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头条〗百年红学丑闻,揭秘《红楼梦》中明亡史

  从这个角度来看,太监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有自己的文化氛围,有自己的追求和精神世界,有自己的语言风格和特点。于是我个人有一个猜测:王熙凤的语言非常丰富,而她的嘻笑怒骂之中应该充满了太监的味道,这也是凤姐被人戏称为“泼皮破落户”的原因,这个非常值得我们深入分析,也是从来没有人注意到的地方。可惜的是我对此不太了解,也没有这方面的生活,所以我也只能提一个头,算是抛砖引玉,有兴趣的朋友或者有历史专业知识的朋友应该仔细研究一下凤姐的语言中这些太监的味道,应该也是研究《红楼梦》一书的一个非常独特的角度。
  在第七回里有一个情节,大家可以仔细体味一下凤姐的语言特点:
  凤姐说道:“既这么着,何不请进这秦小爷来,我也瞧一瞧。难道我见不得他不成?”尤氏笑道:“罢,罢!可以不必见他,比不得咱们家的孩子们,胡打海摔的惯了。人家的孩子都是斯斯文文的惯了,乍见了你这破落户,还被人笑话死了呢。”凤姐笑道:“普天下的人,我不笑话就罢了,竟叫这小孩子笑话我不成?”贾蓉笑道:“不是这话,他生的腼腆,没见过大阵仗儿,婶子见了,没的生气。”凤姐啐道:“他是哪咤,我也要见一见!别放你娘的屁了。再不带我看看,给你一顿好嘴巴。”
  从书中表面的故事来看,四大家族应该是“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凤姐也算是个四大家族中王家的女儿,居然不识字,这本身就很奇怪了,然而就算是没有文化,也应该懂得大家族的风范,装也能装出来,怎么也不至于粗俗到这样的程度吧?所以我觉得凤姐刚才说的那些话应该极尽太监口气,不男不女的,既没有文化又粗俗刁蛮,更突出了魏忠贤的个性,让人回味无穷。
  从凤姐这个角色上来看,《石头记》的作者对魏忠贤还是很喜爱的,虽然极力突出她身上的太监味道,但并没有讽刺她的意思在里面。我们从戴权身上看到了魏忠贤以权谋私的一面,这也说明作者对老魏的态度应该是相对客观得多,这一点非常让人困惑,作者到底会是什么背景呢?因为进行“增删五次”的应该是江浙一带的文人,这些人多半又都属于“东林党”人,可“东林党”一个个恨死魏忠贤了,从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明史中就可以看到这一点,因为清初“东林党”人严重丑化老魏,所以导致我们现在对他的印象极其负面。然而我们从《红楼梦》中可以看到的影射魏忠贤凤姐亦善亦恶,应该说相对来说比较客观,让人对她更多的是喜爱和同情。所以这个“曹雪芹”的身份更让我们困惑了,同时也让我们更加惊叹于此书的史料价值。
  (可以在我的新浪博客上看到已经发布的完整内容: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vgimm)
  另外还有一个与凤姐关系密切的角色,应该就是在第五十五回里出现的,说书先生提到的《凤求鸾》中的残唐五代的“男王熙凤”向雏鸾小姐为妻,肯定这个人也应该是凤姐的一个“传影”!虽然这个“男王熙凤”没有正式出场,但他却从另一个角度为我们暗示了小说所影射的历史应该是个类似于“残唐五代”时期,是一个风雨飘摇的王朝的末世,与书中贾家所影射的大明王朝所处的是类似的历史阶段。同时作者也想通过这个“男王熙凤”和书中的女王熙凤来暗示我们他们所影射的这个历史人物复杂的性别这一史实,这也让很多人困挠过很久。
  看来作者在凤姐身上真没少下功夫,居然编出了这么多相互影射的“传影”角色来。其实不光如此,我个人觉得凤姐身点上还有几个很有意思的“传影”,我会在以后的文章会慢慢进行详细介绍。凤姐是此书中“传影”组合最多的角色,足见其在书中的重要性,也让我们可以感觉到作者对她所影射的魏忠贤的偏爱!凡是书中重要的角色都有相应的有“传影”的角色对之对应,而且角色越重要,相应的“传影”会越多,凤姐和宝玉的“传影”角色都很多就是这个道理,相比较而言,宝钗也是书中一大主角,所以她的“传影”也不少,袭人自然是个戏份非常多的“副级”“传影”,由于袭人的戏非常多,甚至超过了金陵十二钗中的一些成员,这一点让人很吃惊,作者居然还为她有了更多的精心设计。
  书中有一个角色很不起眼,她就是麝月,也没见她有什么精彩的第一次出场,更没见到她有什么特别出彩的戏,只是她第一次正面出场,宝玉就为她篦头,给人印象深刻。在第二十回里是这样描写的:
  彼时晴雯、绮霰、秋纹、碧痕都寻热闹,找鸳鸯琥珀等耍戏去了,独见麝月一个人在外间房里灯下抹骨牌。宝玉笑问道:“你怎不同他们顽去?”麝月道:“没有钱。”宝玉道:“床底下堆着那么些,还不够你输的?”麝月道:“都顽去了,这屋里交给谁呢?那一个又病了。满屋里上头是灯,地下是火。那些老妈妈子们,老天拔地,伏侍一天,也该叫他们歇歇,小丫头子们也是伏侍了一天,这会子还不叫他们顽顽去。所以让他们都去罢,我在这里看着。”宝玉听了这话,公然又是一个袭人。因笑道:“我在这里坐着,你放心去罢。”麝月道:“你既在这里,越发不用去了,咱们两个说话顽笑岂不好?”〖庚辰侧批:全是袭人口气,所以后来代任。〗
  没想到麝月是这么认真负责的丫头呀,积极主动而又自觉,果然大有袭人的风范。
  (可以在我的新浪博客上看到已经发布的完整内容: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vgimm)
  作者在这里指明了麝月公然又是一个袭人,而批书人又说后来袭人离开了,麝月替代了袭人的地位,这让人非常意外,也就是说麝月居然应该是袭人的“传影”,没想到袭人居然也有自己的“传影”,这其中也是意味深长。应该说这非常有意思,需要好好体会一下,在第二十回里有一条很长的批语:
  〖庚双夹:故袭人出嫁后云“好歹留着麝月”一语,宝玉便依从此话。可见袭人虽去实未去也。〗
  也就是说袭人与麝月也应该互为“传影”,足见袭人这个角色在书中的重要性。袭人离开贾府,又嘱咐宝玉留下麝月照顾自己,由于这两个人相互影射的“传影”,所以才叫“可见袭人虽去实未去也”,不然这句就没法解释了。因为两个人有很多方面都很象,所以麝月会用类似袭人的方式照顾好宝玉,也有袭人一样的贤慧性格,不知道会不会她也象袭人那样玩儿命地劝宝玉读书,那就让人讨厌了。由麝月来照顾宝玉的生活,这会让宝玉感觉袭人似乎没有离开自己。
  看来书中的“传影”组合无处不在呀,而这样的情况往往都是一主一辅,一个很重要,另一个是个很次要的小角色,主次分明。
  其实麝月应该是个比较重要的人物,只是我们一直不太重视她,在这里看虽然她是在影射袭人,但综合全书来看,她应该也是在影射宝钗,是一个正宗的“钗副”!为什么呢?有一位叫“文奂-CC”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思路。
  麝月为什么叫“麝月”呢?这也是大有来历的,原来这出自第十七回,贾政带着宝玉和一群人游大观园,来到了蘅芜苑,看到这里长满了古怪的植物,发出奇怪的异香,给人有一种奇异的感觉。于是贾政让大家写对联,一位清客写到:
  麝兰芳霭斜阳院,杜若香飘明月洲。
  大家注意到没有,这里面隐写“麝月”二字!这个对联里说的是“麝兰”和“杜若”这两种香草发出的香味,分别在落日照耀下的院落里和月光照射下的水中小块陆地中飘散,自然还指香气四溢的意思。
  也就是说“麝月”这个名字的本意是出自宝钗住的蘅芜苑,这自然就是在影射宝钗了,也说明她之所以很象袭人,而且她们二人互为“传影”,因为两个人同为“钗副”,自然要象了,所以袭人离开了贾家,早麝月她的接班,让宝玉逃脱不了满清的氛围,这一点也应该是个伏笔,似乎在暗示“传国玉玺”最终逃脱不了满清的魔掌似的。
  看来作者的脑子里在设计人物的时候有一个整体的规划,真是让人惊呀!关于麝月的“钗副”情节还不止这些,仔细去看总能发现一些。
  (可以在我的新浪博客上看到已经发布的完整内容: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vgimm)
  @V哥掰谎 13763楼 2014-08-18 08:48:32
  ......江南江宁府江宁县监生贾蓉,年二十岁。曾祖,原任京营节度使世袭一等神威将军贾代化;祖,乙卯科进士贾敬;父,世袭三品爵威烈将军贾珍。.....
  -----------------------------
  @ihqu 13823楼 2014-08-19 20:01:04
  好奇滴查了查,嘉靖元年为1521年,正为乙卯年
  -----------------------------
  佩服你严谨的学术精神!多谢!!!
  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额”里宝玉也为蘅芜苑写了一副对联:
  吟成豆蔻才犹艳,睡足荼蘼梦亦香。
  这里提到的“荼蘼”是一种有浓香的草,也没有离开这个“香”字,第二句应该是说在“荼蘼”这样的香草发出的香气里睡觉,做的梦都是香的,同样是对蘅芜苑这里发出异香的一种描述,这两句看似写得很有意境,可实际上是与麝月有很多关系,为什么呢?刚才那位叫“文奂-CC”的网友提醒我:在第六十三回宝玉过生日开夜宴的时候,麝月抽到这样一个签,让人恍然大悟,第六十三回里是这样描写的:
  麝月便掣了一根出来。大家看时,这面上一枝荼縻花,题着“韶华胜极”四字,那边写着一句旧诗,道是:
  开到荼縻花事了。
  注云:“在席各饮三杯送春。”麝月问怎么讲,宝玉愁眉忙将签藏了说:“咱们且喝酒。”
  大家看:宝玉在蘅芜苑提的对联中的“荼縻花”的花香浓郁,而麝月抽到的签上写的也是关于“荼縻花”的,这很神奇吧!这同样是指麝月这个名字在影射蘅芜苑,而且还远不止这些,我们看看宝玉的表现就知道了,那宝玉为什么会是愁眉的反应呢?
  荼蘼花又名佛见笑、百宜枝等,属蔷薇科,落叶或半常绿蔓生小灌木,初夏开花,花单生,大型,大多为白色,单瓣,有香味,不结实。这样看来这个花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呀?不就有些香味儿吗?原来因为荼蘼花花期较晚,故荼蘼花开之时已是花季晚景,荼蘼花凋谢之后花季便过去,因此人们常常认为荼蘼花开是一年花季的终结。苏轼诗:“荼蘼不争春,寂寞开最晚。”任拙斋诗:“一年春事到荼蘼。”王琪诗:“一从梅粉褪残妆,涂抹新红上海棠。开到荼蘼花事了,丝丝天棘出莓墙。” 麝月的签中那句是从这里来的,这每一字句,都是这夏天最后一抹花语的诠释。荼蘼花开过之后无花再开放,故又有事已将尽,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意味。
  这给人有一种凄凉的感觉,而且还说“送春”,这明明是指春天将尽,有大明将亡之意。我在《两株枯木》一文中曾经说黛玉影射的是崇祯皇帝,而明末的两个皇帝的兄弟,所以他们的名字中都有“木”字旁,是“木字辈”,所以黛玉自称是“草木之人”。而在“五行”又与四季相互对应,“春属木”,所以“送春”是指名字中有“木”的明朝皇帝将死去,这也是黛玉伤春的原因,这与黛玉《葬花词》中的“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是一个意思,自然也会让宝玉听了心理很不爽。所以《红楼梦》中的“春”都是在象征大明,象征明末的崇祯朝。而这与书中提到的“三春”不是一码事,千万不要混为一谈,我会在后面对“三春”的概念进行详细疏理。
  (可以在我的新浪博客上看到已经发布的完整内容: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vgimm)

  
  (荼蘼花)
  由此看来麝月的名字是在影射蘅芜苑中的“异香”,而袭人是影射宝钗身上的“冷香”,所以麝月也是“宝钗之副”是没有问题的,所以她才这样诅咒春天,实际上是暗示大明早点亡的意思。但总体上来看麝月的戏不是很多,而且感觉确实还是很贤慧的,也没有看到她身上更多的类似于宝钗和袭人那些可恶的一面,虽然如此,她不幸跟这二位算是一个阵营里的人马,所以自然要跟着吃瓜落儿,有着类似的命运。
  在第二十一回里有一条很长的批语,应该说讲明了麝月的影射:
  〖庚双夹:此意却好,但袭卿辈不应如此弃也。宝玉之情,今古无人可比,固矣。然宝玉有情极之毒,亦世人莫忍为者,看至后半部则洞明矣。此是宝玉三大病也。宝玉有此世人莫忍为之毒,故后文方有“悬崖撒手”一回。若他人得宝钗之妻、麝月之婢,岂能弃而为僧哉?此宝玉一生偏僻处。〗
  这条批语里透露了太多关于八十回以后的信息,我们可以从这条批语中看到宝玉先是抛弃了袭人,之后宝玉又抛弃了妻子宝钗和婢女麝月,也就是说宝玉一口气把宝钗和“钗副”一个个都给抛弃了。所以麝月无论是作为“钗副”还是“传影”,只要跟宝钗粘边,都会有与宝钗类似的下场,这也都是作者蓄谋已久的,一个系列的人都会有类似的命运。但从这条批语来看,这个批书人似乎并没有看懂宝玉和宝钗之间的象征意义,即使他看过八十回以后的文字也没有体会出来,看来人的悟性各异呀。我个人感觉宝玉在《红楼梦》前面还在影射“传国玉玺”和“皇权”,后来弃妻子而去出家、要饭,他的身份应该发生了变化,身份变成了不仕清的文人,是明朝的遗民,所以才叫“情极之毒”。
  所以综合来说,其实宝钗有三个影射她的“传影”,“钗副”袭人自不用说,另一个就是麝月,再有就是金钏,其实还远不止这些,作者的特点是总在一些不经意的地方为我们展示一下意想不到的“传影”角色,而一旦我们悟出其中的奥妙就会惊叹于作者高超写作手法。宝钗是大主角,所以她有那么多“副”或“传影”是很正常的事情,作者也是想从多个角度来影射满清。然而从批语和一些文字中我们发现知道原来麝月居然在影射袭人,也就是说她们之间也是“传影”关系,真是复杂之极呀!也就是说袭人这个角色相当的重要。
  在前面我提到过的一个例子中也应该有另一个类似的“传影”关系,在这里我还得重要提一下,就是在第二十八回里,宝玉与蒋玉菡心心相惜,一见如故,“基情”四射,还居然射出来一个“传影”,而且也是人们从来没有注意到的。
  (可以在我的新浪博客上看到已经发布的完整内容: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vgimm)
  @V哥掰谎 13803楼 2014-08-19 08:39:47
  从这个角度来看,太监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有自己的文化氛围,有自己的追求和精神世界,有自己的语言风格和特点。于是我个人有一个猜测:王熙凤的语言非常丰富,而她的嘻笑怒骂之中应该充满了太监的味道,这也是凤姐被人戏称为“泼皮破落户”的原因,这个非常值得我们深入分析,也是从来没有人注意到的地方。可惜的是我对此不太了解,也没有这方面的生活,所以我也只能提一个头,算是抛砖引玉,有兴趣的朋友或者有 历史 ......
  -----------------------------
  @鲁寻欢 13845楼 2014-08-20 13:47:30
  楼主,我在百度里查了下“泼皮破落户”,发现此词有这么个处处:
  《警世通言·乔彦杰一妾破家》:“当时有一个破落户,叫做 王酒酒 ,专一在街市上帮闲打哄,赌骗人财,这廝是个泼皮,没人家理他。”
  这里面“破落户”、“泼皮”都有了。这个词是在不是个好词,都是指那种家庭贫困还不努力赚钱,吃喝嫖赌都干的无赖,用在王熙凤这个富贵人家出来的小姐、美女身上实在是在不恰当。所以楼主说是映射魏忠贤还是有道理......
  -----------------------------
  你这个发现很有价值!没想到“泼皮破落户”有这样的典故,可以成为一个很有力的佐证。
  在大家喝酒做酒令的过程中,宝玉与蒋玉菡出来私会,有这样的一段情节:
  宝玉听说,不觉欣然跌足笑道:“有幸,有幸!果然名不虚传。今儿初会,便怎么样呢?”想了一想,向袖中取出扇子,将一个玉诀扇坠解下来,递与琪官,道:“微物不堪,略表今日之谊。”琪官接了,笑道:“无功受禄,何以克当!也罢,我这里得了一件奇物,今日早起方系上,还是簇新的,聊可表我一点亲热之意。”说毕撩衣,将系小衣儿一条大红汗巾子解了下来,递与宝玉,道:“这汗巾子是茜香国女国王所贡之物,夏天系着,肌肤生香,不生汗渍。昨日北静王给我的,今日才上身。若是别人,我断不肯相赠。二爷请把自己系的解下来,给我系着。”宝玉听说,喜不自禁,连忙接了,将自己一条松花汗巾解了下来,递与琪官。二人方束好,只见一声大叫:“我可拿住了!”只见薛蟠跳了出来,拉着二人道:“放着酒不吃,两个人逃席出来干什么?快拿出来我瞧瞧。”
  宝玉跟琪官一见面就拉手,还送人家“玉诀扇坠”,真是“基情”无限!而琪官也受宠若惊,回赠礼品以表“亲热之意”,两个人还互换了汗巾子,这到好,宝玉里外里还多赔出一件去,可没想到的是宝玉表现得“喜不自禁”,终于钓到手了!结果搞得薛蟠还醋性大发,出来“捉奸”。
  大家看:蒋玉菡送给宝玉的大红汗巾子是“茜香国女国王所贡之物”,这个名字很怪呀?当年肯定没有这样一个国家和女国王,应该说从古今中外就没有,而这样艳香的国名一看就象是顺口胡诌出来的,其实不然。我们看这个“茜”字本身就是红色的意思,“香”字在书中意思很丰富,有宝钗的“冷香”和蘅芜苑的“异香”,也有黛玉身上发出的“俗香”,“茜香”那到底是哪个香呢?
  “茜”既然是红色,自然是指“朱明”,这个香肯定是跟黛玉身上的发出的是香味,所以“茜香国”应该就是指“朱明王朝”,甚至应该就是指崇祯朝,只不过又是一个巧妙的说法而已,这样看来,“茜香国女国王”应该就是黛玉的“传影”,谁让作者非要用黛玉这样一个女孩儿来影射崇祯皇帝呢,大家仔细回味一下,应该越想越有味道,非常形象到位,所以在第五回里批书人才说:
  〖甲戌双行夹批:是作者具菩萨之心,秉刀斧之笔,撰成此书,一字不可更,一语不可少。〗
  如果我们将此书读透了,自然会有这样的感觉,此书用字非常讲究。另外我想起来一个情节,就是在第十九回“玉生香”故事里,宝玉给黛玉讲了一个小耗子精的故事,自然是为了给黛玉开个玩笑,这里面有什么秘密呢?
  (可以在我的新浪博客上看到已经发布的完整内容: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vgimm)
  宝玉眉飞色舞地讲了半天,绕了一个大弯,最后是这样收尾的:
  小耗现形笑道:“我说你们没见世面,只认得这果子是香芋,却不知盐课林老爷的小姐才是真正的香玉呢。”
  大家有没有发现这其中的秘密?原来宝玉讲这个“典故”是为了说明黛玉就是“香玉”,那“香玉”又是指什么呢?应该说这里面包含的意思就多了,在这宝玉在讲这个故事前曾闻到黛玉身上有一股非常好闻的香气,书中是这样描写黛玉身上的味道的:
  宝玉总未听见这些话,只闻得一股幽香,却是从黛玉袖中发出,闻之令人醉魂酥骨。宝玉一把便将黛玉的袖子拉住,要瞧笼着何物。黛玉笑道:“冬寒十月,谁带什么香呢。”宝玉笑道:“既然如此,这香是从那里来的?”黛玉道:“连我也不知道。想必是柜子里头的香气,衣服上熏染的也未可知。”宝玉摇头道:“未必。这香的气味奇怪,不是那些香饼子、香球子、香袋子的香。”
  黛玉身上的香气是自产的,不同于宝钗身上发出的冷香是吃药吃的。接紧着的描写宝玉非常喜欢闻黛玉身上的香气:
  黛玉忙笑道:“好哥哥,我可不敢了。”宝玉笑道:“饶便饶你,只把袖子我闻一闻。”说着,便拉了袖子笼在面上,闻个不住。
  我在前面的文章分析,黛玉身上发出来的是自然的香气,而黛玉又是花的化身,所以在《葬花吟》里才有“花落人亡两不知”的词句,这样看来黛玉身上发出来的应该是象征着花香。而花在《红楼梦》中又是象征着“华夏”、“大明”、“汉人”,所以黛玉身上的香气应该象征着华夏之悠久历史,大明之光荣传统,汉人之优良风气。
  我在前文中说过“玉”在书中又象征着大明,黛玉本身又影射着崇祯皇帝,名字中又有个“玉”字,所以她自然就是“香玉”了。从这个角度来看,宝玉讲的“香玉”的故事实在是寓意深刻,是指大明之香,汉人之香,华夏之香,看来作者真的是将大明王朝夸成一朵花了,还花香四溢。而从表面的故事来看又可以是在讲黛玉的体香,这一明一暗真是恰到好处。我们再结合“茜香国女国王”,关键是体会一下“茜”和“香”二字,那就非常容易理解这其中的影射关系了,所以“茜香国”是暗指明朝,这个“女国王”自然就是黛玉的“传影”,因为《红楼梦》中将明末历史中的风云人物都隐写成一个个的女子,所以黛玉自然就成了“女国王”,这也更证明黛玉是在影射崇祯皇帝了,证据又增加了一个,实在是让人没想到。作者居然可以见缝插针,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在书中影射历史,而且恰到好处,可惜的是很难让人看出来。
  (可以在我的新浪博客上看到已经发布的完整内容: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vgimm)
  有不少网友为我提供很重要的线索,要不说人多力量大呢,前些天有人发现一个证据,让我也很是欣喜,出现在第四十回里,刘姥姥进大观园,来到了潇湘馆,有这样一对段话:
  刘姥姥因见窗下案上设着笔砚,又见书架上磊着满满的书,刘姥姥道:“这必定是那位哥儿的书房了。”贾母笑指黛玉道:“这是我这外孙女儿的屋子。” 刘姥姥留神打量了黛玉一番,方笑道:“这那象个小姐的绣房,竟比那上等的书房还好。”
  应该说这里作者非常巧妙地运用了“假语村言”,为我们深刻地介绍了黛玉所影射的身份。刘姥姥先说黛玉的书房“必定是那位哥儿的书房了”,看样子这里象是个男人的书房,后来刘姥姥听贾母说这里住的是黛玉,于是还“留神打量了黛玉一番”,看样子是在鉴别黛玉的性别,可看过之后并没有因此改变刘姥姥的初衷,居然坚持说这里不象小姐的绣房,这个自然,朱由检的书房怎么可能是小姐的绣房呢?而刘姥姥最后这句更是说得很传神:“竟比那上等的书房还好。”大家想想什么样的书房能比“上等的书房”还好呢?我相信大家完全可以体会这其中的味道了吧?于是我们再一次发现原来作者的文字是多么的狡猾!这就是正宗的“假语村言”。
  另外,还有网友提醒我在第五回的仙曲《枉凝眉》中也有类似的暗示,其中的第一句是:“一个是阆苑仙葩”,那什么是“阆苑仙葩”呢?“阆苑”也称阆风苑,传说在昆仑山之巅,是西王母居住的地方。在古诗词中常用来泛指神仙居住的地方,有时也代指帝王宫苑。所以从这个解释来看,“阆苑仙葩”自然应该是指她的原型的帝王身份,而且还将她比作是一朵花,因为“葩”就是花。《说文》葩,华也。“谓花之丽采美盛。”仙葩,顾名思义,仙境奇葩。
  作者为什么要在这个地方编出这样一个国家和一个女国王呢?这里面涉及到另一层影射问题,说起来还是挺绕的,希望大家能绕明白,这里面跟蒋玉菡的身份大有关系。
  我们知道蒋玉菡又是“宝玉之副”,或者也可以说是宝玉的“传影”,一方面作者用他在后回娶“宝钗之副”袭人来影射宝玉后回娶宝钗,他在后来也跟宝玉一样抛弃了自己的妻子袭人而跟宝玉高度影射,从而实际了这个角色的人生价值。从另一方面来看,宝玉与黛玉之间的事在蒋玉菡身上似乎就没有具体的情节来对应或影射了,这似乎让人感觉有些欠缺,但这居然没有难倒作者!
  (可以在我的新浪博客上看到已经发布的完整内容: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vgimm)
  @闲来阅花影 13870楼 2014-08-21 13:02:55
  21了。坐等秦可卿部分。
  -----------------------------
  不好意思,秦可卿的内容被推迟了,估计还有10天的样子
  @坛子又生花 13868楼 2014-08-21 12:43:44
  这一段耗子的故事,也是在埋汰后金吧?【如今我们洞中果品短少,须得趁此打劫些来方妙】
  -----------------------------
  “只见一个极小极弱的小耗〖庚辰侧批:玉兄,玉兄,唐突颦儿了!〗应道:‘我愿去偷香芋。’老耗和众耗见他这样,恐不谙练,且怯懦无力,都不准他去。小耗道:‘我虽年小身弱,却是法术无边,口齿伶俐,机谋深远。〖庚双夹:凡三句暗为黛玉作评,讽得妙!〗此去管比他们偷的还巧呢。”

  从批语感觉小耗子是黛玉呀?
  @V哥掰谎 13866楼 2014-08-21 12:23:47
  有不少网友为我提供很重要的线索,要不说人多力量大呢,前些天有人发现一个证据,让我也很是欣喜,出现在第四十回里,刘姥姥进大观园,来到了潇湘馆,有这样一对段话:
  刘姥姥因见窗下案上设着笔砚,又见书架上磊着满满的书,刘姥姥道:“这必定是那位哥儿的书房了。”贾母笑指黛玉道:“这是我这外孙女儿的屋子。” 刘姥姥留神打量了黛玉一番,方笑道:“这那象个小姐的绣房,竟比那上等的书房还好。”
  应该说这里......
  -----------------------------
  @火影奈良鹿丸 13878楼 2014-08-21 14:28:45
  方笑道:“这那象个小姐的绣房,竟比那上等的书房还好。”
  也就是说,黛玉的闺房比“上书房”还要好,而上书房是满清皇子皇孙上学读书的地方。清道光之前,叫“尚书房”,道光年间奉旨改为“上书房”。
  比满人读书的地方还要好的地方,那自然是汉人明人读书的地方了。
  猥琐的撸猪,你要不要夸我两句。
  -----------------------------
  你很厉害,佩服,可不知道明朝的时候这个地方叫什么?
  作者只是简单地通过这个“茜香国女国王”从蒋玉菡的角度入手呼应了一下黛玉,努力做到让蒋玉菡与宝玉全面影射,作者真是神人呀!也就是说作者尽可能的为蒋玉菡找到与宝玉能够相互影射的地方,而且主要的几个关键的点进行呼应。其实蒋玉菡呼应宝玉的地方还不止如此,我会在《宝玉挨打》一文中介绍更多这方面的呼应情节,到时候大家肯定会更加赞叹作者的神奇的!
  根据刚才这段“香玉”的故事来看,我觉得第九回里的出现的“香怜”和“玉爱”二位,也应该与此有关,书中人物之间的联系实在太广泛了!这二位的名字中不是有“香”和“玉”二字吗?这太让人吃惊了吧?难道跟黛玉有某种联系?我相信会有很多朋友表示不可理解,甚至坚决反对,我在这里提出来,请大家一起来分析一下,我相信这是符合作者一贯的写作思路的。
  至少有一点我们都承认,“香怜”和“玉爱”这两二位的名字貌似随意取的,可仔细一想肯定与“香玉”的情节有关系,他们对象征“传国玉玺”的宝玉和秦钟眉来眼去就很有深意。当然我们也可以把这些当成小孩儿的顽皮,但他们之间肯定是同性恋的关系,感觉这回里四个小男生要集体一起乱搞,场面一定会很火爆!而小说中对同性恋不但不排斥,反而跟异性恋同等对待,这几个人之间也应该象征着某种关于“香玉”与皇权关系的意思,这一点很让人意外,黛玉不也是对象征“传国玉玺”的宝玉有类似的恋情吗?那同性恋情也应该是类似的象征,在隐写的故事过程中这两种恋情区别应该不大。
  那为什么非要给这二位取的外号中有“香”、“玉”二字呢?既然黛玉就是“香玉”,这不由得让人产生怀疑。我们看看书中第九回里是怎么描写秦钟和“香怜”的不幸遭遇的:
  更有两个多情的小学生,只因生得妩媚风流,满学中都送了他两个外号,一号“香怜”,一号“玉爱”。虽都有窃慕之意,将不利于孺子之心,只是都惧薛蟠的威势,不敢来沾惹。如今宝、秦二人一来了,见了他两个,也不免缱绻羡慕,亦因知系薛蟠相知,故未敢轻举妄动。香、玉二人心中,也一般的留情与宝、秦。因此四人心中虽有情意,只未发迹。每日一入学中,四处各坐,却八目勾留,或设言托意,或咏桑寓柳,遥以心照,却外面自为避人眼目。不意偏又有几个滑贼看出形景来,都背后挤眉弄眼,或咳嗽扬声,这也非此一日。
  本来四个小孩儿眉目传情,只能是“基情”,于是其中有二位暗递秋波,没想到引起一场风波,导致“天下大乱”的局面。
  (可以在我的新浪博客上看到已经发布的完整内容: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vgimm)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