————————
已经发现了,你跑不了了……
欢迎广告Y(^_^)Y
这个表情不错吧。
@慕容瑾萱 6458楼 2013-12-09 10:43:00
我居然有抱抱吗?鸦葱你真好诶!
-----------------------------
顺便借子规的楼打个广告。。欢迎瑾萱去看我的故事~ 《虚烟堂》: http://bbs.tianya.cn/post-16-919697-1.shtml#1
趁子规还没发现之前遁走。。。
—————————————————
已经发现了,你跑不了了……
欢迎广告Y(^_^)Y
这个表情不错吧。
故事马上奉上,周一事多,有点慢。
按例先上一小故事。
兴元民有得路遗小儿者,育以为子,数岁美姿首。民夫妇计曰:"使女也 ,教之歌舞,独不售数十万钱耶?"
妇曰:‘"固可诈为也。"因纳深屋中,节其食饮,肤发腰步,皆饰治之。比年十二三,嫣然美女子也。
携至成都,教以新声,又绝警慧 ,益秘之,不使人见,人以为奇货。里巷民求为妻,不可,曰:"此女当归之贵人。’"于是女僧及贵游好事者踵其门, 一觌面辄避去,犹得钱数千,谓之看钱。
久之,有某通判者来成都,一见心醉,要其父,必欲得之,与直至七十万钱乃售。 既成券,喜甚,置酒与客饮,使女歌侑酒 。
夜半客去,拥而致之房,男子也。大惊 ,遣人呼其父母,则遁去不知踪迹。告官召捕之,亦卒不获
(出自廉宣《清尊录 》,《说郛》卷三
四上。)。
兴元民有得路遗小儿者,育以为子,数岁美姿首。民夫妇计曰:"使女也 ,教之歌舞,独不售数十万钱耶?"
妇曰:‘"固可诈为也。"因纳深屋中,节其食饮,肤发腰步,皆饰治之。比年十二三,嫣然美女子也。
携至成都,教以新声,又绝警慧 ,益秘之,不使人见,人以为奇货。里巷民求为妻,不可,曰:"此女当归之贵人。’"于是女僧及贵游好事者踵其门, 一觌面辄避去,犹得钱数千,谓之看钱。
久之,有某通判者来成都,一见心醉,要其父,必欲得之,与直至七十万钱乃售。 既成券,喜甚,置酒与客饮,使女歌侑酒 。
夜半客去,拥而致之房,男子也。大惊 ,遣人呼其父母,则遁去不知踪迹。告官召捕之,亦卒不获
(出自廉宣《清尊录 》,《说郛》卷三
四上。)。
@慕容瑾萱 6495楼 2013-12-09 11:37:00
不急,子规你慢慢写。我们就负责把帖顶起来。
—————————————————
谢谢瑾萱,同谢某鸟。
不急,子规你慢慢写。我们就负责把帖顶起来。
—————————————————
谢谢瑾萱,同谢某鸟。
120 如此艳遇(京师异妇人)
北宋宣和某年元夕。京师某士人因见门外游人如织,心念去城中赏玩,若能遇一佳人,成一佳话,必也是人生一大极幸事。
他放下书本,整饬衣冠,手持纸扇,悠悠哉哉地出了门。
到了护城河边,果然人山人海,他不禁吟诵道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 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步行至美美楼下,观者如潮,不可前进,他正在叹息自己心晚来一步的时候,一侧目便瞥见了那个站在人群角落,仓惶四顾,举止流连,脚步踌躇的女子。
这女子生得极为貌美,怎见得:
眉头一皱,似比病西施美三分;脚步三挪,却胜凌波子俏数合。
他不禁喜从心来,叹道:"不想美人来得如此之迅捷。当即在身上掸了掸,拂去不曾有的灰迹。上前问道:"小生某某,试问姑娘为何独自在此,无人相伴左右。"那女子抬头见他,泪眼盈盈,真个人见人怜,他在心底叹道。只见那女子道:"奴家与女侣相约至此,逐队观灯,适才遇人群极獈,仓促间回顾,不料已失伴侣所在。"士人听后,窃喜不已,便道:"如蒙不弃,某携汝观灯,若何?某无妻妾,若能得卿相伴,毕生之幸事。"
那女子略作迟疑,便回道:"与其在此被恶人所掳卖去,倒不如随君去,奴家念君也不似恶人,情愿为君执笤帚。"
士人之欣喜,可谓冲上云霄。于是他上前携女子之手,感觉女子手似葇荑,近观女子肌肤,在灯火阑珊下,更觉可爱逼人。两人赏了一阵花灯,士人已是急不可耐,连忙催促还舍。
是夜,烛影摇动,士人流连忘返,直至晨曦。
士人得佳人,也无心再观于功课,日夜与女子颠龙倒凤,凡女子所求,士人必应,每餐食,士人必令女子坐于其股,亲自喂服。出则牵手而入,归必携手同回。如此半年之久。令人奇怪的是,半年之内,却并没有人前来寻找失踪女子。士人不以为意,思忖道:其必然为孤女,如此一来,便不费媒妁,善莫大焉。
于是宠爱女子愈甚,自从遇见此女之后,他便不再流连烟花柳巷之地,与一众狐朋狗友也少有往来。
这一日,他正喂食女子时,忽记许久未与好友聚会,于是召集好友前来家中欢饮。众人寒暄调笑之间,士人命女子出户侑酒,友人皆叹士人好福分,得此丽人,难怪半年不与我辈往来,原来是坠入温柔乡矣。理解,理解!"女子轮番劝酒,众人大醉,口中有声:"某若是遇此等女子,此生不虚,死又何足憾。"
惟有一友人,与士人交好异于他人,士人以亲兄待之,此人觉得怪异,但见众人正在欢乐时,又不便扫兴。勉强喝完酒之后,便借家中有事,匆匆离去,士人欲相劝,有人道:"若晚归,家中夜叉发威矣。"众人大笑,士人也不再挽留。士人送友至门口,友人再三回首,似有话说,但终究没能说出口,只是双手抱拳道别而去。
几天以后,该友人又前来,一进门劈头就问:"前几日所见女子,是何来历?怎么得到的,用何种办法?"士人回道:"我以金买得。"
"放屁!"友人怒道:"我把你当作亲弟才这般对你,你就这般诳哥哥?老实与我讲。"
士人回道:"哥哥息怒,哥哥息怒。乃是半年前在元夕偶遇,其言与女伴失路,在街市踌躇,幸而遇我,我便将其引至家门。"
"弟好生糊涂。"友人道:"那这半年,可有人来寻失踪之人?弟可知女子姓甚名谁,家住何处,父母兄弟可有?"
"实不知。"
"不知?我实话与你言之,那日我们吃酒,我见她每每经过烛火,颜色变幻一次,我料得她并非人类。贤弟万万小心为上。"
"哥哥你多虑了,我与她恩爱已逾半年,肌肤之亲之时,也未尝觉其异于她人。怎么会有事呢?哥哥不要再说了。"
"你……"友人做出恨恨的样子说道:"既然如此,那我不再勉强劝你,你好自为之,葆真宫王文卿法师善符箓。你可前往拜访他,如若有祟,他必然会帮你,如若无,也不伤大碍。就当我这个做哥的多管闲事,你当作放屁好了。"说罢拂袖而去。
士人急忙奔上前,友人已走远,他心道:若果如兄长所言,我岂不危矣。还是听从哥哥这劝。"于是上山拜见真人。
王师此时正和众道友在论道,一见士人,大惊:"妖气迷慢,有冲天之势,已经无法治了,此崇天赋极高,难于应付,非寻常鬼魅可以比。将来万一我有难,在座诸位可以为我作个见证。在座的道人道行太浅,听得王师道行深厚,竟作如此之语,骇然不已。纷纷站起欲辞,王师命稍安勿躁。此事与列位无关。
士人已早先听得友人之言,也不再有所隐瞒,便一五一十地将事件的来龙去脉讲个透。
王师问:"此物平时有何嗜好"士人道:"一钱箧极精巧,常佩于腰间,不以示人。"王于是用朱笔书二符授与士人道:"公回去之后,等待她睡着后,以一置其首.一置箧中。"士人诺诺而去。
刚进门,女子大骂:"我已与你相伴半年,托身于你,却未尝得到半点信任,你还请道士书符,把我当作鬼看,试问这半年来,我可曾有半点负你。你倒是说耶?"士人进不了门,因为女子正叉腰堵在门口。
士人忙上前道:"娘子这是那里言语,我爱娘子若是,又怎会弃娘子如鬼呢?"说罢欲抱女子。
女子拨开他手,怒道:"犹嘴硬耶?方才仆人与我言一符欲置吾首,一置箧中,还想诳我到几时,以我为寺中吃斋老尼,不晓世事么。"士人张口结舌,不能出言。女子返身进户闭屋。
士人怒,忙去问仆人,仆人最初不肯言。士人开始生疑。
等到晚间睡时,女子张灯不息,不脱衣,睁眼至天明。士人窘迫不已,无可奈何之下又去问王师,王师笑道:"此物若不心虚,何以至如是,它躲得过昨夜,难道可以夜夜如此乎?我与你言,此物今晚必寝,到时间你便按我说的法子去做,记住,不可与之合欢。"
这天晚上,女子果然熟睡,士人按法施符之后,困倦不已,也睡去,天明之后,士人见枕畔无人,便认为鬼已遁去。
二天之后,开封府遣狱卒逮王师下狱。王师困惑不已,忙问为何,狱卒道:"某家妇人患病三年,方才临死之前突然大呼道:'葆真宫王法师杀我'说完便死。她家人为之沐浴准备入棺,忽然见她头上以及腰间有符。于是他们报官,上面之字乃你所书,你以妖术致人死命。不抓你抓谁。"
王大叫冤枉,于是把士人所求和盘托出,官府又抓来士人,以及士人至交好友,还有葆真宫当日在场所有道士见证,方才免王师及士人之罪,此案最后不了了之。
那么此妇人到底是人还是鬼呢?不得所知,因而道士的举措正确与否,也不能评判。
古代人婚娶,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男子娶前未能见女方模样,妍媸美丑,皆在掀开凤冠那一刹那。女子八岁后便养于深闺。所谓女子无才便是德,并不是说女子没有才能,便是德行一件,而是女子要么有才,要么有德,妇容妇德妇行妇工,而男人最看重要的还是容貌,然后才是德行举止女红。古今皆同。
所以青楼女子以容貌以及才德取胜,这就成为了男子喝花酒的借口,古代老鸨介绍手下女子,也会说:"容貌无双,才艺双绝。"而现在的只会说:"……"。所谓家花不如野花香,妻不如妾,妾不如偷。诚如此。
貌似扯远了。
回过头来说,男人都想有艳遇,或者说人都想有艳遇,古往今来,那些走在路上能踩住佳人裙裾的男子,那些有女子夜深自荐枕席的男子,几乎都没有好下场。何也,天上不会掉馅饼,即使有,代价绝对不是馅饼能所抵偿的
而所谓才子佳人,皆大团圆。不过是酸腐文人的臆想。不过是为了在看厌发妻之后,为自己寻一别妾找的托辞而已。所以艳遇这事,不可戏为真。
一番言语,仅供一笑。
(此故事出自《夷坚志》)
北宋宣和某年元夕。京师某士人因见门外游人如织,心念去城中赏玩,若能遇一佳人,成一佳话,必也是人生一大极幸事。
他放下书本,整饬衣冠,手持纸扇,悠悠哉哉地出了门。
到了护城河边,果然人山人海,他不禁吟诵道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 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步行至美美楼下,观者如潮,不可前进,他正在叹息自己心晚来一步的时候,一侧目便瞥见了那个站在人群角落,仓惶四顾,举止流连,脚步踌躇的女子。
这女子生得极为貌美,怎见得:
眉头一皱,似比病西施美三分;脚步三挪,却胜凌波子俏数合。
他不禁喜从心来,叹道:"不想美人来得如此之迅捷。当即在身上掸了掸,拂去不曾有的灰迹。上前问道:"小生某某,试问姑娘为何独自在此,无人相伴左右。"那女子抬头见他,泪眼盈盈,真个人见人怜,他在心底叹道。只见那女子道:"奴家与女侣相约至此,逐队观灯,适才遇人群极獈,仓促间回顾,不料已失伴侣所在。"士人听后,窃喜不已,便道:"如蒙不弃,某携汝观灯,若何?某无妻妾,若能得卿相伴,毕生之幸事。"
那女子略作迟疑,便回道:"与其在此被恶人所掳卖去,倒不如随君去,奴家念君也不似恶人,情愿为君执笤帚。"
士人之欣喜,可谓冲上云霄。于是他上前携女子之手,感觉女子手似葇荑,近观女子肌肤,在灯火阑珊下,更觉可爱逼人。两人赏了一阵花灯,士人已是急不可耐,连忙催促还舍。
是夜,烛影摇动,士人流连忘返,直至晨曦。
士人得佳人,也无心再观于功课,日夜与女子颠龙倒凤,凡女子所求,士人必应,每餐食,士人必令女子坐于其股,亲自喂服。出则牵手而入,归必携手同回。如此半年之久。令人奇怪的是,半年之内,却并没有人前来寻找失踪女子。士人不以为意,思忖道:其必然为孤女,如此一来,便不费媒妁,善莫大焉。
于是宠爱女子愈甚,自从遇见此女之后,他便不再流连烟花柳巷之地,与一众狐朋狗友也少有往来。
这一日,他正喂食女子时,忽记许久未与好友聚会,于是召集好友前来家中欢饮。众人寒暄调笑之间,士人命女子出户侑酒,友人皆叹士人好福分,得此丽人,难怪半年不与我辈往来,原来是坠入温柔乡矣。理解,理解!"女子轮番劝酒,众人大醉,口中有声:"某若是遇此等女子,此生不虚,死又何足憾。"
惟有一友人,与士人交好异于他人,士人以亲兄待之,此人觉得怪异,但见众人正在欢乐时,又不便扫兴。勉强喝完酒之后,便借家中有事,匆匆离去,士人欲相劝,有人道:"若晚归,家中夜叉发威矣。"众人大笑,士人也不再挽留。士人送友至门口,友人再三回首,似有话说,但终究没能说出口,只是双手抱拳道别而去。
几天以后,该友人又前来,一进门劈头就问:"前几日所见女子,是何来历?怎么得到的,用何种办法?"士人回道:"我以金买得。"
"放屁!"友人怒道:"我把你当作亲弟才这般对你,你就这般诳哥哥?老实与我讲。"
士人回道:"哥哥息怒,哥哥息怒。乃是半年前在元夕偶遇,其言与女伴失路,在街市踌躇,幸而遇我,我便将其引至家门。"
"弟好生糊涂。"友人道:"那这半年,可有人来寻失踪之人?弟可知女子姓甚名谁,家住何处,父母兄弟可有?"
"实不知。"
"不知?我实话与你言之,那日我们吃酒,我见她每每经过烛火,颜色变幻一次,我料得她并非人类。贤弟万万小心为上。"
"哥哥你多虑了,我与她恩爱已逾半年,肌肤之亲之时,也未尝觉其异于她人。怎么会有事呢?哥哥不要再说了。"
"你……"友人做出恨恨的样子说道:"既然如此,那我不再勉强劝你,你好自为之,葆真宫王文卿法师善符箓。你可前往拜访他,如若有祟,他必然会帮你,如若无,也不伤大碍。就当我这个做哥的多管闲事,你当作放屁好了。"说罢拂袖而去。
士人急忙奔上前,友人已走远,他心道:若果如兄长所言,我岂不危矣。还是听从哥哥这劝。"于是上山拜见真人。
王师此时正和众道友在论道,一见士人,大惊:"妖气迷慢,有冲天之势,已经无法治了,此崇天赋极高,难于应付,非寻常鬼魅可以比。将来万一我有难,在座诸位可以为我作个见证。在座的道人道行太浅,听得王师道行深厚,竟作如此之语,骇然不已。纷纷站起欲辞,王师命稍安勿躁。此事与列位无关。
士人已早先听得友人之言,也不再有所隐瞒,便一五一十地将事件的来龙去脉讲个透。
王师问:"此物平时有何嗜好"士人道:"一钱箧极精巧,常佩于腰间,不以示人。"王于是用朱笔书二符授与士人道:"公回去之后,等待她睡着后,以一置其首.一置箧中。"士人诺诺而去。
刚进门,女子大骂:"我已与你相伴半年,托身于你,却未尝得到半点信任,你还请道士书符,把我当作鬼看,试问这半年来,我可曾有半点负你。你倒是说耶?"士人进不了门,因为女子正叉腰堵在门口。
士人忙上前道:"娘子这是那里言语,我爱娘子若是,又怎会弃娘子如鬼呢?"说罢欲抱女子。
女子拨开他手,怒道:"犹嘴硬耶?方才仆人与我言一符欲置吾首,一置箧中,还想诳我到几时,以我为寺中吃斋老尼,不晓世事么。"士人张口结舌,不能出言。女子返身进户闭屋。
士人怒,忙去问仆人,仆人最初不肯言。士人开始生疑。
等到晚间睡时,女子张灯不息,不脱衣,睁眼至天明。士人窘迫不已,无可奈何之下又去问王师,王师笑道:"此物若不心虚,何以至如是,它躲得过昨夜,难道可以夜夜如此乎?我与你言,此物今晚必寝,到时间你便按我说的法子去做,记住,不可与之合欢。"
这天晚上,女子果然熟睡,士人按法施符之后,困倦不已,也睡去,天明之后,士人见枕畔无人,便认为鬼已遁去。
二天之后,开封府遣狱卒逮王师下狱。王师困惑不已,忙问为何,狱卒道:"某家妇人患病三年,方才临死之前突然大呼道:'葆真宫王法师杀我'说完便死。她家人为之沐浴准备入棺,忽然见她头上以及腰间有符。于是他们报官,上面之字乃你所书,你以妖术致人死命。不抓你抓谁。"
王大叫冤枉,于是把士人所求和盘托出,官府又抓来士人,以及士人至交好友,还有葆真宫当日在场所有道士见证,方才免王师及士人之罪,此案最后不了了之。
那么此妇人到底是人还是鬼呢?不得所知,因而道士的举措正确与否,也不能评判。
古代人婚娶,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男子娶前未能见女方模样,妍媸美丑,皆在掀开凤冠那一刹那。女子八岁后便养于深闺。所谓女子无才便是德,并不是说女子没有才能,便是德行一件,而是女子要么有才,要么有德,妇容妇德妇行妇工,而男人最看重要的还是容貌,然后才是德行举止女红。古今皆同。
所以青楼女子以容貌以及才德取胜,这就成为了男子喝花酒的借口,古代老鸨介绍手下女子,也会说:"容貌无双,才艺双绝。"而现在的只会说:"……"。所谓家花不如野花香,妻不如妾,妾不如偷。诚如此。
貌似扯远了。
回过头来说,男人都想有艳遇,或者说人都想有艳遇,古往今来,那些走在路上能踩住佳人裙裾的男子,那些有女子夜深自荐枕席的男子,几乎都没有好下场。何也,天上不会掉馅饼,即使有,代价绝对不是馅饼能所抵偿的
而所谓才子佳人,皆大团圆。不过是酸腐文人的臆想。不过是为了在看厌发妻之后,为自己寻一别妾找的托辞而已。所以艳遇这事,不可戏为真。
一番言语,仅供一笑。
(此故事出自《夷坚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