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倒插竹在广州,这倒插竹在四川,风马牛不相及,师傅不明白马魁怎么会扯到这上面去,便继续听马魁扯。
马魁早来师傅几天,没闲着。天天就在这山包之间转悠,据马魁的分析说这个地方原本就不是交通要道,算得上是蛮荒之地,陵埋在这里便有问题,更有问题的是这个陵。
按说能搞成二十八宿的陵绝对不是普通人能享受的待遇,而且需要开山建陵,工程浩大,这脉也不是一般人能用上的龙脉。马魁猜测着陵中人起码也是个王级别的人,能开山建陵的纵观历史也就是唐和明,按照当时的葬礼来说,这陵前起码有个神道,有石象生、石望柱、风水池,但是马魁走遍了整个棋盘山也没发现。
修建陵需要数年的光阴,所以墓前应该是有各种生活痕迹,比如铺就的石路或者房屋遗址,马魁怎么也找不着,越发怀疑起来。
倒插竹村的人都姓王,马魁捡了半天舌头也没有这陵的蛛丝马迹,倒是对这个插竹村的村名有所了解,这倒插竹和广州的倒插竹并不一样。
倒插竹这个村子由来已久,连村子里最老的人也说不出来是多久,早年间是有族谱的,最后被走火给烧了,那老人只记得是剑南道的时候这里就有人居住了。
剑南道是唐初贞观十道中的其中一道,也就大约是今天的四川地区,剑南道总共三十五郡二州。
据说当时这个村子不叫倒插竹,这棋盘山也没有竹子。在某一天,有一个行脚商人来到这里,一行有好几个人,用骡马拖着货来到这里,贩卖盐和针线头脑类的家庭必备品。
当时的村子相当穷,穷的叮当响,靠天吃饭,时常混不饱肚子。那行脚商人看这村子如此困苦,就把别处找来的一颗倒插竹(竹子种类,竹节处时有凸异之状,很适合老年人作手杖用。)随手插在了一个山包上,说竹子若活了,村民就砍竹做些竹家伙什赚钱,若不活那就是天意。
听完马魁的讲述,师傅就纳闷,这马魁净说些扯淡的事情,正事是一件没说。转眼一想,显然师傅没给他好脸色,诚心卖弄,便想出言制止。
那马魁相当有眼力见,看见师傅脸色不好,也不扯淡了,而是话锋一转问师傅:你可知道那行脚商人为什么这样做?
原来那行脚商人也是个盗墓贼,这随手一插可不简单,那行脚商人的风水造诣相当高,早就看出来了这里有个大穴,但是却不敢乱来,所以就佯装插竹,虚是做善事,实为做记号。谁知道无心插柳柳成荫,那竹子活起来不说,长的叫一个好,经过这么多年的演变就成了今天这样,绿竹遍地。当地人还为了纪念这个行脚商人,将村名改成了倒插竹。
师傅听完,问马魁那陵不是已经被盗过了?
马魁摇了摇头说这不一定,能开山建陵,不说陵中机关,光那陵壁就不容易进入,这陵不树不立,本意就是不让人发现在哪里,所以陵门肯定有玄机,而且陵中更有玄机。
师傅呵呵的笑,说马先生你既然懂得这么多,还需要我这个老不死的做什么。听说你们盗墓本事了得,问土辨代、听雷闻型,下铲知门,如今又有炸药雷管,何愁找不到这陵。
马魁笑的很尴尬:不瞒你说,这老人家是怕坏了陵的风水,所以高科技是指望不上了,只能靠本事了。祖师爷传下来的本事早已经掉了八成,我除了还知道一些机关构造,其他的听风辨穴的本事对这种高人所布的陵是一点办法也没有,还仰仗您呐。
吃过提供的晚饭,师傅找来一张大白纸,对照着刚绘制的军用地图将一个个的山包给标注出来,想从那二十八宿中找出点玄机来。
那山包有好几百个,大小高度和距离都差不多,根本无法找出有用的信息来,二十八星宿可以变着花样的存在在这棋盘山中几百次。看的师傅头疼,只得睡觉,那床上用品是新的,床却是旧的,也不知道是虱子还是什么,咬的师傅睡不着,便起来抽烟。
冬月的天相当冷,师傅一支烟没抽完冻得只哆嗦,天上一颗星星都没有,乌云密布,四川多雨水,说不定还要下雪来。
老年人瞌睡少,师傅就在农家厨房里找了些柴火,在灶头烧起来取暖,下半夜那风刮的紧,木门被吹的框框响,师傅起身用柴火去抵门就发现外面下起了鹅毛大雪。
第二天师傅起床,就发现地面全是雪,半尺长的凝条子掉在房檐上,屋外的树木竹子上厚厚的一层雪,放眼望去,山包全是银装素裹,特别漂亮。
吃过早饭,师傅和马魁穿着绿皮大衣走在道上,大有特别吩咐一个战士扶着师傅。三人深一脚浅一脚的走到山上,裤腿都打湿了半截。
太阳刚刚升起,泛着黄光造在雪山,半空中飘着一团团雾气,别有一般风景。师傅和马魁二人却没有心情去赏雪找诗意。按照马魁自认为大不敬的话就是老爷子多久死都不知道,这要是那边先给死了,这边还没搞定,可闹了大笑话。
温度渐渐升起,半空的雾气渐渐散去,整个棋盘山的空气相当的好,一眼能看到很远,师傅皱着一张苦瓜脸,想早点搞定着破事,都老的快走不动了,还来受着罪。
风水分为真假风水,这里的假风水并不是传统意义中的假,假风水是指一个风水穴位的势、向、脉,势指的是山水的走势,比如风水名词内阳,就是指墓穴前面平坦开阔,水聚交流,根据水的流向和距离穴的位置又分为小内阳、大内阳,一座山有山的山势,一条河也有一条河的走势;向一般指二十四路,分别为二十四路,分别为:子、丑、寅、卯。。。。。。也就是在罗盘上看见的二十四向;而脉就是指山脉:爰从重浊凝于于地,便有高低势。势来起伏是行,前贤呼作龙。又比如龙穴、砂头等风水术语,就是将穴位的走势成为脉,脉向也就是穴向。穴位一般离不开势和向,从古至今随便挖坑埋人的很少,一般都是穷的只剩下条席子裹身的悲惨人物,大多人但凡有几个大子都会请点先生看看势和向,穷人没钱看穴,只求不犯煞便可。在风水行当中这些被称为假风水,起码百分之九十的风水先生也只能看假风水,能把假风水看透彻,已经算是半个大师级人物了。
真风水指的是那些看不见的东西,比如:大小运、理气、祖山等一些列名词。一甲子是六十年,风水术称为为一元,一元六十年为大运,一元之中分为三小运,也就是二十年一小运,这是“气”的向,“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根据时间来推断这甲子中的运气来断风水穴,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
理气这个名词看起来和气有关,实际没有关系,理气用罗盘定空间方位阴阳,并取八卦五行,飞星翻布定生剜吉凶,亦即通过年运与宅、墓的坐向推算主人命运的时空因素,占测最佳选择。理气之法依据《周易》的原理以八卦,十二支,天星,五行为四大网,论山川形势。更有理气大师并不用罗盘,而是用九宫飞星推算就能理气。
祖山是指风水起脉的源头称为祖山,有经验的人可从河流的起源来寻找,也可从地图的标高来判断祖山,《撼龙经》说:“寻龙望气先寻脉,云雾多生是龙脊,春夏之交与二分,夜向云霓生处觅;云霓先生绝高顶,此是龙楼宝殿定,大脊微微云自生,雾气如多反难证。先寻雾气识正龙,望枝龙观远应,因就正龙行处,认取破禄中间行……”。这便是所谓的寻龙诀。寻找祖山来根据祖山分下的太祖山、少祖山、列祖山、枝干来形成所谓的龙格,从这个格中去寻找一个最能藏风聚气的点,也就是穴。
眼前这棋盘山,跟本没办法用所谓的真假风水去寻找,几百个山包的走势都是一样,都在这个龙格的点上,可以肯定的就是这二十八星宿中二十七颗都是虚晃一枪,唯一有一个山包是真正的藏风聚气所在,其余的山包全是障眼法,当年能在这里定穴的人都是皇家御用匠人,手段通天,留到今天依旧是个难题。
师傅板着指头在算那二十八宿中有那几宿配的上这个格局,二十八宿中有凶有吉,如箕水豹(二十八宿之一,位青龙第七星) 就是风象,多凶兆。
算来算去,未有青龙中的亢金龙、氐土貉,白虎中的娄金狗、觜火猴,玄武中的斗木獬、虚日鼠,总共六颗可以配上这个格局,还得看是埋的什么人,如果是帝王,那么这六颗星就只有亢金龙、虚日鼠能配的上,问题是又不知道到底是谁埋在这里,让师傅头都大了。
想了半点也没个思路,师傅的一张脸更皱成了一团,抬起头就看见马魁在看远方的雪景,师傅望过去,就看见那地上的雪慢慢的化成了雾,慢慢的往上飘。师傅一拍大腿根,大喊一声有了!
马魁被师傅吓了一跳,看见师傅面露喜色,连忙问师傅是不是找到了?
师傅让身边的士兵连忙去把大有叫上来,那士兵一溜下了山。师傅对马魁说:多亏了这场雪,没有这场雪咱们还真不知道怎么办。
马魁耳朵都听大了,没明白什么情况,双眼盯着师傅。
师傅问马魁道:广川王刘去你自然知道。
马魁点了点头,说:这可是中国最牛的盗墓者,河北一代的墓在当时没有一座他没有光顾过。
师傅有问马魁说:刘向之约,融雪问墓的故事你知道不?
那师傅当年看的书路子野,能让他感兴趣的大多都是野史杂谈,马魁又哪里知道,便问师傅。
师傅也不知道是那个书上记录过这么一件事,话说那广川王刘去是汉景帝的曾孙字,从小学的一身好文采,手谈击剑无一不通,算的上是个能文能武的高手,偏偏生性残暴,爱好虐待别人又喜淫欢。因为当时汉朝已经不再强盛,他又是皇族,仗着身份在自己的辖区里横行霸道,这也算了,偏偏那刘去有个副业,就是盗墓。
在他的封地你有很多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墓群,他的喜好就是一一挖掘看看里面是什么样子,据传他挖过的古墓多的无法统计,大名鼎鼎的魏襄王、晋灵公都被他糟蹋过。他挖了别人坟就算了,还到处炫耀,没事就和别人摆些他挖墓的事。
有一次他和刘向就谈到他盗墓的“光彩”过程,这次谈话被记录在太平广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翻翻。谈完话,刘去就炫耀自己的能力,说封内只要自己愿意,没有找不到的坟,进不去的墓。那刘向就和刘去开玩笑,说有一座墓你就找不到。
有一次刘向路过刘去封地,在当地碰上了一家人出殡,那棺材四坠,戴孝之人在孝布下的衣服皆华贵,显然是一家财主。刘向结交广,便想问问是不是认识之人去世,自己也好祭奠一番,一问是个叫白公的人去死,和刘向无结交,刘向是读书人,遇上了就下马跟着那出殡的人走,想要祭奠一番,凡事死者为大嘛。
走到地头发现那墓的位置在一片平坦的大荒地中,墓穴不树不立,埋下去就以秦砖封顶,然后铺平泥土,别说封土堆,连个墓碑都没有。
刘向祭奠后,就走了。如今碰上刘去,便诚心戏弄刘去,让刘去去找那白公的墓,心中想那墓表面没有任何标志,看你怎么找。
话说这刘向也是怪,让刘去去挖别人家祖坟。那刘去得了个大概地址就去找那墓,那地址就叫大荒地,里面全是一片一片的芦苇,方圆好多公里都是平地,原来是一片芦苇荡,后来水干了,成为荒地。
晃眼望去全是芦苇,刘去也傻眼了,这怎么找?偏偏刘去是个不服输的主,既然刘向说了,他就一定要找到白公的墓。
一连好几个月,刘去吃饱了饭就去琢磨那白公墓,时不时的往那大荒地跑,就想看出点端倪来,有天下大雪,刘去和一群仆役骑着马来到了这大荒地,冬天那芦苇都干枯了,倒在地上,整个大荒地全是雪。
那赌约已经过去了半年,刘去依旧没找到白公的墓,急的他抽马在那荒地狂奔。跑着跑着刘去就发现情况不对,为什么那大荒地每块地都还有学盖着?偏偏中间一坨地的雪就已经化了呢?刘去觉得奇怪,就让人给挖那化了雪的地,结果没挖三尺深,就挖到了秦砖顶的地宫。
当时的风水玄学术是国术,没有物理化学等科教,刘去只以为是得了神助,天降吉兆。今天看来那是以为墓中有空气,因为封闭,所以造成了相对的温度稳定,雪下下来,那墓中温度渐渐变低,所以释放出高于地表的温度,所以雪化的快。
大有带着人来到山包顶,听完师傅的话便四下去找那雪化的快的山包,师傅又吩咐他一定找山顶雾气大的山包,而且要快,太阳上头那雪就全化了。
这种开山为陵最早出现在汉代,史记中说汉文帝有一次巡视灞陵,很高兴的对身边的文武大臣说:你们看,如果把整座北山都开凿成一个大石椁,哪里还有人可以撼动它?
一座山内部大多是由许多快或者一块巨大的岩层构成,好比一个鸡蛋,掏个小孔把蛋清和蛋黄取出来,再用和鸡蛋壳一样的材料把小孔给堵上,从表面来看根本不知道这个鸡蛋已经坏了,这种开山为陵就是取的这种手法,从山的一个角掏一个洞,然后在里面扩大,最后堵住洞口,表面堆上泥土,甚至种上庄家。这种陵顶上没有所谓的封土堆,也没有所谓的流沙碎石,不管是洛阳铲也好,炸药也好,统统没用,那山还是山,就算是考古队来大揭顶的考古方式也是白瞎。
马魁对师傅是佩服的五体投地,连这种方法都能找到,不亏为人老成精。师傅和马魁走在后面,听得对讲机中说那座山雾气大就奔那座山去,一连走了好几个山包,确定下来了两个比较可疑的山包,抬头太阳已经照过头顶,这法子不管用了。
可疑的山包和普通的山包没有什么两样,接下来就好办多了,首先要找的就是山包周围是否有相对平坦的大道,这是因为这种开山建陵,需要大量的骡马来运东西,虽然当时铺就的道路可以消失,但是大抵道路模样还在,找平坦的地就是。
最后在东边的一个山包找到了一个平坦的开阔地,早已经变成了地和田,蜿蜒着通向山包间的平坦路(田地)上,马魁确定这就是当年的入口,因为打量的骡马运送石料及其他,造成了一条宽阔的大道,最后被农民给改成了田和地。
师傅看那平坦的地到了山包边上,形成一个直角,地正对着东方,心想八成就是了。大有问过师傅和马魁以后,拿着对讲机就喊了起来。
所有的人都开始集合,手里拿着工兵铲和十字镐一类的工具,马魁抽着眼就在那地里转悠,随脚就在地上踩上一个深坑,一共踩了三处,大有手一挥,一群士兵甩开膀子就开干。大有说这些人原本就是工兵,挖坑他们在行,马魁在旁边做指导,说往下挖,不用往边上挖。
人多力量大,何况一群小伙子,三下五除二就挖出几个一两米深的大坑来,马魁在旁边说还不够深,一直挖,挖到岩层为准。
师傅在旁边看的不是滋味,什么时候自己也成了这缺大德的一份子,那些士兵并无过,因为军令如山倒,而师傅自己这是给自己掘坟,虽没读过几天圣贤书,事间道理还是明白几分。看着旁边的马魁威武神气的在指挥,想必是收了不少好处,师傅心头过意不去,就说自己招了风寒不舒服,回到屋中坐在火堆旁发呆。
师傅午饭也没吃,一直呆到了傍晚,大有来请师傅,说是挖到了墓道,让师傅一定去看看。师傅来这里就是被逼的,如今摇摆不定。大有看多了官场,还有看不明白的东西?便去劝师傅,说这可是好风水不说,还极有可能是皇陵,既然都来了,何必又端着。
师傅叹着气,心道这是摆明的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来到那山包边,中间的一个大坑已经挖到了两三丈深,挖成了一个数十米宽的大坑,马魁正蹲在坑底。
师傅被人扶着来到了坑底,就发现这是墓道口,约有四五米见方,是一个斜修的墓道,墓道口被一块和墓道口一般大的塞石给堵住了,那石头中间刻着一条行龙,脚下踩着云彩,周围是一个圆,和铜镜屁股差不多,刻着彰显皇族的芙蓉花和花枝。
这还真是处皇陵,就不知道是那个倒霉催的埋在这里了。大有在旁边问马魁,如何进?马魁在旁边摸着花纹道:能进去的办法就多了。
大有在旁边很严肃的说道:你明白我的意思,墓中所有东西都不能毁坏。
马魁说话的声音都带着哭腔:爷爷哎!你看这边上,全是百灰夯土给腻在缝隙里,你让我不破坏这塞石进去,杀了我。
大有一挥手,哼的一声冷笑:你搞不定,杀了你有何用。
马魁看着脚下的塞石,塞石就是墓道中的石头,和墓道一般大小,一般都比较重,最起码都是以吨算,在塞石和墓道缝隙一般以白灰或者糯米汁给封死,更有胜者用铁水封死,这样一来就把陵的唯一通道给封死,就像是藏在一块超级大的鹅卵石中,民间盗墓贼就是用炸药炸都不容易破坏掉吨算是塞石,这也是防盗的一种手段。所以前文马魁说那行脚商人不一定盗了这陵。
隔了半天马魁才说道:只有用牛穿鼻的方法。
牛穿鼻是一种盗墓贼对付塞石的方法,首先是将塞石的四周都用利器把封死的白灰或者糯米汁给剔掉,然后在墓道中抹上一层厚厚的动物油,然后在塞石中间上打个洞,绳子绑住大铁杆穿过洞锁住,和牛穿鼻孔一样,然后把塞石往外拉,因为是中心点受力,墓道四边都是那动物油,塞石就会顺着墓道往外面走,这样不断的努力就会把塞石给拉出来。可谓是墓主有张良计盗墓贼有过墙梯,活人和死人斗了几千年,可叹中国人的智慧无双。
马魁解释完又连忙掐魅着对大有说:这洞可以补。
大有同意了马魁的办法,那些兵们就开始打洞和准备绳索,马魁让人砍了许多老竹子,然后将竹子给破成了片,削平顺以后就对着那塞石缝隙打进去,打断了就换一根,一直将那塞石头用竹片围成了一个圈,工兵对着那塞石的中间就打洞,一直打了一米多才打穿,最后在打好的洞中穿过去几根钢钎作为杠杆,号召一百十来号工兵往外拉。
工兵喊着号子,每使劲一次,愣是把那卡死的塞石给拉出一分来,因为那墓道是斜着往下走,所以石头过了半截就自己缩了出来,露出墓道黝黑的洞来。
墓道口和地面持平,然后墓道是斜角往下,大概是水平三十度角的样子往下走,这也是陵墓道的典型。整个墓道内被工匠修的比较平整,墓道的墙壁都被磨平了,露出黑白相见的花岗岩纹路来。
马魁打着电筒往墓道里看去,就直骂娘,原来这墓道中不只有一道塞石,在洞口下面又是一道塞石挡住了路,这一点也不奇怪,很多陵中的塞石都不只一个,据说河南永城的芒山汉墓中光墓道的赛石就有十三个之多,其中车马室、甬道、主室、侧室、祭台、回廊及众多耳室一共有三百多快塞石,最轻的都有上千斤,多的令人绝望,要是师傅盗墓来到这墓室,估计会直接抹脖子。
依葫芦画瓢,拉出来一块又一块,马魁狠狠的说道:既然是皇陵,我就不信逃得脱九之术,最多九个。
一直忙活到半夜,总共拉出了六个塞石,都有好几吨重,因为是斜坡,所以越往上拉就越吃力,最后只能暂且休息,派了几个兵守在门口后,其余的人都回村睡觉。
要说权利带来的有什么,那就是无限的方便,说迁人就迁人,说封锁就封锁,大有下命令更是恐怖,除了他师傅和马魁三人,要是有人刻意半夜接近墓室,直接打死。
师傅看着一切,只是觉得这所谓的老头子,有了权利没有用在正道,还妄自想要得到龙脉,人的欲望,当真无穷大。
吃过了宵夜,师傅继续坐在灶台前烤火,不同的是马魁也坐在师傅身边烤火,也不说什么事儿,就是两个人扯淡的聊着。
聊了一个多小时,马魁估计人都睡了,才特别小声的在师傅耳朵边上说:要做准备了。
师傅听的班头半截,不解的看着马魁,马魁直接比了个抹脖子的手势,师傅一下就明白了,古代帝王对于自己的葬身之处保密,一般都是将所有工匠给搞定,如今这老头子也是丧心病狂之辈,难保说不会发生这种事情,如此看来马魁必定也是和师傅一样要挟而来的。转念师傅又想,这马魁要是探自己口风,那就是上当了。
师傅淡淡一笑,摇了摇头。马魁见师傅摇头,便又说道:不瞒你说,我是从号子里提出来的,当初我下坑被人坑了,差点死在墓里,不是有人报警盗墓,考古学家把半条命从墓中掏出来,我早就成了陪葬品。
师傅听完,依旧淡淡一笑,跑床上睡觉去,留下马魁一个人在火堆旁大眼瞪小眼。
按说这种事情都是偷摸着做,被别人知道了首先是道德问题,再此就是说明此人心术不正,要知道古代抄家抄出什么龙袍之类的物件就是必死,这老头子也太胆大了,居然敢调了军队来直接搞,虽然这已经是新世纪了,但是一些禁忌在某些时候依然需要遵守。好在这深山老林的十天半月来不了一个人,可是这世界上又哪里有不透风的墙,别说老头子,就是那大有都不是简单之人,又如何不明白这个道理,这事古怪就古怪在这里。
第二天一大早,吃过早饭再次开工,一快又一块的塞石顺着斜道被拉了出来,马魁并没有对半夜的话做出任何反应,依旧指挥着人拉着塞石。
当第八快塞石被拉出,摆在地面上,马魁打着矿灯腰间栓着绳子就下到墓道中,墓道顺着斜坡一直往地下走,前面依旧塞着一块塞石,马魁估计着就是最后一块塞石了,因为古代帝王对九这个数字有相当浓厚的感情,因为九为阳数中的极数。比如九五之尊,皇帝周围有九卿,京师置九门,紫禁城的房屋九千九百九十间半,天安门城楼面阔九间,深九间。因为九为阳数中的极数。
马魁猜测的最后一块塞石被缓缓的往上拉,如果猜测的没错,墓道进去就是甬道,甬道前面是渗水井,左右为而室,渗水井往里就是陵的正门。
这里我要说一句,甬道是通向耳室的,比如墓道为竖立的话,甬道就是横向,和墓道与正门成为“十”字。因为很多盗墓贼无法通过墓道,如果墓上有封土堆的情况下会直接判断位置打盗洞下甬道,这样就直接来到墓门前面。有的陵斜坡墓道上是有天井的,这样方便放置塞石,这天井与井壁之间又被称为小龛。
塞石终于被拉了出来,露出一个黝黑的方形墓道来,所有人都听从马魁的安排离开墓道,因为墓中的气是死气,如果有殉葬者,则有可能有尸毒,对人带来很大伤害。马魁让人在墓道左右两边安置了两台吹风机,不停的往墓道里吹风,在墓道正门口放置一堆柴火,泼了汽油直接点燃,按马魁的意思这样可以焚掉一部分死气,免得死气堵在门口。
那火堆燃烧到了下午,马魁和众人才回到墓道口,那马魁甩手就丢了一只鸡在墓道,只见那鸡正悠闲的啄着墓道里的润滑油。
接下来师傅和马魁等人腰上拴着绳子慢慢的顺着斜坡墓道往下走,走了大约有一两百米才下到了底部来到了甬道,只见甬道两边分别有六个耳室通道,通道只有几米长,走过通道就来到耳室,所有的耳室都是从山体内部开凿出来的,修成十字顶的小房间。经过一番探查,发现六个耳室大约都是陪葬室,最外面的是牛、马、羊、猪、鸡、狗的骨头,代表着六畜,中间一层耳室分别用许多石盆放置着稻、黍、稷、麦、菽,代表着五谷,最靠近墓门的两个耳室地面上摆放着密密麻麻的白骨,一看就知道是人骨,这也就是殉葬,看着地面上的白骨,师傅粗略的一算都有好几十具。
走过甬道来到渗水井,渗水井分别在甬道的左右两边,由栏杆组成的两口方井,栏杆上都雕刻着精美而简单的花纹,在渗水井井壁上有许多螭首,螭首的口里是小洞,也是整个陵的排水口,整个陵中的水渗透下来,通过略于低过平面的孔洞将水排下去,顺着通道出螭首流进深水井。
走过渗水井,就来到了陵的正门,正门约有十米宽,十米高,取的是三丈三之数,原本的正门是工匠将石壁给挖空,重新用大石条砌成的,被修成了楼门模样,六根楼门柱子一字排开,顶上是用石头雕出的三重瓦顶,用颜料将楼门柱涂成红色,瓦涂层绿色。整个楼门除了三重瓦顶上有嘲风神兽以外,整个楼门没有任何花纹,只是被磨的十分光滑。在楼门两边的地上,蹲着两个人首兽身的镇墓兽,身上被涂的花花绿绿的,看不出来是什么动物。
师傅看着这个好几个人高的楼门,心头就觉得这些古代帝王就是作,花费国税三分之一不说,害死多少人,才能换得这一个豪华的陵墓。
楼门下的大门呈十字顶的圆顶门,两扇硕大的石头门静静的紧闭着,门缝是两个方形石柱给掩住,这楼门是往里开的,马魁又是看又是摸的搞了半天才说道:这还真不好搞。
师傅便问马魁:难道里面有自来石?
马魁苦笑一声:自来石算个屁,这门比那高级一千倍。
原来这楼门有两道门,一道是师傅眼前的大门,一道是楼门内的墓门,墓门是四方的,只有城门才是圆顶的。楼门大门永远都是往内开,而这陵的墓门却是往外开,这样一来两道门都往楼门内部开,自来石简单来说就是在门内地面刻一块凹痕,让一块一米六的石头卡在凹痕里顺着门,门关石头就往下滑,刚好卡在门的特定凹痕里,这样外面的人往里用力,自来石卡在门和地面的凹痕里呈斜角,所以门不会开。而根据那马魁的判断,这不仅仅是自来石,而是一块平衡石,这石头斜着放在大门顶部,后面抵在墓门上,大门关闭,这石头也顺着门往下滑,自来石可以通过马魁特制的弯钩轻松打开,而着平衡石是直接滑到底部,与地面持平,大门往里推,力直接传到后面往外开的墓门上,根本打不开。
自来石因为是斜角有办法打开,而着平衡石将往内开和往外开的两道门死死的卡住,一旦关闭,除非破坏掉大门,不然你别想打开。师傅听完马魁的判断,不由的对这古带工匠佩服的五体投地,简单的物理原理,就让你彻底抓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