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头条〗百年红学丑闻,揭秘《红楼梦》中明亡史

  (81回原文)司棋关押多日,瘦的脸尖嘴缩,无精打采,恢恢秧秧的被人推搡了来,低首站在一边。邢夫人笑道:“听人说你比主子还要娇贵,厨房里有了鸡蛋先让着你,若不依就一把打烂,管主子吃不吃呢!你也太猖狂了罢,眼里还有没有主子?”司棋流泪泣道:“那是我的错,不过都是往年的事了,念我年轻不知事,求太太饶了我罢,我日后一定好好改过。” 邢夫人冷笑道:“你说的好轻巧啊,犯了错就用年轻不知事来推脱。这还不够,你又干些不知廉耻的事,也是不知事就可以一笔抹掉的吗?好多着呢,你都给我交代明白了!”司棋只低首不语。周瑞家的喝道:“问你呢,少装哑巴!”司棋捂着口泣道:“又有什么可交代的,太太都知道了,只求太太发发慈悲,饶过奴才这回,以后再不敢了。” 邢夫人道:“我倒是想饶你,可若人人犯了错都不问不罚,那还有没有体统!一个姑娘家四处勾搭男人,没有廉耻不知羞,还要脸不要脸!别处可以容你,我们这里断不能容你!”司棋道:“我又不是见一个爱一个,怎么会是四处勾搭男人,我只和我表弟好,而且是两厢情愿。” 邢夫人笑道:“你们听他说的多有理,真笑死个人。”周瑞家的和众婆子都笑他死不悔改,胡言乱语。邢夫人斥道:“你不害臊我还害臊呢!来人,拉下去先打四十板子,再搁外头配个小子。人人都自己找女婿,还不乱了套了。” 一时上来几个小厮就要拉人。司棋哭着求饶,邢夫人只把脖子一扭,不理会他。司棋左右躲闪,哭求无用,被小厮拉了出去,打了四十板子,连同当初一同大闹厨房的几个小丫头俱打了一顿撵了出去。司棋承辱含羞,勉强回家,他母亲又百般埋怨他。
  希望大家都来帮我投票,作者:V哥掰谎
  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bishai/HotBook14/index.html?2034
  
  (81回原文)忽一日他表弟来了,司棋母见了,恨的气不打一处来,骂他害了司棋,一把抓住要打。司棋急忙过来阻道:“我也恨他懦弱不是男人,可如今他来了,还算有情有意。我一时失了脚,就是他的人了,岂有另觅之理?”司棋母呆了半晌,也没话说了。潘又安又软语慰劝司棋,说自己逃走是一时权变,以后再不会如此了,定要永结同心,白头偕老。正说着,忽听院子里有说话声,只见进来三个女孩子,原是莲花儿及当初同司棋大闹过厨房的两个,今儿是来探望来了。司棋、潘又安忙请进屋。那三个道:“白白的叫他们打了一顿,又辱骂一场,实在窝囊。”司棋道:“此仇不报,誓难解恨。此次既然回来了,就想个法子到他们府上弄些东西回来,他们那府里的金银细软够咱们花几辈子的了。只是咱们势弱力薄,恐难遂心。”潘又安道:“我那边有好多道上的朋友,咱们何不同他们结为一党,大干一场呢?”几位听了都点头称是。于是潘又安回去把他的十几个兄弟叫来了,成日唧唧咕咕的,那些人皆是游手好闲,专妒人家富贵的,且有几个已加入贼寇之帮,听得贾府富贵,都有了不良之念。一伙人大有待时而动之势,日后便知。
  谁删去了八十回以后的内容?
  在“程高本”后四十回里,司棋回家以后,居然一赌气撞墙死了!这气性可够大的,而她的表弟潘佑安居然发了财回来找她,最后也也殉情自尽。这个结局太没意思了,续书人明显是“草菅人命”,估计是在续书中不方便续写这二位的故事,所以索性将他们结果了,这样省事了。然而我们从《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中看到,这二位的故事还远没有完,而且后面应该会有更多更大的发展,在书中第一次开始提到了“道上朋友”和“贼寇”的字样,这一点非常重要,也是此书假事将尽,真事初显的表现,所以接下来这二位的故事非常让人期待!
  从这段描写我们可以看出,司棋铁了心要跟定表弟了,其实本来也是好事,自由恋爱在那个时候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只不过二人心急了些了,想偷情为什么不出来找地方?去宾馆开房也成呀?难道是赚贵?还是说当时欲火中烧,非要火急火燎地在大观园里就干?而鸳鸯当时也并没有看清楚是谁,更没意识到二人是对野鸳鸯,没想到自己心虚而不打自招,真是倒霉到家了。而后来又因为“十锦香袋”或“绣春囊”被冤枉了一场,确实是白被打了一顿,所以她对贾家心存怀恨也是正常的,只是这二位勾结“道上朋友”的“贼寇”让人隐隐有一种不安的感觉。
  
  而来司棋家看她的还有她的死党,其中有个叫莲花儿,这个角色应该不简单,在大闹厨房的故事里,她就表现得很突出,而现在又忽然出现,而且与潘又安和司棋暗中勾结黑社会,要算计贾家,我感觉莲花儿的角色应该很有象征意义,根据我个人的研究她也许是金鸳鸯的“传影”。如果司棋和潘又安影射的是被明朝冤枉过的人,那种因此要反抗明朝,要造反的人,那莲花儿应该算是某类同样对明朝有一定威胁的人,所以我感觉她的这个名字应该很有讲究,不然为什么另外两个一起参加过砸厨房的丫头一直没有提她们的名字而经强调她呢?这还需要我们在后面的故事中进一步观察,也就是说这一伙人马不简单地象征历史上的几个人,很有可能是一类人。
  而这一段描写,也让我们感觉大趋势有些不妙,虽然这几号人并闹不出什么大天来,但让人感觉故事已经发展到了一个阶段,那就是社会越来越不稳定,贾府的各种危机慢慢显现,除了内忧,现在开始有了外患,所以贾家的前景实在是不容乐观。
  但故事发展到现在,并没有出现什么特别明显的反清的情节,而且就算有一些也很少,我在前面都指出来了,如果怕有问题,完全可以删掉,所以本回到现在为止的故事没有流传下来,实在有些奇怪,也非常值得我们深思。而且我们应该好好想想为什么非要从第八十一回删掉,这一点非常有意思。我个人觉得这一结果是后四十回续书人的杰作,也就是说是这个续书人决定了将此书只保留前八十回,而从第八十一回以后删去另起炉灶。这样看来续书的写作时候会非常早,我们现在看到的所有关于《红楼梦》的最早关于流传的记载都是前八十回的,也就是说续书的写作应该远远早于这些记载,我个人猜测很有可能是在1700后以后不久,但我缺少过硬的证据,只是自己的感觉。
  @古山道人 2014-12-21 21:52:05
  @V哥掰谎
  
  ( 说 红 )
  ------题 @V哥掰谎 (百年红学丑闻.揭秘《红楼梦》中明亡史)
  半部红楼百年史,
  说尽辛酸泪未止;
  贾府门前雨村狂,
  石头还魂谁能识!
  都说儿女情如痴,
  抲锄葬花黛玉迟;
  点睛之笔目惊心,
  哭罢天地借鉴史。
  ------古山道人.2014.12.21.草於三清山
  -----------------------------
  写的太好了!非常感谢!
  (81回原文)话说自从香菱跟随宝钗,把那边的路径一心断绝,住在他那里,日气怒伤感,形容羸瘦,气血两枯,不思饮食,身上作烧,日重一日。宝钗叫了小舍儿陪他,见他神气昏沉,气息微细,也陪着流了不少泪。香菱自觉将不久人世,这日夜里挣扎着起来,到院子里解闷,听得见远有人家捣衣敲砧声。抬头遥望天上,却见月色如莹,寒气侵人,想起自己正如那广寒宫的嫦娥一般凄凉孤寂,年幼被人拐卖这里,连父母故乡都记不得了。如今病入膏肓,却少人问津,不禁望月长叹。越想越心酸,早已是泪流满面。
  应一些网友的要求,我把我的文章进行了精加工,参考了大家的一些建议,还增加了不少新内容,更加丰富详实了,现在大家可以手机阅读,公众号为:vgilhm。也可以扫描这个二维码:
  
  何来万户捣衣声
  在第八十一回里诸多散乱的故事情节中忽然插入了香菱的结局,让人感觉很突然,本回各个情节中的转换有点象电影里的镜头切换,让人目不暇接。不过香菱的故事在前面几回早有描写,她的死也不出人意料,也与她在第五回判词里的描写非常符合,所以除了后四十回续书以外,现代人的续书中对她结局的描写大多与《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八九不离十。而对于香菱所影射的历史原型其实也不难猜,只要好好想想都可以找到,但一般人往往只能找到其中的一个,实际上香菱身上有两层影射,影射着不同的历史人物,这一点也很有意思。然而我对香菱这个角色的设计感觉并不是特别出彩,我在前面一直在前面夸奖作者的构思巧妙,但对香菱的设置感觉有些勉强,至少可以说不如其他人物设计得好,感觉与史实合得不是很到位。对于香菱的原型我有专门的文章进行介绍,相信大家以后会看到的,我也就不在这里过多地剧透了,因为江湖险恶,我现在对君子和小人都要防。
  而这里描写香菱自觉不久将死去,还挣扎着出来走走,感觉算是一种回光返照,而她居然听到“远远有人家捣衣敲砧声”,这一点很有意思,为什么不是她听到别的声音呢?为什么不听到风志、雨声、读书声之类的呢?所以说不应该简单地小看这个描写,这不得不让人想到在第六十二回里黛玉说的酒底:
  榛子非关隔院砧,何来万户捣衣声。
  
  有一个常识大家一定要知道,过去洗衣服都要把洗一半的衣服放在石头上,然后用棒子砸,或者放在木盆中用棍子一下一下地砸,据说这样可以洗得更干净,这样的场景我小的时候在农村还见到过,算起来不过是几十年前的事,也让我感慨中国变化太大了,估计现在这样的洗衣技术已经失传了。而黛玉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万户的妇女们为了要去边疆远征的丈夫洗衣时的情景,并把夫妻分手时那种难舍难分的情景来烘托,渲染了这种由于战争使无数家庭离散的痛苦气氛。实际上这种手法是出自李白《子夜吴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何等一种挑拨呵!“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语天然而得咏叹味。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便是对思妇第三重挑拨。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著“总是”二字,情思益见深长。这里,秋月秋声与秋风织成浑成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俨在,“玉关情”自浓。月光照明,长安城里的妇女们都忙着为家里的男人洗衣服,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让人充分感到到家里妻子对丈夫的爱以及忧心,为什么呢?
  因为第二天要送自己的丈夫去边关打仗,打的什么仗呢?最后两句说得明白: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这里说的是什么时候才能灭掉胡人呢?这样丈夫就可以回到家跟妻子团聚!于是我们发现这首诗是在暗指战事,暗指与胡人的战争,是与北方少数民族的撕杀,但作者并不是直接写打仗的情景,而是用长安城里女人洗衣服发出的声音这个角度来体现出来,应该说别有一番意境。
  黛玉说的这个酒底应该也是指的就是这个意思,但不仅是这些,应该至少有两层含意,一方面自然就是指当时大明与满清之间的战争,要知道书中所描写的第六十二回的故事同时影射着天启年间和崇祯年间,是两个时间的双重影射,所以分析起来非常复杂,这一点我有专门的文章。也就是说黛玉的诗暗示大明正在与与清人的战争正在进行得如火如荼。而另一方面黛玉的酒底也是在暗示在八十回以后黛玉与宝玉有夫妻分离的情节,所以黛玉简单的两句酒底居然包含着如此丰富的意思!估计我们现代人根本不会想象得到。
  而没想到的是香菱在死前听到了同样的“有人家捣衣敲砧声”,那是不是巧了呢?其实这里指的就是李白的这首诗中的意思,是指战事,是指香菱所影射的历史原型死时的大环境是在战争的中,而且是与胡人,也就是满清的交战。要知道作者不但是个很好的小说家,也同样是个诗人,至少对这些有名的古诗相当了解,他在书中用了大量这些著名的古诗中的意境来描写小说的情节,也就是说把古诗的描写的内容用故事情节来写实了,成为书中的故事,所以我们就需要有丰富的国学功底,才能尽可能地领悟到其中的秘密,在这方面我在努力地学习之中,也希望有学问的朋友能够多给我一些提示。
  而这里还写到“寒气侵人”,这也是第八十一回中多次提到的这个寒、冷、风、凉的又一次体现,自然是指满清的大环境,而香菱在这个氛围之中悲惨地死去。而这里香菱自比月亮上广寒宫的嫦娥,孤单寂寞,也是为了突出广寒宫的“寒”字,也就是说作者为了告诉大家寒、冷、凉象征满清可以说费尽心思。
  应一些网友的要求,我把我的文章进行了精加工,参考了大家的一些建议,还增加了不少新内容,更加丰富详实了,现在大家可以手机阅读,公众号为:vgilhm。也可以扫描这个二维码:
  
  (81回原文)良久,才慢慢踱进屋内,只觉两只脚软麻无力,便又躺回床上,不知不觉恍惚睡去,却见隐隐约约面前站立一人,是个暮年道士,上去一把搂住他大哭:“我可怜的有命无运的儿啊,爹爹来看你了,儿将做北邙乡女,为父怎不痛断肝肠。”香菱不解,道:“老先生何出此言?”那人道:“待为父将吾儿身世说明:儿本是姑苏阊门人氏,为父名甄费,当年儿幼小,于元宵佳节被拐子拐去,嫁与恶夫。当初的住地早已烧成一片瓦跞场了。为父三劫之后九十年寿要往那太虚幻境销号,今获悉儿先为父一步而去,故来送儿一程,也解了为父思儿一片心切。”香菱听罢,痛彻心扉,抱着父亲哭道:“女儿受苦了,父亲怎么这时才来看我?”士隐哭道:“为父也是万般无奈啊!”忽然一僧一道飘然而来,推开士隐,拽着香菱要带往太虚幻境销号,香菱同父亲扎挣着伸手互抓,皆被僧道从中阻开。
  应一些网友的要求,我把我的文章进行了精加工,参考了大家的一些建议,还增加了不少新内容,更加丰富详实了,现在大家可以手机阅读,公众号为:vgilhm。也可以扫描这个二维码:

  
  甄士隐送女登太虚
  香菱的死写得很搞怪,居然忽然甄士隐出现了,还抱着自己痛哭,真是太吓人了,怎么也得先介绍自己的来历再抱吧?不然让人感觉占人家女孩儿便宜。后面香菱之魂回家看望母亲也是这样,也不说一声,上去就拜,吓母亲一跳,似乎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悲痛的氛围,好象古人酷爱这样写。甄士隐哭哭啼啼、碎碎叨叨地把当年的事说了个详详细细,还说“为父思儿一片心切”,而香菱问:“女儿受苦了,父亲怎么这时才来看我?”我觉得这句问得非常有意思,也非常正确,你这个父亲是真心痛还是假心痛呀?早干麻去了?怎么感觉这个哭太假了呢?而甄士隐居然说:“为父也是万般无奈啊!”所以说真是太奇怪了,既然是这么难,为什么不两个人死后再见?反正离得也不远了。为什么甄士隐非得等香菱现在要死了才来见?不说早两年来梦中相见?哪怕早十分钟来也成呀,这样还能多聊一会儿,不至于还没聊几句就被一僧一道拉走,搞得父女两个人生离死别的还伸手互抓,多一秒钟也不成,似乎只有等到人死之前的一瞬间这样相见才是阴间的规矩。所以感觉这里写得有点象那种俗套子,人为制造一些生离死别的惨景以博得人的同情,可效果却很一般,也许对古人很能催泪,但对于我们现代人可能效果要差一些了。
  
  我说过香菱身上有两层影射,而甄士隐也应该有两层影射,作者喜欢这样在一个角色身上设计了多个含意,这就需要我们仔细思考。而这里甄士隐还说:“儿将做北邙乡女”,这是什么意思呢?在第一回里,也有类似的描写:
  只听道人说道:“你我不必同行,就此分手,各干营生去罢。三劫后,〖甲戌眉批:佛以世谓“劫”,凡三十年为一世。三劫者,想以九十春光寓言也。〗我在北邙山等你,会齐了同往太虚幻境销号。”那僧道:“最妙,最妙!”
  这里也提到了“北邙”,其实这有两层意思:北邙又名邙山,横卧于洛阳北侧,为崤山支脉。东西绵亘190余公里,海拔250米左右。邙山是洛阳北面的天然屏障,也是军事上的战略要地。白居易诗:“北邙冢墓高嵯峨”。俗谚说:“生在苏杭,葬于北邙”。 邙山又是古代帝王理想中的埋骨处所。其最高峰为翠云峰,在今市区正北,上有唐玄元皇帝庙。古时树木森列,苍翠如云。自东汉城阳王祉葬于此后,遂成三侯公卿葬地,于是形成“生在苏杭,葬在北邙”文化,具有宜耕宜养宜仙游的传统。河南秦王寨遗址--具有帝王雄风、文化龙脉双重历史文化,又有山水风景,成为当地最佳风水陵园。后代多用北邙借指墓地或坟墓。陶渊明的《拟古》诗之四:“一旦百岁后,相与还北邙。”这两层意思本来都是对的,但我个人觉得香菱还是象征第一种情况,也就是说她的原型的身份相当高。
  这个时候一僧一道再次出现了,比较奇怪,因为在第一回里他们约好了三劫之后,也就是九十年以后两个人在北邙山相见,可九十年还没有到,两个人就多次走到一起了,比如在第二十五回宝玉和凤姐生病的时候他们就一起出现过,所以感觉这些神仙说话也极为不靠谱,也许是作者的思路也有一点的误差。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香菱死后要由一僧一道领着去天虚幻境销号,在前八十回中,尤三姐是这样的下场,而晴雯死的时候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秦钟和贾瑞死的时候直接是阴曹地府来人用铁链子绑走的,所以这样看来书中每个人的死方式还不一样,为什么男的都去见阎王,而女的都去太虚幻境呢?相比之下宝玉的运气最好了,在第五回里做了一回梦到了太虚幻境一游,还在那里与可卿发生关系,风流快活了一把,之后居然还活着回来了,看来待遇明显有很大不同。
  而甄士隐家原来在苏州阊门,这个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在这里呢?苏州阊门这一带曾经是全中国最繁盛的商业街区,当时这里各种店铺多达数万家,各行各业应有尽有,各省会馆纷列期间,正象第一回里描写的那样:“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也就是说这里的繁华天下有名,作者这样写甄家是别有用意的,大家注意看这样两条批语,也许就能明白其中的奥秘:
  〖甲戌侧批:不出荣国大族,先写乡宦小家,从小至大,是此书章法。〗
  〖甲戌侧批:本地推为望族,宁、荣则天下推为望族,叙事有层落。〗
  也就是说作者用这样有明的繁华地区来影射大的繁华的大明,以小寓大,也算是一种“层级”,也就是说书中的“层级”有多种角度,不光是我之前提到的那三层,这一点非常有意思。
  (81回原文)且说小舍儿被香菱哭声惊醒,忙披衣起来,见香菱颜面如雪,两眼发怔,已经没有气息了。小舍见状忙哭着去那屋里告诉宝钗母女知道,宝钗母女也慌忙赶来,见香菱病亡,都悲声大作。暂时说不到这里,且说香菱往太虚幻境销了号,警幻仙姑怜他一生遭际堪伤,准许他魂归故里与母亲见上一面。香菱谢之不尽,飘飘荡荡往姑苏飞来,看见故乡富贵繁华,人烟熙熙攘攘,更是感叹。当年的十里街仁清巷葫芦庙早已不复旧貌,又往大如州去寻母亲封氏。话说封氏在其兄封肃家勉强度日,这日同兄长往集市上买针线家用,忽见一美貌女子立于身旁含泪痴望与他,以为他在家受了父母的气,便要安慰他几句,却见姑娘泣道:“母亲竟把女儿忘了?”封氏诧然,香菱便要母亲看他眉间的胎记。封氏打量着,猛然想起昨晚丈夫给自己托梦说今日将与女儿团聚,如雷灌顶,不觉搂着女儿大哭起来。忽见封肃走来,见他二人相抱倾诉,不解发问,封氏便告诉他知道,封肃听罢也不禁泪落如雨。香菱泣道:“儿今生愚呆,只想待人诚直,便自有善报,却从不曾想世间有妒妇恶夫。儿只后悔心机独缺,落的薄命夭折,如今再多说也无益了!”封氏听了,痛惜伤心,要带女儿回家。无奈香菱身不由己,不能久待,说话间就要告别。封氏、封肃不忍分离,拉了衣裳不放,却见眼前一闪,女儿已不见了。两个仰天大哭,却是空空如也,那里还有半点形迹?
  平生遭际实堪伤吗?
  香菱死后还挺忙,先是去太虚幻境报到,没想到受到警幻仙姑的优待,允许魂归故里与母亲见上一面,于是又出远门回家探亲。可警幻仙姑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她她的母亲现在不在苏州阊门了呢?害得她大老远地白跑了一趟,我感觉这应该也是有深意的,这要结合甄家的象征意义来解读,我会另有文章进行分析的。而香菱一见苏州阊门的家和母亲已经不在那里了以后又直接去大如州了,可她凭什么就知道自己的母亲在大如州呢?如果她本来就应该知道,或者警幻仙姑已经告诉她了,那她为什么还要来苏州阊门白跑一趟呢?直接去大如州不得了?这些设计很怪,不知道仙境到底是怎么情况,不太合常理,所以这些地方千万不能较真,因为类似经不起推敲的内容太多了。
  甄士隐居然通过托梦提前将香菱之事通告封氏,看来这种通讯方式跟我们的手机和互联网一样先进。香菱母女二人抱头痛哭的场面自然感人,也让我们深感任何一个时代都要时刻要防止妇女儿童被拐卖,看来居然还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有一点我觉得奇怪,因为香菱受到警幻仙姑格外优待的原因是说她平生遭际时堪伤,我到是真没有感出来。虽然香菱生于苏州阊门地区的有钱人家,甄家算是本地望族,可以拿出五十两银子接济贾雨村这样的穷书生,相当于几十万元人民币的样子,也算是挺有钱了,可后来被薛蟠从拐子那里抢走成了小老婆,也算是不错了,薛家的经济以及各方面的条件应该比甄士隐家要强得多,毕竟是四大家族之一,可将值一千两银子的棺材白送给贾珍为秦可卿办丧事,看样子相当土豪了!而香菱来到薛家一开始的时候没听说她受到过虐待,薛姨妈和宝钗对她也不错,也没听说她过苦日子,而且还有机会住进大观园里,所以这哪算“平生遭际实堪伤”呀?
  应一些网友的要求,我把我的文章进行了精加工,参考了大家的一些建议,还增加了不少新内容,更加丰富详实了,现在大家可以手机阅读,公众号为:vgilhm。也可以扫描这个二维码:
  
  也许有人说薛蟠这个人太不堪了,在书中丑态百出,几乎人人不耻,在第十六回里贾琏对他的评价很中肯:
  “正是呢,方才我见姨妈去,不防和一个年轻的小媳妇子撞了个对面,生的好齐整模样。我疑惑咱家并无此人,说话时因问姨妈,谁知就是上京来买的那小丫头,名唤香菱的,竟与薛大傻子作了房里人,开了脸,越发出挑的标致了。那薛大傻子真玷辱了他。”
  所以感觉香菱嫁他真是鲜花插在牛粪上,虽然是这样,可从书中的描写来看香菱对薛蟠还是很有感情的,在第四十七回里,薛蟠向柳湘莲调情惨遭毒打以后,被人抬回家去,书中有这样的描写:
  薛蟠自在卧房将养,推病不见。贾母等回来各自归家时,薛姨妈与宝钗见香菱哭得眼睛肿了。问其原故,忙赶来瞧薛蟠时,脸上身上虽有伤痕,并未伤筋动骨。
  看这个意思香菱对薛蟠被打伤心之极,如果没有感情怎么会哭成这样?两个人还是很有感情的。看来女人的适应能力很强,能够很快做到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只要被个男人搞定了,心就真成了这个男的的人了。比如袭人与宝玉“初试云雨之情”以后,一下子就成了宝玉最铁的丫头,坚定不移,说明我们千万不要小看床第之欢,可以彻底改变一个女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第六十二回里,香菱与几个小戏子斗草,结果她说自己的是夫妻蕙,于是荳官讽刺她说:
  荳官没的说了,便起身笑道:“依你说,若是这两枝一大一小,就是老子儿子蕙了。若两枝背面开的,就是仇人蕙了。你汉子去了大半年,你想夫妻了?便扯上蕙也有夫妻,好不害羞!”香菱听了,红了脸,忙要起身拧他。
  这给人感觉她与薛蟠也是很不错的,而且薛大傻子还是通过暴力手段不惜杀了一条人命将其夺到手的,也说明老薛对她也很有情。
  至少有一点,在夏金桂嫁入之前,没听说过香菱被薛蟠打,虽然算不是模范夫妻,但也过得很平淡。薛蟠虽然品行不端,可也没有折磨她的意思,而且香菱还与宝钗一起入大观园与众姐妹做诗玩乐,也是挺快活的,宝钗对她也还算不错,所以警幻说她平生遭际非常惨有点说不过去。相比之下后来宝玉年纪轻轻就抛弃了老婆而离家出走,在外面要了大半辈子的饭,比香菱惨多了,所以要比惨,她的一生遭际惨不过宝玉,也比不过后来流浪大半生的湘云。
  而香菱最突出的特点是“呆”字,作者在这一点上尽可能地做足了文章,不仅是在学诗的那段让人感觉她很痴,而且第六十二回的回目有“呆香菱情解石榴裙”的描写。而她还对宝玉用心良苦的劝告却当成了耳旁风,甚至对宝玉大为不满,这些都是导致她不幸的本质原因。也就是说如果她香菱平生遭际非常惨,但她自己的原因也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夏金桂将香菱折磨而死,感觉这个故事安排得不太合理。就算是夏金桂是个妒妇,是个厉害的女人,而香菱也并没有有意冒犯她呀?甚至在她来之前还盼着她来呢,在第七十九回里香菱跟宝玉说过这样的话:
  “只是娶的日子太急,所以我们忙乱的很。〖庚双夹:阿呆求妇一段文字却从香菱口中补明,省却多少闲文累笔。〗我也巴不得早些过来,又添一个作诗的人了。”
  所以相信香菱还是一心想对她好的,而夏金桂也实在是没有必要害香菱,因为香菱从一开始就没想跟她争。作者从骨子里特别想通过夏金桂与香菱的故事尽可能地影射历史,可在这个的指导思想下表面故事就安排得显得有些勉强,所以我一直以为夏金桂和香菱的情节设计得不太好。而且相关的人物关系与其所影射的历史也不是很贴切,所以这样看来作者也不是写得全都是精品,当然我们也允许有些败笔,不然不就真的把作者当成神了吗?其实也没差到哪儿去,只是我总是按照写的精彩的地方来对比而已。
  应一些网友的要求,我把我的文章进行了精加工,参考了大家的一些建议,还增加了不少新内容,更加丰富详实了,现在大家可以手机阅读,公众号为:vgilhm。也可以扫描这个二维码:
  
  @老神仙1976 2014-12-24 21:48:31
  所以相信香菱还是一心想对她好的,而夏金桂也实在是没有必要害香菱,因为香菱从一开始就没想跟她争。作者从骨子里特别想通过夏金桂与香菱的故事尽可能地影射 历史 ,可在这个的指导思想下表面故事就安排得显得有些勉强,所以我一直以为夏金桂和香菱的情节设计得不太好。而且相关的人物关系与其所影射的 历史 也不是很贴切,所以这样看来作者也不是写得全都是精品,当然我们也允许有些败笔,不然不就真的把作者当......
  -----------------------------
  嗯,表面的故事怎么理解都是可以的,但涉及到隐写历史就不一样了。
  (81回原文)且说宝玉听大老爷房中的几个丫头说司棋挨打被撵了出去,只觉浑身发颤,摇摇晃晃扑到炕上放声大哭。麝月端茶过来,见宝玉伤心,已知是为司棋的事如此,知道劝也无益,不如让他好好哭一场,心内倒畅快些,便叹了一口气,把茶放下,上里间做针线去了。宝玉自悔无力给司棋说情,忍见司棋挨打,也无可奈何,加之宝钗搬走,黛玉因抄检大观园,王夫人对他稍有微词,也不大到这边来了。纵是宝玉去潇湘馆看望他,也是借故躲开不见。
  黛玉为何躲着宝玉?
  宝玉听到司棋挨打被撵以后的表现很奇怪,居然浑身发颤,摇摇晃晃扑到炕上放声大哭!这是要干麻?要知道他刚刚把自己房间里所有的丫头都撵走了,也没见他掉一滴眼泪,现在怎么忽然表现得如何夸张?就算打了司棋的板子,也没有完全冤枉她,连脏证都给搜出来了,你个宝玉跟着起什么哄呀?再说宝玉屋中的丫头除了袭人以外,一个个也没见有什么罪过呀?她们被撵出去才冤呢,所以当时她们才奇怪地问:“关我们什么事呀?”宝玉狠心把她们赶出去的时候不为她们大哭,而现在他居然因为司棋被打哭成这样,莫名其妙。
  司棋与自己房里那些丫头相比,只不过是多挨了一顿打而已,其他也没差多少,更何况司棋自己早就有心人了,跟运气好的袭人一样有福气,宝玉羡慕才对呀,有你哭的份儿吗?所以感觉宝玉表现得相当虚伪,或者说实在是无故寻愁觅恨,似傻如狂,有这样的心思,还不如尽快把自己的个人问题搞定呢。我觉得也许这有一种可能:他房中的丫头个个有问题,宝玉感觉自己放她们走是在帮她们,是救她们于水火,所以宝玉不但心安理得,而且感觉赶她们走是自己大慈大悲的体现。
  在这个时刻麝月起到了作用,至少还能为宝玉倒茶,不然哭了半天连杯茶也喝不上那就太惨了。宝玉眼见着大观园中渐渐冷清,大有散场之意,自然把这么多天来的郁闷一起发泄了出来。这抄捡大观园之后宝玉钗走得最为奇怪,因为她在贾家一住几年就是赖着不走,骨子里就是为了跟黛玉争宝玉,这象征着满清要与大明争江山,可经过几次失败以后,宝钗居然一赌气搬走了,这似乎让人感觉她经受不了不断的挫折要放弃了,这一点非常让人吃惊。
  
  为什么呢?我们从全书前八十回的内容来看,宝钗所能接触到的男人除了宝玉以外,似乎只有自己的哥哥薛蟠了,没见过她跟其他哪个男人说过话,生活圈子老小了,这一点跟现在大城市的剩女遇到的是同一个问题。而偏偏她又是宝姐姐,比宝玉大两三岁,而女孩儿懂事早,成熟得也早,应该嫁人生子也早,所以不尽快将宝玉搞定,那她还能嫁谁去呢?不能因为几次失败就放弃呀?所以感觉宝钗忽然不打招呼就搬走这个举动很奇怪,也让人感觉黛玉太有魅力了,长得瘦弱,浑身上病,脾气还超级差,可居然把宝玉迷得五迷三道的,连个白富美的宝钗如此不断的进攻也没有得逞,真是让奇怪了。宝钗应该尽可能的在王夫人和贾政身上好好做做功夫,因为毕竟最后决定宝玉婚事的还是家长,而这样的终身大事往往由不得宝玉自己了。相比之下,宝钗这样知书达理,又很懂事,又是模范女青年,各方面比黛玉都强,还是有机会的,只是她习惯于对宝玉进行说服教育,这一点让宝玉大倒胃口,因为宝玉正值青春期,所以逆反心理很强。
  黛玉一见自己最大的情敌搬走了,自己的爱情大业没有威胁了,所以更加放心大胆起来,要为自己的终于大事好好谋化一番,而不能再象之前那样与宝玉随随便便,所以她也借此段出的这么多事尽可能地不见宝玉,也避免出现对自己不利的传言从而影响了跟宝玉的发展。
  而黛玉的性格一直不招人喜欢,好象书中除了宝玉对她一直很痴迷以外,没见有谁喜欢她,所以她还是很危险的。我们现在都知道黛玉影射的是还没有当上皇帝的朱由检,本来他是没有机会当上皇帝的,因为他不是长子,而且他的哥哥朱由校已经是皇帝了,所以按道理来说他今生与皇权是无缘的,这也是为什么在前八十回里一直让我们对黛玉和象征皇权的宝玉之间的爱情那么担心,生怕二人的事吹了,而不是感觉二人之事铁板一块,板上定钉。朱由检比自己的朱由校小六岁,他后来被哥哥封为“信王”,有了自己的府邸,远离皇宫。但由于朱由校一直没有子嗣,身后惨淡,于是有人造谣说朱由检有篡位的可能,据说可能这些谣言是魏忠贤传的这些内容,总之让朱由检心理很有压力,而他从小的不幸经历让他变成了小性多疑的性格,所以他尽量远离政治斗争的中心,以求自保。而他自己也一直不太相信自己可以成为皇帝,因为自己的哥哥年龄还不大,而且还有那么多老婆,所以生几个孩子是小意思,到时候就算哥哥死了,皇位也应该是朱由校儿子的,跟朱由检无关。所以朱由检也不想卷入这个乱局,从这个角度来说书中用黛玉的这种复杂心情来形容也是非常精准地影射历史的。所以我个人感觉本回中黛玉在这个时刻对宝玉采取的态度应该是对那段历史的某种影射,还算是比较贴切的。
  宝玉这个人很奇怪,他可以跟那么多美男搞基,跟袭人发生关系,却一直对黛玉缩手缩脚的,何苦呢?光意淫是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的,关键的时候还得胆大心细,该出手时就出手,无所不能。这一点应该跟贾珍、贾琏之流好好学学。结果宝玉这样不爷们儿,最后让黛玉“质本洁来还洁去”,你对得起黛玉一片痴情吗?所以机不可失,失不再来,过了这个村儿就没有这个店儿了,两个人连黄色小说都一起看过了,可居然没有实际行动,真让黛玉失望。而晴雯死的时候就非常后悔这一点,因为自己没有好好地把握机会。所以宝玉真应该破釜沉舟,值得一搏,真正当一回男人。
  明朝的时候有西方人来到中国,他们发现中国的男人非常不男人,女性味儿十足,中国的大臣们动不动就吵架,跟老娘们儿似的。而宝玉从小在女孩儿圈里长大的,那肯定更不象男人了。难怪尤三姐是这样评价宝玉的:
  “姐姐信他胡说,咱们也不是见一面两面的,行事言谈吃喝,原有些女儿气,那是只在里头惯了的。”
  感觉宝玉的雄性荷尔蒙严重不足,到是很象魏忠贤那帮“雌凤”,类似于娘娘腔的太监。
  应一些网友的要求,我把我的文章进行了精加工,参考了大家的一些建议,还增加了不少新内容,更加丰富详实了,现在大家可以手机阅读,公众号为:vgilhm。也可以扫描这个二维码:
  
  (81回原文)宝玉甚觉凄凉,这日勉强看了会子书,趴在桌边竟朦胧睡去,却见春燕、莲花儿、佳蕙、蝉姐进来倒头就拜,又见葵官、艾官、豆官追着袭人要打,蒋玉菡拦着三人不叫动手。宝玉上去一边拦劝一边笑道:“玉菡兄近来和袭卿还和合罢?”玉菡笑道:“那还用说,艾官三个可不是为这个嫉妒打他。” 又见秋纹、碧痕、绮霰有说有笑走来,一见了宝玉又都皱眉道:“二爷好偏心,留着麝月却赶我们走。”宝玉正要上前解释,这些人忽然一闪不见了。正在纳闷,又听旁边似有哭声,只见司棋嗔道:“宝二爷见我挨打,也不帮忙说情。”
  宝玉正要解释,忽又见香菱走来,笑道:“宝玉,我就是往副册报道的,【批语:盖后回起,皆写十二钗正册,故行文草率,急令袭人、司棋、香菱辈有交代,叹文字难作至此。】多亏仙姑提醒,才知我故乡原在姑苏阊门,我父亲要带我回去了。”宝玉迷迷糊糊道:“什么又副册副册?”香菱笑道:“如今警幻仙姐说了,我们都去了,又副册副册才去的尽,故催促我们先走一步,别妨碍又副册副册来报到。”一闪又不见了。“将来你会明白,我就不絮叨了。”正说着,忽见四个金刚模样的天神把香菱连拉带拽带走了。香菱哭着道:“我要等我父亲,他还没有来呢。”
  正钗、副钗、又副、三副、四副
  宝玉的这个梦真的非常丰富多彩,大有现在电影中蒙太奇的味道,所以作者很有超前意识,让人刮目相看。而作者也想借此将这些人的结果赶紧交待了,这里的那条批语说得很到位,也就是说如果不通过宝玉做梦的方式介绍这些人的情况,就又得让文章生出很多枝节来,再把每个人的情节交待出来,那样的话不定又要多出多少字来,写着麻烦不说,也可能让读者看得很乏味。而通过宝玉在梦中蒙太奇一下,可以尽可能压缩文字,而且还将这些人的结果交待清楚,同时也让人感觉一种梦幻的氛围,也算是非常巧妙的手法。
  这条批语也说得很清楚,在第八十一回,也就是第九个九回单元中,有大量后回的伏笔,而且还要将副钗和又副钗的故事一并解决了,从这之后主要以正钗为主。批书人在此交待了创作思路,这一点非常惊人,这更说明《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是个早本,是个类似于草稿似的本子,所以才叫“试评本”,如果这一切都是真的,那其珍贵程度无可限量,而且前八十回中应该有大量的异文才对,应该是几乎百分之百的作者意愿,因为从来没有经过删改。香菱说的那段话非常有意思:
  “如今警幻仙姐说了,我们都去了,又副册副册才去的尽,故催促我们先走一步,别妨碍又副册副册来报到。”
  这哪是警幻仙姑说的话呀?有些莫名其妙。从第五回宝玉在太虚幻境所看到的情况来看,除了“金陵十二钗”正钗以外,还有副钗、又副钗。但在第五回里副钗只提到一个,那就是香菱,又副钗两个,晴雯和袭人。我感觉香菱说的“我们”是指十二副钗,但书中没有交待其他十二个人是谁,所以这个“我们”就无从谈起了,也给我们留下个悬念。
  
  这段描写应该说非常有趣,也很重要,因为我们一直以来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说为什么书中会有“金陵十二钗正钗”、“副钗”、“又副钗”,其实应该说不光如此,应该还有“三副钗”、“四副钗”,可以从此书的一百零八回里看到具体的列表,非常清楚。由于我们早就对这这样的情况熟视无睹了,于是很少有人对这样的设计表示过怀疑,或没有认识思考过作者这样处理的目的,以为就是主子、丫头之分呢,应该说绝对不是这样,这里面玄机处处,涉及到作者的创作思路的问题,也涉及到此书真正的大框架的问题,研究起来很有意思。
  这样的设计其实就是我反复多次提到的“层级”的问题,也就是说在作者最初的构思中,最高的一个“层级”是明亡的历史,然后下面的一个“层级”,也就是“金陵十二钗正钗”这个“层级”中充分隐写了这段历史,而再下面的每一个“层级”,也就是“副钗”、“又副钗”、“三副钗”、“四副钗”应该都分别是在隐写了上一个“层级”的故事,应该说这个设计非常大胆,而且可以说难度相当的大。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又没有那么死板,或者说难度太大了,所以并没有绝对这样写,而是采用了更灵活的手法来展现。
  也就是说在“金陵十二钗正钗”这个“层级”中更象真实的明亡历史,而在下面的每一个“层级”就不象了,而是更象上一个“层级”的故事,这一点很关键,也就是说下面的“层级”往往是上面一个“层级”的伏笔或影射,我们可以通过下一级的情节来推测上一级的未来,尤其是在我们没有真正看到八十回以后文字的前提下显得格外重要。
  总体上来看,作者是想在每一个“层级”上都用这样的写法,于是从我个人的研究发现,作者只在“又副钗”和“四副钗”两个“层级”的隐写非常成功,而“副钗”的隐写就根本看不出这样明显的影射来,如果仔细推敲也能看出很多味道了,这就需要很强的悟性了,所以不能小看“副钗”这个“层级”,因为“层级”中影射的历史人物也非常了得,虽然比不上“金陵十二钗正钗”,但也相当重要。
  作者对各个“层级”的隐写非常有意思,因为这些“层级”之间不是孤立的,而且相互影响的,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不是单摆浮搁,不相往来,作者的脑子真是复杂!我们都知道《水浒》虽然想的英雄人物个个精彩,但放到了一起就失去了自身的个性,变成了没有血肉的“酱油客”。而在《红楼梦》中作者把所有“层级”中的人物混在一起,居然能够彼此互动,不但完成了各自身上所应该影射的故事,还都很精彩,这真是让人吃惊!
  不仅是如此,作者还把这样的“层级”写在故事框架之中,如果看不出这个来,就会对书中人物感到困惑,会感觉为什么会有时间穿越的情况发生。所以只有看懂整体大的框架,看出各个“层级”人物,各个故事框架的“层级”,才能真正明白作者的设计安排。
  而刚才香菱这段话说得很奇怪:
  “如今警幻仙姐说了,我们都去了,又副册副册才去的尽,故催促我们先走一步,别妨碍又副册副册来报到。”
  她去不去关“副钗”、“又副钗”什么事呀?比如晴雯就是“又副钗”的,比她去得还早呢,也没有因为香菱没有去而去不了呀?柳五儿也应该算是“又副钗”,她也早早就死了,也没有等到香菱死后才能去,所以香菱死不死好象跟“副钗”、“又副钗”没有什么必然的关系,所以不知道是警幻仙姑在忽悠香菱还是香菱在忽悠宝玉,总之这里说得莫名其妙。
  应一些网友的要求,我把我的文章进行了精加工,参考了大家的一些建议,还增加了不少新内容,更加丰富详实了,现在大家可以手机阅读,公众号为:vgilhm。也可以扫描这个二维码:
  
  (81回原文)宝玉猛然惊醒,吓了一身汗,恰见麝月进来,哭着对他道:“你快去瞧瞧香菱去,他活不了了。”麝月哧的一声笑了,道:“胡说八道,你何苦又咒他。”宝玉非说香菱死了,要他去薛家探探消息。麝月笑道:“我不去,平白无故我上他那儿做甚。”宝玉道:“你只在他家附近逛逛,见人问问,打探了消息就回来。”麝月嘀咕几声只得去了,宝玉本想自己去打听,又怕碰见宝钗、薛蟠不方便,就坐着等消息。【批语:宝玉嫌宝钗絮叨,嫌阿呆酒席邀约,佚趣!】约莫半个时辰,麝月回来,告诉他:“可叫你说对了,香菱可不是病故了,二爷敢情是能掐会算不成?”宝玉闻言又掉下泪来,自言自语道:“死了倒好,这回可是脱离了苦海火坑。二姐姐的命也和他差不远,怎么女人的命都这么苦呢?”说着放声大哭。麝月也忍不住掉下泪儿,捂着口到套间去了。忽听外边有人问:“宝二爷在吗?”不知是谁,且听下回分解。
  第八十一回的不幸命运
  宝玉收到消息的方式很奇特,可以从梦中得到,而且非常精准。这回香菱终于死了,经过宝玉让麝月去打探,最后确定这回她死了,而且死得很透。香菱的故事所影射的历史应该发生在南明时期,而现在贾家所处影射的历史是在天启朝末,崇祯朝还没有开始,这意味着香菱的故事穿越了,至少穿越了三十多年。没想到作者真是有创意,居然在爱因斯坦宣传狭义相对论之前两百多年前就意识到时空有错位、穿越的问题,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人在理论物理这个领域里早就走在了人类的前面,可惜的是我们一直没有看出来,耽误了这一伟大的科学发现。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其实这里面埋藏着非常重要的秘密,而这些秘密应该说还从没有人发现,包括畸笏叟和脂砚斋也没有搞懂。我以后会有机会进行深入分析的,应该说这些地方实在是让人难以置信。
  而第八十一回最后这个情节也有两个地方可圈可点,一个是宝玉自己不去打探香菱的死信,而是让麝月去,其目的是怕遇到宝钗、薛蟠,而这里有条批语还详细说明了原因,那就是“宝玉嫌宝钗絮叨,嫌阿呆酒席邀约”,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宝玉从骨子里是烦感薛家人的,也就是说无论宝钗如何用尽心机想把宝玉搞到手,但美国人有种说法:It’s chemical thing,指的是两个人的化学成份对不上,中国人讲那“属相相克”,所以根本不可能走到一起去,这样象征了汉人的皇权是不屑与满清为武的。
  应一些网友的要求,我把我的文章进行了精加工,参考了大家的一些建议,还增加了不少新内容,更加丰富详实了,现在大家可以手机阅读,公众号为:vgilhm。也可以扫描这个二维码:
  
  而宝玉为香菱痛哭的时候还顺嘴提到了迎春,说她跟香菱的命运差不多,这个话是对的,而且在这里说也有伏笔的味着。我早说过,判断一个本子是不是真本,其中一个标准就是有没有运用大量的伏笔,现在看来第八十一回里有不少伏笔的地方。
  第八十一回就这样完了,也就是第九个九回结束了,我们再回过头想一下这一回,就会发现这里的故事开始变得很悲惨,不但不会招人喜欢,而这些情节也不可能出现在续书这中。在后四十回的续书中也不可能借鉴这一回中的内容,因为续书人不可能让袭人离开贾家,也不可能让大家知道袭人是害死晴雯的背后黑手之一,毕竟这样的内容太让人震惊了!续书人也不可能让宝玉房中的丫头都离开,那样的话还有什么好故事可看呢?因为读者喜欢看宝玉跟丫头们嘻戏打闹,当个风流快活的花花公子。续书人也不可能让司棋好好地活下去,一方面是因为她的憎恨贾家的面目实在是太可怕,另一方面没有办法给她添加更多的好看的故事,而且她又不是一个什么重要的角色,所以直接把她在续书中结果了,让她自杀了,这也算是一种偷懒的行为。而续书人居然也不忍心让香菱象这一回描写的那个悲惨地死去,而是死活让她活下来,直到夏金桂死后扶正。但在续书中她的个性就完全变了,失去了原作中的风彩,同时也完全与每五回中她的判词中的伏笔不合,但续书人也没有办法,毕竟自己的能力有限,能糊弄过去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事了。
  所以综合来看,第八十一回几乎没有续书人能够利用的情节,所以被果断删掉,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续书人的创作心态了,不过这样做的结果实在是太万恶了,严重地毁掉了作者奇妙的构思。而新的九回单元中,故事的大框架又发生了新的变化,更多的是放在主子的身上,而不是之前的这个九个九回单元描写这些小人物比较多。
  第八十一回就暂时分析到这里,从明天开始进入到第八十回的分析,而这一回的味道是一种逐渐变悲的感觉,相信大家不会太适应这个变化,也希望大家尽早地摆脱后四十回对我们的影响,重新认识原作的风彩和魅力。
  应一些网友的要求,我把我的文章进行了精加工,参考了大家的一些建议,还增加了不少新内容,更加丰富详实了,现在大家可以手机阅读,公众号为:vgilhm。也可以扫描这个二维码:
  
  第82回 王熙凤病求千翼方 林黛玉闷作十独吟
  诗云:
  颦卿意长客思深,十首高洁表予心。
  露重风响宦门微,可怜泪垂冬复春。

  
  悲剧味道越来越浓的“九回单元”
  我们终于进入到第八十二回,真不容易呀!《红楼梦》一书中每九回一个单元的特点,所以第八十二回是第十个九回的第一回,所以故事又进入到一个新的框架之内。在上一个九回中主要是以“绣春囊”为线索,展示了大观园中的内斗,最终以袭人用黑招整死了晴雯为结果。而到了第十个九回单元中,故事的大环境一下子变得非常险恶,悲剧色彩变得越来越浓,四春以及王熙凤等正钗也有了结果,而黛玉和宝玉的婚事居然也提到日程上来,虽然一波三折,可总算是修成正果,让人心中不免很是欣慰,这也是这段故事中唯一的一段让人感觉很喜庆、很温馨的地方,然而却不知道这居然是大悲剧的前奏。但总体上来看这个九回单元可以说跌宕起伏,让人心绪不宁,而一些主要人物的个性也充分展示了出来,而且很让人意想不到,但却完全符合作者的原意。应该说这两个历史背景的综合影射,居然也能设计得非常巧妙,水乳交融。
  而这一回的回目就比较有意思,“王熙凤病求千翼方 林黛玉闷作十独吟”,《千翼方》是指医书,说明王熙凤病重了,这是指王熙凤所影射的魏忠贤病重了吗?应该说不是这样的,而是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有个网友曾友根据她总是“下红”之症来推测这是在其中的明亡的意义,应该说还真不无道理,但也让人感觉很搞笑。而黛玉做的《十独吟》应该非常值得我们关注,因为到底有没有一直很有争议,因为在第六十四回里黛玉写完《五美吟》以后有一条批语提到过,只是人们一直没有见到具体情节和内容:
  宝玉看了,赞不绝口,又说道:“妹妹这诗恰好只做了五首,何不就命曰《五美吟》。”于是不容分说,便提笔写在后面。〖蒙双行夹批:《五美吟》与后《十独吟》对照。〗
  所以这一回黛玉创作《十独吟》的情节以及内容到底合不合理,内容是不是很到位也非常值得我们期待,这需要有很深的国学基础,也希望有这方面造诣的朋友多多指教。
  
  这回的回前诗写得也很直白,初中的古文水平都可以看懂,也没有什么太多的太复杂的暗示和隐写,甚至让人有些失望,怀疑写这首诗的人的水平,我感觉应该不是作者本人写的,因为写得太一般了,完全不是曹雪芹一贯的风格。诗大概的意思是指黛玉被寄养在贾家,可有事没事动不动都是舒发感情,于是写了十首诗来表达一下心情;而因为贾家的官越做越惨淡,所以黛玉没事的时候也是一年四季地哭呀哭的,正合了还泪之说。这里唯一有点内涵的是提到的是“露重风响”四个字中“露”自然是指露水,所以应该是指满清。“露重”应该是暗指满清的势头越来越近,“风响”自然也是指的这个意思,所以这些内容我们都实在是太熟悉了,而作者也是找机会尽可能地使用。从这四句诗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书中背面故事的大环境越来越险恶,满清的势力慢慢开始逼近大明,让人心中很是压抑。我到是感觉这首回前诗与前八十回一些回前诗的风格有几分相似,水平都比较业余。
  而这第十个九回单元有个非常独特的写作手法,那就是一大一小两个环境双双来影射明末那段让人心碎的历史,大环境越来越险恶这方面交待得很简单,隐隐约约的,似有似无,但能让人清清楚楚地明白这是在影射明末,而又在贾家的小环境中重点描写危机四伏,贾家家败指日可待。所以两个环境一明一暗,交相呼应,甚是巧妙。从这一点我们也可以确定那就是作者在描写一个历史事件的时候绝不是只有一条线索,而是几条交叉并进,有的时候一个线索超前,有的时候一条线索置后,但这些线索相互影射,成为另一种形式的“传影”,起到伏笔的作用。从表面的故事来看虽然显得很乱,但本质上却为我们领悟这其中的秘密提供了多个角度,让我们更容易理解并猜透。其实想真正能明白作者这样的构思不是很容易,应该说从古至今还真没有人真正搞明白过,包括畸笏叟和脂砚斋也没有搞懂,这一点我非常肯定。
  而书中的很多写作手法也在这个九回单元中进行了突出的展示,有的时候是两个人同时影射同一个历史原型,有的时候是一个人或物同时两个历史原型,应该说作者运用得相当娴熟,也可以说相当变态,给这个大梦增添了很多玄幻的色彩,也给我们的解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不过猜起来很有趣,一但真正搞懂了作者的构思,真是象吃了巴豆一样感觉痛快淋漓!虽然这段故事隐写得很明显,但很少有人能有一个全面的整体的眼光,所以这一点也希望大家能够注意一下。我们现代人学的都是西方的方法论,但很少有人能有中国古代的那种系统论和整体论的思维模式,这是我们的弱项。所以一定要尽可能地跳出故事细节本身来分析,才有可能真正明白作者的创作意图,不然真的就晕菜了。
  (82回原文)王夫人道:“明儿还到学堂里上学去。你那林妹妹也糊涂的很,只陪着你顽,略有老嬷嬷劝你一句,他就一边打岔说别理那老货,那里象个书香门第出来的千金小姐。我会找他说的,眼下仍须上学要紧。”
  王夫人真的讨厌黛玉吗?
  王夫人居然当着宝玉和贾政的面如此批评黛玉,这一点非常符合她一直以来的个性,很直,应该说大家也都是认为这就是她对黛玉的态度,因为在前八十回中王夫人一听说晴雯长得象黛玉,就勃然大怒,在第七十四回里是这样描写的:
  王夫人原是天真烂漫之人,喜怒出于心臆,不比那些饰词掩意之人,今既真怒攻心,又勾起往事,便冷笑道:“好个美人!真象个病西施了。你天天作这轻狂样儿给谁看?你干的事,打量我不知道呢!我且放着你,自然明儿揭你的皮!宝玉今日可好些?”
  而在六十五回里,兴儿是这样介绍黛玉的:
  “一个是咱们姑太太的女儿,姓林,小名儿叫什么黛玉,面庞身段和三姨不差什么,一肚子文章,只是一身多病,这样的天,还穿夹的,出来风儿一吹就倒了。我们这起没王法的嘴 都悄悄的叫他‘多病西施’。”
  “病西施”应该就是黛玉的标志,而王夫人一腔怒火发在了晴雯身上,用“病西施”来形容表明雯,一般人都认为这是迁怒,也就是说王夫人一直对黛玉很有意见,没处发泄,这回终于看到一个长得象黛玉的了,所以冲着晴雯大发雷霆。于是专家们曾经意淫认为在八十回以后,王夫人极度讨厌黛玉,所在下令让宝玉搬出大观园来,而且禁止让他再进大观园,从而导致他再不能与黛玉相见,从而导致黛玉一赌气哭死了!现在看了这样的思路实在是太小儿科了,真是幼儿园大班的构思。宝玉也算是个十五、六的大小伙子了,大观园那道墙能拦得住他吗?为什么会导致专家们有如此雷人的结论呢?因为书中有不少地方透露出宝玉和黛玉二人有分离的迹象,但专家们就是想不明白为什么二人会分开,于是只好在王夫人身上做文章,认为她应该是害死黛玉的真正黑手。
  在87版电视剧《红楼梦》的最初的剧本里就是这样安排的,王夫人死活不让二人见面的,露出一副凶神恶煞的嘴脸,后来所有人都发现这样逼死黛玉的理由太牵强,甚至可以说是胡闹,专家们自己都说服不了自己,最后没办法,只好另想主意,就是让宝玉因探春远嫁而出了一趟差,于是传来宝玉遇难的消息,把黛玉吓死了!可以说这个创意没有最傻,只有更傻。
  正因为大家一直觉得王夫人对黛玉有意见,不喜欢她,所以才认为宝钗才是王夫人的最爱,基于这个理念,中国的“红学家”们坚决维护宝钗的光辉形象,反对一切对她的不同意见,甚至把宝钗塑造成为了一个封建制度下最完美的女子,也就是说专家们的思维仅限于贾家的家族悲剧,也就是故意往所谓的江宁织造“曹雪芹家”来生搬研究套,这样的话这个悲剧的本质原因就是王夫人非要让宝玉娶宝钗,才造成了黛玉之死的结果,也就是说王夫人是黛玉之死的真正元凶,就象她害死了晴雯一样,这跟“后四十回”续书是一个思路。
  虽然王夫人厌恶晴雯,而且特别喜欢袭人,这似乎意味着她不喜欢黛玉而喜欢宝钗,但要知道王夫人曾经打过金钏,还将她赶出去以至于金钏跳井而亡,而金钏从她的名字我们就可以看出有两个“金字旁”,所以金钏也象征着满清,而且她死后宝钗用自己的衣服为她入葬,她应该是另一个“宝钗之副”,所以王夫人逼死她,是不是也说明不喜欢宝钗呢?王夫人一共就做过两件大事,分别逼死了晴雯和金钏,所以我们还真不能从这两件事中来判断王到底讨厌谁或讨厌谁。
  王夫人真的喜欢宝钗而讨厌黛玉吗?其实我个人感觉她对黛玉无所谓喜欢不喜欢,就算不喜欢也无所谓,因为宝玉是她的独子,是她的命根子,所以只要宝玉喜欢谁就是谁,她有什么必要干涉吗?也就是说即使仅从表面故事来看,王夫人也不可能害死黛玉。在第五十七回里,宝玉听紫鹃说黛玉要回老家,于是发了疯,差点死过去!洋相出尽了,让大家又想笑又不敢,惊动了贾母、王夫人等人。离开了黛玉,宝玉居然有可能活不了,面对这样的情景,王夫人再不喜欢黛玉,她能因为自己对黛玉的恶好而要自己儿子的命吗?所以认为王夫人害死黛玉的见解实在是太肤浅了。
  可为什么作者要描写王夫人对晴雯下毒手呢?书中往往都有伏笔和影射的关系,她不喜欢晴雯,自然就是不喜欢黛玉了,她害死了晴雯,不就是意味着她后来对黛玉下毒手了吗?我认为这样看的原因是没有搞清楚书中的人物是分很多“层级”,而同一个“层级”内的人物是基本上按着一定的规律来演绎故事的,而不同“层级”之间往往不遵循这个原则。晴雯属于“又副钗”,“层级”要低得多,所以在面对王夫人所在的这个很高的“层级”的时候,自然就不能与黛玉相提并论了。这一点就象袭人虽然影射着宝钗,可宝玉可以把袭人赶出贾家,但他不可能在婚后将宝钗赶出家一样,因为是有代差的。
  所以王夫人虽然对黛玉颇有微辞,但即使从表面的故事来看,本质上凭她爱子的心情,不可能对黛玉怎么样,除非她不想让宝玉活了。但她对黛玉有意见也是正常的,试想贾家人除了宝玉对黛玉那么痴情以外,好象还真没有谁对她有什么好的印象。作者如此塑造黛玉的性格,是为了体现朱由检的性格,这一点一定要注意。
  所以综合看来,王夫人不是黛玉和宝玉分离的真正元凶,甚至应该是二人结合的重要推手,除非她不想让宝玉好好活了。应一些网友的要求,我把我的文章进行了精加工,参考了大家的一些建议,还增加了不少新内容,更加丰富详实了,现在大家可以手机阅读,公众号为:vgilhm。也可以扫描这个二维码:

  
  @V哥掰谎 16180楼 2014-12-30 14:20
  -----------------------------
  @这也能撞衫 2014-12-31 00:09:21
  可是金钏姓白啊,这怎么解释了
  -----------------------------
  “五行”对应“五色”,其中“金”对应着“白色”,所以书中白色象征着金,象征着后来满清。所以小说的结尾才“落了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所以《护官符》中才说是“丰年好大雪”,所以宝钗一家才姓薛。
  (82回原文)话说宝玉正在惋惜香菱,忽见丫头小鹊进来传信说老爷找他。宝玉听罢对他道:“好了,你回去罢,我已经知道了。”小鹊走了。宝玉知道父亲找他又系进家塾之事,虽有一万个不情愿,但已在前头说过大话,说从此肯安心读书,怎能推三阻四,只得慢慢踱到贾政书房听候指示。果然王夫人正和贾政在谈及此事,见宝玉进来便叫他坐下慢慢听着。贾政道:“叫了你半日,这会才垂头丧气蹭来,还不肃神静心坐好了。成日家书也不念,经也不学,只和丫头们厮闹。不肖的孽障,实不指望你功名双收光耀门楣,叫你靠八股文章混口饭吃都难,到时毁掉一生前程你才不笑了。”宝玉只低头望着足跟。

  
  宝玉为何不爱读书?
  在上一回里宝玉听说司棋被打并被赶出去以后居然表现得很激烈:
  只觉浑身发颤,摇摇晃晃扑到炕上放声大哭!
  这确实太夸张了,司棋不就是被打了板子而被赶出去了吗?有什么必要一个大老爷们儿哭成这样呀?而这回宝玉听说香菱死了,反而反应平平,虽然哭了,也表示了惋惜,但远没有哭司棋那么激烈,所以我一直感觉宝玉哭司棋显得相当的虚伪,不知道作者这是什么居心,还是说司棋在宝玉的心中比香菱要重要得多,不可能呀?就算香菱不是贾家人,宝玉跟她那么熟悉,也可能是因为香菱已经是薛蟠的女人了,所以宝玉一点念相都没有了,于是假装哭一下意思一下。
  贾政在前八十回里个性非常鲜明,是个地地道道的严父,也是工作认真的官员,然而自从打完宝玉以后似乎就很少再出场,一直处于出差状态,连第五十三回“除夕祭宗祠”的重大活动都没有参加,这一点很奇怪,要知道这是贾家最大的活动,可作者居然没有安排他出现,这会是怎么回事呢?应该说这跟他所象征的原型大有关系。之后他虽然偶有出场,但表现都很平平,在第七十八回里宝玉等人为林四娘写“姽婳词”的时候再次出现的时候戏还不少,还是表现得很严厉,估计宝玉都被骂习惯了,所以感觉也没有影响他的文思。
  没想到贾政这回再次出场,一如既往地严格,不过我感觉这还是表现他对自己儿子的疼爱,子不教,父之过,所以爱之欲切,管之欲严。看样子他对宝玉的要求也不高,只是希望宝玉可以靠读书混可饭吃,这有点太滑稽了吧?有点象我们现在的高考,也似乎是对“八股文”的讽刺,也许是作者从小深受其害的原因。
  宝玉既然象征着“传国玉玺”和“皇权”,那为什么非要让他读书呢?这是因为宝玉身上也存在着双重影射的情况,我在前面进行过介绍,也就是说书中很多人物都不是影射着一个人或物,而是根据不同的情况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宝玉除了象征着“传国玉玺”和“皇权”以外,还有一个身份就是读书之人,汉人的读书人。所以他身上的这两种形象交织在一起,在不同的场景和角度下有着不同的含意。他不愿意读书,从表面的故事来看也非常生动鲜活,而从深层次的意义来说,宝玉不读书重点不是体现在前八十回,因为前八十回这些内容只不过是为后来宝玉故事的铺垫。宝玉后来在贾家家败之后不得与与宝钗结婚,这象征着满清得到了大明的皇权和江山,而宝玉不爱读书,从而因此与婚后与宝钗闹翻,最后离家出走,这时的宝玉的身份不再是“传国玉玺”和“皇权”了,而是象征着拒绝读书为满清卖命的汉人。作者这样写太复杂了,你说谁能看得懂?所以作者才哀叹“谁解其中味?”
  作者想通过宝玉这个形象为读者传递一个信息,就是让大家拒绝仕清,不为满清卖命,不为满清做官,而这样的情节贯穿宝玉一生。如果前八十回中宝玉不爱读书更多的是表面故事的需要,让宝玉的形象更贴近大家熟悉的普通人,而在小说的后面,宝玉因为不爱读书而离开老婆宁愿去要饭,就主要是为了突出文人这种拒绝仕清的主题。文人不能动武,手无伏鸡之力,而又要面对残酷的“文字狱”的威胁,他们对满清又是那么的仇恨,可又没有反抗的途径,所以只剩下了不与满清合作,不为满清服务这一条了。所以作者为了表达这个意思居然拐了这么大的一个大弯!真是费老了劲了,估计也没有几个人能真正看懂他的意思。
  我们现在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是小说最初的构思者吴梅村还是后来加工成百万言巨著的曹雪芹,以及批书人畸笏叟都在清朝做过官,所以这些人本身自己都没有做到宝玉的境界,居然要拐了那么大的弯让天下的汉人做到,实在是免为其难了,也就是说想通过绕这么大一个弯让汉人们不读书不仕清,不过是这些人的意淫而已。
  中国历史上任何一次改朝换代,都会引起文人们如此的逆反,然而时间可以改变一切,等人们慢慢习惯了满清的统治以后,那些有骨气的汉人们慢慢老去并逐渐死去以后,剩下的都是那些安于现状的汉人们。清初的时候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那么多汉人不愿意接受异族的统治而掉了脑袋,而到了清朝灭亡以后因为剪掉辫子而哭得死去活来的也是汉人,历史真是开了个天大的玩笑。所以世界上没有不可以改变的事情。比如在清初的时候,满清怕汉人“反动”文化的侵蚀,不但大兴“文字狱”,而且严禁满人唱戏。而到了乾隆时期,乾隆爷自己高兴的时候也会唱两嗓子戏。到了清末,满清人早已经沉浸在歌舞升平的氛围之中,一片亡国之相。应一些网友的要求,我把我的文章进行了精加工,参考了大家的一些建议,还增加了不少新内容,更加丰富详实了,现在大家可以手机阅读,公众号为:vgilhm。也可以扫描这个二维码:

  
  (82回原文)王夫人忙阻道:“罢了,先不说这了,还是说说宝玉的婚事要紧。如今这孩子也大了,又不安心读书,也得有个管的住他的才好。宝玉答应要静心读书,丫鬟也都已放出,宝玉虽听黛玉这孩子的,只是黛玉这孩子又不引他入正道,还得劝着点。既是家里上上下下都认定他俩是一对儿,老太太又疼他两个,不如过了这个月就把喜事办了罢。”贾政道:“别急,我可不这么看。黛玉模样虽好,可性格却不招人喜欢,小性多疑,又是个病秧子,我早看中了一个人,比黛玉强过几倍。”
  贾家择媳
  这一段王夫人与贾政的对话相当有意思,也是绝多数“红学家”所坚决不愿意相信的,害死“黛玉之副”晴雯的王夫人怎么可能要支持宝玉娶黛玉呢?这简直是逆天了!而王夫人说的那句话却是对的:
  “既是家里上上下下都认定他俩是一对儿。”
  这一点在前八十回里可有多次体现,可绝对不是虚言,比如在第二十六回里,王熙凤就当众跟黛玉开玩笑说:
  “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
  凤姐笑道:“你别作梦!你给我们家作了媳妇,少什么?”指宝玉道:“你瞧瞧,人物儿、门第配不上,根基配不上,家私配不上?那一点还玷辱了谁呢?”
  在第五十五回里,凤姐跟平儿谈贾家的财务问题,也提到过:
  “宝玉和林妹妹他两个一娶一嫁,可以使不着官中的钱,老太太自有梯己拿出来。”
  这明显的就是说宝玉跟黛玉两个人结婚,所以“后四十回”续书中让凤姐出了个“调包计”的主意,纯属胡说八道,估计这个续书人没有看到这里的文字,太马虎了。在第六十六回里,兴儿也跟尤二姐和尤三姐提到过宝玉与黛玉在众人眼中的婚事:
  “只是他已有了,只未露形。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因林姑娘多病,二则都还小,故尚未及此。再过三二年,老太太便一开言,那是再无不准的了。”

  
  宝黛二人之事正合了王夫人说的家里上上下下都认定二人是一对,甚至连疯狂进攻的宝钗和母亲都不得不承认这一点,在五十七回里,薛姨跟黛玉说过:
  “我想着,你宝兄弟老太太那样疼他,他又生的那样,若要外头说去,断不中意。不如竟把你林妹妹定与他,岂不四角俱全?”
  所以说王夫人说这样的话绝对是有根据的,从这一点上来看,这段文字肯定不是有人瞎编出来的,只是这一结论大大抽了“红学家”们一个响亮的耳光,所以他们肯定会疯狂否定的。实际上从隐写历史的角度来看,王夫人也不可能否定这一点,因为这时的黛玉象征着还未登基的朱由检,而他早晚要当皇帝,不然就不能与历史实际情况相合,所以在分析这个问题上,我们一定要同时从表面的故事和隐写历史的角度一起来看,所以综合起来我们就会发现,王夫人说这样的话是非常合理的。
  然而王夫人说的话也很有意思,宝玉娶妻的目的是为了让老婆管着读书,不知道这招好使不好使,如果真的管用,那我们现在的中学生都应该赶紧结婚。相比较而言,袭人比宝玉大,宝玉根本也不听她的,而宝钗也比宝玉大,宝玉更不听她的了,所以宝玉根本上就不是服女人管的人。而王夫人想让黛玉管管宝玉,让人感觉成功的希望实在是太小了。总之在这个时候非要宝玉结婚,而且是为了宝玉读书为目的,让人感觉有点怪,可能我们现代人确实不太好理解。但从隐写历史的角度来看,这证明书中的天启朝就要结束了,即将进入到崇祯朝,也就是朱由检要登基了,这样的隐写历史的方式确实非常有趣。
  然而贾政的态度也很奇怪,他居然施口将黛玉给否定了!而且他的理由也非常有道理,指出了黛玉的两大缺点:性格不好,身体有病。书中从一开始就多次强调黛玉小性多疑的性格,成了三百多年来人们的共识,作者这样写实际上也是要告诉我们朱由检的性格特点,历史上真实的崇祯就是这样性格的人,关于这一点我在前面进行过详细的介绍。看来作者似乎对崇祯皇帝非常了解,这一点也让我们感觉很好奇,看来作者对那段历史不是一般的熟悉,甚至具体到这样的细节,让人称奇。那为什么还要强调黛玉体弱多病呢?难道这是在指崇祯身体不好吗?我个人感觉黛玉身上还有一层影射,她在跟宝钗争夺宝玉的过程中,宝钗象征着满清,而黛玉自然象征着大明,而明末的时候国家日渐衰危,国家的日子越来越艰难,所以我觉得黛玉的身体也似乎是在暗示大明当时的情况。另外我还在前面介绍过黛玉得的是肺病,很多人研究认为她得的是肺结核,而“五行”中肺属金,黛玉的肺金出了问题,自然是指满清对大明的危害,所以这些都是很有象征意义的,作者把“五行”的知识得到淋漓尽致!
  而贾政对黛玉的态度还有一种暗示,这我也强调过,也就是说朱由检当年本应该是没有机会做皇帝的,因为他不是长子,而且他的哥哥朱由校已经继位,只是因为朱由校一直没有孩子,所以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让朱由检捡了个便宜。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按道理说朱由检当上皇帝本是没有机会的,只是阴差阳错而已。另外,崇祯后来虽然工作非常辛苦,也很敬业,是明朝工作最努力的皇帝,但大明居然亡在他的手里,这跟他小性多疑的性格有着相当大的关系,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作者也想让我们明白明亡的真正原因,是朱由检的性格所决定的。而贾政居然提出有比黛玉更好的人选,这一点太让人吃惊了,这会是谁?难道有比朱由检更合适的当皇帝的人吗?应一些网友的要求,我把我的文章进行了精加工,参考了大家的一些建议,还增加了不少新内容,更加丰富详实了,现在大家可以手机阅读,公众号为:vgilhm。也可以扫描这个二维码: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