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07#作者:雅蜜雅蜜嘿 回复日期:2011-1-31 19:58:00
作者:魇之侠 回复日期:2011-1-31 0:28:00
呵呵,给大家拜年了!争取这帖子继续写,写到老为止!
今天的心情很糟糕,
看到这句话更是想哭
问一下
有谁可以一直相知相伴到老
我倒是真想做个没有世俗牵挂的神仙
人生苦短,还是轻松点好。
至于修仙,我很确信的,只是,哪里是净土?哪里有清修之地啊?
4909#作者:BH的飘过 回复日期:2011-1-31 22:55:00
看了这么多故事,本以为已经铁石心肠了,没想到还是被狸猫精感动了
是啊,精怪富有人性,有时候比人更能打动人。
4909#作者:BH的飘过 回复日期:2011-1-31 22:55:00
看了这么多故事,本以为已经铁石心肠了,没想到还是被狸猫精感动了
是啊,精怪富有人性,有时候比人更能打动人。
408、文林郎果——苹果的由来
唐高宗李治永徽年间(公元650年正月-655年十二月),魏郡临黄王国村人王方言,在黄河滩上见到一颗小树苗,青翠葱郁煞是可爱,王方言也不知是什么树,只觉好看,就将其移植到自己家院内,小心栽培。
小树长势喜人,不到一年就开花结果,可惜产量不大,一棵树就结三枚果子。果实硕大好似小黄瓠(葫芦的一个变种),色白如玉,莹润闪亮,上面还结出透明的珠子,好像白玉淌出的泪滴,闻之清香扑面,观之如宝似玉,令人赞叹。王方言将三颗果子摘下,小心藏好,视为珍宝。
唐高宗十弟、纪王李慎出任曹州(今山东菏泽)刺史,听闻此事,派人重金从王方言那儿买来一颗果子,虽然过去好几天了,果实依旧温润如玉,更发出宝色,李慎把玩多日,不敢私藏,特派专使携带果子入长安,将其献给唐高宗。
唐高宗大喜,遍示群臣,但没人认得。西城一位高僧奉诏入宫辨识,老和尚一见果子两眼放光,赞叹道:“陛下,此乃朱柰,又名五色林檎,也有人称其为联珠果,世所罕有,陛下洪福齐天,上苍才降下奇果啊!”
唐高宗一听就泄气了,说道:“唉,还以为这果子是世外仙品,无人能识呢,原来不过是大一点的沙果罢了!我哪有什么洪福?这可是黄河岸边村夫王方言家里种的果树长出来的!既然如此,王方言赐官‘文林郎’( 隋文帝置,在八郎中位末,唐为文官第二十八阶,从九品上),这果子嘛,就叫文林郎果吧!”
其后,唐高宗令人将那枚果子种在御花园,果真长出一株果树,后繁衍生息,四处移植,文林郎果蔚为大观。后来,百姓称之为“频婆果”,久而久之以讹传讹,就成了现如今的“苹果”了。
河东(即山西)、秦中(即陕西)也有林檎果树,但总不及文林郎果硕大,品相更是不及。文林郎果也算是我国唯一的由皇帝主持培育的果树新品种吧?
注:
魏郡——是中国古代西汉至唐朝期间的一个郡级行政区划,最大范围包括今天河北省南部邯郸市以南,以及河南省北部安阳市一带,其中心在邺城。
林檎——亦作“ 林禽 ”。植物名。又名花红、沙果(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小苹果)。落叶小乔木,叶卵形或椭圆形,花淡红色。果实卵形或近球形,黄绿色带微红,是常见的水果。
《洽闻记》(《太平广记》卷四百一十)
409、樊英仙术
东汉时,南阳鲁阳(今河南省鲁山县)人樊英身怀绝技,能未卜先知道法高深,世所景仰。
汉安帝刘祜永宁年间(公元120年四月-121年六月),樊英受诏进宫面见皇帝,刚坐下,樊英就朝西南方向啐了一口浓痰。
汉安帝很生气,群臣也吓坏了,纷纷示意樊英。
樊英面不改色,说道:“陛下,不是我没礼貌,实在是情非得已啊!今日成都大火,没准我这口痰能救人呢!”
汉安帝大怒,想发作,一臣子陪笑道:“陛下,您先当真的听嘛!”
汉安帝拂袖而去,樊英嬉笑如常,起身大摇大摆地离开了。
半月后,成都传来消息,那日真的天降大火,火势正凶猛间,一团乌云自东北方向而来,顿时大雨倾盆,火灾化为乌有。
汉安帝接到奏报,惊叹不已:“哟,太神了吧?不会是巧合吧?或者,那老小子会天气预报?”
大臣说道:“他就是懂天气预报,也不可能千里之外预知火灾吧?”
汉安帝脸色一变:“这么说,他一口痰跑几千里,给成都下了一场大雨灭了大火?”
大臣一哆嗦,不敢说话。
一天半夜,樊英从梦中惊醒,披头散发光着脚丫,在屋里狂奔,手中挥舞大刀疯狂砍着空气。
一家人吓坏了,等他消停点,樊夫人问他发什么神经,樊英笑道:“你懂什么?我弟弟的儿子樊巡在路上遇见强盗了,我能不管吗?”
樊夫人无奈地一笑,哄他睡下了事。
几天后,樊巡来到,心有余悸地说道:“大伯,大伯母,我可是死里逃生啊!路上遇到强盗了!幸亏半空中降下一个披头散发的老头,挥刀击退强人,否则,我必定死无葬身之地啊!”
樊英呵呵一笑,解开发簪道:“你看看我是谁?”
樊巡立即晕倒。
樊夫人不禁埋怨道:“你这老头子,吓他干啥?没被强盗砍死却被你吓死了!”
樊英笑道:“这小子真怂!”
东汉顺帝刘保永建年间(公元126年-132年三月),洛阳皇宫大殿外的大钟突然轰鸣而响,声闻百里。汉顺帝忧心忡忡,以为是不祥之兆,群臣也都犯嘀咕,朝会上交头接耳窃窃私语,都说不出所以然来。
于是,请来樊英询问此事。
樊英笑道:“陛下多虑了!这口大钟乃是取自蜀地岷山的铜铸成的,今日岷山地震崩塌,岷山好比这口大钟的老妈,老妈死了,做儿子的能不哭吗?这口大钟是孝顺孩子啊!所以,跟你和朝廷没关系,您就擎好吧!”
汉顺帝一听,赶紧派人到蜀地查探,果真岷山地震了。汉顺帝这才长舒一口气。
樊英心里嘀咕道:“傻皇上哟,山崩地裂自然是凶兆了,可我真不能告诉你啊!大汉江山,从此不稳了!”
随后,樊英辞官隐居壶山,再也不问世事了。
《英列传》(《太平广记》卷一百六十一)
大家过年好!
哈哈,谢谢啊,我努力吧!
兔年大吉!
祝你在新的一年里:脸色永远"努尔哈赤",遇事不会"皇太急",家庭顺治,生活康熙,性情雍正,事业乾隆,万事嘉庆,前途道光,财富咸丰,内外同治,千秋光绪,万众宣统!大清十二帝一块保你,兔年行大运!
410、至孝萧子懋
南朝时,南齐晋安王萧子懋,字云昌,齐武帝萧赜第七子,聪明仁孝,乃是历史上著名的神童王子。
萧子懋七岁时,后宫淑媛阮氏病重,倘若按照现如今低级趣味的宫廷剧所演绎的那样——萧子懋见受宠嫔妃病危,她又不是俺娘,应该背地里偷着乐咒她快死、甚至落井下石才对嘛!
然而,弱智电视剧毕竟不符合历史事实,只为迎合当下道德沦丧的社会环境而已。
阮淑媛病重,齐武帝很着急,请高僧做法事。
宫中嫔妃姐妹们带着所生的王子、公主齐出动,一起为阮淑媛祈福。
萧子懋更是虔诚,他见仪式上高僧供养在铜缶里的莲花,浸在水里三天都没枯萎,赶紧去安慰父皇,说道:“父皇勿忧,阮阿姨吉人天相,一定没事的。您看,这莲花泡水里都三天了,还没枯萎呢!”
萧赜抚着萧子懋的脑袋,叹息道:“好孩子,鲜花泡水里再撒点盐,都能撑个三四天不凋谢的,这是常理。难得你一片孝心了。太医束手无策,父皇请高僧做法事,不过是尽人事听天命罢了!”
萧子懋听罢,立即到莲花铜缶前跪下,指天许愿道:“皇天菩萨!保佑阮阿姨吧!您要是答应了,就让这莲花撑到法事作完依然鲜艳吧!”
七日后,祈福仪式完毕。
人们惊奇地发现,铜缶里的莲花不但没有枯萎凋零,反倒更加红艳了,大家仔细看莲花根部,居然长出了须根!
莲花在盐水里成活了!
果真,阮淑媛也很快病愈了。
世人都说,这是萧子懋孝心通天所致。
一个七岁的孩子竟有如此智慧和心胸,令人感叹啊!
注:
萧子懋(472-494),南朝齐文学家。字云昌,南兰陵(治今常州西北)人。武帝第七子,封晋安王。初封江陵公。永明(483年正月—493年十二月)中,为持节都督南豫豫司三州、南中郎将、南豫州刺史,进号征虏将军,加宣城太守。又为监南兖兖徐青冀五州军事、后将军、南兖州刺史,徙监湘州、平南将军、湘州刺史,加持节、都督,进号镇南将军。入为侍中,领右卫将军,迁散骑常侍,中书监。未拜,仍为使持节都督雍梁南北秦四州郢州之竟陵司州之随郡军事、征北将军、雍州刺史。郁林即位,为大将军。隆昌元年(494),迁都督江州刺史,还镇寻阳。延兴元年(494),加侍中。寻为手下于琳之所害。子懋好读书,长于文笔。出镇雍,启求所好书,武帝赐杜预手所定《左传》及《古今善言》。永明八年(490)镇湘州,撰《春秋例苑》三十卷,奏之。武帝嘉之,敕付秘阁。有集四卷,录一卷,今佚。
淑媛,古代妃嫔称号之一,魏文帝曹丕时始置。魏明帝曹睿定制,妃嫔初有夫人、昭仪等五等,后增为十二等,以贵嫔、夫人为最高,以下依次为淑妃、淑媛、昭仪、昭华、修容、修仪、倢伃、容华、美人、良人。地位相当于外官中的御史大夫。晋时列入九嫔。南北朝、隋、唐沿置。
唐 道世《法苑珠林》
呵呵,谢谢楼上兄台支持了,这帖子写了一年了,继续努力了!
411、京西店老人
唐朝时,有一人名叫韦行规,学了点箭术,再加上长得还凑合,家里又有点钱,就自命不凡目空一切。闲极无聊,学人家闯荡江湖去了。
行至京城长安西郊一个客店,天色已晚,就在小店里胡乱吃点,大大咧咧地问店家:“小二,你这儿附近有没有什么强人出没啊?我也好会会他们,练练把式!”
店小二不禁一愣,旁边一个老人笑道:“后生,可别得瑟了!岂不闻江湖险恶,强中更有强中手?附近强盗甚多,我劝你啊,还是在这儿歇息一晚,明天再走吧!”
韦行规大笑,亮出手中硬弓,道:“正愁没处施展本领呢,有强盗倒好!你这老汉,莫不是这店家的托儿,想骗我店钱?告诉你们吧,哥儿们不差钱,就是练得一手神箭,多日不曾开市,必得寻个强盗射死丫的,方了却我行侠仗义的心愿啊!小二,给我留一间上等豪华套间,这是银子,我去去就来!”
说吧,韦行规撇下一锭大银,挎着弓箭大步而出,跃上马背疾驰而去。
策马狂奔几十里,天已漆黑,渐渐深入密林深处,韦行规不辨方向,只得放慢速度,侧耳倾听。只觉身后草丛中悉悉索索,似乎有人紧紧跟随。
韦行规大喝一声:“谁?吃我一箭!”
韦行规搭弓引箭箭如流星!射中目标!
对方却依然固我,韦行规心惊,连发数箭,直到箭囊已尽,对方黑影不但没有消失,甚至渐渐逼了上来。
韦行规大惊失色,赶紧下马躲避,退到一棵大树下。只见半空中电光火石相互追逐,雷声轰鸣震耳欲聋,逐渐逼近大树。
韦行规差点哭出声来,浑身哆嗦不止。
空中纷纷落下什么东西,四散在韦行规身边,伸手一摸,全是树枝,树枝坠下犹如下雨,不一会竟淹没了韦行规的膝盖。
韦行规“哇”地一声哭了,扔下手中的长弓,抱拳行礼,颤声说道:“饶命啊!大侠!小子有眼不识泰山,请您高抬贵手,饶了我吧!”
电光顿时消散,树枝雨也停止了。
阴云散尽,月亮探出头来。韦行规这才看清楚四周环境,再抬头看,头顶大树的枝叶统统被削了下来,落在自己身边。
韦行规连滚带爬逃出树枝堆,寻不见自己的马,只得撒丫子抱头鼠窜而去。
不知跑了多久,韦行规终于又返回了京西小店。见老人正在箍木桶,“噗通”一声跪倒在地,带着哭腔说道:“老师!多承教诲了!”
老人道:“谁是老师?骂谁呢?我们这行可不能随便叫人老师!”
韦行规道:“哦,大爷——”
老人怒了:“你大爷!”
韦行规吓坏了,赶紧磕头,支支吾吾不敢言语。
老人笑道:“你这小子,会射箭哪儿行啊?得会练剑!”
韦行规:“贱?我挺贱的啊!”
老人:“呸!宝剑的剑!懂吗?随我来!”
韦行规乖乖地跟随老人来到后院,一眼就看见了自己的马,很是震惊。
老人又扔给他一片箍桶的木片,上面扎着几支箭。韦行规肝儿颤。
老人笑道:“你小子的箭术还不错,就是人太贱了,所以才教训你一下!想行走江湖,必须学剑术,明白吗?”
韦行规直挠头,领悟半天,道:“哦,那您老说的仨‘jian’字,不是一个意思,我明白了!那您教我一点剑术吧!”
老人拿出一把宝剑,扔给他,说道:“刺我!”
韦行规瞠目结舌:“啊?”
老人喝道:“愣什么?刺我啊!”
韦行规暗笑:“到底谁贱啊?”
就这样,韦行规连连剑刺老人,却一下都没刺中,如此反复数日,学得几招高妙剑术,就被赶走了。
从那儿以后,韦行规扔掉箭,改玩剑了。行走江湖多年未逢敌手,因为,他很谦虚谨慎,从不跟人交手。
唐 段成式《酉阳杂俎》
4949#作者:绿波轻流 回复日期:2011-2-11 9:23:00
4910#作者:魇之侠 回复日期:2011-1-31 23:42:00
4907#作者:雅蜜雅蜜嘿 回复日期:2011-1-31 19:58:00
作者:魇之侠 回复日期:2011-1-31 0:28:00
呵呵,给大家拜年了!争取这帖子继续写,写到老为止!
今天的心情很糟糕,
看到这句话更是想哭
问一下
有谁可以一直相知相伴到老
我倒是真想做个没有世俗牵挂的神仙
人生苦短,还是轻松点好。
至于修仙,我很确信的,只是,哪里是净土?哪里有清修之地啊?
楼主真相信修仙啊?最近在看修仙的小说,特迷这个。但是现代社会还有这个吗?
现代又没有不知道,不过,古书中比比皆是言之凿凿,要说都是虚构的,恐怕太武断了吧?
412、海上人手
北宋初年,有渔夫在海上打到一条大鱼,剖开鱼肚子,渔夫吓一跳!原来,里面居然有一只人手!渔夫面无人色,正要将人手扔进海中,却发现人手居然动了!
渔夫吓坏了,赶紧招呼大家凑上前去查看——人手掌心处居然有个人脸,五官、七窍兼备,五官都能动,眼睛滴流乱转,嘴巴一张一合,鼻子不停地翕动,却不言语。
有人说:“哎呀,这可是个神物啊!拿到集市上管保卖个好价钱!”
渔夫却道:“我倒觉得不妥。这东西很奇怪,拿出去怪吓人的,既然是从海里捞出来的,那就让它重归大海吧!”
于是,渔夫小心翼翼把“人手”捧起来,抛进海里。
人手飘浮在水面上,轻轻游动,转眼游了数十步远,突然大笑几声,潜入水底不见了。
真恐怖啊!
我不禁想起美国电影《活跳尸》,变态医生拿尸体零件拼凑成各种各样的怪物,其中就有一只人手掌心处安一只眼睛的,想来令人毛骨悚然啊!
没想到,这怪物宋朝就有了,额滴神啊!
北宋 徐铉《稽神录》
413、海上异闻
张骑士不是骑士,自称是传奇人物。他幼年曾跟随英国公李绩出海,途中遇上暴风雨,帆船随风飘摆十几天,不知飘了几万里,早迷失方向。
忽然,海面上出现两条硕大无朋的海蛇,脑袋有船那么大,身体蜿蜒游动若隐若现,真是神龙见首不见尾。
两条巨蛇很轻松地缠绕住帆船,拖着船像风一样疾行而去。船上所有人都吓坏了,知道无力回天,纷纷跪地祈祷念诵佛经。就连李绩也面无人色,宝剑握在手中瑟瑟发抖。
突然,船后方又出现了三条大蛇,奔腾呼啸而至,似乎想跟这两条蛇争抢猎物,两条缠绕帆船的巨蛇自然不肯,松开船,跟那三个不速之客缠斗起来。海面上顿起三丈高的巨浪,五条巨蛇相斗,翻江倒海长天色变,真是惊世骇俗叹为观止。
船上人都吓傻了,李绩怒道:“都什么时候了,还在看蛇打架?船家,赶紧转舵扬帆,逃啊!”
一语惊醒梦中人,船上人同心协力,很快脱离险境。
船又行了三四天,远远看见一座海岛上,高山丛林间灯火点点,想必有了人家。所有人欣喜若狂,落船登岸,个个一跃而下争先恐后。
李绩却很小心,拉着年幼的张骑士留在了船上,四处探察。
果不其然,那群人进入密林深处,发现了一处巨大巍峨的府邸,大门竟有五六丈高,围墙内的碉楼更是直插云霄!
一行人迟疑间,几个通体白毛、身长三四丈的巨人咆哮着走出来,抓住几个近前的人塞进嘴巴里,“咯吱咯吱”嚼了起来,吃人还不吐骨头!
剩下的人“哇”地一声抱头鼠窜,狂奔着返回海滩,急急登上船。一个巨人早跟了上来,一把抓住缆绳,船压根不能动。
李绩怒了,弯弓引箭快如闪电,箭射中巨人手臂,他一撒手,船家立即开船,再一次逃出生天!
船行数里开外,众人这才敢回头看,见海滩上已经聚集了十几个巨人了!
巨人一边微笑一边挥手一边喊道:“回来吧!我们可是神仙,刚吃的是坏人,好人下船给仙丹吃!”
李绩朝笑得最假的巨人脸上又射了一箭,巨人脸皮太厚,射中之后给弹了一下掉地上了。
李绩喝道:“你们蒙傻子呢?神仙脸皮能这么厚吗?”
巨人勃然变色原形毕露,气急败坏上蹿下跳,不再说人话,叽里呱啦叫嚷起来,幸亏他们不会游泳。
张骑士问:“李大叔,这些大个子哇哇乱叫啥呢?”
李绩笑道:“急了就骂娘,还能咋地?走喽!”
帆船又在海上飘流了五六天,这才登陆。下船询问附近渔民,才知道到了南海郡清远县(今广东省清远市)境内,大家这才长舒一口气。
接了地气,人都踏实了。
大海蛇以及巨人的传说屡见于古书,都言之凿凿,想来未必都是虚构的。
李勣(594年-669年,“勣”音“绩”),原名徐世勣,字懋功(亦作茂公)。唐高祖李渊赐其姓李,后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名为李勣。汉族,曹州离狐(今山东菏泽东明县东南)人,唐初名将,曾破东突厥、高句丽,与李靖并称。后被封为英国公,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李勣一生历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出将入相,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被朝廷倚之为长城。
唐 戴孚 《广异记》
4964#作者:怀念小掌电 回复日期:2011-2-13 14:35:00
为了赚取天涯积分,我做了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在没有被跨省之前,坚持把这段文字粘贴到每一个看过的帖子,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的祖国是多么的富强!
呵呵,相信你不会被跨省的!
414、佛牙显圣
宋神宗熙宁年间(公元1068-1077),沈括察访咸平(今河南开封市通许县),知县刘定陪沈括游览名胜,来到一处寺院。
刘定说道:“沈大人,我们这儿有颗佛牙,特别神奇,待会请您瞻仰一番,您一定会觉得不虚此行的!”
沈括不屑一顾,心想:“小样儿,得瑟!你也不瞧瞧我是什么人?我乃大宋第一科学家!我还是孔子门生!岂能相信这些荒诞不经的事?”
心里犯嘀咕,但脸上却没带出来,沈括随着刘定进入寺院内堂,大和尚一听吩咐,赶紧令人烧热水备斋饭,请二人斋戒沐浴后,再瞻仰佛牙。
沈括只得入乡随俗,心想:“规矩还挺多,且看你待会怎么收场?洗洗也好,更健康!”
斋戒沐浴罢,大和尚捧出一个紫檀木盒子来,诵经三遍,虔诚叩拜后,这才打开木盒。
沈括、刘定凑上前看,佛牙斑驳微黄,并不见奇。沈括不怀好意地一笑,正想发话,突然,眼前一亮,佛牙生出舍利来,就像人身上涌出的汗珠,晶莹剔透熠熠生辉!舍利子不断地奔涌而出,满屋光灿灿的令人炫目!无数舍利子上下翻飞,犹如天女散花,光耀璀璨五光十色。有的落在地上,“哒哒”直响。
沈括惊呆了,这位宋代货真价实的第一科学家叹服不已,当场跪伏于地,虽不会念诵佛经,但口中喃喃,不停念着“阿弥陀佛”。
过了许久,光芒逐渐散去,佛牙静静躺在木盒内恢复如常,那些光耀夺目的舍利子已经不见了。
沈括回到东京汴梁,将佛牙奇闻告诉几个朋友,王公贵族士大夫竞相传播,惊动了朝廷。宋神宗亲自下诏,恭迎佛牙进京。
内阁宰辅王安石亲迎佛牙于十里郊外,供奉于东府,而后辗转于各王公大臣府邸,接受百官供养。期间佛牙显圣,神迹层出不穷,而且每到一处,舍利子奔涌而出显示的图案样式都不一样,令人惊心动魄五体投地。
宋神宗亲自瞻仰佛牙后,下诏将佛牙供养在大相国寺,专门建造木塔盛放佛牙。这就是后来的大相国寺西塔。
沈括是英国科学家李约瑟盛赞的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史上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不但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气象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还是卓越的工程师、出色的外交家。他的《梦溪笔谈》更被西方学者誉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学术价值极高。
可是,这样一个人,这样一部彪炳史册的人文、科技著作,却记载了如此神奇玄幻的佛牙显圣事件,不能不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并且不容置疑。
试问,此事到底是真是假呢?
当年何平拍摄电影《天地英雄》,最后舍利子显灵杀强盗那场戏最受人诟病,可是,如果沈括记载的佛牙显圣是真的,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责怪何平呢?
这世上,莫非真的有超越自然、超越科学的力量存在着?
注:
东府:宋初,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合称为“二府”。北宋建国初,赵普任枢密使,礼遇与宰相相同,号称二府。后以中书门下掌政务,称“东府”,以枢密院掌军务,称“西府”。因同掌最高国务,故并称二府。
北宋 沈括《梦溪笔谈》
415、菜花变佛
芜菁(也就是大头菜,芥蓝)、菘(也就是大白菜)、芥菜一类的蔬菜,一旦遇到旱灾,菜心往往纠结在一起,形成莲花或者类似于龙蛇形状,这是常见的情形,不足为奇。
熙宁年间,太子宾客李及之出任润州(今江苏省镇江)知州,李及之清廉自守笃信佛教,他在后花园辟了一块菜地,播种、施肥、浇水亲力亲为。
其时润州大旱,百姓岌岌可危。李及之一方面派人修渠抗旱,一方面虔诚礼佛,忘记了给菜地浇水了。几天后,下人来报,说菜地里的菜花全都变成了荷花形状,每朵花当间端坐一尊佛像,好像雕刻而成的,浑然天成惟妙惟肖。几亩菜地万千佛像,见过的人无不震撼不已,纷纷跪地祈祷。李及之更是跪伏在菜地旁诵读佛经,几日几夜不休息。
不久,天降甘霖,旱灾得解。
太子宾客,官名。唐代始置。为太子东宫属官。掌调护侍从规谏等。宋、元、明因之,多以他官兼任。清不立太子,不设。《新唐书 百官志四上》:“太子宾客四人,正三品。掌侍从规谏,赞相礼仪,宴会则上齿。”
北宋 沈括《梦溪笔谈》
作者:shuiyinyinjing 回复日期:2011-2-15 14:39:00
佛牙有特殊的辐射导致接触的众人产生幻象???
这个嘛,不大可能
4983#作者:玉阶生秋 回复日期:2011-2-15 18:17:00
菜花变佛
不好玩
呵呵,挺神奇的我倒觉得
416、狗仙山
大巴山河汊众多,多高山悬崖,险峻非常。据当地人说,此地多妖怪,林子里、水底都潜伏着危险,一不留神就得丧命。
附近百姓都居住在山谷溪流畔,世代以打猎为生,个个剽悍骁勇却又愚昧迷信。
有一山崖高耸入云,半空中有一洞穴,在云雾飘渺之间。人们经过这里抬头仰望,都觉得很是神秘。据说,但凡猎人带着猎犬经过这里,稍不留意,洞穴里就会涌出一片彩云飘然而下,狗往往被彩云托举而上,进入洞穴不见回还。此事一传再传,人们都说这是狗儿成仙了,这座山崖,也就被人称为“狗仙山”。
有一哥们听说后,死活不相信,带着一支猎狗挎着弓箭,直奔狗仙山脚下。他用绳子拴住狗的腰,绳子一头系在大树上,自己藏在树后偷窥。
黄昏时分,一团彩云果真自洞穴而下,托着狗就往上飞,绳子勒住狗儿不得动弹,疼得狗汪汪直叫。
突然,半空洞穴中黑气蒸腾,一个庞然大物呼啸而下,头大如斗,神目如电,身上鳞甲射出寒光,照亮了整座山谷。
潜伏树后那哥们也是胆大如斗,丝毫不惧,拿出事先淬了毒药的箭瞄准射击,正中那东西!
黑气、彩云顿时消散,狗儿显然吓坏了,惨叫瑟缩一团。
那哥们抬头仔细观察洞穴,但实在太高,又没办法登上去查看,只得抱着狗儿回去了。
几天后,狗仙山臭气熏天,方圆数里都能闻到腥秽不堪。
那哥们觉得事有蹊跷,带着几个胆大的小伙子同心协力,从背坡登顶,随后套绳索垂下,进入半空洞穴,只见一条十几丈长的巨蟒腐烂在洞内,狗骨头满眼都是,令人触目惊心。
狗仙山,不过是巨蟒靠大嘴吸力吞食猎狗的把戏罢了。
小时候听我奶奶讲过一个故事:夏日酷暑,一人在大树下乘凉,忽觉身子飘了起来,升举一尺多高又掉了下来,如此反复多次。他就觉得这是神树,每日都在树下打坐修炼,一天比一天飞升得高。
有一天,这人再次打坐飞升,眼看就要触碰树杈了,突然,一只箭射了过来,树冠上一条巨蟒挣扎一番,掉落在地上。打坐那哥们直接吓傻了,一个猎人举着弓箭笑着走来,说远远看见树顶一只巨蟒张着血盆大口在用力猛吸他,只差一尺高就要被吞噬了!那哥们这才如梦初醒。
看来,类似的传说很多啊!
五代 王仁裕《玉堂闲话》
417、漱金鸟
曹魏时,昆明国进贡一种神鸟,名叫漱金鸟。据说,漱金鸟产自距离然州还有九千里外的大海上,十分稀少。漱金鸟长得像雀,但要比雀大好几倍。羽毛柔软浓密,振翅翱翔在大海上,常年不见落地。想抓它很难,必须四面张网,网高三丈,金丝制成方可。
昆明国的使者很会拍马屁,称大魏恩泽四海,就连他们这样的偏远荒僻小国,都能时时刻刻沐浴到大魏皇帝红太阳般的温暖照耀。穷乡僻壤无以为献,这只漱金鸟,是昆明国几十名勇士冒死出海,同心协力奋战几十天才抓到的,特来进献大魏天子。
大魏皇帝很是欣慰(曹操的后代犹如黄鼠狼下耗子,一辈不如一辈。虽然原著没说是曹魏哪个皇帝,但没见过世面是肯定的),赏赐给使者许多金银珠宝。
漱金鸟被养在灵禽圃,饿了喂珍珠,渴了吃龟脑,小心翼翼地伺候,漱金鸟才会口吐金粒,收集起来打造器皿,宝色凝重美轮美奂。
据说,当年汉武帝时,有外番也进贡过这种鸟,汉武帝也极为喜爱。
三分天下的曹魏皇帝自比光耀千古的汉武大帝,得意洋洋起来:“汉武帝有鸟,我也有!所以,我跟他一样伟大!呵呵。”
漱金鸟很是娇气,畏寒。皇帝就专门给它建造一座小宫殿,取名“辟寒台”。用水晶做窗户,既透亮又能避风霜雨雪。宫中佳丽都喜欢用漱金鸟吐出的金粒打造首饰,称之为“辟寒金”。佳丽们口口相传:“不服辟寒金,哪得君王心。不服辟寒钿,哪得君王怜。”于是乎,辟寒台成了后宫佳丽们勾心斗角权力角逐的场所,日日上演《金枝欲孽》,争先恐后地收集金粒,以此固宠。
曹魏很快被司马氏篡夺,辟寒台颓败,成了荒草丛生的废墟。漱金鸟早飞走不知去向了。
给漱金鸟喂珍珠、龟脑,让它吐金粒,都不够挑费!古代很多帝王心理变态,由此可见一斑。
宋 僧雪堂道行《拾遗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