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深观察:80后部分女性群体职业和生活困局

  也谈70后职业女性群体,可以说她们出生在火红岁月与伟人形象两者交织的年代,在随后沐浴着‘春风’的改革浪潮中成长起来,相比80年代群体,少年时代窘迫的生活经历使得她们多了一层的勤劳和坚韧,同样,作为多子女的一代,她们不仅继承了父母一代群体意识形态渲染教育下的愚钝和麻木,另外,在物质匮乏背景下为了争夺物质利益与父母的关怀,使得她们内心深处多增添了一丝斤斤计较、缜密算计与自私的特性。

  总之相比80尤其是90后,她们缺乏信息化时代背景下较为开放、追求‘特立独行’的外在性格,相对来说显得比较固执和封闭,而相比自己父母的那一代群体,在逐渐摆脱完全意识形态的束缚环境下,尤其随着与世界逐渐近距离接近,使得她们青年时代多了一层试图摆脱愚钝牢笼下的自我抗拒与反思。但是随着物质时代的前行与体制权威的把控,重要的是随着年龄一年年的加大,成家之后的她们最终舍弃了青年时代朦胧下的理想,在极端‘现实’的背景下随波逐流起来,与自己同一时代的男性群体构成当下社会大众的中坚力量。

  在这一群体当中,出身于体制内的阶层不用多说,基本混的是春风得意、游刃有余。而作为处于体制外的群体来说,她们赶上了改革开放从兴起到发轫、冲突、变革的时期。其中有一部分成功的群体,她们通过与自己男人的打拼(或者直接婚嫁的方式)进入当下的中产阶级或富裕阶层,其中一部分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体制内谋生,一部分通过扶持自己的男人经商发迹起来,成为民营企业的中坚力量(少数通过自己亲自创业获得成功,但为数很少),还有的积累下一定的资本后直接移民国外,另外,也有一部分群体通过努力和机缘的因素混入各个企业的中层,成为中层管理者。

  除去成功群体之外,纵观这个时代的女性职业阶层,她们并未经历教育产业的政策得冲击,拥有一张大学的文凭学历就可以到相对不错的企业当中任职,即使没有大学文凭的群体也被逐渐兴起的民营企业以及配套的服务产业领域吸收,在后来的国有企业改革浪潮当中,这一群体很多人涌向沿海城市发展,凭借相关能力和技术继续开辟自己的生存空间。

  但是,也有相当一批惨遭社会的淘汰,其中一部分在90年代后期的下岗浪潮,失去过去稳定的职业混沌社会,其中,例如我们看到的在商场超市看到的大龄女性服务人员,宾馆、事业单位的保洁大姐、还有,通过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弱式中年女性群体(至少一部分是)、网上开淘宝商店小本经营的家庭主妇。作为这一群体来说,自己的职业生涯已经过去大半,但是与80后90后相比来说,在苦熬之中心下仍充满着盼望:千方百计缴足保险,退休的那天就是人生的胜利!(对于城市群体来说)。

  当然,不得不提的是,随着高速的城市化建设的发展,这个群体中很多人依靠拆迁补偿的方式获取到一定的资本(尤其进入08年后的房地产高潮时期),迷茫的人生终于迎来了转变的契机。而这一群体结合上方面所提到的成功阶层,一道成为支撑当下社会文化和体制的重要力量。

  例如我家一个亲戚,北京近郊农民户口,独生女,1970年生人,2000年左右下岗,30岁的她和老公商量后学了个车本,后来在公交公司上班,由于能力出众后来成为调度,家里又赶上拆迁,依照面积计算总共分了三套住房,自己居住一套,另外两套出租(其中一套留给孩子以后结婚使用),可以说日子过的还不错,对未来充满期望。

  (当然,作为城市多子女家庭中出来的人们来说没有这么幸运,即使赶上拆迁也由于条件限制也只能申请保障性住房,虽然告别了大杂院的杂居生活但日子同样紧迫,此外为子女的前途充满了忧虑)

  可以说,70年代职业女性群体与80年代有所不同的是,后者面临的是社会阶层以及财富分配的凝固化,也就是说,改革开放辉煌的场景已然接近结束,成熟的果实已被前人摘取,留给自己的只是枯黄的落叶与弯曲的残枝。由于社会上升渠道已经关闭,体制利益阶层把控大部分财富,社会阶层与利益格局已经形成难以逾越,因此,相比70年代群体来说,身处绝对底层、无衣无靠的80后与90后群体心下则增添了更多得苦涩、迷茫与彷徨。(庞大的城市蚁族与农村打工群体和绝对的工薪阶层为典型代表,文中所提到的就是上述这一群体)。

  因此,在改革浪潮中沉浮与混沌是70年代女性群体的典型特征,既然一切无法改变那么就索性适应吧,毕竟改革所带来的契机仍在,夹缝当中需求生存,对于底层女性群体来说,生活虽然充满了艰辛,但是在苦闷当中蕴含着某种期盼,毕竟退休的年龄一天天的临近,子女一天天得长大,以及能够维持老年生活的退休金,或许是这一群体心中最大的慰藉。





  40、50人员这几个字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其实,这代表着一个特殊制度下在特殊时代当中产生出来的特殊群体,所谓40,50人员,指得是一无专业技术能力,二无社会家庭关系背景,三无固定职业的未到退休年龄的三无人员,当下舆论媒体一提到这个群体时,往往和政府救济与再就业政策紧密联系起来,怎么个再就业政策呢?到公交车站打打小旗、城市深夜覆盖之下从事‘联防’实在不行,索性硬着头皮发放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总之,这个群体对于政府来说是一个天大的负担,但由于社会舆论和公众压力而无法完全抛弃掉,只能睁一眼闭一眼,通过各种政策渠道让其坚持到退休年龄,拿相应的最低水平退休金(当然,其中一部分必须自行缴纳,或通过各种低端工作方式补齐社会保险)

  展望这一群体可以说是时代大潮之下的牺牲品,当然和自身能力水平也有着直接因素,在早期大锅饭年代,这一群体大部分通过直接分配的方式进入工厂,遵循的是千篇一律的生产方式,没有任何的技术突破,缺乏创新的职能环节,同样,更缺乏激励举措,长此以往,这一群体当中相当一部分形成消极的心理,对他们来说,今天和明天并没有什么不同,社会和生活永远处于当下的停滞状态。正是由于越发竞争机制,导致这一群体部分人们长期不思进取,得过且过(至少相当一部分人),技术和知识长期处于落后的水平,由此形成后来改革浪潮下的悲惨人生。(当然,这也和政府政策有着莫大的关联,这个暂不讨论)

  而其中也不乏有心者,在大锅饭年代下凭借自己的刻苦钻研和不断努力,成为90年代后的技术骨干中坚,例如我的舅舅,18岁参加工作,从事水暖安装,他是一个异常刻苦用心的人,从进厂之后把自己主要精力用在技术钻研上,后来所在的企业改革,大多数人员全部下岗了,但是他凭借技术实力硬撑了过来,如今是技术总监专门负责验收把关工作,可谓春风得意,一个月将近1万左右的收入,是家中令人称赞的对象。

  但是,这种春风得意的背后也有他自身心底的迷茫,由于和企业高层打交道时间长了,更因为特殊的工作经历(在南方长期出差,负责保密部门的技术外聘顾问),长期接触的都是负面信息,人们时常谈论巴布托突变等等,长此以往,他心下焦虑起来,平常也关注国家大势和经济环境,更增加了他的悲观心理。

  记得有一次他和我讨论经济形势,一番谈论后不断的叹气:“看来你所说的和我接触到的消息大同小异,未来怎么办呢?能混一天是一天吧。”

  舅舅的心情是压抑的,但是毕竟已经到达退休年龄,或者说人生已经度过了大半,他考虑的是自己能否安享晚年,拿着高额的退休金度过余生,但是与他相比起来,作为80后90后群体又当如何呢?

  已故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曾经说:未来的时代是后资本主义时代,知识型人才和高水平的企业组织平台构成未来西方社会发展的核心。在美国,知识经济成为社会发展运行的主导,通过知识与尖端科技为依托的品牌产业以及配套的服务链条的推动下,人们轻松工作的同时获取着高额的收入(虽然遭遇金融危机的冲击,但是并未触及社会纵深层面)作为中国来说,众所周知,我们从事的毫无技术、知识含量的低附加值产业,充其量就是依靠廉价资源、环境、劳动力形成的组装工厂,而中国经济发展以及城市化建设全部是围绕制造工厂为核心扩展蔓延开来。

  作为广大的80后90后群体来说,在现今环境下,尤其在以知识和科技竞争为依托的全球时代背景下,缺乏相应的高端技术、知识的关键支撑,在现实工作当中,即使从事真正工业领域的人群之中大多数只能接触到相对初级低端的技术,以低端制造业为核心建立延伸出来的配套服务产业链条也必然是极端脆弱的,两者只能共同以外部世界环境为依托,一旦外部环境遭遇突变等于失去赖以立足的根本。

  毕竟,他们缺乏‘我舅舅’那样的工厂经历和实打实的技术本领,在物欲文化推动之下相当一部分在混沌当中耗费了大量的时光,除了制造业之外,基本从事的是与之配套的具有当下特色的‘服务型虚拟’产业,这种产业缺乏知识和科技的依托,缺乏真正精英群体的主导,一切全部围绕政府意志和充满短视的经济政策运转(城市化配套服务环节),一旦这种整体虚拟被打破,那么冷酷的真实将会破茧而出,对人们形成重大的考验。
  再一次感谢大家的支持,其实,通过这个帖子结合自己这两年来身旁典型人们的经历,把所谓繁荣时代下人们的平淡而又枯涩的遭遇以文字的方式呈现出来。毕竟,我们不是生活在一个CHINA 梦的虚幻当中,每一个人自己的生活只有自己感触得最深,我们自身是核心的载体,不能被所谓的和谐、盛世等空洞的概念性用语所取代。
  再一次谢谢大家的支持!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