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事更新,走读政治

  @东篱剑客 3794楼 2014-03-19 15:16:12
  要不要把庄子齐物论拿出来比划比划,说你两句,你就装逼跳起来了?
  《庄子·齐物论》关于是非:
  夫言非吹也①。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②。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其以为异于鷇音③,亦有辩乎④?其无辩乎?
  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⑤?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道隐于小成⑥,言隐于荣华⑦。故有儒墨之是非⑧,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⑨。
  物......
  -----------------------------
  嘿嘿,我是装逼,你可以不看,既然我是装逼,你又何必来这里不爽快?
  你用齐物论来说道有是非...
  也难为你了
  有了是非,就叫做是非论,而不是齐物论了...
  还是那句话,谁也没有义务来教你怎么看世界,我也不认为我有这么能力,能教你什么,所以,爱看就看,不爱看就不看,看不懂的,我也没有义务在多罗嗦什么,我这个人很懒,懒到不愿说太多废话...
  至正二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368年
  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要怎么开始呢...
  这么说吧
  自古以来,帝王大业往往是从北向南,因为最开始的时候,中国的核心部分中原就在河南那里,但是随着数次外族入侵,大量人口开始南迁,江南就得以开发
  两次南渡,一次是魏晋之时,一次就是南北宋
  所以,江南的发展,也是在南宋的时候达到了一个巅峰
  南船北马,这个南船说的就是江南的船,所以也是因为有这个基础,江南的开发,使得海商事业得以蓬勃发展,这一点,也反过来促进了江南的繁华
  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在元末的群雄争霸当中,江南的斗争,就是重中之重,谁获得了江南,谁就等于获得了中国
  大家可以看看元末的势力版图
  当时最有望定鼎中原实现统一的几大势力,就都窝在江南这一个旮旯这里
  一条长江,就汇集了张士诚,陈友谅和朱元璋,还不说其它大大小小的势力了
  大家看看地图,江南有多大?
  其实不大,江南也就几省之地,还不包括旁边的湖广
  要知道,势力这么多,也就是江南这一片地方要养着大量的兵马,如果只是单纯的农耕经济,根本无法支持,反过来可见当时江南商业体系的庞大,正是有了这样大量的财富支持,这些个势力,才能挤在江南这个地方不饿死,因为有钱,就可以从湖广买粮食,当时湖广相对而言还是比较安静的,主要是没有太大的势力,也许是大家都约定俗成,这里产粮,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地,谁都不敢轻举妄动,谁动了谁就等着被江南的也好,元大都的也罢,这些势力攻击吧
  所以,朱元璋在统一江南之后,基本上在全国就没有了太大的对手,江南一失,中原不说,北京这里就没了足够的钱粮供应,也是无根的浮萍,元顺帝不往草原跑,就得饿死...
  其它的,也都是土鸡瓦狗,所以,朱元璋在江南就称帝了
  可见当时江南的富裕,不仅仅可以支持本地的群雄争霸,还有余力接济北京...
  要知道,当年张士诚打着打着,就偷袭元朝了,为什么?
  尼玛的,因为北京自己的粮食都是靠江南湖广这边支持的,当时一帮子人在江南打死打活,但是大家去看元末的斗争,元朝的势力在前期还是很强的,打爆了不知道多少所谓的起义军,谁出头就打谁,打到后面,元朝也没有力气了,但是如果死磕还是能死磕死谁,所以大家都不敢得罪,最后两边就默契了
  江南这帮人,也暂时没有力量打去北京,北京这边也没有多余的力气来把江南这帮子人给灭掉
  所以到了最后,元朝政府就说,你们投降吧,北京这里还需要江南的粮食,只要你们保证这条粮道不断,我们就不为难你们
  江南这边,能不答应吗?
  要知道,江南这边可是群雄争霸啊,远交近攻,惹急了元朝那帮人,打过来,江南的变数就大了
  所以,在当时的情况下,大家就默契了
  投降只是一个名义,背后的意思就是为了保证北京的粮食供应,元朝是引鸩止渴,江南这边是看谁先统一江南,江南统一了,剩下的问题才是元大都北京
  所以当你,长江下游的张士诚就投降了元朝,远交近攻...
  张士诚离北京还真的蛮远,人家是在长江下游
  但是恰好可以保证北京的粮道,而且...
  张士诚恰好又是最富的那个...
  所以,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当时的江南有多富有了...
  朱元璋就是统一了江南,进入就定鼎中原统一全国了...
  这就是背景
  这个背景,将会贯彻朱元璋的一生,甚至贯彻整个大明朝...
  故事的开始
  当时朱元璋名不见经传,还只是郭子兴麾下大校,郭子兴困顿于濠州城,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濠州城,郭子兴都做不了主,被另外几个头领压制
  然后朱元璋看不下去了,觉得这样没有出路,就自己带着几个人出去另谋出路
  这个过程堪称传奇经典
  首先是,朱元璋回到自己的老家,找到了自己的小伙伴,其中就有后来鼎鼎大名的徐达、周德兴、郭英,募得乡兵七百多
  回到濠州,然后又过一段时间,朱老大这次出门就只带二十多人,跑去南略定远
  路上顺带招降了滁州民兵三千人,后又招降了豁鼻子秦把头的八百人
  这就跟蹩脚历史小说里面的,主角王八之气一散,众多小弟竞相来投,纳首便拜称朱老大大哥一样的弱智情节...
  话说...
  如果事情是这么简单,你信吗?
  当然,历史的具体细节是什么样,只有朱八八自己知道了...
  我要说的只是,为什么在家乡募集到了七百多人,但是第二次南略定远的时候,就只带二十四人?
  问题就出在这剩下的人哪里去了,要知道,要说到嫡系,这七百人觉得是嫡系当中的嫡系了...
  既然南略定远,牵扯到未来自己是否能掌握属于自己力量的关键,朱元璋会怕人多?当然不是...
  所以,朱元璋为什么能在只带二十四人的情况下,王八之气一散,引得众多小弟来投,就是因为这七百人,也许不是朱元璋不带,而是早就已经放出去了
  这里面的道道就复杂了
  乱世当中,谁不知道有兵就是王,朱元璋好不容易募集起来的七百多人,而且都是乡党,那是嫡系当中的嫡系,怎么可能留在濠州城里面,帮人做嫁衣?
  但是,朱元璋毕竟名义上还是要服从上面的指挥的,你带人了,这些人吃的穿的,是朱元璋自己的?
  不是,是上面发的,所以,朱元璋带这些人进城容易,但是要想再带出去,那就难了,不然你以为朱元璋为什么要等从老家募集七百人半年之后,才又离开濠州城?
  就是因为,人在屋檐下,万事都得从头谋划...
  不然都只能为他人做嫁衣...
  当然,具体的情况是怎么样,朱元璋使用了什么计谋,把这七百人当中的一部分给提前放了出去,然后偷偷的放入后面的张家堡驴牌寨当中,来个鸠占鹊巢什么的,暗地里其实已经把这个地方给占了,然后在时机成熟的时候,跟上面人一说,他要南略定远
  那上面肯定跟他说,不行啊,现在濠州城本来就兵少,没有兵给你出去经略定远啊,朱元璋等着就是你这句话,好家伙,那我不要你们的兵,我就带我的二十多个小伙伴出就行
  那上面一听,小子,你能啊,二十多个人,都敢说南略定远,我当然没有借口阻拦你了,死了也好,到时郭子兴就独木难支了
  这样一来,朱元璋说不定还能博得几分同情,然后乘机要点好处,兵没有,但是其他补偿倒是可以商量
  然后我们的朱八八就这样风风火火的出发了
  其实他早已经在外面埋下棋子了,在半路上就一下拉出来几千人,如果是在濠州城,他能发展出属于自己的几千人吗?即使发展了,他能带出来吗?
  所以,这传奇经典的段子,就是朱元璋迈出了自己帝王大业的第一步...
  历史书是要这样看的...
  所谓的春秋笔法,就是有些东西,不会说透了,但是却又留着一个口子,如果历史书,不说朱元璋先募集乡兵是有七百人,然后第二次南略定远的时候只有二十多人,你根本就无法揣摩到背后的意思
  所以,写史书在古时候是一件很郑重的事情,《明实录》是谁写的?
  翰林院里面的一帮家伙,写完史书,是可以直接计算成功劳的,写完就可以升官,翰林院是什么地方?
  翰林院是明朝的储相之地啊...
  所以,史书什么东西要省略,但是什么细节要记录,就是一个学问了,你不懂这个学问,就不懂官场里面的道道,史书写不好,你也别想入内阁了...
  所以,很多人说,熟读二十四史,我一般不太信,你说你能背,我倒是还相信一些...
  因为书是死的,谁都可以看,但是现实这个东西,太复杂,不是简单的黑白那么容易
  如果照实写,普通人读了,就只看见勾心斗角,你看现在网上或者现实当中有多少人,看到了一点点东西,就以为自己超凡脱俗了,有一种自己掌握着真理而别人全是白痴的沾沾自喜?
  所以,有些东西,并不是说出来才好,重要的是自己悟...
  如果悟不了,那还不如不知道
  《金瓶梅》这本书知道吧?
  是明代“四大奇书”之首,有句话是这么说的
  读《金瓶梅》而生怜悯心者,菩萨也;生畏惧心者,君子也;生欢喜心者,小人也;生效法心者,乃禽兽耳。
  其实读史书也是如此...
  希望大家能有所悟吧...
  在朱元璋拿出来自己积蓄已久的力量之后,他还没有结束,凭借这这一点力量,对于攻略滁州还力有不逮,所以他还趁夜偷袭了元军大营,获得精壮两万人,到了这一步,朱元璋的第一步才算走完
  这只不过是朱元璋在帝王大业当中的第一步而已,在史书上面能有多少字记载?
  寥寥几句而已
  但是如果你身入其中,你就知道这几步路当中蕴含的大智慧和大勇气了
  可以说,从一开始,朱元璋就没有一个已知条件,他带二十多人出濠州,虽然他做了准备,但是他也不确定他是否能如愿的招降滁州当中的几千人,毕竟他实打实的就几百人,招降之后,他又用这些初收之人,夜袭元军大营,俘获两万人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
  俘虏比自己人还多,当年为了这个事情,白起坑杀了赵国多少万人,这些事情在历史当中屡见不鲜,朱元璋还就真的敢招降了,然后就是这样的招降招降再招降弄起来的队伍,还就真的攻克了滁州,完成了朱元璋传奇经典的第一步,我想问一下各位,你们有谁可以有把握做到朱元璋这般?
  所以,高谈阔论的诸君啊,你我跟纸上谈兵的赵括又有什么不同?
  今晚就到这里,大家喜欢听的,就来点掌声...
  ^-^
  @lnf_raul 3807楼 2014-03-20 00:33:55
  鼓掌!!!
  -----------------------------
  哥...你倒是快
  在朱元璋南略定远的路途当中,出现了一个重要的人——李善长
  李善长何许人也?
  精明人
  这位哥,小时候看汉人读书科举在元朝出不了头,这位哥就不事科举了,跑去经商,别说,人家照样赚了大钱...
  所以我们可以认为,相对于读书人这个身份,其实李善长更加贴切的说,是一个精明的商人
  当年刘福通在颍州起事,史书对于李善长的描述,有这么一句话,叫做“欲从雄,未果”
  这是什么意思?
  就是刘福通扯大旗要做山大王了,这位哥就主动去投靠,但是人家不要
  其实,我们只从这么一件事,就可以大概看出李善长是个什么人物
  是个精明人,精明的商人
  他没有读书人的那么多原则,确切的说,他只是一个商人
  所以,当刘福通起事的时候,他根本就不管刘福通是否有能力争霸天下,他只知道,刘福通有没有当皇帝的命他不清楚,但是他清楚的知道,刘福通就在自己旁边起事,起事要兵要钱要粮,怎么来?
  一般都是要打土豪
  打完土豪用土豪的钱来拉贫民入伍,一贯的流程
  所以,这位哥很机警,他自己送上门去,刘大王,我跟你混,献上我的一半家财,求给条生路呗,最好能给个官当当,我能写写算算,帮你管粮草如何?粮草的管理可是一个肥缺,自己献上去的钱,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回本来,不一定还有来赚
  李善长何许精明也
  只是哪里知道,事情没有谈拢,人家不要他,或许人家想着,你主动来才送上门一半,我自己去拿,可以全要...
  那能怎么办?这位哥只好灰溜溜的跑了
  也就是史书所载的,乃避乱东山中
  但是这位哥不淡定啊
  尼玛的辛辛苦苦了大半辈子的家财,哪里是说放弃就能放弃的
  心里就老惦记着什么时候东山再起
  这不,朱元璋一路风尘仆仆的准备打滁州
  被这厮听到了,一核算,富贵险中求啊
  一个精明的商人,就需要有冒险的勇气,有句话说得好啊,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啊
  朱元璋现在正好名不见经传,但看一路上的行事,颇有几分胆识,这位哥觉得,是个绩优股...
  所以,这位哥又发挥了自己的能动性,主动来投了
  我想,当时朱元璋同学也是吓了一跳,你说我之前收的那些兵,与其说是收伏的,还不如是就是自己在暗地里偷偷练的,但是这位哥,我真不认识你啊
  不过,刚刚出门,就有人来投,这不是一个天下归心的好兆头?
  果断隆重的接待了李善长
  这一次见面的主题是什么?
  对于见面的双方而言,两个人是素昧平生,朱元璋名不见经传,李善长也不是什么闻名天下的大拿,充其量也就是个本地名人,说穿了就是在个本地的土豪
  谈感情也不知道要从哪里谈起
  李善长主动来投朱元璋,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朱元璋的力量太弱小,这样李善长在某个程度当中就可以占据主动,最简单的就是,看朱元璋有多少料,如果朱元璋是成大事的料,给朱元璋的支持自然也多,如果朱元璋不是这个料,那么说是来投,但是也许也只是敷衍一下而已
  所以,当朱元璋问:“四方兵起,何时才能太平?”的时候
  重头戏来了
  这是一句很经典的话,一般这个这个场景,少不了这么一句话...
  在这句话当中,蕴含着很多意思
  最简单的意思就是,朱元璋要考考李善长,看你有几分真才实学
  但是,实际上背后的道道就多了
  说句现实点的
  你谁啊,现在一城未得,就想着太平了,你逗我啊
  但是,反过来也说明了,问这句话的人,表达了自己是志在天下
  所以,一个问句,与其说是问对方,还不如说是在向对方表明心态
  这个时候,李善长怎么回答的?
  他就说了汉高祖刘邦的事迹,说刘邦气量大,而不乱杀人,五年则平天下
  找典故谁不会啊,我想各位号称熟读二十四史的,要吊起书袋,李善长这个半桶水商人肯定比不过,但是为什么朱元璋就大喜过望呢?
  因为,刘邦的典故,是有道道的
  我在之前说的时候,就说过了,刘邦当年是怎么打败项羽的
  用在这里就是说
  朱元璋同学,要想天下太平,你就得团结地主啊,而不是要像那些乱民一样,毫无顾忌的打土豪,这样那个人还愿意帮你啊,所以,你要想争霸天下,你就得争取我们这些地主土豪的帮助
  这样说,懂了吧
  李善长是谁?
  李善长就是土豪啊
  朱元璋为什么看不起其它对手,宁愿千难万险的也要跑出来自己单干,如果朱元璋没有几分把握,他不会做这种傻事,而他最大的把握就是,现在的这些人都不成气,根本不懂得团结这帮土豪,而是喜欢打土豪...
  所以,朱元璋即使身边只有几个人,但是也敢这样问李善长
  四方兵起,何时才能太平
  不是因为自己有多强大,而是因为对手太弱啊,从一开始,朱元璋就没有把濠州城中的众人当对手
  所以,朱元璋问,是朱元璋表明自己志在天下的决心,而李善长答,是提出了要求,如果没有这个要求,李善长凭什么帮朱元璋,如果朱元璋听不懂,那就更加没有下文了
  这个历史上不少,很多志大才疏的人,读过两本书,也喜欢仿效先人,来个计安出,但是别人一用典故回答了,他自己就不懂什么意思了,反过来说别人是掉书袋...
  嘿嘿,所以,第一面的时候,很重要
  其实朱元璋真的需要李善长所谓的计安出?
  怎么可能
  朱元璋敢只带二十多人就出濠州,你以为他还需要别人来教他怎么做?
  如果他内心当中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他出城就不可能走到现在
  无论李善长水平多少,只要他是来投的,朱元璋就不可能也没有资格来拒绝...
  所以,你以为是朱元璋在考李善长?
  错错错,是李善长在观察朱元璋
  所以,朱元璋问计,其实是问,李兄,你有什么要求...
  所以,一番言谈下来,朱元璋是没有太大的主动来选择人,他有的只有他的雄心壮志,还有心胸跟诚意...
  什么是诚意?
  李善长一来,朱元璋就让他做了幕府的掌书记,也就是把身边的大小事务交给了他
  这就是诚意,这就是心胸,志在天下,心就要能容得了天下...
  这就是李善长所谓的,刘邦善于用人...
  @等你在北京 3817楼 2014-03-20 14:48:33
  你太黑 一个悟字得多难!
  -----------------------------
  那不然都可以拿去菜市场按斤算了...
  何必还上下而求索...
  @等你在北京 3817楼 2014-03-20 14:48:33
  你太黑 一个悟字得多难!
  -----------------------------
  难能可贵嘛...难了才贵
  @等你在北京 3817楼 2014-03-20 14:48:33
  你太黑 一个悟字得多难!
  -----------------------------
  难能可贵,难了才贵嘛...
  说到这里,就是重点所在了
  朱元璋帝业的第一块基石是什么?
  就是他清楚的认识到了,要争霸天下,要争取的人是谁...
  懂了这一点,才有未来的一切可言
  所以,李善长是一个很重要的人
  李善长背后所代表的,就是当时浙东的地主商人阶级
  正是有了他们的支持,朱元璋才能做到,所谓的对民秋毫无犯
  什么叫做秋毫无犯?
  就是带兵打仗不用为粮食忧愁,不用特意的去抢粮食,立足于这一点,才有所谓的秋毫无犯...
  那么,对于朱元璋而言,粮食哪里来?
  自然是李善长这样的地主阶级献上来的
  为什么献?
  商人,无利不早起,你以为他们的东西这么好拿?
  说穿了就跟放贷给你做生意一样
  他们给你粮食,朱元璋你就得给他们利益
  什么利益?
  你看李善长早期跟朱元璋的合作,朱元璋负责打仗,李善长则负责政事
  也就是说,军事经济,朱元璋负责军事,李善长就负责经济
  更加重要的是,因为朱元璋出身的问题,他可以在家乡拉到七百人的乡兵,但是却无法从家乡拉到幕僚,读书人
  而恰好,读书人背后代表的,就是商人和地主
  没钱读不起书啊...
  所以,对于朱元璋打胜仗抢到的地盘,需要人来管理,这些人哪里来?
  李善长一手任免...
  早期的时候,朱元璋也无所谓,因为朱元璋自己根本拉不到人,还不如交给李善长,李善长凭借着自己的关系,可以拉到人来帮忙,但是到了后期,朱元璋渐渐立足江南跟张士诚,陈友谅三足鼎立的时候,这个矛盾开始凸显
  我在前面打死打活,你在后面拣地盘,朱元璋怎么可能没有顾忌?
  当年他是为了什么离开郭子兴的?
  所以,某一天,朱元璋就又来问计:“你常比我为汉高祖,你是酂侯。至于徐达嘛,也比得上淮阴侯,可留侯在哪里呢?”
  李善长就答:“金华人宋濂博闻强记,又兼通象纬,可当此任。”
  朱元璋补充说:“据我所知,通象纬者莫如青田刘基。”
  这是什么意思?
  就是朱元璋开始对李善长的一家独大有了疑虑,但是现在天下未平,朱元璋是个聪明人,他不会让内斗影响到整个大局...
  所以,他想在那边制衡一下李善长
  李善长当然也不想因为内斗而跟朱元璋产生裂痕,毕竟现在的朱元璋,已经不再是一个无足轻重的人了
  而李善长现在所获得的权利跟财富,都是建立在朱元璋军事上的胜利上的
  所以,他知道朱元璋的意思,因此他就推荐了宋濂
  宋濂,明初三大家之一
  但是宋濂还有一个身份,就是老实人,真真正正的老实人,老实到不会得罪人
  所以,李善长在这里耍了一个手段,既然你想要人来制衡我,那我就推荐大名鼎鼎的宋濂,这样你无法指责我容不下人,但是明眼人心里都知道,老实人宋濂,如何制衡得了敢主动上门献身的李善长...
  但是朱元璋也不傻,既然他对于李善长的问题,早就有了关注,那么他就不可能不做好准备
  宋濂自然是好的,但是还不够
  所以朱元璋就补充道“通象纬者莫如青田刘基”
  接下来,是大名鼎鼎的刘伯温登场的时候了...
  台湾服贸事件...
  大家就这件事交流一下看法?
  随便说说...
  台湾服贸事件...
  有句话怎么说来着,上天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
  台湾的问题,是比较复杂的
  当年老蒋退守台湾,国民党无疑是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力
  但是等老蒋在台湾窝了那么多年,反攻大陆也成为了幻想,国民党反而被困死在了台湾
  我跟大家说过,当年老蒋跟老毛的不同,就是老蒋跟历来成事的人一样,走的是上层路线,国民党当时就代表着中国的资产阶级跟地主阶级,但是退守台湾之后呢?
  国民党背后的根基,虽然搬了很多黄金到台湾,但是有很多东西是搬不到台湾的
  所以,对于国民党而言,他们是真的变成了无根的浮萍
  老蒋那是从黄埔一刀一枪杀过来的人,他难道不懂得,这意味着什么?
  背后那些人为什么支持你,前提是因为你能喂饱他们,但是,现在一个小小的台湾,根本无法喂饱这些人,所以,当年台湾的白色恐怖,你以为真的是为了防止共产党?
  笑话,当时的老毛如果真的能打到台湾,根本就不用搞这些东西,直接派兵过去打就可以了,但是没有能力
  所以,当时大陆这边根本就没有想过,靠派几个人过去就能颠覆老蒋的统治
  当年老蒋防的是自己下面的这些人
  想想,几年前抗日战争胜利,大家都以为到了分果果的时候,哪里知道,只用了几年时间,形势逆转,一回首,百年空
  你以为老蒋还能那么容易弹压得住?
  当年抗战的时候,背后的这帮人就没少出来捣乱,大家都知道四大家族,你以为老蒋不想动手,奈何无能为力罢了,特别是抗战的那些年,把整个国民政府的经济给打崩溃了,当年汪精卫投降日本对于整个中国的抗战而言,你都不知道震动有多大,汪精卫背后代表的就是一大批人...
  然后老蒋又被张学良给弄了一下,在看看自己手底下,东北系,西北王,滇系,桂系,能依靠的只有自己手里面的黄埔系了
  你以为他不怕那一天,就给人卖了
  所以,当年中央和地方的提防,不是一句话两句话那么简单的
  老蒋是毫无疑问的不准备投降坚决抗战到底,但是其他人呢?
  汪精卫之前的多牛叉的一个人,投降了
  张学良,东北王,张作霖一辈子辛辛苦苦打下来的基业,被日本人炸死在了皇姑口,等日本人真的打过来了,张学良不放一枪一炮,就跑了
  嘿嘿
  老蒋是过来人
  而困守台湾,他比任何人都清楚,现在的他,现在的国民党,面临着怎么样的困境
  所以,老蒋又干起了老本行,军统在台湾那些年,也是很忙的...
  但是,老蒋懂是什么情况,老蒋的儿子可不懂,或者说,他也懂,但是他没有老蒋那么对于某些东西看得那么重
  反正事实是什么样的,我们都不知道
  就知道,老蒋用大刀,提前把那些准备跳反的人给先结果了
  等老蒋的儿子一上台,就选择的开放的路线,当然,事实上,老蒋的儿子也无法如同老蒋一般,能HOLD得住国民党这帮子骄兵悍将,老蒋能用这把刀,老蒋的儿子用不了
  开放之后,事情就已经不是国民党所能控制的了
  下面的人要吃的啊,他不管你是谁,当年汪精卫都能投降日本人,你不要以为某些人有多少所谓的民族大义,文人节操,老蒋的儿子明显HOLD不住场面了
  一开放,日本也好,美国也罢,都等着了,特别是日本,对于台湾虎视眈眈不是一两天,从甲午到抗战胜利半个世纪,国民党无法喂饱的那些人,日本和美国当年有能力...
  而且,老蒋在民族大义的问题上面的坚持,其实不是那么受美国的欢迎的...
  一个跟中国大陆不对付的台湾,显然更加的符合美国的利益,当然,这就意味着,日本也十分乐意,最好台湾也跑来跟日本一起混算了,日本跟中国肯定是不对付的...
  所以,民进党就出来了...
  当年新加坡李家的成功,给了很多人启发的
  国民党呢?
  自己无法喂饱下面的人,也只能慢慢的退出了舞台...
  所以,台湾的问题,或者说,所有民主国家的问题,都是这个问题
  谁掌握了民主?
  或者说,什么是民主
  举手表决少数服从多数?
  然后大家都知道,世界上1%的人掌握了99%的财富,然后你把这两句联系起来,再来想想这个问题,什么是民主?
  中国农村选举,就是最简单直接的给大家展示了什么叫做民主,每次到这个时候,就看哪个人发的红包多...
  所以,世界上本来就没有完美的制度,但是把民主制度捧成完美,那就是自欺欺人了...
  所以,台湾的问题,中国要解决,你绕不开的一个问题就是,中国怎么喂饱台湾人的那些嘴
  跟这些人根本就不用讲什么道理,直接用钱砸到闭嘴,不然就没有什么和平解放,直接派兵过去打吧
  当然,话是这么说,做起来就不容易
  因为,钱怎么给,是有讲究的
  当然,老祖宗长年累月的斗争经验已经明明白白的告诉我们了,要喂胡萝卜,就必须有大棒
  你真的以为国于国之间的胡萝卜那么好吃?
  以台湾问题为例,现在台湾的经济对于中国的依赖程度是多少?
  中国根本不用做什么,只要简简单单的让台湾人无法来到中国大陆发财,那么台湾人就要饿死一大批,所以,中国喂台湾越多,台湾对于中国的依赖就越多
  服贸事件就是这么一回事
  中国以大优惠给台湾的双方贸易协定,台湾吃了,以后就不要想吐出来了
  所以,协议在台湾法律上通过了,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台湾的那些人,还是跟过去一样的嘛,在骨气跟骨头面前,他还是选择骨头的
  但是,台湾的情况复杂,在于台湾不仅仅有要吃骨头的人,还有其它人啊
  台湾吃了大陆的骨头,以后跟大陆走了,那么之前喂台湾骨头的那些人,不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所以,就有了这么一出戏
  如果真的有手段,直接让协议在法律程序上不通过不就可以了,何必又这样做来丢人现眼?
  现在在台湾问题上面
  主动权是在我们的手里面
  我们把骨头丢出去了,吃不吃的问题,从协议能走过台湾的法律程序,就可以知道,台湾已经没有了选择吃不吃的权利
  在美国日本现在的经济情况下,他们不吃就要饿死,美国要实现自己的制造业复苏,日本出口锐减,安倍还要通过货币通胀来刺激国内市场,他们如果有余力兼顾台湾,也就不用这样狼狈了...
  所以,服贸的问题,中国根本就不用动什么,台湾那些已经准备吃骨头的人自己都会准备把闹事的人搞定
  中国稳坐钓鱼船,看好那些人可以给骨头,那些人可以给大棒,就好了...
  哎,反对服贸这件事,对于中国而言,有什么损失?什么损失都没有...
  老实说,我倒是怀疑这件事背后有没有中国政府的煽风点火了...
  毕竟这件事一闹,看似台独势力气焰嚣张,但是背后却是台湾内斗,我们得益...
  @xoney1117a 3834楼 2014-03-22 09:10:32
  说来说去就是一个“利”字!
  -----------------------------
  那不然呢,太史公写史记
  一句“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尽道其中三味...
  话说刘伯温此人...
  他是一个标准的读书人吧...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能做到的,他都做到了...
  一个标准的读书人,活着最大的痛苦就是,很多事情太明白...
  明白很好吗?
  我们都希望明明白白的活着,刘伯温此人号称“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
  神机妙算...
  运筹帷幄...
  有时候,我们也会憧憬着,自己也能如此,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但是
  如果,你明白却无法选择呢?
  不知道,你会不会痛苦...
  这个问题,我也不知道,刘伯温的答案...
  当然,在说刘伯温这个问题之前,还是要说一些其他的东西
  刘伯温是个读书人
  你知道读书人意味着什么吗?
  当然,太远的不说,就说科举之后,你知道读书人意味着什么?
  我在说这个问题的时候,经常跟大家说
  在古时候,读书是个大事情,或者说,在那个时候,读书不是一个人的事情,你能不用去种田而每天就摇头晃脑的拽两句文,那真的是一个奢侈的事情
  中国就是最近这些年,都还有家庭因为没钱读书而读不下去的
  何况数百年前
  所以,读书人,这个东西,在古时候,意味着很多事情,不是简简单单的事情...
  权利,跟义务是对等的
  这个义务,往小的来说,就是一个人,读书有成了,反过来要庇护当年供你读书的人,这样形成的氛围,才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读书不好的,自觉的供读书苗子,而读书好的,就要记得,你有资格读书,是谁的付出...
  所以,在古时候,因为一个人读书成功而鸡犬升天的事情,是一种社会常态
  当然,这只是小的
  如果是大的,特别是对于元朝这个特殊的时期而言
  人分三六九等
  读书所肩负的东西就更加多了
  汉人在元朝被特意的压制了,那我们是不是就不要读书考官了?
  错,恰恰相反
  如果你不读书当官,让一个把汉人当猪狗的人来当官,谁来给汉人说话?
  所以,在元朝,读书的意义就被放大了,你必须读书,而且要读得比任何人都好,然后你才有一点点的权力,来庇护下面的人
  这就是,读书人的义务
  并且在元朝这个特殊的事情,这个义务被放大了
  有汉人的,有地方的
  这些人的利益,你都必须通过读书有成才能给予一点点的保护
  所以,你可以愤世嫉俗,你可以傲然清高...
  但是,你要想想,就好像种田的人,谁也不喜欢一脸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但是,你还要生存,你就必须去做这件事...
  所以,当时二十三岁中进士的刘伯温,他就必须去做官
  而且,从刘伯温的经历来看,当时江南,因为在元朝四等人当中列为最下等,所以他们读书人内部抱团得十分的紧致
  其实道理就是,一般中进士之后,都不会给在本地为官,你在外地怎么庇护自己人?那就很简单了,所有的读书人都团结起来,形成一个团体,这样你来自这里,他来自那里,那么哪里都是自己人了
  不过,刘伯温这个人很有趣,他如何的有趣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他是一个聪明人,二十三岁中进士的人,不是死读书能读出来的,而刘伯温后来的成就,也说明了,他不是一个只会拽文的人
  那么,既然是一个聪明人,那么他去做一件看起来不聪明的事情,就很有趣了
  这位哥,上任之后,事迹是什么?
  被元朝政府授为江西高安县丞。他勤于职守,执法严明,很快就做出了政绩。他深入乡间,体察民情,发现高安县一些豪绅地主勾结贪官污吏,无法无天,骗人钱财,夺人妻女,杀人害命无恶不作。刘基倾听百姓的哭诉后,义愤填膺,决心为民除害。经过明察暗访,掌握了真凭实据后,对几个劣迹昭著的豪强恶霸,坚决予以严惩,并对县衙内贪赃枉法的官吏也进行了整治,高安县的社会风气很快就有了好转。刘基刚正不阿,一身正气赢得了百姓的赞誉。在任官的五年内,处理地方事务的原则是“严而有惠爱”,能体恤民情,但不宽宥违法的行为;对于发奸摘伏,更是不避强权。因此受到当地百姓的爱戴,但因为他的正直,地方豪绅对他恨之入骨,总想找事端陷害他,幸得长官及部属信任他的为人,才免于祸患。
  随便摘抄自百度里面的
  作为聪明如刘伯温此等人,又如何会不明白官场当中的道道?
  只是,很多时候,真正明白的人不屑去做的事情,很多不明白的人却甘之如饴...
  我在上面扯了那么多,读书人的义务,当然是一种理想主义
  现实当中是,你甭管义务不义务,读书人不读书人的,荷包里面捞满了才是真的...
  庇护,可以往大来说是天下黎民百姓,往下的来说,就是自己的亲朋好友...
  所以,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在这里,所谓的虾米,自然是那些平民老百姓...
  不过,我说了,刘伯温是个标准的读书人
  总有些以天下为己任的想法...
  而且我觉得,他可能认为,这样做了也好,最好是能连官都不用做了最好,其实做元朝的官,很没有意识...
  有抱负的人,施展不出,那么退而求其次,就只好先把荷包充实了...
  不过刘伯温就更加随便一点,有几分力做几分事情,等最后被罢官了就更加好也未必
  做了这件事之后,刘伯温这个官场搅屎棍,就彻底把大家惹怕了,组织里面的人都不敢让他出来捣乱了
  直到后来流民开始作乱
  也不用编什么话来美化什么
  流民作乱最大的特点就是无组织,无纪律
  所以,在这个事情上面,抛开所有的立场,这些流民对于任何人而言都是祸害
  兴亡,百姓皆苦
  只能说,如果可以,就永远不要让事情到这个地步...
  所以,刘伯温又跑出来了,可见,刘伯温当时有多强,虽然在官场上面别人不敢放他出笼,但是在能力上面,无人不对刘伯温表示认可...
  罗罗嗦嗦的扯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想说
  刘伯温,此人不同于李善长,他是个标准的读书人...
  @这个夜不太冷 3847楼 2014-03-25 11:24:38
  深圳公务员分类改革:退休人员多享受副处待遇
  ==============================================
  这点楼主怎么看?
  -----------------------------
  之前不是早说了,低级公务员的待遇会得到提高
  胡萝卜加大棒...
  扯回来
  朱元璋需要一个人来制衡李善长,在这一点上面,双方都清楚
  那刘伯温又何尝不清楚...
  就是因为清楚了,所以才要慎重
  首先一点,刘伯温要想,朱元璋是否有席卷天下的能力
  这个我就不多说了,这是一个基础技能
  首先看,全国的局势,能成事的地方,江南富有天下,做事要钱要粮,唯独这里能养大量的兵,所以,未来席卷安天下的人,自然也在江南
  然后,江南是有钱,但是也不是那么能为你所用的,所以,看人是否跟当年的豪族和谐共处,就能看出此人是否有能力的标准之一
  所以,大家可以理解,李善长对于朱元璋而言,有多么重要的意义
  李善长的成功,就直接了当的告诉大家,朱元璋此人,是个可以合作的对象
  事实上,朱元璋,确实是个英雄豪杰
  这个又说到刘邦了
  刘邦这个成功的例子,可以说是影响了中国古往今来无数的欲成大事者
  刘邦你可以说他什么都弱爆了,但是他又一点做得很好,就是敢于用人...
  而这一点,就是朱元璋在江南争霸当中最有异于其他人的地方
  就是李善长
  我说了,朱元璋怎么用李善长的?
  基本上政务系统上面都是李善长说了算
  史书上面说,他娴于辞令,明习故事、处理政务、裁决如流,将吏帖服,居民安堵;调兵转饷无乏,恢复制钱,榷淮盐,立茶法,开铁冶,定鱼税,国用益饶,而民不困
  基本上就是说朱元璋就只管打仗,其他的大小事务李善长都一手包办了
  这一点,陈友谅这些人,是无法做到的
  所以,在江南的这一块地面上,陈友谅或者张士诚都是比朱元璋起家得早的人,但是朱元璋却能以后来者的身份跟他们鼎足而立,原因就是这么简单
  大概说一下
  所以,朱元璋要找一个人来制衡李善长,是那么简单的吗?
  来的人太弱了,根本就是来给李善长当下酒菜
  而且李善长经营已久,即使是要一个人来制衡他,也不可以彻底撕开脸皮,把矛盾激化,不然大不了一拍两散
  所以,这个人,不是一般人
  而青田刘基,就不是一般人
  首先从出身来说,刘基可不同于李善长,史书上面同样的记录两个人的事迹,李善长在跟朱元璋之前,也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人,充其量就是一个精明的土豪
  而刘伯温不同,小时候是神童,长大了二十三岁中进士,还带兵打过仗,那真的是,上马治军,下马治国的高人
  不仅如此,李善长因为出身问题,他所代表的是乡绅这一类的商人地主阶级,而刘伯温的出身,则代表着的是文人士子读书人阶级...
  所以,刘伯温简直就是上天赐给朱元璋的
  此人跟李善长不是一路人,而且还是个能力值爆棚的人
  朱元璋要请刘伯温出山,是个大事
  因为如果刘伯温肯帮朱元璋,那么就意味着刘伯温背后的大批浙东文人士子阶级对朱元璋的支持,在这个基础上面,刘伯温才有抗衡李善长的能力
  所以,朱元璋十分用心的去做这件事
  请刘伯温出山,可没有那么容易
  当然不是因为刘伯温要待价而沽
  而是因为,刘伯温是个明白人
  清楚的知道朱元璋迫切的需要他,是需要他来平衡李善长给朱元璋的压力
  但是很不巧,李善长是在朱元璋刚刚开始起步闯的时候,就已经跟着朱元璋了,这就意味着很多东西,对于刘伯温而言,要在这里平衡刘伯温,就是客场作战
  聪明人做事,要么就不做,要么就做最好
  所以,他不会轻举妄动
  朱元璋派先后派了李炎,朱升来请刘伯温,刘伯温是肯定不会接受的,但是,也不会拒绝
  因为刘伯温要找个时机才能切入
  要知道,此时此刻的朱元璋,核心势力的构建,已经基本完成,一个萝卜一个坑,现在朱元璋的班底,这些人,可以说就是未来席卷天下的骨干了
  而即使刘伯温的名气再大,又如何?
  名气是不能吃饭的
  现在朱元璋去请刘伯温,如果刘伯温来了,也不过是一个寸功未立之人,想要凭借一个简简单单的名气,就能让别人信服?
  怎么可能
  所以,刘伯温在观望,聪明人做事喜欢占据主动,如果朱元璋一邀请,刘伯温就屁颠屁颠的跑去,那刘伯温根本无法掌握自己的主动,在李善长的主场,没有一定的主动权利,想要平衡李善长,谈话容易
  所以,第一次的时候,朱元璋派李炎去请
  刘伯温根本就不动,就是跟你磨嘴皮
  因为现在,时机还未成熟
  为什么没有成熟,因为朱元璋的地盘都没有扩张到自己的家门口,刘伯温跟李善长可不同,相对于商人喜欢投机冒险,文人则讲循序渐进
  此时朱元璋正好在攻打处州
  其实这件事说穿了
  就是朱元璋的势力,扩张到了刘伯温背后所代表的浙东集团的地盘
  朱元璋需要刘伯温支持
  最好的情况就是,刘伯温能直接表态,如同李善长那般,主动来投,这样就能并兵不血刃的拿下这些地盘
  当然,这是朱元璋的立场所决定他的想法
  实际情况却是,朱元璋当时还没有如此大的能力,让人望风而投
  所以,刘伯温在这件事上面并没有接受
  其实这就是文人病
  今天你可以因为力量小而投朱元璋,未来又何尝不可以投李元璋?
  所以,这件事上面,文人要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是责任
  所以,朱元璋第一次邀请刘伯温,刘伯温没有答应
  随后,朱元璋在军事上面,完成了对浙东的势力扩张
  完成这件事之后,朱元璋又派人来请
  之前你嫌弃我没有收伏这里,邀请你来,你不来
  你看不起我的事情,我就不计较了
  现在我已经收伏了这里,这次邀请你,你要来了吧
  这一次派来邀请的人是朱升
  朱元璋认为,这个时候来邀请刘伯温,时机是成熟了的,因为现在浙东集团的代表--“浙东四杰”其它的三个,都已经降了朱元璋,最后还剩一个就是刘伯温
  所以,这一次朱元璋觉得,把握还是很大的,因此派出来朱升这个重量级的人物来,此人是谁?
  就是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那个
  是朱元璋前期主要的谋士
  但是,刘伯温还是拒绝了
  这件事,朱升就回去跟朱元璋说了
  听到这样的结果
  朱元璋也是一个明白人,他就懂了刘伯温此人的算盘
  当然,朱元璋此人,做过和尚,当过乞丐,唯独没有跟这些所谓的文人士子一般,只用读书就行,不用为吃穿奔波,等成年了,又是流民义军当中厮杀过来的
  他是一个聪明人,明白刘伯温的心思,但是老实说,他不太看得起这些人的打算,说句话就是,不像男人,做事凭不爽快
  什么意思?
  在之前,朱元璋在还没有经略浙东的时候,曾经派李炎去请过刘伯温,刘伯温没有答应,还可以理解,因为此时朱元璋还没有完成对浙东的军事行动,如果刘伯温就这样投降了,虽然朱元璋是很爽快,但是肯定会看不起刘伯温这些人
  所以,朱元璋也不太当一回事,等军事行动上面已经完成对浙东的收伏,此时朱元璋觉得刘伯温这些人应该就没有什么顾虑了,就派了朱升去邀请
  哪里知道,刘伯温还是没有答应
  朱元璋就明白了,刘伯温此人是明白人,狗日的
  不见兔子不撒鹰...
  是什么情况?
  就是我说的,此时的刘伯温,如果就此答应了朱元璋,那么对于寸功为立的刘伯温而言,他根本无法掌握主动,而在面对李善长这些人的存在之时,他根本没有胜算,所以他需要一个时机来切入其中
  朱元璋明白了刘伯温的顾忌,当时在这件事上面,朱元璋也明白帮刘伯温就是帮自己,因为朱元璋是迫切的需要刘伯温来制衡李善长
  所以,朱元璋就在这里用来一个小小的计谋
  派朱升去请刘伯温,朱升没有请到,这是干什么吃的?
  好吧,既然这件事做不成,恰好当时朱元璋在攻打绍兴,没有成功,朱元璋就派朱升过去帮忙,说你攻不下绍兴,你就别回来见我
  朱元璋作为一个长期带兵打仗的将领,如何不知道行军打仗的事情,攻打绍兴失败,并不是一个作为谋士出身的朱升所能轻易解决的问题
  其实朱元璋就是挖了一个坑给朱升跳
  朱升也不是蠢人,他知道这件事的起因还是在刘伯温身上
  所以,他二话不说,就往刘伯温这边跑
  跟刘伯温诉苦了
  唉,都怪你,如果不是你,我就不用领这个苦差事
  你现在要为我负责啊
  刘伯温是神人,但是实际上,他不是超人
  领兵打仗的事情,如果只凭刘伯温三句话两句话就能搞定,朱元璋都不用发军饷了,直接收了刘伯温就成
  但是刘伯温也是一个聪明人啊
  他根本就没有关注打仗的这个事情,因为他也知道,事情的结症在哪里
  朱元璋这是要逼他出山啊
  如果他不出山,解决了朱升的烦恼,那么以后刘伯温就不要想在朱元璋这里混了
  因为朱升此人也不简单,李善长跟朱元璋很找,朱升也不晚,而朱元璋能派朱升来请刘伯温,可见朱升并没有跟李善长一体,所以朱升此人,也代表着朱元璋体系内的一大势力
  所以,刘伯温这个明白人,自然不会无缘无故的希望得罪此人
  相反,这是未来刘伯温能迅速开展工作的重要支持
  这是朱元璋逼着刘伯温表态啊
  要不来,以后你就别来了
  所以大家一看,两件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但是里面的道道,却是如此之多
  你不聪明,怎么死的都不知道,不是一句虚话啊
  所以,还能怎么办
  刘伯温没有选择
  其实刘伯温之所以没有答应,他是在等一个机会,这个机会是什么,我们现在无从得知了,但是我们可以大概的揣摩一下
  这个机会必然是一个别人无法解决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刘伯温却是胸有成竹,等这个机会出现的时候,刘伯温就会如同神人一般出现,然后解决了此危机,最后顺利的介入朱元璋的势力,这样的开场,刘伯温就能摆脱其根基浅的弱点,迅速的战略制高点...
  从而掌握主动
  但是朱元璋没有这个耐心等,而且这种事情,没有个准信
  没办法,刘伯温最后也只能退而求其次
  而这个事情,需要朱升去办...
  朱升也是一个聪明人,他立马回应天,然后邀请了“浙东四杰”中的另外已经投降了朱元璋的三个,大家一起请刘伯温来应天玩...
  这就是刘伯温选择,因为他要面对的是李善长,而他无法找到一个成熟的时机切入,一鸣惊人,最后只好召集自己的势力,先求立足,在从长计议
  而这些,就是先投降的这些小伙伴
  但是,跟刘伯温的设想,这是有些寒碜的了
  因为跟李善长比起来,这些人都不过是刚刚投降的,也是跟刘伯温一样寸功未立之人,只能说是,有好过无吧...
  不过,欣喜的是,通过这件事,跟朱升此人搭上了线,也算有所得
  而对于朱升而言,刘伯温是朱元璋要用来制衡李善长用的,他如此完成了朱元璋的任务,又给刘伯温卖了一个好,怎么他都是赚...
  所以,在这件事上面,刘伯温是被朱元璋给摆了一道
  也算是让刘伯温见识了一下朱元璋的手段,我想,正是因为如此,之后的刘伯温才会果断的功成身退吧,因为他内心十分明白,朱元璋此人,也是高人,而且还够狠...
  当然,朱元璋摆了刘伯温一道,也是因为剧情需要,谁让你凭不爽快的,担心这担心那的,如果我跟你这么事事算计,我当年如何凭借一个小小的出身,打出现在的一片天地...
  为了这件事,当然,也是为了能让刘伯温快速的立足,朱元璋十分隆重的接待了刘伯温,表示了对刘伯温的看重和支持...
  在这里,刘伯温就体现了跟李善长截然不同的水平和能力
  李善长作为商人,善于统筹安排,但是刘伯温作为文人,并且精通军事,所以在打天下的过程当中,刘伯温参悟军机,运筹帷幄的能力就得以最大化的展现,在这个过程当中,加上朱元璋对刘伯温的支持,下面有浙东集团的帮助,刘伯温在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时候,却是已经完成了对李善长的制衡
  而刘伯温也深深的知道这一点,所以有一次
  朱元璋巡幸汴梁时,刘伯温与李善长一起留守京城。中书省都事李彬因贪图私利,纵容下属而被治罪,李善长一向私宠李彬,故请求从宽发落,刘伯温不听,并派人骑马速报朱元璋,得到批准,刘伯温便在祈雨时,将李彬斩首。
  嘿,稍微清醒的人都知道,朱元璋离开京城,自然会放两个完全尿不到一块的人留守,才能保证,京城不会出事而朱元璋不知道,所以,刘伯温难道不知道李善长不好对付?但是就是因为知道,他就越要做,因为这样做了,就是跟李善长划清界线,刘伯温才有其存在的价值,如果刘伯温跟李善长尿一块了,朱元璋要你何用?
  @陈一顺0828 3855楼 2014-03-26 15:02:50
  支付宝回应工行:四大行事实垄断 涉不正当竞争
  支付宝和四大行开始打嘴仗了,楼主怎么看?
  -----------------------------
  人民币是一个政府的信用所在,你认为这个东西,政府会随便开放给民间吗?
  政府说的放开这方面的管制,意思是说,大家可以把这个蛋糕做大,但是不是运行你把政府盘子里面的菜划拉到自己的盘子里面...
  这是两个概念
  我在之前形容马云是鲶鱼,但是鲶鱼终究不是沙丁鱼..
  所以,要认清楚这一点
  @东篱剑客 3794楼 2014-03-19 15:16:12
  要不要把庄子齐物论拿出来比划比划,说你两句,你就装逼跳起来了?
  《庄子·齐物论》关于是非:
  夫言非吹也①。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②。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其以为异于鷇音③,亦有辩乎④?其无辩乎?
  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⑤?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道隐于小成⑥,言隐于荣华⑦。故有儒墨之是非⑧,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⑨。
  物......
  -----------------------------
  你太黑 3802楼 2014-03-19 16:03:17
  嘿嘿,我是装逼,你可以不看,既然我是装逼,你又何必来这里不爽快?
  你用齐物论来说道有是非...
  也难为你了
  有了是非,就叫做是非论,而不是齐物论了...
  -----------------------------
  @东篱剑客 3857楼 2014-03-26 22:36:35
  蠢逼还贱出去快感了?你狗日的被驴踢坏脑子了?什么叫齐物论,这辈子都弄不懂吧?
  -----------------------------
  ..哦,那我能做的不多,只能用回复来帮你置顶了
  你太黑 3803楼 2014-03-19 16:28:50
  还是那句话,谁也没有义务来教你怎么看世界,我也不认为我有这么能力,能教你什么,所以,爱看就看,不爱看就不看,看不懂的,我也没有义务在多罗嗦什么,我这个人很懒,懒到不愿说太多废话...
  -----------------------------
  @东篱剑客 3858楼 2014-03-26 22:37:51
  你懂个狗屁,就是在这里卖拐,最后误导众人。老子告诉你什么叫天道!
  华夏文化的根基,在道,在天道,精华在道、兵、法、墨诸家,儒家自孔子起就是自吹自擂、招摇撞骗的伪学。
  西方欧美自文艺复兴以来积累的能量已经耗尽,进入千年大衰落,这是天道,无可阻挡。
  新的、引导人类社会文明前进的伟大帝国,将在欧亚大陆上重生!
  承顺天命,天下帝国,即将到来!
  -----------------------------
  嗯嗯嗯,帮你置顶
  @剑_逆水寒 3861楼 2014-03-26 23:39:34
  开悟开悟。楼主还是少回无用之贴,多写点贴了。
  -----------------------------
  也不能说没用,给大家看看众生像...
  看别人,就是在看自己
  @文真子 3862楼 2014-03-27 08:56:18
  楼主,你加我qq吧,我想拜师。2423623539
  -----------------------------
  拜师拜师...
  你懂什么叫做师吗?
  看见我在这里扯了点不着边际的东西,就想着拜师
  你知道我是什么人?
  等我把你卖了,你不一定还在帮我数钱呢
  谈什么拜师
  抛开我有什么资格收徒的话题不说
  如果你想从我这里学一点什么,我自认为在帖子里面说的东西,基本不做了保留,看懂了这个贴,就是从我这里学到了艺,又扯什么拜师
  师这个东西
  我说过了,不仅仅是一种权利,更加是一种义务
  是能乱拜的吗?
  @horse039 3864楼 2014-03-27 09:11:41
  什么是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待中国文化,既不盲目悲观,也不盲目自大。以现实为支点,谁能撬动中国发展的,是最合适的道。
  出世之道,也是形而上的,但是有一个标准就是谁的道能利国利民,功在千秋的,就是最合适的。
  -----------------------------
  天道是道,人道是道
  但是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跟人道的损不足以补有余却是截然相反
  所以,谁要跟我说哪个的道是对的,哪个是错的
  我的懒得搭理
  道,这个东西,是一般人能谈的?
  什么是一般人?
  就是你还站在人的立场上面去思考问题
  以人为中心
  那你谈的最多也就是人道
  那就不要跟我扯什么道
  徒然让我发笑罢了...
  所以,我还是那句话,自己悟得什么,什么就是自己的道
  不要好高骛远
  也就是你说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之前扯了这么多的李善长跟刘伯温之事
  就是因为此二人跟朱元璋一起,加上军事上的将领,奠定了整个明朝的政治框架,不了解其中的道道,谈后面的问题,就是扯淡
  李善长为什么这么拽?
  因为他代表着当时的大地主商人阶级,朱元璋得以起事,钱粮筹备全靠此人
  而刘伯温,则代表着当时的文人士子阶级,出谋划策,安抚地方,甚至制订律法,都是这批人
  但是,话说回来,大明朝,是姓朱的,所以,下面的故事,就要从朱元璋说起
  作为一个帝王,他的诞生,伴随着的是另外一个王朝的崩溃
  作为过来人,他比更加多的人明白,一个王朝的兴起和灭亡当中一些不为人道的东西,这些东西,是不会记载在书上面的...
  什么东西?
  他只要看自己就明白了
  是什么东西支持他如此迅速的统一江南,席卷天下?
  李善长
  往深里说,就是这批隐藏在阳光背后的大商人
  他们在乱世当中,所掌握的力量和财富,让朱元璋十分的警惕
  特别是李善长此人,所带给朱元璋的直观影像,让他跟李善长之间的矛盾,已经不单单是个人矛盾,而已经演变成了阶级的矛盾
  为什么?
  我在说李善长的时候,强调过一点
  李善长此人,是在朱元璋未发迹之时,就主动来投的人
  不仅仅如此,李善长在投朱元璋之前,还主动去投过郭子兴
  可见对于这些人来说,什么的正统大义都是浮云,在乱世当中,他们甚至不考虑他们投靠的对象是否有未来,他们的考虑更加简单直接,这个现象十分让朱元璋警惕
  既然他们今天可以为了简单的利益,投了朱元璋,未来也会为了几个钱,而把自己的给卖了
  所以,明朝在朱元璋的时期,在政治上面有个很显著的特点
  士农工商当中,对于商人阶级的压制十分的强硬并且赤裸裸
  所以,士农工商的等级概念,可以说是在明朝之时,才真正的成型,而主导者,就是朱元璋...
  因为在朱元璋的心理,如果有一天,老朱家被人给灭了,其中必定是商人在里面作怪...
  所以,当刘伯温在朱元璋的手里面渐渐获得重用之时,李善长自然也不是蠢人,他自以为自己明白朱元璋的想法,他也知道的存在对于朱元璋而言,是个太大的威胁,所以他在朱元璋时代的后期,基本被动也好,主动也罢,慢慢的退出了大明朝的政堂,他以为他可以跟朱元璋讲价,比较朱元璋的成功,李善长功不可没
  无论如何,他李善长这一生,做了朱元璋这一笔生意,他就是赚了,可以笑比吕不韦...
  他这样想没有错,最起码在某个程度上面,李善长在朱元璋的逼迫下,退让了
  他觉得大家还是可以好好发财,不必鱼死网破
  但是,他没有想到,皇帝的生意不是那么好做的...
  朱元璋把自己跟李善长的矛盾,上升到了阶级矛盾
  所以,李善长必须死...
  不仅仅李善长要死,朱元璋在其一生当中,对于商人解决的压制都是十分明显的
  明初四大案
  每一个案子后面朱元璋的意图都十分的明显
  胡惟庸一案,把李善长这一系的人马基本都扫除干净,前后历时之长,牵涉之广,如果你不明白这些背景,你根本就看不懂此案背后的意义
  其实朱元璋在戎马生涯的这么多年里面
  从最底层做起,就好像我们说的,从基层升上去的
  他可以说是看透了王朝这个体系当中的方方面面,内中的门门道道
  所以,相对于其它的王朝缔造者,朱元璋的手段更加狠,更加深,更加广...
  在大明朝缔造当中的三家马车当中
  有李善长所代表的商人阶级,有刘伯温代表的文人士子阶级
  还有军队这一个十分敏感的体系
  他自然清楚每个团体当中的道道
  而他的思考也明白的告诉了我们
  商人不可用
  军队不可以放纵
  唯独文人最好
  从来没有听说过读书人造反有成功的,而且文人对于正统的认同感最强,当然,最重要的是,文人有能力压制军队和商人...
  所以,刘伯温其实也在朱元璋手里给玩死了,但是不同于李善长,李善长死了就死了,但是刘伯温死后,家族得以保存,并且身后的功名荣耀都得到了
  不要小看这些东西,人谁都会死,刘伯温一人之死,能庇护家族数百年,伴随着大明朝
  这一点,没有多少人能做到的...
  所以,明朝废了宰相制,但是在所有的王朝当中,明朝的文人阶级的权力是最大的,也唯独在明朝,文官在某种意义上是可以跟皇权是可以相抗衡的
  其实这就是朱元璋的聪明之处
  文官要用,而且是要重用,但是就好像汽车一样,跑得越快的汽车,你就要给他配备一个越强大的刹车装置
  废除宰相,设立中书省,就是如此
  中书省的权力其实比宰相的权力大,但是宰相是个人掌握了偌大的权力,而中书省则是一帮人共同执掌
  这一改变,就充分的体现了朱元璋对于帝王之术的理解,朱元璋从一介草民,到荣登大宝,他比任何人都明白,他成功的地方就是他用人的果断,所以,对于如何放权给下面人,但是又如何的不被下面人掌握的权利反过来左右自己,他有着十足的经验
  所以,从废除宰相,到中书省,到六部,朱元璋可以说是把中国千年来的王朝制度给发展到了一个极限,朱元璋建立的这个制度,也是中国王朝使上使用流传最久远的制度
  大家有兴趣的,可以去思考一下朱元璋建立的这个体系,就能明白他的魅力所在了
  当然,我们知道,作为王朝建立者,朱元璋构建的体系,最关注的是这个体系的稳定性,加上当中的社会情况,很多东西,你必须设身处地的思考,才能明白他的意义所在
  其实说到这里,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好说的了,有些东西就是一层膜的事情,你捅破了这层膜,就什么都看懂了
  扯扯一些其他的,比较有趣的东西
  八股文
  朱元璋的首创
  我不知道你们怎么看八股文的
  但是我看到的每一个人,都对八股文吐口水
  嘿,所以,从这个问题上,我们就能发现一个现象
  你现在看到的历史,是读书人写的,代表的是读书人的屁股,如果你把读书人的屁股都当作真相,那么史书这个东西你就白读
  所以,别的不说,看一样东西,我们就先看作者的屁股,看他的屁股,在看他的发言,这样你就能明白,为什么同样一件事,能给不同的人扯出花来
  八股文取士
  我一直认为这是朱元璋的一个天才想法
  这是赞扬的语气,没有水分
  因为,读书人这个东西,你别管他读成没成,有几斤几两,都忍不住要放嘴炮,关于这个东西,不是还有一个成语故事叫做纸上谈兵嘛
  所以,不懂的人还真的被他唬住了
  但是朱元璋恰恰相反,他是那个明白人
  他知道读书人可以用,但是读书人的水平也是参差不齐
  他是要读书人来当官治理天下的,又不是让他们来吟诗作对的
  要一个什么样的方法来取士?
  就是一个问题
  而八股文就是这样一个好东西
  你说他框框条条多,但是又何尝知道,八股文的框框条条,其实就是官场的框框条条,有人说,写八股文就是带着枷锁跳舞,嘿,说得没错,而当官又何尝不是如此?
  所以,八股文跟当官一样
  高手都是能在无数的约束和规矩之下,依然翩翩起舞之人...
  所以,你不要吐槽八股文,老朱请你是来做官的,不是来吟诗作对的...
  还有一个更加深层次的原因
  我们知道,自隋朝开创科举制度以来,对于帝王而言,其最大的作用就是通过开科取士,打击了门阀,巩固了皇权
  而在这一点上面,朱元璋就是把这件事做得更加完善甚至可以称得上精致之人
  明朝的科举制度,朱元璋的目标就很清楚
  科举取士选官的权利一定要掌握在皇帝手里面,而不会被下面的利益集团所掌握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这么说吧,当年隋文帝开创了科举制度,而唐也开了科举
  但是唐朝的科举依然被大量的门阀所掌握
  为什么?
  因为即使真刀真枪的拼读书,寒门子弟依然无法干得过门阀,门阀具备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读书是个奢侈的事情,这个东西,即使把两者放在一个看似公平的平台上公平比武,其实内在里还是不公平
  所以,其实无论是唐还是宋,在这一点上面都无法解决这个问题,科举依然可以被人把持
  但是到了明朝,朱元璋利用八股文把科举的文章制度化了
  这个问题就得到了解决
  因为八股文这个东西,正如一揽子文人骚客所吐槽的那样
  什么都规定了,根本无法随心所欲的写自己想写的东西
  朱元璋说,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这样无论是寒门出身还是名门子弟,两者的差距在这里客观的被削减到了最小
  其实就跟现在我们的应试教育一样
  不管你是谁,家里多有钱,试卷面前,都分不清谁是谁了
  如果是素质教育,嘿,明显的,有钱人的素质教育明显的强过一般人
  因为有钱人可以在教育当中投入更加多的资源,这是一般人所无法做到的
  但是应试教育,你投再多也是这样
  满分150分,你做到极致可以达到150分
  再多的钱也无法转化为160分,所以就有效的限制了寒门跟名门子弟的差距
  而寒门子弟,可以通过勤奋跟天赋这些东西,花费少量的金钱也有可能150分
  所以,朱元璋的八股文,就是如此的犀利,就跟朱元璋此人一般...
  不仅仅如此,当时朱元璋因为一次士子闹事搞了个科举舞弊案,然后还弄了个南北分榜,是真的在这条路上面,做到了劫富济贫...
  当然,南北分榜背后的意义是很多的,未来涉及这个话题的时候会提起
  这些东西,当然不是我随便说的,整个明朝,科举选官制度被严格的执行了下来,你不通过科举,就根本无法走人明朝政治的核心
  而寒门子弟通过科举翻身的事迹,其实都是在明朝确定的这个科举制度之下诞生的
  而且整个明朝,科举都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为什么痛苦?
  你看现在的应试教育就知道了
  甭管你是谁,科举路上都是辛酸泪,但是如果你不走,你就无法进入明朝的官场,那么只要被排离出来官场,一个家族的传承就只能边缘化了
  所以,科举这个东西,不仅仅给了寒门子弟比较多的机会,还让名门传承的难度加剧了
  所以,虽然说隋文帝创建科举是为了打击门阀,但是真正彻底做到这一点,要算到明朝的朱元璋
  听了这么多,你还认为朱元璋是一个一帮人?
  老实说,所谓的唐宗宋祖的,在我的眼里,都比不上朱元璋啊...
  不过老朱家是动了文人的蛋糕,所以文人对朱元璋就不那么客气了
  特别是明初四大案,让这帮读书人说爱上朱元璋,实在太难
  @孚比物语 3881楼 2014-03-27 21:37:32
  老号解禁了,马克
  -----------------------------
  为何被禁?- -!
  @孚比物语 3885楼 2014-03-28 11:40:14
  o(∩_∩)o 发广告图片
  -----------------------------
  原来你就是传说当中的黄图哥^-^
  @这个夜不太冷 3888楼 2014-03-28 21:05:16
  楼主可以啰嗦几句周的事件吗?好像没下文了。难道改革又..........
  -----------------------------
  周有什么事?
  慢刀子切肉,才是真正的痛
  这种事情都到这个地步了,你认为还有妥协的余地?
  不过这个事情牵扯太大,反而要慢慢来,如果一下子动作太大,反而会适得其反...
  体会一下,治大国如烹小鲜这句话的含义...
  举重若轻
  @lnf_raul 3890楼 2014-03-28 23:17:28
  楼主辛苦,坐等明朝那些事儿!!!嘿嘿。。。
  -----------------------------
  日更三千,月更十万...
  是不可能的...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