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vely蓝郁 82361楼 2014-10-25 17:28:43
船长大哥,看智谋的时候,发现有些瑕疵是不是在咱们这个帖子里跟您说一下就可以了
-----------------------------
一,这个以外的请指出。
1.目录页第三页 郭嘉章提要,乌丸改为乌桓。提要是根本百科加的,但就算是百科里二者通用,然用乌桓者更多。因内文章节中都用乌桓。所以宜统一,免得给人造成随便的感觉。
2.42页,15行,原文中是粗砺,编者改为粗粝。米旁指食物,石旁指粗糙的东西,用在此句意境中应为粗砺,建议恢复。
3.42页,倒数第三行,好意呢,后面用?,原先的文本中可以,但加了“真是要”三字,就改成!好些。
4.第60页以及晏子本章中,编者把“相国”有的改成了“国相”,有的没改。建议统一还原成“相国”。我们不是考据历史的官名的,所以这种通俗的表述是可以的。请编者排查一下。
5.第64页,第8行,后宫中最宠姬妾婴子,原文表述不确,建议改成,后宫中最宠爱姬婴子。字数不变。因为后头是“婴姬”,对应上。
6.93页,第17行,谢绝得好,改成谢绝的好。
7.102页,原文是:然而秦国让赵国涮了一把,岂能善罢甘休?待廉颇撤军、蔺相如四处与诸侯结盟尚未成功时,悄悄在边境集聚军队,发动进攻,占领了赵国的城池,斩杀赵国军民两万人。赵惠王大怒,召集大臣商议。武将主张决一死战,文臣主张遣使议和。赵惠王问蔺相如怎么办。蔺相如说,只凭赵国的军力无法胜算,还得与燕、魏、韩联合共同对付强秦。臣仔细分析了当前的局势,秦国这次行动并没有向前推进,意在试探,若是我们的联合成功,秦王就会派人来议和;如果不成功,秦王将长驱直入。赵国与燕、魏、韩形如唇齿,唇亡必齿寒,所以臣料想他们会主动联合赵国。这样,就不是赵国要与秦国议和,而是秦国要主动与我们议和,我们就掌握了一点主动。
原文无误。编者加了“昭”王。对当代的说话人而言,怎么可能知道秦王死后会封昭王呢?
所以这里要恢复秦王。历代战国,都是直称哪国的王,谥号是后世说的,作者可以说,但蔺相如不能说。关于谥号的问题还请通书留意,这里只是发现。
至于文本怎么不动版,是编者的事。
8.114页,第8行,好不到那里,改成哪里。
9.155页,乌丸-桓
10.179页,量你刘备也不敢……谅你……,后面的都统一用谅了,后面不改。
11.234页,请他下山襄助—不如请他襄助。因为不加不如二字,语意不通。
12.符坚暗使人将越王符生勒死,符坚暗使人将废帝符生勒死。因为这一段原文删节过多,现在读者没看到贬封越王的前因后果,故而用废帝比较好。
13.255页,13行,啥事情看不透,逗号改为?不然,此句就是老房看不透才找李二的。而实际语意完全相反。当文字叙述没有办法之时,标点亦可纠正之。
14.259页,13行,这一招与陈平诓韩信出,实施抓捕有相似之处,逗号改成来字即可。
15.271页,3行,尚书令温彦博-中书令。此系我原文错误。因为李世民当过尚书令,故他继位后不设此位,而以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相。大误须改。
16.276页,3行,小气-小器。用在帝王身上,还是小器好。
17.279页,倒数10行,李渊认为的为印刷不清。
18.284页,12行靠右边,说如的如印刷不显示。
19.296页开始,对李世勣这个人物统一用李勣也可以,但实际上容易造成误会。徐半仙原在瓦岗时叫徐世勣,李渊赐姓李,改名李世勣,但直到李世民去世前一直叫李世勣,后来李治登位他当尚书右仆射时才改的,通鉴有记载,为毛要信百度百科呢?编者统一改成李勣,为了统一,然而历史中的人是变化的,不能为了省事在他还在瓦岗山就叫李勣呀(如,第8行,魏与性情豪迈的瓦岗将领李勣情投意合,那时老徐还没投降,怎么会叫这个名字?)。原文中有比较清楚,删改了。这个小问题请编者考虑。实在怕浪费胶片这样也行,但提醒以后这些改动还是要与作者说明商议。
20.302页,原文:李世民说,你平时总是劝朕凡事都要查个水落石出,这次为什么要阻止呢?魏徵说,房、王素以忠诚正直为陛下所信任,所考核的官吏有好几百人,中间哪能没有一两个考核失当的?权万纪在考核的过程中一直在考堂办事,当时为什么没有任何驳正,而等到考核完了才出来告状?
编者把我原来的三个问号全改成逗号了,你自己看看是不是表述通了。当然是反问,这里。烦请恢复。
21.316页,倒数10行,武则于-武则天。我原文错字。
22.317页,倒数12行,原文:据说当时朝中官吏但闻来俊臣之名,都不由自主地发抖。
编者将但闻改成单闻,我不知啥意思。但闻,就是凡是听说的意思。建议恢复。
23.334页,5行,安庆绪的兵士吃尽城中粮草,改成兵马。因为草是马吃的。原文有误抱歉。
24.339页,第一行,家童-家僮
二、如果是非文本以外的跟我说没用,我已经让他们重印时改进封面和纸张。其实纸张是轻型纸,因为书太厚,用厚纸会很沉。
船长大哥,看智谋的时候,发现有些瑕疵是不是在咱们这个帖子里跟您说一下就可以了
-----------------------------
一,这个以外的请指出。
1.目录页第三页 郭嘉章提要,乌丸改为乌桓。提要是根本百科加的,但就算是百科里二者通用,然用乌桓者更多。因内文章节中都用乌桓。所以宜统一,免得给人造成随便的感觉。
2.42页,15行,原文中是粗砺,编者改为粗粝。米旁指食物,石旁指粗糙的东西,用在此句意境中应为粗砺,建议恢复。
3.42页,倒数第三行,好意呢,后面用?,原先的文本中可以,但加了“真是要”三字,就改成!好些。
4.第60页以及晏子本章中,编者把“相国”有的改成了“国相”,有的没改。建议统一还原成“相国”。我们不是考据历史的官名的,所以这种通俗的表述是可以的。请编者排查一下。
5.第64页,第8行,后宫中最宠姬妾婴子,原文表述不确,建议改成,后宫中最宠爱姬婴子。字数不变。因为后头是“婴姬”,对应上。
6.93页,第17行,谢绝得好,改成谢绝的好。
7.102页,原文是:然而秦国让赵国涮了一把,岂能善罢甘休?待廉颇撤军、蔺相如四处与诸侯结盟尚未成功时,悄悄在边境集聚军队,发动进攻,占领了赵国的城池,斩杀赵国军民两万人。赵惠王大怒,召集大臣商议。武将主张决一死战,文臣主张遣使议和。赵惠王问蔺相如怎么办。蔺相如说,只凭赵国的军力无法胜算,还得与燕、魏、韩联合共同对付强秦。臣仔细分析了当前的局势,秦国这次行动并没有向前推进,意在试探,若是我们的联合成功,秦王就会派人来议和;如果不成功,秦王将长驱直入。赵国与燕、魏、韩形如唇齿,唇亡必齿寒,所以臣料想他们会主动联合赵国。这样,就不是赵国要与秦国议和,而是秦国要主动与我们议和,我们就掌握了一点主动。
原文无误。编者加了“昭”王。对当代的说话人而言,怎么可能知道秦王死后会封昭王呢?
所以这里要恢复秦王。历代战国,都是直称哪国的王,谥号是后世说的,作者可以说,但蔺相如不能说。关于谥号的问题还请通书留意,这里只是发现。
至于文本怎么不动版,是编者的事。
8.114页,第8行,好不到那里,改成哪里。
9.155页,乌丸-桓
10.179页,量你刘备也不敢……谅你……,后面的都统一用谅了,后面不改。
11.234页,请他下山襄助—不如请他襄助。因为不加不如二字,语意不通。
12.符坚暗使人将越王符生勒死,符坚暗使人将废帝符生勒死。因为这一段原文删节过多,现在读者没看到贬封越王的前因后果,故而用废帝比较好。
13.255页,13行,啥事情看不透,逗号改为?不然,此句就是老房看不透才找李二的。而实际语意完全相反。当文字叙述没有办法之时,标点亦可纠正之。
14.259页,13行,这一招与陈平诓韩信出,实施抓捕有相似之处,逗号改成来字即可。
15.271页,3行,尚书令温彦博-中书令。此系我原文错误。因为李世民当过尚书令,故他继位后不设此位,而以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相。大误须改。
16.276页,3行,小气-小器。用在帝王身上,还是小器好。
17.279页,倒数10行,李渊认为的为印刷不清。
18.284页,12行靠右边,说如的如印刷不显示。
19.296页开始,对李世勣这个人物统一用李勣也可以,但实际上容易造成误会。徐半仙原在瓦岗时叫徐世勣,李渊赐姓李,改名李世勣,但直到李世民去世前一直叫李世勣,后来李治登位他当尚书右仆射时才改的,通鉴有记载,为毛要信百度百科呢?编者统一改成李勣,为了统一,然而历史中的人是变化的,不能为了省事在他还在瓦岗山就叫李勣呀(如,第8行,魏与性情豪迈的瓦岗将领李勣情投意合,那时老徐还没投降,怎么会叫这个名字?)。原文中有比较清楚,删改了。这个小问题请编者考虑。实在怕浪费胶片这样也行,但提醒以后这些改动还是要与作者说明商议。
20.302页,原文:李世民说,你平时总是劝朕凡事都要查个水落石出,这次为什么要阻止呢?魏徵说,房、王素以忠诚正直为陛下所信任,所考核的官吏有好几百人,中间哪能没有一两个考核失当的?权万纪在考核的过程中一直在考堂办事,当时为什么没有任何驳正,而等到考核完了才出来告状?
编者把我原来的三个问号全改成逗号了,你自己看看是不是表述通了。当然是反问,这里。烦请恢复。
21.316页,倒数10行,武则于-武则天。我原文错字。
22.317页,倒数12行,原文:据说当时朝中官吏但闻来俊臣之名,都不由自主地发抖。
编者将但闻改成单闻,我不知啥意思。但闻,就是凡是听说的意思。建议恢复。
23.334页,5行,安庆绪的兵士吃尽城中粮草,改成兵马。因为草是马吃的。原文有误抱歉。
24.339页,第一行,家童-家僮
二、如果是非文本以外的跟我说没用,我已经让他们重印时改进封面和纸张。其实纸张是轻型纸,因为书太厚,用厚纸会很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