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70后职业女性群体,可以说她们出生在火红岁月与伟人形象两者交织的年代,在随后沐浴着‘春风’的改革浪潮中成长起来,相比80年代群体,少年时代窘迫的生活经历使得她们多了一层的勤劳和坚韧,同样,作为多子女的一代,她们不仅继承了父母一代群体意识形态渲染教育下的愚钝和麻木,另外,在物质匮乏背景下为了争夺物质利益与父母的关怀,使得她们内心深处多增添了一丝斤斤计较、缜密算计与自私的特性。
总之相比80尤其是90后,她们缺乏信息化时代背景下较为开放、追求‘特立独行’的外在性格,相对来说显得比较固执和封闭,而相比自己父母的那一代群体,在逐渐摆脱完全意识形态的束缚环境下,尤其随着与世界逐渐近距离接近,使得她们青年时代多了一层试图摆脱愚钝牢笼下的自我抗拒与反思。但是随着物质时代的前行与体制权威的把控,重要的是随着年龄一年年的加大,成家之后的她们最终舍弃了青年时代朦胧下的理想,在极端‘现实’的背景下随波逐流起来,与自己同一时代的男性群体构成当下社会大众的中坚力量。
在这一群体当中,出身于体制内的阶层不用多说,基本混的是春风得意、游刃有余。而作为处于体制外的群体来说,她们赶上了改革开放从兴起到发轫、冲突、变革的时期。其中有一部分成功的群体,她们通过与自己男人的打拼(或者直接婚嫁的方式)进入当下的中产阶级或富裕阶层,其中一部分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体制内谋生,一部分通过扶持自己的男人经商发迹起来,成为民营企业的中坚力量(少数通过自己亲自创业获得成功,但为数很少),还有的积累下一定的资本后直接移民国外,另外,也有一部分群体通过努力和机缘的因素混入各个企业的中层,成为中层管理者。
除去成功群体之外,纵观这个时代的女性职业阶层,她们并未经历教育产业的政策得冲击,拥有一张大学的文凭学历就可以到相对不错的企业当中任职,即使没有大学文凭的群体也被逐渐兴起的民营企业以及配套的服务产业领域吸收,在后来的国有企业改革浪潮当中,这一群体很多人涌向沿海城市发展,凭借相关能力和技术继续开辟自己的生存空间。
但是,也有相当一批惨遭社会的淘汰,其中一部分在90年代后期的下岗浪潮,失去过去稳定的职业混沌社会,其中,例如我们看到的在商场超市看到的大龄女性服务人员,宾馆、事业单位的保洁大姐、还有,通过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弱式中年女性群体(至少一部分是)、网上开淘宝商店小本经营的家庭主妇。作为这一群体来说,自己的职业生涯已经过去大半,但是与80后90后相比来说,在苦熬之中心下仍充满着盼望:千方百计缴足保险,退休的那天就是人生的胜利!(对于城市群体来说)。
当然,不得不提的是,随着高速的城市化建设的发展,这个群体中很多人依靠拆迁补偿的方式获取到一定的资本(尤其进入08年后的房地产高潮时期),迷茫的人生终于迎来了转变的契机。而这一群体结合上方面所提到的成功阶层,一道成为支撑当下社会文化和体制的重要力量。
例如我家一个亲戚,北京近郊农民户口,独生女,1970年生人,2000年左右下岗,30岁的她和老公商量后学了个车本,后来在公交公司上班,由于能力出众后来成为调度,家里又赶上拆迁,依照面积计算总共分了三套住房,自己居住一套,另外两套出租(其中一套留给孩子以后结婚使用),可以说日子过的还不错,对未来充满期望。
(当然,作为城市多子女家庭中出来的人们来说没有这么幸运,即使赶上拆迁也由于条件限制也只能申请保障性住房,虽然告别了大杂院的杂居生活但日子同样紧迫,此外为子女的前途充满了忧虑)
可以说,70年代职业女性群体与80年代有所不同的是,后者面临的是社会阶层以及财富分配的凝固化,也就是说,改革开放辉煌的场景已然接近结束,成熟的果实已被前人摘取,留给自己的只是枯黄的落叶与弯曲的残枝。由于社会上升渠道已经关闭,体制利益阶层把控大部分财富,社会阶层与利益格局已经形成难以逾越,因此,相比70年代群体来说,身处绝对底层、无衣无靠的80后与90后群体心下则增添了更多得苦涩、迷茫与彷徨。(庞大的城市蚁族与农村打工群体和绝对的工薪阶层为典型代表,文中所提到的就是上述这一群体)。
因此,在改革浪潮中沉浮与混沌是70年代女性群体的典型特征,既然一切无法改变那么就索性适应吧,毕竟改革所带来的契机仍在,夹缝当中需求生存,对于底层女性群体来说,生活虽然充满了艰辛,但是在苦闷当中蕴含着某种期盼,毕竟退休的年龄一天天的临近,子女一天天得长大,以及能够维持老年生活的退休金,或许是这一群体心中最大的慰藉。
总之相比80尤其是90后,她们缺乏信息化时代背景下较为开放、追求‘特立独行’的外在性格,相对来说显得比较固执和封闭,而相比自己父母的那一代群体,在逐渐摆脱完全意识形态的束缚环境下,尤其随着与世界逐渐近距离接近,使得她们青年时代多了一层试图摆脱愚钝牢笼下的自我抗拒与反思。但是随着物质时代的前行与体制权威的把控,重要的是随着年龄一年年的加大,成家之后的她们最终舍弃了青年时代朦胧下的理想,在极端‘现实’的背景下随波逐流起来,与自己同一时代的男性群体构成当下社会大众的中坚力量。
在这一群体当中,出身于体制内的阶层不用多说,基本混的是春风得意、游刃有余。而作为处于体制外的群体来说,她们赶上了改革开放从兴起到发轫、冲突、变革的时期。其中有一部分成功的群体,她们通过与自己男人的打拼(或者直接婚嫁的方式)进入当下的中产阶级或富裕阶层,其中一部分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体制内谋生,一部分通过扶持自己的男人经商发迹起来,成为民营企业的中坚力量(少数通过自己亲自创业获得成功,但为数很少),还有的积累下一定的资本后直接移民国外,另外,也有一部分群体通过努力和机缘的因素混入各个企业的中层,成为中层管理者。
除去成功群体之外,纵观这个时代的女性职业阶层,她们并未经历教育产业的政策得冲击,拥有一张大学的文凭学历就可以到相对不错的企业当中任职,即使没有大学文凭的群体也被逐渐兴起的民营企业以及配套的服务产业领域吸收,在后来的国有企业改革浪潮当中,这一群体很多人涌向沿海城市发展,凭借相关能力和技术继续开辟自己的生存空间。
但是,也有相当一批惨遭社会的淘汰,其中一部分在90年代后期的下岗浪潮,失去过去稳定的职业混沌社会,其中,例如我们看到的在商场超市看到的大龄女性服务人员,宾馆、事业单位的保洁大姐、还有,通过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弱式中年女性群体(至少一部分是)、网上开淘宝商店小本经营的家庭主妇。作为这一群体来说,自己的职业生涯已经过去大半,但是与80后90后相比来说,在苦熬之中心下仍充满着盼望:千方百计缴足保险,退休的那天就是人生的胜利!(对于城市群体来说)。
当然,不得不提的是,随着高速的城市化建设的发展,这个群体中很多人依靠拆迁补偿的方式获取到一定的资本(尤其进入08年后的房地产高潮时期),迷茫的人生终于迎来了转变的契机。而这一群体结合上方面所提到的成功阶层,一道成为支撑当下社会文化和体制的重要力量。
例如我家一个亲戚,北京近郊农民户口,独生女,1970年生人,2000年左右下岗,30岁的她和老公商量后学了个车本,后来在公交公司上班,由于能力出众后来成为调度,家里又赶上拆迁,依照面积计算总共分了三套住房,自己居住一套,另外两套出租(其中一套留给孩子以后结婚使用),可以说日子过的还不错,对未来充满期望。
(当然,作为城市多子女家庭中出来的人们来说没有这么幸运,即使赶上拆迁也由于条件限制也只能申请保障性住房,虽然告别了大杂院的杂居生活但日子同样紧迫,此外为子女的前途充满了忧虑)
可以说,70年代职业女性群体与80年代有所不同的是,后者面临的是社会阶层以及财富分配的凝固化,也就是说,改革开放辉煌的场景已然接近结束,成熟的果实已被前人摘取,留给自己的只是枯黄的落叶与弯曲的残枝。由于社会上升渠道已经关闭,体制利益阶层把控大部分财富,社会阶层与利益格局已经形成难以逾越,因此,相比70年代群体来说,身处绝对底层、无衣无靠的80后与90后群体心下则增添了更多得苦涩、迷茫与彷徨。(庞大的城市蚁族与农村打工群体和绝对的工薪阶层为典型代表,文中所提到的就是上述这一群体)。
因此,在改革浪潮中沉浮与混沌是70年代女性群体的典型特征,既然一切无法改变那么就索性适应吧,毕竟改革所带来的契机仍在,夹缝当中需求生存,对于底层女性群体来说,生活虽然充满了艰辛,但是在苦闷当中蕴含着某种期盼,毕竟退休的年龄一天天的临近,子女一天天得长大,以及能够维持老年生活的退休金,或许是这一群体心中最大的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