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头条〗百年红学丑闻,揭秘《红楼梦》中明亡史

  在第二十三回里是这样描写的:
  黛玉道:“什么书?”宝玉见问,慌的藏之不迭,便说道:“不过是《中庸》《大学》。”黛玉笑道:“你又在我跟前弄鬼。趁早儿给我瞧,好多着呢。”宝玉道:“好妹妹,若论你,我是不怕的。你看了,好歹别告诉别人去。真真这是好书!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一面说,一面递了过去。林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宝玉笑道:“妹妹,你说好不好?”林黛玉笑道:“果然有趣。”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指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了来,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我告诉舅舅舅母去。”说到“欺负”两个字上,早又把眼睛圈儿红了,转身就走。
  看黄色小说的效率就是高,连个那么知书达理懂规矩的大家闺秀都入了迷,居然还“余香满口”,于是连“苗而不秀,是个银样镴枪头”这样的黄句子都脱口而出,可见其负面影响力有大多,也说明宝玉与黛玉的个人关系和感情绝对不同一般。黛玉做得太不地道了,明知是“淫词艳曲”还看得那么上瘾,反过来还得便宜卖乖欺负宝玉,这叫什么人品呀?不过也可以理解为打情骂俏的一部分,可惜宝玉没有借此与黛玉向前迈上一大步,生米做成熟饭,最后让黛玉“质本洁来还洁去”,真是可惜,宝玉果然是个“银样镴枪头”,中看不中用,有贼心没贼胆,错过了大好的时机,让中国人为他惋惜三百多年。应一些网友的要求,我把我的文章进行了精加工,参考了大家的一些建议,还增加了不少新内容,更加丰富详实了,现在大家可以手机阅读,公众号为:vgilhm。也可以扫描这个二维码:

  
  (第82回原文)黛玉道:“是《孟子》、《中庸》、《大学》。”宝玉笑的在床上打滚。黛玉道:“别笑,听话,我告诉你,今儿我也做一回宝姐姐,劝你读读书。”宝玉笑道:“你学罢,我看学的象不象。”黛玉道:“我知道你讨厌八股文章,说是诓功名混饭吃,我也不说功名好还是不好,只说混个饭吃作作样子也是合该的,不然饿死了就连作样子都作不成了。” 宝玉笑道:“我听你的。”心里已明白黛玉定是受父母之托来劝他读书,因不想黛玉为难,姑且先答应着。黛玉以为他听进去了,也不多劝,准备告辞。宝玉要他再坐坐,黛玉笑道:“你就不怕我拿着尺棍打手逼你读书?我可厉害着呢。”宝玉笑着送至院内,回来仍是躺着。黛玉刚出门,就见贾政走来,忙垂手站着。贾政摆手叫他莫嚷,也不和他多言,只进屋看宝玉是否在读书。一进门就听见宝玉在念孟子《万章》篇,再一瞧,只见宝玉捧着书本正摇头晃脑念着,不觉微笑颔首走了出来,黛玉陪他往园里来。宝玉从窗子里见父亲走远了,把书一掷,仍去找闲书解闷。
  钗黛合一?
  黛玉与宝玉的感情发展是经历了几个过程的,一开始从小感情深厚,处于严重早恋阶段,两小无猜,家长也不说管管;不想宝钗出现以后黛玉一下子变得醋味十足,开始动不动就发火,经常以泪洗面,担心自己失去宝玉,她的小性多疑体现得淋漓尽致。而过了第三十六回以后,再也没有跟宝玉吵过架,两个人的感情一下子变得和谐了起来,而且给人一种停滞不前的感觉。但从始至终黛玉从来没有劝过宝玉读书,难怪宝玉还因此在背后夸过黛玉,在第三十二回里一段描写说得很清楚:
  宝玉听了道:“姑娘请别的姊妹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污了你知经济学问的。”袭人道:“云姑娘快别说这话。上回也是宝姑娘也说过一回,他也不管人脸上过的去过不去,他就咳了一声,拿起脚来走了。这里宝姑娘的话也没说完,见他走了,登时羞的脸通红,说又不是,不说又不是。幸而是宝姑娘,那要是林姑娘,不知又闹到怎么样,哭的怎么样呢。提起这个话来,真真的宝姑娘叫人敬重,自己讪了一会子去了。我倒过不去,只当他恼了。谁知过后还是照旧一样,真真有涵养,心地宽大。谁知这一个反倒同他生分了。那林姑娘见你赌气不理他,你得赔多少不是呢。”宝玉道:“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不曾?若他也说过这些混帐话,我早和他生分了。”袭人和湘云都点头笑道:“这原是混帐话。”
  黛玉自己是读书的,而且相当有才,所以在第五回的判词里才说她是“堪怜咏絮才”,是个非常了不起的女诗人。
  我认为黛玉不劝宝玉读书也是为了讨宝玉高兴,因为她太了解宝玉的脾气禀性了,而没想到因此宝玉确实十分受用,在背在地夸自己,黛玉还在无意中听到了,感动不说,自然会坚持自己的这个不劝的路线不动摇,至少可以保证不会失去宝玉的心,而效果是明显的,两个人的感情越来越深了,宝玉也不能自拔了,这也说明黛玉在宝玉身上也是费尽心机的,跟宝钗相比只不过是方法不同而已,但都同情使尽浑身解术。相比较而言宝钗就没有领悟到这一点,非要在八字还没一撇的情况下狗拿耗子多管嫌事教导一下宝玉读书,给人感觉有点象现在中学班里的女团支书一样烦人,于是她经常碰一鼻子灰,她不知道想得到宝玉,应该先得到他的心,然后在徐而图之。宝钗只好走的是另一条路,先是树立自己在众人心中的形象,然后找机会搞定宝玉的母亲王夫人,从而让家长自己比较到底谁当儿媳妇更合适,相比之下两个人战略是完全不同的。那谁的更高明呢?其实都各有千秋,只不过宝钗没想到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本来她的目的初步实现了,不想自己栽在了哥哥薛蟠的身上,所以她几年来的多方努力算是功亏于溃了,眼看着就快成了龄剩女了,实在是人算不如天算。难怪有人说不怕狼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呢。
  黛玉不想劝宝玉读书吗?当然不是,谁不想自己未来的老公能文能武,事业有成呀?但因为劝宝玉而失去他的爱那才叫得不偿失呢,所以她也是两害相权取其轻。这样看来,黛玉在战略上有优势,但没有宝钗有大局观,如果她也能向宝钗那样早早地在人们心中树立起一个懂事的好形象,让王夫人和贾政喜欢自己,那也许婚事早就成了,不过如果真的那样的话,黛玉就不叫黛玉了。好在黛玉最后的胜利不是因为自己太过高明了,而是对手宝钗自己乱了阵角,所以算是运气好,侥幸取胜。于是她现在借着王夫人的话,自己自然可以放心大胆地管教宝玉读书了,也就是说既然这回连王夫人都主动说将宝玉交给自己了,那还怕什么?以前是一味讨宝玉喜欢,那是为了哄宝玉开心,现在等于有“上方宝剑”了,所以自然要宝姐姐附身,真正做到“钗黛合一”,这也是黛玉心中的本意,反正这回宝玉想反悔以经晚了。在第四十二回里有一条批语:
  〖庚辰:钗玉名虽两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余,故写是回使二人合而为一。请看代王逝后宝钗之文字便知余言不谬矣。〗
  对这条批语人们一直很晕,这要是解释起来话就长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 “钗黛合一”的本质不是象有人猜测的那样说宝钗和黛玉原本是一个人之类的,实际在那是不着边际胡联系。经过漫长的一波三折的相恋,自己的婚姻大事终于有了眉目,黛玉自然要改变一下,为宝玉将来的发展着想了。
  可没想到黛玉跟宝一提读正经书,宝玉居然乐成了那样!这也说明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从来没聊过什么正经事,所以宝玉的不上进黛玉是有责任的,从这个角度来看,王夫人一直以来的担心也是有道理的。也就是说对玉黛玉的态度和认识,王夫人一直是正确的,并非自己有意讨厌黛玉,而是黛玉确实表现得不是太合格。
  而没想到黛玉这次来劝宝玉读书的行动运气超好,一方面宝玉知道她这样做宝玉知道这是自己父母的意思,所以没有象烦宝钗那样发脾气。而另一方面他装做听进去的样子而开始读书的时候,居然贾政来了,听到宝玉朗朗的读书声超级开心!贾政在这一回的表现非常搞笑,先是为宝玉看上了妙玉,已经让王夫人感觉很雷人了,所以她不相信这事会成,而之后贾政偷偷摸摸去看妙玉与惜春下棋,实在是吓到了妙玉;现在又偷偷摸摸来侦察宝玉是否读书。以往都是派个小丫头来查看,不知道为什么这回亲自出马,也许是不相信那些小丫头,所以自己眼见为实更放心。没想到歪打正着,正赶上黛玉劝完宝玉,而宝玉非要给黛玉面子装装样子而让贾政看到了,所以免去了一番责难。
  而贾政和黛玉走了以后,宝玉原型毕露,丢下正经书,又去看闲书了。我发现《红楼梦》中的人的本性从使至终都是没有变的,也就是说一出场作者就给他们定义好了,之后就按着这个路数发展,很少有改邪归正的变化,从这一点上来看,书中的故事也是编出来的,因为一个人的本性肯定会随着时间和年龄的变化而变化的。要知道到了第八十二回,宝玉怎么也得十六、七岁了,应该懂事多了,不可能跟儿时的自己一样还是一点正经书都不喜欢看。应一些网友的要求,我把我的文章进行了精加工,参考了大家的一些建议,还增加了不少新内容,更加丰富详实了,现在大家可以手机阅读,公众号为:vgilhm。也可以扫描这个二维码:
  
  @人生是美丽 2015-01-24 16:53:10
  〖庚辰:钗玉名虽两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余,故写是回使二人合而为一。请看代王逝后宝钗之文字便知余言不谬矣。〗
  钗黛合一,是指两个人都是皇帝。
  代王逝后是什么意思?
  -----------------------------
  应该是抄手抄错了,不是“代王”而是黛玉。
  (第82回原文)黛玉返至潇湘馆,正见春纤在院里收衣裳,抬头见西天黑云东移,风势也渐渐的大了,似有雨意,便道:“紫鹃雪雁把窗子关好,要下雨了。”紫鹃、雪雁从屋里出来望望天道:“可不是,昨儿热的很,今儿也该有雨了。”忙帮春纤收拾衣裳。黛玉无聊无寄,翻看了几页古诗,看了些离词别句,不觉兴动,叫紫鹃磨墨,摊开宣纸,耳听着窗外雨声风声,在那纸上走笔赋诗十首以谴烦闷,约莫一顿饭工夫才得停笔,又在篇首写上“十独吟”三个字,所写乃是:……
  《十独吟》与全书的构思和框架
  从第八十一回起到现在一直强调天气开始变冷,而这个时候忽然天气骤变,又刮风又下雨的,为什么凭空加入这样的情节呢?我感觉还是一种对书中大环境变化的隐写,风雨欲来,大势将至,让人感觉有无限可怕的事情在前在等着呢。而本回中忽然加入了王夫人确定黛玉为儿媳妇的事,自然是在这样越来越凄凉惨淡的情况下添加了一丝暖意,所以才说“昨儿热的很”。作者贯于这样用大自然的变化来渲染气氛,也是一种手法,也许在当时算是很超前的思维了,但现在我们看来却有些老电影的味道,主人公遇到心潮澎湃的事天就打雷下雨刮大风。而这个过程与第四十五回黛玉写《代别离》之《秋窗风雨夕》的情节有几分相似,那一回是这样写的:
  秋霖脉脉,阴晴不定,那天渐渐的黄昏,且阴的沉黑,兼着那雨滴竹梢,更觉凄凉。知宝钗不能来,便在灯下随便拿了一本书,却是《乐府杂稿》,有《秋闺怨》《别离怨》等词。黛玉不觉心有所感,亦不禁发于章句,遂成《代别离》一首,拟《春江花月夜》之格,乃名其词曰《秋窗风雨夕》。
  看来黛玉总是喜欢在阴天下雨的时候诗性大发,然而她写的这些诗都是以“离别”的内容为主的,应该说是大不吉的。为什么呢?
  因为那一回黛玉写的《代别离》本身就充满了她与宝玉后回有分离的情节,她在诗中充分表达了自己的痛苦的离情,而接着宝玉冒雨前来看她,还出现了一个小插曲,宝玉头上带着大箬笠,身上披着蓑衣。黛玉不觉笑了:“那里来的渔翁?”之后宝玉说要送黛玉一顶这个的斗笠,黛玉的回答非常有意思:
  黛玉笑道:“我不要他。戴上那个,成个画儿上画的和戏上扮的渔婆了。”及说了出来,方想起话未忖夺,与方才说宝玉的话相连,后悔不及,羞的脸飞红,便伏在桌上嗽个不住。〖庚双夹:妙极之文。使黛玉自己直说出夫妻来,却又云“画的”“扮的”,本是闲谈,却是暗隐不吉之兆。所谓“画儿中爱宠”是也,谁曰不然?〗
  表面上看是黛玉说走了嘴,闹了笑话,将宝玉说成渔翁,又将自己说成了渔婆,将二人比成了夫妻,所以让她非常难为情,只好装咳嗽糊弄过去。而她的话却说得无限深意,不仅体现在表面的爱情故事之中,需要我们仔细体味其中所隐含的意味,她本来完全没有必要提“画儿上画”和“戏上扮的”这样的字眼儿,这明显是作者有意这样写的,所以后面的这条批语才点明黛玉说这样的话法大为不吉,象征着二人的婚姻是不可能成真的。而黛玉在第八十二回这里写了《十独吟》,也非常的不吉,因为王夫人刚刚决定让宝玉娶黛玉,可《十独吟》中所表露出来的都是夫妻和恋人分离的典故,“独”就是指离别之后“孤独”的意思,这不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吗?
  应一些网友的要求,我把我的文章进行了精加工,参考了大家的一些建议,还增加了不少新内容,更加丰富详实了,现在大家可以手机阅读,公众号为:vgilhm。也可以扫描这个二维码:
  
  本回中出现了《十独吟》,也实在是让人大吃一惊!因为这里面涉及到了很多问题,可以说真是话题不断。为什么呢?因为在前八十回的一条批语之中提到过了《十独吟》,那是在第六十四回,黛玉在写了《五美吟》之后出现的:
  宝玉看了,赞不绝口,又说道:“妹妹这诗恰好只做了五首,何不就命曰《五美吟》。”于是不容分说,便提笔写在后面。〖蒙双行夹批:《五美吟》与后《十独吟》对照。〗
  而对于在之后的章节中到底会不会有《十独吟》,学界一直是有争议的,为什么呢?因为从清朝的时候就有人发现第六十四回和第六十七回的文字不可靠,有被人进行过删改的痕迹。《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的拥有者也提到过他的本子中比现在所有的钞本在这一回中多了一个情节,出现了一个姓鳌的很凶的人,人称“小白”,是薛蟠的朋友,现在我们分析来看如果这是真的,那有可能他的原型就是满清中的鳌拜。然而此本的拥有者一直没有提供相关的文字,所以这还是个悬案。但这个说法可靠吗?或者说为什么第六十四回会有删节呢?我相信这其中的奥秘远不止如此,这涉及到《红楼梦》一书的构思和设计框架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搞不懂,那你就跟“红学家”一样什么也不懂了。《红楼梦》的结构很另类,根据我最新的理论来看,第六十四到七十二回这九回是一个很特殊的一段内容,自然会出现不少非常有问题的文字,我觉得这个“鳌小白”只不过是其中的简单的情节,实际肯定还有更露骨影射当时那段历史的内容,所以当时流传的时候不得不对此进行大幅删改,因为这九回的故事在我的理论中应该是非常危险的,因此删节的应该不仅是第六十四回以及六十七回,我觉得这九回中甚至可能回回都有,只不过这两回中的文字的问题更大一些,这才符合我的理论。
  既然这几回的文字不可靠,那会不会有这个《五美吟》呢?或者说这个《五美吟》是不是后人在删改过程中加进去的呢?这个问题还是要放在大的框架上来看,对于这个框架以后大家看我专门的文章就成了,我在这里就不展开来谈了。我现在可以告诉大家按照这个框架我得出来的结论,那就是《五美吟》应该是可靠的,而在第八十二回里出现《十独吟》也是可靠的!也就是说如果《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是个后人的伪作,其中有《十独吟》,而且《十独吟》出现在第八十二回以外的任何一回的话,那都意味着《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是假的,是现代人根据以往的“红学”“探迭”进行的续写。按照我研究的这个框架和作者的创作思路,《十独吟》只能出现在第八十二回,这一点可能大家不是很理解,以后看我关于此书框架和构思的文章就明白了。也就是说《十独吟》居然有,而且出现在《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的第八十二回里,这本身就证明了此本的真实性!鉴定这个本子的标准有很多种,不仅从故事内容上,有不少角度绝非一般人想得到的。因为作者的这个创思是极为精准,巧妙之极,而且我相信这个构思除了作者本人以外,三百多年来还没有人能看出来了,这一点毫不夸张,我没有看到畸笏叟和脂砚斋等任何人的批语中有关于作者这个大框架的分析,也说明他们也只看了个大概,看了个热闹,也看了这个后二十八回的本子,但并没有看出作者的这个构思和创作框架。他们比我们今人的优势就在于看到的前八十回也是一个没有删节的本子,所以对《红楼梦》所隐写的历史很清楚,而且他们自己都亲身经历过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自然对书中的隐写能够容易看懂,但他们并没有参与到起始的构思和创作过程之中,而是得到了作者早就写好的《红楼梦》以后进行分析点评,而且还进行了一定的删节和修改,并进行了传抄,但他们的思路远没有作者高超,这一点我非常肯定,我也有很多之方面的证据。
  作者的这一框架非常怪异,不但《十独吟》一定要出现在第八十二回,连我前面提到的黛玉说的“呆雁”居然也出现在这一回,其实这个词或者根本再不出现,但如果再次出现的话也一定要出现在第八十二回里,否则就是违反作者的构思,就可以宣判《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的死刑,然而到目前为止,这两点都出现在第八十二回里,说实在的,真让我感觉到很兴奋!
  虽然对这个《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有很大的争论,但人们只是从很表面的地方来评判,到目前为止无论说它是真的还是假的的人都缺少一些严格的有水平的评判标准,或者说都是凭感觉。我个人认为不仅要看它是不是合得上前面的伏笔以及批书人的批语,还要有更深更广的角度,包括一些细节,这些地方天底下除了作者自己,别人是绝想不到的,也是根本没有办法模仿的。另外我要提一点的是,《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的拥有者透露,他的本子前八十回里也有大量的异文,有很多“反动”的内容,所以这样看来我们现在看到的前八十回是一个删节本,是个“太监”本,甚至有可能有很多语句都进行过加工,所以很多人以文字来对《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后二十八回进行批判是盲目的、不科学的,是根本没有看懂《红楼梦》内涵的人。
  《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后二十八回一共约近23万字左右,每一回平均8200字左右,按照这个平均数,那《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前八十回的文字的字数也不会相差太多,而我们现在看到的前八十回平均每回仅约7500字左右!可见我们看到的阉割本阉去了多少宝贵的东西呀!应一些网友的要求,我把我的文章进行了精加工,参考了大家的一些建议,还增加了不少新内容,更加丰富详实了,现在大家可以手机阅读,公众号为:vgilhm。也可以扫描这个二维码:
  
  
  解读《五美吟》
  在第六十四回里黛玉创作了《五美吟》之后有一条批语:
  〖蒙双行夹批:《五美吟》与后《十独吟》对照。〗
  人们一直对《五美吟》的文字真实性表现疑问,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五美吟》中所描写的五位美女的身事似乎跟黛玉扯不上关系,因为根据人们以往的理解认为书中的诗词很有可能是后回的伏笔,或者反应的是写诗人的某种心境以及性格特点等,但《五美吟》好象很难看出这类内容来,现有的解释往往也都是有些生拉硬套,难以说服人。如果我们简单看一下《十独吟》,好象也是这种风格,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确实二者关系很密切。也就是说这个《五美吟》与《十独吟》应该有着非常类似的手法与象征意义,所以在解读第八十二回《十独吟》之前,我要先为大家解读一下《五美吟》,而且也算是百年“红学”以来第一次在正确理论基础之上的解读全新,所以意义是非同寻常的,看看我能不能找到全新的切入点。
  其实无论是黛玉写的《五美吟》还是《十独吟》,都是作者借黛玉之口舒发感情,而且充分利用此书正反两面的写作手法,不但让这些诗符合黛玉在表面中的故事中和未来伏笔,而且也能合得上黛玉所影射的历史原型的史实,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但以往的“红学家”从来就不知道黛玉是在影射崇祯皇帝,这一点是硬伤。
  我们现在开始一一看一下《五美吟》,第一首:
  西施
  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
  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溪边尚浣纱。
  这一首表面上看不难懂,西施的故事大家都熟悉,她是春秋时期的美女,也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当年越王勾践真的很贱,打不过吴国受辱称臣,卧薪尝胆,于是耍阴谋诡计,用美人计,派西施这样一个弱女子去迷惑吴王,于是最后搞得吴国被勾践所灭,而据传西施最后被装进袋子里抛入水中溺死,正所谓“沉鱼”之美,揭示了西施为祖国奉献出青春和生命的高度爱国精神。这样看来勾践可真无耻的,要不说春秋无义战呢。此诗讲的就是这个故事,说西施死在水里,跟历史一样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所以自古红颜多薄命就是这个道理,而西施家东村的东施长得丑,却活得好好的。如此看来长得漂亮有什么好的呀?好死还真的不如赖活着呢,这首诗作者的态度有些问题,多少有些挖苦“西”大美女。
  有人曾认为《五美吟》中的诗都是与爱情有关系的,虽然西施本人没有这方面的太多的情节,但也被不少人强型加入了这方面的爱情含意,非说这是描写黛玉未来爱情的诗。甚至还有所谓专家以此诗称黛玉最后也“沉湖”而死,总之大家都喜欢各种形式的头脑风暴。
  我们再看《五美吟》第二首:
  虞姬
  肠断乌骓夜啸风,虞兮幽恨对重瞳。
  黥彭甘受他年醢,饮剑何如楚帐中。
  虞姬的故事大家也很熟悉,她是西楚霸王项羽的爱妾,在楚汉相争的最后,项羽的军队被围,刘邦玩了个“四面楚歌”,大打心理战,搞得项羽的军心大乱,纷纷逃跑,楚霸王见大势已去,心如刀绞,他什么也不留恋,只惦记着爱妾虞姬,都落到这分田地了居然还儿女情肠的!虞姬也知道自己如果不死的话会成为项羽的累赘,于是虞姬自刎,而项羽最后还是在乌江自吻了。“黥彭”句:意思是,黥布和彭越居然甘心将来被剁为肉酱而投降了刘邦。黥布、彭越原来都是项羽部将,降刘邦后破楚有功,黥布被封为淮南王,彭越被封为梁王。后来黥布举兵叛变,被刘邦所杀;彭越野心搞分裂,也被诛,剁尸。醢,肉酱。这里指剁尸剐肉的酷刑。根据为“岳掌门”的指点,这首诗是在用崇祯皇帝之口骂那些投降了清朝却没有落得好下场的人,比如吴三桂。
  我们再看《五美吟》第三首:
  明妃
  绝艳惊人出汉宫,红颜命薄古今同。
  君王纵使轻颜色,予夺权何畀画工?
  这首写的是汉朝的王昭君,她先是入宫,多半是因为自我感觉良好,觉得自己太漂亮了,也可能是太抠门了,所以不愿花钱贿赂画师毛延寿。因为皇帝都是先看这些美女的画像再决定这些女子的地位,这个皇帝太懒了,人家美女都来了,亲自见一面能累死你呀?由于这个毛延寿没收到王昭君的贿金,所以在画上严重丑化她,搞得她不幸被打入冷宫,多半从来没见到过皇帝。而那时汉朝一直与匈奴有战争,于是皇帝决定派个美女前去和亲,以求一段时期的太平,王昭君听说以后自告奋勇要求前去。皇帝这时因此才第一次见到王昭君,发现她居然这么漂亮!所以后悔了,可是来不及了,因为没有别人愿意去和亲。于是只好派昭君出塞,一去不回。皇帝打听明白了前因后果以后一气之下宰了这个贪心的画家毛延寿,这段故事是在告诉我们说在关键的时候千万不能太抠门,该花的钱一定要花,不然自己落得个很悲催的下场不说,还牵连了毛延寿丢了小命,真够坑人的。而宝钗还对黛玉的这首进行了点评:
  宝钗亦说道:“做诗不论何题,只要善翻古人之意。若要随人脚踪走去,纵使字句精工,已落第二义,究竟算不得好诗,即如前人所咏昭君之诗甚多,有悲挽昭君的,有怨恨延寿的,又有讥汉帝不能使画工图貌贤臣而画美人的。纷纷不一。后来王荆公复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永叔有‘耳目所见尚如此,万瑞安能制夷狄’。二诗俱能各出己见,不与人同。今日林妹妹这五首诗,亦可谓命意新奇,别开生面了。”
  别说,宝钗说得还真有些道理 ,然而为什么宝钗对之五首诗其他的不进行评论,而单单对这首大发感慨呢?值得我们深思。
  我们再看《五美吟》第四首:
  绿珠
  瓦砾明珠一例抛,何曾石尉重娇娆。
  都缘顽福前生造,更有同归慰寂寥
  绿珠这个人我们现代人不是太了解,据说她是中国古代害死主人也害死自己的著名美女。她是晋代石崇的侍妾,《晋书·石崇传》:
  “崇有妓曰绿珠,美而艳,善吹笛。孙秀使人求之,崇勃然曰:“绿珠吾所爱,不可得也!’秀怒,矫诏(诈称皇帝的命令)收(捕)崇。崇正宴于楼上,介士(武士)到门,崇谓绿珠曰:“我今为尔得罪!’绿珠泣曰:‘当效死于君前。’因自投于楼下而死。”
  这讲的是有个叫孙秀的无耻之徒看上了绿珠,朝石崇要绿珠想讨她当老婆,居然还有想要别人的老婆给自己当老婆的人,脸皮可真够厚的,所以石崇当然是不给了,傻子也不会同意的呀!于是孙秀怀恨在心,用计在背后使坏让皇帝来抓石崇,石崇被捕时对绿珠说:“我获罪都是你害的!”绿珠哭着说:“那我就死给你看!”于是绿珠跳楼而死,说实在的,这三个人前前后后的表现可都够无聊的。但似乎历史上的真实情况没有这么简单,有人认为石崇被抓是受到“八王之乱”的牵连,什么是“八王之乱”呢?西晋中后期司马氏同姓王之间为争夺中央政权而爆发的混战。以杨骏被杀后卫瓘、汝南王司马亮辅政,并与贾后对抗为起始,以东海王司马越夺取大权宣告结束。前后历时十六年,为中国历史上空前的大内讧。引发了西晋亡国和以及近三百年的动乱,使之后的中国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西晋皇族中参与这场动乱的王不只八个,但八王为主要参与者,且《晋书》将八王汇为一列传,故史称“八王之乱”
  我们再看《五美吟》第五首:
  红拂
  长揖雄谈态自殊,美人巨眼识穷途。
  尸居余气杨公幕,岂得羁縻女丈夫。
  红拂这个人我们也不太熟悉,她是隋末大臣杨素家里的婢女,本姓张,因侍候杨素时手执红拂(挥灰尘的用具),后来就叫她红拂。有一次,李靖以布衣入见扬素,从容谈论天下大事,红拂在旁见他气宇轩昂、谈吐超人,知道他将来必非庸碌之辈,就连夜越杨府投奔李靖,与他同往太原辅佐李世民起兵讨伐隋王朝。感觉此女很生猛,居然主动投怀送抱,看样子是被李靖侃晕了,这也太传奇了!没想到后来李渊父子起兵后,李靖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帮李渊父子平定江南,建立了大唐,并攻打突厥,活捉了他们的可汗,李靖被封为卫国公,红拂自然成了一品夫人。这样看来红拂这个女人的命运是不错的,没有任何曲折,不但得到了好老公,还留下千古美名,算是这个赌注押着了,也可以说是慧眼识出“绩优股”,所以回报相当丰厚。
  自然有些学者认为此诗是讲林黛玉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红拂具有远见卓识、不受权势的诱惑和封建礼教的束缚、大胆追求生活理想的钦佩之情,字里行间也暗示出自己欲摆脱“尸居余气”贾府的羁縻,去追求理想中的爱情生活,不用问,这都纯属强型解读。
  说实在的,猛一看黛玉的《五美吟》写的这五个人,虽然都是历史上比较有名的美女,但实在是让人莫名其妙,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这五首诗才保留了下来而没有被人删去。那我们如何理解这其中的含意呢?到底作者想表达什么思想感情呢?所以我们应该转个角度来看,或者说要综合的、全面的、系统地看这五首诗才成,而不能仅陷在某一两首不出来,非要跟个别词句较劲。早有人发现这五首诗有这样一个特点:
  西施——吴越争霸
  虞姬——楚汉相争
  昭君——胡汉之争
  绿珠——八王之乱
  红拂——隋唐更替
  总结起来那就是全都跟战事有关系,这自然是指黛玉所影射的崇祯皇帝处要经历的时代特征,也是在暗示到了八十回以后的故事之中有战事的情况发生,而黛玉的命运将会与这五位美女一样卷入其中,命运随之大变。而这五个人中只有王昭君的《明妃》是指汉朝与胡人之间的关系,所以在第六十四回里宝玉才对此诗大加评论,因为宝钗象征的正是满清,是异族。
  我想《五美吟》想透露给读者的大概也就这么多,看样子也没有太不可思议的地方,于是我们想那让人们想破脑瓜的《十独吟》会有什么不一样的呢?应一些网友的要求,我把我的文章进行了精加工,参考了大家的一些建议,还增加了不少新内容,更加丰富详实了,现在大家可以手机阅读,公众号为:vgilhm。也可以扫描这个二维码:

  
  《十独吟》之一朱淑真
  前面我简单分析了一下第六十四回里的《五美吟》,现在要解读本回的《十独吟》了,要知道这些诗句里往往随便一两个字就有着丰富的历史故事,作者大才,引经据典,内涵丰富,我感觉自己很难分析得十分透彻。所以我也是尽可能地抓关键地方,对于一些学问太深的细节就不去追究了,关键是看作者主要想传递给我们什么信息,而十首中应该说第一首最为露骨,所以我也就重点说一下这首。
  据说有些所谓“红学家”看过这个《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单从其中诗句的平仄上就断定此本是假的,而可惜的是我对平仄一点都不懂,所以有了解的也可以帮我指点一下这十首诗的平仄是不是有问题,我也可以借此学习一下。
  解读《十独吟》指导思想仍然是这十首诗肯定讲的是古代的十个有名的女人,而且诗中的内容也分为表面的内容和所影射的背后的内容两个方向,自然也是在暗示黛玉在后面的命运和结局,也应该是在影射崇祯亡国的一些内容,总之这也是我解读《五美吟》时的指导思想。
  
  另外,我想强调一下为什么这十首叫做《十独吟》,“独”是指什么呢?说实在的,在之前从来没有想明白过,一直觉得奇怪。现在从本回中的文字我们才翻然醒悟:
  黛玉无聊无寄,翻看了几页古诗,看了些离词别句,不觉兴动,叫紫鹃磨墨,摊开宣纸,耳听着窗外雨声风声,在那纸上走笔赋诗十首以谴烦闷,约莫一顿饭工夫才得停笔,又在篇首写上“十独吟”三个字。
  “独”是指这里提到了“离别”二字,因离别而孤独,自然是指男女情人或夫妻的生离死别,这与在第四十五回中黛玉写的《代别离》一曲同工,都意味着黛玉与宝玉在后面有生离死别的情节,黛玉很奇怪,刚刚王夫人认可了她做儿媳妇,她就在这里做关于孤独的诗,什么意思呀?整个一个大煞风景!在第二十八回里,黛玉还说过这样一句让话,猛一看以为是玩笑,但应该是个非常重要的伏笔:
  宝玉听了,忙撤身出来。黛玉向外头说道:“阿弥陀佛!赶你回来,我死了也罢了。”〖甲戌侧批:何苦来?余不忍听。〗
  这也说明宝黛二人经历了离别,宝玉再次回来的时候,黛玉已经死去。所以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再来解读《十独吟》,感觉心中就有了方向了。
  我们先看看《十独吟》中的第一首:
  其一 朱淑真
  诗魂恨断镜妆残,良人意薄醉谁管。
  孤雁声嘹寒侵被,春衫有泪登眉山。
  朱淑真(约1135~约1180),号幽栖居士,南宋女诗人,是唐宋以来留存作品最丰盛的女作家之一。后人给朱淑真的诗集作序,说她“嫁为市井民妻”,当根据考证,她的丈夫应该不是普通市民,而是一个小官吏,朱淑真所不满于他的,并不是无财无势,而是才学不能相称,心灵无法沟通,从这一点上来看朱淑真跟我一个毛病,都属于文艺青年来的。婚后不久,她便因失望而发出了这样的抱怨:“鸥鹭鸳鸯作一池,须知羽翼不相依。东君不与花为主,何以休生连理枝?”朱淑真到底是在和丈夫离异后才另觅爱人,还是在无爱的婚姻中出轨,并无明确记载。但根据她实在娘家的情况来看,她最后应该已经跟丈夫分居,纵使没有得到正式的休弃,不算“大归”,事实上已经离异。
  从《十独吟》中的第一首来看,也能看出朱淑真孤独一人,心情极为悲痛,没心情化妆,喝得大醉,一个人睡在冰冷的被子里,哭着自己一个人登上眉山。看样子孤独得很很,但她的孤独并非夫妻爱得死去活来而又不得不分开造成的,而是因为夫妻感情不合,所以跟黛玉和宝玉是不能类比的,感觉作者只是为了强调一下朱淑真一个人的孤苦之情。
  然而最后一句很有意思,“春衫有泪登眉山”,这里提到了眉山,眉山是在四川,而朱淑真是安徽或浙江人,所以她一个妇道人家,又不用去做官,没事去四川干什么?为什么非要去四川爬山呢?有网友提醒我说最后这句应该是“春衫有泪登煤山”,是谐音“煤山”,自然是指崇祯皇帝!
  这里不但提到了时间是春天,提到了崇祯上吊的煤山,还提到了崇祯当时的悲苦的心情,实在是让人吃惊!相比《五美吟》,《十独吟》讲得更露骨,也就是说更接近历史原型,假事将尽,真是渐显,山雨欲来,而且更加确实了黛玉影射的是崇祯皇帝朱由检。
  但作者为什么要用朱淑真来影射崇祯皇帝呢?作者也许是以这样一个孤独之女来反应崇祯上吊之前的孤独,因为他本是天子,虽然工作卖力,但性格不好,能力有限,国家管理得乱七八槽的,才招致亡国之恨。在他最后的日子里,上朝的时候居然没有一个大臣出现,都各自做鸟兽散状而不知所踪了,平时那些夸夸奇谈满嘴大道理的大臣居然不顾国家的安危消失了,崇祯真的成了孤家寡人了!难怪他死前留下的遗书中说他的大臣个个都该杀,所以我们从这个角度再读这首诗,就会有别样的悲凉之感,应该是崇祯死前的心情描写。但我个人感觉作者这样强调黛玉的孤独应该还有别的意思,以后我会再进行介绍。
  “诗魂恨断镜妆残,良人意薄醉谁管。孤雁声嘹寒侵被”这些正是崇祯死前所处的孤家寡人的情景,实在痛苦万分;“春衫有泪登眉山”,这是指在农历三月十九暮春时节,绝望的崇祯皇帝来到煤山,以泪洗面,万念俱灰,最后上吊自尽,宣告了连续二百七十多年的大明王朝的覆灭。
  象这样具有“一喉二歌”典型特征的,不但能够与表面的故事结合得很好,而且能如此深刻反应那段明亡历史,太露骨了!我相信在原作中的前八十回里也有不少类似的描写,可惜的是都被删干净了。应一些网友的要求,我把我的文章进行了精加工,参考了大家的一些建议,还增加了不少新内容,更加丰富详实了,现在大家可以手机阅读,公众号为:vgilhm。也可以扫描这个二维码:
  
  第83回《十独吟》原文:
  其一 朱淑真
  诗魂恨断镜妆残,良人意薄醉谁管。
  孤雁声嘹寒侵被,春衫有泪登眉山。

  其二 薛涛
  寂寞古华世事换,佳人郁怀自绝怜。
  懊恨此身非我有,怕临荒台泪难乾。

  其三 朝云
  朝岁何人缀钗头,孤城残梦汀水流。
  零落風烟不相逢,君子无心解闲愁。

  其四 冯小青
  欲寻前迹空惆怅,绿荫门掩望西窗。
  急風吹散鸳衾梦,病翼易痊难疗伤。

  其五 李清照
  展眼春尽剩余年,浪迹萦帘夜梦寒。
  怅忆君言慰奴身,银月盈亏离恨连。

  其六 卓文君
  尊前半醉启宝奁,佳赋已成赛金言。
  镜盟钗誓全为君,深杯欲共笑人间。

  其七 霍小玉
  绣幄情断负春盟,锦屏人妒怨晓風。
  西楼倚扇追前事,乱愁如织扑帘栊。

  其八 杨太真
  新沐恩泽醉和春,圣主城阙仙乐闻。
  展眼坡下红颜老,池苑空寂怨何人。

  其九 崔莺莺
  一片相思情最真,小红多情又多心。
  只因博向强中取,笑语频频赋佳闻。

  其十 杜丽娘
  人愁春老芳情苦,一载痴梦为谁主?
  西風亦明寂寞情,促成佳缘闲恨无。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