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操作前请注册或者登录。

聊聊经络

  《内经》:
  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
  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
  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
  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
  这段文字,很多解法是用后来的“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十二时辰来解,并不准确。
  “平旦”、“黄昏”,指太阳处于地平线。太阳在一日中处于地平线时,在时间上是有浮动范围的,这和季节有关。
  “合夜”,这个“合”字,指的是天地相闭,“鸡鸣”也是不定时的,也会随着四时变化而在时间上有所浮动。
  人体的“生物钟”,并非如钟表一样机械,气血的运行,是随着太阳的升落而行的。除去年年之间的位差因素,一年四时对每天太阳升落的时间有直接影响,并不是后来的几点到几点这样的机械。
  太阳起落的时间随着四时变化而有“盈缩”,人体的气血,也就随着而有“盈缩”。这种“盈缩”,后世中医论述中,多用“沉浮”来描述,其实还应该有局部和整体上“全息”的“盈缩”,这方面论述得较少。
  我们的生殖器,是用来延续后代的,即“滋生”之用。
  阳升为“生”,一日中“子时”后阳升,这样,我们可以将“子”时与人体的生殖器相类。
  子午一对,以子午为中轴,这样,人体的生殖器与头(午)就将人身体划分成左右二部分。我们面南,左为阳,右为阴。
  这样,我们用另一种方法来类:
  左足为阳,阳始为“春”;左手为阳,阳极为“夏”;右手为阴,阴生为“秋”;右足为阴,阴极为“冬”。
  如果我们不清楚易学中的类法,此段中左足为“春”与前段中左足为“冬”,就相互矛盾。因此,用所谓“科学”来认证易学,是无功的。
  今天回本溪,三天左右才能回来,这三天不能写了,各位共同讨论吧。
  贴子上说:四肢为四条最大的经络,这不是开玩笑的话。不要认为只有那八条线、十二条线才是所谓的经络。

  对于身体A处病痛,处理的却是B处,绝大多数人会认为是“经络”的传导起的治病作用,其实和什么“传导”一点关系也没有。
  天人合一,所谓的“病”,就是不在其位的“气”起的作用,不在位的“气”,就是邪气。气正得位,就是“正气”。
  “病”的表现,并非A处有问题,就是A处,对应的全身所有部位,都会出现对应的“反应”,只是有的明显,有的隐秘。比喻一下:冬天,水缩,天寒,草木枯萎。类于人体,则血凝、气虚、筋缩。这种表相,是全身及局部都会共同出现的现象,而不是仅某部位。这样,我们才可以通过各种诊法,如面、手、脚、四肢等来判断病情。治病也是这样,通过局部调整,即可对应全身,而不分是不是A处的病。

  人的五行,木火旺,则气浮,容易“通”,容易得到所谓的“气感”;金水旺,则气沉,不容易有“感应”,不容易得到“气感”。木火旺的人,如果练习所谓的气功,则“气感”强。
  按摩前,一般按摩师会要求病人饮水,说是什么排毒。其实真正的原因,是提高“水位”,让人体的气血上浮,这样容易流动,达到所谓的气感和“明显”的疗效。
  其实,只要明白原理,这些都是唬人的把戏,想达到治病的效果,都需要时间。

  这些道理清楚了,才能理解“头痛”医脚,而不是所谓的经络传导。
  在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医书上记有十一条经络,但无穴位。
  为什么没有穴位?
  前边说过,用日干支来记年年之间的位差。这样,五数与四分之一,就有矛盾,需要置闰。
  当伪五分法出现,将一年五分,这样,原本五数对应于一数,变成了五数对应于一数前72度,“空”处就出现了。这个“空”处,就是“穴位”。
  因为采用了伪法,虽然原理湮灭,但同时有一个非常大的优势,就是它可以将日干支与人体类应点“对应”上,这种“对应”,很容易就找到类点上的“太阳”所在位置,即气点。后世的飞腾、子午、灵龟等针灸方法,就是源于此。

  如果不与日干支关联,仅用单纯的类法,就无法精确找到“太阳”所在的气点,只能在大范围上做功,事倍功半。

  人身本无穴,穴位的出现,仅是人为智慧的将太阳行位通过日干支记法,与人体类应上,便于快速精确地找到“气点”。
  @善败不败2011 101楼 2014-06-21 10:16:00
  真高兴!又可以读到子非鱼老师的新贴了!
  -----------------------------
  客气了,应该是一年后的贴子,提前写了。还有一部分没有研究完,只能边写边研究了。
  @陆陆2代 110楼 2014-06-24 14:23:00
  老哥好!您能说说帖中所提的“交感”的理解和感受吗?
  -----------------------------
  呵呵,简单点:天热时,出不出汗?
  “水”出来了,就是所谓“大河涨水小河满”,气血上升。
  看看老年人,大夏天穿棉袄,原因就是气血上升不了,阳气亏得太厉害了。
  @子非鱼AA 108楼 2014-06-24 11:32:00
  在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医书上记有十一条经络,但无穴位。
  为什么没有穴位?
  前边说过,用日干支来记年年之间的位差。这样,五数与四分之一,就有矛盾,需要置闰。
  当伪五分法出现,将一年五分,这样,原本五数对应于一数,变成了五数对应于一数前72度,“空”处就出现了。这个“空”处,就是“穴位”。
  因为采用了伪法,虽然原理湮灭,但同时有一个非常大的优势,就是它可以将日干支与人体类应点“对应”上......
  -----------------------------
  @我喜欢刺绣 112楼 2014-06-24 14:45:00
  穴位是不是和道教有关?
  -----------------------------
  “穴位”的出现,是人智慧的结果,道教仅是采用了神化的方式继承了它。
  人与天地相类,“神”与太阳点位相类,“人神”即为类到人体对应的太阳点位。

  换句话讲:冬至节点,至地盘西方交接,这就是“金”气,即庚辛金。用个形象的动物,就是“白虎”,取其“秋杀”意。用个书面语,就是“蓐收”。用个人格化神仙,就是“白帝”。其他类推。


  @子非鱼AA 108楼 2014-06-24 11:32:00
  在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医书上记有十一条经络,但无穴位。

  @我喜欢刺绣 112楼 2014-06-24 14:45:00
  面语,就是“蓐收”。用个人格化神仙,就是“白帝”。其他类推。
  -----------------------------
  @我喜欢刺绣 115楼 2014-06-24 15:10:00
  可是听说穴位与天上星星对应的。
  -----------------------------
  在某一特定时期,是可以这样讲的。因为这时的恒星年,与回归年接近。
  因岁差原因,恒星慢慢就与类法中的位差对应不上了,这时,只有回归年才能真实反应类法。
  经常会有这种讲法,如北斗七星代奇门中九星。这些,都是障眼法。
  换句话讲:是宗教的骗人法门。
  四分法与“置闰”相配合很困难,古人采用过以乾坤二卦置闰,这样,十个天干中,必须有二个天干与余下的八个天干中的二个重叠,这就是“乾纳甲壬,坤纳乙癸”。
  而采用伪法五分“置闰”,则留有一个空位,正好置闰,所以后世绝大多数采用“五分法”。这种方法就是:72度*4=288度,代年年四分之一位差,再用最后的72度,代置闰。
  此法的妙处是可以与古人试图用五日表达的年年之间的位差完美融合,弊端是年与年之间会有逐渐增加的度数差,即18度的累积。
  在奇门中所见的“寄宫”,是原始的真正的“置闰”法;四柱中所见的“地支藏人元”,是调整后的伪法“置闰”法。
  因五分法的简单便捷,且能与五日记位差完美关联,所以虽然它是伪法,但却成为主流。至此,五行的真义湮灭。

  医家多用伪五分法,所以下面,开始研究“五藏”系统。

  在研究“五藏”系统前,我们先来看看【史记】中关于扁鹊三次治病的记载:
  其一:“当晋昭公时,诸大夫彊而公族弱,赵简子为大夫,专国事。简子疾,五日不知人,大夫皆惧,於是召扁鹊。”
  晋昭公(?—前526年):公元前531年至公元前526年在位。

  其二“其後扁鹊过虢。虢太子死,扁鹊至虢宫门下,问中庶子喜方者曰。”
  虢国分为东虢和西虢国,西虢公元前687年被秦国所灭;东虢,公元前767年被郑国所灭。

  其三因争论较大,不列。

  各位看出问题了吗?扁鹊真是长寿啊!
  【内经】
  “黄帝曰:天有八风,经有五风,何谓?
  岐伯对曰: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藏,邪气发病。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
  “八风”,不是一年八分法的八风,而是四年一周天,冬至夏至共表的“四分”法。因五数置闰,所以称“经有五风”。
  因五与四的差数,所以称差数为“邪”。正是因为节“气”点位差,“气”邪,所以“邪气发病”。
  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差数,四周必有其一“胜”(重叠),这才有“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
  这里可以看出:已经采用了伪法五分,即加入了“长夏”。
  【内经】:
  “诊病之始,五决为纪,欲知其始,先建其母。所谓五决者,五脉也。”

  “决”,为疏通的意思。诊病,需要先明确五分法。这五分法,同前面讲的“四分法”一样,为五条“经络”。
  “欲知其始,先建其母”,“建”,为建元,即初始位置。母生子,子食母,讲的就是五数置闰覆盖原始位置。

  “所谓五决者,五脉也”,脉与经通常互用,其实它们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以后再讲。
  五数,因不同的方法,代指不同的东西。它可代指“气”,也可代指“血”。
  为什么这样呢?古人用单纯的五数置闰,也用单纯的六数置闰,还用过五数六数合并一起置闰。
  不同的方法,产生不同的类法,这些类法放一起,非常混乱,所以要明理在先。
  不要认为五分法指的是“五脏”(实物)法,其实它是五条经脉分法。
  这里可以看出:经脉的本质是分类法。“分”与“类”二法相结合。
  聊到这里,很多人会问:为什么必须将“经络”与日干支表述的天地盘位差联系起来?

  中医存在两大医学体系,即:“医经”和“经方”。
  《汉书·艺文志·方技略》:“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针、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
  “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

  在【内经】中,经常会碰到这个词:是以
  “是”为天盘于节气点位对应的这天的“日正”的位差。“以”为在、过、已经,都是指这个四分之一位差。
  “医经”研究的对象和治疗的方法,都是“邪”气致病,所以必须知道天人相类时,太阳所处的类于人体的位置,所以也就必须与日干支表达的记法相联系。
  “经方”则不必,它用的是药的“四性五味”的偏性来纠偏。
  【内经】:
  “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

  冬夏二至因位差所形成的“八风”,不当其位的,叫“邪风”,为“病”。所以说:“故风者,百病之始也”。
  “清”,气不杂为清。“静”,位不动为静。当五数与一数同位,这时没有“邪气”,所以说: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
  【内经】
  “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故以应天之阴阳也。”

  这种类法,是以去除四肢和头部后的背腹为一个整体来类。
  背为阳,阳坚;腹为阴,阴柔。
  取子午为阴阳分界线,则地平上阳的部分为夏与秋,这样,阳中阳为心(火),阳中阴为肺(金);地平下阴的部分为冬与春,这样,阴中阳为肝(木),阴中阴为肾(水)。
  比较特殊的,阴中之至阴,脾。这是取水土同论的类法,即“水”后置闰,所以说脾为阴中至阴。不清楚水土同论(置闰),这里的“脾”就无法解释。
  为什么会出现“水土”论、“火土”论、“金土”论呢?
  如果我们以冬至对应于“子”为始,则置闰于“水”,这就是“水土”论;同样,以夏至(冬至)对应于“午”为始,则置闰于“火”,这就是“火土”论;如果以秋分对应于“酉”为始,则置闰于“金”,这就是“金土论”。
  当然,也可以采用“木土”论,只不过这种方法没有出现罢了。

  “土”在何位置闰,取决于这种理论产生时的天文数据;同样,“月建”于何月,也取决于这种理论产生时的天文数据。
  另外,还需要确定以二分二至哪个为起始。
  如果以秋分对应于“酉”为始

  应为以“冬至”对应于“酉”为始。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发现,【内经】并非一人一时所作。
  “水土论”,可以证明内经中的部分内容,采用的是真实的置闰法来类人体;部分内容采用的是伪法来类人体。

  以下为真置闰法(寄宫)类人体:
  “帝曰:五藏应四时,各有收受乎?
  岐伯曰:有。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是以春气在头也,其音角,其数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故病在五藏;其味苦,其类火,其畜羊,其谷黍,其应四时,上为荧惑星,是以知病之在脉也,其音徵,其数七,其臭焦。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类土,其畜牛,其谷稷,其应四时上为镇星,是以知病在肉也,其音宫,其数五,其臭香。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故病在背;其味辛,其类金,其畜马,其谷稻,其应四时,上为太白星,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音商,其数九,其臭腥。
  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故病在溪;其味咸,其类水,其畜彘,其谷豆,其应四时,上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数六,其臭腐。
  故善为脉者,谨察五藏六府,一逆一从,阴阳、表里、雌雄之纪,藏之心意,合心于精。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

  如何分辨真伪置闰法?
  真法取四分之一,取九十度,采用寄宫或者中宫单列,其数不纳入四象;
  伪法取72度,五分之一,不寄宫,其数代入运行。

  本段所引,六七八九,为成数,即周天置闰数。五数单列,位中,寄于四宫。
  一二三四
  六七八九
  春夏秋冬

  五数四寄
  一二三四
  六七八九
  冬夏春秋

  抱歉,这里采用的是“对法”,习惯性顺手就打上了,错了,呵呵。
  “对法”的数理依据,以后再讲。
  【内经】
  “故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支。”

  此段类法,不同于常规,取植物四时枯荣相类。
  春,生气上返,植物枝头气未至,类于人,故为“病在头”;夏,万物盛长,内里空虚,故为“病在藏”(通常解为心,不通);秋,万物坐果,晚秋毁折,故“病在肩背”;冬,生气返入根部,地面枯萎,故“病在四支”。
  @谦谦阳光 136楼 2014-06-25 16:37:00
  读到这里,我其实大致也明白了,为何我的右手中指中关节胀疼了。右边吹电扇,寒气阻滞,心火不能发泄出去,痛则不通是故。其实,4指就是四象,大拇指可以与任一4指结合。这难道不能说明问题吗?左右,应该就是阴阳一对啊。
  -----------------------------
  是这样的,大拇指是非常特殊的,大脚趾也是这样。
  大拇指与大脚趾,就是“五”,它可以配与其他四指(趾),类于五数寄于四象。
  大拇指与大脚趾可独立对应于全身,这点,与十二经有别。换句话讲:十二经局限性很大。
  虽然其他四指(趾)也可类全身,但拇指的独特性,不容忽视。
  沈括《梦溪笔谈》:
  “医家有五运六气之术,大则候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小则人之众疾,亦随气运盛衰。今人不知所用,而胶于定法,故其术多不验。假令厥阴用事,其气多风,民病湿泄,岂普天之下皆多风,普天之民皆病湿泄邪?至于一邑之间,而旸雨有不同者,此气运安在?……随其所变,疾厉应之,皆视当时当处之候,虽数里之间,但气候不同,而所应全异,岂可胶于一定?”

  各种类法,无论几分,无论真伪置闰,皆为以类来寻“病”,找“偏性”。找到“偏性”后,可用“顺”“反”二法使偏性归于平衡。人体平衡了,“病”就消失了。

  针法灸法还是药石,皆为纠偏之用,中医二大体系,实为一理。
  五运六气之术,不要当成定法,它仅是模型。运用模型来锻炼辨症思维,这才是它的真正价值。
  “五分法”似乎没有“经络”。
  其实,“五分法”采用的是以整体、局部、内涵、外延,将它们分别视为独立的“单位”,在“单位”内五分。
  比喻一下:“五分”法是横切黄瓜,表相是一片一片,每片都是一个独立的“单位”,每片都“五分”;“十二经、奇经八脉”,是纵向切黄瓜,表相是一条一条,可视为将每片上的同类点位,窜成串。
  明白了“偏性”为病的道理,对于所谓的瑜伽防病治病原理,也就清楚了。

  瑜伽动作,基本上是需要“平衡”才能完成的。当不平衡时,就需要向“虚”的部位用力,这样,“气血”就向“虚”的地方聚集,也就纠正了偏性。

  所以,单脚站立,看似非常简单,其实是可以治大病、防大病的。

  

  
  通过上图,大家可以看到,二张图所类的内容,并不相同。
  第一张图与全身“对应”;第二张图上,四指对应于四肢,中间长的二指,为阳,类上肢。两边短的二指,为阴,类下肢。大指单列,类中轴脊柱。

  此外,还有双手合并共同与全身(局部)相类的方法。

  “故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支。”

  如果读死书,就会认为“春天”,头部容易得病。其实,只要是气血不能很好的供给头部的“病”,都可以称为“春病”。病因大体上可为:气血不足、气血升力不够、气滞血凝、血凉。
  用个简单的方法:倒立,或者睡前将头悬空于床沿,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瑜伽中的头倒立、兔功,都可以解决。
  其他类推。
  @子非鱼AA 145楼 2014-06-26 07:46
  “故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支。”
  如果读死书,就会认为“春天”,头部容易得病。其实,只要是气血不能很好的供给头部的“病”,都可以称为“春病”。病因大体上可为:气血不足、气血升力不够、气滞血凝、血凉。
  用个简单的方法:倒立,或者睡前将头悬空于床沿,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瑜伽中的头倒立、兔功,都可以解决。
  其他类推。
  -----------------------------
  @书剑情缘 146楼 2014-06-26 14:52:00
  这就是冬病夏治的原理吧
  -----------------------------
  可以这样讲的,中医的原理,一句话:气血平衡。
  @鬼面黄老邪 147楼 2014-06-26 18:03:00
  捞干的说,易学就是古代的代数,因为那时候没有引入阿拉伯数字和定理公式,只能用生活中的元素来代表。说的云里雾里,其实大可以想想古代人的数学的普及程度就知道。
  天地自然循环,身体生活要顺应自然才会好。要说易学能够占卜未来过去,呵呵。那懂易学就别干啥了,占卜一卦就成了。
  -----------------------------
  不完全是这样,除了数字,还有类法,类法才是灵魂。
  当然,类法的道理,不是很容易理解,也容易被滥用滥解。现代科学中的分形理论,仅是类法的初始阶段。
  【内经】:
  “帝曰:脏象何如?
  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这里,为四象类法,但换了一套术语。
  心-夏-太阳
  肺-秋-太阴
  肾-冬-少阴
  肝-春-少阳
  这里非常奇怪,为什么冬为少阴而肺为太阴呢?
  如果清楚了我们的书写习惯,从上到下,如子丑寅卯,当夏至测影反向时,就会出现反行的现象,即卯寅丑子。
  这正与天盘的反向一致,所以古人冬至到夏至阳升时,按地支顺序记,夏至到冬至阴升时,反记。
  这样,前半年以天盘记地盘,后半年以地盘记天盘。
  这样,少阳-太阳-太阴-少阴,就清楚了。
  不清楚原理,仅在“太、少”上做文章,死路一条。
  二阴二阳,三阴三阳,顺序从来没有错乱过,只是后人不清楚古人的用法,自己搞乱了。
  后边的所谓十二经,如果不理解这二页写的东西,想解开,就是痴人说梦。
  三阴三阳,远较二阴二阳复杂得多。
  在【内经】中,大体上有三种气运行模式:
  一是五运六气;
  二是营卫气;
  三是三阴三阳气。

  “五运六气”,这种气模式出现必须晚,因为它需要准确测量秋分节点的具体时间。
  “营卫气”,这种气模式出现早,因为它是采用的七衡图原理。
  “三阴三阳气”,一种形成年内六气,一种形成年年之间的经络,这应该和营卫气出现时间接近。

  http://my.tv.sohu.com/us/1767731/62143310.shtml
  来段中阮,【天高云淡】
  打雷了,需要关电脑,明天再聊,晚安。
  通过前面的简单论述,我们可以看到,古人采用了不同的模式,不同的类法,表达年年之间的变化、年内的变化。看似矛盾混乱,其实只要知道了原理,它们并没有任何冲突。
  我们正常的年内排序是:
  春夏秋冬
  木火金水
  如果采用二至正反向来记,就成了:
  春夏(地盘)冬秋(天盘)
  木火(地盘)水金(天盘)
  正常的少阳-太阳-少阴-太阴,也就成了:少阳-太阳-太阴-少阴

  当然,我们还可以这样:
  春夏秋冬(习惯顺序)
  木火水金(标记顺序)

  每种标记方法,都出自个体的习惯。古时的教育,没有国家统一标准,完全是师承。不同的老师,用了不同的方法。由于战乱及学生的领悟能力不同,将本来不同体系、标记不同东西的同一符号,混为一谈了,这样,乱象就产生了。

  这种混乱,以六节六时(三阴三阳)为最。

  这里的论述,并不限于中医的医理及模型,预测中的模型,也是同样的原理。
  比如阴阳顺逆,“阴逆”遭到很多人的反对。只要清楚了夏至是反向的,它对应的符号也就是反向的,这就是“逆”,没有任何神秘和不妥。
  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否则就不会出现光线由弱变强,由强变弱。这样,周天中,阴阳并非仅以冬至夏至分开,也并非仅以子午时分开,而是二者皆混为一体的遍布周天。
  这样,我们可以将符号以单、双来分别对应于周天阴阳,而并非仅采用上下半周。

  如果清楚了前边讲的“寄宫”和半周的阴逆法及四分之一周天(九十度),奇门遁甲模型,也就可以解开大半了。
  金银是天然的货币,同样,五六数,也是最佳的标记年年变化的载体。
  为什么是五数六数呢?
  回归年介于365-366之间,取余数5与6来标记年年之间的变化,顺理成章。同时,5、6皆可至360天为整数,这样,只要取5数6数的变化,就可以对应于全年任何一天。一天一度,五数与四数的差,正好可以与之对应,这样,我们就可以知道:120年之内,哪种偏性起主导作用,这个最大的偏性,就是代表我们出生日的日干支。

  四分之一,看似微小,它直接导致太阳光照的不同。这种不同,就是偏性。偏性所积,有如“积温”作用,影响是巨大的。古人很早就发现,年年之间的不同,对粮食的产量有决定性的影响。

  年内的偏性,是无法与这种终生偏性相比的,所以,医经家,必须建立这种与终生挂钩的“太阳点位”,找到它,再通过补泄方法,使气血归于平衡。
  当然,找到30年偏性、10年偏性、5年偏性、年内偏性,也可以平衡气血,但这些,都是小偏小纠,好了后没多久,还会反复发作(发作周期不同)。
  计然之策:
  “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得而观已。”
  “故岁在金,穰;水,毁;木,饥;火,旱。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物之理也。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一大饥。”

  上边这段,已经将十二年周期内的粮食产量描述得很清楚。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就是:积温。如果还有小变量,按顺序为:月亮、木星。
  从120年周期上看,月亮、木星的增减力量,是可以忽视的。
  @子非鱼AA 16楼 2014-06-17 19:58:00
  探讨经络,先来探讨“病”。
  “疾”加叫“病”。“疾”指外来的伤害,如箭伤、骨伤。外来的伤害加剧,由外而内,叫“病”。
  “疾”本身,有时也指“病”,它加剧,为“病”。
  由上,外伤内患,都统称为“病”。
  病通常与患联用。“患”,可指“病”,也可指“生病的人”。
  患:神兽,其状如羊而无口,不可杀也 ——《山海经》。
  这是什么东西呢?在立杆测影法中,如果用整数天来记数,即365整数,......
  -----------------------------
  @易品堂AA 161楼 2014-06-27 13:00:00
  大哥呀,这一段还看不懂。。。;1,“患:神兽,其状如羊而无口,不可杀也 ——《山海经》。”文中说不可杀,后面有个杀羊节日,是什么缘故呢?2,两至记录阴影长短所形成的“串”是指同一时间点记录的还是根据最长或者最短点记录的(我的理解前者为地盘记录法;后者为天盘记录法),这样理解对否?3,如果5条线记录的话,原始点0,1/4,2/4,3/4,置闰(跳行),这样的话第6年是与上个周期的第二年合的,这样理解对否?4,......
  -----------------------------
  呵呵,这么多问题,我都笑了。
  一、原始的八卦,一度有四条线,三个空档,会形成六卦(子卦),再加上全阴的坤、全阳的乾(父母卦,置闰),共八卦。它用的是空档来表述。这种方法,无法与日子记年年变化“挂钩”;
  二、用余下的五日法,则五条线,四个空档,五条线用干支记日,其中一条置闰。因天干十数,可以并列记,也可以记到五数后重新记,这样就形成了二种不同的表述方式;
  甲己 甲乙
  乙庚 丙丁
  丙辛 戊己
  丁壬 庚辛
  戊癸 壬癸
  三、六数的描述,一般用地支,妳理解的位置是正确的,妳可以将地支隔四重排,贴上有,这是以后理解十二经脉的关键;
  四、关于“病”,古人有二种不同的认识。一是被克处“病”;二是邪气与四时气同步。其实这二种认识是一样的。就是因为五数置闰的原因。我们只考虑四分之一变化,则邪气与四时气同步;如果用五数法,则存在被克处“病”;
  五、气互生(互克),指的是天地盘因四分之一差数而相互生克;
  六、“患”,不动,是指四分之一的差数不变;“患”动,是因代入五数置闰,则下移一位。“杀羊”的事情,这和用阴历周期代阳历有关,有机会再谈这个,需要很多计算。
  我们做二元方程,可以设其中一个未知数为x,另一个为y; 同样,也可以将x、y互换来设。
  这样,看似相同的x,y,所代的东西已经完全不同了。

  易学也是这样,不同的人,用了不同的方法,如上边的甲乙和甲己,乙和己是可以表述相同的内涵的。如果我们认为“甲己”是夫妻(阴阳配),“甲乙”又何尝不是呢?我们认为乙是甲的异性兄弟姊妹,这个“己”又何尝不是呢?
  当然,我们确定是哪种,必须以其中一种模式来定,但这种规定性,确是人为弄出来的。
  如果用另一种排列:
  甲 癸
  乙 壬
  丙 辛
  丁 庚
  戊 己
  看到了吗?像不像奇门的排列呢?不像?重来:
  甲 癸
  丙 辛
  戊 己
  庚 丁
  壬 乙
  地盘 天盘

  以前的贴子中,“释易僧”曾经用“乙”来代“甲”的妻子,这是有道理的。当时我没有解这种方法,是因为会给贴上朋友的思维造成混乱。我不知道他的四柱法是不是有所师承,但这种以“乙”(兄弟姊妹)来代“妻子”的方法,确实少见,但完全合理。如果是他本人悟出来的,只能说:悟性奇高。

  @子非鱼AA 16楼 2014-06-17 19:58:00
  探讨经络,先来探讨“病”。
  条线用干支记日,其中一条置闰。因天干十数,可以并列记,也可以记到五数后重新记,这样就形成了二种不同的表述方式;
  -----------------------------
  @易品堂AA 164楼 2014-06-27 14:21:00
  谢谢大哥,还是太多不懂,慢慢看吧,反正也不急,我可是爱学习的好学生,哈哈哈
  -----------------------------
  眼花了,看成了“我是可爱的学生”,哈哈。

  
  把天干标于“地面”(二至)即可。同样,将一度与二至相类,将四分之一采用同样的方法标注上。
  这个看明白了,“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也就明白了。
  @鬼面黄老邪 167楼 2014-06-27 16:08:00
  看楼主的谈吐,对易学应该是比较精通了。我基本不懂,而且我一直是无神论,但是有件事情,我一直想不明白。比如东北那边的出马仙,有很多,我没有碰到过,但是就是很多人相信,并且很多事实存在。
  前几个月,我一个邻居家的哥哥参加他姨夫的葬礼,在下葬的时候放鞭炮把牙齿给崩掉了,然后还有别的地方受伤了,住医院一周,出来就能看到很多死去的人。并且给人看病。这件事真真切切。我一直想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真的有......
  -----------------------------
  先生客气了,我哪精通什么易学,就是没事写着玩。
  我是东北人,仙家的事情也见过很多,可以肯定是存在仙家这回事。至于它们究竟是什么,以后有机会好好研究一下。
  易学本身是没有什么神秘的,与仙家完全不同。仙家也跳不出阴阳五行。
  当然,以前接触过的仙家,它们也有研究易学的(指的是仙家本身,不是弟马)。现在也和几位仙家有联系,但很少找他们预测。
  上班时,接触过一位,很厉害,但她不给我算。不清楚什么道理,按她的排辈份方法,似乎我的身份高于她的师傅(指附体的阴性东西)。前后有十多位仙家,都说我和以前的皇室有关,和大和尚有关(指前世)。还有样东西,就是龙,总和它有关。当然,每次都会有阴性东西来,说是我前世的妃子,恨我。

  弄不清楚的东西,就存疑,以后再研究吧。感情债看来是还不完了,哈哈。
  对于能研究清楚,本身不神奇的东西,我们不需要神化它们,比如易学和中医;
  对于研究不清楚的现象,我的态度就是存疑,以后再研究;
  对于被人利用也好,主动利用别人也好,如宗教,就算是真有神佛,我也一样反对;
  对于仙家,只要是心存善良的,我也支持。

  人行人道,管它什么神佛。
  @子非鱼AA 169楼 2014-06-27 17:28:00
  @鬼面黄老邪 170楼 2014-06-27 21:45:00
  对于佛道我和楼主的观点大致相同,我不推崇宗教,因为我觉得宗教确实禁锢住了思想,因为有禁忌和戒律。但对于说宗教是信仰这个观点,我有自己的理解,我觉得信阳不一定是佛本身,或者朔就那么一尊像。信仰是一个坚守的信念。有点像自己的道德观和原则的价值观。
  您要说我信宗教,我不信。但要说我有没有信仰。我有!那就是心存善念,尊重生命。众生皆平等。也可以说我不信佛、但我信仰他宣扬的为善的道义。
  对于鬼......
  -----------------------------
  才回来,妹妹送照片来了,请她吃饭。前些天和母亲去沈阳世博园玩,照了不少像。唉,真是廉颇“老姨”!

  其实佛是斗不过人的,任何信仰、任何宗教、任何主义,都可以被人当成“工具”加以利用。
  人不能没有信仰,至于信仰的是无神论,还是有神论,实质是一样的。
  有时候听仙家讲事,有穿越的感觉。可惜,我是什么也记不得了。
  有次逗母亲:妳怀我时没看到什么,梦到什么吗?有说法的人,他们母亲都会遇到奇怪的事情。
  母亲白我一眼:什么也没有,就是吃东西想吐!哈哈。

  
  我们知道,一天的十二时,仅和地球的自转有关,和太阳在天盘上的哪个位置无关;
  同样,一年十二月,和地球的公转有关,和太阳在地盘上的哪个位置无关。
  古人发现了“天人合一”,即然无关,如何建立这种“天人合一”的关联呢?
  这种关联,就是回归年节点与地盘的“位差”。
  正因为有“位差”,才有了气血点位的“偏性”,万物也才有了生老病死。
  一年之内万物的“生老病死”(一年生),是随着斗转星移而变化;
  年上万物的“生老病死”(多年生),就是因这个九十度(四分之一)的变化而生死了。

  如果不采用以日记年的方法来描述,所类就是奇经八脉。即以四象来类,阴阳共八。因它没有与五数挂钩,空出一日(穴),所以它是“断”开非闭合状态的“经脉”。
  采用以日记年的方法来描述,所类为十二经脉。因“五数”代入类法,所以是闭合循环状态。

  因为五日与四数的差,就出现了“空”一位,它就是“穴位”,即“腧穴”。
  “腧”的假借,即为“中空”义。

  一年四时,气血是有“升降”的,所以将同类的五行点位联接起来,就会出现深浅不一的现象,这是对类法深入研究的结果。早期的经络皆在人体表面,是一种粗浅的认识和类法(马王堆)。


  不同的朝代,都有一种主打的预测方法,这些方法归结起来,会有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
  节点从大寒到冬至,再到立春。
  如果清楚了三十年河东河西的道理,这个也就清楚了。当然,这个比三十年周期还要大。
  如果古时的十二经脉,不“与时俱进”,那么,它也就局限于年内四时偏性的纠偏了,再用“灵龟、飞腾、子午”法,能不能治好,只能是瞎猫碰死耗子了。
  如果预测上的“日柱”为中心的方法,再不“与时俱进”,结果也是一样。
  这二页,其实已经将预测和经络原理的“绳头”理出来了,各位能研究到哪里,就看个人的悟性了。

  预测不准,针炙治不好病人,很大原因是古今“位差”点已经不同了。大约600-1000年左右,就需要调整一次。如果方法是短周期的,120年左右需要调整一次。
  当然,这种调整周期的方法,从更长的周期上看,是反复的,重新使用就行;短周期的也是一样。

  这个道理清楚了,那些短周期的预测法,就会一阶段准,一阶段不准,原因就是“位差”的变化。宋时的大六壬很厉害,为什么后来不用了?现在它又开始有“准头”了?

  “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内经】与【难经】一年四时取穴不同,很多人会以为它们是矛盾的,包括我见过的一些中医大师写的书,其实,都是他们不知道“唯变所适”的道理,不清楚经络的原理。

  “位差”变化了,节点也就变化,“太阳”点位类于人体的位置也就不同了,这样就需要调整对应点。从这点上讲,【难经】的作者是“得道”了。

  当然,我不会认为它是扁鹊写的。
  @晓月如钩 179楼 2014-06-28 19:51:00
  好文!学习了!老师辛苦了!
  -----------------------------
  呵呵,客气了。
  前些天和朋友聊天,我说我研究易经,六十四卦记不住;现在写经络,十二经记不清楚,更不用说穴位名称了。

  我和初学预测的一样,起个卦得现翻书,看看是什么卦;想写哪条经脉了,也现看看,和我想的对不对得上,哈哈,见笑。
  【难经】大约成书于东汉,【内经】中的一部分内容成书于战国。
  【内经】中的十二经,采用的四分类法。
  按东汉的天文观测数据(刘洪,130-196年),“位差”与四分法,可行九十度以上,正好可以验证【难经】一年四时取穴不同于【内经】,所差一个象限。
  回复楼主, @子非鱼AA
  本贴供大家探讨,各位有什么观点,尽可发表。
  个人观点:
  一、对于迷信神化经络的人,我会说:经络不存在;对于否定经络的人,我会说:它很真实。
  二、经为气道,脉为血管。
  三、经脉皆为模型中的存在,非人体之真实(血管为模型中的“血管”,即使如手太阴肺经之类脉诊者,依然为模型)。
  -----------------------------
  @jitchang 187楼 2014-06-28 23:12:00
  讲点外行人明白实用的
  -----------------------------
  呵呵,明白实用的贴子,天涯上有,记得有个医药代表的贴子,里边有很多实用的小方法,比如热砖头垫屁股下治痔疮;用治痔疮的马应龙膏治眼袋,有时间自己找一下。

  不解决中医原理这个根本问题,中医永远不可能有发展。而这个问题,已经是千古之迷了(指医经所用的经络学)。
  @三狗飞墙 188楼 2014-06-29 00:37:00
  此贴,虐我三千遍,我依然视如初恋,, 楼主你搬来了个千年的妲己啊。
  看到我回复的时间吗 我要精尽人亡了。
  -----------------------------
  送你盒“肾宝”,你好它也好。

  前些天照像,已经一半白发了。这个东西就是这样,一想起来就没办法睡。我以前经常是整夜睡不好,熬心血的。有人测过了,大脑的功率相当于十瓦的灯泡,一天也耗四分之一度电啊,呵呵。又是个四分之一。

  多休息,女人再好,也悠着点用。当然,我理解你的情不由己。
  @木星射手 189楼 2014-06-29 01:46:00
  楼楼,我知道你是高人,歪个楼,我想知道用意念把鼻子变高的方法,
  -----------------------------
  为什么要变高呢?鼻子高了,下边的东西就容易惹事。

  找个俄罗斯男人的图片,注意看他的鼻子,若有若无的给自己加意念:高鼻子。长时间这样,会有小改变的。

  意念本身就是“气”,慢慢的聚集沉淀,就会有所变化。
  @躲在墙角夹缝里 184楼 2014-06-28 21:56:00
  曲高和寡!
  -----------------------------
  再有一年左右的研究时间,我才能把“经络”变成儿歌,现在没办法。
  内经中的这些作者都是高人,思维天马行空,我骑的这头破驴,想撵上他们不容易。

  各位开的都是宝马,性能远超我的破驴,只是跑错了方向。
  【内经】:
  “黄帝问于歧伯曰:夫四时之气,各不同形,百病之起,皆有所生,灸刺之道,何者为定?歧伯曰:四时之气,各有所在,灸刺之道,得气穴为定。故春取经、血脉、分肉之间,甚者,深刺之,间者,浅刺之;夏取盛经孙络,取分间绝皮肤;秋取经腧。邪在腑,取之合;冬取井荣,必深以留之。”

  一年之内的气血变化,有如四时河水的涨落。夏天水盛、冬天水瘦。在农村的朋友都清楚,很多泉眼,到了秋冬,就不出水了,春天后再出水。
  人到冬天,就不出汗;夏天则大汗淋漓。
  以此来类,就会出现上边的取法。
  因为年年之间的“位差”,起始点变化了,四时的位置也就变化了。所以,取穴就需要“跳经”。当然,所刺深浅还是按四时“水位”的高低,只是位置不同了。
  究竟是春取“井”还是冬取“井”,如果不知道位差的变化,就会出现矛盾。知道了,才能圆融。
  @三狗飞墙 188楼 2014-06-29 00:37:00
  此贴,虐我三千遍,我依然视如初恋,, 楼主你搬来了个千年的妲己啊。
  看到我回复的时间吗 我要精尽人亡了。
  -----------------------------
  我这个人比较懒,强迫自己写贴子,也是自我学习的过程。
  学习的过程,就是自我不断否定的过程。
  没有置闰法,没有五数六数,没有四时水位之类,没有易象辅助,没有天文数据,哪里可能知道“经络”呢?
  经常有人问我:后天八卦是什么?先天八卦是什么?
  如果不清楚这个四分之一,怎么解后天八卦呢?如果不了解数,怎么知道顺逆呢?

  如果想了解,这几年贴子上的东西,都是基础,没有它们,不可能悟出经络是什么。

  急是急不得的。
  @13512079022 197楼 2014-06-29 07:26:00
  我想问一下真的能经络减肥吗
  -----------------------------
  加强锻炼,注意饮食能减肥。
  所谓经络减肥,也架不住天天吃高能量、高蛋白的东西。
  人有病了才吃药,但不能拿药当饭吃。经络减肥,只是一种被动的方法,不能依靠它啊。
  人的细胞也是“脏腑”,也有存贮和代谢的功能。当存的多,代谢的少,自然就胖了。

  多运动吧。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