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命】说一段中原古镇的阴森传说。

  ====12/06/2014=======================================
  此时正值金秋,飒飒风凉,侯六在这片焦土上转了又转,也没个头绪。这片胡同的民宅大多都被废弃,旧时的街坊邻里本来就不太走动,眼下连个人都逮不到问的。他焦躁的抬起头,看见宅后的老槐树枝被烧得枝丫光秃,上面还立着一只通身漆黑的乌鸦,嘎嘎的叫唤着,令他心烦意乱。

  他一想到王典仪可能已经死于非命,便难过的要死,正当他手足无措间,耳边却传来一阵脚步声,他回头一看,一个三十来岁的汉子踏过一地的残骸,向这边走来,看见侯六,便上前拱了个手,道:“请问是侯六爷吗?”

  侯六警觉的直起身来,把马褂的下摆揪直了,打量着这人,居然惊骇的发现这人有几分像查理王。便道:“正是,不知您怎么知道的?”

  那人笑了笑,摸着下巴道:“我以前是虎神营的,多闻六爷的大名。我姓王,名大毛,家里排行第三,您叫我王三儿就行。不过那时候我也就是个毛头孩子。我在这里候您好几天了。这里不是说话处,不如找个茶馆歇脚。”

  侯六打量着他们,一点也记不清在哪个营中见过。二人穿过狼藉一片的街道,往内城方向过去,走了大半天,才找到一个能歇脚的茶馆,一面墙还塌了一半,招牌都立在墙边没挂上。坐下之后,那王三也不拐弯子,直说到:“王大人死了。”
  侯六脑袋直发胀,道:“怎么死得?”

  那人?起茶碗喝了一大口,道:“惨哪。我当时领着人和洋鬼子巷战。洋枪洋炮好用,所以咳,别提了。那天单枪匹马晃到这里来,眼见的几个洋人勾肩搭背的踹开那些宅子抢空门。王大人的宅子结实,他们踹不开,喊人开门又不应,于是找了根粗木头将门给碓倒了,一伙人就进去了。我以为里面没人,可是突然里面就传出来枪声,然后就起大火了,哈,那些洋人里,只跑出来一个,被我揪倒放翻了。不瞒你说,我出了虎神营之后,跟着叔父去西洋,东洋,南洋都转了个遍,哪个地方的鸟语,我都会诌两句。庚子年之前,我刚从东瀛回来——”

  侯六盯着这张侃侃而谈的脸,心道,怪不得像查理王,也是个脚野闲不住的,不过胆儿太瘦,或者说,较查理王而言更审慎一些。

  那王三接着道:“我拿枪逼着那厮,那家伙是个英国鬼子,长红毛儿的怪物,吓得结结巴巴的跟我说,里面有间暗室,暗室里有个女人,头发很长,开始他们还笑嘻嘻的想要使坏,准备把女人的三寸金莲砍了带走呢。可不知哪里冒出来了个老头子,头发胡子都花白了,端起枪来就扫到了几个,这老头子应该是王大人。余下的几个不干,抬起枪就把王大人打成了筛子。”
  说到这里,那王三长叹一声,道:“小子也曾听说王大人年轻时何等英雄人物,没想到老了之后死于几个洋鬼子之手,可叹!大厦将倾,时无英雄!我泱泱大国,竟然辱于蛮夷之手!”说着居然将桌子一拍,拍得那桌上的盘碗都跟着一跳,还高声叫道:“拿酒来!”

  侯六斜着眼看着他,却不做声,那人觑着侯六没反应,略微有些尴尬,继续道:“他们以为打死了王大人,便又追着戏弄那个女人,谁知那个女人会上房,像条蛇一般的满屋乱蹿,这几人忙着捉那女子,不提防王大人虽然满身枪伤,却没伤着要害,挣扎着爬起来,打翻了一桶火油,便着起火来,有个人见势头不对,就先跑走了,剩下的人看见起火,不愿多呆,但是太贪心,还翻箱倒柜的找银子。王大人摸到门边,将暗室的门锁了,那暗室本来就只有一个高窗,所以剩下的没一个人逃的出来,全死在里面。”

  那王三说完,左右看了看,低声道:“王大人的宅子里肯定有军火,后来都爆炸了,瓦
  片掀的比楼还高,你知不知晓底细?”

  侯六摆手道不晓得。

  两人坐不多时,便出了门,走到僻静处,侯六趁那人不备,一脚将其放翻,亮出刀来,比在那王三的脖子上,恶狠狠道:“一会儿说虎神营的,一会儿说从东瀛来的,好个口没遮拦的拐子!你拐到我身上来,究竟将欲何为?!”

  那人尽力的缩着脖子,吃了一惊,却笑了,瞬间变了张脸,那通身的沉静气度,使他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只听得他冷声道:“侯六爷,给你个显达富贵的机会,你愿不愿意要?”

  侯六冷笑道:“不要!”

  那人点点头,却微微笑道:“那么,既然你不要富贵,就是求平安了?乱世之中,哪得平安?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要真求平安,不如先跟着我等一起,将这个满鞑篡去的天下翻个底朝天,造福于万代如何?”
  侯六听了,不由抬起刀来,疑惑道:“你究竟是什么人?”
  翻页。
  翻页。
  以下摘自百度百科:

  1905年8月同盟会成立确定“驱除鞑虏”为纲领之一,当年10 月孙中山即将此口号改为“民族主义”。1906 年10 月,孙中山与黄兴、章太炎制订《军政府宣言》,再次提出“驱除鞑虏”口号, 但当年12月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演说中不提“驱除鞑虏”,专述“民族主义”,还对民族复仇论进行了严厉的批判。从此以后,“驱除鞑虏”口号不再出现于革命派的言论之中。1911年底,孙中山宣布“五族共和”,又制定《临时约法》宣告:中国之领土,“为二十二行省,内外蒙古、西藏、青海”,彻底放弃了“驱除鞑虏”口号。
  擦咧,就怕有和谐词。
  那王三从地上爬起,整了整衣服,道:“不瞒你说,王大人生前,便和我等有牵连,难道你没见过蛛丝马迹?他之前嘱咐我等寻你。眼下要训新军,每个把式行家也不行,六爷在军中呆了这么多年,必然比我等一帮书呆子强的多了!您也是爽快人,行就行,不行我也不为难你,咱们就当没见过,大路朝天,各走一边。”说着,便看着侯六不言。

  侯六暗暗觉得他几乎是查理王附体,思忖了片刻,便道:“我跟着你们。”

  于是,从此之后,侯六便走上了另外一条路。此时的中国风雨飘摇,满清王朝的统治摇摇欲坠,变革迫在眉睫,就像挡不住的江河奔流一般,历史总是往前行进着,谁也阻拦不了。

  很多年后,侯六得闲,回忆起他当年换命一事,不禁暗嗟究竟还是无人可以换命。他从戎多年,经历无数生死,其中可叹可恨之事甚多,但比起跟李端白,查理王,李二猧等人相伴的岁月,总是少了些什么。于是,某个午后,他坐在紫檀木的书桌后面,将前半生的故事记录了下来,这本笔记,后来辗转流传到后人侯开阳手里,然而这厮根本看不下去毛笔字(侯六惯用毛笔),将他老祖宗的这本“我的前半生”丢在角落里供虫吃鼠咬。

  直到后来,有个来做客的人将它翻出来,此时,据侯六遇见李端白的那个诡异恐怖的妖夜,已经是一百三十多年后了。

  =========================================================================
  《换命》完

  感谢昨天 @翥雪 @夜小七 的打赏。
  这是我完成的第一部小说,历时161天。

  虽然故意留了些线头,但是它毕竟写完了,没有太监,我很欣慰。

  接下来就是《行厄之年》。

  不过我想歇一下,半个月吧,理一理思路。

  另外,我想把《行厄之年》也放在这楼更。

  因为我嫌时间太短,如果出版,势必要将时间拉得长些。


  请追到这里的同学留个脚印,以纪念《换命》的完结,好吗?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