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任何的国家社会当中都会存在富人阶层和穷人阶层,但是在西方国家,作为富人阶层却呈现出永久持续性流动特征。也就是说,通过自己的经济行为和相关的政治行为以及知识和文化给社会带来效用,通过这种效应让自己迈向人生辉煌的阶梯。
例如家喻户晓卡内基,从一个穷光蛋通过自己的睿智和打拼最终成为一代钢铁大王,还有比尔盖茨,从一个大学肄业的学生经过努力成立了自己的微软帝国,乔丹,从一个贫民窟走出的黑人最终成为世界瞩目的篮球巨星……其实,当初的美国梦背后蕴涵着就是:在自由天空下驰骋,在脱离一切外界束缚的空间环境下实现自己的理想与追求,自己操纵自己的命运,当然,自己也要承担一切行为产生的后果本身,包括失败、痛苦、挫折乃至失意人生下的悲凉。
美国建立之初,广阔的地域、包容的情怀配合上自由驰骋任我发挥的自由环境,将大规模世界移民裹胁进来,怀揣梦想、告别过去、摆脱束缚的枷锁、探询属于自己的生活和命运。一切是光明的,但是一切又是不可知的,现在惟有当下的自己才是真实的,但是坚信未来我会成功,这成为美国辉煌时代人们的内心映照。
自由环境下的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社会阶层和财富流向通过刻意操纵和垄断导致的固化,在这种凝固的社会形态下,人们看到的只是权力的主导、世袭接替式的垄断与掌控、以及欲望支配下无限的享乐与奢华,这一切让身处底层的人们作何感想呢?
适应、迷失与堕落,不惜一切代价乃至灵魂和道德获取当下的利益与体制的垂青或许是最好的选择。
说起改革开放,其实是政治体制针对社会经济的一种挽救变通的手段,其本质并未改变,采取得是政治意志为导向、经济政策为手段的发展路径,如果说西方自由市场经济赖以维持发展的根本在于精英的培养打造,那么在中国则为了维稳则采取压制和误导的原则。
美国极为重视精英的培养,大学是精英的成长摇篮,他们深深的意识到,一个国家的强盛关键在于少数精英思想、观念以及技术的推动,整个世界的发展都是在少数精英的带领多数人认同并且参与的结果,所以美国包括欧洲、日本等国家倾全国之力注重于精英群体的打造。
精英的培养不仅取决于社会资源的投入规模,更在于精英的培育模式,精英的本质立足点在于坚持真理追求真实,广泛的质疑是精英成长并迈向成功的关键步伐。例如亚当斯密,正是由于他从质疑的角度出发,经过艰辛的探索认清当时社会所遵从的重商主义政策的种种弊端,才有后来国富论的问世为自由市场经济提供了理论上的基础,又例如马丁路德,正是由于他不畏教会的强权,从真理和质疑的角度出发,认清世俗教会的性质与信仰之间本质的区别,才号召人们摆脱教会的强权压迫追寻自己的信仰,为宗教改革开启了大门,因此说,质疑才能引发思考,通过系统化的思考才能逐渐冲出虚幻去发现真实,西方教育的基点正是立足在培养人们广泛质疑的精神上。
也正是由于拥有一批高素质,勇于质疑秉持真理的精英群体,西方社会才能发现并修复种种重大的漏洞平稳的运转和前行,当然,这需要社会具有包容精神,正确的信仰和价值观念的扶持,即观念,制度与文化习俗的协调配合,精英的作用才能得到尤为有效的发挥。
另外,精英的培育更在与天赋的挖掘,每个人生来禀赋不同,资质不同,兴趣爱好也迥然不同,而教育的基础则在于发现每个人身上不同的闪光点,并进行积极的鼓励,定向的培养,持续的开发。
其实,教育系统就是扶持引导个人天赋挖掘的平台,教育工作者就是引领协调个人禀赋最大程度发挥提升的保姆,在西方,学生的顽皮和散漫被教师视为正常现象,而学生的平庸则被视为最大的噩梦,如果遇到这种情形,那么教师就要从学生的家庭环境,成长的经历以及心理状况入手,探寻突破口帮助学生重新树立信心并发挥特长。
所以,我们不妨重新定义教育的本质涵义:即教育即挖掘,教育即天赋,教育即成长,通过教育这个挖掘的平台人们的潜质和天赋得到最大成服的有效开发,也为人们未来的职业选择奠定了方向。
如果说西方教育系统的根本立足点在于不遗余力进行个人天赋的挖掘和培养,那么中国的教育模式则反其道而行之,注重于绝对的摧毁和压制。
西方社会和教育系统鼓励学生的广泛质疑精神,倡导他们去追求真实,而中国社会和教育系统则排斥乃至压制学生的质疑精神,倡导他们去追求虚幻。
中国教育基点在于驯服,现实即合理,凡是现实环境当中存在的那么一切都是合理的,教师的重要任务就是教导学生明事理,只有懂得道理的学生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社会是真理的化身,政府是社会意志授权下的领航者,政府等同于社会意志,它的一切行为都符合社会最高意志这个真理从来不会出现丝毫的错误,因此人们从小就接受“爱党,爱社会,爱祖国”的意识熏陶和灌输,稍有迟疑就会受到教师的训斥,甚者会受到家长,学校乃至社会的共同压制。
这种教育模式使得学生成长先天不良,从起点上观念和思维就局限在极端狭隘的小格子里,走出校门后他们发现社会环境和学校教导的景象截然相反,差距是那么的遥远,他们迷茫,恐惧,愤怒,但是潜意识里的服从观念迫使他们适应社会,惟有适应才能生存,他们在痛苦之中被动适应,同时在虚拟的网络之中抚慰心灵的伤痕。
所谓中国奇迹是建立在国内农民工群体的痛苦和迷失基础之上,他们的职业平台隶属于消极和压迫性质的血汗工厂、城市基础建设所铺开的大小工地领域,那么作为出身于城市的群体,尤其是80后90后群体从事的职业则大多数属于前两者的外在衍生环节,即以血汗工厂和城市建设为基础的上下产业链配套服务领域。
或者说,中国庞大复杂的产业链条全部是围绕政府当局政策和欲望的引领下铺设延展开来,每一个人所身处的企业都无法逃脱政府意志和政策的影响及干扰,政府的权力无远弗界延伸到社会组织的各个细节角落,人们虽然处于所谓开放的时代仍然在无形当中处于政府操纵下的附庸地位。
由于政府长期以来为了维持这种僵化经济系统的稳定针对农业实行抑制打压的政策,农村劳动力只能大规模涌向城市寻求生计,这一群体如今占据了城市大多数低端职业岗位,而作为城市新生代群体只能千方百计挤身于服务行业寻求职位谋求生存,这些城市群体相比农民工来说虽然衣着体面并且接受了相对高等的教育,但是他们仍然无法彻底脱去国际奴工这件低劣的外衣。
如果说血汗工厂是通过贱卖自身的方式为世界打工,那么城市群体所从事的职业就是以血汗工厂和基础建设为依托的陪衬或者说是附属环节,这些职业的本质就是暂时性的虚幻,属于建立在沙滩的楼阁,随着一阵微风就随时可能垮塌倾没。
20世纪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马歇尔曾经说:一个伟大的工业天才经济价值足以抵偿整个城市的教育费用,这句话突出了精英在社会当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但是中国的僵化教育阻止精英群体的成长,社会文化和制度的压制也无法促使真正工业天才的出现,一个失去关键和血液的社会无法通过自身组织的运转来存活,只能通过外界的强行助力来勉强维持生命,作为以血汗工厂为基本向导的中国经济系统运转的关键在于依靠外界环境(即世界社会经济发展的平稳)的稳健,一旦失去这一扶持立刻将导致失血性休克状态。
自从08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中国出口导向型战略模式全面受阻,作为最高当局的政府在恐慌之下只能依靠印钞的模式强行拉动经济发展,随着通货膨胀的全面恶化政府的这一手段已经基本失灵,在这种极为严峻的背静下,政府只能延缓发钞力度的同时针对体制外群体进行大规模的掠夺来维系自身系统的运转,出口产业的深度萧条,基础建设的停滞使得中国大批量服务产业举步维艰,处于全面崩溃的边缘。
“全心全意爱上帝”“爱邻如己”是西方基督教理念的核心基石,其实,西方文化本身也是根植与基督教的信仰当中,形成一整套社会法律和制度框架基础和思想行习俗,虽然当前西方呈现普遍的人本主义特征,但是由此产生的制度框架以及法律规则仍然屹立不倒,构成人们政治生活和经济行为所遵循的常态标准和价值尺度。
“全心全意爱上帝”重点呈现出人与上帝之间的关系,其中神的话语通过教化感召的方式让人们突破现世的欲望诉求,抑制自身本性当中的罪性洗涤净化灵魂,达到终极的自我救赎,同时,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促进人们突破现世的体制权威,通过抗争与结社的方式抗拒集权统治,达到一种社会1权力的相互制衡模式。
“爱邻如己”强调人与人之间在现世生活当中利益对等的理念,也就是说,虽然利益追求构成人们现下生活的核心,但是在追逐利益的同时也要兼顾他人乃至社会群体的利益,通过合作共赢,协作分工的方式来开创最大程度的和谐环境,开辟人们长期环境下共同生存的基础。
可以说,人与上帝、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成西方文化内在的载体,无论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还是1776年美国独立战争,人们均是在遵循这一理念之下并且通过一批精英的推动开辟了属于自己的历史,在抗拒权威的同时制度出相应的社会秩序规则与政治制度体系,为子孙后代奠定出良好的外在环境空间。
而中国社会则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长期以来,现世利益诉求下的等级权威构成文化的内在核心,而缺乏平等合作以及追寻利益对等相互制约的内涵,这也同样体现到婚姻层面。在这种社会环境之下,男女双方结合在一起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追寻各自的利益所得,女方要求男人的担当与保护(进入当下,一味地强调物质利益而舍弃其他),作为男方则以生理满足和子孙后代繁衍和权势支撑下吸引异性的内心满足为基础,通过让度一部分利益的方式达到体现男性自身优越性,通过各自的利益让度和索取来构建现世下婚姻的‘成功’。
其实,婚姻的本质如果我们超越世俗层面可以说是对于上帝的一种契约,相互之间的包容、扶持和彼此之间的关爱与鼓励是婚姻的基础,它的本质是建立在现世生活环节还是却超越世俗层面,物质基础构成婚姻生活的一部分,但是其最终仍是建立在心灵的相互融通与彼此之间理解互爱基础之上,通过双方之间共同的体贴、沟通和情感交融达到精神和灵魂的愉悦和净化。在相互包容、关怀之下抑制各自本性当中的罪性获取人性的共同升华。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就不难理解步入婚姻殿堂时刻的那种神圣性,这种神圣性的背后是对上帝的一种承诺,同时也是男女双方超越现下物质利益角度,发自内心深处所共同谱写下的契约。(虽然,大多数中国人结婚时感受不到这一点,但是婚姻的内在实质仍然存在)
当然,中国现下的众多婚姻是建立在相互之间的利益诉求与动物本性基础之上,也因此引发出种种乱象,男女双方之间承受彼此的痛苦。毕竟,建立在虚幻和动物性本能基础上的婚姻本身就是充满堕落扭曲且极端脆弱的,它背离了婚姻的本质初衷。
建立在纯粹物质基础和动物性本能婚姻的特征是,男女双方缺乏内心融通下的体贴、扶持、关怀与担当,在彼此之间利益索取尤其是欲望诉求(心理和生理以及物质层面)组建起来的婚姻必然充满僵化、厌烦与乏味的。在婚姻初期,出于各自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男女双方通过激情可以达到相互之间的愉悦,但是短暂的激情过后,平淡乏味的生活特征便涌现出来,双方开始彼此的抱怨与争执,在精神迷茫空虚的迷雾当中混沌煎熬。
这种精神迷茫空虚直接产生的反作用是,男女双方之间更加注重现世利益诉求,通过追逐物质的方式来迷茫心灵精神的遗憾和欠缺,同时以这种方式对外炫耀张扬来达到自身的内心满足和慰籍。
“虽然我们的婚姻存在着某种缺失,但是共同追求丰裕生活的理想却是一致的。”由此彼此之间内心难以达到真正有效的融合,维系双方内心以及情感的关键则是最为表象的环节:当下环境中普通认为的更好的生活方式和大众普遍遵循的标准尺度。这样一来,婚姻不是建立在真正自己,即“我和你”的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别人看来应该是“我和你”的基础之上,真实的自我已经丧失,虚拟环境下的‘现实’特征表现出来。
具体体现到为了结婚以及家庭环境逼迫下不切实际地买房、买车、通过透支方式的借贷消费以及奢华享受等等方面上。
当然,对于一部分人们来说,维持这种脆弱婚姻的关键在于孩子,传宗接代是男女双方之间的天性,对于建立在当下利益基础上组建婚姻的家庭来说,孩子一方面成为双方迷茫心灵下的共同寄托,另一方面也成为联系婚姻的牢固纽带。“不为别的,至少为了自己的孩子”是大多数失败婚姻下的男女群体的心理特征。
正是由于内心的空虚与迷茫,迫使他们将精力和时间花费到孩子身上,当然,全力抚养下一代是正确的,但是对于失败婚姻群体的人们来说,在抚养教育孩子的环境下更增添出极端现实功利的特征,“你必须如何如何,长大之后如何如何……”虽然描述的有些夸张,但反应的是双方将各自现世环境不如意下内心的期望(不如说欲念)寄托在下一代人身上,通过下一代的现世利益诉求下所获取的成功来获取心灵的满足和慰籍。
上述这种婚姻模式,或者说,缺乏真实自我的婚姻自然容易遭受外部因素的引导和诱惑,虚拟的婚姻不需要真实,需要的是渲染和宣传强调下具有大众意识形态推动下的‘真实’,当体制权威通过各种政策以及媒体舆论的宣扬鼓噪下,这种‘真实’下的羊群效应便展开了,可以说,动物的本能特征就是遭受强者的屠戮和驱使,脱离理性思考和信仰感召情怀的人们也自然遭遇世俗权威的操纵与驾驭,在扭曲的体制引领的意识形态下产生扭曲堕落和疯狂行为。无论是过去火红岁月下为了保卫领袖夫妻之间的相互揭发,还是当下为了结婚以及更好的维系婚姻,超出自己承受的极限买房购车行为,都共同反应出这一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