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经络

  本贴供大家探讨,各位有什么观点,尽可发表。

  个人观点:
  一、对于迷信神化经络的人,我会说:经络不存在;对于否定经络的人,我会说:它很真实。
  二、经为气道,脉为血管。
  三、经脉皆为模型中的存在,非人体之真实(血管为模型中的“血管”,即使如手太阴肺经之类脉诊者,依然为模型)。
  四、经气为春分之拟,脉血为秋分之拟。
  五、气分为春分之拟,血分为秋分之拟。
  六、经脉一阴一阳,阴阳一体。
  七、营气为冬至之拟,卫气为夏至之拟。

  200字200字200字200字200字200字200字200字200字200字200字200字200字200字200字200字
  @京城小人物2014 1楼 2014-06-17 13:06:00
  老师,嘿嘿,报到!
  -----------------------------
  客气了,因为最近人闲心忙,不能及时上网写贴,就开个讨论贴吧。
  @京城小人物2014 3楼 2014-06-17 13:38:00
  老师,已经很好了,又可以继续学习了,但知识差的太多,只有听的水平。
  -----------------------------
  客气,都在不断学习中。有时候,知道得多了,反而会成为障碍。
  中医目前有个很不好的现象,即对于解释不了,解释不清的东西,如经络一类的,一是采用了“实用主义”的态度,不去探讨它们“存在”的原因,仅看效果。美其名曰:说不如做;二是神化,将它们归于高智慧生物的产物;三是以讹传讹,说是什么“内景隧道”,归于气功等神秘学范围;四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用“科学”证明经络,往往驴唇不对马嘴,不知所云。
  对于怀疑经络的人,中医粉往往采用谩骂、挖苦的态度,这本身就是问题。

  【内经】中经常有“粗工”这个词,一般会认为指庸医,其实不准确、不全面,它也指取类大的治疗方法,如砭法、按摩等。
  “粗守形、上守神”、“粗守关,上守机”,这里的“粗”,比喻一下,有如想抓河中的某类或者某条鱼,采用的方式是“网”,一网打尽,总是能抓到这条鱼的。“上”则不然,这有如钓鱼,针对某类鱼的特点和活动规律,在关键的时间点,用特殊的钩,特殊的饵,只抓这类(条)鱼。


  @Alone027 10楼 2014-06-17 16:26:00
  见教~等待老师继续。
  -----------------------------
  别叫老师啊,中医我是外行。
  有二个多月没写贴子了,在贴上交流沟通,已经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本来想静下来一年,好好研究一下经络和易数中的“九数”,无奈不少朋友让开新贴,呵呵,就开个大家起步差不多的“经络”话题,共同讨论吧。
  上周同学聚会,有位同学劝我:你怎么不出去讲课啊?现在的老总、地产商、政府领导,都喜欢预测风水一类的,你和他们瞎白话,他们也听不懂,还会认为你讲得很好。***(其他贴上提到的,行长都不当了,出去给人预测的这位),现在给人家讲课,赚钱可容易了。
  因为都是同学,我说话也很直接
  :为什么要用易学赚钱呢?
  :你不是会吗!再加上些案例,别人很困难,对你而言很容易。
  :我明白了,女人因为生理结构,就可以出去当小姐,这很容易,也顺理成章,对吗?
  @2009夏天的冰块 13楼 2014-06-17 17:48:00
  终于又看到老师新贴了,从老师的贴中去感悟生活,虽不研易,但也感觉有所收获.借此新贴说声谢谢,祝福老师心想事成.
  -----------------------------
  呵呵,其实生活也是易学,从生到死,三十年大河东西,哪样没有变化呢。
  有时候,人的痛苦不是有多少朋友,而是有很多朋友,但到有事时,翻遍联系号码,却发现无法肯定有人会帮你。
  谢谢你,也祝你好运。

  远离宗教,珍爱生命。
  探讨经络,先来探讨“病”。
  “疾”加叫“病”。“疾”指外来的伤害,如箭伤、骨伤。外来的伤害加剧,由外而内,叫“病”。
  “疾”本身,有时也指“病”,它加剧,为“病”。
  由上,外伤内患,都统称为“病”。
  病通常与患联用。“患”,可指“病”,也可指“生病的人”。

  患:神兽,其状如羊而无口,不可杀也 ——《山海经》。
  这是什么东西呢?在立杆测影法中,如果用整数天来记数,即365整数,则每年会有四分之一度的尾数差,这样,冬至和夏至在年上的阴影就会不断减少(增加),阴影的变化,可以用“贝壳”和“米粒”来记阴影变化的位置(立杆长短不同,如枯木和髀骨),这样,就会形成“串”,五数或者十数为一组,五数并列的二组(冬至与夏至反复),叫“朋”。这里的五数,代指365天的最后五整天或者代指以十数记日的十数。
  五条刻度,四个空位,用四个空位来表达这种变化,形成了原始的“八卦”;以五条刻度来表达这种变化,形成了原始的“五行”。“串”随着“中心”(阴影)变化而变化,共四种,所以称“患”为四脚神兽,不动(每年四分之一周天不变)。
  以“五行”来表达,则会多出“一条”,它就是“圣”、“王”。当它的位置处于“秋”时,为杀,因它是“五数”,天度一度的四分之一变化都满了,所以“无口”,“羊”为“秋”,阴历七月十五杀羊,大体就是这个道理。“五数”周而复始,遍行周天,每至“秋”时,这就是“病”了。“病”甚(加剧),到了“冬”,藏,也就代指人死了,“入墓”。
  当五数“圣”时,气互生而旺,不会病。除了这个位置和一数不变的位置,剩下的二位,一是病(秋),一是病甚(冬),就是医学需要探讨的了。
  读书不要死读,上边讲的,也是天文历法上的回归年“置闰”法,四年一闰,与现代的置闰法一样。
  我们一般会认为中国古时采用的是阴阳合历的“置闰”法,即19年7闰。其实,四年一闰,才是中国最早的“置闰”法。

  现在的历法,是格里历的前身,儒略历,在公元前46年1月1日起执行。它采用的是四年一闰。
  可以看到,中国在周代已经知道了四年一闰。

  这里需要注意:商代的五数十数记法,早期仅是记载天数的变化,并不是指四分之一的差数变化。但可以肯定,最迟在周朝,四分之一的变化已经被测定。

  同时需要注意:早期的记法,周天是366天,只有知道以上这些,蓍草占法才能解开。
  “频湖曰:丹书论及阳精河车,皆往往以任、冲、督脉、命门、三焦为说,未有专指阴蹻者。而紫阳《八脉经》所载经脉,稍与医家之说不同,然内景隧道,惟反观者能照察之,其言必不谬也。”
  “然内景隧道,惟反观者能照察之”,这是众多引用李时珍《奇经八脉考》来论证经络“存在”的“证据”,即“反观内视”的“内景隧道”。

  换个角度来看一下:“观”与“视”,不用讲了。“反”为“返”,“内”为“纳”,一“纳”一“返”,这是什么?冬夏二至的往返运动。
  再看一下:“内”同“纳”,“景”同“影”,又是什么?这也是立杆测影中阴影的变化。将这种变化,放在“类”中,对应于身体,这就是“经络”。
  这种天人相类的法门,只有了解冬夏二至变化的人,才能“照察之”。
  人没有透视眼,向身体内“看”,什么也不会看到。
  如果看到了,只能讲:这是坚固妄想!

  不解决这个问题,只能将经络神秘化或者否定之。
  不同的地理位置,会采用不同的类法。
  中国古法,地理位置大体在北纬36-42度之间,冬夏二至阴影明显,所以类法多用它们。
  印度地理位置近于赤道,冬夏二至阴影变化较小,所以他们更关注的是日月之间的位置变化,由此产生“三脉”(赤道、日月黄道)的类法。
  古印第安人、玛雅人,他们关注的是“北极”,由“北极”引四时变化,与此相类,产生“肚脐”为中心的“四脉”类法。
  @叶千帆 18楼 2014-06-17 22:24:00
  谢谢先生的帖子
  -----------------------------
  呵呵,客气了,我在瞎白话,见笑。
  @三狗飞墙 23楼 2014-06-17 23:14:00
  顶下贴,,,继续关注中,悟易 从新认识贴 我差不多要看3编;
  继续 挖掘中,, 直到疯中。
  -----------------------------
  这种状态我曾经有过,注意多休息。
  上边说了,五条线,四分,每个空位可代四分之一的尾数差,五条线代指五天。
  古人对于四分之一的“描述”,还可以这样:
  四条线,每条线代指四分之一,三个空位,产生八卦。乾、坤为全阴或者全阳。
  这种拟法,与记数的天数无法对应,所以占卜时,只能采用其他类法,即蓍草占。具体可参悟蓍草占法中的阴阳分、四分、取一、五十数。一分另必三分,二分另必二分,这就是“五”与“六”天数之间的变化,二者合为一个单位,即天度中的一度。

  
  上图与其他贴中的图是一致的,只是那个图采用的是“向天上看”,这个采用的是“向地上寻”。
  @叶千帆 18楼 2014-06-17 22:24:00
  谢谢先生的帖子
  -----------------------------
  @子非鱼AA 22楼 2014-06-17 22:53:00
  呵呵,客气了,我在瞎白话,见笑。
  -----------------------------
  @叶千帆 25楼 2014-06-18 00:24:00
  真心感谢,以图悟易系列的帖子我一直在追,只是没发过言而已,今天刚把以前的账号找了出来,特此上来感谢先生,您的帖子对我的帮助很大,虽然我只是囫囵吞枣地看了一遍,很多还不能理解,但其中的价值,我是清楚的,谢谢!
  -----------------------------
  先生客气了。
  以前的贴子,都可以视为“基础”或者“材料准备”。
  因为在宋时,会有“五分法”,它与四分之一不符,这就是神话传说中的“断鳌足”,每周有18度差数。
  如果没有前期准备,即南北回归线的36度差数,这种类法就很不容易理解。
  细心的朋友一定看出问题来了:
  一种类法是一年四时;一种类法是一年尾数之变化。
  这个一年四时,就是通常讲的“常”。而尾数之变,也就是“无常”了。
  同样的春夏秋冬,同样的八卦,内涵可是天地之别。
  “常”就是运气学说中的主运;“无常”就是运气学说中的客运。
  “无常”加入“常”的运行,大千世界才能千变万化。
  这个道理清楚了,就不会执着于“三阴三阳”究竟准确具体的指什么了。它们可代指“常”,也可代指“无常”之变。
  @易品堂AA 30楼 2014-06-18 09:56:00
  大哥又回来了,还好了,哈哈,又可以天天来学习了。前面对于患的解释很难理解呀,得多看几遍。
  -----------------------------
  传说中,“患”需要喝酒才能动。酒为“酉”,秋分。秋分阴阳颠倒,回归于视运动的相同位置,这就是气血一体的原因。
  我们习惯于一年四分五分,可对于四分之一的变动就不了解了。它正是易学中的精华。
  这个贴子也仅是探讨,将以前没点破的,在这里简单的描述一下。
  我还有九这个易数没有解开,原始资料太少,它也是一个关键的环节。
  这个贴子本应一年后写的,没办法,在贴子上聊天,和娶老婆一样,成了生活的一部分了。
  经常在家“宅”的朋友,如果注意观察,会发现太阳一年四时入射房间的角度与时间都不相同,这是一年中的常态变化。如果以365日为基准数,为一个“单位周期”,会发现每年太阳的入射就会有变化了。这种变化,为年与年之间的不同,我们用天干来表达。
  早期的天干,仅是计数用的,没有任何含义。十进制,这是绝大多数民族通用的计数方式,因为我们有十指。
  以十数为单位,为一组,计36组后,再过五天满一年周期,古人将后五天“舍掉”不记,用于“过年”,然后等某星(如大火星昏时)再次出现,定为新一年的开始。
  这样,将一年分为十组,依然用这十个数来记,就成了十个月,每个月36天。
  现在我们看到,这十个数,可以记日,也可以记月。
  将十个数变成文字,取一年十个月的不同物象来“象形”,这才是原始的十天干。
  它们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具体物象,在其他贴上说过。
  同样,一年日月十二会,取十二数来记一年变化,它们就成了十二地支。
  原始地支的出现,是记月份用的。
  天干的出现,首先用于记日,后用于记月;
  地支的出现,首先用于记月,后用于记日。
  因为它们都可以记日记月,因此可单独来记,如甲日、卯日,庚月,辰月等,也可以将它们组合在一起来记,如甲子日。
  将十与十二相配,每周余出二个地支,再重新相配,这样会出现六十组,这就是原始的干支记日。
  原始的干支记日,与预测没有任何关系,也没有任何神秘色彩。
  有人会问:为什么不用甲与丑配呢?当然可以,但记数的习惯,直接结果就是余二支重新配,没有其他原因。
  在商代,甲骨文中出现了六十甲子,弄得大家神魂颠倒,以为用干支表达的预测法,在商代就产生了,其实这时的六十甲子,就相当于六十个数,与后来的预测学,没有任何关系。
  最多,仅能看到甲日,卜**,凶这类的东西。这时并不是用“甲”来卜,而是记载在哪一天来占卜的,卜的方法是龟卜。

  不能因为微积分中用了数字1,就认为在原始社会,微积分就产生了。
  @乌黑奶油 32楼 2014-06-18 14:29:00
  如此近距离学习,感谢传道啊!
  -----------------------------
  呵呵,不敢,自娱自乐罢了。
  对于“病”,行至“秋、冬”位,严格讲,这属于正常的衰老进程。
  真正意义上的“病”,为“不当位”。“不当位”分为太过与不及,太过就是“胜”,不及则“虚”。太过与不及,都会有各自的对立方,它们又是不及与太过。
  当这种“不当位”,太过被克,反吉;太过被生,凶。不及被生,反吉;不及被克,凶。
  当“病”处于“秋冬”位,加上凶的太过与不及,大凶。
  注意:这里的“秋冬”,为代指。

  什么叫“不当位”呢?通俗讲:狗吃草,长了驴心思。
  “不当位”,其一为“错位”,即天地盘没有归于同一刻度,错开了位置。如同为木,但错开了,出现了太过与不及;其二为行至对立面,如木行至金。这种情况需要具体分析了,并非克就不好。

  上边讲了,年与年之间的变化,我们用天干表达。
  年与年之间会有什么不同呢?四分之一,即0.25日尾数的变化。
  这种年与年之间的变化,即天地盘周期的度数差,古法测得为九十度。
  四年,差数回归,行程为“春夏秋冬”,这是指与地盘相较而得,并不是一年四时上的“春夏秋冬”。
  如何记载这种变化呢?
  古人用到了日干支。
  原始日干支,只是记天数用的,没有意义。当用它来表达年与年之间的变化时,五行出现了。
  这里需要特别强调:原始的日干支,当赋与它记载年与年之间的变化时,它表达的是年年之间的事情,不是第一天第二天的意义,这有些费脑子,慢慢理解。
  今天不能写了,外面在打雷,怕把电脑弄坏了。
  雨停了。才睡了一小会,又梦到了刚参加工作时的领导,梦中和他打得不亦乐乎。本来已经原谅他了,没想到潜意识如此顽固,依然不肯轻易谅解。

  为什么聊经络,现在聊到了易学上?经络本身就是易学,医易一体。

  第一年与第二年之间有所变化,变化的幅度是天地盘错开九十度,天度为四分之一度。这种变化,不能主时。古时记算时间,一是以日中,这记算的是一天二十四时的变化;一是以天盘子位,原始对应为“营室”,这记算的是一年十二月的变化。而天地盘在年上的错位,只能是“时间差”,无法用它来记时。当然,它们是有对应关系的。
  虽然这种变化不主时,但有位置变化发生,用什么来记呢?
  古人用到了每年的最后五日,即365天中的最后五天,用五天来表达这种位置变化。
  每年四分之一,五就与四相矛盾,但恰好用于“置闰”,这样,五数正好可以完整地表达出年年之间这种位置的不同。
  用什么符号呢?
  古人先是借用了另一组东西,即“五材”,古时生活的必须品,五大类生活材料:金木水火土。
  用木火金水代替每年九十度的年年之间的变化,类于“春夏秋冬”,用“土”来置闰,这样,我们可以看到:
  一二三四五
  木火金水土
  春夏秋冬春

  依此类推,虽然规律明显,但也就乱了。我们将前四个数固定,分别对应于春夏秋冬(木火金水),五则分别对应于“春夏秋冬”,不断变化,分别按顺序游寄于前四个数。它不主时(其实其他四数也不主时,现在易学书上以为日干支记时,是错误的,只能讲这种位置变化和时间有对应关系),为置闰,所以讲“土”寄于四宫,“土”生万物。

  古人已经用了天干地支记日,这是十个数与十二个数。
  表达年年天地盘之间的位差及置闰,古人借用了另一组概念:五材。
  如何用日干支记载这种位置变化呢?
  位差产生于年与年之间,年年之间的节点为冬至和夏至。古法有二种年年之间的节点,而不是我们现在仅产生于冬至这一种。
  冬至到冬至,夏至到夏至,各五天,正好十天,与天干记日吻合。
  取前五数记冬至到冬至之间的位差变化,取后五数记夏至到夏至之间的位差变化,这样,戊与己则为“土”,它们为置闰。夏至到夏至与冬至到冬至相反,这也是“阴逆”概念产生的原始萌芽。
  这样,我们可以用二组记日符号(天干)来记年年之间的位差,也可以用“五行”来表达。
  现在简单了,“五行”不是什么无源之水,以为古人闲着没事,四分法后再弄出五分法,是置闰的需要。哪个再说“五行”是迷信,先打自己二下,这是中国古人一项天文历法发明:置闰。

  细心的朋友会发现:冬至是“子”,这里是什么?古法春分昏时定位,怎么这里成了冬至和夏至?
  为了不混乱,我们慢慢来解,不急。
  当用记日天干表达年与年之间的位置变化后,它们就有了“易象”。
  甲乙 春
  丙丁 夏
  庚辛 秋
  壬癸 冬
  戊己 置闰,寄前四宫,中宫
  将这五组,对应于一度四分的五条线,戊己则不断与其他四组重叠。用图式表达,则将它放入中央。
  当将甲乙分别表达冬至与夏至的起始,因二者逆向,就出现了一、二或者一、六,后者产生了著名的【河图】。
  究竟甲乙对应于春始还是冬始,以土为始还是以水为始,亦或以土为始,只要经常看古书的朋友都会知道,这几种起始点,在春秋战国的古书中,都曾经出现过,原因就是春分定盘位,起始为冬至夏至,土重叠,所以用它们哪个为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安排,并非一成不变。
  “以土为始还是以水为始,亦或以土为始”,打错了,将其中的一个“土”,换成“木”。
  @如梦似幻念流年 44楼 2014-06-18 22:52:00
  肥胖是因为经络没打通?
  怎么才能打通经络?
  运动?
  -----------------------------
  我这里的经络,与你知道的经络,完全不同。
  @refortunesunny98 46楼 2014-06-18 22:59:00
  科学家吴文俊:阴阳五行论连伪科学都谈不上
  四大发明, 中国科学家, 中国人, 美国导弹, 电子产品
  本帖最后由 朝晖二 于 2014-6-12 14:37 编辑
  ? ? 何祚庥认为东方思维模式无法拯救现代科技,科技水平的决定因素是经济基础
  苏联人遨游太空、美国人登上月球,曾让中国科学家感受到差距的巨大和时间的紧迫。直到神舟5号早已安然返回地面的今天,中国科学家仍然感觉自己还是追赶者。
  高技术含量的欧美汽......
  -----------------------------
  呵呵,易学研究就是这样,一方面要与迷信宗教斗争,一方面要与所谓的“科学”斗争,同时还要与同行斗争,还要“不违心、不亏心”,难啊。
  @refortunesunny98 50楼 2014-06-18 23:12:00
  不违心,不亏心最难。
  那个何祚麻最讨厌。
  -----------------------------
  反对易学的人,我并不反感,反而反感的是研究易学的人。
  易学的演化实在太复杂了,现在仅简单描述一下,估计已经让人混乱不堪了。
  理顺的过程,让我也生不如死,简直不是人研究的东西。
  好在,线头理出来了。
  呵呵,讨论贴,怎么又成了我一人在讲啊?20天后,我的时间就少了,得忙生意了,各位也一起聊聊啊。
  @refortunesunny98 53楼 2014-06-18 23:24:00
  老师这两天写的连我都快看懂了,
  “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其名为撄宁。撄宁者,撄而后成者也。”据说这一句千年来设人解明白。是不是也得用道德经的解法呢。道德经还没解完。
  有音乐链接请老师也分享下。
  -----------------------------
  呵呵,在其他贴子上解过道教领袖“陈撄宁”的名字由来,解过这句话。
  道德经先不解了,因为发现几乎没有回复的,估计是关键点没理解。
  记天数用的天干,用它再来描述年与年之间尾数的变化规律及置闰,它开始乌鸡变凤凰了。
  由于置闰用的“五”的出现,及它的寄宫(四年一闰,第五年回归于春,然后再闰,归于夏,等等),周天五分法这时也开始出现了萌芽。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四分法可以为一年中的春夏秋冬,也可以为年年之间的位差,一样可以用“春夏秋冬”来描述。一年中的春夏秋冬,我们可以称为四象,年年之间的位差,我们也可以称为“四象”。一年中的起始月,我们可以称为“甲”,年年之间的位差第一组变化,我们也可以称为“甲”。
  一年之中的“四象”,我们可以随时测得;年年之间的“四象”,就需要在固定的时间点上才能见到。
  因“五”数的出现,周天五分法也就顺理成章,只是这样粗暴的五分法,混淆了它的原始含义,乱象也就开始出现了。
  本来“五”是需要寄宫的,它没有时间意义。但将一年五分,“土”就有了时间意义,它成了“长夏”。
  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将一年五分的方法,这样,年年之间的五数,与一年五分法,二者并行,都称为“五行”,但一年五分的“五行”,是伪五行。
  由于原始含义的湮灭,“五行”也就成了迷信的开始。
  以上这些矛盾的产生,归根结底,是因古人要用记天数的天干,来记年年之间的位差,这样可以知道年年之间冬至夏至回归时的点位,处于视运动的什么位置。当然,也可以是春分和秋分的位置变化。

  古法的周天,为366度,古人一样试图用尾数的六,来描述年与年之间的位差变化,以后会讲到“五运六气”中的六气,它即来源于此。

  二种“五行”并行,一真一伪。
  大家不要认为辨为“伪”的五行没有道理,它有它的妙用,只不过它的出现,掩盖了原始含义,并非没有用处。
  伪“五行”法将周天五分,这样每行为72度,与年年之间的位差90度,相差18度。四年一闰,4*18=72,正好将“闰”安置,完全吻合。
  由此,伪五行又出现了另一种“土”,即“土”旺四季,也就是通常讲的辰戌丑未,各寄18天,这个18,就是位置差数的18度。
  从这种意义上讲:伪五行法,依然在置闰,只不过它采用了位差与五分的差数法。这个清楚了,地支藏天干,大家就可以自行推出来了。
  我们一直在谈“五”,也不要忽视了“六”。
  古人用天干来描述年年之间的位差时,也试图用地支来描述。

  天干已经“置闰”了,日地支如何表达位差呢?
  第一年,我们记位差为“子”开始,为冬,第五年是什么呢?依然是冬。第五年的日支是什么呢?“辰”。同样,第九年呢?“申”,依然是冬。
  这样,我们可以看到:
  申子辰,冬,水局;
  亥卯未,春,木局;
  巳酉丑,秋,金局;
  寅午戌,夏,火局。
  这种用地支描述年年之间位差变化的方法产生得很早,也是因伪五行出现的原因,原始含义湮灭,成了可用不可知的东西。

  估计看到以上这些,信仰道教的人会很“凌乱”,自己所信的各种神仙究竟是什么呢?
  我来告诉你答案:位差和时差。
  @子非鱼AA 39楼 2014-06-18 18:04:00
  这里需要特别强调:原始的日干支,当赋与它记载年与年之间的变化时,它表达的是年年之间的事情,不是第一天第二天的意义,这有些费脑子,慢慢理解。
  今天不能写了,外面在打雷,怕把电脑弄坏了。
  -----------------------------
  @书剑情缘 61楼 2014-06-19 09:11:00
  也就是这年这一天的日干支和下年同一天(阳历相同)的日干支比较?
  -----------------------------
  干支记日,只能记到360日,5日置闰,那个5,是变量,它不停的寄于其他四宫。
  始点变化,后边的就跟着变化。
  所以,全年每一天,都是这样跟着变动的。
  你可能在想,第一天和第二天变动不了九十度啊?
  呵呵,预测中的日干支,仅是一天二天吗?
  @玉清子 62楼 2014-06-19 10:02:00
  河图、洛书这些数字,本是天文历算观察的结果,后被上升了数秘主义,以为数字本身有什么玄妙。乃至太极、阴阳这些东西本身是观察四季昼夜得出的概念,在易传中也被当成 哲学 本体论的东西。
  -----------------------------
  完全赞同。
  当哲学与易学联姻,怪胎就产生了。
  当宗教与易学联姻,鬼神就出现了。
  当医学与易学联姻,就无所不能了。
  当大师与易学联姻,神马都是浮云了。
  因真正意义上的五行需要寄宫,不仅推算麻烦,而且其内涵已被湮灭,这样,伪五行大为流行。
  伪五行标志:无需寄宫,将一年直接分成五份,在夏至后加入“长夏”,其他四象各缩减18天。
  古人通过一年四时物象的变化,朴素的认为“阳气”是决定万物生长变化的主因。一年之中,物象由生到死,由荣到枯,往复循环。
  由此,古人采用了天人相类的方法,将这种变化,赋与了人体的功能结构。
  【内经】:色味当五藏:白当肺、辛,赤当心、苦,青当肝、酸,黄当脾、甘,黑当肾、咸。故白当皮,赤当脉,青当筋,黄当肉,黑当骨。
  不要将五藏认为是人体中的“五脏”,它们不同。心肾脾肝肺,是中医取人体内脏名称对应功能中的五分法,并不指真正意义上的“五脏”。
  是什么让“五藏”维持功能呢?“土”。
  因五数的寄宫,类于不断向“四象”输入气血,所以称“脾胃”的功能为“运化”。
  这也是脉诊中,脉象中必须有“胃气”的道理。如果这种功能消失了,会怎么样?

  “五藏之气:故色见青如草兹者死,黄如枳实者死,黑如台者死,赤如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见死也;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鸡冠者生,黄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乌羽者生,此五色之见生也。生于心,如以稿裹朱;生于肺,如以缟裹红;生于肝,如以缟裹甘;生于脾,如以缟裹栝楼实;生于肾,如以缟裹紫。此五藏所生之外荣也。”--【内经】
  这段文字,将气入四象解释得很清楚。如果气不入四象,则色无泽,所谓的“真脏色”,人就要死了。
  所以,有经验的中医师,重色之泽,而不是色本身。

  @子非鱼AA 38楼 2014-06-18 17:57:00
  上边讲了,年与年之间的变化,我们用天干表达
  @晋观 68楼 2014-06-19 12:14:00
  我认为五行来源于十月历。如果殷商是以“大火星晨现南中天”的小寒为岁首的话(司马迁说的十二月),那么在秋分后有一段约60天的时间里,因天空中无法观测到大火星,就认为大火星入地蛰伏。我认为这是后世易术中“伏吟”的由来,这段入土蛰伏时间就是“土”月。后来十月历变十二月历后,这个土月就被分入金和水中,土因此而被架空,用于指代“空”。因为大火入伏期间,只能通过观测与大火星对位的毕宿或参宿来计时,而毕宿......
  -----------------------------
  呵呵,田合禄的书看多了。
  唉,电子书错字太多,复制时没细看,抱歉了。
  现在的中医,经常讲“全息”,什么是“全息”啊?
  人是一个整体,与天相应;人体的局部也可视为一个整体,它也与天相应。
  这样,某一功能出了问题,无论是整体还是局部,功能都会对应的出现现象和障碍。

  @子非鱼AA 70楼 2014-06-19 12:57:00
  @晋观 72楼 2014-06-19 13:13:00
  在你提田合禄这个名字前,我还真不知道有这么个人和书。我看过你之前的帖子,然后用天文软件试着去模拟殷商、战国、西汉的大火星运动轨迹。然后得出这样的结论。我通过天文软件看到的结果是:在春分时有9天左右的时间,大火星晨昏双现,我估计这可能是“反吟”;秋分后有近60天的大火晨昏不现,这段时间对应可能是“伏吟”。另外,我也同意你说的殷商有干支记日,但无五行。我认为五行是西周以后才会出现的事。但我认为十天......
  -----------------------------
  我曾经有一段时间和你的观点是一致的,但后来发现,这种观点,仅能解释很小一部分的东西,不根本。
  @diarias 73楼 2014-06-19 13:19:00
  如果你不是忠于科学,用你的这些, 可以去忽悠那些达观贵人; 中国人啊对不懂的悬乎的东西最感兴趣, 对科学没兴趣, 喜欢被忽悠.
  我做了个叫好运来的群, 是科学的研究探讨运气, 如何行好运的; 讲事实, 禁止迷信活动, 有兴趣来看下
  -----------------------------
  传说中大街上:实实在在办真文凭的吗?

  @子非鱼AA 70楼 2014-06-19 12:57:00
  -----------------------------
  @子非鱼AA 74楼 2014-06-19 13:37:00
  我曾经有一段时间和你的观点是一致的,但后来发现,这种观点,仅能解释很小一部分的东西,不根本。
  -----------------------------
  @晋观 77楼 2014-06-19 14:14:00
  愿闻其详,希望你能多多指出我观点的局限性和不足处
  -----------------------------
  这些是不需要问其他人的,问自己就清楚。
  @diarias 81楼 2014-06-19 17:08:00
  故弄玄虚, 想当然的东西,就不要在这里忽悠人了,
  要看的是事实, 是科学,
  你易经这么厉害, 最简单的: 给你个股票,那你能算出它的涨跌吗?
  商代的东西, 考古学家都没给出证明的, 你是怎么知道的? 梦回商朝吗?
  -----------------------------
  呵呵,我算不出来股票涨跌,没那个本事。我只知道贪心就会被套死。
  至于商朝的考古发现,你自己去查,多说无益。
  小屁孩吧?
  @子非鱼AA 31楼 2014-06-18 11:16
  @易品堂AA 30楼 2014-06-18 09:56:00
  大哥又回来了,还好了,哈哈,又可以天天来学习了。前面对于患的解释很难理解呀,得多看几遍。
  这个贴子也仅是探讨,将以前没点破的,在这里简单的描述一下。
  我还有九这个……
  -----------------------------
  @学木潭 84楼 2014-06-19 18:36:00
  子非鱼兄、又有新帖看,生活才完整!
  -----------------------------
  呵呵,近来可好?
  今年母亲的身体好转了很多,弟弟也上班了,我的压力小了很多。感觉你也有“升”的迹象。
  马年是个好年头。

  @子非鱼AA 70楼 2014-06-19 12:57:00
  @子非鱼AA 78楼 2014-06-19 15:53:00
  这些是不需要问其他人的,问自己就清楚。
  -----------------------------
  @晋观 86楼 2014-06-19 19:09:00
  我谈谈我从天文软件上看到的星象类推出的五行吧。我把时间设定在公元前100年,因为这时正是司马迁参与制定的《太初历》诞生前后的时间。从当时的星象看,大寒时大火星晨现南中天,司马迁可能是借这个天象反推殷商十二月为正。因为晨现南中天的大火星和冬至的太阳一样,是一年中离观测位最近的时刻,所以冬至天盘“子”就对应大寒地盘“子”。然后太阳每月在十二次上逆行一宫、在日内每个时辰顺行一宫,从大寒起的地盘子与太......
  -----------------------------
  仅“岁差”就足以说明它的局限性。
  原始的八卦与“三阴三阳”,并没有与日干支表达的年年之间的变化挂钩,同时由于这种类法不需要置闰(模拟中还是有的,如“挂一”),因此,古时还出现了一年内的八分法和六分法。
  八分法为“八风”,六分法为“六气”。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因置闰原始意义的消失,出现了各种伪法,它们有四分、五分、六分、八分、九分(九分法我还在研究中)。
  《左传》:“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
  蔡墨曰:“故有五行之官,是为五官。实列受氏姓,封为上公,祀为贵神。社稷五祀,是尊是奉。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
  我们可以看到,这里的五行顺序为:木、火、金、水、土,与通常的五行顺序不同。换成天文术语:回归年周期中,太阳行至冬至位时,处于地盘“子”位,此时置闰。六爻水土同论,现在可以清楚什么原因了吧?
  这里的“正”字很关键。也就是说:冬至节点,处于地盘木位,叫“句芒”;处于地盘火位,叫“祝融”;处于地盘金位,叫“蓐收”;处于地盘水位,叫“玄冥”。这时开始置闰,置闰的土与水同位,重叠,我们称为“后土”。

  “郤缺言于赵盾曰:“九功之德皆可歌也。六府、三事,谓之九功。水、火、金、木、土、谷,谓之六府。”
  这段为“六气”。看似采用了五行相克的方法,其实不然。它采用的是“对法”。即:水火一对、金木一对、土谷一对。
  为什么会出现“对法”?我们前面说过:年年之间有九十度差,即四分之一度。如果采用“六”数记法,则为四分之三度,冬夏二至分别来记,则出现了“对法”。这个道理清楚了,唐朝王冰【运气七篇】中“子午”同府,“寅申”同府的道理也就清楚了,也才能知道什么是“司天”,什么是“在泉”。否则都在名词上打转,不知所以然。

  医和道:“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徵为五声,淫生六疾。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灾。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
  “过则为灾”,什么可以“过”呢?回归周期很准时,不可能几年内就有“过”。其实这就是那个四分之一的“位差”。回归周期很准时,这是太阳在天赤道上的运行结果,如果将其对应于地盘,则“过”矣。
  同样:“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依然是“对法”。《左传》:“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
  蔡墨曰:“故有五行之官,是为五官。实列受氏姓,封为上公,祀为贵神。社稷五祀,是尊是奉。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
  我们可以看到,这里的五行顺序为:木、火、金、水、土,与通常的五行顺序不同。换成天文术语:回归年周期中,太阳行至冬至位时,处于地盘“子”位,此时置闰。六爻水土同论,现在可以清楚什么原因了吧?
  这里的“正”字很关键。也就是说:冬至节点,处于地盘木位,叫“句芒”;处于地盘火位,叫“祝融”;处于地盘金位,叫“蓐收”;处于地盘水位,叫“玄冥”。这时开始置闰,置闰的土与水同位,重叠,我们称为“后土”。

  “郤缺言于赵盾曰:“九功之德皆可歌也。六府、三事,谓之九功。水、火、金、木、土、谷,谓之六府。”
  这段为“六气”。看似采用了五行相克的方法,其实不然。它采用的是“对法”。即:水火一对、金木一对、土谷一对。
  为什么会出现“对法”?我们前面说过:年年之间有九十度差,即四分之一度。如果采用“六”数记法,则为四分之三度,冬夏二至分别来记,则出现了“对法”。这个道理清楚了,唐朝王冰【运气七篇】中“子午”同府,“寅申”同府的道理也就清楚了,也才能知道什么是“司天”,什么是“在泉”。否则都在名词上打转,不知所以然。

  医和道:“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徵为五声,淫生六疾。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灾。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
  “过则为灾”,什么可以“过”呢?回归周期很准时,不可能几年内就有“过”。其实这就是那个四分之一的“位差”。回归周期很准时,这是太阳在天赤道上的运行结果,如果将其对应于地盘,则“过”矣。
  同样:“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左传》:“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
  蔡墨曰:“故有五行之官,是为五官。实列受氏姓,封为上公,祀为贵神。社稷五祀,是尊是奉。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
  我们可以看到,这里的五行顺序为:木、火、金、水、土,与通常的五行顺序不同。换成天文术语:回归年周期中,太阳行至冬至位时,处于地盘“子”位,此时置闰。六爻水土同论,现在可以清楚什么原因了吧?
  这里的“正”字很关键。也就是说:冬至节点,处于地盘木位,叫“句芒”;处于地盘火位,叫“祝融”;处于地盘金位,叫“蓐收”;处于地盘水位,叫“玄冥”。这时开始置闰,置闰的土与水同位,重叠,我们称为“后土”。

  “郤缺言于赵盾曰:“九功之德皆可歌也。六府、三事,谓之九功。水、火、金、木、土、谷,谓之六府。”
  这段为“六气”。看似采用了五行相克的方法,其实不然。它采用的是“对法”。即:水火一对、金木一对、土谷一对。
  为什么会出现“对法”?我们前面说过:年年之间有九十度差,即四分之一度。如果采用“六”数记法,则为四分之三度,冬夏二至分别来记,则出现了“对法”。这个道理清楚了,唐朝王冰【运气七篇】中“子午”同府,“寅申”同府的道理也就清楚了,也才能知道什么是“司天”,什么是“在泉”。否则都在名词上打转,不知所以然。

  医和道:“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徵为五声,淫生六疾。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灾。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
  “过则为灾”,什么可以“过”呢?回归周期很准时,不可能几年内就有“过”。其实这就是那个四分之一的“位差”。回归周期很准时,这是太阳在天赤道上的运行结果,如果将其对应于地盘,则“过”矣。
  同样:“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依然是“对法”。《笠翁对韵》中有:“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阴阳一对,风雨一对,晦明一对。


  天涯厉害,能把发丢的东西并入同一回复发出来,哈哈。
  本来“六气”是“对法”,即冬夏二至共同描述。因为原理缺失,后人将其弄成一年六分法,这样,将对立表达的东西,变成了周期内循环的东西,这样就造成了一二三阳,一二三阴排序的错乱,太阳成了阴的。
  《左传》:“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
  蔡墨曰:“故有五行之官,是为五官。实列受氏姓,封为上公,祀为贵神。社稷五祀,是尊是奉。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
  我们可以看到,这里的五行顺序为:木、火、金、水、土,与通常的五行顺序不同。换成天文术语:回归年周期中,太阳行至冬至位时,处于地盘“子”位,此时置闰。六爻水土同论,现在可以清楚什么原因了吧?
  这里的“正”字很关键。也就是说:冬至节点,处于地盘木位,叫“句芒”;处于地盘火位,叫“祝融”;处于地盘金位,叫“蓐收”;处于地盘水位,叫“玄冥”。这时开始置闰,置闰的土与水同位,重叠,我们称为“后土”。

  “郤缺言于赵盾曰:“九功之德皆可歌也。六府、三事,谓之九功。水、火、金、木、土、谷,谓之六府。”
  这段为“六气”。看似采用了五行相克的方法,其实不然。它采用的是“对法”。即:水火一对、金木一对、土谷一对。
  为什么会出现“对法”?我们前面说过:年年之间有九十度差,即四分之一度。如果采用“六”数记法,则为四分之三度,冬夏二至分别来记,则出现了“对法”。这个道理清楚了,唐朝王冰【运气七篇】中“子午”同府,“寅申”同府的道理也就清楚了,也才能知道什么是“司天”,什么是“在泉”。否则都在名词上打转,不知所以然。

  医和道:“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徵为五声,淫生六疾。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灾。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
  “过则为灾”,什么可以“过”呢?回归周期很准时,不可能几年内就有“过”。其实这就是那个四分之一的“位差”。回归周期很准时,这是太阳在天赤道上的运行结果,如果将其对应于地盘,则“过”矣。
  同样:“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依然是“对法”。《笠翁对韵》中有:“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阴阳一对,风雨一对,晦明一对。


  重发一下
  一位贴上朋友说:你这几年写的贴子,现在看就是“一个大坑”,这个贴子才说出来。
  其实不是我在挖坑,我一直在努力向上爬,是古人给他们自己挖了一个大坑,更形象些:给他们自己挖了一座坟墓。

  现在偶尔不注意,我还依然会掉到坑里,然后再爬出来。不过,已经知道从哪里向外爬了,所以不怕掉下去。

  已经在坑里的需要注意:不要执着的再向深处挖了,否则永远出不来。
  如果简单的将一年四分、五分、六分、八分、九分,并没有什么不妥,但如果想知道为什么四季为土,为什么出现长夏,乾为什么纳甲壬,坤为什么纳乙癸,为什么出现空亡,什么是穴位,如果不清楚“置闰”,不清楚四分之一,四分之三,不清楚日干支表达年年之间位差,这些就会是永远的谜团。

  天人合一,人天相类,我们从最简单的类法开始。
  现在用伪法的一年四分:
  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内经】:天有四时,人有四肢。
  春夏为阳,秋冬为阴。
  人手为上,脚为下,所以手为阳,脚为阴。这样:
  手--春夏
  脚--秋冬
  我们面南,这时,左手与“春”对应,右手与“夏”对应;左脚与“冬”对应,右脚与“秋”对应。
  左手行木气,右手行火气,左脚行水气,右脚行金气。

  可能大家看到不同的书,会有不同的类法,我们慢慢来。

  在这种类法中,我们的手脚,就是四条大的“经络”,可以讲:是人体最大的“经络”。我们的“粗工”,面对的就是这种“经络”。
  如果想理解所谓的十二经、十四经、奇经八脉,这种伪法类法,是无法类出来的,只有将“置闰”法代入,才能解决。这种“置闰”法类出来的“经络”,是“上工”需要面对的问题。

  当然,“粗粮可以细做”,粗工也可以对十二经等有话语权。
  @子非鱼AA 98楼 2014-06-21 04:41:00
  如果简单的将一年四分、五分、六分、八分、九分,并没有什么不妥,但如果想知道为什么四季为土,为什么出现长夏,乾为什么纳甲壬,坤为什么纳乙癸,为什么出现空亡,什么是穴位,如果不清楚“置闰”,不清楚四分之一,四分之三,不清楚日干支表达年年之间位差,这些就会是永远的谜团。
  天人合一,人天相类,我们从最简单的类法开始。
  现在用伪法的一年四分:
  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内经】:天有四时,人有四肢。
  ......
  -----------------------------
  @书剑情缘 99楼 2014-06-21 08:01:00
  请问楼主,四分之三是一减四分之一吧?
  -----------------------------
  是这样的。
  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它们是二对欢喜冤家。
  五数六数,五日六日,它们是千年情缘。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