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头条〗百年红学丑闻,揭秘《红楼梦》中明亡史

  关于《红楼梦》创作的过程概述
  最近一段时间最让我兴奋的是终于找到了曹雪芹,应该说这是“红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对于这些细节,我还不方便透露,因为感觉还是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机会才成,所以还属于高度机密中。不过我到是愿意跟大家谈谈《红楼梦》创作的大致过程以及吴梅村的曹雪芹在这过程中的地位。
  吴梅村是明末清初的一大才子,是有名的大诗人,他死的时候让人在墓碑上写上“诗人吴梅村”,而且他也因为自己仕清的原因要饱受世人诟病。他生前写下太多的诗,以及墓志铭之类的,好象过去的人能为别人写墓志铭是一件很光荣的事,甚至要比写小说还要有面子得多得多。一般认为小说属于闲书,所以写这样的东西太丢人了。而吴梅村确实是个很好的诗人和写墓志铭的专家,然而却不是一个很会写小说的人,目前流传下来的他写的三部小说,《秣陵春》、《通天台》、《临春阁》看起来真的很一般,也就是说上帝是公平的,他既然诗写得好,那不意味着一定能写好的小说。
  我相信这也是他的短板,诗人往往有好的构思,好的创意,找到好的意境,但真正写出来也许就变味儿了。比如他的《秣陵春》、《通天台》、《临春阁》三部书的创意都还不错,可看着比较乏味一样。吴梅村应该在最初有个非常好的创意,那就是用一个三角恋来影射明亡与清的历史,于是写了出来,这也就是《石头记》的原型。但我个人的研究发现:他写的这个初稿非常简单,如果从现在我们看到的《红楼梦》的角度来看,内容比例应该占到5%都不到,也就是说他只是提供了一小部分创意的构架,而真正将其加工成现在我们看到的《红楼梦》,是曹雪芹和一些其他的人。
  曹雪芹大约是在1673以后开始加工这本书的,也就是吴梅村死后开始的,具体的时间还不好确定,因为我现在正在找关于曹雪芹这个人更多的资料,我现在只能大致猜测一下他创作的时间范围,我感觉应该是1675-1685年之间。他的这次创作也应该不是自己一个人完成的,曹雪芹此人出身还是不错的,做过官,之后应该是老了,退休了,所以回家开始写书,他的生活水平还算不错,应该比较有钱,所以写的过程应该可以找人来帮忙,这跟“红学家”找到的那个穷困潦倒“曹雪芹”完全不一样。曹雪芹加工出来的本子应该叫《金陵十二钗》,书中故事丰富了很多,应该说跟吴梅村最初的的本子完全不一样了,只是借用了共中的三角恋的故事并进行了充分的发挥,甚至可以说到了极致。而曹雪芹写的内容跟我们现在应该说也有一定的差别,大雏形是有了。
  后来到了1690年前后,曹雪芹写的这个本子被他的朋友们拿到了,进行了新一轮的加工,而这次加工出来的跟我们现在看到的相差不多了,但也有差别,总之这本书的创作过程一波三折。而它的流传过程也很曲折,几经篡改,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样。而整体创作过程经历了三十多年。
  这样看来,吴梅村的创作只提供了一点点贡献,曹雪芹可以说贡献了80%以上的贡献,其他的几个人提供了剩下的贡献。
  因为考虑到版权的问题,所以我暂停进一步公布我的研究成果,希望大家理解,剩下的部分虽然更精彩,而且其中有不少我相信至少几十年内不可能有人找到真正的答案,所以还是应该找个合适的平台公布。我联系了两家媒体,感觉不够高大上,所以还在继续努力中。
  另外,有不少网友希望能在手机上看到我发布的内容,所以我特意为这些朋友准备了手机的阅读方式,我将从头连载,而且还把以前的内容进行了细致的整理,吸收了不少网友提出的建议,也加进了我的一些最新发现和感悟,应该说更全面、更完整了,现在已经开始连载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扫一下这个:
  
  接下来我想借着这个贴子的这股热呼气,把这个后二十八回进行一下分析点评。虽然我一年半以前进行过这样的工作,但现在看来那时写得不够精准,很多地方领悟得不够深入,而且还是回评,也就是每回的结尾进行了点评。我决定从现在开始进行的分析是一段一段地结合后二十八回的内容进行,也希望大家多给我一些建议,我发现在这方面真是人多力量大,我肯定会受益非浅的。
  针对这个后这个二十八回,此本全名为《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我们先看这样一条非常重要的批语,据说出现在第一回:
  此书本系吴氏梅村旧作,共百零八回,名曰《风月宝鉴》,每回仅三四页也,故事倒也完备,只是未加润饰稍嫌枯索,吴氏临终托诸友保存,闲置几十载,有先人几番增删皆不如意,也非一时,吾受命增删此书莫使吴本空置,后回虽有流寇字眼,内容皆系汉唐黄巾赤眉史事,因不干涉朝政故抄录修之,另改名《石头记》。
  这条批语看似非常惊人,但却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进行了篡改。这个后二十八回本子在流传过程中,一些人为了制造噱头,出风头,蒙骗世人,真可谓绞尽脑汁,对其中很多内容进行了篡改,让人非常遗憾,也很让人气愤,这帮人为了出名真是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可没有考虑到这是在毁这个本子,我的原则是一字不能改,即使藏家提供的是错误的,也不应该改。我联系了公布人“何莉莉”,进行了很多交流,我会把我知道的被篡改过的地方一一指出来,也让大家看看这些人的丑恶用心!
  幼稚的批语造假伎俩
  应很多网友的要求,我已经在手机上开始连载我的文章,我又经过了一番精加工,应该说内容更详实可靠了。大家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号:vgilhm
  《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第一回这条批语我经过简单地研究以后,首先确定了“共百零八回”这一句是别有用心的人加上去的,为什么呢?这个很简单,我们看看《红楼梦》第一回的一段内容:
  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
  大家看到没有,曹雪芹增删五次之前的本子应该是吴梅村写的,而分出的章回的人是曹雪芹,而并不是吴梅村,所以吴梅村创作的《风月宝鉴》应该是个没有分回的本子,更象是个草搞。这样看来,这段批语中的“每回仅三四页也”也是被人加上去的!这个假造得实在是太小儿科了些了。现在有一些人一天到晚认为《红楼梦》的作者是吴梅村,这个是错误的,他只是最初的作者,而他写的《风月宝鉴》与后来的《红楼梦》相差得几乎可以说是十万八千里!去掉这些无耻的篡改的内容以后,我们再看一下这条批语应该是这样:
  【此书本系吴氏梅村旧作,名曰《风月宝鉴》,故事倒也完备,只是未加润饰稍嫌枯索,吴氏临终托诸友保存,闲置几十载,有先人几番增删皆不如意,也非一时,吾受命增删此书莫使吴本空置,后回虽有流寇字眼,内容皆系汉唐黄巾赤眉史事,因不干涉朝政故抄录修之,另改名《石头记》。】
  这样看来至少正确性会高些,有没有再别的篡改过,还需要仔细研究。从这个批语,我们能知道什么呢?写这条批语的多半应该是脂砚斋,为什么呢?因为在《红楼梦》第一回里还有一句应该注意:
  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
  而这条批语的最后说“另改名《石头记》”,改的原因是因为之前曹雪芹增删以后书名叫《金陵十二钗》,所以由此看来,如果这条经我们去伪以后的批语是真的,那是脂砚斋写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而写的时间应该在1694年左右。吴梅村死于1672年左右,这样算来,脂砚斋写这条批语的时候已经过去二十多年了,所以批语中的“闲置几十载”似乎还是靠谱的。而这里面还应该有一个大家没有想到的地方,那就是“有先人几番增删皆不如意”,这里面提到的应该包括曹雪芹,也就是说曹雪芹花了十年的时候加工成为《金陵十二钗》以后,虽然把此书的故事大大地丰富了,但写得不是太理想。而脂砚斋等人经过最后的这一次抄阅、增删、再评,才使其变成了与我们现在看到的本子比较接近的样子,然而这还没有完。
  吴梅村与“东林党”
  应一些网友的要求,我对以前公布的文章进行了精加工,融入了不少新内容,应该说更详实了,现在大家可以手机阅读,公众号为:vgilhm。
  《红楼梦》中对王熙凤的描写实在是太多了,在前八十回中几乎跟宝、黛、钗不相不下,甚至感觉还要多些,而我也找到了很多证据来证明她是在影射位高权重的魏忠贤,应该说这些都是相当令人信服的,而且我还有不少证据没有公布出来,这些都很能说明问题。听说有人看了这些强有力的证据以后居然还死活否认王熙凤是在影射魏忠贤,那看来是彻底不开窍了。
  其实《红楼梦》前八十回中对吴梅村的隐写也不少,甚至可以说这些暗示的内容量与王熙凤不相上下,这是以前我们根本没有意识到的,而且这些内容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人能看出来,这一点非常可惜。为此我写了大约十万字的文章,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可还是感觉一由未尽,这些我会在合适的时机公布出来的。这些不但说明《红楼梦》与吴梅村关系重大,更证明他是最初草稿的起草者。
  有不少人看了《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的批语,以为主要是吴梅村写的,而后来的人们只是简单地进行了增删而已,也就是说曹雪芹的十年苦功只是做些简单的修补,这么点工作量就花了十年的时间那性价比可够差的,其实这种想法是极大的错误,为什么呢?因为无论从他的写作才能还是自己的身份来说,他写的内容都会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不得不提一下吴梅村与“东林党”的关系。
  明末的时候“东林党”登上了历史的舞台,这是从万历年间开始的,公元1604年(万历三十二年),顾宪成等人修复宋代杨时讲学的东林书院,与高攀龙、钱一本等讲学其中。东林讲学之际,正值明末社会矛盾日趋激化之时。东林人士讽议朝政、评论官吏,他们要求廉正奉公,振兴吏治,开放言路,革除朝野积弊,反对权贵贪纵枉法。这些针砭时政的主张得到当时社会的广泛同情与支持,同时也遭到宦官及其依附势力的激烈反对。两者之间因政见分歧发展演变形成明末激烈的党争局面。反对派将东林书院讲学及与之有关系或支持同情讲学的朝野人士笼统称之为“东林党”。
  “东林党”有几大特征,一个是它是“朋党”,就是完全凭关系的团体,但又没有严格的组织,这与政党不同,但又影响力非常大,感觉似乎有些黑社会的意思;另一个特点是主要以江浙一带的文人主,当时那个地区的文人如果不与“东林党”有瓜葛,那多半是混得不好。所以那个时候在江浙一代的文你想混得有个模样,必需要要找一位“东林党”的人做老师,成为你的靠山,这样你才有可能出来混,也就是说可以认为那个时候江浙一代的文世界是“东林党”人的天下。
  应一些网友的要求,我对以前公布的文章进行了精加工,参考了大家的一些建议,还融入了不少新内容,应该说更详实了,现在大家可以手机阅读,公众号为:vgilhm。
  “东林党”第三个特征是“东林党”与皇权矛盾重重,在天启年间受到魏忠贤的猛烈打击,所以“东林党”人对魏忠贤憎恨之极,在魏忠贤死后,“东林党”人的成员张岱就迫不急待地跳出来,写了一出叫《冰山》的戏大骂魏忠贤。曾经有人认为张岱是《红楼梦》的作者,现在我们知道仅从他大骂魏忠贤这一点来说就可以将这种说法完全否定了。
  而吴梅村就是“东林党”人,而且他是“东林党”的重要成员张傅的学生,所以从他这个角色来说,不可能为“东林党”的死敌魏忠贤歌功颂德。而我们发现《红楼梦》中对王熙凤的描写不重篇幅非常大,而且对她的描写多以正面为主,更多的是赞美她,甚至同情她,从某种角度来说是相对公平地评价了魏忠贤的一生。
  于是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个简单地结论:吴梅村无论如何都不会在他的《风月宝鉴》中写王熙凤这样一个角色,这是他与“东林党”如此密切的关系的必然结果,就算他欣赏魏忠贤,但如果他这样同情并赞美老魏,这不也是等于跟“东林党”作对吗?更何况吴梅村并没有见过魏忠贤,因为他是在崇祯朝才开始崭露头脚的,那个时候魏忠贤早已经死了,所以二人也不可能有什么交情。
  所以这样看来,他的《风月宝鉴》中肯定不会有王熙凤这个角色,于是我们发现去掉了与凤姐相关的内容,《风月宝鉴》的故事就变得很简单了,所以我估计主要是以宝、黛、钗的三角恋为主,更多的是象征性的色情故事,多半是一本类似于《金瓶梅》的黄色小说,不然何以称之为“风月”呢?所以我估计在早本中搞不好宝、黛、钗都是风流人物,而宝玉的性格多半与现在我们看到的宝玉完全不一样,有可能跟西门庆有一拼。可能吴梅村鉴于当时《金瓶梅》受欢迎的程度,所以他才想写这样一本小说,用其中的故事来隐写明亡的历史。
  那为什么我们看不到这样精彩的情节了呢?多半是因为清初以后文字狱非常严酷,而满清不但对反清的内容严加处理,甚至对这些黄色出版物也要进行打击,连《金瓶梅》也不让看了。明末的时候的风气真可谓是醉生梦死,人们非常开放,而《红楼梦》我们也可以体会到一些这样的味道。而到了清朝,反而越来越保守,到了解放前后,那时的人们可谓保守之极。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后来的曹雪芹只好改变策略,将这个黄色小说《风月宝鉴》改成了才子佳人的小说,也许确实是无耐之举。
  还有人经过研究认为曹雪芹是“严绳孙”,谁是严绳孙呢?严绳孙(1623-1702),字荪友,号秋水、勾吴严四,晚号藕荡渔人,生于明天启三年(1623年),无锡县胶山(今属东北搪乡)严埭人。也就是说他也是江浙一代的文人,他肯定是个“东林党”成员,这样看来他肯定不可能是曹雪芹,因为他也同样不可能写出王熙凤这个角色来夸奖魏忠贤,所以认为严绳孙就是曹雪芹也是个极大的错误,也是根本没有看懂《红楼梦》的必然结果。
  应一些网友的要求,我对以前公布的文章进行了精加工,参考了大家的一些建议,还融入了不少新内容,应该说更详实了,现在大家可以手机阅读,公众号为:vgilhm。
  据说在此本的最后有这样一条批语:
  【本书至此告终,癸酉腊月全书誊清。梅村夙愿得偿,吾所受之托亦完。若有不妥,俟再增删之。虽不甚好,亦是尽心,故无憾矣。】
  看起来似乎与第一回那条被篡改的那条批语相呼应,那这条批语真实性如何呢?这个本子在网上流传的过程中的充满了谎言和人为的删改,所以很多地方的真实性根本没法判断,也就是说它的真实因这些谎言和篡改已经大打折扣了,我们也只能试着大概推测一下,看看有多少合理性。在此本的第九十四回里有这样一条批语:
  【批语:凤姐琏兄若地下有知,不晓该作何感想。癸酉九月夜窗泪笔。畸笏】
  大家发现没有,这两条批语都有时间,都是在癸酉年,一个是九月,一个是腊月,腊月的时候应该是完成了一百零八回,也就是将全书完成。于是我们可以简单地计算出大约在三个月期间,这些参与最后一次增删的人完成了大概十四回的内容,如果我们反推一下,一百零八回从一开始进行增删算起,到最后完成,一共大约花二十个月左右的时间,我感觉这是合理的。癸酉年是1692年,这一年的腊月这次增删结束,往前推二十个月左右,大约正好是1690年春节以后,也就是说过完年,几个人准备了两、三个月左右,在春暖花开的时候开始组织起来,进行这最后一次增删的工作,前后一共进行了近两年,赶在1692年年底之前完成,完事以后好过年,这样看是很符合中国人的习惯的,所以从这个侧面来看我感觉这两条批语还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
  一般来说,如果仅对此书进行抄写,估计大约有半年左右应该就足够了,如果人手多,也许更短。正是因为这一次的工作不仅是抄写,还有增删,修改,所以时间花了近两年,看来这次工作还是很下功夫的,多半有人出钱做这件事,不然这两年这些人吃什么呢?
  而我在这个后二十八回里看到的批书人中,畸笏叟最多,有可能是他组织进行的这次增删的工作,可惜的是这次增删以后,他好象再没有看到八十回以后的故事,这个非常奇怪,在前八十回的几个钞本中有这样一些批语:
  〖庚辰眉批:茜雪至“狱神庙”方呈正文。袭人正文标昌 “花袭人有始有终”,余只见有一次誊清时,与“狱神庙慰宝玉”等五六稿,被借阅者迷失,叹叹!丁亥夏。畸笏叟。〗
  〖甲戌眉批:“狱神庙”红玉、茜雪一大回文字惜迷失无稿。〗
  〖甲戌:前回倪二、紫英、湘莲、玉菡四样侠文皆得传真写照之笔,惜“卫若兰射圃”文字迷失无稿,叹叹!〗
  也就是说畸笏叟说自己只在“有一次誊清时”见过“花袭人有始有终”、“狱神庙慰宝玉”等五六稿,之后就被借阅者迷失了,这一点非常有意思,也就是说这个《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也许就是畸笏叟迷失的本子或者过录本,难道此本真的在三百多年以后的今天还能保存下来?这个实在难以令人相信。
  应一些网友的要求,我对以前公布的文章进行了精加工,参考了大家的一些建议,还融入了不少新内容,内容更详实了,现在大家可以手机阅读,公众号为:vgilhm。
  《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后二十八回一共有大约将近23万字,平均一回大约8100多字,而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前八十回平均每回大约才7400字,居然差多么多?这是怎么回事呢?
  我觉得可能性有几种,一种应该是在传抄的过程中被抄丢了,二是可能书页有破损,我相信这样的情况应该非常多。从我介绍过的吴克岐写的《犬窝谈红》一书介绍的异文来看,至少也得有几千字以上的遗漏,这还是我们能知道,肯定还有不少我们根本无从得知得的,这实在是太可惜了,也让我们能够看到的信息量大打折扣。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此书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删节工作,这不是“程高本”出版之前那段时间进行的,应该是在成书之后不久,我个人严重怀疑在1710年前后。应该说在前八十回被删改过这种迹象还是很多的,比如我们感觉很奇怪的是茜雪这个角色的突然消失,书中并没有介绍,而是后来我们听一些人在聊天的时候时候无意中提到的,而真实的离开过程却不得而知,让人莫名其妙。再比如在第三十四回里宝钗说过这样一句话:
  当日为一个秦钟,还闹的天翻地覆,自然如今比先又更利害了。
  可我们也没有看到有这样的情节,只能猜测在第九回茗烟大闹学堂的时候,薛蟠可能因为秦钟与人争风吃醋甚至大打出手,看样子闹得还挺凶。老薛可够生猛的,当年为了香菱打架打死过人,而后来又因为好男风为了秦钟而打架,又被柳湘莲暴打一顿,男女通吃,口味极重。我相信还有很多内容被删掉过,多半是因为写得过于刺眼,有被清政府请去喝茶的可能,所以为了它能流传出来,藏书人只好忍痛进行了这次删改,相比之下,这个《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也许是这次删改之前的本子,如果真的是这样,那可实在是太了不得了。这样看来,现在看到的前八十回本身就是个删节本,我们这些后人太不幸了。而后来高鄂和程伟元又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删节,所以这样看来,《红楼梦》的命运真是多灾多难!
  而《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第九个九回的最后一回,也就是第八十一回,居然有13000多字!字数之多让人吃惊,要知道第八十回才7400字,作者为什么不把第八十一回的内容往第八十回移一些呢?让这一回这么拥挤,何苦呢?比如一开始的时候宝玉哭送迎春的情节以及宝玉去黛玉处的情节,完全可以放在第八十回呀,这样两回显得平衡一些。
  在第八十一回一开始,有一条批语:
  【回前批:此回草成,须重写酌改方妥。畸笏叟】
  这一回确实给人这一种感觉。《红楼梦》本身有九回一单元的特点,而第八十一回正好是第九个九回单元的最后一回,应该是这大段故事的完结,可把结果都堆在这一回里介绍,内容真是相当多,所以写得很赶,让人感觉写太仓促,非要一下子交待很多人的结局的感觉,作者何苦这样设计呢?
  然而还有一个问题非常值得大家思考,我们看了第八十一回以后,虽然故事让人很感意外,但总体来看并没有什么特别反动的内容,估计在没有删节的前八十回中也小有这样的刺眼描写,可为什么从这一回起的故事没有流传下来呢?而且既然有九回一个单元的情况,肯定是每九回装订成一册书,要去掉第八十一回这一回,还要将这一册拆开,撕掉最后一回,何苦要这样呢?不仅是这样,从这回起一直到第九十回,虽然文字却有一些暗骂满清的地方,但不并是很多,也完全可以删除,也不太影响整体故事的发展和主要人物的命运,而且其他的故事也并不太适合流传呀?所以这一现象非常奇怪,应该有合理的解释。
  第81回 惜昵近公子做良媒 讳笞罚丫鬟结恶党
  【回前批:此回草成,须重写酌改方妥。畸笏叟】
  诗云:
  百般颠倒相酬谋,千种幽思似水柔。
  鬼魅因何难尽驱,心魔桎梏自禁囚。
  话说孙家的人来接迎春,邢夫人也不问其夫妻和睦,家务烦难,只面情塞责而已。迎春素日被邢夫人冷落,又非其所出,少有体恤,心中虽有百般言辞,亦不便多言,只得忍悲作辞。邢夫人叮嘱孙家的两个同来的管事婆子一路好生照看迎春,吩咐妥当后就回去了。两个婆子击掌令仆人起轿,越过蜂腰桥,撇过晓翠堂,往东一条甬道而来。行不了一射之地,忽见宝玉远远赶来,高声呼请停轿。原来宝玉刚从王夫人那里出来,本欲从正门往东回怡红院,一路走着,一边心里思量着迎春此去不知何时能有重归之日,定似那兰茝落入薋葹豕彘之群,日子过的必不遂心,因掉头往北一条平坦宽阔径道再往西而行,恰好同迎春在沁芳溪南畔迎头遇见,忙要过来嘱托他几句。孙家的两个婆子忙令停轿,笑脸迎道:“宝二爷必是舍不得二小姐回去,要亲自来送送,正好他还没有去呢。”迎春闻言急忙下轿,见是宝玉,含泪同他道手足之情,又劝他回去。宝玉蹙眉含泪,满脸怒气对迎春道:“待我同去孙家,和那混帐行子评理,看他还敢不敢欺负二姐姐。” 迎春唬了一跳,忙止道:“不妥,他们的人不讲理,没的你也陪着受他们的恶语恶气。”宝玉拗着性子要上轿子,那两个婆子都陪笑着岔开。正推攘间,王夫人带着两个贴身小丫头闻讯赶来,呵斥宝玉道:“我就猜着你在这里混搅,快回去念书,那有你什么事!”宝玉含泪道:“我不过来辞辞二姐姐,岂有敢混搅的。” 王夫人道:“我还不知道你,满嘴里只是混说。”那两个婆子笑着告诉他宝玉要去孙家评理,正劝不住呢。王夫人听了,又好笑,又好恼,道:“小两口那有不磕磕碰碰的,日子久了自然就好了。你再不走,看你父亲知道了不捶你!”宝玉只得低着头慢慢的一径走了。王夫人虽怜惜迎春在那边受苦,可又想终有一辞,因不便强留,拿帕子为迎春擦拭眼泪,用些人情大理的话安慰迎春上轿。
  “三春”是指“三帝一监国”吗?
  应一些网友的要求,我对以前公布的文章进行了精加工,参考了大家的一些建议,还融入了不少新内容,应该说更详实了,现在大家可以手机阅读,公众号为:vgilhm。
  《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第八十一回一开始就是迎春回娘家以后要回去了,宝玉送别,这也是二人的最后一面,这个情节应该是合理的,与前面的情节连接得很紧凑。有的现在的人写的续书中在第八十一回一开始就说迎春被孙绍祖虐待致死了,应该是太突然了,没有一点过度。要知道第八十一回是第九个九回单元的最后一回,所以将迎春的亲事前前后后交待清楚是非常必要的。而这个九回单元的故事异常连贯,各个线索结合得相当缜紧,让人很意外,不象前面很多章节,写得有些松松散散的,有点“意识流”的味道。
  而宝玉与迎春依依不舍的表现也比较奇怪,因为在前八十回中很少描写这二人之间的交流,所以一下子变得这么有感情,让人有些不适应,这其中涉及到增删的内容,我有专门的文章介绍。从伏笔的角度来看,迎春这一回描写也是凶多吉少,羊入虎口,看来是死定了。那迎春影射的是什么历史人物呢?有一种流行的说法,就是贾家的四春影射的是南明时期的三帝一监国,简单地说是这样的:
  元春 1644年6月19日 福王朱由崧政权
  迎春 1645年6月29日 唐王朱聿键政权
  探春 1645年8月12日 鲁王朱以海政权
  惜春 1646年11月20日 桂王朱由榔政权
  应该说这样的类比很机械,也不太靠谱,因为元、迎、探、惜四春的事迹跟三帝一监国没有办法很好地对应上。比如朱由崧很昏庸,结果他的政权刚一年就完蛋了,元春身上哪点能体现了呢?元春表现得还是很端庄、很正面的,给人感觉很有威仪的感觉,很有皇家的范儿,相当的高大高,再说,元春的判词里有“二十年来辩是非”一句,这个跟朱由崧好象也没有任何关系;再比如惜春最后出家了,她身上哪点能与朱由榔对应得上呢?朱由榔颠沛流离,一生惨淡,但从来没有出家,而且最后惨死,惜春怎么能象他呢?相比之下有人从朱聿键身上找到了一些迎春的影子,这似乎还有几分道理;还有人从探春的判词前的画的描写中的“一片大海”推测探春是在影射朱以海,相比之下有些牵强,再说朱以海远没有探春那么精明强干,甚至有些不堪,所以如果想这样类比,还应该再找些过硬的证据才成,不能想当然,要经得起这样的质疑。再比如书中第五回元春的判词中有这样一句:
  三春怎及初春景
  也有的钞本上是“三春争及初春景”,大概是指三春中其他两春的景色都不如初春的景色,也就是说三帝一监国中朱由崧最好了,大家都不如他了,这不是胡说八道吗?朱由崧象是很烂的一个。还有人说三春指南明三帝,所以崇祯的时候是初春,那更解释不通了,因为崇祯都吊死了,好在哪儿了?能这样比吗?
  应该说《红楼梦》中的元、迎、探、惜四春应该不是指南明三帝一监国,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那肯定就陷入自己的一个怪圈跳不出来。要想理解这一点,就需要明白《红楼梦》中“春”的含意,这样才能明白什么是“三春”,有人认为“春”是指南明,这本身就是根本没有看懂的表现,书中“春”的意思很简单,只要大家按照我以前介绍的思路,就能很容易明白,因为我提出来的理论是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相互佐证的,合理的相互佐证越多那可靠性就越大,所以希望大家认真看过我以前登出来的文章后,自己再动动脑子,这个问题应该不难,自己找到了的那种喜悦感是难以言表的。
  我认为后四十回的续书人手中是有这个后二十八回的本子的,而且迎春的故事并不是显得那么反动,可为什么没有将这段故事保留下来呢?这个不太好理解,可能是迎春的故事太悲惨了吧?怕读者受不了。
  (81回原文)话说宝玉憋着一肚子闷气,无处排解,一路上又是嗟叹又是掉泪,找不到人倾诉,因去潇湘馆找黛玉。刚进了门,就看见黛玉歪在炕上看书,因走到桌边含泪坐了。黛玉见他这番光景,知他是为迎春所来,不免眼圈也红了,道:“二姐姐走了吗?”宝玉泣道;“嗯。你也看见了,二姐姐可受了不少罪。记得咱们初结海棠社的时候,大家吟诗做东道,那时候何等热闹,可如今一个个嫁人了,都走了,园子益发冷清了,日后还不知怎样呢,女孩子家嫁了人却是受这般折磨,倒是不嫁人的好。女孩子的命怎么就这么苦,真是越想越不由得人心里越难受。”黛玉听了这番言语,叹了一口气,低下头去,握着帕子咳嗽几声,泪珠儿早滚了下来。宝玉见黛玉伤感,也不好多说了,问问他近来身体可好些,要他多调养些。黛玉道:“你也快回去念书罢,舅母知道你又在这里,恐又不得安生了。”宝玉又劝慰了他两句,起身走了出来。黛玉见他走了,叹了口气,歪在炕上只是发呆,不知不觉泪又流了下来,拿手帕拭去。外面清光裹着一缕秋风照进户内,黛玉顿觉一丝凉意,见窗外修竹扶摇曳晃,象是两个佳人相互搀扶一般,再听其声响,分不出是叹息声还是风声,更觉凄清,因起身关了轩窗,退至炕上,倒头闭目歇着。
  一缕秋风,一丝凉意
  应一些网友的要求,我对以前公布的文章进行了精加工,参考了大家的一些建议,还融入了不少新内容,应该说更详实了,现在大家可以手机阅读,公众号为:vgilhm。也可以扫描这个:
  
  《红楼梦》一书写得有点象太极图中的阴阳鱼,由盛至败。我到是觉得用正弦曲线来形象反而更让我们现代人容易懂,而且我也一直把《易经》理解为正弦曲线,所以感觉没那么难懂。
  小说一开始给人感觉贾家的情况不好不坏,说好吧,冷子兴等人说它快完了,说坏吧?居然后来有建大观园和省亲这样的高潮情节,而且书中前半部描写得诗情画意的,世个桃园一般,而书中的主人公的喜怒哀乐都是吃多了闲的,让人感觉宝贵闲人的小日子也是很无聊的。小说进入到第二个九回就到了一个高潮,也就是说从平淡爬升到最高点,到了第五十三回还有个小高潮,就是过年祭祀。过了第五十四回,也就是全书一百零八回的中间处,贾家慢慢开始出现败象,内斗开始不断出现,而且越来越激烈,贾家的日子也越来越不好过,让人感觉有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架式。
  到了第八十一回,书中悲剧的气氛开始慢慢变得越来越浓厚,但还远没到俗底,因为谷底自然就是随后家破人亡的悲惨情节。到了全书的最后,气氛从谷底回升,虽然还是很悲,但已经远不如黛玉之死前前后后那段了。所以这样看来,作者在整体构思上是有安排的,跟《易经》的理念结合得很紧密,也跟正弦曲线很一致,波峰波谷都有,虽然作者不是搞代数的,但有着数学的理念。
  我们再回到第八十一回,从这回开始,故事极转直下,作者为了影射后回家败的天下大乱,先在第九个九回单元里安排了贾府中下人的小乱,其实就是书中很常用的那种似象非象的类比的手法,算是一种重要的伏笔。如果仔细分析,几乎重要的地方都可以与后回的贾家的家败的情节能对应上,这一点很让人吃惊。也就是说从这一回开始,故事就越来越不好看了,也许这就是从第八十一回起不能流传的原因之一。所以我们看到宝玉送别迎春以后再到黛玉那里,两个人都伤心地哭了一场,之后有这样一个描写,很值得注意:
  “外面清光裹着一缕秋风照进户内,黛玉顿觉一丝凉意。”
  如果不仔细看的话,我们几乎都不会注意到有这两句话,但实际上这两句内容相当有内涵。从表面上看自然是指秋天到了,天开始变冷了;但也象征着小说从前面的鸟语花香的氛围开始转向悲剧的色彩;还有一层意思,说起来就更复杂了。
  有这样一个词叫“金风玉露”,指秋风白露。李商隐《辛未七夕》:“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金风就是秋风,秋天在“五行”中属金,所以我们现在也常说“金秋时节”,一直我们以为是指秋天树叶都变金黄色了,其实是按“五行”原则叫的。而满清就是金,所以黛玉说的这句话的秋风是指满清快要到来了,而我在前面的文章里曾经大书宝钗象征满清,所以宝钗才是“冷美人”,她才吃“冷香丸”。而黛玉身体弱,所以怕冷,这些都不是孤立的,都是暗指满清的时代快要到来了。于是从这回的故事大背景来看,“外面清光裹着一缕秋风照进户内,黛玉顿觉得一丝冷意”,这里面还有“清光”二字,真是露骨到了极点!作者真是将“一喉二歌”、甚至“一喉三歌”的手法用到了极致!相信大家也已经体会到这两句的巧妙之处了。
  到了八十回以后,我们会发现经常时不时蹦出类似的反清的语句,虽然是隐写历史,但说得却很直白,很容易懂。我相信在早本的前八十回也是这样的风格,也就是说前面也应该同样有大量类似的反动言论,可惜的是后来都快删光了。所以后面这么多这样的文字应该是早本的重要特征,鉴定一个本子是不是真本,其中的一些鉴定方法就是看后面的情节中有没有伏笔,有没有这样的“一喉二歌”的手法,这样的手法用的是不是巧妙。从第八十一回一开始,这些我们都看到了,我们从宝玉送别迎春,看到了她死的伏笔,从黛玉这段“一缕秋风,一丝凉意”的描写又看到了“一喉二歌”,从些地方来看,这一段文字的造假的可能性不高。
  (81回原文)且说宝玉满腹伤感往怡红院来。及走至门口,却见院门大开,只听见院内一叠声乱嚷,因纳闷道:这就奇了,谁这么大声在我的院子里吵闹,敢又是那李嬷嬷排揎丫鬟不成,再定睛细看,却见是葵官、荳官、艾官三个一脸怒色正推攘着袭人往屋里走。宝玉见了越发诧异,又想:中秋节后太太已吩咐过芳官他们十二个一概不许留在园内,都令其各人干娘带出,自行聘嫁,怎么又返回来闹,因急忙快步进院子一探究竟。只听艾官骂道:“好个西洋花点子叭儿狗,不枉李奶奶说你人前妆狐媚子哄人,原来你果真是个刁滑的狐狸。为了二两月钱,背地里给主子告密,讨主子欢心,两面三刀嚼舌根,你瞒的过宝二爷瞒不过我们。横竖我们是放出去的人了,不怕奶奶太太们再来撵,今日偏去告诉奶奶太太们,让大家知道谁才是真正的狐狸精!” 宝玉闻言大惊,因多日来已怀疑以前的私自顽话都是袭人告诉的,今儿见艾官复又提起,心里已明白了大半,因忙赶过来拉艾官他们三个道:“且别大声嚷嚷,仔细外头听见。”艾官三个回头见是宝玉,忙一把抓住手诉道:“宝二爷也回来了,快为我们伸伸冤,我们在园子里过的好好的,这一出去过不遂心的日子,怎不冤屈?都是他犯舌乱咬,害的我们离了这园子。如今想再进来也不能了。”说完三个都哭了起来。宝玉闻言不觉眼圈也红了,道:“我只当咱们见不着了,我就是为你们死了,也是心甘。你们都过的怎样,他们是不是给你们罪受了?”艾官泣道:“龄官在城外租了居处,蔷大爷常去看他。还有几个在水月庵里,干娘给咱几个说媒,我们就逃出来了。”宝玉闻言落泪道:“都是我不好,连累姐姐们遭殃。太太还在那边呢,迟会子回来看到就不好了,有什么话咱轻轻的说。”袭人在一边怒道:“少来污蔑人,我几时告状了?你们不怀疑他们,一口咬定是我,我就不冤屈?如今你们不是这园子里的人了,我就撵的起了,谁叫你们进来的?” 葵官冷笑道:“怎么人人都不对,太太单挑不出你的错?”袭人笑道:“神天菩萨,你们干的事又不是独我知道,怎么偏偏咬定我说的?” 荳官道:“谁不知道你是太太的贴心人,每月多二两银子,不是你是谁?别打量人人不知道,你和宝二爷的那点事也瞒不过我们,晴雯姐姐就曾经说起过,看你怎么赖!”【批语:余亦骇然不知从何说起。】宝玉闻言大惊,忙劝道:“求求各位姐姐,快别提了,再提要闯大祸了!” 艾官三个执意要告诉王夫人去,宝玉急的拉了这个,又扯那个,道:“太太瞅见你们腻烦着呢,我是怕姐姐们遭殃。还是快走罢,我日后会去看你们,不然太太看到了要责罚你们,到时想跑也跑不掉了。”艾官三个听听有理,咬牙对袭人道:“便宜你了,咱还是去找那几个说说,叫他们提防着点,谁知道这蹄子还会咬那个。”袭人气的要上去推搡他们三个,被宝玉好歹拉住了。葵官、荳官、艾官三个悻悻走了。
  三戏子大闹怡红院
  《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第八十一回里有刚刚被赶出去的葵官、荳官、艾官三个小戏子大闹怡红院的情节,让人大吃一惊!因为这样的内容我们以前想都不敢想。而奇怪的是芳官居然没有来,她在前八十回的戏那么多,那么受宝玉关爱,怎么也得有所表现呀?
  而三个小戏子说的话真是非常有道理,直接将花袭人的底裤彻底给扒了下来。而李奶奶当年骂袭人为狐媚子,在这里也果真落到实处,也就是说这些绝不是泛泛之笔,而是一针见血的,把个贤袭人的本质一语道破,这意味着我们更得留前八十回中的很多细节,作者都不是随手写的,都是有目的。我们以前感觉袭人不是挺好的吗?不是贤袭人吗?原来她藏得这么深呀?
  宝玉曾经怀疑过袭人在背后告密,在第七十七回里有这样一段:
  宝玉道:“这也罢了。咱们私自顽话怎么也知道了?又没外人走风的,这可奇怪。”袭人道:“你有甚忌讳的,一时高兴了,你就不管有人无人了。我也曾使过眼色,也曾递过暗号,倒被那别人已知道了,你反不觉。”宝玉道:“怎么人人的不是太太都知道,单不挑出你和麝月秋纹来?”袭人听了这话,心内一动,低头半日。
  后来被袭人一顿忽悠让宝玉拿不准了,而这回被三个小戏子之骂一下子点破,他终于恍然大悟了。不过小戏子们说袭人为了二两月钱而害人,这多少有些气话的意思,要知道这本质上应该是袭人与晴雯之间的矛盾,就是宝钗与黛玉之间矛盾的一个缩影,一种影射,是不可调和的,这一点我曾用三个“层次”的理论介绍过。也就是说书中第九个九回单元的内斗是后来书中宝钗与黛玉之间斗争的预演,更是满清与大明之间争斗的暗示。而小戏子们居然说出晴雯告诉他们袭人与宝玉之间发生过关系,也让人感觉很意外,我到是觉得这种事她们气不得,拿出来当事说,明显有些吃醋的意思在里面,谁让这都是一帮女孩儿呢,其实如果宝玉身边有那么多美女还从来不碰一下,那可真是的生理有问题了。看来袭人做事也太不小心了,跟宝玉这样的事居然让晴雯知道了,难怪在第三十一回里有这样的情节:
  晴雯听他说“我们”两个字,自然是他和宝玉了,不觉又添了酸意,冷笑几声,道:“我倒不知道你们是谁,别教我替你们害臊了!便是你们鬼鬼祟祟干的那事儿,也瞒不过我去,那里就称起‘我们’来了。明公正道,连个姑娘还没挣上去呢,也不过和我似的,那里就称上‘我们’了!”袭人羞的脸紫胀起来,想一想,原来是自己把话说错了。
  看来晴雯也没闲着,居然把这样机密的事传出去,看这意思也是对袭人的一种有力反击,可一点杀伤力都没有。可惜晴雯还是不够狠,更缺少袭人这样的心计,结果现在被袭人搞得小命都没有了,现在只能在酒久含恨了。
  而袭人的这些丑恶本质忽然大白于天下,实在是让人不敢相信,其实这还是没有深刻领悟袭人这个角色所象征的本质的结果。我一直说过她是在影射宝钗,也就是说她身上发生的每一个情节,除了被宝玉踢了一脚以外,可以说几乎都是在影射宝钗,这一点不但明显,而且是毫无疑问的。这样看来,袭人本质之坏正是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宝钗的本质,袭人害晴雯,也说明了宝钗一直在暗中加害黛玉。而有不少人把袭人的名字拆开来理解为“龙衣人”,应该说这个牵强到姥姥家了,是根本没有看出袭人本质的结果。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