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鱼——平行世界的错位传奇

  十个著名悖论的最终解答(七).猴子和打字机(Monkeys and Typewriters)


  引用:
  另一个在流行文化中占了很大分量的思想实验是“无限猴子定理”,也叫做“猴子和打字机”实验。定理的内容是,如果无数多的猴子在无数多的打字机上随机的打字,并持续无限久的时间,那么在某个时候,它们必然会打出莎士比亚的全部著作。猴子和打字机的设想在20世纪初被法国数学家Emile Borel推广,但其基本思想——无数多的人员和无数多的时间能产生任何/所有东西——可以追溯至亚里士多德。

  解读:

  简单来说,“猴子和打字机”定理是用来描述无限的本质的最好方法之一。人的大脑很难想象无限的空间和无限的时间,无限猴子定理可以帮助理解这些概念可以达到的宽度。猴子能碰巧写出《哈姆雷特》这看上去似乎是违反直觉,但实际上在数学上是可以证明的。这个定理本身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重现的,但这并没有阻止某些人的尝试:2003年,一家英国动物园的科学家们“试验”了无限猴子定理,他们把一台电脑和一个键盘放进灵长类园区。可惜的是,猴子们并没有打出什么十四行诗。根据研究者,它们只打出了5页几乎完全是字母“s”的纸。

  引用完毕。

  Das曰:
  二十年前第一次看到这个思想试验,是在一个日本人写的小册子里。名字忘了,是《五角丛书》中的一本。十年前翻箱倒柜找这本小册子,未果。谁如果保存着二十年前那本五角丛书的话,不妨转让给das,你五毛钱买的,我出一枚袁大头,或者一个紫砂壶也行。

  不需要无限多个猴子,不需要无限长的时间,房间里放一台打字机,然后关一只猴子进去,猴子碰巧也会跳到打字机上,碰巧也会打出几个字母,有人计算过,假以2000亿年,从概率上讲,猴子会打出一首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
  这道理很简单:猴子随意踩踏打字机,总会打出一些字母,这些字母随意组合,只要字母足够多,总会有一些单词,只要单词足够多,总会有一些句子,只要句子足够多,总会有一些有意义的句子,有意义的句子足够多,总会有一首诗,诗足够多,总会有一首十四行诗,十四行诗足够多,总会有一首和莎士比亚的作品一摸一样。

  这道理简单明了,就是一些概率和排列组合的简单计算。

  但是我有一点想不通,猴子比大自然聪明多了,人体比十四行诗复杂多了,猴子胡蒙瞎碰,打一首十四行诗都要2000亿年,大自然胡蒙瞎碰,打造个人体却只用了50亿年。究竟是我疯了,还是达尔文疯了?

  现在还不清楚,反正两个人总有一个疯了。




  十个著名悖论的最终解答(八)中文房间(The Chinese Room)

  引用:
  “中文房间”最早由美国哲学家John Searle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这个实验要求你想象一位只说英语的人身处一个房间之中,这间房间除了门上有一个小窗口以外,全部都是封闭的。他随身带着一本写有中文翻译程序的书。房间里还有足够的稿纸、铅笔和橱柜。写着中文的纸片通过小窗口被送入房间中。根据Searle,房间中的人可以使用他的书来翻译这些文字并用中文回复。虽然他完全不会中文,Searle认为通过这个过程,房间里的人可以让任何房间外的人以为他会说流利的中文。
  解读:

  Searle创造了“中文房间”思想实验来反驳电脑和其他人工智能能够真正思考的观点。房间里的人不会说中文;他不能够用中文思考。但因为他拥有某些特定的工具,他甚至可以让以中文为母语的人以为他能流利的说中文。根据Searle,电脑就是这样工作的。它们无法真正的理解接收到的信息,但它们可以运行一个程序,处理信息,然后给出一个智能的印象。
  引用完毕。
  “中文房间”问题足够著名,这是塞尔为了反击图灵设计的一个思想实验。
  机器可以有思想吗?这是一个老的不能再老的问题。图灵问:“有思想”是什么意思?我说它有思想,你不承认怎么办?我们怎么判断一台机器是不是有思想?
  于是图灵设计了一个“图灵测试”,图灵认为这是一个可操作的标准——如果机器通过了这个测试,我们就应当承认它有思想。
  图灵测试是这样的:把一个等待测试的计算机和一个思维正常的人分别关在两间屋子里,然后让你提问题,你通过提问,通过分析机器和人对你的问题的回答来想办法区分哪一个是机器,哪一个是人。如果你无法区分,那么,这台机器就通过了测试,就证明这台机器和人一样具有思维,有思想——这是一台会思考的机器。

  塞尔用中文房间这个思想试验反击图灵——事实上这确实彻底击溃了图灵。
  中文房间应当这样说才是正确的:一个不懂中文的人(西方人认为中文就像天书一样难以理解,如果他认为你的话难以理解,就会说:你说的简直就是中文!)被关在一间封闭的屋子里,屋里有一个完整的中文对照表——任何一个中文句子都对应一个其他的句子,事实上对应的那个句子是前一个句子的答案。你可以用中文向这个人提问,问题写在一张纸条上传给这个人,这个人只要查找对照表,找到对应的中文句子传出来就行了。那么,这个完全不懂中文的人,确实像一个精通中文的一样回答一切中文问题,但是他丝毫不“知道”任何一句话的意思。
  在此基础上,有人提出了更强烈的反击:把爱因斯坦对任何一个问题的回答汇编成一本书,那么你拿任何一个问题去问爱因斯坦,与翻着本书会得到同样的答案,现在我们能说这本书像爱因斯坦一样会思考吗?

  所以转了一大圈,我们还是要回过头来重新审视前面说过的第二个悖论——空地上的奶牛,要重新审视柏拉图的JTB:什么是“知道”?“知道”是什么意思?




  就像欧几里得几何学中最基本的公理是不能证明的,最基本的概念也是不能定义的。你定义一个概念必须使用其他概念,如果你的定义是合理的、适当的,而不是胡扯蛋,那就要求你使用的概念比被定义的概念更基本。“知道”这样的概念就像“时间”,你不问我,我仿佛完全明白这是什么意思,你要求给出一个定义,世界上却没有人做得到。
  按照郭伦凯郭尔的观点:对于那些最近本的概念,你不能定义,但是你可以举例说明。我们刚刚诞生的时候脑袋里没有任何概念,也就不能定义任何东西,但是我们仍然能够形成概念,靠的就是具体的事例。定义能够很好地形成概念,举例也行——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有人认为我只要看见一件东西我就会知道,那么你要面临以下的困难:
  镜子里反映了一只手机的影像,但是镜子并不知道那里有一只手机。
  手机的影像反映到我的眼睛了——这与反映到镜子里没有任何区别——然后变成电信号通过神经传导到大脑里,这时候我就知道了这里有一只手机。
  问题是:手机的影像反映到摄像机里,然后变成电信号传导到电视机里,电视机为什么不知道那里有一只手机?

  下面的问题更尖锐:
  假如我像流行小说中说的一样穿越时空跑到秦朝,我拿着手机给秦始皇看:“大王,你看这是什么?”秦始皇会怎么回答?
  “我不知道。”
  秦始皇明明亲眼看见了手机,他为什么“不知道”呢?

  Das曰:除非你脑袋里头首先有必要的相关知识、概念,并且能够使用这些知识、概念对感觉到的事实、现象、真理进行分类整理、分析判断,得出相应的结论,否则你不可能“知道”任何东西。
  显然这是康德的观点,但是这不是康德发明的。柏拉图就是这样说的,不可思议的是这观点竟然得到他的徒弟亚里士多德的赞同——这是很不寻常的事。亚里士多德整天扯着喉咙高喊:“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只要是柏拉图说的,亚里士多德总要踩上几脚。亚里士多德不可能轻易同意柏拉图的观点,如果他同意了,那肯定是不得不接受。亚里士多德何许人也?当然,我不反对你挑战亚里士多德挑战不了的东西——你虽然没有亚里士多德聪明,毕竟比他有知识的多。

  现在我们来看看秦始皇为什么“不知道”:秦始皇脑袋里没有“手机”这个概念,没有关于手机的相关知识,所以他看见一只手机,也不知道这是手机。秦始皇有“物体”、“东西”的概念,他知道这是一个硬的、长方体的东西,但是他不知道把手机这个东西归为“东西”下边的哪一个分类,更不知道它的性质、特点和用途,所以,秦始皇“不知道”手机是什么。

  总之,一台计算机无论多么先进,它没有概念、没有知识,它不可能“知道”任何东西,当然永远不可能思考。小孩刚出生的时候脑袋里也没有任何概念和知识,但是他却能够自己形成基本的概念和知识,这一切是怎么可能的?不知道!柏拉图说他生前在绝对的世界中拥有绝对的知识,出生以后他能够隐隐约约地回忆出一些来——这显然是胡扯蛋;康德说这些知识是与生俱来的,不依赖任何经验——这显然是废话,和不说没有什么区别。你非要问这些知识是哪里来的,那么请你参阅das的《童言无忌——我是谁》系列。这篇文章还没有写完,所以没有人完全“知道”。我们知道的是:刚出生的小孩能够在没有任何知识和概念的前提下形成一些基本的知识和概念,人类其他一切知识都建立在这些基本知识的基础之上,这是一个事实。我们虽然知道这个事实、这个真理,但是我们不知道这是通过什么方法和途径怎样完成的,因而我们没有相关的知识。强人工智能的梦想可以到此为止了。你要想让电脑思考,必须给它建立概念和知识;你要想给它建立概念和知识,它必须首先拥有基本的概念和知识,这些基本的知识它只能自己建立起来,你不能给与它——正如你不能给与一个小孩和一只猫。你要想让电脑自己建立基本知识,必须首先明白小孩是怎样完成这一切的,要明白这一切需要什么前提和条件,然后才能考虑把这一切移植到电脑上是可能的还是不可能的。现在我们连小孩怎样建立基本概念都一无所知,谈论强人工智能无异于痴人说梦。





  十个著名悖论的最终解答(九)薛定锷的猫(Schrodinger’s Cat)


  引用
  薛定锷的猫最早由物理学家薛定锷提出,是量子力学领域中的一个悖论。其内容是:一只猫、一些放射性元素和一瓶毒气一起被封闭在一个盒子里一个小时。在一个小时内,放射性元素衰变的几率为50%。如果衰变,那么一个连接在盖革计数器上的锤子就会被触发,并打碎瓶子,释放毒气,杀死猫。因为这件事会否发生的概率相等,薛定锷认为在盒子被打开前,盒子中的猫被认为是既死又活的。

  解读:

  简而言之,这个实验的核心思想是因为事件发生时不存在观察者,盒子里的猫同时存在在其所有可能的状态中(既死又活)。薛定锷最早提出这个实验是在回复一篇讨论量子态叠加的文章时。薛定锷的猫同时也说明了量子力学的理论是多么令人无法理解。这个思想实验因其复杂性而臭名昭著,同时也启发了各种各样的解释。其中最奇异的就属“多重世界”假说,这个假说表示有一只死猫和一只活猫,两只猫存在在不同的宇宙之中,并且永远不会有交集。
  引用完毕



  Das在很多帖子里多次谈到薛定谔的猫,这个悖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薛定谔的猫和麦克斯韦的妖并列为科学史上的两大奇观。不同的是麦克斯韦的妖是一个已经解决的问题,薛定谔的猫至今仍悬而未决。有人说薛定谔猫态在介观尺度早已实现了,有人说哥本哈根解释早已崩溃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很多人不愿意介入这场争论——尽管这是现阶段人类面临的最为重要的问题——不是他们不感兴趣,而是他们根本不愿意花费数年的生命去搞清楚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
  Das曾经立志要让毫不懂得量子力学的人在二十分钟之内了解薛定谔的猫,可是我失败了。失败了不要紧,我们从头再来。这一次das不再用现实世界中的例子来比喻,而是用一个如假包换的量子力学的真实事例来说明:
  氦原子在元素周期表里排在第二位,它有两个电子。两个电子处于同一个能级,两个电子都在第一层(K层),——按照传统的说法:它们处在同一个轨道上。按照量子力学的说法,这两个电子的“轨道波函数”完全一样——是“对称的”,你别管轨道波函数是什么意思,它就是一个函数,描述电子在轨道上的运动状态。完全描述一个电子的运动状态,光有“轨道波函数”还不行,电子还有一个内在的性质——自旋,用“自旋态”来描述,自旋态不是朝上就是朝下。
  量子力学中有一个重要的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说的是一个原子中不可能有两个轨道和自旋完全一样的电子(不仅是电子)。如果它们轨道一样——“轨道波函数”一样,“轨道波函数”是对称的,自旋就肯定不一样,自旋肯定“反对称”。
  “反对称”是什么意思?
  反对称在数学上十分清晰,十分容易理解,但是它的物理意义却没有人说的清楚。氦原子中的这两个电子由一个波函数描述,假如把这两个电子相互替换,替换以后这两个电子组成的系统又有一个波函数描述;如果这两个波函数是一样的,那么这两个电子之间的关系就是“对称”的;如果这两个波函数符号相反——它们的相位因子(你不用管这个概念是什么意思)一个是+1,一个是-1,那么这两个电子之间的关系就是“反对称”。不相容原理要求氦原子中的这两个电子必须是反对称的。
  用我们的笨脑子来考虑,这两个电子自旋不是朝上就是朝下,有四种可能性:A上B下;A下B上;A上B上;A下B下。后来两种肯定不行,两个电子自旋状态完全一样;问题是前两种一样不符合要求。如果是A上B下,A、B互换,就成了A下B上。还记得我们在“特修斯之船”中说过的量子力学的全同原理——所有的电子性质都完全一样,A上B下与A下B上没有任何区别,这不符合反对称的要求。
  所有四种可能性都不符合要求,现在怎么办?要么说清楚这件事,要么放弃量子力学。量子力学这样解释这件事儿:
  这两个电子的自旋肯定一个朝上,一个朝下,但是我们不能明确指出具体哪一个朝上,此时,两个电子不是明确地处于A上B下或者A下B上的状态,而是出于二者的“叠加”状态、“纠缠”状态,用数学表示出来就是:R=1/根号2(A上B下一A下B上)这么一个稀奇古怪的状态。这时候你将A、B互换,就成了:Q=1/根号2(A下B上一A上B下)=-1/根号2(A上B下一A下B上)=-R,这就出现了-1的相位因子,符合了“反对称”的要求。




  狄拉克说:“量子力学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现在我倾向于认为,量子力学的主要特征不是不对易代数,而是波函数(概率幅、几率幅)的存在,波函数的模方是观测到某个量的概率,但此外还有个相位,它是模为1的数,其变化不影响模方,但此相位是极其重要的,它是所有干涉现象的根源,而其物理含义极其隐晦难解。”

  “纠缠态”、“叠加态”真的存在吗?或者仅仅是数学对我们不了解的原因给与了近似的描述?
  很少有人否认存在一个不依赖我们观察的客观物理世界。我们希望对这个奇怪的世界有一个清晰的解释,并且希望这解释不依赖超自然的前提、本身不包含矛盾。在没有人观察的时候,薛定谔的“魔鬼箱子”里粒子到底衰变了还是没有衰变?按照人类现有的逻辑思维方式:它要么衰变了,要么没有衰变——二者必居其一。但是这不符合量子力学的基本要求,如果真的二者必居其一,量子力学就无法解释双缝干涉实验;按照量子力学的要求,你必须认为这个粒子既没有衰变,也不是“没衰变”,而是处于“衰变”和“没有衰变”这两种状态的“叠加状态”。问题是这种状态不仅我们从来没有见过,要命的是这根本就是不可想象的——无论你想象力多么发达,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既衰变了同时又没有衰变”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状态。就算我们从来没见过粒子,我们不能想象粒子奇怪的行为,但是我们见过猫——薛定谔的猫处于“既死又活、既不死又不活”的状态是绝对不可能的。




  只要你不去追问数学公式的物理意义是什么,量子力学就没有什么问题。其中的数学推导过程简单、优美而又清晰,费曼非常简洁地揭示了量子力学的基本方法:在量子力学中,一个“事件”,就是一套初始条件和终止条件——不多也不少。(就das的阅读范围来看,这句话应当是爱因斯坦原创。)
  电子从电子枪出发,经过小孔到达检测器,这就是一个事件A。这个事件A发生的概率由一个数的平方决定——这个数就是薛定谔方程中的波函数Pis,事件A发生的概率就是PisA平方。如果事件发生的方式不止一种(电子枪与检测器之间不止有一个孔——比如两个孔同时打开,事件A的发生就存在两种可能的方式:电子通过这个孔或者通过那个孔到达检测器。)事件A以任一可能的方式发生的概率(通过这个孔或者那个孔到达检测器的概率)为Pis1、Pis2,那么事件A真正发生的概率就是PisA平方=(Pis1+Pis2)平方=Pis1平方+Pis2平方+2Pis1Pis2。你非要问这个电子究竟通过了哪个孔,量子力学只能告诉你:我们不知道——在某种意义上,这一个电子似乎同时经过了了两个孔,而且我们不知道“某种意义”意味着什么。初始条件和终止条件就是一个事件的全部,给定了初始条件:一个电子从电子枪出发,有可能经过了两个孔到达检测器,经过每一个孔到达检测器的概率为Pis1、Pis2,那么量子力学就能够告诉你终止条件:PisA平方=(Pis1+Pis2)平方=Pis1平方+Pis2平方+2Pis1Pis2。2Pis1Pis2是干涉项,它导致了干涉条纹的发生。这就是事件A的全部,你问这个电子究竟通过了哪一个孔,这既不是初始条件,也不是终止条件,所以这根本就不是事件A的一部分。

  如果你在小孔中做一次观察——看一看究竟哪一种可能性实际上发生了,而且确实被你看到了电子通过哪一个孔,那么事件A就不再是一个事件,而是两个事件:电子从电子枪出发到达小孔1并且被你观测到,这是一个事件;电子从小孔1被你观测到至电子到达检测器被你观测到,这又是一个事件,如果电子通过小孔1被你观测到,然后到达检测器的概率为Pis1,电子通过小孔2被你观测到,然后到达检测器的概率为Pis2,那么事件A(电子到达检测器)发生的概率就是:PisA平方=Pis1平方+Pis2平方,这里没有干涉项2Pis1Pis2,也就没有干涉条纹。

  只要你不问其中的含义,这些数学公式清晰简明,论证有力,量子力学不存在任何问题。你非要问这个奇怪的世界为什么是这个样子,为什么我们不观察或者观察不到——我们不知道电子通过了哪一个孔,PisA平方就等于(Pis1+Pis2)平方=Pis1平方+Pis2平方+2Pis1Pis2。我们只要观测到了或者知道了电子经过了哪一个孔,PisA平方就变成了Pis1平方+Pis2平方,这一切是怎样发生的?为什么会这样?及时聪明绝顶如费曼,也不得不回答:我们不知道。

  电子的行为为什么和我们知道不知道有关?我们知道不知道如何改变电子的行为?什么是“知道”?“知道”究竟是什么意思?
  我们又要回到那个老问题,我们曾经在“空地上的奶牛”和“中文房间”两个问题的讨论中认真反复地对待这个问题,现在看来什么是“知道”远比我们已经讨论的重要得多、复杂得多。

  但是乐观主义者认为没有什么难题能够阻止聪明的脑袋,让我们抖擞精神,从头来过

  10.缸中的大脑(Brain in a Vat)
  没有比所谓的“缸中的大脑”假说更有影响力的思想实验了。这个思想实验涵盖了从认知学到哲学到流行文化等各个领域。这个实验的内容是:想象有一个疯狂科学家把你的大脑从你的体内取出,放在某种生命维持液体中。大脑上插着电极,电极连到一台能产生图像和感官信号的电脑上。因为你获取的所有关于这个世界的信息都是通过你的大脑来处理的,这台电脑就有能力模拟你的日常体验。如果这确实可能的话,你要如何来证明你周围的世界是真实的,而不是由一台电脑产生的某种模拟环境?
  我们被包围了!
  信使鸟在天空中惊慌地扑打着翅膀,被黑衣军打中的信使鸟很快破裂成点点碎银自高空中洒落下来,在淡蓝色的雨雾中仿佛天堂的眼泪。
  这是就发生在我面前的一场惨烈厮杀,它的距离是这样近,好像直接发生在我的记忆里。
  ……
  “大人!不……不好了……黑衣军……黑衣……”远方的哨兵慌忙飞奔而来,踉踉跄跄,还未等他把话说完,便一头栽倒在地上,一只黑色闪亮的箭贯穿他的后心,箭杆闪着淡蓝色法术之光,与那抱璞尸体上的光,那样像……
  “警戒!圣心阵型排列!保护殿下,快撤!”卫队长高声呼喊着,一百余名训练有素的卫士迅速排好圣心阵型,我热泪盈眶,因为我听柳杨说过,圣心阵型是与敌人玉石俱焚的自杀阵型,时间不给我更多时间乱想,我们以最快的速度向东方……那紫色草原深处飞去。
  刚刚逃出去不远,后队便被黑衣军赶上,双方进行着激烈地厮杀,我和楠佳在卫队长的保护下继续快速逃去。
  我扭过头,在眼角的余光中,黑衣军首领和他的部属用形状怪异的武器很快占了上风,后队三十名卫士被淡蓝色的法光笼罩着,各种兵器的利刃从他们的身体贯穿而过,淡蓝色的光把他们四分五裂,他们高呼着“神皇无敌,万光吞象”与敌人拼命,发疯一般抱着敌人同归于尽,而兵站已经离我们很近很近了……
  “殿下!你看到前面的那个小黑点了么?那便是兵站!到了那里我们便安全了!”卫队长一边说着,一边用法术召唤出一只信使鸟,让信使鸟以更快的风速向兵站飞去。
  信使鸟刚飞出几步,便被一只黑色的利箭射了下来,我们惊得浑身一震,黑衣军竟已经摆脱了后队卫兵赶了上来,也许黑衣军也意识到这是截杀我们的最后机会,所以格外杀气腾腾。
  “中队阻击,前队与我保护殿下继续东撤!”卫队长大喝一声,施展舞空术,抓住我和楠佳拼命向兵站飞去。
  中队三十名卫士马上向黑衣军冲去,这时黑衣军突然全部换成了玄黑色的长矛,用不可思议的力量投掷过来,那一定是训练了很久,迅雷不及掩耳,长矛贯穿卫士们的身体,卫士们却仍然带着长矛向敌人冲去,死死抱住这些天也渐渐开始胆寒的敌人,用法术点燃自己与敌人同归于尽,一名黑衣军的面罩被烧掉了,露出额头闪亮的标记,银色的五星——
  七煞!
  这一天,日暮时分,我们来到一片草原,一望无际的恋风草,那是淡紫色的海洋,天空悬着蓝色的湖,湖的上面是更蓝的天,日光从湖面射过,折出七种不同的颜色,晓月轻悬在湖底很远处的边缘。这天国中寻常的景色竟使我们痴痴地发呆,为什么要有圣战和叛乱啊?这里是天国啊!这里本应该只是如眼前般恬静,而我们这些神也本应该生活在美酒和音乐之中啊!可是,生活就像宿命,没有什么应该。
  “殿下,过了这片草原,我们就能到达王族最大的兵站,而那里离前线已经很近了,到了兵站我们应该会安全了,不过……”卫队长迟疑了,仿佛有什么更重要的话。
  “你……你说……说吧,我……我知……知道还……还有更重要的……话……”
  “不过,殿下,黑衣军看样子是一支训练有素的部队,侦察兵总比大部队提前半天时间,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耽误半天时间,便会被黑衣军主力追上,他们向四面八方撒出侦察兵,我们的情况很危险。经过,这段时间的接触……我怀疑我们的队伍里有奸细,无论我们如何更改路线,总会有黑衣军的侦察兵很快尾随着我们,我们杀死了那么多侦察兵,他们新的探子又会尾随而来,我们仅剩下一百多名卫士,如果现在不解决这个问题,真的被黑衣军追上,恐怕难以抵挡,更重要的是我认为我们的王族军队也……我知道现在我说这些都是于事无补了,但作为一名跟随神王南征北战过的战士,如果安全到达当然更好,如果不能,我也希望,我也希望殿下能够记住微臣今天的话,今天我说多了……殿下赎罪……”
  “你……继……继续说……吧,你……是……是好人,我……不……不会怪你……的。”
  “我觉得殿下甚至神王殿下离开王城的决定不一定是一个好的选择,前线虽然战事紧张,虽然有子庄大人保卫王城,但神王移驾王城之外,御驾亲征不免草率,总给微臣一种很不安定的感觉,这些年无数的生生死死,我相信我的直觉。您……您就更不应离开了,回到神王身边不一定就是安全的选择,其实现在在哪里都会有危险。我觉得真正的危险不是叛军,而是我们内部那个致命的奸细,从王城近来发生的事情来看,抱璞大人是天国顶尖高手,他不会那样毫无反抗的被一击致死,其中必有蹊跷,如果是面对面的较量,我想对手再强,也不至于让抱璞大人一声不吭地死去,即便是偷袭,抱璞大人的警觉和感应您是知道的,除非……”
  一阵风吹过,抱璞被钉死在门上的景象历历在目,我感到浑身发冷……

  ——————————
  说明:

  这个帖子的目的是为了在天涯立起一块儿朋友们互相交流的留言板,大家自由自在地一路走去,这里欢迎朋友们分享一切东西(特别是兄弟姐妹们每天的喜怒哀乐)。这个帖子没有主题,唯一的主题就是希望朋友们因为这里而快乐;这个帖子没有时限,唯一的时限就看涯叔什么时候退休了。
  天涯不倒,我们不散!
  天涯倒了,咱也不散!
  因为我们是相亲相爱的人鱼家族!
  平安吉祥!

  另:平时工作也挺忙,2014年9月小孩儿出生,只有我和老婆两个人带,我写东西挺慢的,没想到改的更慢,呵呵,兄弟姐妹们见谅。不过以后争取只要有时间,每天坚持写一点,也在帖子里转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和人鱼家族的兄弟姐妹们分享,呵呵。
  坚守本心,岁月静好,聚沙成塔,水滴石穿。



  @357002388 2014-12-15 08:44:27
  顶顶
  -----------------------------
  呵呵,小亚都还好吧,新的一周开始了,估计会挺忙的,猜想小亚也是,都要好好保重啊,一起加油。
  【与人鱼家族兄弟姐妹们分享,特别致敬竹斋兄、小亚、aijia、猫姐等,新一周,平安吉祥】

  历史与金融(History and Finance)

  作者:梁昊

  我最近每天晚上睡觉前都会在Youtube上听听袁腾飞讲历史的视频。最初是想听听他讲的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因为有些东西跟我正在做的论文很相关,听别人说他讲课的视角挺不错,就去听了,后来愈发觉得他讲得很有意思,调侃之余不失客观详实,所以就一道听了听世界史,尤其是欧洲文艺复兴以后和两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我当年高考的时候辽宁省还是大综合考试,史地政理化生六门课都要考,但每一门课讲的范围就缩小了,历史当时主要讲了中国近现代史两本书,后来老师说高考也可能涉及古代史和近代史,就也讲了一点,后来都被我当饭吃了又拉出去了。



  现在随着知识的不断积累和丰富,我愈发地觉得历史很重要,尤其是在欧洲亲历甚嚣尘上的欧债危机,每天耳边充斥着金融市场上风起云变的新闻,我越来越尝试着从历史和制度变迁的角度去思考现实问题。欧洲自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以来,先后经历了航海大发现和资本主义兴起与发展,进而各国开始在全球扩张掠夺殖民地和资源,也就开始了政治和经济上的既相依相存又分帮离析。直到1993年欧盟成立和1999年欧元产生,各国由于政治与经济之别仍然保留着各自的财政权。只有货币的统一而无财政的统一来平衡货币政策,在我看来是今日欧洲债务危机难以解决的根本原因之一。



  如果再追溯到文艺复兴之前甚至几千几万年前,你又可以看到欧洲不同种族的人相互迁徙中文化上保留的相似性,比如德国荷兰和北欧国家,同为日耳曼人种,在日后的经济发展与金融投资中,都体现了日耳曼人自古以来节约与未雨绸缪的习性。日耳曼民族产生于气候寒冷严酷的欧洲北部,所以从食物上就体现了简易和易储藏的特点,这种特点深入到他们日常的经济生活中,他们少借贷,多储蓄,所以而今没有什么债务问题。荷兰芬兰和德国仍然保持着最安全国家的评级和最高的社会福利。相反南欧毗邻地中海,自古以来气候宜人,导致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罗曼民族的人慵懒和安于享乐,习惯于借贷来满足当下的富足生活,映射到今日就体现在他们的债务问题难以弥补。所以形成了北欧国家被迫救助南欧国家的局面。当然这其中有高盛等投行从中作梗牟利,暂且不论。



  学历史对研究金融经济重要么?我觉得太重要了。现在的金融经济学者们喜欢用博弈的模型或者列几个最优化方程来从数学上解释经济问题,但往往不考虑更深层次的制度和行为因素。人类的制度与行为又是由历史的变迁而推动的。数学上的简洁永远难以解释真实社会的复杂,所以跨学科的研究才很重要。其实在金融经济学的研究里什么是动态?让模型的一个参数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只是自然科学研究的范式;在社会科学的研究中放到历史的框架下去考量才值得被称为动态。历史能给金融经济学研究带来什么?我觉得它不一定能精确地告诉人们how things matter,但它能告诉人们What REALLY matter。芝加哥的Lucas就是学历史出身的,很多人诧异他为啥不是学数学出身的,在金融领域他提出过基于消费的资产定价模型,简单地说就是”Consumption matters”,当然他的模型也告诉人们how consumption matters。至于在后来的实证检验中consumption-based model不断地被否认,这是另一个话题。在金融资产定价领域关于这方面的讨论和实证上的进展,我推荐一篇Journal of Finance今年最新的论文:“Asset Pricing with Garbage”。



  金融之于历史的重要,不仅仅在于金融市场的发展和资产定价的决定因素;公司金融作为金融的另一个分支,更被深深地打上了历史的印记。LLSV的“法和金融”研究仍然是当今被引用率最高的金融学研究之一,各国历史几百甚至几千年确立的法律体系直接导致了企业所有权与投资者保护,以及企业的投资与经营行为上的区别。大陆法系的国家(以德国与法国为代表)给予企业经理更高的权限,而普通法系的国家(以美国和英国为代表)则给予了股东更大的权限。代理人与委托人权限的平衡关系直接决定了企业的投资行为与选择的资本结构,委托人权限更大的国家,企业更倾向于向违反股东利益的方面的投资,这其中也包括了企业社会责任投资。所以如果从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的角度看,大陆法国家的企业相较于普通法国家的企业可能更具有社会责任。今天企业的投资融资和运作行为都可以找到法律、政治与文化的历史起源。被公认为最早的股份制公司之一的东印度公司起源于大航海时代的荷兰和英国,服务于当时荷兰与英国的殖民扩张与海上贸易。今日的荷兰与英国的大型跨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商业模式,也仍然能找到当时东印度公司的影子。谈及此处,与“企业”相关的管理、战略、国际商务等领域也就都自然地冒出来。对于管理与战略的研究,首先要解释的就是企业为什么有这样那样的行为,解释的关键就是企业行为演化,这就更少不了历史的视角。作为管理学领域的顶级期刊,2006年的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上有一篇由两位哈佛商学院教授发表的论文,就叫做Bringing History (Back) into International Business。



  历史反应了国家和社会的制度变迁,它当然因时因地而异。每个国家的历史制度环境不同,商业社会的行为也千差万别。许多人现在拿来一套国家的数据就开始做实证分析,然后就证实或者证伪某某经济理论,全然不管这个国家的制度环境,国与国有别,你拿中国上市公司的数据去验证西方传统的代理问题,肯定有问题,因为很多中国企业经理的任命仍然延续了私有化改革之前的国家任命模式,尤其是中国的国有非流通股仍占有很大比例,中国的所有者与经营者很多都不是委托代理关系,你非要拿中国数据去研究委托代理理论,就好像你拿来一个鸭蛋分析它是哪只鸡生得一样。这跟资产定价里面著名的洛尔批判(Roll’s critique)一个意思。洛尔批判说人们都拿市场数据通过简单的线性回归去验证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但只要市场投资组合是后验有效的,回归方程总能成立,然后大家就得出结论说CAPM成立了,实际大家验证的根本就不是CAPM。



  跳离开金融的讨论,历史之于价值判断,同样重要。不关注历史,看问题也常常容易局限于当下。科斯说人都是愚蠢和短视的,一语见地,人们判断事物与人的好坏往往都是根据最近时间里自己的心情,而很少去真的想想为什么会这样,以后又会怎么样。你看到马加爵杀人了,你说性质太恶劣了,但你没有历史的视角你就不会去问他为什么要去杀同学。因为他同寝室的同学歧视他甚至在他的被子上撒尿。如果他遇到了很友善的室友他可能就不会杀人,可能还会比谁都助人为乐。你看到马云成功了你说马云太牛了,长成那么个外星人的丑样还不懂电脑都能成为电子商务的王者,但你没有历史的视角你就不会去问马云为什么能成功。马云如果当初没有遇到孙正义慧眼识英才他可能至今还是个英语老师。历史是路径依赖的,许多现时的事件是由历史的偶然构成的。许多无谓的争论跟迷茫,放到历史的框架里很快就有了个清晰的脉络;而历史人物的作为与命运,又能给今天的价值判断以启示。你今天认为的身边的贱人,在未来很可能会被证明是英明和正确的;而你今天认为的身边的贵人,也完全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显露出贱人的本质。真理是需要放到时间中去检验的,而正是因为像许多行为经济学家说的那样,人都是短视的,所以在判断事情的时候完全没有时间的维度,所以也不断地重复着失误和后悔自己的决策。

  @357002388 2014-12-15 11:10:09
  我挺好的···这几天也不太忙···
  -----------------------------
  呵呵,丫头说的好勉强····

  
  ——————
  释文:知汝殊愁,且得还为佳也。冠军暂畅,释当不得极踪。可恨吾病来,不辨行动,潜不可耳。


  转自百度百科:
  苏东坡在书论中写道:“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笔秃千管,墨磨万锭,不作张芝作索靖。”这段文中点了4个书法家: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东汉的张芝和西晋的索靖。
  张芝以勤学闻名,取法汉时的杜度和崔瑗。据传家中衣帛,皆先书写而后染,临池学书,水为之黑。由于张芝幼时就显示出过于常人的颖慧,及长,朝廷征其为官,辞之不仕,被认为有高洁的操守。
  从《冠军帖》来看张芝的创作态势,是远远地走在了汉代书法家的前列,甚至让人感到怀疑,人在汉代的张芝,居然能够以如此鲜活灵动的线条来表达。因为在此文化背景之下,书坛上除了中规中矩的隶书外,章草依旧一副古拙厚实的面貌。虽然说摆脱隶意的草法已在汉代简牍中出现了,但是无论如何,都与《冠军帖》这种轻盈灵动的线条相去甚远。三国时的韦诞认为张芝是“草圣”,后世沿用,可见张芝在草书方面的声名、地位绝高,就像是书坛上的健跑者,远远地将他人甩在身后,超乎寻常地跃过时代,独自领跑——我们找不到和《冠军帖》相同的笔法、笔意,以致惊叹不已。
  现在能够看到的《冠军帖》已是刻本,6行,32字,刊于宋《淳化阁帖》。
  打开《冠军帖》,就有纵横气势扑到眼前,疾驰中笔法奇诡多变,回转勾连、舒卷各得其宜。南朝的羊欣在《采古来能书人名》称张芝“善草书,精劲绝伦”。断和连的交替是张芝笔法的一个要点,合适则连起,不合适则断开,随意所至。如第四行为三个字群:“踪”、“可恨吾”、“病来”。连则乘势而不激流过涧,断则果断利落,捉控于瞬间。圆转也是张芝笔法的另一特点,圆转助长了气势的贯注,如波澜开合,一波未平,一波复起;又如兵家之阵,出入变化,不可端倪。明人方以智认为“奇者不为法缚”,通常认为奇必越法背法,但在张芝笔下,奇而守法,线条的运用纯乎草法,不是那种蛮力使气的纠缠不清。
  在汉代书法里,如张芝这般勾连紧密的“一笔书”,打破了章草横势运笔、字态横向、字单一而不相连的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形成了上下贯通、逶迤连绵的纵向气势。
  在《冠军帖》中,张芝用笔如飞,却精到不杂力含其中。尽管是刻石,线条仍然坚韧圆动,就是细如发丝之笔,也爽朗直率。清代朱和羹说得好:“细处用力最难,如度曲遇低调低字,要婉转清澈,仍须有棱角,不可含糊过去,如画人物,衣折之游丝纹,全见力量,笔笔贯以精神。”张芝也是在细部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书家具有的深厚功力。
  《冠军帖》还能给人一种美感,就是飘逸空灵的气度。线条飘逸而不飘忽,没有火辣辣的气味,而是纯正、脱俗,把草书写雅致了,也写得灵动了。圆转的笔调多,运用不好则大圈圈套小圈圈,雷同且俗气。而在这里,弧度多变,弧形多样,交错包含,不断给人以新鲜感。张芝用笔不是往粗壮雄厚处发展,也非丰腴泽丽,而是笔锋轻入纸,跃起而行,不雕不琢。南朝梁武帝认为“张芝书如汉武爱道,凭虚欲仙”,此评有些虚幻,但是不难感受,意即张芝书有脱俗之美,不是那种实在的世俗气,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水中之月,镜中之象,令人远想。

  
  释文:
  惟清道人本贵部人,其操行智识,今江西丛林中未见其匹亚。昨以天觉坚欲以观音召之,难为不知者道,因劝渠自往见天觉,果已得免,天觉留渠府中过夏。想秋初即归过邑,可邀与款曲,其人甚可爱敬也。或问清欲于旧山高居筑庵独住,不知果然否?得渠书颇说后来草堂少淹留也。庭坚叩头。
  鉴藏印有“缉熙殿宝”、项元汴诸印、“仪周珍藏”等22方,半印5方。
  《惟清道人帖》中作者记录了惟清道人的操行品质及其与张商英(天觉)的交往。黄庭坚于北宋绍圣元年(1094年)在江西分宁,从帖文分析,此帖当书于其年夏日,时年51岁。帖中所提之惟清道人在《嘉泰录》卷六中有所记载,俗姓陈,南州武宁(在江西)人,为江西隆兴府黄龙寺禅师,北宋政和七年(1117年)卒。
  此帖行书行间宽绰而字间紧密,所以笔画多取横势,结体欹侧,左低右高,有峭拔之态,充分体现了黄庭坚小行书的特点,为其代表作品。
  此帖为清宫旧藏,收在《法书大观册》内。乾隆帝题赞“凌冬老干偃蹇岩壑”(《三希堂法帖》卷十三可见),后此赞墨迹及清内府藏印被挖去。
  著录于《妮古录》卷四、《平生壮观》卷二、《墨缘汇观》法书卷上。
  (资料转自故宫博物院网站 撰稿人:张彬)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