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古老的占卜术,共同谛听远古的声音

  师父来看看你。。。。
    。。。。小孩不是不算吗。。。
  --------------------------------------------
  是的,等成熟了生活阅历丰富了再指导才比较有实际意义,沟通也会和谐。你刚才的帖子看的很仔细,谢谢!
  大道无为,清净一真。
  六道众生,皆因妄成。
  缘妄造业,善恶攸分。
  因果不爽,毫厘分明。
  心念才动,业相已形。
  人虽不见,神鬼早明。
  勿谓暗室,果报难遁。
   ——《玉历宝钞》
  惟为恶则祸来,惟修善则福生。
  福生于清俭,德生于卑退;道生于安静,命生于和畅;患生于多欲,祸生于多贪;过生于轻慢,罪生于不仁。
  
  不用假虔诚,你那心眼中想得甚事;
  何须空祷告,我岂口头上能骗之人。
   ——靳泰交题安徽凤城城隍庙
  为大师注册的一个号,希望能得到大师回复
  -----------------------------------
  谢谢你为我注册了一个号!5669楼看了吗?祝你六时吉祥!
  在科学上已经发现,人在正向、积极的思考与负向、消极思考时所使用的神经系统居然是相反的,而且是互相拮抗的。也就是说,当一个人的思考是乐观、祥和、感激、快乐…时,人脑中的正向思考的神经系统会产生作用,而另一套负向思考的神经系统则不但不会产生作用,还被抑制住。相反的,当一个人心中充满了仇恨、悲伤、沮丧、恐惧、妒嫉……时,负向思考的神经系统会被激发而产生作用,但是在此同时,正向思考的神经系统却被完全抑制住了。
  而且在科学上,早已发现神经系统还有一个很特别的特征:神经细胞在活动时是利用电传导,并且喜欢走快捷方式,所以被活化次数多的神经细胞会比活化次数少的更容易被激活。说白了,就是“愈用愈发达,不用则退化”的现象。
  所以,一个愈乐观的人,因为看待周遭的事情总是以正面的态度;时常心存感激,对于不公或不平的事件,也都不放在心上或是认为上天会帮助……等等。可想而知,他正向思考的神经系统被活化的机率就比较高,而负面思考的神经系统却会因为不常使用而退化了。相反地,如果一个人都只看事情坏的一面,对待事物都是以挑剔、批判的态度面对,或是经常对环境感到怀疑、恐惧,那么,他的负向思考的神经系统就会变得很发达。同时,时间久了之后,要想激活他的正向思考的神经系统就相对的变得比较困难了。
  
  
  不矫柔造作和劝人向善的宗旨我很喜欢。
  ---------------------------------------------
  共勉!
  
  觉得是算卦娱乐是对帖子的肤浅认识;觉得是祸福查盘和风水调理法术处理是简单认识;觉得是劝人向善是对帖子的入门认识。你能这么真正的认识,真好!线上线下通过查盘查人的吉凶祸福使人明了善恶报应因果不失的道理,继而从风水调理,法术处理,印经放生,超度法事,建庙供养,弘法念佛等方面做祈福化解等而改善状况让人立体的切实的看到和感觉到因果不虚。过渡到后来大家都学会主动种福田,断恶因;化恶缘,结善缘,因而大家都有一个完美圆满的善果好报。如此,能够实现诸位祖师大德的宏愿,这是当下我们共同欣慰的事情。在这个时期或者说时代,也许只有使人真正的接受因果教育,明了因果报应,才更加有实际意义。
  
  在因果教育方面祖师印光大师是我们敬仰的近代大德。净空法师开示:
  
   印光大师示现在民国初年,他知道这个世间会有灾难,用什么方法来救?用佛法不行,佛法大家不相信,认为这是迷信,而且经典文字生涩,一般人不容易读诵。用儒家的这些大道理,来救度这个世间也来不及,儒家所谓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儒、佛虽好没有法子救急,所以他老人家采取,《太上感应篇》、《了凡四训》、《安士全书》,用这三样东西,来挽救我们现实的社会,非常有道理,真实智慧。这三样东西它的原理是什么?原理就是因果。在劫难来临的时候,大家对儒不相信、对佛不相信、对圣贤不相信,恣意所为,在这种状况之下,唯一能够还叫他听得进去的是「因果报应」,这是事实真相。
  
  所以他老人家一生极力提倡因果,提倡因果选择这三种书。这三种书我们展卷一看,我们自己本人,再看看周边这些人,这三种书里面所说的,哪几句你做到?哪几句你毁犯?我们仔细一观察,才发现许许多多的人,里面所讲的这一些罪行、业因几乎全都犯了,这还得了!多数人都犯了,那就造成共业所感,今天整个世界灾变。这个大灾变来临之前,我们现在要想把它消灭不容易,如果使它减缓一点、减轻一点,或者延后一点,说实在话还可以做得到。怎么作法?人心要觉悟、人心要回头。大家知道利害得失,我们真正能够舍弃自己的利益,要顾虑社会大众的利益,先要有这个意识、有这个理念,然后减缓自己的贪瞋痴慢,著重伦理道德,这个劫难就能够减缓,劫难就能够减轻,总在人心的转变。所以印祖用这个法药,来帮助我们度过现前的难关。
  
  王凤仪嘉言:
  一切事没有不是从因果中来的,逆事来,若能乐哈哈地受过去,认为是应该的,自然就了啦!若是受不了,心里含有怨气,这件事虽然过去,将来必有逆事重来,正因为受而未了的原故。
  
  第二次贴上来,谢谢大师。。 
    zhu jing ran(一、四、二声) 1975年生,女
      想问一问我的姻缘和工作方面的事,谢谢河山先生!!
  --------------------------------------------------------
  一个帐房的命,四年工作瓶颈,二次婚姻不顺。
  妙慧童女十问佛的故事,佛陀给出了我们真正修福修慧的圆满指导。生活中做佛学者多,做学佛者少;临渊羡鱼者多,退而结网者少,甚或亦有缘木求鱼之迷途不知返者;古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讲事不如讲理,道理明白了,依道而行,事情也就吉祥了。明理为“道”,依理为“德”,是为“道德”。游物以心能与此时广布宣讲,使法音广宣,功德无量!随喜赞叹!
  明天9月10号是教师节。感恩诸位老师!感恩本师释迦牟尼佛人天导师教化众生脱离苦海,走向光明解脱的彼岸!感恩孔孟先哲!教导我们孝悌之道仁义礼智信之学使我们成为守伦理讲道德的人!感恩老庄先师教导我们敛欲本分清净自正的大道至理!感恩我们的每位老师教授我们不同的文化知识圆满我们的人生!感恩十方法界所有的老师在不同方面帮助我们成长使我们精进!祝各位恩师幸福快乐!师德圆满!福慧无量!南无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
  净空法师关于“有庙无道,不能兴教”的开示:
  
   现代弘法不在寺庙,寺庙里面已经没有法子弘法了,现在弘法要用电视、要用网路。我们在这个地方讲经全世界人都看到,所以有缘人他能打开我们的频道,这就有缘,佛度有缘人;他不肯打开这个频道,没缘。我们现在自己有卫星,有卫星电视台二十四小时不中断,全世界都能看到,网际网路那更是畅通无阻。你只要有电脑,你收看我们的网址,也是二十四小时不中断的,这是这个时代的弘法方式,不在寺庙。所以有很多出家人对我非常不满意,我讲真话不讲假话。
  
    你看十方供养我的这些钱财,我绝对不会去盖个庙,为什么?盖个庙把这些钱都埋在土里头去了,都不起作用,这我对不起人。我在过去我就学印光老法师,印祖一生接受供养,全部都用在印经布施,所以他做了一个弘化社。在那个时代这个方式是最殊胜的,一生印经布施,修财供养,修法供养。这经书是法,法宝,送给别人看,印书要钱,所以这一举有两得,财法两种供养具足。他老人家一生干这个事情,我学他,所以一生不盖庙。
  
  骄慢
   释迦牟尼佛在鸠罗国说法的时候,途中遇到一个老妇人,名叫啖蔗乐,孤苦无依,给人做婢女,每天都要从井中汲水。佛陀让阿难向老妇人乞一点儿水。
   因为她曾于五百生中做过佛陀的母亲,所以在为佛端水的时候,禁不住把钵放到地上,上前拥抱佛陀。
   佛陀征得主人同意,让老妇人剃度出家,成为一名比丘尼。
   她很快就证得了阿罗汉果,在佛陀的弟子中被称为通经第一。
   老夫人能如此快地证道,而出家之前又如此贫贱,许多弟子都感到疑惑,于是就请教佛陀。
   佛陀开示说:“迦叶如来在世的时候,这位老妇人曾经出家修道,才智过人,这是她今生能很快成道的胜因。但她妄自尊大,常常讥讽长老们,因为这个恶缘,她今生生于贫贱之家。”
  
  逆来顺受,不是懦弱,
  是觉悟;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不是得过且过,
  是境界。
  人若真相信因果,就不会被眼前一时的得失利害而忧患介怀了。
  净空法师法语:懂得因果 你就一切都能够随顺,随顺是消业障.遇逆境、随恶缘、无嗔恚、 业障尽消.
  1.人性本善,所以经常看完劝导人向善的文章后也会去行善,可是一段时间后并未在自己身上发现什么变化,就会倒退,虽然我知道变化已经默默发生而不自知,但应该还是由于贪心,觉得变化不大不快而倒退,2.怎样才能保有那颗精进的心不倒退呢?
  3.给饿鬼道众生施食是否也可以消业障?
  -------------------------------------------------
  1,这第一个话题看起来似乎是投资和回报的问题,不象是行善未能坚持的问题。首先我们一起来明白一个概念: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最好参考中峰和尚关于“善.恶”的开示。“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则为真;利己者私,私则为假。又根心者真,袭迹者假;又无为而为者真,有为而为者假;皆当自考。”什么叫做“根心者真”?善是绝无他图的根源于自我本心的慈悲心利他心的善才是真善。什么叫做“袭迹者假”?不是从慈悲心不是从本性的善心出发而所做的善行是假善。“袭”是沿袭模仿,“迹”是像别人那样的行为。比如,张三养了几条狗是慈悲而收养的流浪狗,或是怕狗饿死冻死被人打死而收养,这就叫根心者真。李四养了几条狗是寂寞而养的宠物狗,或是养大了为卖为吃为斗架而收买,这就叫袭迹者假。“性本善”,这句话说着简单。有时候人迷惑颠倒了做起来便是“行表善”了,不是性相的本善而无为而为,而行是表面的表善有为而为。中峰和尚所言:“又无为而为者真,有为而为者假;皆当自考”非常值得我们认真的反省我们自己:我们觉悟到或者认识到“性本善”的“性”了吗?我们所行的善是性本善的善还是行表善的善呢?还可再看一遍8月21号11171楼内容。
  2,怎样才能保有那颗精进的心不倒退呢?
  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习惯的形成大致分三个阶段:第1阶段:1~7天左右。此阶段的特征是“刻意,不自然”。你需要十分刻意提醒自己改变,而你也会觉得有些不自然,不舒服。第2阶段:7~21天左右。不要放弃第一阶段的努力,继续重复,跨入第二阶段。此阶段的特征是:“刻意,自然”。你已经觉得比较自然,比较舒服了,但是一不留意,你还会回复到从前。因此,你还需要刻意提醒自己改变。第3阶段:21~90天左右。此阶段的特征是“不经意,自然”,其实这就是习惯。这一阶段被称为“习惯性的稳定期。一旦跨入此阶段,一个人已经完成了自我改造,这项习惯就已经成为他生命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会自然而然地不停地为人们“效劳”。
  倒退,说明一个人连90天都没有坚持到而已,连90天都不能坚持谈不上精进,顶多是激进罢了。坚持90天的话,自然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
  3,给饿鬼道众生施食是否也可以消业障?可以,要回向。
  祝您六时吉祥!共勉!
  
  另有一疑问,佛门中常说是师傅找徒弟,机缘到了师傅自会出现
  ---------------------------------------------------
  先听听常觉法师关于老师找学生和学生找老师的开示吧:
  
   一个好的学生,必然会去寻找他的老师。所以古代才有负笈千里,立雪程门的佳话。但是,一个好的老师,也必然会寻找他的学生,所以我们的历代祖师才有衣钵真传,才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负笈千里万里,玄奘大师是一位典范,他历经千难万险去到古印度的那兰陀寺,找到了他的老师戒贤三藏。离开那烂陀寺之后,他又寻找到了般若跋陀罗、胜军居士等著名学者,从其学习。当他再回那烂陀寺时,他的恩师戒贤就要请他为全寺数千僧众主讲《摄大乘论》和《唯识抉择》了。这是寻师的好榜样。菩提达摩来到大乘气象的中国,在嵩山面壁九年。干甚么?就为了等一个人。等,就是找。等一个人就是找一个人。等到了,也就是找到了。这个人,就是他要找的学生神光。经过老师观察、栽培、印可,所以才把神光改名慧可,传其心印,成为禅宗二祖。这是寻找学生的好榜样。
    那么,称为东土初祖、西天二十八祖的菩提达摩,又是谁发现,谁寻找到的呢?这里有一则动人的故事,我认为这也是寻找学生的好榜样。
    禅宗西天二十七祖般若多罗为了寻找他的学生,这一天行化来到南天竺国。他受到国主香至王的接见。原来,香至王是一位佛弟子,崇信佛教,恭敬三宝,因此,以最高国宾礼节,供养般若多罗。还从王宫中挑选出一颗最为珍贵的无价“赤珍珠”施舍给般若多罗尊者。
    可是,般若多罗来到南天竺国的真正目的,是在寻找另一颗真正的“宝珠”——他的学生、他的传人、他的第二十八代付法者。
    香至王有三个儿子,当时都在场。般若多罗举起手中的珍贵宝珠,问这三位王子:“此珠圆明,有能及否?”这样一颗晶莹圆润、光明圆满的无价之珠,世上还有能比得上它,或者还有甚么能超过它的吗?
    大王子、二王子抢先回答:“此珠七宝中尊,固无逾也。非尊者道力,孰能受之?”香至王对自己两个儿子的回答一定很满意。七宝是佛经中经常提到的比喻,即金、银、琉璃、珍珠、玛瑙、砗磲、珊瑚七种宝物。这颗赤珍珠,应是七宝中最为珍贵难得之物了。当然,世上也就再没有比这更宝贵的了。这说明香至王的布施至诚,价值无可估量。假如不是您老人家德高道深,还有谁能接受这样崇高的供养呢?话说得不错,既有礼貌,又突出了父王的隆情盛意。然而,这个回答,恰恰答非所问,文不对题。
    最小的王子达摩从两个哥哥的身后站出来回答了:
    “此是世宝,未足为上。于诸宝中,法宝为上。
     此是世光,未足为上。于诸光中,智光为上。
     此是世明,未足为上。于诸明中,心明为上。”……
   西天二十七祖般若多罗所要寻找的学生,终于出现了,找到了。这个答案的非凡卓识,我想大家都会首肯的吧。
  
  莲池大师是净土宗第八代的祖师,传记上记载,他出家没多久,便去参访高僧遍融禅师。他三步一拜,非常地虔诚,拜到老和尚座下。老和尚给他说什么法使他开悟?老和尚告诉他:“你年轻人不错,记住,这一生不要被名闻利养害了!”他就在这一句话上悟入。 当时在座的人,听了之后都笑笑,他们以为有这么虔诚的人来,老和尚一定给他说妙法,哪里晓得只是老生常谈。那么多人同时听,都得不到受用,只有他得受用,这就是古人所说:“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那些人同样在听,为什么得不到受用?没有诚敬心、没有恭敬心,虽然听了,不得受用。
  
  在佛法求学上净空法师说:师资之道没有别的,就是诚敬。《文钞》里记载,有人问印光法师:“学佛有没有秘诀,能够教我们一下就得到?”印光大师说:“有,诚敬二字。”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