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安各位。
奇闻怪录——听子规讲古代志怪故事
@由爱而生忧 7110楼 2013-12-15 04:06:00
回复第170楼(作者:@子规引月 于 2013-10-11 16:56)
当晚,郑亚辗转反侧,未能沉眠。朦胧中梦见妻子前来托梦说:“我命不该绝,注定要为你产下一个儿子,不……
==========
为何和尚自称贫道?
—————————————————
唐朝和尚也有自称贫道的,但是较少。
回复第170楼(作者:@子规引月 于 2013-10-11 16:56)
当晚,郑亚辗转反侧,未能沉眠。朦胧中梦见妻子前来托梦说:“我命不该绝,注定要为你产下一个儿子,不……
==========
为何和尚自称贫道?
—————————————————
唐朝和尚也有自称贫道的,但是较少。
@玫瑰花子 7112楼 2013-12-15 10:31:00
看了子规的帖子,我发现我们江淮地区还挺多志怪故事的,不过我从小到大未曾听大人们讲过什么,嘻嘻
—————————————————
嗯嗯,江淮是发达地区呀在宋代。
看了子规的帖子,我发现我们江淮地区还挺多志怪故事的,不过我从小到大未曾听大人们讲过什么,嘻嘻
—————————————————
嗯嗯,江淮是发达地区呀在宋代。
128 鬼妻(原题齐饶州女)
韦会,湖州参军,娶妻饶州刺史齐推之女。
大唐穆宗长庆三年,韦会奉圣上旨,赴调上京,此时妻子有孕在身,不便远行,便将妻子送归鄱阳娘家待产,独身一人赶赴京都。
这年的十一月某日,韦妻临产前夜,她忽地看见一位身长丈余的彪汉,身披金甲,手执斧钺,怒目而喝:“我乃梁朝陈将军,居此地久矣,汝乃何人?竟敢玷污我高贵住所!"正说着,便举起斧钺,向齐氏砍来。
齐氏见状,惊恐不已,忙乞求道:“我乃凡夫俗子,眼缘有限,实不知将军下榻此处,承蒙教诲,请宽限我些时间,我即刻便搬走。”
陈将军说道:“若是不赶紧搬走,我将杀了你。”
此时齐氏身边服侍奴婢,都听到了她哀求之声,慌忙起来察看,却见齐氏汗流浃背,神情恍惚,若有所失状。众人一番左问右问,齐氏才慢慢说出事情的经过。众人听后也惊慌不已,但又不敢吵醒老夫人,只得惴惴然度过一夜。
好不容易终于等到天亮,侍女来不及洗漱便慌忙跑去告诉齐刺史。刺史为人一向刚正禀直,不信鬼神之说,觉得此事小题大作,于是置之不理。
第二天夜间三更时分,那个巨塔般魁梧的陈将军又现在齐氏之房,他怒吼道:"前番你不知情由,我恕你不知之罪,现今已知此乃我府,何以不还离去,我又岂可容你!"说罢举起了斧钺欲往下砍。
齐氏又烧苦求道:“奈何父亲倔犟,不听我的诉求,我一弱女子,实不敢抗拒神明,请容我至天亮,到时候你便不说,我也搬走,若是此番我不搬,情愿领死!"
将军怒气冲冲,转身而去。
天才微亮,齐氏便让侍婢另外打扫一房间,便将床铺搬移过去,此刻刚要搬床之际,恰遇刺史方办完公事完毕回家,见此状况,莫名其妙,便问其原因,侍婢只得实话实说。
刺史听了大怒:"来人,拖下去打三十棍。"奴婢苦苦哀求,刺史道“将产之人身体极度虚弱,因而正气不足,邪气趁虚便至,妖言由此而生,又怎信以为真!”女儿又哭着请求,刺史态度强硬,坚决不允。
夜深深。
刺史为了保护女儿,亲自睡在女儿卧室之前厅,堂中四周也加人手,加烛来确保女儿安全。
三更时分,齐氏房中传来惊悸的叫声。刺史慌忙冲上前去,推门进去一看,眼前之景让他几近昏厥,众人推方才站稳:女儿头已被砍破,血流满床。
刺史悲痛至极,悔恨得直捶脑。深恨此刻即便自己拔刀自刎,也对不起女儿。只好暂将女儿遗体另停他房,派人火速向韦会报信。
韦会,作为一个小小的文吏,此时已被朝中大臣所罢黜。他只得黯然回乡。路上因与报信者不同路,便错失了接受妻子的凶讣。
走到离饶州一百多里之处,韦会突见,一间小屋门口站着一妇人,无论仪容还是神态,酷 似妻子齐氏。他疑惑不已,便拉来仆人指着妇人说:“你可见到那人?怎么如此像我妻?”
仆人说道:“夫人是刺史爱女,又怎可走到这里。定是郎君思娘子心切,何况这世上长得很酷似之人有许多。”
但韦会左看右看,觉得此女必是齐氏,于是 便跃马向前,却见那妇人却走进门,将门斜掩。韦会觉得自己可能认错人了,便想打马而走,但他又不死心,转身之后又回头看了眼,妇人正从门中而出,一见他便道:"韦君,何以视妾如无物?。”韦会一听声音,便急忙下马审视一番,果然是他的妻子。韦会惊诧万分,于是询问妻子为何会流落此。
妻子于是将陈将军之事和盘托出。号啕大哭并道:“妾本乃是愚笨而又丑陋之人,却有幸能成为您的妻子,自认言辞抑或情理,没有对不住您,如今刚想尽妇道,与君白首共老,却不料枉为狂鬼所杀。我方才查了一下生死之簿,我应该还可再活二十八年。眼前便有个办法可以自救,不知君可否出于同情之心,助妾一臂之力。”
韦会,湖州参军,娶妻饶州刺史齐推之女。
大唐穆宗长庆三年,韦会奉圣上旨,赴调上京,此时妻子有孕在身,不便远行,便将妻子送归鄱阳娘家待产,独身一人赶赴京都。
这年的十一月某日,韦妻临产前夜,她忽地看见一位身长丈余的彪汉,身披金甲,手执斧钺,怒目而喝:“我乃梁朝陈将军,居此地久矣,汝乃何人?竟敢玷污我高贵住所!"正说着,便举起斧钺,向齐氏砍来。
齐氏见状,惊恐不已,忙乞求道:“我乃凡夫俗子,眼缘有限,实不知将军下榻此处,承蒙教诲,请宽限我些时间,我即刻便搬走。”
陈将军说道:“若是不赶紧搬走,我将杀了你。”
此时齐氏身边服侍奴婢,都听到了她哀求之声,慌忙起来察看,却见齐氏汗流浃背,神情恍惚,若有所失状。众人一番左问右问,齐氏才慢慢说出事情的经过。众人听后也惊慌不已,但又不敢吵醒老夫人,只得惴惴然度过一夜。
好不容易终于等到天亮,侍女来不及洗漱便慌忙跑去告诉齐刺史。刺史为人一向刚正禀直,不信鬼神之说,觉得此事小题大作,于是置之不理。
第二天夜间三更时分,那个巨塔般魁梧的陈将军又现在齐氏之房,他怒吼道:"前番你不知情由,我恕你不知之罪,现今已知此乃我府,何以不还离去,我又岂可容你!"说罢举起了斧钺欲往下砍。
齐氏又烧苦求道:“奈何父亲倔犟,不听我的诉求,我一弱女子,实不敢抗拒神明,请容我至天亮,到时候你便不说,我也搬走,若是此番我不搬,情愿领死!"
将军怒气冲冲,转身而去。
天才微亮,齐氏便让侍婢另外打扫一房间,便将床铺搬移过去,此刻刚要搬床之际,恰遇刺史方办完公事完毕回家,见此状况,莫名其妙,便问其原因,侍婢只得实话实说。
刺史听了大怒:"来人,拖下去打三十棍。"奴婢苦苦哀求,刺史道“将产之人身体极度虚弱,因而正气不足,邪气趁虚便至,妖言由此而生,又怎信以为真!”女儿又哭着请求,刺史态度强硬,坚决不允。
夜深深。
刺史为了保护女儿,亲自睡在女儿卧室之前厅,堂中四周也加人手,加烛来确保女儿安全。
三更时分,齐氏房中传来惊悸的叫声。刺史慌忙冲上前去,推门进去一看,眼前之景让他几近昏厥,众人推方才站稳:女儿头已被砍破,血流满床。
刺史悲痛至极,悔恨得直捶脑。深恨此刻即便自己拔刀自刎,也对不起女儿。只好暂将女儿遗体另停他房,派人火速向韦会报信。
韦会,作为一个小小的文吏,此时已被朝中大臣所罢黜。他只得黯然回乡。路上因与报信者不同路,便错失了接受妻子的凶讣。
走到离饶州一百多里之处,韦会突见,一间小屋门口站着一妇人,无论仪容还是神态,酷 似妻子齐氏。他疑惑不已,便拉来仆人指着妇人说:“你可见到那人?怎么如此像我妻?”
仆人说道:“夫人是刺史爱女,又怎可走到这里。定是郎君思娘子心切,何况这世上长得很酷似之人有许多。”
但韦会左看右看,觉得此女必是齐氏,于是 便跃马向前,却见那妇人却走进门,将门斜掩。韦会觉得自己可能认错人了,便想打马而走,但他又不死心,转身之后又回头看了眼,妇人正从门中而出,一见他便道:"韦君,何以视妾如无物?。”韦会一听声音,便急忙下马审视一番,果然是他的妻子。韦会惊诧万分,于是询问妻子为何会流落此。
妻子于是将陈将军之事和盘托出。号啕大哭并道:“妾本乃是愚笨而又丑陋之人,却有幸能成为您的妻子,自认言辞抑或情理,没有对不住您,如今刚想尽妇道,与君白首共老,却不料枉为狂鬼所杀。我方才查了一下生死之簿,我应该还可再活二十八年。眼前便有个办法可以自救,不知君可否出于同情之心,助妾一臂之力。”
韦会听后说道:“娘子这又是何言语?以我俩夫妇之情,相互帮助,理所应当,如同这鹣鹣鸟、比目鱼,少了一个另一个就不能生存。倘若剩我一人,我又去何处寻安身立命所在?眼下若有办法,哪怕赴汤蹈火,我也会在所不辞。可如今你我生死异路,而幽晦又难知,却如何竭诚尽力,我愿听你计谋。”
齐氏说:“此村往东几里,住着一个教私塾的田先生,此人怪异之极,难以描述,若是你能下马步行,到他门口后,像拜见大官一样谒拜他,然后再垂泪诉冤,此时他一定大怒。
怒极后而至于辱骂,辱骂完后而至捶打、拖拽、唾弃,无论如何,你对这些折磨,都要耐性忍受,因为只有尽数忍受够诸般羞辱之后,他才会同情你,如此这般,我才生还有望。虽然田先生容貌的确有些异于常人,但阴间之事,样样通晓。”说完之后,韦便与齐氏便一同前行。
韦氏于是将马缰递与齐氏,齐氏哭道:“我如今之身,已非旧日之身,君即便骑马也难追得上。如今事情急迫,万望您不要推辞。”韦会于是狂抽胯下之马,跟着齐氏,却有时被齐落下好长一段距离。
几里之后,远晀道北,座落着一草堂。齐氏指着说道:“此乃先生之住地。你救我之心务必要坚定, 今日即使有万般苦难也不要后退。您今日受的凌辱,妾来日一定百倍偿还。记住千万别动怒,您若有怒容,今日你我便是永诀之日,您努力去做吧,妾告辞了。”
说完,齐氏挥泪而去,才走几步远,便已不见了。
齐氏说:“此村往东几里,住着一个教私塾的田先生,此人怪异之极,难以描述,若是你能下马步行,到他门口后,像拜见大官一样谒拜他,然后再垂泪诉冤,此时他一定大怒。
怒极后而至于辱骂,辱骂完后而至捶打、拖拽、唾弃,无论如何,你对这些折磨,都要耐性忍受,因为只有尽数忍受够诸般羞辱之后,他才会同情你,如此这般,我才生还有望。虽然田先生容貌的确有些异于常人,但阴间之事,样样通晓。”说完之后,韦便与齐氏便一同前行。
韦氏于是将马缰递与齐氏,齐氏哭道:“我如今之身,已非旧日之身,君即便骑马也难追得上。如今事情急迫,万望您不要推辞。”韦会于是狂抽胯下之马,跟着齐氏,却有时被齐落下好长一段距离。
几里之后,远晀道北,座落着一草堂。齐氏指着说道:“此乃先生之住地。你救我之心务必要坚定, 今日即使有万般苦难也不要后退。您今日受的凌辱,妾来日一定百倍偿还。记住千万别动怒,您若有怒容,今日你我便是永诀之日,您努力去做吧,妾告辞了。”
说完,齐氏挥泪而去,才走几步远,便已不见了。
韦会于是擦干泪水,往草堂方向走去。
在离草堂尚有几百步远时,韦会便翻身下马,脱去公服,让仆人拿着名帖在前头引 路,来到草堂前。
此时有学徒出来说道:“先生吃饭未归。”
韦会便手持笏板,站在厅堂耐心而侯。他站得腿脚酸麻,却丝毫不敢移,许久之后,便见
一人头戴一顶极破的草帽,脚下拖着双沾满泥的木履,从外缓缓而来。
此人容貌生得丑陋污秽之极,实在无法用言语来形容,韦会问门人:“来人是谁?”
门人说:“是先生。”
韦会便让仆人呈上名帖,自己连忙快步向前迎拜。
田先生回拜道:“郎君多礼,我不过是一个乡间老翁而已,靠教书勉强糊口,大官人又何必如此,真让人吃惊。”
韦会于是拱手诉求:“在下妻子齐氏,享年尚不足生死簿记载一半,却便枉为梁朝陈将军所杀,乞求您想办法放她回来,以便终其残生。”说罢便跪地即叩头哭拜。
先生说道:“我方才已与郎君道尽,我一介村夫,愚笨不堪,手下门徒争斗之事,我尚不能辨明曲直,又何况此乃阴间的事呢!官人莫非已疯乎?若是火急攻心,此刻便需冷静,莫要听信妖言。”说罢,先生便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屋。
韦会于是随之进屋,跪拜在先生床前,痛哭流涕说道:“在下的确是在倾诉深冤,万望先生予以同情并关照。”
先生抬头对其门徒说:“此人已疯,来这里喧闹,你们把他拽出去,如果再见他进来,可一起唾弃他。”
话音刚落,此刻数十个村童便蜂拥而上,争相朝韦会吐口水,肮脏之景,不描绘也知。韦会也不敢有擦抹唾液之动作, 众人唾口水停下来之后,韦又言辞恳切地拜倒在,先生便说说:“我听闻疯狂之人,打也不知痛,你们替我揍他, 只要不打断胳膊腿,不毁脸便可。”
顷刻之间,一群村童便又围上来痛打。韦会痛不欲生全身上下无一不痛,但仍然持笏而 立,任凭捶打。等到那些孩童打完之后,又上前苦求。
先生于是又命令门徒将他推倒在地,拉着双脚拖到门外,出而复入, 入而复出,反复了许多次之后,先生才对门徒说:“此人的确已知我有法术,因而才来拜访。尔等散去, 我自会救他。”
村童们离开后,先生叹息着对对韦会说:“郎君果乃具有一片真情的丈夫,世之难觅,为了妻子冤屈,甘受屈辱,我的确也为你诚心所感动,但这事我早已知,你为何不早来申诉,如今她躯体已坏, 倘再再治理,时日已来不及。方才我拒绝你,实在是因为目前尚无办法。"
他又叹了口气,说道:"如此,我再用个法子一试。”遂让韦会进屋。
只见屋中铺有席子,席上有案几,案几上放着一香炉,香炉前又铺了一席。
两人坐定后,先生便命令韦会跪在案几前,几乎转眼间,便见一黄衫人引他往北走,两人走了几十里,便进入一座城池。却见城里热闹非凡,像极了都城。在城北面又有一小城,小城之中亭阁高参入天,进去之后,殿堂巍峨,又像是皇宫。殿前卫士手持兵器,有站立,也有坐着之人,各约数百。
两人到了殿门前,此时守门官吏通报道:“前湖州参军韦某。”韦会立即应答道:"诺。",便随小吏入内。韦放眼看去,又见宫内正北处一排有正殿九间,堂中一间门帘卷起,而室内设有床案。
此时有位身穿紫衣的人面南而坐。小吏命他拜见,韦会于是走进室内,向座上的人下拜,待拜过起身一看,坐着的人竟是田先生。
韦会于是又重新诉冤。左右小吏说道:“去西廊递状。”韦会听后便急忙奔赴西廊。到了西廊,便有人递上纸墨笔砚,韦会便在此写下申诉状。韦会于是问:“敢问当堂乃是哪位官人?“
答道:“是大王。”
小吏收过状纸之后,便递上殿,大王判道:“速追拿陈将军。”
状词验过之后,判词传出,不到一刻,有人通报道:“陈将军提到。”
再审陈将军,陈所述事实与齐氏所说丝毫不差。大王于是怒责:“为何无故枉杀平民?”陈将军说道:“我居此室已数百年,而齐氏擅自玷污它,我曾多次让她搬走,却置之不理,我一怒之下,便将她杀死,罪该万死。”
大王判道:“阴间与人世所循道理不尽相同,你早已为阴间之鬼,却还强占他人居室,如此尚还不知省悟,却还乱杀无辜,罚你一百大杖,流配到东海之南。”
小吏验过生死簿说:“齐氏的寿命,的确尚有二十八年。”
在离草堂尚有几百步远时,韦会便翻身下马,脱去公服,让仆人拿着名帖在前头引 路,来到草堂前。
此时有学徒出来说道:“先生吃饭未归。”
韦会便手持笏板,站在厅堂耐心而侯。他站得腿脚酸麻,却丝毫不敢移,许久之后,便见
一人头戴一顶极破的草帽,脚下拖着双沾满泥的木履,从外缓缓而来。
此人容貌生得丑陋污秽之极,实在无法用言语来形容,韦会问门人:“来人是谁?”
门人说:“是先生。”
韦会便让仆人呈上名帖,自己连忙快步向前迎拜。
田先生回拜道:“郎君多礼,我不过是一个乡间老翁而已,靠教书勉强糊口,大官人又何必如此,真让人吃惊。”
韦会于是拱手诉求:“在下妻子齐氏,享年尚不足生死簿记载一半,却便枉为梁朝陈将军所杀,乞求您想办法放她回来,以便终其残生。”说罢便跪地即叩头哭拜。
先生说道:“我方才已与郎君道尽,我一介村夫,愚笨不堪,手下门徒争斗之事,我尚不能辨明曲直,又何况此乃阴间的事呢!官人莫非已疯乎?若是火急攻心,此刻便需冷静,莫要听信妖言。”说罢,先生便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屋。
韦会于是随之进屋,跪拜在先生床前,痛哭流涕说道:“在下的确是在倾诉深冤,万望先生予以同情并关照。”
先生抬头对其门徒说:“此人已疯,来这里喧闹,你们把他拽出去,如果再见他进来,可一起唾弃他。”
话音刚落,此刻数十个村童便蜂拥而上,争相朝韦会吐口水,肮脏之景,不描绘也知。韦会也不敢有擦抹唾液之动作, 众人唾口水停下来之后,韦又言辞恳切地拜倒在,先生便说说:“我听闻疯狂之人,打也不知痛,你们替我揍他, 只要不打断胳膊腿,不毁脸便可。”
顷刻之间,一群村童便又围上来痛打。韦会痛不欲生全身上下无一不痛,但仍然持笏而 立,任凭捶打。等到那些孩童打完之后,又上前苦求。
先生于是又命令门徒将他推倒在地,拉着双脚拖到门外,出而复入, 入而复出,反复了许多次之后,先生才对门徒说:“此人的确已知我有法术,因而才来拜访。尔等散去, 我自会救他。”
村童们离开后,先生叹息着对对韦会说:“郎君果乃具有一片真情的丈夫,世之难觅,为了妻子冤屈,甘受屈辱,我的确也为你诚心所感动,但这事我早已知,你为何不早来申诉,如今她躯体已坏, 倘再再治理,时日已来不及。方才我拒绝你,实在是因为目前尚无办法。"
他又叹了口气,说道:"如此,我再用个法子一试。”遂让韦会进屋。
只见屋中铺有席子,席上有案几,案几上放着一香炉,香炉前又铺了一席。
两人坐定后,先生便命令韦会跪在案几前,几乎转眼间,便见一黄衫人引他往北走,两人走了几十里,便进入一座城池。却见城里热闹非凡,像极了都城。在城北面又有一小城,小城之中亭阁高参入天,进去之后,殿堂巍峨,又像是皇宫。殿前卫士手持兵器,有站立,也有坐着之人,各约数百。
两人到了殿门前,此时守门官吏通报道:“前湖州参军韦某。”韦会立即应答道:"诺。",便随小吏入内。韦放眼看去,又见宫内正北处一排有正殿九间,堂中一间门帘卷起,而室内设有床案。
此时有位身穿紫衣的人面南而坐。小吏命他拜见,韦会于是走进室内,向座上的人下拜,待拜过起身一看,坐着的人竟是田先生。
韦会于是又重新诉冤。左右小吏说道:“去西廊递状。”韦会听后便急忙奔赴西廊。到了西廊,便有人递上纸墨笔砚,韦会便在此写下申诉状。韦会于是问:“敢问当堂乃是哪位官人?“
答道:“是大王。”
小吏收过状纸之后,便递上殿,大王判道:“速追拿陈将军。”
状词验过之后,判词传出,不到一刻,有人通报道:“陈将军提到。”
再审陈将军,陈所述事实与齐氏所说丝毫不差。大王于是怒责:“为何无故枉杀平民?”陈将军说道:“我居此室已数百年,而齐氏擅自玷污它,我曾多次让她搬走,却置之不理,我一怒之下,便将她杀死,罪该万死。”
大王判道:“阴间与人世所循道理不尽相同,你早已为阴间之鬼,却还强占他人居室,如此尚还不知省悟,却还乱杀无辜,罚你一百大杖,流配到东海之南。”
小吏验过生死簿说:“齐氏的寿命,的确尚有二十八年。”
大王于是让人唤来齐氏说道:“你阳寿未尽,理应反回,今日放你回去,你可愿意?”
齐氏回道:“情愿回去。”
大王于是判道:“放回,结案。”
小吏又问道:“齐氏的躯体早已己坏,如今回去无处附身,可如何是好”
大王回复说:“立即派人修补。”
小吏于是说:“她部件俱损,修补已来不及。”
大王于是说:“齐氏寿命颇长,倘若不让她复生,此乃天理所不容,各位意下如何?”
有一老官吏此时便上前奏道:“昔年东晋邺下,有一人突然暴亡,情况与此相仿,而当时断案的是葛真君,结果断以具魂作本身。那人回到人间后,饮食言语以及物欲需水,与先前无异,惟有一点,直至寿终,无人见其形体。”
大王问:“何为具魂?”
老吏答道:“活人有三魂七魄,死了魂魄则散亡于草木之中,因而无所依靠, 如今可将它们收合为一体,再用续弦胶涂上,大王当堂将它们放回,如此便合于本身。”
大王说:“善。”
遂召来韦会说:“活人与魂魄只有这点不同,如此处理,郎君满意否?”
韦会道:“荣幸之至。”
不久之后,一个官吏领来七八个与齐氏很是相象的女子,将她们推合在一起之后,又有一人拿来一罐如同稀汤之药,涂抹于齐氏之身,涂毕,便令韦会与齐氏回。俩人拜谢而出。
黄衫人又领他们出宫南行。
出城之后,却如同走在悬崖峭壁上,突然跌落下来。韦会连忙睁眼一看,原来自己依然又跪在案前,田先生也依案而坐。
先生说:“此事极隐密,若非你心诚,恐难及。眼下贵夫人躯体尚未安葬,仍旧停放在原来之屋,你应速去信让人把她葬掉,如此到家才不会有祸。须慎之又慎,勿对外人透露,若稍有败露,将对刺史不利。贤夫人此时就在门前,你们可一道回去。"
韦会又拜谢而出,出门一看,其妻已在马前,此时,已为人,走路也不似方才般轻飘。
韦会于是抛掉行李及衣物,便让妻子乘马,自己跟随在侧。
他又写下一家书,让人火速投送,叫家人将灵柩安葬。
起先,刺史听说韦会将到,便设好灵堂,准备了篷帐,等待他一到就举行葬礼。接到韦会信之后,刺史大为惊骇,不敢相信,但还是按信上要求,勉强将灵柩安葬,又让儿子带轿前去迎接。
待见到韦会、齐氏双双进门,刺史更加疑惑不解。多方盘问之下,两人也不道实情。
当天夜间,刺史备酒为韦会和女儿接风洗尘,席间有意将韦会灌醉之后,逼问他,醉意中韦会便说出了全部真相。
刺史听后,心中厌恶不已,不久就身患重病,数月之后而亡。
韦会暗中又派人去看田先生,他已不知去向。齐氏饮食以及生育都跟先前一样,但据为她抬轿之人所言,总觉得轿子很轻,如似空轿。
此事我早已听闻,但我不信,
唐文宗太和二年某秋日,富平县尉宋坚尘在座中说及此奇闻。而客人中有鄜王府参军张奇,此人乃是韦会表弟,也提及此事,而他们所说与和以前传闻几无二样。
据张奇所说:“齐嫂尚在。复生之后,在下曾亲去拜谒,而她精神容貌,远胜往日。"
出《异闻总录》
阴间大王前往阴间教书?难道这是"基层锻炼"?不得而知。
齐氏回道:“情愿回去。”
大王于是判道:“放回,结案。”
小吏又问道:“齐氏的躯体早已己坏,如今回去无处附身,可如何是好”
大王回复说:“立即派人修补。”
小吏于是说:“她部件俱损,修补已来不及。”
大王于是说:“齐氏寿命颇长,倘若不让她复生,此乃天理所不容,各位意下如何?”
有一老官吏此时便上前奏道:“昔年东晋邺下,有一人突然暴亡,情况与此相仿,而当时断案的是葛真君,结果断以具魂作本身。那人回到人间后,饮食言语以及物欲需水,与先前无异,惟有一点,直至寿终,无人见其形体。”
大王问:“何为具魂?”
老吏答道:“活人有三魂七魄,死了魂魄则散亡于草木之中,因而无所依靠, 如今可将它们收合为一体,再用续弦胶涂上,大王当堂将它们放回,如此便合于本身。”
大王说:“善。”
遂召来韦会说:“活人与魂魄只有这点不同,如此处理,郎君满意否?”
韦会道:“荣幸之至。”
不久之后,一个官吏领来七八个与齐氏很是相象的女子,将她们推合在一起之后,又有一人拿来一罐如同稀汤之药,涂抹于齐氏之身,涂毕,便令韦会与齐氏回。俩人拜谢而出。
黄衫人又领他们出宫南行。
出城之后,却如同走在悬崖峭壁上,突然跌落下来。韦会连忙睁眼一看,原来自己依然又跪在案前,田先生也依案而坐。
先生说:“此事极隐密,若非你心诚,恐难及。眼下贵夫人躯体尚未安葬,仍旧停放在原来之屋,你应速去信让人把她葬掉,如此到家才不会有祸。须慎之又慎,勿对外人透露,若稍有败露,将对刺史不利。贤夫人此时就在门前,你们可一道回去。"
韦会又拜谢而出,出门一看,其妻已在马前,此时,已为人,走路也不似方才般轻飘。
韦会于是抛掉行李及衣物,便让妻子乘马,自己跟随在侧。
他又写下一家书,让人火速投送,叫家人将灵柩安葬。
起先,刺史听说韦会将到,便设好灵堂,准备了篷帐,等待他一到就举行葬礼。接到韦会信之后,刺史大为惊骇,不敢相信,但还是按信上要求,勉强将灵柩安葬,又让儿子带轿前去迎接。
待见到韦会、齐氏双双进门,刺史更加疑惑不解。多方盘问之下,两人也不道实情。
当天夜间,刺史备酒为韦会和女儿接风洗尘,席间有意将韦会灌醉之后,逼问他,醉意中韦会便说出了全部真相。
刺史听后,心中厌恶不已,不久就身患重病,数月之后而亡。
韦会暗中又派人去看田先生,他已不知去向。齐氏饮食以及生育都跟先前一样,但据为她抬轿之人所言,总觉得轿子很轻,如似空轿。
此事我早已听闻,但我不信,
唐文宗太和二年某秋日,富平县尉宋坚尘在座中说及此奇闻。而客人中有鄜王府参军张奇,此人乃是韦会表弟,也提及此事,而他们所说与和以前传闻几无二样。
据张奇所说:“齐嫂尚在。复生之后,在下曾亲去拜谒,而她精神容貌,远胜往日。"
出《异闻总录》
阴间大王前往阴间教书?难道这是"基层锻炼"?不得而知。
晚上好。
送上令人忧伤,愤慨,难过,郁闷,可怜,可惜,可叹,悕憈,摇头等百感交集的古代故事。
已经有古人把它翻译成白话文了,很是有趣。故事如下,
河南某县,讲故事的人忘了县名。这个县习惯于为小儿子娶大媳妇,想让媳妇操持家事,支撑门户。
有位农家子弟,刚十三四岁,而娶的媳妇却二十六七了。新婚的第二天,前来贺礼的人云集院内,可是新房的门却迟迟不开。
公婆见天已将午,便在门外叫他们起床。但只听见儿子应答,却不见他出来。父母觉得奇怪,就把窗户纸捅了个洞往里看,这一看,吓了父母一大跳,刚作新郎的儿子被捆在床脚下。父母忙问他为什么搞成这样。
儿子带着哭腔说:“昨天晚上半夜时,有个男子突然从床下钻了出来,把我绑在这里,而他却搂着新娘睡觉。”
父母问他:“这是怎么回事?”儿子说:“我不敢说,要是说了,他就要杀死我。”
话音刚落,新娘和那男子都从床帐中走了出来。那男子高呼道:“我与你们的新媳妇自幼就有交情,昨天我乘人多杂乱, 钻进这洞房里,你们要让我尽欢而去,如果有人敢破门而入的,我就把你们的儿子肚子剖开。”说着,从 衣袖中掏出一把尖刀,指着新郎。
全家人都很惊诧,不知所措。
而那男人在屋里是又要酒,又要肉,还索 饭,索汤饼。并威胁说:“你们要是不给我,我就把你们的儿子杀了;要是做的味道不香,我也把他杀 了。”
其家不得已,一样一样给他准备好,送给他。那男子怕新郎家乘他不备暗算他,就让送东西的人自 己从窗户眼里把食物放在案几上,然后用长绳子把新郎捆好,叫他去窗边取食物。等到吃的时候,他先让新郎品尝几口,他再吃。把吃剩的给新郎充饥。
吃完以后,再让新郎把空杯子空碟子送到窗口,令新郎的父母把它收拾走。于是,观者沓至纷来,但都怕伤了新郎,谁也想不出好办法来。就这样相持了三天,有人上报了县衙,县官亲自前来探看,见情况属实,便问:“这新娘有父母吗?”
新郎的家人说:“有。”县官 便派人把她的父母抓来,让他们叫自己的女儿。
可是,新娘的父母喊破了嗓子,新娘也不答应。县官大怒,下令衙吏用竹板子打新娘父亲的屁股,抽新 娘母亲的嘴巴。父母忍受不住痛打,悲哀号叫,其声惨不忍闻。县官又命令他们呼喊女儿,新娘还是不吭 声。
县官非常气愤,让衙吏狠狠地抽了新娘母亲一百个大嘴巴,而新娘父亲的屁股则挨了二百下。两人被 打得血流不止,皮开肉绽,跪在门外,哀求女儿开门。
可是,不管他们怎样哀号乞求,女儿都置若罔闻。 县官见此情形,也无可奈何,只好先派人在这里巡逻看守,把新娘的父母押走了。
此时,监狱里关押着一个善凿人家墙壁的盗贼,县官就命令他到那新郎的家去,等那奸夫淫妇睡熟时, 从墙后凿洞进屋,用刀把捆新郎的绳子割断,拽出了新郎。
而事先埋伏在门外的兵卒,则破门而入,抓住了那对男女。
县官让人把他们押送到县,一时间,满县轰动,来看热闹的从大门一直排到大堂。县官坐在 堂上审讯他们。
那男的竟是个屠户,脸上又长麻子又有胡须,黑丑黑丑,样子狰狞可怕。而那新娘白白净 净,细皮嫩肉,纤腰弓足,颇有风致,很是可人。县官把新娘叫到面前,手指着她厉声骂道:“我见的人多了,却从来没见过像你这样厚颜无耻的,也没见过像你这样不孝顺的人。你是连猪狗都不如,更甭说人类了。依朝廷法律,妇女犯奸,要剥掉衣服,挨棍子惩罚,可是你怎么能跟人相提并论呢?”
于是下令衙 吏把她的衣服全都扒光,寸丝不留。先跟打她母亲一样,抽她一百嘴巴,再按打她父亲的数目,给她屁股二百竹板。然后,又以法律条文判她通奸罪,打了她四十大杖,才让她父母把她领回家,并勒令他们即日归还新郎家的彩礼。
父母扶着裸体女儿走出县门,各脱衣服给女儿穿,而前来观看的几千人争先恐后上前抢夺衣服,不让她 穿,那新娘只好光着身子回了家。那个屠夫被打了二千大板,还没死。第二天又要打两千,还没等打完,他就一命呜呼了。
新娘的父母又羞又愤,回家没几天就相继死去。新娘的伤 不久就痊愈了,她倒没什么事。几年后,有人在旅店中见到了她,正在陪人喝酒。风致如故,只是脸上还留有抽打的疤痕。
若是问她那伤疤是怎么来的,她也不避讳,向人叙说前情原委,甚至公堂受辱的情状也娓娓道来,讲得有声有色。
人们都很乐意听她讲述这段经历。
父母死后,她没有生活来源,便作了妓女来维持生计。
出《右台仙馆笔记》
已经有古人把它翻译成白话文了,很是有趣。故事如下,
河南某县,讲故事的人忘了县名。这个县习惯于为小儿子娶大媳妇,想让媳妇操持家事,支撑门户。
有位农家子弟,刚十三四岁,而娶的媳妇却二十六七了。新婚的第二天,前来贺礼的人云集院内,可是新房的门却迟迟不开。
公婆见天已将午,便在门外叫他们起床。但只听见儿子应答,却不见他出来。父母觉得奇怪,就把窗户纸捅了个洞往里看,这一看,吓了父母一大跳,刚作新郎的儿子被捆在床脚下。父母忙问他为什么搞成这样。
儿子带着哭腔说:“昨天晚上半夜时,有个男子突然从床下钻了出来,把我绑在这里,而他却搂着新娘睡觉。”
父母问他:“这是怎么回事?”儿子说:“我不敢说,要是说了,他就要杀死我。”
话音刚落,新娘和那男子都从床帐中走了出来。那男子高呼道:“我与你们的新媳妇自幼就有交情,昨天我乘人多杂乱, 钻进这洞房里,你们要让我尽欢而去,如果有人敢破门而入的,我就把你们的儿子肚子剖开。”说着,从 衣袖中掏出一把尖刀,指着新郎。
全家人都很惊诧,不知所措。
而那男人在屋里是又要酒,又要肉,还索 饭,索汤饼。并威胁说:“你们要是不给我,我就把你们的儿子杀了;要是做的味道不香,我也把他杀 了。”
其家不得已,一样一样给他准备好,送给他。那男子怕新郎家乘他不备暗算他,就让送东西的人自 己从窗户眼里把食物放在案几上,然后用长绳子把新郎捆好,叫他去窗边取食物。等到吃的时候,他先让新郎品尝几口,他再吃。把吃剩的给新郎充饥。
吃完以后,再让新郎把空杯子空碟子送到窗口,令新郎的父母把它收拾走。于是,观者沓至纷来,但都怕伤了新郎,谁也想不出好办法来。就这样相持了三天,有人上报了县衙,县官亲自前来探看,见情况属实,便问:“这新娘有父母吗?”
新郎的家人说:“有。”县官 便派人把她的父母抓来,让他们叫自己的女儿。
可是,新娘的父母喊破了嗓子,新娘也不答应。县官大怒,下令衙吏用竹板子打新娘父亲的屁股,抽新 娘母亲的嘴巴。父母忍受不住痛打,悲哀号叫,其声惨不忍闻。县官又命令他们呼喊女儿,新娘还是不吭 声。
县官非常气愤,让衙吏狠狠地抽了新娘母亲一百个大嘴巴,而新娘父亲的屁股则挨了二百下。两人被 打得血流不止,皮开肉绽,跪在门外,哀求女儿开门。
可是,不管他们怎样哀号乞求,女儿都置若罔闻。 县官见此情形,也无可奈何,只好先派人在这里巡逻看守,把新娘的父母押走了。
此时,监狱里关押着一个善凿人家墙壁的盗贼,县官就命令他到那新郎的家去,等那奸夫淫妇睡熟时, 从墙后凿洞进屋,用刀把捆新郎的绳子割断,拽出了新郎。
而事先埋伏在门外的兵卒,则破门而入,抓住了那对男女。
县官让人把他们押送到县,一时间,满县轰动,来看热闹的从大门一直排到大堂。县官坐在 堂上审讯他们。
那男的竟是个屠户,脸上又长麻子又有胡须,黑丑黑丑,样子狰狞可怕。而那新娘白白净 净,细皮嫩肉,纤腰弓足,颇有风致,很是可人。县官把新娘叫到面前,手指着她厉声骂道:“我见的人多了,却从来没见过像你这样厚颜无耻的,也没见过像你这样不孝顺的人。你是连猪狗都不如,更甭说人类了。依朝廷法律,妇女犯奸,要剥掉衣服,挨棍子惩罚,可是你怎么能跟人相提并论呢?”
于是下令衙 吏把她的衣服全都扒光,寸丝不留。先跟打她母亲一样,抽她一百嘴巴,再按打她父亲的数目,给她屁股二百竹板。然后,又以法律条文判她通奸罪,打了她四十大杖,才让她父母把她领回家,并勒令他们即日归还新郎家的彩礼。
父母扶着裸体女儿走出县门,各脱衣服给女儿穿,而前来观看的几千人争先恐后上前抢夺衣服,不让她 穿,那新娘只好光着身子回了家。那个屠夫被打了二千大板,还没死。第二天又要打两千,还没等打完,他就一命呜呼了。
新娘的父母又羞又愤,回家没几天就相继死去。新娘的伤 不久就痊愈了,她倒没什么事。几年后,有人在旅店中见到了她,正在陪人喝酒。风致如故,只是脸上还留有抽打的疤痕。
若是问她那伤疤是怎么来的,她也不避讳,向人叙说前情原委,甚至公堂受辱的情状也娓娓道来,讲得有声有色。
人们都很乐意听她讲述这段经历。
父母死后,她没有生活来源,便作了妓女来维持生计。
出《右台仙馆笔记》
故事天天有,明天继续
@酆都异闻录 7167楼 2013-12-16 09:02:00
好久没见到子规了,戳——
—————————————————
抱住……
想死俺了。
好久没见到子规了,戳——
—————————————————
抱住……
想死俺了。
129 求心记
故事发生于干元初年。
会稽县有一老叟,姓杨。以家资巨万闻名遐迩。街坊四邻对他是既羡慕又嫉妒恨,羡慕他有如此大一份家业,嫉妒他生财有道,家财万贯,只恨自己投身于贫苦之家。众人惟一称道的不过是在外来人氏提及杨老之名时,道上一句此人乃是吾芳邻也。
钱财再多,也抵不过冥间的召唤。老人终于既将死去。可这即将死之人却迟迟未死,每日只是卧在床间苦痛呻吟,持续数月之久。
街邻见了都叹:久病床前孝子少,如今这杨老病于床上已数月,恐怕杨氏子支撑不住罢。便等着看杨氏子出丑。
尽管杨老富甲一方,却无为富不仁之举。子孙诗书方面,也俱是饱学之士。虽然数十年以来,杨氏子宗素以孝行在乡里闻名,但如今危急时刻,与书读多少,平日言行举止并无切身关系,因一切皆可于转瞬间扭转。乡邻们还是不相信宗素可以尽孝始终。
可是自从杨老得此怪病之始,宗素亲尝汤药,数日衣不解带跪侍老父,不料杨老这病并无好转,宗素于是罄家财为父治病,一遇医,便欣然前往,虽往往被诈,但足见其诚心,也逢数庸医,但其求医心切,杨老仅有丝毫回转,宗素便重谢来人,如此以往,家财逐渐耗尽。
后偶遇一陈生者,探究其病之根源,方才对宗素说道:"此乃是心病,乃父之病乃是因为心已发病变。在下为何如作此言语,汝可知乎?"
"愿闻其详。"
"汝之父,白手起家,兢兢业业,辛劳一大半生,方才创就如此累累家业,而财产如此之多,乃父又担念家产利息之运作,家产由滴点汇聚成仓,自然想仓上加仓,因而乃父殚精竭虑,不过为此事所拖,如此心则离其身,若要治,则仅有一法。"
"是何法子,某愿赁钱购得其法。"宗素道。
"此法乃是生食活人心,非此法不可补救,然则天下生人之心,怎可随意可得,此方甚是让某为难,但除此之外,某再也无其他法子矣。"
宗素听了这话以后,便觉得活人之心不可得。但他又怜悯老父疾苦,独修浮图氏法,或许可以稍稍减轻亲的病痛,如此善莫大焉。
他随即召来一些僧人,日夜念经为父亲祈祷,又重金请来画工,图浮图神像,日夜祀拜。自己节衣缩食,尽量少吃,遍请郡中佛寺得道高僧,给予饭食。街坊邻居此时态度已经大为改观,也纷纷筵请佛寺僧人,同时祷自家平安。
这一日,他弄好斋食,正欲送去郡中一佛寺,不料却迷路,仓皇失措之间,误入一山林之中,只见山林苍翠,树木高参,鸟儿鸣啁,幻幼鸟衔来鸣虫喂食老雀,他不禁想起自己父亲,心念父亲已老,正是尽孝之时,乌鹊尚知反哺,此时危急刻,我若离父而去,岂不不如物?只要心诚似磐石,父亲之痛必然会痊愈。
他往前走,却见山下有一石龛,在那石龛之上,坐着一胡僧,那胡僧相貌甚老,看上去自己父亲老三分,胡僧瘦似枯骨,衣袂在风中鼓动,而内若无物。除了头手可见之外,其他部分像极一件挂着的袈裟。
宗素一见,便以为此人必是异人,因异人必有不同于常人之处,若能有法子可愈老父,我必每日虔诚相奉,于是他上前稽首拜道:“师何人也?独自一人居于如此穷山僻谷,以人迹不到之地为家,而又无侍者,不惧山野之兽有害于师乎?不然,是得释氏之术者耶?”
僧人睁目回道:“吾本是袁氏,祖世居于巴山之中。而其之后裔子孙,或闲处于弋阳, 或散游诸山谷中,尽能绍修祖业。多为林泉逸士,而极得吟笑。有好为诗者,多称其善吟笑,于是稍闻于天下。 又有孙氏,亦是其族也,其人则多游历于豪贵之门,而又淡泊名利,善于戏谑,因而又以之游于市肆间。每凡作一戏,便能使人获其利焉。而惟独吾好浮图氏,因而脱尘于凡俗,立志栖心岩谷中而不动。于此已有数年之久。吾平生所慕,只歌利王及菩萨两人,何也?常闻歌利王割截自身体,而菩提投崖以身饲饿虎,因而吾啖橡栗,饮流泉。只恨未有虎狼噬吾,若有,吾亦甘受之。”
宗素听后,思忖一阵,便大喜,因而回道因:“仙师果真乃是臻于化境的完人,能舍其身而不顾,将以饲山兽,真可谓仁勇俱极矣。
如此这般,弟子便有一事欲求。"
"所谓何事,欲与吾共饮山泉,以待虎撕兽扑乎?"
"未也,弟子之父,患疾已达数月,多方救治无果,已废尽家财尚未有效,父因病不能进食,弟子日夜担心忧虑,却又无可奈何,偶然间闻一医者语于某云:此乃是心之病也,非食生人之心,若能得之,必然可以痊愈也,只是如今活人之心难得,若生取人心,又岂能是人之所为?而今某听闻仙师能弃自身于豺虎之中,以救其馁,难道不能舍命救人,以以惠其生乎? 愿师详之。”
僧人回道:"汝之言甚是有理,此也乃是吾之志向所在,现今郎君为君之父而求于吾,吾又岂能坐视不救,岂有不允之理。而吾可以以身委于野兽,难道不可以自惠人之生乎?只是我今日尚未食斋,若有一饭与食,而后死,死莫大焉。"
宗素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且喜且谢,他连忙上前打开食盒,将所挈之食一一奉于僧人座前。
僧人狼吞虎咽大口吃完之后,一抹嘴便道:"吾既然已食毕,理应奉郎君之言,将心与君,当但暂且稍候,且待吾礼四方之圣,若何?”
于是僧人整饰衣裳,从龛上下来作礼,面朝东方叽里咕噜一阵,便忽地腾空而跃,跃上附近一高树,宗素以为僧人有神通变化,也不以为意。心念高僧果然不同于凡人,深莫可测。
不久之后,僧人忽地厉声而问:"郎君方才与我所言,欲有事相求,是何事耶,可否明言?"
宗素虽然生疑,但也回道:“愿得生人心,以疗吾父疾。”
僧又道:“郎君今日之所愿者,吾已心许。只是今日欲先说《金刚经》之奥义,想听吾一言乎?”
宗素道:“某素尚浮图氏,今日又幸得获遇吾仙师,又安敢有不听之理?”
僧人于是道:“郎君可曾听得《金刚经》有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如此,郎君今日若要取吾心,亦不可得矣。”说完之后,且跳且呼,化为一猿而去。
宗素大为惊奇诧异,惶恐骇然间,慌不择路而归。
(本故事为唐宋传奇,作者待考,旧题柳宗元)
故事发生于干元初年。
会稽县有一老叟,姓杨。以家资巨万闻名遐迩。街坊四邻对他是既羡慕又嫉妒恨,羡慕他有如此大一份家业,嫉妒他生财有道,家财万贯,只恨自己投身于贫苦之家。众人惟一称道的不过是在外来人氏提及杨老之名时,道上一句此人乃是吾芳邻也。
钱财再多,也抵不过冥间的召唤。老人终于既将死去。可这即将死之人却迟迟未死,每日只是卧在床间苦痛呻吟,持续数月之久。
街邻见了都叹:久病床前孝子少,如今这杨老病于床上已数月,恐怕杨氏子支撑不住罢。便等着看杨氏子出丑。
尽管杨老富甲一方,却无为富不仁之举。子孙诗书方面,也俱是饱学之士。虽然数十年以来,杨氏子宗素以孝行在乡里闻名,但如今危急时刻,与书读多少,平日言行举止并无切身关系,因一切皆可于转瞬间扭转。乡邻们还是不相信宗素可以尽孝始终。
可是自从杨老得此怪病之始,宗素亲尝汤药,数日衣不解带跪侍老父,不料杨老这病并无好转,宗素于是罄家财为父治病,一遇医,便欣然前往,虽往往被诈,但足见其诚心,也逢数庸医,但其求医心切,杨老仅有丝毫回转,宗素便重谢来人,如此以往,家财逐渐耗尽。
后偶遇一陈生者,探究其病之根源,方才对宗素说道:"此乃是心病,乃父之病乃是因为心已发病变。在下为何如作此言语,汝可知乎?"
"愿闻其详。"
"汝之父,白手起家,兢兢业业,辛劳一大半生,方才创就如此累累家业,而财产如此之多,乃父又担念家产利息之运作,家产由滴点汇聚成仓,自然想仓上加仓,因而乃父殚精竭虑,不过为此事所拖,如此心则离其身,若要治,则仅有一法。"
"是何法子,某愿赁钱购得其法。"宗素道。
"此法乃是生食活人心,非此法不可补救,然则天下生人之心,怎可随意可得,此方甚是让某为难,但除此之外,某再也无其他法子矣。"
宗素听了这话以后,便觉得活人之心不可得。但他又怜悯老父疾苦,独修浮图氏法,或许可以稍稍减轻亲的病痛,如此善莫大焉。
他随即召来一些僧人,日夜念经为父亲祈祷,又重金请来画工,图浮图神像,日夜祀拜。自己节衣缩食,尽量少吃,遍请郡中佛寺得道高僧,给予饭食。街坊邻居此时态度已经大为改观,也纷纷筵请佛寺僧人,同时祷自家平安。
这一日,他弄好斋食,正欲送去郡中一佛寺,不料却迷路,仓皇失措之间,误入一山林之中,只见山林苍翠,树木高参,鸟儿鸣啁,幻幼鸟衔来鸣虫喂食老雀,他不禁想起自己父亲,心念父亲已老,正是尽孝之时,乌鹊尚知反哺,此时危急刻,我若离父而去,岂不不如物?只要心诚似磐石,父亲之痛必然会痊愈。
他往前走,却见山下有一石龛,在那石龛之上,坐着一胡僧,那胡僧相貌甚老,看上去自己父亲老三分,胡僧瘦似枯骨,衣袂在风中鼓动,而内若无物。除了头手可见之外,其他部分像极一件挂着的袈裟。
宗素一见,便以为此人必是异人,因异人必有不同于常人之处,若能有法子可愈老父,我必每日虔诚相奉,于是他上前稽首拜道:“师何人也?独自一人居于如此穷山僻谷,以人迹不到之地为家,而又无侍者,不惧山野之兽有害于师乎?不然,是得释氏之术者耶?”
僧人睁目回道:“吾本是袁氏,祖世居于巴山之中。而其之后裔子孙,或闲处于弋阳, 或散游诸山谷中,尽能绍修祖业。多为林泉逸士,而极得吟笑。有好为诗者,多称其善吟笑,于是稍闻于天下。 又有孙氏,亦是其族也,其人则多游历于豪贵之门,而又淡泊名利,善于戏谑,因而又以之游于市肆间。每凡作一戏,便能使人获其利焉。而惟独吾好浮图氏,因而脱尘于凡俗,立志栖心岩谷中而不动。于此已有数年之久。吾平生所慕,只歌利王及菩萨两人,何也?常闻歌利王割截自身体,而菩提投崖以身饲饿虎,因而吾啖橡栗,饮流泉。只恨未有虎狼噬吾,若有,吾亦甘受之。”
宗素听后,思忖一阵,便大喜,因而回道因:“仙师果真乃是臻于化境的完人,能舍其身而不顾,将以饲山兽,真可谓仁勇俱极矣。
如此这般,弟子便有一事欲求。"
"所谓何事,欲与吾共饮山泉,以待虎撕兽扑乎?"
"未也,弟子之父,患疾已达数月,多方救治无果,已废尽家财尚未有效,父因病不能进食,弟子日夜担心忧虑,却又无可奈何,偶然间闻一医者语于某云:此乃是心之病也,非食生人之心,若能得之,必然可以痊愈也,只是如今活人之心难得,若生取人心,又岂能是人之所为?而今某听闻仙师能弃自身于豺虎之中,以救其馁,难道不能舍命救人,以以惠其生乎? 愿师详之。”
僧人回道:"汝之言甚是有理,此也乃是吾之志向所在,现今郎君为君之父而求于吾,吾又岂能坐视不救,岂有不允之理。而吾可以以身委于野兽,难道不可以自惠人之生乎?只是我今日尚未食斋,若有一饭与食,而后死,死莫大焉。"
宗素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且喜且谢,他连忙上前打开食盒,将所挈之食一一奉于僧人座前。
僧人狼吞虎咽大口吃完之后,一抹嘴便道:"吾既然已食毕,理应奉郎君之言,将心与君,当但暂且稍候,且待吾礼四方之圣,若何?”
于是僧人整饰衣裳,从龛上下来作礼,面朝东方叽里咕噜一阵,便忽地腾空而跃,跃上附近一高树,宗素以为僧人有神通变化,也不以为意。心念高僧果然不同于凡人,深莫可测。
不久之后,僧人忽地厉声而问:"郎君方才与我所言,欲有事相求,是何事耶,可否明言?"
宗素虽然生疑,但也回道:“愿得生人心,以疗吾父疾。”
僧又道:“郎君今日之所愿者,吾已心许。只是今日欲先说《金刚经》之奥义,想听吾一言乎?”
宗素道:“某素尚浮图氏,今日又幸得获遇吾仙师,又安敢有不听之理?”
僧人于是道:“郎君可曾听得《金刚经》有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如此,郎君今日若要取吾心,亦不可得矣。”说完之后,且跳且呼,化为一猿而去。
宗素大为惊奇诧异,惶恐骇然间,慌不择路而归。
(本故事为唐宋传奇,作者待考,旧题柳宗元)
附上原文,作者应是张读。
求心录
干元初,会稽民有杨叟者,家以资产丰赡闻于郡中。一日,叟将死,卧而呻吟,且仅数月。叟有子曰宗 素,以孝行称于里人,迨其父病,罄其产以求医术。后得陈生者究其原,“是翁之病心也。盖以财产既 多,其心为利所运,故心已离去其身。非食生人心,不可以补之,而天下生人之心,焉可致耶?如是则非 吾之所知也。”宗素既闻之,以为生心故不可得也,独修浮图氏法,庶可以间其疾。即召僧转经,命工图 铸其像,已而自赍食,诣郡中佛寺饭僧。
一日,因挈食去,误入一山迳中,见山下有石龛,龛有胡僧,貌甚老而枯瘠,衣褐毛缕成袈裟,踞于盘 石上。宗素以为异人,即礼而问曰:“师何人也?独处穷谷,以人迹不到之地为家,又无侍者,不惧山野 之兽有害于师乎?不然,是得释氏之术者耶?”僧曰:“吾本是袁氏,祖世居巴山。其后子孙,或在弋阳, 散游诸山谷中,尽能绍修祖业。为林泉逸士,极得吟笑。人好为诗者,多称其善吟笑,于是稍闻于天下。 有孙氏,亦族也,则多游豪贵之门,亦以善淡谑,故又以之游于市肆间。每一戏,能使人获其利焉。独吾 好浮图氏,脱尘俗,栖心岩谷中不动。而在此且有年矣。常慕歌利王割截身体,及菩提投崖以饲饿虎,故 吾啖橡栗,饮流泉。恨未有虎狼噬吾,吾亦甘受之。”宗素因告曰:“师真至人,能舍其身而不顾,将以饲 山兽,可谓仁勇俱极矣。虽然,弟子父有疾已数月,进而不瘳,某夙夜忧迫,计无所出。有医者云:是心 之病也,非食生人之心,固不可得而愈矣。今师能弃身于豺虎,以救其馁,岂若舍命于人,以惠其生乎? 愿师详之。”僧曰:“诚如是,果吾之志也。檀越为父而求吾,吾岂有不可之意。且吾以身委于野兽,曷若 惠人之生乎?然今日尚未食,愿致一饭而后死也。”宗素且喜且谢,即以所挈食置于前,僧食之立尽,而 又曰:“吾既食矣,当亦奉教,然俟吾礼四方之圣也。”于是整其衣,出龛而礼。礼东方已毕,忽跃而腾上 一高树。宗素以为神通变化,殆不可测。俄召宗素,厉而问曰:“檀越向者所求何也?”宗素曰:“愿得生人 心,以疗吾父疾。”僧曰:“檀越所愿者,吾已许焉。今欲先说《金刚经》之奥义,且闻乎?”宗素曰:“某 素尚浮图氏,今日获遇吾师,安敢不听乎?”僧曰:“《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 心不可得,檀越若要取吾心,亦不可得矣。”言已,忽跳跃大呼,化为一猿而去。宗素惊异,惶骇而归。
求心录
干元初,会稽民有杨叟者,家以资产丰赡闻于郡中。一日,叟将死,卧而呻吟,且仅数月。叟有子曰宗 素,以孝行称于里人,迨其父病,罄其产以求医术。后得陈生者究其原,“是翁之病心也。盖以财产既 多,其心为利所运,故心已离去其身。非食生人心,不可以补之,而天下生人之心,焉可致耶?如是则非 吾之所知也。”宗素既闻之,以为生心故不可得也,独修浮图氏法,庶可以间其疾。即召僧转经,命工图 铸其像,已而自赍食,诣郡中佛寺饭僧。
一日,因挈食去,误入一山迳中,见山下有石龛,龛有胡僧,貌甚老而枯瘠,衣褐毛缕成袈裟,踞于盘 石上。宗素以为异人,即礼而问曰:“师何人也?独处穷谷,以人迹不到之地为家,又无侍者,不惧山野 之兽有害于师乎?不然,是得释氏之术者耶?”僧曰:“吾本是袁氏,祖世居巴山。其后子孙,或在弋阳, 散游诸山谷中,尽能绍修祖业。为林泉逸士,极得吟笑。人好为诗者,多称其善吟笑,于是稍闻于天下。 有孙氏,亦族也,则多游豪贵之门,亦以善淡谑,故又以之游于市肆间。每一戏,能使人获其利焉。独吾 好浮图氏,脱尘俗,栖心岩谷中不动。而在此且有年矣。常慕歌利王割截身体,及菩提投崖以饲饿虎,故 吾啖橡栗,饮流泉。恨未有虎狼噬吾,吾亦甘受之。”宗素因告曰:“师真至人,能舍其身而不顾,将以饲 山兽,可谓仁勇俱极矣。虽然,弟子父有疾已数月,进而不瘳,某夙夜忧迫,计无所出。有医者云:是心 之病也,非食生人之心,固不可得而愈矣。今师能弃身于豺虎,以救其馁,岂若舍命于人,以惠其生乎? 愿师详之。”僧曰:“诚如是,果吾之志也。檀越为父而求吾,吾岂有不可之意。且吾以身委于野兽,曷若 惠人之生乎?然今日尚未食,愿致一饭而后死也。”宗素且喜且谢,即以所挈食置于前,僧食之立尽,而 又曰:“吾既食矣,当亦奉教,然俟吾礼四方之圣也。”于是整其衣,出龛而礼。礼东方已毕,忽跃而腾上 一高树。宗素以为神通变化,殆不可测。俄召宗素,厉而问曰:“檀越向者所求何也?”宗素曰:“愿得生人 心,以疗吾父疾。”僧曰:“檀越所愿者,吾已许焉。今欲先说《金刚经》之奥义,且闻乎?”宗素曰:“某 素尚浮图氏,今日获遇吾师,安敢不听乎?”僧曰:“《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 心不可得,檀越若要取吾心,亦不可得矣。”言已,忽跳跃大呼,化为一猿而去。宗素惊异,惶骇而归。
忘记分段了。
下面是戏曲《雷峰塔》(方成培)的结局。非常喜欢这个版本。
〔谛白外介〕待小神将塔毁了,放白氏出来罢?〔外〕不消,留下与后人瞻仰,也显得佛力无边。〔外 将指一批,旦从塔后出,贴代更衣,拜介〕多谢禅师。
〔幡盖引生上〕佛爷有旨,跪听宣读:世尊若曰,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能忏罪则见睍俱消。士有百行,以孝为先,感格诚如舍矢中的。咨尔白氏,虽现蛇 身,久修仙道。坚持雅操,既勿惑于狂且;教子忠贞,复不忘乎大义。宿有镇压之灾,数不过于两纪。念伊子许士麟广修善果,超拔萱枝,孝道可嘉,是用赦尔前愆,生于忉利。自此洗心回向,普种善因,可成 正果。使女青儿,颇明主婢之谊,不以艰危易志,亦属可矜,并濯厥辜,相随前往。于戏,佛道宏深,初 不外于伦理;女身垢秽,本无碍于利根。尔其勉旃!善哉谢恩。〔旦、贴〕愿佛爷法轮常转,圣寿无疆。 〔生、旦见介〕〔外〕少年一段风流事,只有佳人独自知。你两人的情事,都放下不用说了。〔生、旦微 笑介〕禅师,放下个什么?
【胜如花】〔外〕真堪哂,实可怜,没事寻丝做茧。〔向旦介〕只因他送暖偷寒,〔指生介〕作成伊伤 恩贾怨。到今日两般须辨,慢说是前缘后缘,更休提新愆旧愆,觉后都捐。〔生〕看频伽饷远,〔旦〕增 和减虚空谁见。〔合〕猛回头笑杀从前,猛回头笑杀从前。
【马鞍儿】〔旦〕大峨春尽飞英点,无端搅一觉白云眠。〔贴〕吴山越水空留恋,意花繁情丝乱绾。 〔旦、贴合〕若不是珠铎晨钟惊起,那能够行功成塔影般圆?〔外〕才知我杀人寸铁钳锤健。〔生〕水风 地火,四蛇摔断。〔合〕今朝悟,缘不浅,夫妻每同向龙华会上拜金仙。
【庆时丰】〔小旦、丑天女执花上〕铢衣初试东风软,谁空结习落花偏。
〔见外介〕禅师稽首。〔外〕天女何来?〔小旦、丑〕俺每晓得白云仙姑,蒙佛恩超拔上生天界,奉大 梁郄后娘娘懿旨,特来接引他到忉利天宫去。〔外〕好,他正愁不识路哩。白氏,你同青儿随他每去。我 与许宣回复佛旨便了。〔旦〕奴意欲回家看我孩儿一面,未知可否?〔贴〕俺抱了小官人一场,也想要见 见他。〔外〕不消。大后日是清明佳节,他夫妇俱要到塔前祭扫,汝那时下来见他一次,说明就里,以慰 其孝思足矣!〔旦〕嗄,既如此,俺就拜辞禅师,同姐姐每去也。
〔三旦丑合〕回看齐州九点烟,天关虎豹奇毛虥。云程迥,妙景妍,瑶华香霭白榆钱。金绳界,蜺旌 展,逍遥初听奏钧天。〔同下〕
〔外〕许宣,白氏已升忉利天宫,俺与你速回佛旨者。〔生〕是。〔行介〕
【排歌】〔合〕他今日呵,向百尺竿头,打将筋斗,只如平地秋千,撒开两手肯胡缠,自在中流不用 船。忆昔年,当法筵,绀青石钵佛亲传。功成返,不惮艰,也无非为众生大事一姻缘。
【尾声】叹世人尽被情牵挽,酿多少纷纷恩怨,何不向西湖试看那塔势凌空夕照边。〔同下〕
十层突兀在虚空,张南史刹对金螭落照中。李绅
地压龙蛇山色别,王建真元浩浩理无穷。韦应物
晴窗检点白云篇,杜甫清似湘灵促柱弦。刘禹锡
三点成六犹有想,苑咸潜熏玉烛奉尧年。李群玉
〔谛白外介〕待小神将塔毁了,放白氏出来罢?〔外〕不消,留下与后人瞻仰,也显得佛力无边。〔外 将指一批,旦从塔后出,贴代更衣,拜介〕多谢禅师。
〔幡盖引生上〕佛爷有旨,跪听宣读:世尊若曰,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能忏罪则见睍俱消。士有百行,以孝为先,感格诚如舍矢中的。咨尔白氏,虽现蛇 身,久修仙道。坚持雅操,既勿惑于狂且;教子忠贞,复不忘乎大义。宿有镇压之灾,数不过于两纪。念伊子许士麟广修善果,超拔萱枝,孝道可嘉,是用赦尔前愆,生于忉利。自此洗心回向,普种善因,可成 正果。使女青儿,颇明主婢之谊,不以艰危易志,亦属可矜,并濯厥辜,相随前往。于戏,佛道宏深,初 不外于伦理;女身垢秽,本无碍于利根。尔其勉旃!善哉谢恩。〔旦、贴〕愿佛爷法轮常转,圣寿无疆。 〔生、旦见介〕〔外〕少年一段风流事,只有佳人独自知。你两人的情事,都放下不用说了。〔生、旦微 笑介〕禅师,放下个什么?
【胜如花】〔外〕真堪哂,实可怜,没事寻丝做茧。〔向旦介〕只因他送暖偷寒,〔指生介〕作成伊伤 恩贾怨。到今日两般须辨,慢说是前缘后缘,更休提新愆旧愆,觉后都捐。〔生〕看频伽饷远,〔旦〕增 和减虚空谁见。〔合〕猛回头笑杀从前,猛回头笑杀从前。
【马鞍儿】〔旦〕大峨春尽飞英点,无端搅一觉白云眠。〔贴〕吴山越水空留恋,意花繁情丝乱绾。 〔旦、贴合〕若不是珠铎晨钟惊起,那能够行功成塔影般圆?〔外〕才知我杀人寸铁钳锤健。〔生〕水风 地火,四蛇摔断。〔合〕今朝悟,缘不浅,夫妻每同向龙华会上拜金仙。
【庆时丰】〔小旦、丑天女执花上〕铢衣初试东风软,谁空结习落花偏。
〔见外介〕禅师稽首。〔外〕天女何来?〔小旦、丑〕俺每晓得白云仙姑,蒙佛恩超拔上生天界,奉大 梁郄后娘娘懿旨,特来接引他到忉利天宫去。〔外〕好,他正愁不识路哩。白氏,你同青儿随他每去。我 与许宣回复佛旨便了。〔旦〕奴意欲回家看我孩儿一面,未知可否?〔贴〕俺抱了小官人一场,也想要见 见他。〔外〕不消。大后日是清明佳节,他夫妇俱要到塔前祭扫,汝那时下来见他一次,说明就里,以慰 其孝思足矣!〔旦〕嗄,既如此,俺就拜辞禅师,同姐姐每去也。
〔三旦丑合〕回看齐州九点烟,天关虎豹奇毛虥。云程迥,妙景妍,瑶华香霭白榆钱。金绳界,蜺旌 展,逍遥初听奏钧天。〔同下〕
〔外〕许宣,白氏已升忉利天宫,俺与你速回佛旨者。〔生〕是。〔行介〕
【排歌】〔合〕他今日呵,向百尺竿头,打将筋斗,只如平地秋千,撒开两手肯胡缠,自在中流不用 船。忆昔年,当法筵,绀青石钵佛亲传。功成返,不惮艰,也无非为众生大事一姻缘。
【尾声】叹世人尽被情牵挽,酿多少纷纷恩怨,何不向西湖试看那塔势凌空夕照边。〔同下〕
十层突兀在虚空,张南史刹对金螭落照中。李绅
地压龙蛇山色别,王建真元浩浩理无穷。韦应物
晴窗检点白云篇,杜甫清似湘灵促柱弦。刘禹锡
三点成六犹有想,苑咸潜熏玉烛奉尧年。李群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