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3、狼女
太原人王含,为唐代藩镇振武军节度使帐下的将军,他的母亲姓金,本是胡人,擅长弓马,素来以粗犷勇力著称,巾帼不让须眉。金老太太经常乘骏马,挎弯弓,孤身一人到深山老林里打猎,每次都猎得飞禽走兽熊鹿狐兔满载而归,北地人都佩服老太太的威名,人人都敬仰她。
金老太太七十多岁时,常感年老体衰,就独居一室静养,身边连个侍女都不要。夜里睡觉,往往紧门闭户,不让任何人靠近打扰。谁要是无故靠近被老太太发现,必定痛责鞭笞,一家人都觉得她年老乖戾,只得由着她随心所欲,不去惹她。
有一天半夜,家中仆人听到老太太房里动静很大,就蹑手蹑脚前去窥视,却见到一条狼从窗户跳了出来,一转眼就不见了。天还没亮时,狼又飞速返回屋内,门窗又被紧闭。第二天再看金老太太,她却安然无恙,丝毫不知豺狼进屋的事儿。下人不敢明言,只得偷偷告诉王含,王含大惊。
当晚,王含悄然来到母亲窗外,隔着窗缝儿偷窥,果然像下人说的那样,一条狼去而复返,而母亲身在床笫帷幕中,看不真切。
王含惊悸忧虑焦躁不安起来,却不敢跟惊动母亲。第二天佛晓,金老太太唤儿子来到房中,想要麋鹿肉吃。王含赶紧到厨房取来五香鹿肉,金老太太大怒,竟然要生鹿肉。王含不敢违拗,只得取来生麋鹿后腿一条奉上,金老太太顿时两眼放绿光,抓过鹿腿大嚼起来,酣畅漓淋地一口气吃了个精光。王含吓得面无人色,心下已经明白了。金老太太吃完鹿肉,志得意满地伸了个懒腰,又倒头睡了个回笼觉。直到日上三竿才起床,精神抖擞话家常,显然已经不记得吃生鹿肉的事儿了。
王含惊惧万分,却又无可奈何。府内上下所有丫鬟仆人早已知道此事,私底下嘀嘀咕咕窃窃私语,被金老太太偶然听到,却没有发怒,面带羞愧躲进屋内。
当晚,狼再次从老太太屋内破窗而出,却再也没有回来。金老太太也就这么失踪了。王含无奈之下,谎称母丧,为她修了一个衣冠冢以示纪念。
这么说,这老太太一定是个狼精了,晚上现原形出去捕猎,天亮前返回再恢复人形。那天早上吃生鹿肉充饥,一定是晚间没有捕获到猎物,饥饿难耐,这才昏昏然在儿子面前露馅的。呜呼!
那么,王含岂不是人狼混血儿了?
注:振武军——唐肃宗乾元初年(758)分朔方节度置振武军节度,属关内道,单圩都督府治,在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后来,又复属朔方节度,唐代宗大历末年(779)又复置振武军,领绥、银、麟、胜等州、东中二受降城、及振武镇北等州军。今陕西绥德以北及内蒙古南部之地,唐僖宗中和以后划归河东镇管辖。
唐 张读《宣室志》
3106#作者:博日省 回复日期:2010-9-8 16:40:00
看了11天 每天抽三个小时看 总算看完了 还害怕看完楼主早已不更新此帖了呢
104、黄雀报恩
后来,杨宝博学仁孝之名大闻于天下,举孝廉入仕做官。杨宝的儿子杨震,杨震的儿子杨秉,杨秉的儿子杨彪,祖孙四代都位列三公,成为举世瞩目的名门望族。杨震去世下葬的时候,有一只大鸟从天而降,无数只黄雀尾随其后,哀鸣许久才飞走。举世皆惊,都说是杨家仁孝感动天地,才招来鸟儿祭奠。名士蔡邕听说此事,曾感慨道:“昔日黄雀报恩而至,奇哉!”
杨彪的儿子就是在曹操面前耍小聪明最后掉了脑袋的杨修
不是耍小聪明,是曹操活脱大流氓恶棍!如今却有人为他翻案,真怪啊!
294、白胡子凶鬼
清源(今福建泉州)人杨某,为当地驻军“防遏营”的副将,建了一处豪宅在城西。
一日早晨,杨某去军营点卯未归,家人围坐一团在吃早餐,忽见一只大白鹅从门外窜进来,背上还背着纸钱,一摇一摆钻进了杨某的卧房。
家人说道:“这只大白鹅是不是从门外神祠中飞出来的啊?太蹊跷了,快去看看!把它赶出来!”
几个仆人赶紧到主人卧房查看,大白鹅没见着,只有一个头顶一对发髻、雪白长胡子、样貌极为诡异的老头蹲在床上格格笑着,仆人们吓坏了,屁滚尿流抱头鼠窜。
杨某归来,一听仆人这么一说,勃然大怒道:“何方妖孽,敢来我府上作祟,活得不难烦了!”
杨某抄起一柄木杖快步进屋,冲着老头儿一通击打,老头上窜下跳忽左忽右动作极为敏捷,压根就打不着他。杨某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却嘴硬不信邪,口中仍旧骂骂咧咧道:“我饿了,吃完饭再来收拾你!有种你别跑!”
老头笑道:“行,我就在这儿等你,待会不来你是孙子!”
杨某也怒了:“你这老鬼不识抬举,等着吧你!待会削死你!”
杨某气鼓鼓地出了卧室,思量着应对之策。但腹中的确饥饿,便吩咐两个女儿到厨房整治酒菜果品,准备吃饱了打持久战。
大女儿进厨房切肉,肉放砧板上,刚要切,肉忽然飞了起来,砧板也不见了,大惊,手里还拿着菜刀就尖叫着跑出来向父亲汇报:“爹,我刚切肉,砧板下面就出现一只长着黑毛的大手,还叫嚣说,让我随便砍。我一砍,肉飞起来,砧板也不见了,你说邪门不邪门?”
杨某还没答话,大女儿就倒地昏厥了。
与此同时,二女儿去盐罐取盐,刚打开盖子,就有一只小猴子从盐罐里窜出来,跳到她背上又抓又挠又撕咬,二女儿惊叫着跑出来,跑到正堂,背上的小猴子就不见了。二女儿也就此卧病不起。
杨某崩溃了,求老头离开,老头执意不肯,非要杨某承认自己是“孙子”。杨某好歹是个副将,拉不下脸面,当即翻脸,请来巫师做法驱邪。巫师刚设好祭坛,白胡子老鬼也设起了祭坛,双方斗起法来,不消几个回合,巫师败下阵来,险些吐血丧命,仓皇逃离。
紧接着,两个女儿和老婆同时惨死。
杨某怒火中烧,决心孤注一掷拼死一战,就又请来当地明教坛主前来驱鬼,坛主手持经书念诵整整一宿,老头在府内大骂杨某,也整整骂了一宿,第二天早晨撑不住了,这才勉强离去。明教坛主也累得一身臭汗气喘吁吁,却也一脸得意。杨某自然少不了重金相赠。
遭逢巨变家破人亡,杨某有点招架不住了,这个铁打的汉子也病倒了,就在当年抑郁而终。
这白胡子老鬼,却不知是何方神圣?大白鹅化身也不知何解。
原著作者徐铉是五代十国时南唐人,后随后主李煜投降北宋,成为宋代名臣。他记述的事大多都是五代十国时的异闻奇事,从上面的故事可以看出,在五代时,就有明教,也就是拜火教或称摩尼教活动了,摩尼教徒看来神通广大,连这么厉害的恶鬼都退避三舍,难怪绵延如此之久。
宋 徐铉《稽神录》
295、洪州书生
洪州(今江西南昌)录事参军成幼文,住在临街二楼(飘窗豪华公寓),常临窗俯视市井行人往来、贩夫走卒忙于生计,颇为怡然自得。
一日,他又临窗而坐,泡壶茶品着,巡视治下子民。当时天刚下完雨,街道上泥泞不堪,行人往来稀疏。一个小男孩捧着几双布鞋,瑟缩着蹲在街口,衣衫褴褛瘦骨嶙峋,浑身脏兮兮的,似乎也没什么做生意的经验,但见人来,只怯怯地低声喊道:“布鞋啊!谁买布鞋啊!我妈做的纯手工布鞋啊!”
他这么喊,压根无人问津。
可巧,一街头混混经过,看见这个小孩,一时无聊,上前戏弄他,说道:“小孩,卖鞋啊?”
小孩惊喜,还以为来了买主了呢,赶紧答道:“是啊是啊,客官看看吧?”
小孩双手捧上,小混混一把接过,把鞋子都扔到泥窝里,还踩上几踩,大笑道:“小子不懂规矩,在这儿卖东西,得交保护费!下次记着,这回先给你个教训!”
小孩当时就哭了,一把拉住混混,委屈地说道:“我一家三口几天没饭吃了,就等我卖了这几双鞋回去买粮食救命呢!你把它弄脏了,谁还买?你赔我!”
混混嬉笑道:“你傻啊?我不弄脏也没人买!滚开!再不撒手老子抽你!”
小孩泪流满面,却始终不撒手,混混急了,噼里啪啦一通毒打,小孩还是死不松手。
这下成幼文在楼上看不下去了,正要出头,却见一个书生挺身而出,推开混混,把一串铜钱交给小孩,小孩这才破涕为笑,千恩万谢欢天喜地而去。
混混骂道:“你这穷酸管闲事啊?他求我赔钱,我不过逗他玩一会,等耍够了自然会给他钱的。你冒出来算怎么回事?害我没得玩儿了!”
书生面有怒色,但见街上看热闹的都围上来了,就没多说话,扭头离去。
成幼文此时已经下楼,一把拉住书生,请他到酒楼喝酒,以示仰慕之意,书生也不推辞。二人把酒言欢谈天说地,一顿饭工夫就成了哥们儿。天色已晚,成幼文又请书生到他家留宿,书生点头应允。
当晚,二人秉烛夜谈,成幼文偶然进了一下里屋,再出来时书生已经不见了。门窗都紧锁着,看不到有人离开的痕迹,不禁狐疑。转瞬间,书生又离奇般地返回,手中却拿着一个鲜血淋漓的人头。成幼文大吃一惊,仔细一看,正是白天欺负小孩的那个小混混!
书生笑道:“此贼不杀难消我心头之恨!今将他首级取来,也是一大快事啊!得再喝几杯以示庆祝!”
成幼文却无论如何喝不下去了,脑门冒汗打了个激灵,连刚喝的酒也都醒了,不禁叫苦不迭:“哥们儿,你是侠客来去自由,我可是官场中人身不由己啊!你杀了人自然痛快,这厮也的确该死。可是,这弄得我家里到处都是血迹,将来一旦事发,我可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啊!”
书声大笑道:“大哥放心,我能连累你吗?看好了!”
书生从怀里掏出一个小瓷瓶儿,打开塞子,倾倒出一些灰白色的药末在手心里,接着扣在小混混脑袋上,在他头发上摩挲片刻,顿时青烟缕缕而起,伴有刺鼻的气味,这颗脑袋逐渐化为清水,地上的血迹也都如冰雪消融,了无痕迹了。
书生又道:“我跟你有缘,无以为报,把这化骨术教给你怎么样?”
成幼文吓坏了,赶紧摆手说道:“不不不,我学这个可没用处,再者说来,你这门绝技惊世骇俗,传给我太浪费了,你还是自己留着吧。”
书生一笑置之,自思跟成幼文不是一路人,当即告辞。重门叠户早已上锁,书生不翼而飞转瞬即逝,成幼文极为惊骇。第二天查看各处房门锁,都安然无损,不禁惊叹书生的高深莫测。
这书生,跟昆仑奴有一拼了!怜贫恤孤古道热肠嫉恶如仇啊!
成幼文这个当官的,俗不可耐境界极其低下啊!
北宋 吴淑《江淮异人录》
作者:penelopea 回复日期:2010-9-10 0:37:00
月夜如沙,天上清寒诉寂寞,枕上余香印悲凉
有点李清照的风格啊!
作者:乔碧玲 回复日期:2010-9-10 6:51:00
原来金大侠的化骨功是学于此啊。
哈哈,难怪说要博览群书。
楼主,偶也替虎年底出生的宝宝要一本签名书,谢谢。
恭喜恭喜,没问题啊,这月内就能上市了,把地址发到我的邮箱吧xiazongmeiying@yahoo.com.cn。
296、建康异人
建康关城东郊坛门外有一个怪人,不知姓名,邋里邋遢衣衫褴褛,在北面小河边搭建一间木屋居住,木屋小的仅能容身,屋内不过一张席子两个瓦罐,别的什么都没有。
不过,虽然家徒四壁穷困潦倒,这怪人却怡然自乐,整日进城游荡,一脸嬉笑嘴里还哼着小曲。他从不到热闹的市集去乞讨,只在寺庙道观游玩观赏(幸亏当时的寺庙都不收门票钱),和尚道士有口剩菜盛饭给他,他毫不介意狼吞虎咽,聊以果腹。一来二去,城中很多人都认识他,倒也不以为怪。
巡城官得知此人,觉得蹊跷,上报知县。知县笑道:“这也是个异人啊,你去问问他有啥要求没有?要不过分,官府尽量满足他。”(真是“为人民服务”的好官啊!)
巡城官得令,马上去找那怪人,传达上级精神,希望他感激涕零幡然悔悟自食其力重新做人。怪人却一笑置之,道:“我过得挺好的,别无所求!”
当时正当酷寒天气,北风呼啸滴水成冰,巡城官见他身着破衣烂衫衣不遮体,就送他一件棉袄。不料,怪人却说自己不冷,压根不需要棉袄。巡城官觉得他脑子一定烧坏了,强迫他穿上,不料,一转眼功夫,怪人就把棉袄送给别的乞丐了。(巡城官简直是公仆,这怪人简直是雷锋啊!)
巡城官见状,觉得他不识抬举,肯定是个疯子,为防止他在自己辖区出事,便下令驱逐。怪人也不介意,拆掉自己的小木屋,把木材扛到玄武湖西南角,又照原样盖了一间住了下来。玄武湖畔,有内臣张琪果的花园子,长久没人住,花园都荒废了,蒿草丛生野狐出没,池塘被雨水冲刷坏了,污水四溢,竟流淌到怪人的小木屋前。
大雪纷飞数日,建康城外多有饥馁,张琪果想起了自己的花园子,赶紧令人去查看整修。园丁进了花园,见野水横流,把湖边怪人的小木屋冲塌了,木屋四周到处都是冰天雪地,不禁惊呼:“坏了!这人肯定被冻死了!”
园丁保官,巡城官不禁跳脚道:“唉,这怪人不听我言,给他棉袄都不穿,早料到会被冻死了!这下可倒好,一了百了了!”
埋怨归埋怨,职责所在,巡城官还是带着随从前去收尸,大家七手八脚敲开冰雪,搬开木屋残骸,却见那怪人还在下面呼呼大睡着,鼾声如雷呢。一时惊醒,见身边众人瞠目结舌,也不见怪,大笑而去。
从那儿以后,再没人见过他了。
这个怪人,有点济公的范儿啊!
北宋 吴淑《江淮异人录》
这月内应该能面世,出版社已经审完送印刷厂了。多谢支持了!
3143#作者:BH的飘过 回复日期:2010-9-10 16:24:00
嘿嘿,我也想要本带签名的书,貌似要求不是很过分吧,楼主请一定要答应我哦
没问题啊,记着我的邮箱吧,呵呵
297、虎化为僧
武都(今甘肃省东南部)人徐某,以经商为业。宋太祖开宝初年(968),徐某往来于巴州(今四川巴中)、蓬州(今四川蓬州)之间,贩卖土特产。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二州之间的山路更是人间绝地,峡谷一线天,山路崎岖蜿蜒,白猿舞于林间,禽鸟翔于天际,人烟稀少猛兽群行,不是胆大如斗心细如发的人还真不敢走这条道儿。
附近山民靠山吃山,都是猎户。经常在山路上、林子里设陷阱捕猎野兽。徐某因是常客,见怪不怪,每到陷阱总能躲避。一日天色将晚,徐某在附近山民家借宿,夜半时分,忽听外面响锣喧天人声鼎沸,不禁惊醒,听主人家一说,才知道陷阱机关响动,肯定是捕获到了大家伙。于是,全村人举着火把,拿着刀枪弓箭,来到陷阱处一看,却见一个黄袍老和尚萎靡困顿、唉声叹气地蹲在陷阱里。
一见人来,老和尚高兴坏了,赶紧呼救:“快松开机关,放我出去吧!啊哟,疼死我了!好好地出来化缘,招谁惹谁了,却掉进这陷阱里,唉,倒霉啊!还请诸位施主大发慈悲,行行好,救我出来吧!”
猎户们不禁意兴阑珊,有点泄气了,只得上前要打开机关。徐某却在一旁喊道:“等等!我走这条道儿好多年了,从没听过附近有寺庙啊!这老和尚哪儿来的?”
猎户这才罢手,狐疑地看着坑里的和尚。
老和尚说道:“阿弥陀佛,出家人不打诳语。我是游方和尚,四海为家宣扬佛法,随遇而安啊!的确不是本地僧人。再说,你们设陷阱是抓野兽的,把人弄进去了还不赶快救啊?跟我是本地的还是外地的有何关系?”
徐某也不禁无语,但总隐约觉得不妥。
机关打开,猎户们正要放下绳索救和尚出来,不料,和尚突然变色,怒吼一声跳了出来,转瞬间化为一只吊睛白额猛虎,咆哮一声声震山谷,猎户们不禁惊呆,纷纷举起家伙严阵以待。猛虎却不愿纠缠,风驰电掣般狂奔而去,转眼不见踪影。
老虎变和尚,和尚变老虎,类似故事在古代志怪小说中层出不穷,就连《西游记》中,黄袍怪做法,把唐僧变成老虎,困在笼中多日。也跟这些故事颇有渊源。
老虎乃神兽,和尚却是慈悲为怀的出家人,不知二者间有何关联?
北宋 黄休复《茅亭客话》
298、李四郎
李玹,字廷仪,因排行老四,人称李四郎。其先祖是波斯人,后迁居长安,被赐国姓。唐僖宗遭黄巢兵乱,避居四川,李四郎随之入蜀,担任太子府东宫属官。他的哥哥李珣也素有才名,诗文传诵一时。
李四郎温文尔雅气度不凡,待人接物有礼有节,人所称道。他还擅长调弄香料,达官贵人来他这儿求买香料的数不胜数,因而大发其财。李四郎棋艺精湛,懂养生之道(要在今天肯定更发财),会炼金丹,能青春永驻延年益寿。
李四郎晚年时,倾尽家财修铸丹炉和炼丹室,身边除了道书就是丹药,其他一无所有。曾经得到耳珠先生和青城南六郎的旧书,上面记述着淮南王刘安炼丹的方法,视为珍宝,常照方炮制,多有所得。每天焚香打坐,必定拿出一个桃核做的杯子,杯口一寸有余,纹理色彩绚烂鲜亮,乃是真蟠桃的核做成的,日日焚香熏它,神通自显。后来,李四郎把杯子磨成粉末,服了下去(滋味不知如何?)。
宋太宗雍熙元年(984)春,李四郎游青城山,在六时岩下的溪水中发现一块卵石,大小形状像大雁的蛋,通体黝黑,温润亮泽。李四郎时常把玩,在同道中炫耀说:“这枚卵石必定不是俗物!”
一日,卵石不慎坠地,碎成几片,这才发现原来卵石竟是中空的,里面能容纳一合(为中国古计量单位,约0.18公斤,十合为一升)的东西,更神奇的是,卵石内壁雕刻着龙凤云草图案,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纹理纤细精妙,巧夺天工,非人工所能为。
李四郎感慨道:“这一定是神仙玩的东西,非我等俗人所能享啊!”
李四郎要能活到今天,一定是养生大师、围棋国手、香料调配师兼道教协会会长了!
北宋 黄休复《茅亭客话》
299、避雷
宋太宗至道丙申年(即至道二年,公元996年)农历五月,戏子罗袂长有亲戚住在城南井庄,罗袂长前去探望,路过一条小河,有山民抓到几条大鱼,活蹦乱跳煞是新鲜,罗袂长就花钱买了三条,想送给亲戚。手里没拿袋子,就把鱼放进随身携带的伞里,凑合着拎在手中,继续前行。刚走几步,原本好好的天突然变脸了,黑云密布迅雷急雨倾盆而下,树木为之倾倒折断,闪电霹雳大作,一道道打在他身边,震耳欲聋。戏子都比较迷信,这下更是胆战心惊,意识到可能是刚买的三条鱼惹的祸,就寻思这鱼很是蹊跷,没准是神龙变化而成的,要不然怎么刚拎手上,就电闪雷鸣了呢。想到这里,罗袂长不再犹豫,连伞带鱼都扔进旁边的水田里,撒丫子就跑,跑到一户农家钻了进去,暂避一时。说来也邪门了,片刻功夫,天就晴了。罗袂长见天色已晚,就在这家借宿。第二天一早,就有昨天卖鱼的山民找到他,手里竟拿着他扔进水田的伞和那三条鱼,伞柄略有烧焦的痕迹,那三条鱼也好像烧焦了,散发着阵阵烤鱼的香味。山民笑道:“昨儿个你买了鱼就下暴雨了,我也急忙往家赶,就在水田旁边看见怪事了!霹雳闪电一道接一道,绕着你这把伞狠命地击打,伞和鱼都冒烟儿了,那鱼更神奇,幻化成乖龙极力挣扎,但还是被闪电给劈死了,劈死之后,又变成鱼了。而后,这才雨过天晴。我猜您一定在附近借宿,我是个老实人,收了您的钱了,就不能诳您,所以啊,就把伞和鱼都收了起来,到处找你,这不,还真被我找着了,也算是物归原主了!”罗袂长惊喜交加,就把烤鱼送给借宿的主人家了。
宋太宗端拱戊子年(即端拱元年,公元988年)农历六月,天降暴风雨,雷电大作,圣兴寺罗汉院大门外前的立柱被雷电击中折断,寺内三个和尚也遭雷击而死,倒地身亡,身上有灼烧的痕迹,惨不忍睹。
据说,乖龙本是专司下雨的神龙,但布雨极为辛苦疲于奔命,所以,有些乖龙就开小差当逃兵了。下界来到处乱窜,以躲避天庭派下来的雷神追捕。乖龙懂变化,或是藏在人身上,或是藏在古木楹柱上,或是藏身于楼阁屋脊的鸱吻里。但是,若是在旷野中被雷神察觉,无处可躲,乖龙就往牛角或牧童的身体里钻,往往雷神用闪电击打乖龙,会误伤它旁边的人或动物,也属在所难免。
所以,罗袂长及时扔掉伞和鱼,就躲过一劫。和尚们躲在立柱后面,立柱内定是潜伏着一只在逃乖龙,所以“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无辜受牵累而死。
注:鸱吻(音chi wen)——古代建筑屋脊正脊两端的一种饰物。初作鸱尾之形,一说为蚩(一种海兽)尾之形,象征辟除火灾。后来式样改变,折而向上似张口吞脊,因名鸱吻,又称“龙吻”。
相传鸱吻是龙的儿子,所谓龙生九子,鸱吻为其中之一,排行老二。鸱吻的形状像四脚蛇剪去了尾巴,这位龙子好在险要处东张西望,也喜欢吞火。相传汉武帝建柏梁殿时,有人上疏说大海中有一种鱼,虬尾似鸱鸟,也就是鹞鹰,说虬尾是水精,喷浪降雨,可以防火,建议置于房顶上以避火灾;于是便塑其形象在殿角、殿脊、屋顶之上。
北宋 黄休复《茅亭客话》
龙生九种,九种各别 好重者:赑屃(音毕喜),最喜欢背负重物,所以经常作为碑座背上驮一块石碑 好望者:鸱吻(音吃吻),最喜欢四处眺望,常饰于屋檐上 飸餮(音滔帖),最贪吃,能吃能喝,常饰于鼎的盖子上。因它能喝水,几乎在古代桥梁外侧正中都能见到,防止大水将桥淹没。 生性好杀者:睚眦(音牙自),嗜杀喜斗,常饰于兵器刀环、剑柄 狴犴(音毕岸),最憎恶犯罪的人,所以常饰于监狱的门楣上。 好烟火者:狻猊(音酸泥),性好烟火,常饰于香炉盖子的盖钮上。另一版本:狻猊:又称金猊、灵猊。狻猊本是狮子的别名,所以形状像狮,好烟火,又好坐。庙中佛座及香炉上能见其风采。 狮子这种连虎豹都敢吃,相貌又很轩昂的动物,是随着佛教传入中国的。由于佛祖释迦牟尼有"无畏的狮子"之喻,人们便顺理成章地将其安排成佛的座席,或者雕在香炉上让其款款地享用香火。 好水者:趴蝮(音八夏)位于桥边的最喜欢水,常饰于石桥栏杆顶端。在后门桥的四个角上趴蝮,造型非常优美。 椒图:形似螺蚌,好闭口,因而人们常将其形象雕在大门的铺首上,或刻画在门板上。螺蚌遇到外物侵犯,总是将壳口紧合。人们将其用于门上,大概就是取其可以紧闭之意,以求安全吧。 好鸣者:蒲牢,最喜欢音乐和吼叫,常饰于大钟的钟纽上
3168#作者:花笑草舞 回复日期:2010-9-13 16:13:00
一日,卵石不慎坠地,碎成几片,这才发现原来卵石竟是中空的,里面能容纳一合(为中国古计量单位,约0.18公斤,十合为一升)的东西,更神奇的是,卵石内壁雕刻着龙凤云草图案,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纹理纤细精妙,巧夺天工,非人工所能为。
李四郎感慨道:“这一定是神仙玩的东西,非我等俗人所能享啊!”
——————————————————————————
一花一世界,一草一乾坤啊
说的太好了!
300、虎痴
山西灵池县洛带村村民郝二,经常跟人说他爷爷的传奇故事,匪夷所思。
郝二他爷爷是个大夫,医术高明远近驰名,方圆百里的百姓生病,都来求他医治,总能药到病除。郝大夫没别的嗜好,就是爱画老虎,曾挥毫泼墨画了一只大老虎,惟妙惟肖虎虎生威,悬挂在县城自己的药铺内,每天没事的时候就看画上的老虎,以此为乐怡然自得。就这么几十年过去了,郝大夫虽已年迈,但精神矍铄体格强健,痴迷老虎的爱好却一直没变,但凡有一天外出治病未归没看到老虎,就会闷闷不乐精神萎靡。儿孙辈要有什么事儿惹着老人家了,郝大夫举起手杖就打毫不留情,但一要见到那张老虎画儿,就喜笑颜开,什么愁事儿烦心事都忘了。因为他是名医,远近百姓奉若神明,为了迁就他,家家户户都悬挂一张老虎画儿,郝大夫要来治病,抬头一见谁家也挂着老虎画,没准都不收诊费了,病也治得更精心细致了。
有人问他为什么痴迷于老虎,老头笑道:“我也不知道为啥,反正心烦意乱的时候,一见老虎就开心了。”
有人说道:“听说府城有家药铺养了一只真老虎,你去见见真的不是更开心了?”
老爷子一听眼睛放光,立刻动身去看真老虎。见了之后更是痴迷,简直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寸步不离老虎,足足看了二十多天才返回家中。从那儿以后,老头隔三差五就去看望那只老虎,去的时候精心打扮,归来时眉开眼笑。如果超过五天不去看老虎,就会闷闷不乐摇头叹气,像是害了相思病似的。
老头还有个怪癖,越来越爱吃生肉,而且食量惊人,每顿饭能吃一个生猪头,或一条猪后腿,撕咬大嚼如风卷残云,跟吃甜枣脆梨差不多了。儿孙们都吓坏了,在下面嘀咕道:“完了,爱看老虎也就罢了,越来越像老虎可怎么好啊?”
于是,儿孙们开始劝老头不要再去看老虎,结果引得老头勃然大怒,谁劝就用手杖打谁,痛下黑手毫不留情,儿孙们都被打怕了,也就不敢多言语了。
五代后蜀孟知祥称帝的第二年(即公元935年),一天半夜,老爷子打开庄门窜了出去,就再也没回来。
几天后,听往来客商说道,那日半夜,有只猛虎跳进了城外的羊马城(古代一种防御工事,修筑在城门之外,类似于城圈样式)内,守城士卒大惊,紧闭城门半日,令弓箭手在城头上放箭,才把老虎射死,老虎死后,被士卒剥皮拆骨分肉给分吃了。
郝家上下都大哭起来,日怕也怕,最终还是出事了!很显然,老爷子当晚出门,城外就发现老虎了,他一生痴迷老虎,到老连饮食习惯都向老虎靠近了,肯定是老爷子变成了老虎,被守城士卒射死了,绝对差不了了!
郝家儿孙们寻访分到虎肉的士卒家,寻得虎骨几块,当做是老爷子的尸骸,就草草安葬了。远近百姓闻听此事,无不为之垂泪。
一生行医济世救人,却因痴迷于虎进而变成老虎最后惹来杀身之祸,真不知道该到哪儿说理去了!
北宋 黄休复《茅亭客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