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深观察:80后部分女性群体职业和生活困局


  @海上霹雳 1490楼 2014-05-30 13:16:12
  随着政府权威的扩张和人本主义思潮的迅猛席卷,作为基督教思想在美国以及西方国家影响力日益萎缩,其实,此次以美国为起始点扩散蔓延整个世界的经济危机,其根本在于人们摆脱信仰理念的束缚,将一切精神寄托在现世生活中的利益追逐上来。或者说,整个社会文化退缩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来,失去了信仰以及人类本性当中神性的驾御与制约,最终导致空前的恶果。
  至于中国,觉得有必须说上几句,其实,全心全意爱上帝和爱......
  -----------------------------
  @食炸糊晕了 1491楼 2014-05-30 13:25:35
  这个视角不错。欧美现在的经济增长纯粹是货币信贷泛滥的结果,跟特色国的印钞没有本质区别。将利率降到零甚至负利率,也要维持当期的消费水平,这难道也是可持续发展观念吗?活脱脱一个只顾眼前欢乐不理后代的败家子。
  这种经济模式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却还要用印钞机来维持,全世界几乎无一例外,除了德国,所以德国的经济一直是最好的,也最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本人对德国的文化 哲学 十......
  -----------------------------
  @海上霹雳 1492楼 2014-05-30 13:55:14
  在人本主义思潮下,政府和社会广大群体就是极端注重自身眼前的利益,作为西方政府来说,选民的选票是最为重要的,为了赢得选民的支持和拥护那么必须顾及到对方最为切合实际的利益,作为选民来说,自己的繁荣环境下的富足的生活是自己最先关注考虑的,至于其他可以完全不去顾及。“我死之后哪管洪水滔天”,缺乏理性思维和信仰感召和制约社会环境背景下,政府与大众形成双重捆绑关系,政府通过‘让利’的方式进行自己权威的扩充,而大众通过‘获利’的方式让度出自己的自由和权力,最终使得万能政府的形式得到形成。
  万能政府的背后蕴涵着以个人为载体的创新职能和意愿逐渐流失,这样一来自由主义则失去真正的本质内涵,当人们基本依靠政府权威和政策维系自身生存的时候,那么最终的灾难以及奴役过程也将为期不远。
  综观 历史 ,无论20世纪美国中央银行的建立以及随后的经济大崩溃,还是战后以政府为主导的福利化时代以及后来的整体滞胀,以及后来依靠货币堆积维系起来的新科技泡沫,乃至随后的次贷危机,都可以清晰的证明这一点。
  -----------------------------
  @食炸糊晕了 1494楼 2014-05-30 16:01:38
  特色国的印钞是维持权贵的利益,欧美特别是欧洲的印钞是为了维持空中楼阁的“福利”。社会发展了,福利要跟进,本身是自然不过的事情。特色国是发展成果跟普通人无关,欧洲则是发展成果不够当代人享受,向子孙借债搞福利,不得不感叹上帝创造人类都是走极端路线的吗?
  以希腊为例,每年休假有150天以上,各种名目繁多的福利,失业了还可以开车去海边度假,所谓的从摇篮到坟墓,政府全包。代价是工作的人纳税......
  -----------------------------

  其实,这就是万能政府和大众极端利益诉求所产生的后果,民主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尊重少数人的权利,通过理性和道德的自我驾御通过博弈的社会机制创造一种均衡,在保持各自底线的同时索取各自的利益。

  而在万能政府的环境背景下,大众出于现世之下的自我利益诉求和‘不劳而获’的内在心理,背离了自由主义的创造与担当的本质初衷,将一切寄托在政府的权威和自身的选票支持之上,这样一来,在无形当中共同意志的主导和侵袭之下,作为少数群体,尤其是企业家阶层则面临空前的窘境当中。

  作为企业来说,它一方面履行生产和创造的经济职责,同时也担负相关的社会义务,但是一切的前提必须作用在自身的利润空间基础上,随着政府政策的偏移和民主下大众不妥协的福利要挟,直接产生的结果就是企业利润空间遭遇大幅度缩减侵蚀,此时,企业面临三种选择,一是依托创新路径开辟更大的利润空间、二是将资本和产业转移国外、三是放弃独立自主的发展运营沦落成政府政策下的附庸(依靠体制生存)。

  在欧洲,社会福利化进程与政府权威的扩充已经严重挫败了企业自身的创新意识,因此作为企业来说纷纷选择了后两条路径来维系自身的生存,形成大众——政府——企业之间相互捆绑的利益共同体,在经济危机之下,更需要政府政策和货币信贷来支撑自身的运营和发展。然而这种路径是不可持续的,一旦外部环境遭遇突发变化,或者庞大的债务负担难以为继,或者越发严重的通货膨胀以及国内生产力持续衰退等各项因素,那么虚幻将被真实再一次取代,从而陷入更大痛苦当中。

  极端注重现世利益反而最终失去利益,或许这是对这种福利社会进程最好的诠释。
  还是回到当前一部分青年女性群体上面来,其实,越是处于迷茫、彷徨、焦虑,需要依靠婚姻改变自身命运,同时缺乏理性思维的女性朋友来说,越容易遭到一些不良居心的男人的欺骗。

  “我新交的男朋友挺好的,每次约会出去吃饭都是他付钱,而且每次都给我准备礼物,给我买我喜欢的衣服,还有,每到周末都带我出去游玩逛街,和他在一起很开心,感觉挺塌实。”相信上面一段话我们都不会陌生,同时也反应出作为恋爱当中女性内心当中莫大的喜悦和满足感。

  其实,作为男性来说,与异性交往的时候都会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给对方,越是缺乏自身魅力和知识内涵的男人来说,越注重用物质给予来获取异性的欢心。我们将目光定位在这样一个男性群体之上,他们的普遍特征是缺乏虚拟社会下人们赞同的高额收入、以及令人羡慕的工作和家庭出身背景,同时缺乏相关技能来拓展自己未来的生存空间,同时缺乏持续学习的动力,注重当下的欲望满足,尤其是生理满足,和异性交往时通常装扮出自己的‘成功’,通过遮掩和装扮的方式在短时间内讨取女方最大的欢心,之后趁机占有对方的肉体,当这种装扮出来的‘成功’被识破之后,索性采取不负责的态度“反正已经这样了,分不分手由你。”

  作为女方来说由于遭受‘欺骗’陷入更大的痛苦当中,同时对于婚姻也更加迷茫、急噪和迫切。

  上面的例子虽然有些极端,但是也构成我们现下社会现象环节当中的一部分。生理本能VS急噪迫切VS装扮成功的背后蕴涵着这样一个残酷的社会现实,虚拟社会环境迫使人们更加注重‘现实’,然而这种‘现实’的重压使得众多群体难以担负,既然‘现实’的背后充斥着欲望、物质和堕落,那么出于生理的本能也更加驱使人们向进一步的自我沉沦和堕落中滑坡,既然无法转变‘现实’那么就索性选择适应吧。我们都是活在当下的群体,冷酷的未来我们不加思考,或许游戏人生以及摆脱理性和良知的混沌才是最好的人生选择。

  至于明天毕竟很遥远,或者说混沌的人生当中就没有明天。
  近日来网上人们针对政府往下的货币政策纷纷展开讨论,认为在如此严峻的经济环境下必定将展开救市行为,也就是通过放水的举措挽救濒临瓦解的国内房地产市场,防止国内资产泡沫的破灭。至于政府的下一步行动本人不想妄加评论,但是需要提及的是,依照目前国内庞大的基础建设规模以及史无前例的国内房地产投资(投机)浪潮态势来看,如果希望通过货币放水的行为加以维系的话,则需要提供十几万亿流动性(乃至更多)并且配合上整体利好的预期或许才有可能。

  在外部环境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实行大规模货币刺激下的救市行为,将直接产生人民币剧烈贬值的预期,诱发国内外资本的快速逃离,这样一来将直接冲击人民币汇率引发崩溃。

  另外,在国内产业结构严重扭曲、民营企业发展纷纷处于停滞(乃至瓦解)的环境背景下,支撑国内‘资产泡沫’繁荣的外在因素已然消失,或者说,无论是体制内还是体制外群体悲观预期早已形成,即使采取放水行为也于事无补,引发资本进一步的撤离。

  其实,整个银行信贷体系与实际生产系统结合起来就是一个债务创造和消除的过程,由卓越的银行家与企业家通过债务的形式调动分配整体社会资源使之达到优化的配置,良性的货币运转循环系统和财富的创造组成相对完美的结合。

  这虽然不免理想化,但是个人认为却是信贷系统与实体经济相互配合运转的关键。而这个组合系统的良性的运转关键在于组成分子(即银行家和企业家)个人的综合素质以及外在环境的配合。

  例如在中国,只有债务的创造而缺乏债务的消除.因为中国经济系统以官僚资本为主导.缺乏基本的以个人或者具有创新职能组织群体的职责与担当,在不受律法与道德制约的环境背景下.中国信贷的本质就是遵循体制意志和利益最大化的路径延伸,商业银行和国有企业形成一条紧密的利益链条,尽一切可能以体制利益因素为借口为自身捞取最大的好处,例如举世瞩目的国内庞大的基础建设和以虚拟货币为依托的国内房地产投资(投机浪潮),这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不可想象的,但是正是通过这个建设的平台才能让度出巨大的黑色资本空间,而这种建设平台对于资本是无休止的饥渴,而且无休止的拖延建设将以外汇为寄托的基础货币以及衍生M2基本全部吞噬,央行只能由此开始大规模注入货币来满足庞大的资本需求,产生双重绑架。

  如今,资产泡沫繁荣的时代已然过去,作为‘理性群体’对于国内经济发展环境早已呈现集体看空的态势,即使政府采取救市政策,那么一旦在于‘理性群体’的理性选择,那么前景又将如何呢?
  @海上霹雳 1523楼 2014-06-02 09:16:10
  近日来网上人们针对政府往下的货币政策纷纷展开讨论,认为在如此严峻的经济环境下必定将展开救市行为,也就是通过放水的举措挽救濒临瓦解的国内房地产市场,防止国内资产泡沫的破灭。至于政府的下一步行动本人不想妄加评论,但是需要提及的是,依照目前国内庞大的基础建设规模以及史无前例的国内房地产投资(投机)浪潮态势来看,如果希望通过货币放水的行为加以维系的话,则需要提供十几万亿流动性(乃至更多)并且配合上整......
  -----------------------------
  @天外飞萌 1530楼 2014-06-03 09:14:19
  楼主,开个帖子谈谈西方 哲学 史怎么样?很想听听楼主的见解
  -----------------------------
  我也正有这个意向,去年针对西方哲学发展历史历程做了个大致贯穿,借着这个帖子正好发出来。如有纰漏的地方请大家指出。
  晚上发吧,需要整理一下。
  以下部分是去年通过QQ聊天整理而成,由于是即兴发言,因此不是很系统,里面简要论述了笛卡尔、洛克、霍布斯、卢梭等人的思想,并且丛中结合了一些自己的见解,由于水平有限,仅贡大家参考,本人日后也利用业余时间加以细化修改。

  一切从社会主义起源说起。

  社会主义起源于圣经启示录,在西方现代思想史配合上罗斯巴德古典经济学,对于社会主义起源的问题有详细的描述。那么既然我们深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那么我想从马克思开始,扩展开来,之后把前面的哲学思想联系起来。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3世纪的哲学家柏罗丁(Plotinus)。依据圣经开篇是创世纪,上帝出于爱和自身的荣耀创造了人类和宇宙万物。而到了柏罗丁那里却大幅进行修改,形成了后来的异端学说。

  上帝为什么创造宇宙?柏罗丁认为:上帝不是出于仁慈,而是出于一种匮乏,自我的空虚。在宇宙被创造之前,上帝和人是一体的,是宇宙的一个质点,或者说上帝和人是统一的。开始上帝出于匮乏创造了宇宙,上帝和人也由此分离了,各自发展自己的潜能。上帝和人在历史的进程中实现各自完美的同时,抵消这种好的事情也发生了。

  人从上帝那里分化出来,被随之异化了,或者说人不再是与上帝完美的统一。因此历史对于柏罗丁是一个伟大的进程:最终人和上帝要统一到一体。发现黑格尔后来的哲学雏形了吧? 这个伟大的进程最终怎么实现,谁也说不准,如果启示录来说,是世界末日到来后上帝回到世间,人和上帝重新统一。

  回到伯罗丁,按照他的观点历史分为原始阶段:上帝和人的统一,处于普遍的幸福之中,接下来是分化阶段,上帝和人分化后各自发挥自己的潜能。但是人作为异化来说也感受到自己的痛苦,那么作为第三阶段,上帝和人要最终实现统一。这种学说在西方社会产生了很大影响,后来在14世纪传入德国,成为后来黑格尔学说的起源。

  先简单说一下黑格尔学说的时代背景,他生活的年代是德国分裂的年代,人们遭受德国分裂的痛苦,同时法国大革命的失败让西方社会对于理性主义产生了质疑。宗教信仰不存在了,理性主义被排斥了,那么人们的心灵寄托在哪里呢? 这在当时是一个迫切的问题,人们心灵都向往着归属感,黑格尔的学说恰巧给人们空虚和迷茫的心灵一个很大的填充,这就是现实就是合理的起源。

  一切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就是说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有目的的,全部融合到伟大的历史运动进程之中,就是说你是一个坏蛋也是合理的,你有自己的价值定位,所以说黑格尔的学说是以历史理论形式出现的关于自我的宗教哲学。他的绝对精神是一个集体的整和。

  在浪漫主义运动下,黑格尔将上帝绝对的等同于人,将人与上帝最终合并,追求一个统一的目标。在圣经之中,上帝在耶稣身上变成了人,那么在黑格尔这里,是人变成了上帝,人类与上帝之间没有差别,或者说人类的历史就是人类克服自我异化回归的历史,异化是有限的,也就是黑格尔学说之中的限有,有限存在的意思。但是作为异化限有当中的人类内心之中有一种绝对存在的观念,这种绝对存在的观念与有限的存在是一种相互斗争的关系。

  所以说人们必须通过知识把自己武装起来克服这种有限的存在实现一种精神上绝对的自由。因此历史对于黑格尔思想来说,就是一个人借着增长的知识克服异化实现绝对知识的状态,也就是完全理解上帝和上帝统一为止。如果说人们实现这种摆脱异化是有困难的,那么作为国家本身来说可以很好的帮助人们。

  按照黑格尔思想来说,国家是存在于地球上的上帝的思想,德国现下的国家是世界上最为成熟的国家,德意志民族是最为优秀的民族,我们要和国家融合到一起。这样一来德国当时的威廉政权就获得了合法性。黑格尔的学说成为当时德国的官方学说,被德国政府大力的推崇,黑晦涩抽象隐晦的阐述流行开来,成为后来哲学的标志。就是说你阐述的越晦涩,人们越看不明白,说明你越高深,这个都是和黑格尔有着很大的关联。
  如果说黑格尔主要阐述的是唯心学说,那么马克思则转向了唯物主义或者说现象论。他的出发点不是幽灵般的观念而是具体的人,他的思想深处有很深的造反观念和反宗教观念。如果说黑格尔的学说把基督教学说反神化了,那么马克思就是把学说脱离神秘主义,摆脱所谓的绝对精神,向更加世俗化进军了。

  与黑格尔强调精神相反,马克思通过现实的观察转化到现实的物质层面上,也就是说马克思把黑格尔摆脱异化的观念进行偷梁换柱的整合,夹杂着自己的私货,全面利用到资本主义身上。与后者不同,如果说黑格尔是一个象牙塔里的学者,那么马克思则是一个激进的怀有造反精神的政客。

  对于马克思来说,理论必须和现实统一起来,进而影响和改变整个社会。马克思的思想很杂,黑格尔只是他综合思想当中的一部分,李嘉图学说和法国的圣西门主义都对马克思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李嘉图学说应该说是继承了亚当斯密的理论并且将其庞大的体系进行简要化,从长期均衡的角度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但是这种长期均衡的视角从现实来看没有什么意义,或者说,他建立起了一个大致固定的框架,把一些要素均设立为不变量。但是在现实之中正是这些假定的不变量构成经济运作的关键环节。

  总收入=工资+利润+地租。这个公式在我们看来是比较古老的,李嘉图则从马尔萨斯理论开始,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在一国土地规模不变的情况下,那么该国的粮食生产物则是递减的。正是从这一点上开始,李嘉图首先把总收入(或者说在不变规模的土地上的粮食生产物)设立为固定量。而地租,在李嘉图看来,当人口相对稀少时人们可以自由的耕种土地,得到全部的生产物,这时不会有地租的出现。当人口不断的增加,对粮食的需求上升,人们迫于压力只能耕种较为贫瘠的土地,例如第二级与第一级相比土地肥力下降,利用同等数量的劳动在同等的时间内产生的粮食相比前者下降,而中间的差额形成地租。所以例如A,B,C,D四个不同肥力不同的土地,同等数量的劳动在同等的时间内耕种分别产生50,40,30,20斤小麦,那么最后D土地不产生地租,前三者分别产生30,20,10的地租,归于地主。由于土地肥力呈现持续的递减,如果人们在A土地上持续的耕种,第一次同等的资本和劳动投入下去产生50斤小麦,继续第二次例如是45,之后是40,那么到最后一次是20的话便也不产生地租,因为和D生产力相等,因此达到边际状态。因此在李嘉图看来,土地也不构成成本,因为从长期均衡角度来看,随着人口的增长,土地总是处于一种耕种的饱和地租为零的状态。这样一来地租也成为一种固定的量,工资就成为唯一变动的量。随着人口不断的增加,土地规模的不变,工资就等于生存成本。它具体由粮食的价格来表示,而粮食的价格具体表现在种植粮食的劳动数量和生产时间。也由此随着土地越来越贫瘠,投入产生的劳动数量和时间约呈现上升状态,为了维持人们的生存,因此投入的成本也越发的高昂,体现在劳动工资的上涨和粮食价格的上升,这样在总收入给定不变的情况下,利润持续呈压缩状态。因此在李嘉图看来,长期均衡模型中企业家利润基本不复存在,呈现一种萧条。

  李嘉图遵循的是劳动数量论,在他的学说之中没有企业家发展存在的空间,因此是一个相对僵化的理论框架。但是这种经济理论在西方很盛行,之后才被出现的边际革命系统的推翻。

  马克思继承的就是李嘉图的这种学说。配合黑格尔的哲学思想和圣西门的社会集体化社会运作的观念,他把三者集中整合在一起,形成了他复杂矛盾的学说。李嘉图阐述到最后给我们的是一个停滞萧条的社会。而且作为李嘉图本人来说他的一个富裕的商人,这些和他没有多大的关系,他在自己的理论世界中享受这种萧条。利用熊比特的话说,阐述完了之后李嘉图就什么也不管了。但这个理论给予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一个巨大的创造空间。

  在马克思这里,在一个经济系统当中,马克思将李嘉图理论直接演化成一种残酷的剥削理论。作为资本家来说占据一切生产资料,而作为劳动者本身一无所有,只能给资本家提供劳动,资本家和劳动者分裂为两个巨大的阶级,所以对马克思来说,世界的历史就是一个阶级斗争的历史,社会的两大阶级通过在经济生产过程中的角色来加以界定。而作为劳动阶层来说,必须打破这种被奴役的精神枷锁,摆脱这种异化。这就是马克思理论的关键,黑格尔的学说被马克思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方式阐述出来,对于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彻底的否定。但是在马克思观念当中有很大的矛盾,或者说不确定的地方 。
  开始的时候马克思说资本主义导致工人绝对的贫穷,将很快将被工人阶级推翻,后来看到事实发展不是这样,又改变了自己的策略,说资本主义只有充分的发展本身之后,一个新的社会形式才会到来。

  如果说黑格尔是从精神的层面进行系统的阐述,那么马克思则是从物质的层面扩展,那么我们回归马克思的微观层面,看看马克思体系的系统漏洞。马克思虽然继承了黑格尔,但是对于黑格尔的形而上是不屑一顾的。他必须从实现当中观察,把和所谓人们现实的关系整合到他的理论当中去,所以物质生产力这个观念出现了。这个物质生产力是马克思所热衷的东西,是他理论的基础。

  那么这个物质生产力到底是什么东西呢? 马克思同志没给我们一个准确的回答。按照他的观点就是:一方面是技术方法,另一方面是一个生产的方式和关系。所谓生产关系决定上层建筑,这个大家都听说过吧。也就是说物质生产力是基础,是绝对上层建筑的基石。而这个上层建筑指的就是科学,法律,宗教和哲学。

  但是关键点出现了:这个生产力是怎么出现的? 或者说这个生产力是凭空掉下来的?这个马克思是含糊其词,没有具体的回答。其实这个生产力是社会环境下个人的具体行动,是融入到完善的文化和政治制度下人们财产和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后参与经济行为的一种创造和发挥的过程。其中企业家的职能起到重大的作用。后来奥地利学派通过这一点颠覆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

  应该说是马克思所谓的上层建筑衍生出来具体的经济发展和生产方式,而不是相反!所以说马克思理论的基础从根本上来说就是把关系给颠倒过来了。另外,在马克思理论的内部还有矛盾的地方,那就是阶级对立。在马克思系统当中资本家和劳动者分为两大阶级,资本家和劳动阶层,两者势同水火。但是如果我们深入的思考一下,就会发现重大的纰漏地方:按照马克思常说,资本家是一个利益统一体,他们紧密联合在一起对于劳动者实行残酷无人道的压迫和剥削。但是现实是这样吗?

  如果按照这个观点来说,那么企业之间的竞争是怎么回事? 所以说企业家之间不是一个牢固的利益联合体,他们是分散化的对立者,为了生存了利益争夺生产资料和劳动者,通过创新来发挥自身的职能,起到优化社会资源以及提供物质的作用。

  不仅企业家之间竞争,而且工人之间也在流动,他们之间并没有什么阶级对立的矛盾,或者说是一种社会协作的方式,共同参与社会劳动分工。所以说马克思的阶级理论从根本上来说也是站不住脚的。那么作为马克思所倡导的生产过剩的原因是什么? 作为马克思来说是资本家残酷剥削不可避免的产物。但是事实是这样吗?

  其实并不存在生产过剩的问题,如果真的生产过剩,那么企业家难道进行绝对下的生产? 也就是说企业家与现实的生产过剩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但是这种关系并不是企业家与劳动者之间矛盾对立所出现的。真正的原因我们应该归咎于政府本身。或者说政府通过大规模货币发放扰乱了经济系统,产生了错误的价格信号,导致企业家行为出现重大的扭曲,在大规模货币推动下企业家跟随错误的价格信号导致错误的投资扩张,而失去了理性和谨慎的职能,最终导致生产过剩。这和所谓的阶级对立没有什么关系。

  这一点马克思又没有想到,所以说他的物质生产力,生产过剩,阶级矛盾各个方面均存在着重大的错误,作为奥地利学派后来均系统的给予推翻。好了,以上是黑格尔和马克思理论的大概,那么继续说说他们的起源问题。
  我们继续向前进行推导和梳理。如果说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那么黑的理论起源于分裂的德国,如果继续往前探索的话,我们就达到了欧洲浪漫主义运动。所谓的浪漫主义运动,就是针对启蒙运动的一场革命。所以一切回到开端,探索一下启蒙运动的发展。

  其中启蒙运动开端于抗争中世纪教会权威的一个过程,人们通常说科学的发展来源于近代,但是这是错误的。科学的发展起源于中世纪,或者说起源于欧洲中世纪大学当中。中世纪的著名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将古代亚里士多德思想和基督教义整合在一起,成为中世纪的经典权威。但是关键点出现了,这个巨大的综合最大的疏漏之处在于阿奎那把作为个人的亚里士多德与教义并行在一起。

  作为个人来说思想是有局限性的,再智慧的个人思想和精神在深处也存在着不足。大家都知道。亚里士多德是一个集大成者,数学、物理、天文等领域都有所触及。但是作为个人来说,他起到的只是开端的作用,把他与权威合并对于神学本身来说就是某种偏离。随着中世纪科学探索的发展,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对于中世纪教会权威是一个重创。而当时教会奉行的是亚里士多德的地心学说。后来伽利略发现亚里士多德的动力学也存在巨大的问题。

  总之随着科学的发展,亚里士多德学说遭受广泛的质疑,而这种质疑也直接反应到教会的本身。从伽利略开始,人们解释事物的方式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被人们抛弃,人们开始抛弃探索终极目的的原因,返回具体探索事物表面性质的本身,通过探索自然事物的实际原因来获取征服自然的力量。

  亚里士多德遵循的是一种宇宙论,所有事物包括物质表象的背后均存在着灵魂,或者说被亚里士多德归纳到一个伟大的存在链条之中。在他的理论中,这个宇宙是一个整体的,有生命的,代表着充实。但是人们通过实际的观察以及科学的分析方法进行总结后,发现所有的是物理性质的实在的,进而排除了亚里士多德的灵魂学说。

  原来世界是一部机器,而人则是与众不同的东西,人们通过科学的观察和发现可以发现自然规律,所谓物质来说不过是一个实体,那么世界或者说大自然成为被观察的本身,一个可以度量的东西。亚里士多德理论被推翻,大自然规律被人们逐渐的发现,而当时的教会墨守陈规,此外再配合上宗教改革所导致的纷争,使人们对于这些世俗教会引发了愤慨的情绪和抗争行为。

  教会的堕落和教士维护自身社会权威地位以及科学革命的产生这三者紧密是联系在一起的,或者说科学越发展,教会对于科学越发的攻击和抵制,再加上教会的不宽容,人们对于教义本身都产生了迷茫情绪。

  这为后来的启蒙运动开启了先河。我思故在我谁说的? 下面从笛卡尔—洛克—卢梭—浪漫主义之间的关系结合到一起,就回归到开始时候的马克思。笛卡尔开辟了17世纪启蒙运动的先河。“我思故我在”成为一个永恒的经典话语,其核心思想就是普遍的怀疑。

  综观笛卡尔,他所处的时代是宗教纷争的时代,一个科学兴起并且盛行的时代,一个世俗国家反抗教权的时代,也是人们打破教权寻求理性的时代,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笛卡尔作为一个哲学家本身,他也是一个科学家,几何原理好像就是他发明的。或者说他是一个以普遍怀疑为基础,将科学和上帝系统整合的人物。普遍怀疑是确立自己科学方法的基础,普遍怀疑质疑教会本身,之后回归到上帝之中。

  与洛克的经验主义不同,笛卡尔是一个先验主义者,他不相信感官所接触到的事物,只相信在心中对于一切事物先验的观念。他崇尚科学,希望建一种普遍科学,确立一个起点,利用逻辑推演。对于他来说,对于一切需要普遍的怀疑,除非是绝对自明的东西。他迷恋几何,几何是他科学方法的重要分析工具。对于他来说,科学的目的是造福人类,探索事物的发展规律,但是人类和外界事物是对立的,一个属于物质世界,一个属于精神世界,这就是著名的二元论。

  作为物质世界,在笛卡尔看来受着严格的规律支配,包括人类的身体内在也不例外,那么作为例外,人的心灵属于一个不同领域,是上帝创造了这个不同的对立的世界。或者说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两者来源于上帝创造的本身,这是他的主要观点。我怀疑这个物质世界和虚假的世界,但是我不怀疑我心灵的本身,我的心灵深处有一个完美的存在,有一个完美的观念,我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我在探索着,怀疑着,思考着,而推动我这一切的是因为我心灵深处有一个完美存在的观念,而这个完美的观念来源于上帝。如果上帝是不完美的,那么我心中不可能有这种观念,所以上帝推动我思考,我思考着证明我存在着,这就是“我思故我在”的由来。
  @天外飞萌 1541楼 2014-06-03 21:20:41
  @海上霹雳 请楼主继续·······
  -----------------------------
  恩,晚上继续。
  既然前面的朋友提到了老子,那么我也简单论述一下自己的观点,如果我们观察老子所处的时代背景就不难发现,他所处的时代正值天下大乱,诸侯并起纷争的动荡时期,长期的战乱使得民众遭受疾苦,也使得老子痛心疾首,在极端厌恶现世纷争的心路历程下渴望出世,倡导人们尊重事物的客观规律,号召人们克制自己的欲念,同时也提倡当时的君主通过无为而治的方式与民生息最终达到有为,创造一个相对和谐的社会环境。

  是以圣人不见可欲,不贵难得之货,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为无为,则无不治。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如果我们深入地观察或许就会发现,老子的道家思想是站在一种超然的层面上对于现世人们的一种劝导,同时对于当时的统治者来说也是一种告戒,属于善意之下的疏导与教化,让人们禀从于道,放弃眼下欲念和权威主导的纷争。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作为老子来说,他认为世上万物均是由道所衍生出来的,或者说,道是一切的起源,但是道是什么?他并没有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无状之状,无物之泉。”也就是说无法摸到,无法言表,无法以形状来言明。这给人们带来一种深奥难以理解的感觉,让人们感到扑朔迷离,晦涩难懂。

  但是如果我们翻阅圣经,通过创世纪就会看到:起初,神创造天地。非常明确,上帝是世间万物的创造者,上帝通过实现自身的荣耀创造人类和世间万物,并且后来由于人类一次次的背离上帝而遭受无数次惩罚,最终通过圣子耶酥与人类设立新约,教化人们遵从上帝的命令和律法,以便达到最终的自我灵魂救赎。

  我们过去曾经所到,西方文化在相当程度上是建立在人与神之间的关系上,并且以此为基础逐渐衍生出后来的社会架构。

  “你们要尽心尽力爱上帝” “选择上帝还是玛门” 作为基督教虽然通过感召和教化的方式净化人们的灵魂,让人们的终极归属归结于超世层面,但也同时倡导人们积极的入世,以做功的行为来获取上帝的喜悦,通过与世俗(撒旦)抗争的方式来或许上帝的认可和赦免。因此,上帝道成肉身,通过基督的位格为人类做先行的表率,最终教化人们效法基督,实现自己的最终拯救。

  因此,老子的思想是追寻现世之下的出世,充满着悲凉和消极的气息。而基督教理念则提倡出世之下的入世,通过积极的抗争手段和诚挚的信仰情怀来获取最终的自我拯救。从而形成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后者比前者更具意义,同时也决定了西方国家历史发展的进程。
  前面说到了笛卡尔,其中包括洛克和卢梭等等重要的时代人物,那么我们进行回顾就可以发现,他所经历的时代是主权国家兴起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教会的权威随着科学的兴起和宗教改革中的教派纷争已经受到冲击和质疑。

  随着教会权威的衰落,主权国家兴起了。在中世纪是教会权威制约了君主的权力,随着教会权威的不复存在,君主权威开始扩张,并且长期的宗教战争使人们极端的痛苦,也渴望君主利用权力和物力结束战争,维持国家的安定。在这个时代,博丹、蒙田、霍布斯的国家理论横空出世,为君主权力提供了理论和道义的支持。

  霍布斯,今天的人们读他的利维坦肯定会认为他是疯子,一个不可救药的保皇派。但是从他所处的时代考虑,长期的宗教战争使得人们遭受巨大的痛苦,物质上、精神上、甚至生命都无法获得保障。战争讲究的就是残酷与血腥,是打破人性底线的魔鬼精神的释放。就是这个时代环境造就了霍布斯,无休止的战争和战争中人性的堕落给他的思想提供了外在的基础。,开始创造他的社会契约论。

  开篇就是在一个脱离主权的社会之中,人们之间由于堕落的人性,相互的纷争,或者说在他设想的一个脱离君主权威的社会里就如同是阿修罗地狱。无休止的纷争最终导致人们厌倦下来,大家坐在一起谈判,为了摆脱野蛮血腥的争斗和无休止的自相残杀,人们同意把自己的权利让度出来,交付到一个最高权威手中,这个最高权威就是君主。人们出于生存的需要,把权力和自由让给了政府,或者说君主的权威支配一切,这是契约,或者说最高的宪法。

  因为这是人们出于生存的需要共同签定的,所以谁也没有权力违背契约,如果违背了契约就等于违背了人民意志的本身。按照霍布斯的想法,最坏的政府至少比无休止的战争强。他对无政府的内战有一种本能的心灵恐惧,并且对教会异常的仇恨,他是一个彻底的无神论者,崇尚科学反对信仰,所以霍布斯如果活到今天肯定被一些教徒拉出去枪毙了。但是考虑到他的时代背景,也多少可以理解了,而且渴望战争的结束和国家的统一以及安定的生活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以及广大平民共同的渴望。他的理论给君主权威提供了道义的支持,君主国家从理论上获得了合法性。

  随着主权时代的开辟和科学的进步,尤其是英国大航海时代的开启,贸易增加了国内经济的繁荣,国内中产阶层也随之出现了,贸易的扩张和中产阶级的兴起是时代前进的一个重要的标志。人们参与经济生活意味着人们的自由和权利更需要得到保障和维护,而且贸易交往也进一步增加了人们的进取心和摆脱束缚,渴望自由的精神。这对君主权威本身来说就是一个重大的挑战,这种追求内在自由的渴望与17世纪后期君主权威下的对外战争扩张本身是一个不可调和的冲突,直接引发了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

  那么往下就说到了自由主义的前驱人物:洛克。如果说笛卡尔开辟了理性主义时代,那么洛克则继续深化了这种理性主义。和前者不同的是洛克不是一个先验主义者,而是经验主义者。先验主义和经验主义是哲学上最为重要的纷争点,到现在也没有争论出个所以然来。

  首先说他的《人类理解论》这本哲学著作,它后来的哲学进程产生划时代的影响。按照洛克的观点:所有人类的思想或者说观念来自人们的感官经验,或者说人们的大脑开始的时候如同一张白纸,而向他提供的精神内容一切全部是经验,也就是说我们通过感官接触外部事物,通过接触外部事物形成的印象反应到我们心灵当中成为知识的本身。

  关键点出现了,洛克认为:像硬度,体积或者形状这些我们通过感官接触会进入我们的头脑,他们属于客体,但是转化成知识则取决于人们特定的理解力。按照他的观点,这个理解力是人类天生来的一种特殊的能力,或者说是外部事物——感官接触——转化为知识和观念之间的关键枢纽或者是中介。那么争论也由此出现了,您这个理解力是怎么来的呢? 由此先验主义和经验主义后来展开了无休止的争论,最后洛克对此也是含糊其词,最终也没有解释明白。

  如果说笛卡尔开辟了物质和精神的二元论,那么洛克则深化了这种二元论。随着科学的逐渐进步,人们也接受了这种论点。

  下面说说他的政治理论,他的政治观念比他的哲学观念产生的影响广泛的多。和霍布斯一样,作为政治家、哲学家洛克也创造了社会契约论。但是这个社会契约论和前者有着本质的不同,如果霍布斯理论当中人类的起点本身是丑陋的无休止的纷争,那么在洛克的理论中人们是自由与和谐的。

  在洛克的契约论中:世上每个人都参与劳动,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土地,或者说每个人都是勤劳的化身。因为洛克本身是一个基督教徒,信奉加尔文主义,而加尔文主义教义的本身是反抗君主权威崇尚自由,尤其对劳动有一种本能的拥护和热爱。加尔文教义集中体现在了洛克的社会契约论当中。

  那么从洛克看来,人们为什么成立国家呢? 人们之所以成立国家是为了进一步获取财产的保障和支持,同时成立国家通过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减轻人们之间交易的不方便。因此对于洛克来说,政府的成立不是出于绝对权威的压制来避免人们之间无休止的自相残杀,而是为了给人们生活和经济提供外在的法律的保障。从洛克的政府理论这里我们可以多少看到了后来亚当斯密中政府是守夜人的雏形,或者说亚当斯密理论很大程度上起源于洛克,尤其是政府职能这一方面。

  洛克通过政府论提出了后来振奋人心的自然权利,即人们生来具有生存权,财产权和享受自由的权利。每一个人都是生来平等的,都有独立参与劳动的权利,同时把政治权力划分为立法权,行政权,人们享有立法的权利,人们共同制订下来的法律是最高的权威,即使是政府也必须受立法的制约。

  洛克是幸运的,他的理论在生前被英国所采纳,君主的权威伴随后来的光荣革命遭受制约,君主的权利被关闭在牢笼里。并且他的思想观点后来流传到美国,成为美国政治制度建立的基石。所以说没有任何一个思想家有洛克这样的伟大。也没有任何一个思想家对于世界有如此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可以说,他为后来的自由和民主思潮进程开辟了先河。
  牛顿的科学革命,笛卡尔、霍布斯以及后来的洛克为我们开辟了一个理性的时代。在这个理性的时代当中,人们致力于科学的分析方法,崇尚合理并且符合逻辑的探索和研究,人们不再诉求于超自然权力。

  但是那个时代的人们也是普遍相信神或者说上帝的存在,只是有一个重要的前提,上帝只是宇宙秩序的存在者,他创造了这个世界后不再参与具体人类事物当中。人们通过考察和分析现象的本身就可以寻找到自然规律,不再象过去亚里士多德那样,把一切往神灵领域靠拢。

  所以启蒙运动的特征是人们相信自己的理性,人们也相信上帝的存在,上帝的存在可以人们通过理性的思考和观察来证明,不再依靠教会权威了,或者说信仰成为那个时代人们生活一部分,而不是全部。除了信仰之外人们还要生活,参与政治、文化和经济的建设。

  洛克本身是诚挚的基督徒,他相信理性也拥有崇高的信仰,对于他来说理性和信仰之间没有任何的矛盾,同时洛克也相信圣经之中关于神的启示,他认为一个社会的文化和政治制度需要宗教来保障,但是宗教和政治本身应该是分离。

  但是一些人认为仅仅依靠理性就可以理解宗教和道德,或者说理性产生道德,至于启示他们不认同。这些人被后来的人们称为自然神论者,他们相信上帝的存在,但是反对教会和启示。典型的例如伏尔泰:噢,上帝是存在的,但是上帝离我们是遥远的,但是没有上帝是不行的,我们崇拜上帝吧,在理性时代下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启蒙运动是一个伟大的时代,人们在理性下崇尚科学,尤其是洛克理论为英国创造了良好的政治运行基础。随着贸易的扩张和君主权威受到限制,英国进入了稳定和平的发展阶段。随着英国的经济繁荣,产生了后来的亚当斯密和他的国富论,这是当时英国时代造就出来的。

  亚当斯密综合了先人的经济观点进行综合,成为后来经济学的开山鼻祖。亚当斯密继承了加尔文主义劳动的情怀,对于劳动本身过度的崇拜,劳动在他的著作之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也为后来经济学理论开辟了几百年的争论。

  既然劳动是那么的重要,那么人们的一切物质基础都应该归于劳动的本身,作为企业家的利润是从哪里来的呢?前面说到了李嘉图,他直接继承了亚当斯密的衣钵。但是作为商人出身的他,在他的理论中抛弃了亚当斯密那种善良的情怀,在僵化的理论中融入一种极为机械的信条。如果说亚当斯密理论是一个丰裕的世界,那么到了李嘉图这里就完全颠覆过来了,是一个极端匮乏的世界。前者是劳动创造丰裕,后者是劳动为了生存,他的理论后来被马克思利用,从而为整个世界带来了浩劫。

  回到法国,如果说洛克的理论为英国君主立宪制度提供了基础,那么法国同时代则是相反的情况。当时的法国处于君主权力全面扩张的时代。过去的法国是贵族与君主共存的时代,贵族地方自治成为过去法国的社会基础。随着战争的扩展,君主获得了空前的权威,贵族的权力持续弱化,而君主权威的扩张和大规模财政支出对于法国来说都是毁灭性的,这在《旧制度和大革命》当中说得很清楚。

  贵族权力的没落和贵族的特权降低以及社会经济模式发生转变,成为后来法国大革命直接的导火锁。当时法国的宗教情况是教会直接依附于专制的王权,为君主的权威树碑立传,君主的合法性通过教会得到了很好的支撑。作为回报,这些教士获取了优越的特权和国家的俸禄。教士成为一个特权阶层,与贵族和君主形成利益集团。而这个利益集团在当时法国人看来唯一的作用就是针对自己敲骨吸髓的剥削。

  人们对于教士的仇恨直接转化为对于信仰本身的质疑。什么教士,什么信仰,统统滚一边去吧!这是后来法国大革命的口号,即消除过去的一切东西,包括文化,政治等领域内的一切全部消除。贵族和教士均遭遇到了清洗。产生社会以及思想文化层面的重大变革,并且深深影响到了今天。

  我们回到卢梭本身,他就是当时法国那个时代环境下生活的人。如果说霍布斯和洛克出身于社会上层,游走在君主或者贵族以及资本家中间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理论,那么作为卢梭本身则出身于底层的平民。据说卢梭在极端落魄的时候当过伙计。低微的出身背景和不得已的生活经历对于卢梭来说是与生俱来的痛,再配合上他天生思想家素质和优美的文字阐述能力,卢梭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

  和洛克不同的是,卢梭出于对于社会本身的愤慨,结合自己的畅想写下来的东西,里面更多充满了一种冲动和宣泄。而且卢梭的情感宣泄被当时大多法国人认同。因为他们都处于那个时代。所以说卢梭是当时法国时代背景造就出来的,卑微的出身,对社会的不满和憎恨,对想象事物的探询和追求,全部结合到一起。人们认可他,贵族圈子也接受他,在贵族的眼里,卢梭的文字对于他们来说是消遣,也是贵族与君主之间矛盾对立后的精神宣泄,但是卢梭的文字在底层人们看来就是革命。

  所以说洛克是乐观主义者,乐观的背后蕴涵着理性,而卢梭是浪漫主义者,浪漫的背后是情感的宣泄。或者说卢梭浪漫主义的开创者。
  回到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如果说洛克的社会契约是人们共同劳动下为了财产权利保障和维护人们建立了契约,成立了国家,那么在卢梭的观念当中,社会契约建立的背后则蕴涵着欺骗。

  人们在开始的时候一切都是平等的,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之间的这种平等关系出现了分裂,富人利用劳动者的善良和无知获取了很大的物质基础。富人阶层为了确保自己的丰收果实,与穷人之间定下契约,成立国家以确保财产权利得到保障,同时给穷人一个大馅饼,让他们自己劳动得食。卢梭看来,这完全就是一个骗局。应该说卢梭的观念成为后来社会主义的开端,他号召用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和契约取代过去的契约,全面废黜在他认为的这个充满欺骗的契约。换句话说,社会必须重组。

  对于霍布斯,卢梭的厌恶的。因为君主得到人们的认同取决与暴力和欺骗,前者纯粹是为了君主执政合法性提供道义上的支持,这在在卢梭看来是极端丑恶的。那么在卢梭看来,一个国家的主权者不是君主,不是善于欺骗的商人或者说富人,而是全体人民,或者说全体人民的意志是最高的主权。全体人民的意志支配一切。

  如果说遵循全体人民的意志,那么这个意志果真是永远正确的吗?或者说形形色色的人们集合在一起,产生一种共同永远正确的意志?要知道不同的人情感诉求不同,价值理念不同,各自的理想追求也不同,怎么能真正整合在一起? 或者说整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共同意志,它本身就是一种抽象的表达,到具体环节中就无法开展了。

  所以说卢梭的理想是好的,但是深入到具体环节当中就形成了一种遵循‘集体意志’下的奴役。这个在后来的法国大革命当中鲜明的呈现出来。雅各宾党人借着人民抽象的公意获得了支持,那么为了维护这种公意和人们内心当中的仇恨,针对其他阶级展开疯狂的报复,进行大规模屠杀行为,这个在苏联和中国也有更好的体现。

  所以说托克维尔说的不错,法国大革命起源于社会不平等,另一方面也起源于知识分子的空洞畅想,没有将现象情况紧密的联系起来,而且当时的人们也全部陶醉在知识分子提供的乌托邦梦境当中。

  要知道,这个世界没有纯粹的平等,人们天赋和能力是不同的,人们只有在遵循普世规则下发挥各自的价值空间,通过各自分散式行为以及道德的驾驭来确保社会更为稳健持续的发展。而法国当时是不相信社会习俗下建立起来的这种规则,他们认为连上帝本身都是极端令人厌恶的,他们接受了理性主义,消灭了宗教的权威,甚至对上帝的存在都产生了置疑。他们只相信自己,我就是完美的存在。所以开启了和英国不一样的革命,一个形成了良好的政治制度,另一个出于长达几十年的动乱和战争之中。

  这样一来从启蒙运动到浪漫主义运动基本对接上了,启蒙运动的开端应该开始于笛卡尔,在洛克时代到达了颠峰,到了卢梭或者法国大革命之后结束。法国大革命当时横扫整个欧洲,法国人的革命口号和精神开始让欧洲人集体振奋,对启蒙运动中的平静而且对于他们来说僵化的信念产生了排斥,后来随着欧洲进入整体的动荡,人们的开始的理想不存在了。

  法国大革命起源于启蒙运动的信念,人们追求平等和自由,在浪漫主义中达到了高潮,极端的追求于自我的情感和宣泄,在大革命失败后全部烟消云散了。法国大革命标志着启蒙运动的瓦解,而法国大革命失败后浪漫主义理想也毁灭了,欧洲重新开始新的进程。以后的社会和经济的需要重新的建设,以后欧洲基本是繁荣的欧洲,也是资产阶级全面扩张的年代,人们在经济繁荣的同时也需要寻找新的精神归属。这为后来的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社会主义,国家主义的发展开启了空间。这就回到了前面所说的黑格尔和马克思主义出现的时代背景,或者说这些人继承了浪漫主义的精神,为后来的世界开辟了另一个进程。
  @天外飞萌 1595楼 2014-06-07 20:58:35
  @海上霹雳 楼主继续啊,我复制了你的文章,准备看书的时候参考啊,希望楼主多多发言,我支持你永远
  -----------------------------
  一不小心歪楼了,这个帖子是本人改变过去写作风格的一次尝试,已经达到预期目的,往下时间里准备再开别的帖子。

  向朋友推荐《西方哲学史》罗素版本、西方现代思想史和托克维尔的著作,通读之后会收益良多。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