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观音庙
舅舅过了命关,便在家里念起黄经来。黄经是最大的经,只有渡灾厄或者是还大愿的时候才念。黄经是晚上念,从半夜念到鸡叫三遍,一连要念七天。经坛摆在偏厢的楼上,舅舅怕我不忌口,所以也没让我上去。
念经的时候家里要斋戒,猪油肉类就不用想了,平时只吃点青菜豆腐什么的。办酒席剩下来的酒菜吃不上,就让邻居你家一点我家一点地拿了去,大部分还是给了二舅家。
我那时正是嘴馋的年龄,放着好吃的不能吃,那心里还不得像猫抓似地。吃了两天清汤白水菜,我馋的受不了,便偷偷跑到二舅家蹭点吃的。由于我不是本家人,在外面蹭点吃食,只要进门之前清净了口舌,也不妨事,舅舅看在眼里,也不去管我。
这段时间,舅舅突然跟我说起了破四旧的事。那时农村做这一行的还不少,但大部分一夜之间就被抄了底,经书,法器之类的一件也没能留下来,闹了个碗底朝天。外公一生只是看阴宅阳宅的,家里虽然顶着坛神,知道内情的人却不多,再加上他为人精明,早早地让舅舅将这套东西都藏了起来,最后才得免于难。
当时镇里还有座庙,叫观音庙,里面住着个老尼姑。尼姑庵,和尚庙,为什么这个也叫做庙,原因很简单,当时大部分人大字不识几个,也念不成个庵字,于是都叫做庙。反正里面供的都是菩萨,相差不会太远。
那尼姑是民国时期一个大户人家的姑娘,后来家道中落,家里人死的死,散的散,最后只剩下她一个人守着个破落门户。乱世当中,一个姑娘家孤零零地生活,那艰难苦楚可想而知。再说那姑娘天生就不是劳碌的命,眼巴巴看着家里快要揭不开锅了,便索性把仅剩的一点家当捐了出去,让人在半山腰的一个石洞里盖了个破庙,从此青灯古佛,聊度余生。
这期间肯定还有一段很漫长的故事,不过已经很少有人能数得出来,那尼姑也从没跟人提起过,大家也就不得而知了。那庙只有一个很高的漆木山门,里面是一个很大的空洞,洞口靠墙的地方供着几尊半人高的石佛像。洞的另一边用木头竹片搭了个小棚子,那尼姑平时就住在里面。
逢年过节的时候,很多人就去洞里上香,顺便给老尼姑送点糍粑香油什么的。我奶奶年轻的时候,家境比较好,就偶尔还给她送一袋米,一篮水豆腐,一罐茶油什么的上去。老尼姑常年吃着斋,加上也没晒什么太阳,脸色青灰青灰的,跟个死人的气色差不多。
老尼姑清净得很,平常人去上香的时候,她也不怎么搭理,你拜你的佛,我念我的经,两不相干。我奶奶去了几次,倒是能跟老尼姑说上几句,但说的都是家长里短,你要想问她来历,那是休想。
有一次,家里打黄豆,奶奶忽然想起那老尼姑,便用包袱装了好些黄豆给她送上去。老尼姑接了黄豆,跟奶奶唠叨几句,末了摸出个银簪子,递给奶奶说:“这是我还没出家的时候戴的,有好些年头了,一直没舍得丢,你要不嫌弃,就一直戴着,莫要离身。”
奶奶倒是不图她一个银子,推脱了几次,老尼姑一定要送她,便只好收下了。我祖上家境好着呢,奶奶嫁过来的时候,金的都戴不完,也没太在意那么一个银簪子,回到家里,往箱子里一放,慢慢地就忘记了。
文革抄家的时候,家里值钱的东西一囫囵交了公,那支银簪子也一同交了上去。当时批斗得厉害,奶奶受不了折磨,便在夜里寻了根绳子,偷偷跑到屋后的一棵板栗树上上了吊。就在她快要断气的时候,冥冥中突然看见个人,手里拿了个银簪子,往那麻绳上轻飘飘地划拉了一下,那绳子刺啦一下断成了两截。
奶奶掉在地上,半天才回过气来,摸到了那根绳子,仔细一看,只见上面断口齐齐整整的,像刀割的一般。奶奶忽然记起当年老尼姑送她一支银簪子,要她戴在身边,莫要离身,却是为了救她一命。奶奶当时百感交集,老尼姑一辈子只顾着念经,也不替人算命祈福,没想到却暗地里给她留了条后路,想到这里,也没了寻短的念头,便又悄悄地回了家。
听舅舅说起观音庙,我便突然想起了奶奶说的这段往事。破四旧的时候,舅舅也就三十来岁的年纪,还没入这一行。念黄经的时候特别忌口,是非莫提,恩怨莫提,愿想莫提,他这时候突然跟我说起这事,不知道是什么缘故。
舅舅也没管我在想什么,便继续说下去。拆观音庙的时候,可谓是全镇动员,连舅舅也去了。
当时那老尼姑还没死,也说不清多大岁数了,平常有人上香的时候,偶尔还能见着她。她在棚子里听见人声,便伸头出来望一眼,也不说话。有拿斋米斋饭给她的,煮熟的倒是吃了,生米却没动,估计自己也煮不了了。
舅舅自小受外公的熏陶,知道一点这方面的禁忌。大伙到了山脚的时候,他便装着拉肚子,在后面一通磨蹭,迟迟没上去。
老话说湿柴怕猛火,群情激奋之下,大伙也顾不上什么,呼啦啦一阵赶猎狗进山似地涌了上去。到了庙门口,先把山门打了下来,劈得稀烂,一把火烧了。烧了山门,大家心里有了底气,便冲进洞里要把那尼姑揪出来。
那老尼姑可能事先得了消息,这会早就没了踪影。大伙四下里找不到老尼姑,便把她住的那棚子给掀了下来。棚子里只有两个草垫子,几个瓷碗,几件旧衣服,其中一个罐子里还有半罐香油,别的什么都没有。
大伙商量了一下,一把火点了棚子,便又折返过来掀那佛像。那几尊佛像供了好些年头,看起来青黑青黑的,有些瘆人。大家心里本来就有些忐忑,这时都推脱着不肯上去。
来了这么一伙人,光打雷不下雨,那哪行。当中有个中年人叫做朱大常,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角色,他瞅见众人畏畏缩缩的,当场一撸袖子,发狠道:“咱们这么多人,怕它干什么,我先上去试试。”
他抄起铁锤,照着一尊小的石像就是一锤子。只听咣当一声,那石像从座上翻了下来,差点没砸到朱大常的脚。朱大常吓了一跳,闪到一边,再看那佛像,脑瓜子都裂成几块了。
众人一看朱大常没事,顿时来了胆气,纷纷涌上去一通乱砸。砸了一阵,小佛像都砸碎了,只有当中那尊较大的砸不动,不知是石质太过坚硬还是别的原因。这时大家都来了性子,哪还管那么多,有人找了根拴马的绳子来,捆住那大佛像,拖出洞门,几个翻转就掀下了山。
待到大家把洞里的大小石块都丢下山,这才要去找那滚下山的大佛像。众人沿着佛像滚落的痕迹一路找下去,到了山底的土坨子里,却不见了它的踪影。土坨子里就几块玉米地,老鼠跑过都能看得一清二楚,竟然凭空不见了那佛像,大家心里都起了个疙瘩,又装腔作势地找了一阵,便呼啦一阵做了鸟兽散。
舅舅过了命关,便在家里念起黄经来。黄经是最大的经,只有渡灾厄或者是还大愿的时候才念。黄经是晚上念,从半夜念到鸡叫三遍,一连要念七天。经坛摆在偏厢的楼上,舅舅怕我不忌口,所以也没让我上去。
念经的时候家里要斋戒,猪油肉类就不用想了,平时只吃点青菜豆腐什么的。办酒席剩下来的酒菜吃不上,就让邻居你家一点我家一点地拿了去,大部分还是给了二舅家。
我那时正是嘴馋的年龄,放着好吃的不能吃,那心里还不得像猫抓似地。吃了两天清汤白水菜,我馋的受不了,便偷偷跑到二舅家蹭点吃的。由于我不是本家人,在外面蹭点吃食,只要进门之前清净了口舌,也不妨事,舅舅看在眼里,也不去管我。
这段时间,舅舅突然跟我说起了破四旧的事。那时农村做这一行的还不少,但大部分一夜之间就被抄了底,经书,法器之类的一件也没能留下来,闹了个碗底朝天。外公一生只是看阴宅阳宅的,家里虽然顶着坛神,知道内情的人却不多,再加上他为人精明,早早地让舅舅将这套东西都藏了起来,最后才得免于难。
当时镇里还有座庙,叫观音庙,里面住着个老尼姑。尼姑庵,和尚庙,为什么这个也叫做庙,原因很简单,当时大部分人大字不识几个,也念不成个庵字,于是都叫做庙。反正里面供的都是菩萨,相差不会太远。
那尼姑是民国时期一个大户人家的姑娘,后来家道中落,家里人死的死,散的散,最后只剩下她一个人守着个破落门户。乱世当中,一个姑娘家孤零零地生活,那艰难苦楚可想而知。再说那姑娘天生就不是劳碌的命,眼巴巴看着家里快要揭不开锅了,便索性把仅剩的一点家当捐了出去,让人在半山腰的一个石洞里盖了个破庙,从此青灯古佛,聊度余生。
这期间肯定还有一段很漫长的故事,不过已经很少有人能数得出来,那尼姑也从没跟人提起过,大家也就不得而知了。那庙只有一个很高的漆木山门,里面是一个很大的空洞,洞口靠墙的地方供着几尊半人高的石佛像。洞的另一边用木头竹片搭了个小棚子,那尼姑平时就住在里面。
逢年过节的时候,很多人就去洞里上香,顺便给老尼姑送点糍粑香油什么的。我奶奶年轻的时候,家境比较好,就偶尔还给她送一袋米,一篮水豆腐,一罐茶油什么的上去。老尼姑常年吃着斋,加上也没晒什么太阳,脸色青灰青灰的,跟个死人的气色差不多。
老尼姑清净得很,平常人去上香的时候,她也不怎么搭理,你拜你的佛,我念我的经,两不相干。我奶奶去了几次,倒是能跟老尼姑说上几句,但说的都是家长里短,你要想问她来历,那是休想。
有一次,家里打黄豆,奶奶忽然想起那老尼姑,便用包袱装了好些黄豆给她送上去。老尼姑接了黄豆,跟奶奶唠叨几句,末了摸出个银簪子,递给奶奶说:“这是我还没出家的时候戴的,有好些年头了,一直没舍得丢,你要不嫌弃,就一直戴着,莫要离身。”
奶奶倒是不图她一个银子,推脱了几次,老尼姑一定要送她,便只好收下了。我祖上家境好着呢,奶奶嫁过来的时候,金的都戴不完,也没太在意那么一个银簪子,回到家里,往箱子里一放,慢慢地就忘记了。
文革抄家的时候,家里值钱的东西一囫囵交了公,那支银簪子也一同交了上去。当时批斗得厉害,奶奶受不了折磨,便在夜里寻了根绳子,偷偷跑到屋后的一棵板栗树上上了吊。就在她快要断气的时候,冥冥中突然看见个人,手里拿了个银簪子,往那麻绳上轻飘飘地划拉了一下,那绳子刺啦一下断成了两截。
奶奶掉在地上,半天才回过气来,摸到了那根绳子,仔细一看,只见上面断口齐齐整整的,像刀割的一般。奶奶忽然记起当年老尼姑送她一支银簪子,要她戴在身边,莫要离身,却是为了救她一命。奶奶当时百感交集,老尼姑一辈子只顾着念经,也不替人算命祈福,没想到却暗地里给她留了条后路,想到这里,也没了寻短的念头,便又悄悄地回了家。
听舅舅说起观音庙,我便突然想起了奶奶说的这段往事。破四旧的时候,舅舅也就三十来岁的年纪,还没入这一行。念黄经的时候特别忌口,是非莫提,恩怨莫提,愿想莫提,他这时候突然跟我说起这事,不知道是什么缘故。
舅舅也没管我在想什么,便继续说下去。拆观音庙的时候,可谓是全镇动员,连舅舅也去了。
当时那老尼姑还没死,也说不清多大岁数了,平常有人上香的时候,偶尔还能见着她。她在棚子里听见人声,便伸头出来望一眼,也不说话。有拿斋米斋饭给她的,煮熟的倒是吃了,生米却没动,估计自己也煮不了了。
舅舅自小受外公的熏陶,知道一点这方面的禁忌。大伙到了山脚的时候,他便装着拉肚子,在后面一通磨蹭,迟迟没上去。
老话说湿柴怕猛火,群情激奋之下,大伙也顾不上什么,呼啦啦一阵赶猎狗进山似地涌了上去。到了庙门口,先把山门打了下来,劈得稀烂,一把火烧了。烧了山门,大家心里有了底气,便冲进洞里要把那尼姑揪出来。
那老尼姑可能事先得了消息,这会早就没了踪影。大伙四下里找不到老尼姑,便把她住的那棚子给掀了下来。棚子里只有两个草垫子,几个瓷碗,几件旧衣服,其中一个罐子里还有半罐香油,别的什么都没有。
大伙商量了一下,一把火点了棚子,便又折返过来掀那佛像。那几尊佛像供了好些年头,看起来青黑青黑的,有些瘆人。大家心里本来就有些忐忑,这时都推脱着不肯上去。
来了这么一伙人,光打雷不下雨,那哪行。当中有个中年人叫做朱大常,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角色,他瞅见众人畏畏缩缩的,当场一撸袖子,发狠道:“咱们这么多人,怕它干什么,我先上去试试。”
他抄起铁锤,照着一尊小的石像就是一锤子。只听咣当一声,那石像从座上翻了下来,差点没砸到朱大常的脚。朱大常吓了一跳,闪到一边,再看那佛像,脑瓜子都裂成几块了。
众人一看朱大常没事,顿时来了胆气,纷纷涌上去一通乱砸。砸了一阵,小佛像都砸碎了,只有当中那尊较大的砸不动,不知是石质太过坚硬还是别的原因。这时大家都来了性子,哪还管那么多,有人找了根拴马的绳子来,捆住那大佛像,拖出洞门,几个翻转就掀下了山。
待到大家把洞里的大小石块都丢下山,这才要去找那滚下山的大佛像。众人沿着佛像滚落的痕迹一路找下去,到了山底的土坨子里,却不见了它的踪影。土坨子里就几块玉米地,老鼠跑过都能看得一清二楚,竟然凭空不见了那佛像,大家心里都起了个疙瘩,又装腔作势地找了一阵,便呼啦一阵做了鸟兽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