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古老的占卜术,共同谛听远古的声音

  《金刚经》助印善款到此先打住(不能再迟迟等了,下次再印此经时,再助印吧,必须开印了),再助印者,其善款将用在《药师经》的印刷或《感应篇》的印刷上。特此说明。
  祝大家节日愉快!
  这两天比较忙一点,没时间上网罢了。
  1,老师,谷物,蔬菜不是生命?吃他们不是杀生?什么是生呢
  2,看善男信女,求佛烧香,只为别人好?合理的自私不是社会,生产力进步的动力?比如激励制度等,莫不是利用人的利己动机呀?毕竟不是大同社会呀?老师怎么看?
  ..............................................................
  1,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谷物蔬菜草木等是无情生命。和动物有情生命还有不一样的地方。菩萨,即菩提萨埵,意思就是觉悟了的有情,自觉而觉他,都是觉悟有情众生而言。一般说的杀生是指杀有情众生而言。
  2,有的激励是飙贪,就像有的耍酷是耍嗔,其实都是痴的表现。我的看法就是,不断贪嗔痴自然不断轮回。今生你借他贪的动机,来世他再利用你贪的动机便是。也很公平。尔虞,则我诈,也很公平。但不圆满。唯有戒定慧,谁修谁知道。
  这久不知怎么回事,越看越烦躁,感觉不对了
  ............
  说说,一起探讨。
  另外助印《药师佛》是什么时候?
  .....................................
  现在。《金刚经》已经在印刷厂印刷了,等着印刷厂送来和大家见面。《药师本愿功德经》正在准备阶段。
  没见过佛,没见过西方极乐世界,人却信佛;
  同理,
  没见过鬼,没见过地狱神鬼世界,人却不信;
  妄也,这就叫:
  不见棺材不掉泪。
  修行人中,上等福,有修有证;下等福,有修无证;
  平凡人是,无修无证,余荫大者:
  无修 但 有证(因非此世修,所以看起来像无修而有证似的)。
  做人有做人的规矩,做事有做事的原则,所以:
  同时,优秀的爸妈也像僧人一样,
  做人做事上面,
  守最基本的做人规矩,
  讲最易懂的为人故事,
  做最基础的处事示范。
  。。。。。。
  
  因为“僧”是“戒律”的代表。
  1,为何我们现在的国家整体道德沦丧,越滑越远?
  。。。。。。。。。。。
  《弟子规》言:“道人善 即是善 人之知 愈思勉 扬人恶 即是恶 疾之甚 祸且作”。如果我们不能够去改观匡正坏的恶的,我们就大力去宣扬好的善的,弘扬善的风气。这样就不会加速败坏整体道德沦丧的速度和程度,使道德沦丧越滑越远,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更多人弃恶从善。人生不如意者十有八九,要做个有智慧的生活者----只在乎另外的一二即是。我自己心态调整好了,我生活的世界就没有不好的了,试着来理解这句话。
  2,一桩桩,一幕幕的丑行,无止境的贪婪,当权者肆无忌惮的搜刮,越是底层民众越被压榨得油枯灯尽,没有任何权利,困苦而卑微地苟活着。当我在佛法中寻得一线光明时,一转身,却又陷入人世的泥潭!
  。。。。。。。。。。。
  其实这句话也把自己无止境的嗔恨表露无遗,“在佛法中寻得一线光明时。。。”,佛法中的三世因果,再看一遍,我们就对“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这句话更深刻的理解了。佛陀教育的任何一部经都只教育我们先修自己。正己方可化人。
  1,我们想用道德约束自己,却为什么不如别人用契约关系来约束彼此有效?
  ............................
  道德永远无法约束人,只是引导而已。在佛法里还有戒律呢,就像生活中有法律一样,律法约束和道德引导没有矛盾。
  2,“大力弘扬”“加强…建设”从不停止地宣传,效果在哪?
  ............................
  因为说道不如做到,空有口号的宣传自然没有特别大的意义。空口号的宣传如同没有以身作则的榜样示范而空谈道德一个概念。
  3,何以国外的制度得以使人生存得有尊严,我们国家就如此畸形?
  ...........................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孟子曰:“位卑而言高,罪也”;孔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我不知道国外的情形,也不是政界人物,讨论国家畸形的话,还是和国家相关部门讨论为好,我不懂政治也不谈政治。一起讨论人性,共同交流学习做人进步还可以。六祖惠能大师说:人有南北,佛法哪分南北?!修行好了,国外国内一个样,修行不好,到哪里哪里都畸形。
  老故事了:
  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
   某人来到一个村庄前,向路旁的一位老人打听:前面那个村庄好吗?
   老人没有回答,却反问他:你来的那个村庄好吗?如果你觉得你原来那个村庄好,那么前面的村庄就好;如果你觉得你原来那个村庄不好,那么前面的村庄就不好。
   “下一个村庄”在生活中可能就是我们的下一个日子,下一个他(她),下一个。。。
   它们会好吗?
   这跟“村庄”本身没有太大关系,跟什么有关系?
  
  有效思考问题的前提是学会如何思考,学习的前一堂课是学习如何学习。只讨论具体事情解决具体事情,不轻易给某种现象和事物下定义,而不夸夸其谈言之无物,叫做实事求是。多办实事儿,从我做起。
  荤要包括韭菜、葱、蒜、洋葱、藠头这些植物,许多现实经验表明这些植物对人身体大有好处,比如蒜可以增加抵抗力杀菌什么的,为什么佛不允许修行的人食用这些?
  ...........
  此类辛辣食物只是容易让人兴奋,甚至有的还有催情作用,对于禅定不太合适,所以佛家弟子以及修行人适当避免这些而已。
  再问日本人不信佛吗?
  ................
  日本的佛弟子是不侵略中国的,士兵分中国的或者日本的,但,信仰则无国界。
  再讲一个故事:
  一日,佛陀问目连尊者说:「如果你的敌人怒目冲冠,来势汹汹,情势已迫在眉梢,你会如何自处?」
  尊者回答说:「我有广大神通,即使是高耸的须弥山都能超越,所以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无需担忧。如果敌人从东方来,我就往西方去;若是从北方来,我便往南方飞。如此一来,敌人怎奈何得了我?」佛陀告诉尊者:「不论是罪或福,业力因缘是无法逃避的,善恶到头终有报!纵使拥有神通,依然逃不出因缘果报的轨则。」
  我觉得智慧的增加在于学习和探讨,和智者交往以及自己的思考。如果只是印刷就能增加智慧,其中奥妙我并不清楚。我最喜欢推荐书给人看,或者喜欢让人推荐给我看
  。。。。。。。。。。。。。。。。。。。。。。。。
  我觉得智慧的大小在于天生和环境,有智慧基因以及自己的天性。如果只是学习就能增加智慧,其中奥妙我并不清楚。。。。。假如有一个人这么和你说,你如何想呢?
  有人说事业的成功在于智慧,有人说在于机会,有人说在于命,有人说在于选择,有人说在于勤奋,有人说。。。。。。。你如何想?
  。。。。
  因果律而已。机缘到了,自然就认识到了。其中的奥妙还不清楚,只是说明机缘未到罢了。就好像有人认为智慧大小深浅,以及有无智慧是天生的,而没有去学习,所以他不可以理解学习能让人智慧。谁学谁知道。当学习成为本能时,不学而学,当善成为本能时,不善而善,当觉悟到一定时刻时自觉而觉他。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理解了这句话时,也就会理解无为而无所不为了。
  印书只是弘法的一个手段而已,自觉时自会想到觉他,自己真觉悟时自然会想到帮助别人也觉悟,此时便不为而为了。就像你喜欢推荐书给别人看,便是书让你觉悟了,所以你想帮助别人觉悟,希望别人推荐书给你看,便是想要自己觉悟。印书给人看,和推荐书给人看,本质是一样的。
  说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了,那就要说《金刚经》。《金刚经》印好后,十分受大家喜欢,四捆书共两千多本,一天时间,便被大家请走半捆多。现在把照片发上来。大家先在这里看一眼,明天就开始安排寄书。
  
  为什么发图片,显示网页错误发不上来呢?
  好像现在可以发了。

  再来两张

  这是封底和封面,印刷前的设计稿和印刷出来后的实际拍摄。

  所有这两天请经书的短消息,我已都看到了,会安排人给大家寄的。争取尽早的再把《琉璃世界药师本愿功德经》印刷出来和大家见面。共勉!南无消灾延寿药师佛!
  
  药师如来
  
    要了解药师法门之殊胜,我们有必要明白“五浊恶世”的概念。“五浊”是“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与“命浊”共五种末法时代的现象。“劫浊”指末法中天灾人祸频生,仿佛大自然之定律变得大乱似的;“见浊”指在末法中,与正法相违矛盾之邪见充斥世间;“烦恼浊”是指末法中之众生贪嗔痴极重而增长;“众生浊”是指末法中之众生不信因果善恶、不忠不孝等普遍现象;“命浊”是说末法期中众生横死、短命、夭寿之现象多见,这是因为众生之不善共业所致。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正是佛陀所说的末法时代及五浊恶世,以上五种现象举目皆是。   药师七佛曾经发大弘誓要利益五浊恶世中之苦难众生。七位如来共发四十四本誓。由于佛陀不会作妄言,故应着他们的誓愿,在末法时代中的我们最宜依止药师七佛了。   药师七佛分别为:东方琉璃世界药师如来、法海雷音如来、无忧最胜吉祥如来、金色宝光妙行成就如来、宝月庄严光音自在如来、法海胜慧游戏神通如来及善名称吉祥王如来,各有其庄严佛土,以药师佛为首共称“药师光王七佛”,但亦有把开示此七佛法门之本师释迦如来加入而尊为“药师八佛”的叫法。   七佛之弘深本愿不可尽言,他们对救度五浊恶世中之末法众生是最有能力与因缘的。最重要的是,佛陀释迦牟尼是特别为了我们这个世代的众生而开示药师七佛法门的。 这个药师法门是藏传佛教中最为尊崇的一个法门。常常有人以为藏传佛教就是“密宗”。依分类来说,西藏盛行的药师法门实际上属藏传佛教的显宗法门中之一个,足证藏传佛教绝非就等于“密宗”! 很多人知道殊胜的阿弥陀佛西方极乐净土,却对这个同样殊胜的药师如来东方琉璃净土不太了解。
    当前,修弥陀法门,念“阿弥陀佛”的信众很多。而同是净土的药师法门修者极少,有的佛教信众甚至从未听过“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圣号,真是佛教之悲。本师释迦牟尼佛大慈大悲,晚年讲《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反复阐明像法、末法时期的诸多问题。更让人痛心的是个别修弥陀法门的人就有抵触药师法门的现象,既不知药师本愿,也不知广博多闻,更不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需的福德资粮与智慧资粮。当代高僧弘一法师(李叔同,写“长亭外,古道边”那首歌的才子)、印光法师慈悲为怀,为药师经版留下的文字,足以看出两位大德对药师经的推崇。
     一、弘一法师当年答佛学书局的一封信:承前惠书,谓今药师如来圣诞,才疑别刊行专号撰文以为提倡,近多忙碌未暇撰文,谨拙见如下,以备参考焉,余自信佛法以来,专宗弥陀净土法门,专宗弥陀净土法门,但亦当讲《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讲此经时所最注意者三事:一若犯戒者,闻药师名号已还得清净。二若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而未定者,得闻药师名号。三现生种种厄难悉得消除。故亦劝诸缁素应读诵药师功德经,并执持药师名号,而于求生东方净土琉璃世界之文,未极详释,谓为别被一机也。今者佛学书局诸贤,欲弘扬药师圣典,提倡求生东方胜愿,大心甚可钦佩,但依拙见,唯可普劝众生诵经,持名,至于求生何处,宜任其自然亦可发心诵药师经并持名号,而与本愿无违。因经中谓求生极乐者,命终有八大菩萨示路,又东晋译本云,若欲得生兜率天上见弥勒者,亦当礼敬药师琉璃光佛。
    二、印光法师(净土法门的第十三祖师)《药师如来本愿经重刻跋》
     佛与众生心体是一,而心之相用则天渊悬殊,由相用悬殊故,其所受用者,亦复天渊悬殊也。   佛则唯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渡脱众生为怀,了无人我彼此之心,纵度尽一切众生,亦不见能度所度之相,故得福慧具足。为世间尊,众生则唯以自私自利为事,虽父母兄弟之亲,尚不能无彼此之相,况旁人世人乎哉!故其所感业报,或生贫穷下贱或堕三途恶道,即令戒善禅定自修得生人天乐处,但以无大悲心,不能直契菩提。以致福报一尽,仍复堕落,可不哀哉。   是则唯欲利人者,正成就其自利,而唯欲自利者,乃适所以自害也,药师如来本愿经者,乃我释迦世尊,愍念此界一切罪苦众生,为说药师如来因中果上,利生之事实,为究竟离苦得乐之无上妙法也。   众生果能发慈悲喜舍之大菩提心,受持此经此咒及此佛名号,推其功效,尚可以豁破无明,圆成佛道,况其余种种果位,种种福乐乎哉,然在佛心固欲以无上觉道,全体授与一切众生,而众生智有浅深,固不得不随其所乐,令彼所求各各如愿也。   须知药师一经及与佛号,并其神咒,即释迦药师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凡至诚受持者,即是以佛庄严而自庄严也。   故玉琳琇国师常持此经,及此佛号,以是禅教律净之总持法门。故受持者或生净琉璃世界或生极乐世界,待至豁破凡情,圆成圣智,则直契寂光,东西俱泯,而复东西历然。随愿往生,则与弥陀、药师同归秘藏,是名诸佛甚深行处。
    药师与弥陀两大法门,在释迦佛法中应该平衡发展才对,药师法门是重于现生的消灾延寿的,释尊把这延生法门,付之于药师如来;净土法门是重于将来度亡往生的,释尊把这法门付之于西方的弥陀如来。这两大法门是佛法大宗,如果弘法的法师不分东西,同时弘扬,并驾齐驱,则学佛之人,延生度亡,各有所托,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成,这是最好不过的。可是大家多知道有弥陀法门,求生净土,很少人知道有药师法门,能够延寿长生,这是什么原因呢?大概是中国佛法在晚唐的时候,经过三武一宗的毁法,天台贤首性相各宗经论皆被摧毁,唯禅宗不立文字,不用经典,山林水边,皆可做其功夫,故唯禅宗流盛,其他显教各种法门,皆告衰微。到了宋朝,宗匠不多,禅宗亦渐走下坡,而念佛法门,有起而代之之势。一句弥陀,天下披靡,所以净土法门独盛,人皆偏于念佛往生,送死度亡;致使消灾增福,现生可以随愿所求的药师法门,反而隐晦不扬,好似全部佛法,就只有净土法门全权代表,其他法门都一落千丈了!   到了清朝,有位玉琳国师出现,他阅大藏经,发见《药师经》,觉到药师佛所发的十二大愿,多是注重福利现世众生,繁荣现实社会。他觉得这个法门很合时代潮流,对偏重弥陀法门来讲,是有补偏救弊的作用,他就出来提倡,且替《药师经》流通本做了一篇很好的序文,里面有两句动人的诗句说:‘人间亦有扬州鹤,但泛如来功德船’。他对于这部经可谓推重备至。   在他两句诗中,还有一点意义要说明:从前有四个友人闲谈自己的爱好;一个爱有钱十万,享受富贵生活;一个爱去扬州玩耍,觉得扬州是人间天堂;一个爱骑鹤上天云游四海;另一个则很坦白,亦很漂亮,他要爱钱、爱去扬州、亦爱骑鹤去扬州。正所谓‘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样样都要得到如愿以偿。现在玉琳国师的诗意,就在你们只要誧《药师经》,照《药师经》修行,游泛药师如来的功德法船,人间什么富贵都可以求得,“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更无问题了。   又玉琳国师对于弘扬这《药师经》的因缘,还有好多好多。相传玉琳前世为僧,相貌奇丑。有相府千金之女布施财物,来寺分派众僧,分至此丑僧之前,心惊憎厌,不分给他。僧有感触,专礼药师佛,愿求来世相貌美丽,不使人家讨厌。结果转世为玉琳,相貌美丽、英俊非凡;而那位相府千金,因斋僧布施,转世仍为千金小姐,追求玉琳,费尽心机,不得所愿,生起相思病来,奄奄一息,几乎呜呼,未曾哀哉。后因相府邀
  后因相府邀请,玉琳收她为徒,教她打佛七,不敷脂粉,一心用功,睡不足,食不够,不断地坐香和跑香,七天之后,她的样子不是夜叉,亦成丑鬼。玉琳叫她对镜看看,你的美丽在那里?小姐见到镜中丑样,顿悟人生如幻,一切无常。后来亦发心学佛,不贪人间富贵,骑鹤上天,而是归心净土,神游净域了。
  《道德经》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
  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个人吃饭个人饱,个人生死个人了。无论问题出在哪里,无非是因果罢了。他赌博嫖娼,因果罢了;那么他身边的人之所以会不得不受他所累而无尽烦恼不得解脱,不是冤家不聚头,则也是他身边人的果报罢了。真正圆满的解决办法是:功德回向。
  所以,对于婚姻,假如有一个改嫁几次而无归宿的寡妇来问:为何我所找的老公不是病死就是车祸,要么爱酗酒打人,要么久出不归依然受爱别离的苦?就是把这所有的老公都看一遍因果,查明第一任为何病死,第二任为何车祸,第三任为何酗酒打老婆。。。也不如此人能认识到自己不能有圆满的爱情,皆因自己上世种因,今生果报所致而心生忏悔,发忏悔心是觉悟的开始,这样根本究竟。这就是“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所谓人贵在有自知之明,与其知彼何若自知?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