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叔教你迅速建立强大无比的心理素质,神功在手,天下我有

  开篇就得先给大家道歉,最近更新太慢,回复就更没时间,让关注本帖的朋友久等了,实在对不起大家,实在是家里的事还没处理完,可能至少还得十几天,所以时间太少,一个长篇都是好多天,一点点抽空写出来的,请大家谅解。
  下面说正题。
  兜兜转转讲了这么多,眼前此刻和当下一念还是没有讲完,对于追求高级境界的朋友来说,只是强行定住念头是不够的。
  因为这只是治标不治本,就好像小学生算数学题,你给他一个计算器,他很快就能算出来,表面上看问题是快速解决了,可是其中的原理他不明白,这次算出来了,下次没有计算器怎么办?
  又像初中生学英语,如果既不学习音标,又不学习语法,只是死记硬背单词和句子,他以后能和人很好的口语对话吗?
  所以,我们不但要在悲怒等不良情绪出现时能定住念头,还要反观自心,明白这念头是因为什么而起的,前面我说过了,都是因为我们自身的贪嗔痴引起的。
  怎么减少我们自身的贪嗔痴呢?前面也提过了,一定要明白因缘和合的道理,而且,平时就要时常思考这个道理,用生活中的经历和观察去印证它,这样慢慢就会明白并深信,这因缘和合是不可动摇的真理。
  有些人可能不喜欢佛教名词,那就换成现代汉语来说。
  因指一件事物形成和消失毁坏的主要条件,缘就是辅助条件。
  因缘二字,若用现代语言来说,大约相当于条件或关系两个名词。那就是说,宇宙间每一事物的产生和灭失,必须同时具备某些条件;每一事物的存在,也必须与其他事物有相互依存的关系。
  所以是凡使一件事物产生和灭失,或是使一件事物存在的条件或关系,就称为此事物的因缘。
  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好比说人用鼓锤敲鼓,发出声音,声音是从人发出的吗?没鼓出不了声,声音是从鼓发出的吗?没人产生不了声音。万法就如同声音一样,是因缘和合生的。你想得到声音,追求人得不到,追求鼓也得不到声音,万事万物都是缘合故有,缘尽则灭。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就是说听到一首曲子,要有琴,要有指头来弹,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这种例子生活中到处都有,一栋房子、一部车、一个杯子、一张纸、一个人,总之天地间万事万物,都是由多个条件同时满足了才会产生并存在,并且在反面条件产生时,就会逐渐衰败或灭失。
  两个人成为夫妻,更是需要多种条件的配合,而要长期维持在一起生活,需要的条件就更多了,如两个人互相有较深厚的爱情或亲情,对另一方的责任心、报恩之心,互相的关怀照顾,基本的维持家庭运转的经济条件和赚钱能力,较为健康的身体,双方父母没有拼命的反对,婚后有孩子来维系家庭稳固,没有极具诱惑力的小三出现,等等等等很多的主要条件和次要条件,无法一一列举,如果缺失主要条件,那么根本就无法结婚。如果缺失次要条件,就是勉强结婚了,生活也是坎坎坷坷,摩擦不断。
  即便是开始时,各方面条件都具备了,两人幸福的结合并生活一段时间以后,其中的主要条件一旦发生改变或者说是灭失,那么婚姻就可能会随时结束。
  比如,一方对另一方的感情消磨一空,甚至产生厌倦,单靠责任感已经不足以使ta坚持下去;一方对另一方的照顾和关怀不够,使其心冷,觉得吃亏;父母、亲友拼命在婚姻中乱搅和,其中一方又没有智慧化解这种压力;钱财上出现大的缺失,比如因家庭任何一位成员生大病花光所有积蓄,家庭财政崩溃;一方突然生大病,失去赚钱能力,甚至常年需要人照顾病体;不能生育孩子,或孩子丢失、死亡;孩子得了绝症,需要大笔资金治疗,无力承担;突然出现了极有魅力的第三者;等等等等,一旦出现了这些条件,那么婚姻就会随时崩盘。
  如果每个人都能清醒的认识到这个道理,并把其铭刻在心,那么配偶的离去、背叛、家暴甚至是捉奸在床等一切负面情况出现时,你就不会因为毫无准备而大失方寸,乱了阵脚而失去理智。
  因为你早就明白,夫妻也不过是各种条件凑合到一起了,才共同生活了这么久,这是很难得的事,任何一个条件的缺失都会结束这种夫妻关系。
  能把这些条件维持到白头偕老,那是奇迹,是意外之喜,一定要尽量珍惜眼前手中的幸福;而条件的灭失和变化是常态,发生了变化,那是意料之中的事,再正常不过了,没有任何理由值得你惊讶、愤怒,失去理智。
  抱着这种心态去经营婚姻,你才会淡然,好的时候会更加珍惜。失去的时候从容面对、不失风度。
  对待父母也是如此,父母虽然在血缘上和你是割不断的联系,可是在情感上可不是说天经地义的就一定非常的和睦。很多家庭,父母和子女之间关系不好,甚至是势成水火。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比如父母没文化,不会和子女正常沟通,简单粗暴、自以为是;父母人品有问题,做事横蛮、自私、狭隘;父母对子女照顾不周,未成年时除了给口饭吃,给件衣服穿其他的一概不管;甚至有的父母一直就在身体或精神上虐待子女;更严重的还有对子女进行性侵害的,等等无法一一例举。
  从子女这个角度讲,有十分叛逆不懂事的,对父母的苦口婆心不能正确理解,反生记恨的;为了所谓的爱情,和父母盲目对抗的,却不知道父母凭着丰富的人生经历,已经看出对方人渣的本质,是为了你以后不吃亏才阻拦你的;本质自私,只知道索取不知回报的,认为父母对他付出是天经地义的,理直气壮地啃老;天天盯着父母财产,把父母的钱视为己有,甚至父母看病花钱,他都觉得是花了他的钱,心生不忿的;父母再婚强行阻止的,无论是为了面子还是财产,都是动机恶劣;仗着父母对他的爱,持宠生娇,对父母恶声恶语,毫无礼貌的;
  因为父母对其他子女好,心生嫉恨的;天性凶暴,打骂父母的;拒绝赡养父母的;甚至对父母实施性侵害的,等等同样无法全部例举。
  总之,无论父母子女之间还是夫妻之间,能和睦相处,幸福生活,那都是需要很多条件结合才能做到的,缺失任何一个主要条件都会得不到平静和谐的家庭生活,你要深信这一点。
  如果你把这个道理,当做太阳从东方升起的基本常识般铭刻在心,而不是对此半信半疑的话,那么无论多大的变故,在你心里那都是意料之中的,就不会面临剧变时,心痛的连定念的这个念头都无法升起。
  那么假设你已经能面临家人的巨大负面压力和背叛伤害时,你已经能意识到需要控制自己的念头了,而你又是追求高级境界的人,那么你的念头应该是怎样的呢?
  还是那句话,“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无论你的亲人在做什么恶劣的、令你不堪入目的事情,那也是外相,也就是外境环境的转变,你必须做到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如何难忍,你的心都要保持不乱,用强大的理智控制自己的情绪涌动,而促使你保持理智的根本基石,就是你平时对缘起论的深刻认识,你要把缘起论认识到呼吸一般自然,对空气的需要一般深刻、一般时刻不能离开的地步。
  在这个前提下,你在面临任何人、事、物的离去、散失和衰败时,都可以保持一份基本的理智,不至于心灵完全失守,然后提起正念,对你来说就不困难了。
  这个正念是什么呢?
  首先就包含着开篇提到的第3条标准,“失去任何人、物,你还是你,你是独一无二的,不会因为谁从你生活中消失了你的精神上就少了什么。情感上不依赖任何人、物,而独立圆满,坚强挺立”。
  其次要去除贪爱,包括贪爱配偶和父母的情感温暖,贪爱他们的经济给予,这些都要看淡,拥有的时候要珍惜、要回报。
  失去的时候,你在合情合理的范围内,尽最大努力的去挽回了,可还是挽回不了,那绝对是缘分已尽,那就随它去。不必再卑躬屈膝、丧失尊严和独立人格的苦苦纠缠,这样会给你的自信和心灵圆满造成巨大的伤害,非常难以弥补。
  在巨大负面压力出现时,你心中翻滚的念头绝不应该是关注眼前的事情本身,而是缘起论,而是压住自己的贪嗔痴,首先做到控制住自己的言行,也就是前面说的,即使你暂时做不到心如平湖,即使你胸有激雷,那至少也要面如平湖。
  而更高一步的要求就是,不只是表面的平静,心里也要平静,要达到这一点,就离不开平时的时时深思和反省,缘起论、八风不动、贪嗔痴的来源、由爱生忧怖、因果论等等,这些要时常的分析理解,并多观察生活,从他人的经历和言行上印证以上理论的运行原理和正确性。经过对自心的细致反省和对外界人事的观察印证使自己深信以上理论,从而使自己面临巨大变故时,最大程度的镇定从容。
  但是只是思考还是不够的,还要有实修的功底,否则想的再明白,事到临头也可能变成了纸上谈兵,手忙脚乱。
  怎么实修?就是平时就要抓紧一切空闲练习定念。在此声明:以下是给追求最强心理素质的高级班讲的内容,没有巨大动力追求这个的,没有相当毅力的,就掠过吧,也挺不容易做到的。
  怎么练习呢?就是你要找一句话,短一些的,随便举几个例子啊,比如:12345、你自己的名字、或者你喜欢的一句诗句、为人民服务、临兵斗者皆阵裂在前、道可道非常道、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唵嘛呢叭咪吽、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阿弥陀佛,等等等等。
  你自己根据你的性格爱好,随便选一句什么话,平时只要不工作、不学习、不开车、不需要你高度集中注意力来做事的时候,你就要念这句话,有人的时候就在心中默念,没人的时候就可以出声念,念得累了也可以转为默念,这个随意。
  念得时候什么都不要想,就是念这几个字,你这句话,不要太短,也不要太长,否则都会导致你念得过程中念头跑掉,最好是4-9个字之间。
  开始时,念得时候会有很多其他的念头冒出来捣乱,不要管它,你就只管死盯着念这句话,念得专心了,杂念就会被覆盖。
  这定念的功夫分三个层次,依次是: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
  功夫成片就是说,你念这句话,已经形成一道绵绵密密的大网,或者说是坚实的盖子,但凡有烦恼现前,有逆境发生,你这句话一念,就能把贪嗔痴慢疑,全部覆盖压制住,不让他冒头,要达到这个程度难不难,说难就难,说不难就不难,你下了决心去实干就不难,你老是疑惑、犯懒那就一辈子也做不到。
  这功夫成片是什么?就是禅定啊,前面说过,禅定不是佛教独有的,很多宗教和学派都有,只是名称不同而已,为什么都要修定功呢,因为禅定可以断烦恼,并且具有所谓“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之功效。
  这制心一处可是厉害的很,有些朋友不是想改善自己的格局嘛,想要做事提高成功的概率嘛,想要面对他人时不紧张嘛,想要消除不自信的状态嘛,那你就试试这制心一处,做到了保证你有意外惊喜。
  制心一处,无事不办,这绝不是忽悠人。但你也不能从字面死板的去理解,无事不办,不是说你想什么都能做到,你想天下美女都深深的爱上你,你想用你的身体就能遨游太空、去太阳上玩玩,这个你把心制碎了也不行,别忘了因果才是宇宙最高定律。
  这句话指的意思是,在因果范围内,你清心定念,去除心中杂质,你的心力和智慧会发挥到极限,你和宇宙天地的和谐度、契合度会迅速增长,在合情合理合法的范围内,去追求某件事、某个目标的成功,阻力会根据你定念的功力而相应下降、减少,助力或者叫好运气会明显增长。你定念的功力到了极处,很多复杂艰难的事都会迎刃而解,出手就成。
  当然,定业不可转,这个要明白,你修行再深,也不能以此肉身长存于世,这就是定业,还有其他的定业,在此就不细说了,绝大多数人根本就达不到这个地步,现在讲这些为时过早,我们能提高些运气,爱情、事业、亲情上减少失败的概率,提高成功的可能性,这就足够了。
  如果说我们的心是一辆车,我们驾驶这它朝着宇宙人生真理的方向驶去,追求真理这个想法就是发动机。前面讲的贪嗔痴慢疑,就是一条条岔路、一个个坑洼;因果论、缘起论等等就是GPS导航仪,时刻指引着正确的方向;八风不动、由爱生忧怖等等就是轮胎和防滑链还有刹车,防止你车子跑偏;而制心一处,定念功夫就是给车加油,你定念的功夫越深,车的动力就越强,到达目标的时间就越早。
  后面会继续讲如何功夫成片,以及功夫成片带来的自信和从容等等,未完待续。
  再次郑重声明,大叔不会断更!!!不会断更!!!不会断更!!!
  请大家放心,谢谢
  前面讲到,随便念一句话念到功夫成片,可压服烦恼。
  以下这一段,对佛教极为反感或无缘难以接受的,可以略过不看,不看这段你也可能通过其他方式达到较强的心理素质。
  大叔一再的说,我的主旨就是建立强大的心理素质,不是来专门讲佛法的,之所以要讲一些佛学概念,那是因为,在修心方面,没有比佛学再圆满的了,只要讲修心就避不开佛学知识和名词,我不能因为一些人对佛学的反感就放着最好的方法不讲,因为毕竟还有人有缘接受这方面的知识,不讲的话,对这些人就不公平了,还是那句话,一万个人反感没关系,只要有一个人能接受并试图去了解,我辛苦打字就没白费。
  其实大叔强烈推荐,大家在选择定念的那句话时,最好是选择念“南无阿弥陀佛”,就算你对佛教毫无兴趣,也可以选择念这个佛号,反正你念别的也是一句话,这句话本身是什么到没有太大分别。
  可既然没分别,我为什么有推荐大家念阿弥陀佛呢,因为念别的都是靠自力,靠自力不是不能获得禅定,念得功夫深了,伏住了烦恼,心不随境转,那都是禅定。
  但是念这个阿弥陀佛名号,有他力来帮你,《佛说无量寿经》(曹魏天竺三藏康僧铠译本)中讲到阿弥陀佛曾发四十八大愿,建立了西方净土极乐世界。其中最重要的第十八愿说到:“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佛说阿弥陀经》:“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简单通俗的说,就是阿弥陀佛发过大誓愿,无论十方法界的任何众生、任何人,完全相信他的愿力,愿意投生他的佛国,也就是极乐世界,那你认真念他的名号,念到一定的功夫,就必定在这个身体的寿命结束后,可以直接去到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会来接你。
  到了极乐世界,有个最大的好处就是,保你不再入六道轮回,保你不再退转,而且寿命无量,有充足的世界让你修学,体悟宇宙真相,最终完全开悟,直至成佛。
  这就好比说,你随便念一句什么话,念到功夫深,也有禅定,也开智慧,但是这完全是靠自己努力,就像是你要度过一条大河,你靠自己,那就是勤练游泳,水性娴熟后,自己游过去,不是做不到,只是很有点难度。
  尤其是末法时期,大家都是欲望深重之人,只靠自力定念,断个世间烦恼,还不难做到,但要说脱离苦海,到达彼岸,这难度可不是一般的大。
  那怎么办?有阿弥陀佛啊,他发誓了,只要你真心信念,认真念他的名字,他就一定来接你,不来接,那就是他撒谎,他就不是佛了,所以他不会骗你的,这就像你过大河,自己游很有危险,你就大声的喊人来帮你,阿弥陀佛听到了,他就驾驶大船来接你了,你上船一坐,就彻底安全了。
  你说就算我相信真有阿弥陀佛,可是我不信,我念了他的名号,他就能知道,他离我好远好远啊,而且念佛的人多的是,他都能一一听到吗?
  你念佛功夫到了,阿弥陀佛绝对知道,这就像是,听收音机调频律,电台的信号一直就在你身边,是你的频率没有调对,所以你收不到,阿弥陀佛的法身尽虚空遍法界,一直就在你身边,是你的贪嗔痴和欲望遮蔽了你的心灵,所以你感受不到,你念佛功夫到了,就是频率调整对了,就能感受到法身存在,阿弥陀佛也就能接你离开人世苦海。
  可能你还会疑惑,阿弥陀佛既然大慈大悲,直接把大家都接走就得了呗,干嘛还非要我修行啊?你要想明白,阿弥陀佛的法船来接你上船,首先得你愿意去才行啊,你死死抱着财色名食睡、酒色财气这棵大树不撒手,阿弥陀佛也不能强迫你,把你硬拽上船。
  至于说大家都念佛,阿弥陀佛是否同时知道,这个就更简单了,一个例子你就明白,就如同太阳普照万物一般,佛的法身无处不在,只要你在宇宙中任何一个角落,静心念佛,他都会感知得到。
  说到法身无处不在和佛对你的感知,和你对佛的感知,大家可能会觉得是迷信,因为看不见摸不着,你觉得无法证明。
  这是多么僵化的思想啊,现代科学已经给出了无数活生生的例子,看不见摸不着听不到的相互联系的方式已经太多太多了,手机、收音机、对讲机、wifi、无线充电、无线光通信等等,全都是无形的波动来传递信息和能量,这些波动无时无刻不在你身边,只要你有合适的设备就能接收到啊。
  只不过科学是依靠外物和设备来实现互联,传递和接收。所以导致一部分人认为,无形的传递就必须有设备才能实现,跳出固有观念好吗,不要像非洲原始部落的人看到手机就认为是巫术魔法行吗?
  作为一个有智慧的人,不能局限于时代的限制,就算你生在几百年前,如果你是有智慧的人,你看到智能手机和人通话,笔记本电脑里面放出毁天灭地的大片,你也不应该把它归于神秘的范围,一切皆有解释,暂时解释不了,只是你的认知没有达到那一步而已,如果人类文明一直不毁灭,科学研究可以一直研究下去,达到巅峰,就可以用科学解释一切目前看来神秘的宗教理论,(当然,任何一代依附于身体存在的人类文明是不可能永存的,没身体的也不能永存,但是存在时间很长很长。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毁灭,成住坏空大家还记得吧)
  其实我们的本心是很了不得的,只是被五欲六根蒙蔽了,发挥不出原有的力量而已,本心有多厉害?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啊,”一切唯心造”啊,你说厉不厉害?
  但是你要明白,这个“唯心”绝不是哲学上的唯心!
  哲学上的唯心,是指“意识”。意识,是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对外界的感知,传达给你的对整个世界的认识和感觉,也是导致你产生喜怒哀乐的根源,这个心什么都造不出来!因为意识不能改变和产生物质。
  能造万物的心,是我们的本心,是我们的自性,也叫真如心,也叫如来藏,都是一个意思。这个本心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绝没有任何烦恼和痛苦,也没有任何迷茫和无知。
  《华严经》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佛经已说明,一切法均是由真如心——如来藏所造。
  《楞严经》曰:“诸善男子,我常说言,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佛在《楞严经》中说的“唯心所现”之“心”,亦是指真心“如来藏”。佛在《楞严经》已阐述,身体、意识心及山河大地,均是由真心如来藏出生。山河大地,是有情众生共业如来藏所现。
  有些朋友可能看不明白,我用我的话,简单的解释一下,就是说,我们每个人,包括每个动物,也就是所有有情众生,都有个本心,也叫如来藏,如来藏含藏宇宙一切善、恶、不善不恶诸“种子”,万事万物都是从这个如来藏里面产生出来。
  整个我们能感知的世界,是所有有情众生的共业加因缘和合,共同打造的。但整个世界又不是实有永恒之物,是如同梦幻泡影般的存在,是多种条件集合产生的暂时性产物;也不是你一死整个世界都不存在的意思,那叫断灭空,是错误的见解,你死了,还有其他所有活着的人和动物共同支撑世界呢。
  这个在大多数人看来可能不好理解,只能举例子,用大海比作如来藏、比做自性,每个人比做海中一个小水泡,风一吹的时候起了浪花,起了水泡,水泡很多,水泡跟大海是不是一体?水泡就像我们每一个人,水泡从哪里来的?大海,海水生的。水泡破了,就好像我们这个身体,身已经灭了,身灭是水泡灭,海水有没有生灭?没有。所以从你自性上讲不生不灭,没有生灭。生灭是水泡,我们每一个人身是水泡,树木花草是水泡,山河大地是水泡,芸芸众生、森罗万相全是水泡。这个水泡有生有灭,所以它是假的,它不是真的。水没有生灭这是真的,真性没有生灭,真身没有生灭。
  我们有情众生的本心、自性就像大海,因风吹,因涌动等等原因,可以生起浪花,生起各种大大小小的水泡,每个浪花每个水泡,都不同,所以世界万相、人生百态各不相同,每个人的性格外貌都不一样,每个地区的地理环境、生态环境、气环境也都各不相同,这分别是每个人个人的业力(也叫别业)和该地区众生的共业感召而成,比如日本地震多发,那就是他们的共业,可无论多大的地震,都会有幸存者,这就是别业。
  亿万众生共同感召出我们的世界,这个说法似乎很难理解,只能用比喻来说明,就好像多人同梦,又好像千灯一室,互有联系共同存在,你若是迷而不悟,就在这大梦中轮回沉陷,一段梦境情节结束了,下一段梦境情节又开始,或美梦或噩梦,今生做人来世成鬼,然后变畜牲,然后做天人,然后下地狱,然后又做人,连续循环不断,永无出期。
  你若是醒过来,也就是说,通过修行开悟真相,你就从大梦中脱离出来了,发现了自性,解脱一切烦恼和痛苦,可其他众生还没有醒过来,所以他们的世界依旧存在,你醒过来后,是什么样的呢?“虚空粉碎,大地平沉”啊!“汝等一人发真归元。此十方空皆悉销殒”啊!什么父母妻儿,什么丈夫亲人,什么钱物车房,什么美丑康病,什么健全残疾,什么恩怨情仇,统统都没有了,这境界牛不牛,这才是真相啊,你平时所争所抢,日夜挂心,忧愁烦恼的一切人、事、物,都没任何意义了,那就是蜗角之争啊,我们目光不要那么短浅,你有了这种心态,追求着最高远、最根本的目标,还会在乎世俗中那些微不足道的烦恼吗?还会和人攀比吗?还会为了一点点财物和虚荣争得你死我活吗?还会没有自信的在乎别人的评价吗?还会为了比人的一个称赞美得找不着北吗?还会因为别人的一些背叛和占了你的一些便宜而耿耿于怀吗?你哪怕有百分之二十的这种认知,你的烦恼都会大大的减少。
  一切世间万象就如同海面的水泡,随生随灭,因缘到时就生,因缘尽时就灭,短暂而不具有根本意义,我们一定要牢记这一点。
  其实从究竟了义的层面上来说,既没有世界众生,也没有轮回苦海,更没有涅槃寂静,全部都只是本来如来藏真如性大海水所幻现出来大小波纹浪涛而已。其实就连这种种的名词,也都是假立的,都是不可能真实存在的。他们只是那根指着月亮的手指头而已。
  下面引用一段佛经,《楞严经》:“富楼那。妄性如是。因何为在。汝但不随分别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则汝心中演若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胜净明心。本周法界。不从人得。何藉劬劳肯綮修证。譬如有人于自衣中系如意珠。不自觉知。穷露他方。乞食驰走。虽实贫穷。珠不曾失。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愿从心。致大饶富。方悟神珠非从外得。”

  白话翻译如下:“富楼那,这就是妄想的本性,它是因为什么而能存在呢?只要你不去追随世间相续,众生相续和业果相续,断绝这三种缘,杀、盗、淫这三种恶业的细因就不会生起,那么,你心中如演若达多(这个演若达多你就理解成是个疯子就行了,不必深究,没有意义)一样的狂性就会歇止下来,狂性一旦歇息,就圆满成就了菩提妙心。无比净明心本来遍在于法界,并不是因人才得到,为什么要去辛劳精勤去修证它呢?这就譬如有人在自己衣服缝隙中有如意宝珠而不自知,反而却因为穷困到他乡去奔走乞食。虽然他贫穷,但是宝珠并没有遗失,这时,突然有智慧之人指示出来,于是他便能变卖宝珠,随心所愿,过了富裕的日子,这时,他才悟解到,神珠自己本有,并不从外而得。”
  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个宝珠,可是我们不自知啊!
  另外补充一句,对有情众生共找一个世界还是不明白的朋友,可以去看看黑客帝国、盗梦空间等等,对于心生万物,感召外界环境变化不明白的,去百度一下尼尔斯·玻尔,量子力学,观察者效应等等。对于反感佛学,崇尚科学的人来说,也许会有所悟。
  说了这么多,几个目的,第一要大家明白,我们本心的力量到底有多大、有多牛,因为我们的本心无所不包,而且制心一处又能无事不办,所以我们才要不惜一切的修心,以期有朝一日可以回归本心自性,了知宇宙万物的一切真相,不再入六道沉苦海,不再纠结与世间一切令人烦恼的爱恨情仇,因为这些不具有根本意义,短暂虚幻。
  第二,修心定念是解脱、减轻烦恼的必经之路,缘起论和世事无常如梦幻泡影是指导我们修心和坚定信念的根本理论。
  第三,修心定念,只念一句话,是很好的方法,但是念其他的话,不如念“南无阿弥陀佛”那么殊胜,因为阿弥陀佛发过大愿,只要你念佛号到了一定功夫,就是和他的频率对接上了,他就能来接你离开这娑婆世界、无边苦海。不然,以我们自身处于末法时期,五欲深重,贪图六根享受的习气,只靠自己念一句其他的话,增长智慧,破迷开悟,只怕是万中无一,遥遥无期。
  其实我并不愿意讲这么多佛学的知识,因为我知道很多人对这个反感、不信,可是没办法,要建立强大的心理素质,那一切都得在心里修炼、思考,而凡是修炼心灵、思考宇宙人生真相,就不可能避开佛学范畴,因为释迦摩尼,当年把人心中能想的一切,几乎都讲完了,而且讲的极其精彩、准确,深刻精辟,我实在是不能放着这么好的知识、理论不介绍,不利用,反正我相信,肯定还是有些人能理解并感兴趣的,也许很少,但只要有就行。
  至于念一句话定念,或者说念佛号定念,能念到什么程度,境界如何,如何功夫成片,以及功夫成片带来的自信和从容等等下一章再讲。
  未完待续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