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头条〗百年红学丑闻,揭秘《红楼梦》中明亡史

  《十独吟》的“独”
  表面上《十独吟》更多的是这些女人们与自己的丈夫和情人分离以后的痛苦心情,可以说这都与黛玉和崇祯后来的心境可以类比也可以,而除了第一首以外,其他的都不是特别露骨地影射明亡的历史,主要讲的还是一对对情侣分别的痛苦,所以我就不深入解读了,也许可能还有深意,只是我还没有发现,希望大家能够开动脑筋给找出来。不过我们需要思考一下为什么黛玉要写《十独吟》呢?其实这需要我们深入理解黛玉的本质。
  我们现在都知道黛玉与宝玉虽然是天生一对恋人,但是二人并未白头到老,而是贾家家破人亡,而导致二人婚事不成,在第五回的仙曲《枉凝眉》中的意思是一样的: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这里面说得很清楚,二人的的爱情不过是水中月,镜中花,看似很近,但又遥不可及。也说明本来在后回二人的婚姻本应该美梦成真,但忽然不幸二人分离,从此不能相见,一段美满的婚姻成为泡影,让人遗恨无穷。那在贾家家败之时发生了什么呢?应该说出现了宝黛分离的事,也就是说二人因变故从此天各一方不能相见,其实这在书中有大量的暗示。
  

  这里面说得很清楚,二人的的爱情不过是水中月,镜中花,看似很近,但又遥不可及。也说明本来在后回二人的婚姻本应该美梦成真,但忽然不幸二人分离,从此不能相见,一段美满的婚姻成为泡影,让人遗恨无穷。那在贾家家败之时发生了什么呢?应该说出现了宝黛分离的事,也就是说二人因变故从此天各一方不能相见,其实这在书中有大量的暗示,比如在第四十五回里有这样一段描写:
  这里黛玉喝了两口稀粥,仍歪在床上,不想日未落时天就变了,淅淅沥沥下起雨来。秋霖脉脉,阴晴不定,那天渐渐的黄昏,且阴的沉黑,兼着那雨滴竹梢,更觉凄凉。知宝钗不能来,便在灯下随便拿了一本书,却是《乐府杂稿》,有《秋闺怨》《别离怨》等词。黛玉不觉心有所感,亦不禁发于章句,遂成《代别离》一首,拟《春江花月夜》之格,乃名其词曰《秋窗风雨夕》。其词曰: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
  泪烛摇摇蓺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
  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
  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
  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纱窗湿。
  这里的“牵愁照恨动离情”和“离人泣”说得很明白了,而且在诗前还提到了《别离怨》以及黛玉写的《代别离》,清楚地表明黛玉与宝玉在后回会有分离的事情发生,把二人分离之后黛玉痛苦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一点与“后四十回”的续书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续书中二人并无分离之苦,只是介绍了宝玉丢了“通灵宝玉”而变成了弱智,贾家人于是借机用了调包计让他在迷迷糊糊中娶了宝钗。而黛玉从傻大姐那里听到这一消息以后“焚稿断痴情”,一赌气气死了,死前最后说了一句:“宝玉,你好……”,可就这样暴殄天物的狗血情节居然迷倒了那么多读者,实在让人哭笑不得!因为黛玉与宝玉的核心关系就是“还泪”,也就是感激在前世中“神瑛侍者”对“绛珠草”的浇灌,所以这个感激之情贯穿黛玉的一生,绝非因痛恨宝而气死,而续书中的黛玉在死前对宝玉有无限的怨恨,实际上是天大的歪曲和误解,所以这样的描写纯属儿戏,也就是说这个“后四十回”续书彻底歪曲了黛玉与宝玉之间的关系,成了彻头彻尾的“狗尾续貂”。
  其实“红学家”们也体会到了二人之后会有分离之事,只是他们死活想不明白会发生什么。听说在87版电视剧《红楼梦》的初稿中,在某位知名的所谓“红学大师”的意见指导下,将二人分离的元凶锁定在王夫人身上,因为王夫人死活不喜欢黛玉,在袭人的提醒下坚决要把宝搬出大观园来,从此再不能进去与黛玉相见,搞得人仰马翻,莫名其妙的,极其无喱头,最后主创人员实在是看不下去了,于是把这个方案给否定了。之后只好又编了个很无聊的理由,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情节,说的是因为探春远嫁蕃邦,所以宝玉非要跟着出一趟远差,结果电视剧播出以后有人调侃说: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定国安邦!
  没想到的是宝玉这次出差一去不回,中间传来宝玉遇难的假消息,黛玉听说以后信以为真,悲痛而死,原来是个摆了大乌龙呀!也就是说黛玉天生的一股天大的离情的愁苦,最后发现不过是因为一条假消息而已,要不是小道消息害死人呢!难道作者费了那么多心血写了那么多的字就是为了表达这样一个无聊的观点吗?
  既然书中在后面肯定有宝黛二人分离的故事,那会是什么呢?如果从隐写明亡历史的角度来说一下子就容易解释了,这象征着崇祯皇帝与皇权之间的难舍难离,生离死别。宝玉遇到不幸而离开黛玉,象征着崇祯对国家开始失去了统治能力,象征着明亡到了最关键的时刻,而黛玉的痛苦自然就是崇祯的痛苦,所以这样的比喻应该说还是很有创意的。
  于是乎作者在书中不断暗示黛玉与宝玉有分离的情节,而且还用了《十独吟》来渲染,将中国历史上十位比较有名的与丈夫分离而痛苦的女子的身事写成诗,既符合黛玉一向愁苦的心境,也符合第八十二回日益悲伤的氛围。同时作者想告诉人们历史上这么多的离恨之痛加起来也比不上黛玉与宝玉的分离之痛,以此来烘托明亡带给人们的惨痛教训。应一些网友的要求,我把我的文章进行了精加工,参考了大家的一些建议,还增加了不少新内容,更加丰富详实了,现在大家可以手机阅读,公众号为:vgilhm。也可以扫描这个二维码:
  
  (82回原文)黛玉又看了一遍,思虑了半天,把笔一搁,又歪在炕上打盹,不知不觉睡去了。紫鹃雪雁进来,见他睡着,忙将被褥盖在身上,都叹气道:“姑娘得了失眠之症,夜里晚间也睡不着,翻来覆去的,只在白天偶尔打几个盹,这样身子那能不亏,病根儿怎样能除,吃的药也数不清,怎么就不见痊愈?明儿还得跟太太老太太说说,找个医道深的好好看看。”说罢,二人放下帐子,仍到外间做针线,不在话下。且说宝玉一大早起来漱洗了,吃了早饭,因秋深气凉,被麝月催着多添了几件衣服,要往学堂里去,不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黛玉得病的象征意义
  有一个问题好象很少有人思考过,也就是说黛玉既然是在影射崇祯皇帝,那为什么书中非要描写她总是在得病呢?难道是说崇祯皇帝的身体不好吗?作者难道有从宫中打听到小道消息吗?好象从史料记载里并没有提到崇祯的身体这样差呀?他这个人自幼丧母,被寄养在西李那里,所以他从小受气,性格跟黛玉很相似,应该说不是很正常的那种,可应该身体还是健康的。正因为他儿时的不幸经历,才让他处处小心,时时谨慎,所以性格才很另类,不合群。
  明朝的皇帝中大多好色,而且有不少因常年贪欢而毁了身体,比如崇祯的父亲就是这样,刚当上皇帝就疯狂大搞女人,结果身体马上垮掉,只当了三十天的皇帝就一命呜呼了。而他的哥哥天启皇帝才二十三岁就死了,有人说是因为他有一次意外落水差点被淹死导致的,后来有人送来了叫“灵露饮”的“仙药”,于是他坚持天天服用,几个月以后肚子开始肿涨,很快就驾崩了。要知道启皇帝二十三岁这个年龄可应该是正当年,身体应该是最好的时候,为什么天启皇帝如此不堪一击呢?原因还是因为常年贪图美色从而搞坏了身体,所以落水以后又惊又吓,从此一蹶不振。

  
  崇祯不喜欢沉溺于女色是有了名的,与明朝历代皇帝比这确实很难得,应该也是他小心多疑的性格所至,这也让他到死的时候也保持着健康的体魄的原因之一。他登基不久,魏忠贤送来几个大美女供他享用,本来是好意,他是想巴结讨好新皇帝,可崇祯反而吓坏了,因为他一直怕老魏害自己,可又不好退回去以免魏忠贤疑心,所以自己亲手验明证身以后暂时收下,但绝不碰她们。几天之后的一个夜晚,他与几个大臣正在讨论国事,忽然闻到一股香味远远地传来,他闻出这个香与众不同,所以立即命人检查,结果发现是魏忠贤派来的小太监在附近点燃的,为的是让崇祯皇帝闻到以后赶紧产生性冲动,沉溺于美色,从而无心顾及管国家大事,于是管理江山的事还得交给魏大人处理,老魏真是用心良苦呀,崇祯皇帝知道以后不由得长叹了一声说:“我的父亲和兄长都是被这个色字害死的,现在居然魏忠贤将这一招用在我身上,其居心是如此的险恶呀!”其实不然我到是觉得他冤枉老魏了,而朱由检幼年时的不幸经历让他有一种比一般人都要强的自制能力,所以可以做到坚决不被老魏的美女人弹打中!没想到老魏的一片好意这也成了罪状了。既然崇祯不那么好色,所以应该没有象其他那些明朝皇帝那样弱不禁风才对。
  既然历史上的崇祯皇帝身体健康,那为什么林黛玉这样病病歪歪的呢?在第三回里黛玉一出场就对此进行了介绍,所以这一点非常重要:
  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因问:“常服何药,如何不急为疗治?”黛玉道:“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那一年我三岁时,听得说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去出家,我父母固是不从。他又说:‘既舍不得他,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疯疯癫癫,说了这些不经之谈,也没人理他。如今还是吃人参养荣丸。”
  黛玉一出场就将她的自幼得的病详细介绍一番,这绝不是偶然,是很有寓意的。在宝玉见到黛玉的时候也描写她身上有病态: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从此她在书中就成了病秧子了,似乎从来没好过,在第七十六回里她跟湘云说:
  黛玉叹道:“我这睡不着也并非今日,大约一年之中,通共也只好睡十夜满足的。”
  黛玉最大的特点还动不动就咳嗽
  咳嗽虽是黛玉主要症状,实际上从第三十五回《白玉钏亲尝莲叶羹,黄金莺巧结梅花络》才有记录:“紫鹃笑道:‘咳嗽的才好了些,又不吃药了。如今虽然是五月里,天气热,到底也该还小心些。’”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风雨夕闷制风雨词》:“黛玉每岁至春分秋分之后,必犯嗽疾,今秋又遇贾母高兴,多游玩了两次,未免过劳了神,近日又复嗽起来,觉得比往常又重。”第五十五回《辱亲女愚妾争闲气,欺幼主刁奴蓄险心》:“时届孟春,黛玉又犯了嗽疾”。第二十八回,“林妹妹是内症,先天生的弱”。
  所以从这些地方来看,黛玉肯定得的是肺病,而且春天的时候严重,这一点一定要注意哟!有不少现在的医生还诊断她得的是肺结核,让她当贾家的儿媳妇确实有些为难,不是理想的人选。作者为什么不厌其烦地渲染黛玉的病呢?有一个观点我在前面提到过,那就是中医之“五行”之中“金”对应的是肺,而满清在“五行”之中对应的是“金”,黛玉象征着崇祯皇帝,也同样象征着大明,所以黛玉的肺有毛病,自然也是在暗示明末天下的局势,也就是说满清在关外做乱,对大明有着很大的影响。
  也就是说作者不得以周围的环境和天气做为渲染书中大环境的手法,也同样用黛玉的病来比喻满清对大明的威胁,这一点是非常巧妙的。而到了第八十二回里,书中的氛围越来越悲,天气也越来越凉,自然黛玉的病也开始越来越重,这也体现了满清大兵压境,大明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因为变天的日子就要到了。应一些网友的要求,我把我的文章进行了精加工,参考了大家的一些建议,还增加了不少新内容,更加丰富详实了,现在大家可以手机阅读,公众号为:vgilhm。也可以扫描这个二维码:

  
  第八十二回总结
  第八十二回是全书第十个九回单元的开篇,故事也非常丰富,精彩异常,而且很多情节超乎我们的想象,但我们不得不说这些内容不但符合隐写明亡历史的需要,也同样符合表面故事的合理性,其中几个主要人物的性格与前八十回的一脉相承,而且还有了一定的发展,与故事的发展相得益彰。
  这一回里一方面接着渲染大环境的氛围,让人感觉贾家家败的事情快要到来了,另一方面,宝玉的婚姻大事也提到了日程上来,宝玉既然象征着“传国玉玺”,而王熙凤影射着魏忠贤,所以自然这象征着魏忠贤所在的天启朝快要结束,而崇祯朝快要开始了。围绕着贾家为宝玉择媳的故事,实际上隐写的是明朝到了天启快要终结的时候谁来继承皇位的问题。贾家对此很纠结,也象征着朱由检原来并非是当皇帝的人选,因为他不是太子,只是因为天启皇帝死得太早,没有留下一儿半女的,所以后继无人,才考虑到他。但书中并没有纠缠于对历史细节的绝对影射,不然表面故事就没有办法讲了,而是用这些“假语村言”的手法来为我们介绍历史的大致方向。
  而最为让人意外的是贾政在宝玉择媳这个问题与王夫人不同,他看上了妙玉,实在让人吃惊,所以有不少人怀疑此本的真实性,因为这太让人意外了!其实这是作者另类构思的产物。要想看懂第十个九回单元,我们需要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这一单元中有非常明显的两个时空交织着进行介绍的,一个自然还是天启朝,而另一个居然是清初的时代。也就是说作者本意是想以这样错乱的时空来掩人耳目,但实际上对那段历史稍有些常识的人都能看懂这是怎么回事,这也是为什么会有贾政看妙玉下棋的情节,这应该是影射南明时期的一段史实,我个人感觉从表面故事来看还是很不错的,但从隐写历史的角度来看似乎并不是那么恰当。
  而王夫人选中黛玉也很让人意外,因为专家们一直说应该是以王夫人为首的一小撮家长非常厌恶黛玉,是害死黛玉的真正元凶,可没想到她居然是支持宝黛的婚姻的,当然理由也是很充分的,并不是说王夫人否定了宝钗,而是薛家有个不成气的薛蟠,连香菱都被折磨死了,薛家这叫什么正经人家吗?总之宝钗与黛玉争夺宝玉的马拉松式的争夺战终于有了结果,以宝钗的完败而告终,这也象征着满清一直俟机打大明的主意,但屡屡失败,渐渐失去了主动权。当王夫人以责备的口气将此事告诉黛玉的时候,自然让黛玉乐开了花,也象征着朱由检意外听说可以让自己当皇帝时的惊喜。然而这并不是最后的决定,因为王夫人最终还得听自己老公贾政的,而贾政那边还在冲妙玉使劲,这一点也不由得让人心理不踏实,也就是说黛玉与宝玉的爱情马拉松还没有到终点,只是出现了希望,最有可能反对的王夫人居然认同了黛玉,所以剩下的我们还需要看贾政的态度了,他们的爱情还有蹉跎一阵子岁月。
  宝玉依旧那样不肖,几年过去了,长大了那么多,还是对正经书一点兴趣都没有,极其厌恶读书,实在是于国于家无望。
  
  他不得不二次入学堂以后,也是硬着头皮去学。而学堂之中出现了更大的矛盾,与第九回相比,大了几岁的这帮同学打得更激烈了,而且是泾渭分明,出现了以贾环、钱槐为首的一帮人,还有就是贾蓉、贾蔷、贾蓁等一帮,大家到了大打出手的程度,让贾代儒也无法管。而这也是后面贾家家乱的一大伏笔,应该说相当有象征意义。而有一点我们应该引起注意,在“后四十回”续书中的第八十一回里也有宝玉二次入学堂的内容,那里贾政对宝玉的责骂很是类似,我们对比一下这两段文字:
  (后四十回续书):贾政道:“你近来作些什么功课?虽有几篇文字,也算不得什么。我看你近来的光景,越发比头几年散荡了;况且每每听见你推病,不肯念书。如今可大好了?我还听见你天天在园子里和姊妹们玩玩笑笑,甚至和那些丫头们混闹,把自己的正经事总丢在脑袋后头。就是做得几句诗词,也并不怎么样,有什么稀罕处?比如应试选举,到底以文章为主。你这上头倒没有一点儿工夫。我可嘱咐你:自今日起,再不许做诗做对的了,单要习学八股文章。限你一年,若毫无长进,你也不用念书了,我也不愿有你这样的儿子了。”
  (《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贾政道:“叫了你半日,这会才垂头丧气蹭来,还不肃神静心坐好了。成日家书也不念,经也不学,只和丫头们厮闹。不肖的孽障,实不指望你功名双收光耀门楣,叫你靠八股文章混口饭吃都难,到时毁掉一生前程你才不笑了。”
  贾政道:“甭提上学了,想起往年的事就拶心,什么茗烟助着主子闹学堂,薛家孩子争风吃醋,乌七八糟的,成什么体统!如今还在怡红院待着好好读书,到学堂再遇见那些不长进的孩子还不是被教坏?每日派两个丫头过去陪侍监督,比在学堂装样子混日子强!”
  贾政道:“宝玉近来越发比头几年散荡了,不肯念书。如今可更好了,天天在园子里同姊妹们顽顽笑笑,同那些丫头们混闹,把自己的正经事总丢在脑后,就是做得几句诗词,也不见得如何。比如应试选举,到底以文章为主。他在这上头倒没有一点儿本领。我嘱咐他自今日起,再不许吟诗做对的了,单习学八股文章。限他一年,若再毫无长进,他也不用念书了,我也不愿有他这样的儿子了。”
  相比之下,我个人觉得续书人手中肯定有这个《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后二十八回原文,所以抄起来得心应手。
  只不过续书中将宝玉二次入学堂中的情节大改了一番,把贾环、钱槐和贾蓉、贾蔷以及贾蓁等人的矛盾去掉了,加上了贾代儒讲课的内容。而宝玉一下子也变得听话了很多。所以后四十回续书中还是有很多原本的内容的,这一点是个非常让人惊呀的的!
  与贾玉和黛玉马拉松式的恋情相比,湘云与卫若兰马拉松式的恋情从第十四回开始,慢慢发展到第八十二回,居然修成正果,人家回去结婚去了,让人感觉非常欣慰,也让宝玉不是很开心,感觉大观园开始慢慢地散场了,园中的女儿死的死,嫁的嫁,再不就被赶了出去,变得越来越冷清了。自己的身边原来侍侯的丫头多得宝玉都认不过来,而现在居然也只有麝月一个人了,所以一股悲凉的味道油然而生。
  凤姐受了委屈以后,居然要回宁国府住,这一点是我们任何人也不敢想象的,因为我们一直以为她应该是荣国府的人,所以凭这一点我们就感觉《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的来历不简单,而且书中又提到了一个在前八十回中仅出现一次人名的“小吉祥儿”也上人很吃惊,这似乎都从某些角度说明了此本的真实性。
  而凤姐的病也开始加重了,居然还挺要强而不听劝,非要自己给自己开药,这实际上是象征着她的权力开始瓦解,所以在这一回中发现她居然对贾环和赵姨娘有所顾忌,也说明贾家每况愈下的情况,来象征明末越来越不利的局面。此回中对前八十回中的彩霞的不幸婚姻也有了交待,而且应该说是很合理的。
  按道理说本回中黛玉的《十独吟》应该是高潮,诗中不但有“春衫有泪登眉山”这样让人吃惊的句子,同时也暗示我们黛玉与宝玉在后回有分离的情节,而这种分离要比《十独吟》中所介绍的十个与夫君分离的痛苦要痛得多。在本回开始的首前诗中是这样写的:
  颦卿意长客思深,十首高洁表予心。
  说实在的,《十独吟》并没有表出多少好的心情来,更多的是悲苦的离情。同时这也呼应了第六十四回《五美吟》处的批语里提到的《十独吟》。而我也从这两处中发现了更多的作者的让人惊叹的创作思路。
  从这一回来看,需要并没有太多反清的内容,或者说不是那么太明显,但对于“后四十回”的续书人来说,几乎也没有可取之处。因为续书中最为精彩也是续书人最为得意的是“调包计”,所以王夫人同意宝黛二人的婚姻之事不能出现在续书中,也更不可能让贾政看上妙玉。而学堂之中两派人马大打出手也不符合续书人的口味,因为这里对历史影射比较露骨。王熙凤得下红之症在续书中也是没有必要的,所以综合来看,在“后四十回”中没有引用任何这回里的文字,也是可以理解的。
  马上就要进入八十三回了,应该说书中风云变换,有太多我们以前难以想象的情节等着我们,也是让我们最为盼望和最为吃惊的内容!应一些网友的要求,我把我的文章进行了精加工,参考了大家的一些建议,还增加了不少新内容,更加丰富详实了,现在大家可以手机阅读,公众号为:vgilhm。也可以扫描这个二维码:
  
  @偷得浮生终日闲 2015-01-31 09:40:02
  楼主,我记得小时候看到贾政打宝玉那段,众人劝说,贾政说了句,今日不教训,等他日弑父杀君,就晚了。众人唬了一大跳,不敢再劝。原文忘了,差不多是这个意思,楼主,这段话我一直很疑惑,该当何解?
  -----------------------------
  贾政看是在骂宝玉的不肖,然而宝玉再不肖也只能是象征传国玉玺,它本身不可能弑父杀君。贾政之骂是个伏笔,这是指在原本八十回以后,应该有贾环杀自父亲贾政的情节,并有逼死黛玉的情节,这两个情节都极有象征意义,也就是说影射的是明亡历史过程中的真实。
  83回 史太君临终念子孙 王夫人膏肓托儿女
  诗云:
  凤阙渐闻梦趋深,宦门忍看白头吟。
  儿女有情皆泪垂,诗仙曾赋高堂镜。

  
  贾母支持“木石姻缘”吗?
  随着书中故事对大环境的不断渲染,悲伤的氛围渐浓,到了第八十三回,悲剧果然发生了,我们从此回的回目来看《史太君临终念子孙 王夫人膏肓托儿女》就让让人揪心,贾家居然一下子死了两个关键的主角,而且说实在的这二位都是支持“木石姻缘”的,这一点跟“后四十回”续书有着本质的区别。
  贾母真的支持黛玉嫁宝玉吗?应该说前八十回中表现得不够突出,我们从其中的只言片语中根本领悟不到,比如在第二十九回里贾母跟张道士说:
  “上回有和尚说了,这孩子命里不该早娶,等再大一大儿再定罢。你可如今打听着,不管他根基富贵,只要模样配的上就好,来告诉我。便是那家子穷,不过给他几两银子罢了。只是模样性格儿难得好的。”
  从这里来看,似乎看不出来,贾母在此两此强调女子根基不用宝贵,穷也没有关系,所以有人认为这应该是指贾母否定了宝钗,因为薛家是商人,所以还算比较有钱,但实际上黛玉也应该是很有钱的,真的吗?据《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的拥有者透露说,他公布的后二十八回中露掉了不少文字,其中就有关于黛玉家产的问题。黛玉家产一直是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有很多人认为贾家借机在林如海死后侵吞了林家的家产,甚至被贾琏偷划到自己名下了。但《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的拥有者介绍说有文字介绍林家的家产完全由黛玉继承了,而且被贾家协助管理中,或者说黛玉应该是非常有钱之人。
  其实我们在前八十回中也可以看到她是个很大方的人,宝钗派婆子送燕窝的时候她给了婆子不少钱:
  黛玉听说笑道:“难为你。误了你发财,冒雨送来。”命人给他几百钱,打些酒吃,避避雨气。那婆子笑道:“又破费姑娘赏酒吃。”说着,磕了一个头,外面接了钱,打伞去了。
  所以黛玉应该不算穷人,而且是很有钱的,要知道她的父亲林如海管盐的,这可是块肥差,所以肯定会留下大笔的遗产。然而在四十五回里有这样一段让人很困惑:
  黛玉道:“你如何比我?你又有母亲,又有哥哥,这里又有买卖地土,家里又仍旧有房有地。你不过是亲戚的情分,白住了这里,一应大小事情,又不沾他们一文半个,要走就走了。我是一无所有,吃穿用度,一草一纸,皆是和他们家的姑娘一样,那起小人岂有不多嫌的。”
  这是怎么回事呢?我觉得黛玉住在贾家,无论如何贾家也不会让黛玉出钱的,而黛玉的钱应该是一直被贾家管理着。黛玉这样跟宝钗说,可能也是一种自歉的表达方式。
  这样看来贾母在说宝玉择妻的标准的时候,应该宝钗与黛玉都排除了,甚至还强调“性格儿好”,黛玉肯定不能算在其中,这一点应该让大家很意外。我到是觉得这是作者有意为之,如果宝黛的婚事马上就确定了,那会失去多少有意的情节呀?同时也是在影射历史上的真实,关于这一点我强调过多次了。
  然而贾府内上上下下都知道二人以后肯定是一对儿,凤姐因此跟黛玉开过玩笑,在第二十六回里有这样一个情节:
  林黛玉听了笑道:“你们听听,这是吃了他们家一点子茶叶,就来使唤人了。”凤姐笑道:“倒求你,你倒说这些闲话,吃茶吃水的。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甲戌侧批:二玉事在贾府上下诸人即看书人批书人皆信定一段好夫妻,书中常常每每道及,岂具不然,叹叹!〗〖庚辰侧批:二玉之配偶在贾府上下诸人即观者批者作者皆为无疑,故常常有此等点题语。我也要笑。〗众人听了一齐都笑起来。
  这样看来凤姐支持宝、黛的婚事,我们看这条批语说得再明确不过了!所以在“后四十回”续书中凤姐想出来的“调包计”纯属胡扯。凤姐在第五十五回里算计以后贾家的开销的时候也将宝玉和黛玉二位算成“一娶一嫁,可以使不着官中的钱,老太太自有梯己拿出来。”,兴儿跟尤二姐、尤三姐也是这样介绍的,在第六十六回里是这样写的:
  兴儿笑道:“若论模样儿行事为人,倒是一对好的。只是他已有了,只未露形。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因林姑娘多病,二则都还小,故尚未及此。再过三二年,老太太便一开言,那是再无不准的了。”
  在即使在黛玉的情敌眼中,似乎这也是定局,在第五十七回里薛姨妈就说过:
  “我想着,你宝兄弟老太太那样疼他,他又生的那样,若要外头说去,断不中意。不如竟把你林妹妹定与他,岂不四角俱全?”
  “我一出这主意,老太太必喜欢的。”
  说明宝黛的爱情应该是没跑的,贾母也应该是支持的。作者只是为了隐写历史的原因,才没有让贾家很早地公布这一决定。
  我们再看看本回的回前诗,我发现在《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的后二十八回的回前都有回前诗,这一点非常有意思,我相信全本也应该是这样。而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十几个钞本中有不少是没有回前诗的,多半是传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有可能有的回前诗的内容过于反动,所以被有意地舍去了。
  我们先看看第一句“凤阙渐闻梦趋深”,这里的“凤阙”的意思可不简单,我查了一下,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指汉代宫阙名,《史记·孝武本纪》:“其东则凤阙,高二十馀丈。”司马贞索隐引《三辅故事》:“北有圜阙,高二十丈,上有铜凤皇,故曰凤阙也。”
  而“凤阙”的另一个意思是专指皇宫、朝廷,晋王嘉《拾遗记·魏》:“青槐夹道多尘埃,龙楼凤阙望崔嵬。” 唐杨炯《从军行》:“牙璋辞凤阙,铁骑遶龙城。” 清陈维崧《南柯子·蝶庵花下送苏生仲补游京师》词:“挟瑟龙池上,鸣鞭凤阙前。”
  所以从这两个意思中我们都体会到贾家的皇宫、朝廷的味道,而“梦趋深”自然是指《红楼梦》的大梦慢慢地走向了最后或最关键的时刻了,从这里我们似乎也可以体会到作者用贾家来影射皇宫、朝廷意思。“宦门忍看白头吟”,这一句中的“宦门”自然指的是贾家,也就是说贾家表面上是个官宦人家,而它所影射的是皇宫、朝廷。从表面的故事来看,贾母老去,就要归西了,而她即将对人世发出感慨。“儿女有情皆泪垂,诗仙曾赋高堂镜”这两句应该不那么复杂,其中的“高堂镜”是指大屋子里边明亮的镜子,高堂明镜悲白发,年老的父母对镜叹老伤怀,所以还是指贾母老去的伤感。第八十三回一开始,我们就开始到悲剧的味道更浓了,而所隐写的历史更明显更突出了。应一些网友的要求,我把我的文章进行了精加工,参考了大家的一些建议,还增加了不少新内容,更加丰富详实了,现在大家可以手机阅读,公众号为:vgilhm。也可以扫描这个二维码:

  
  (第83回原文)且说宝玉往家学里来,先去老太太房里请安,只见王夫人正陪着贾母说着话。宝玉上前作揖,贾母见他过来,道:“明儿便是重阳,叫学堂里放一天假,咱们也聚着乐一天,玉儿也陪我到园子里逛逛。”说着又咳嗽了几声。宝玉见他形容苍悴,病色枯焦,心里便有些不忍心,答应了一声背转身去,偷偷掉泪。
  宁国府为何有九道门
  本回一开始就描写贾母真的老了,“形容苍悴,病色枯焦”,似乎也是在暗示离明亡不远了,而且她也咳嗽了,怎么跟黛玉怎么一个毛病呀?我感觉这跟黛玉的病的象征意义是一样的,都是指肺“金”出了问题,也就是说满清一直是大明的隐患,长此以往,势必影响大明的气数。而她这样的状态实在是让贾家人上上下下感觉更悲伤了,真的跟《红楼梦》上半部鸟语花香的风格相差太多,宝玉因此也非常伤心,“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虽然经历了贾家的这么多大事小事,可宝玉似乎并没有从中吸取什么教训,依旧是我行我宿,不喜欢读书,不懂得为家族分忧,不知道进取,还是个呆呆痴痴的孩子气,似乎他的性格一成不变似的,这样的性格还真只适于写诗或搞文艺,真的去搞世途经济就毁了。
  在第八十三回里提到了重阳节,我个人认为还是很有深意的,关于这个我有专门的文章。另外我们看在前两回中不断强调天气越来越凉,也象征着书中所隐写的历史开始离明亡不远,离清朝开始越来越近了,而现在又交待到了农历九月九,所天气的变化来看,也非常符合,看来这个时间主线在作者的脑子里还是非常清晰的。
  农历九月九一般就是阳历10月初,这个时候的天气在北方确实开始转凉,一般的情况下北京一立秋开始马上气温就开始有反应,到了阳历10月的时候早晚温差开始加大,需要穿长袖了,但在南方似乎还没那么明显,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贾家应该影射的也是北京而不是南京,也就是说贾家应该是指北京皇宫,而并不是书中所说的金陵。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踏秋”,汉族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也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为什么叫“重阳节”呢?农历九月九日中有两个“九”,自然应该叫“重阳”。我们现代人将“重阳节”定为老人节,其实明清时期不是这样,所以不能用现在的意义来套用书中的含意。
  而贾母强调重阳节就要到了,所以要搞个派队乐呵一下,应该说也是有一定深意的,因为“九”这个数很不一般,人们经常用“九五之尊”来形容皇帝,为什么呢?一种说法是把数字分为阳数和阴数,奇数为阳,偶数为阴。阳数中九为最高,五居正中,因而以“九”和“五”象征帝王的权威,称之为“九五之尊”。还有一种说法是《周易》六十四卦的首卦为乾卦,乾者象征天,因此也就成了代表帝王的卦象。乾卦由六条阳爻组成,是极阳、极盛之相。从下向上数,第五爻称为九五,九代表此爻为阳爻,五为第五爻的意思。九五是乾卦中最好的爻,乾卦是六十四卦的第一卦,因此九五也就是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第一爻了,成为了帝王之相。
  之前提到过贾家有九道大门,就是这个道理,因为贾家象征着皇帝家,所以才有这么多的大门。在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 荣国府元宵开夜宴》里有这样两段文字:
  已到了腊月二十九日了,各色齐备,两府中都换了门神、联对、挂牌,新油了桃符,焕然一新。宁国府从大门、仪门、大厅、暖阁、内厅、内三门、内仪门并内塞门,直到正堂,一路正门大开,两边阶下一色朱红大高照,点的两条金龙一般……
  这里轿出大门,这一条街上,东一边合面设列着宁国公的仪仗执事乐器,西一边合面设列着荣国公的仪仗执事乐器,来往行人皆屏退不从此过。一时来至荣府,也是大门正厅直开到底。
  大约在三十年前有个民间红学家叫霍国玲,她和自己的姐姐和弟弟发现了宁国府有道门的特点,还一一进行了比对,得出了让人惊呀的结论,她们认为宁国府的九座主要建筑是隐写了紫禁城外朝的九座主要建筑,从紫禁城内到乾清门前的一横街一直向南,其中包括保和殿、中和殿、太和殿、太和门、午门、端门、天安门、直到大清门(在正阳门内)者属于外朝范围。而且这个建筑群,其中包括正阳门在内,均处在正南正北的同一条轴线上。在朝廷举行大规模仪典时,这些建筑物的大门就会一路大开,声势显得格外壮观。宁国府除夕祭祀时一路九座门庭洞开,似正是与此相映照之笔。
  霍国玲还一一对照宁国府的九道门与紫禁城的这九道门进行详细分析,认为祭祖时作者所述宁国府的大门,是指现在的正阳门。仪门是指位于正阳门之北的大清门(大清门在修建天安门广场时已被拆除)。宁国府的大厅,是隐指现在的天安门。而大厅之北的暖阁,则是指现在的端门。宁国府的内厅,是隐指现在的午门,内三门,则隐指现在的太和门及其左右的昭德门、贞度门、宁国府的内仪门,是隐指现在的太和殿(即金銮殿)。宁国府的内塞门,所隐写的则是现在的中和殿。而宁国府的正堂,但是现在的保和殿。由此看来,整个皇宫外朝,再加上正阳门,这处于同一轴线上的九座大型建筑物,与宁国府的九道门庭一一对应,不差分毫。
  自午门往北,直到保和殿,是后宫外朝的内部。关于皇宫外朝又有内外之别这一特点,作者将其隐入小说时未曾忽视。为了区分外朝的内外两部分,作者将作为外朝内外分界线的午门称作“内厅”。作者借此向读者暗示,自此往北,便属外朝内部了。进入午门后,首先遇到的便是太和门及其左边的昭德门、右边的贞度门这样并排的三座门,作者在小说中便称其为“内三门”。其实午门之内除太和门有并排的三座门外,太和殿左边有中左门,右边有中右门,亦是并排的三座建筑。作者因何不称它为内三门呢?这是由于太和殿是殿,而太和门本身就是门的缘故。太和殿的主要特征是用来举行盛大的仪典,因此作者称它为内仪门。这些重大仪礼包括皇帝加冕、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以及每年的元旦、冬至、万寿(皇帝生日)三大节及元旦筵宴百官司等。正是由于太和殿是专门用作举行重大仪礼之殿 ,又位于外朝的紫禁城内,作者在小说中才称它为宁国府的“内仪门”。
  霍国玲的这个发现是有道理的,至少有一点那就是宁国府无论是不是九道门,但从五十三回这段描述来看门也太多了,因为明清时期各级官员家的大门最多没有超过五道的,而宁国府远远超出这些,显然是逾制了,如果不是影射皇宫那根本没有解释。但霍国玲等人的大方向是错的,因为她们上了红学家的当,而是在清朝里找发生在清宫的“忽喇喇似大厦倾”、“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显然是关公战秦琼。应一些网友的要求,我把我的文章进行了精加工,参考了大家的一些建议,还增加了不少新内容,更加丰富详实了,现在大家可以手机阅读,公众号为:vgilhm。也可以扫描这个二维码:
  
  (第83回原文)只见凤姐也进来了,见了贾母,又回身见过了王夫人,笑道:老祖宗要问我什么?”王夫人便告诉他明日重阳,老太太要众人陪着宴乐一天,贾母问他可曾吃了没有,要他一并吃了再家去,遂叫鸳鸯琥珀等传饭。凤姐又问贾母喜吃何物,贾母叹道:“能有什么可吃的,近几年年成不好,田亩减产,家里出的多进的少,不过可着做罢了,你快告诉厨房里,别管我吃些什么,随意做了来,不可使他们作难。”鸳鸯答应了去了。一时端上饭来,果是些家常俗见之物。
  明亡与万年一遇的“小冰河期”
  这段描写也非常让人意外,从表面的故事来看,贾家也算是个官宦人家,位列八位,应该富贵之极,就算不是很景气,怎么也不至于连吃饭都这样抠抠索索的吧?为贾家最为尊贵的贾母所做的饭还这样算计,所以可能有些人觉得这写得有些太过火了,其实不然,类似的描写在前八十回中就有,在第七十五回里有一段很长的描写专家介绍了家里这样悲惨的情况:
  贾母负手看着取乐。因见伺候添饭的人手内捧着一碗下人的米饭,尤氏吃的仍是白粳米饭,贾母问道:“你怎么昏了,盛这个饭来给你奶奶。”那人道:“老太太的饭吃完了。今日添了一位姑娘,所以短了些。”鸳鸯道:“如今都是可着头做帽子了,要一点儿富余也不能的。”王夫人忙回道:“这一二年旱涝不定,田上的米都不能按数交的。这几样细米更艰难了,所以都可着吃的多少关去,生恐一时短了,买的不顺口。”贾母笑道:“这正是‘巧媳妇做不出没米的粥’来。”众人都笑起来。鸳鸯道:“既这然,就去把三姑娘的饭拿来添也是一样,就这样笨。”尤氏笑道:“我这个就够了,也不用取去。”鸳鸯道:“你够了,我不会吃的。”地下的媳妇们听说,方忙着取去了。一时王夫人也去用饭,这里尤氏直陪贾母说话取笑。
  也就是说从那时起贾家吃饭就开始算计了,谁多吃一碗别人就会少一碗,而且也强调了那个时间的气候异常,这与小说上半部那种富贵的情景真是天壤之别,到了第八十二回里,吃饭的问题更严重了,以前还能吃上象样的,只是量有限,不能随便浪费了,而现在居然连象样的都做不出来了。这一方面是暗示贾家开始没落,渐渐走向灭亡,别一方面这实际上是指明末的时候出现的小冰河期的天气异常现象,我查了一下资料:
  气象史上有个“小冰河时期”,指的是明朝末年整个中国的年平均气温都比现在要低,夏天大旱与大涝相继出现,冬天则奇寒无比,不光河北,连上海、江苏、福建、广东等地都狂降暴雪。明末清初人叶梦珠撰写的《阅世编》、清朝中后期人陈其元撰写的《庸闲斋笔记》,以及《明史?五行志》、《清史稿?灾异志》等等文献中都提到了这种奇特气象。

  
  明朝所遭遇的“小冰河期”(Little Ice Age)的冬天非常寒冷,尤其是末期的1580-1644是最为寒冷的,在一千年里是最冷的,在一万年里也是第二位的,在一百万年里也能排进6-7位,是相当寒冷的,可以说人类进入文明时期以来,这是最寒冷的时期。极度寒冷的时期骤然加剧,粮食产量骤然下降,这对于一个人口庞大的帝国来说是致命的打击。北方的酷寒使降雨区域普遍南移,这导致了明朝全国各地几乎连年遭灾。先秦晋,后河洛,继之齐、鲁、吴越、荆楚、三辅,并出现全国性的大旱灾。
  这样长时间和高密度的灾害极度削弱了明朝的国力,到了1619年整个“小冰河期”(Little Ice Age)中气温最为寒冷的时期整整肆虐了20余年,这时发生了萨尔浒之战,以火器军械为主要战力的明军被迫在粮草和装备都匮乏,且训练并不足备的情况下和后金军开战,更为不幸的是此战中的三个分战场上,明朝军队的数量都不如后金军,后金军以其机动性取得了每每数倍于明军的优势兵力,战斗的结果可想而知。
  崇祯即位以后灾情更是进入了谷底。综合南北方志的记载,灾变的前兆可追溯至嘉靖前期,万历十三年(1585年)开始变得明显,但时起时伏,1600年前后开始骤然加剧,崇祯一朝才达到灾变的高峰。
  万历、崇祯年间,旱灾变得越来越频繁,同时鼠疫也开始蔓延,波及华北数省的大鼠疫终于在山西爆发,明朝末年蔓延到了京畿地区,这直接导致了北京城的轻易被攻占。
  明朝灭亡以后,气温于1650年后开始快速回升,这才有了满清所谓“康乾盛世”,其实不过是气温回暖后灾情减弱罢了,和明朝正常时期比还差很远。
  于是我们可以看出,这个万年一遇的“小冰河期”居然横跨明末,1580-1644,长达六十多年!也就是说从根本上来看,明朝是被“小冰河期”灭掉的,跟明亡的时间居然这样好的符合,真可谓是天灭大明呀!所以说明朝冥冥之中有着定数,让人不信都不成,明朝的遗民们相信这是天意,我们现在用科学的角度来看,也似乎否定不了这其中天意。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个人对此有两种推测供大家参考,虽然没有进行过深入的考证,但凭借我个人的科学知识感觉应该比较靠谱。导致长达这么久的“小冰河期”第一个可能应该是来自太阳,我们都地球上绝大多数的热量是来自太阳,所以太阳打个喷嚏,地球就得感冒。而太阳也是有自己的活动规律的,比如我们所熟知的11年的周期,也有可能有几千年的周期,总之这是不好预测的,研究这一行在现科学上被称为“太空气象”。所以现在科学介绍一直有不少人叫嚷着地球变暖是人类排放二氧化碳过多导致的,我认为这是不对的,现在地球有变暖的迹象,应该也完全是太阳导致的,因为太阳对地球的影射才是最重要也是最直接的。
  导致“小冰河期”的另一种可能,就是当时地球上可能有大规模的火山喷发,可能是在当时人们不知道的地方,而喷发的时间长久,所以在高空平流层有大量的火山灰,从而掩挡了阳光,导致了“小冰河期”。这有点象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或“核冬天”的情况,那时可能有个体积超过几英里的小行星撞击地球,所产生的灰尘遮天避日,几个月不散去,所以地球一下子变得非常寒冷,于是动植物大量死去,而体型巨大的恐龙没有了吃的,肯定最先灭绝。所以火山喷发的可能性不能排除,这也让我们担心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会不会出现类似的灾难,如果真的出现了,那地球上的人类真的离末日不远了,到时候的惨烈情况应该远远超过明亡。记得在1990年爆发海湾战争的时候,萨达姆火烧大量的油井,这些大火几年以后才被扑灭,然而确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给全球的气候带来了一定的影射,中国还发生了非常大规模的水灾,据说都是因为大火发出的浓烟影响了太阳光的射入导致的。
  所以在《红楼梦》中这“小冰河期”的描写肯定不会少,其实在前八十回中我们已经看到过了,乌进孝已经为我们介绍了很多了。在第五十三回里是这样说的:
  乌进孝忙进前了两步,回道:“回爷说,今年年成实在不好。从三月下雨起,接接连连直到八月,竟没有一连晴过五日。九月里一场碗大的雹子,方近一千三百里地,连人带房并牲口粮食,打伤了上千上万的,所以才这样。小的并不敢说谎。”贾珍皱眉道:“我算定了你至少也有五千两银子来,这够作什么的!如今你们一共只剩了八九个庄子,今年倒有两处报了旱涝,你们又打擂台,真真是又教别过年了。”乌进孝道:“爷的这地方还算好呢!我兄弟离我那里只一百多里,谁知竟大差了。他现管着那府里八处庄地,比爷这边多着几倍,今年也只这些东西,不过多二三千两银子,也是有饥荒打呢。”
  希望我们有生之年可别赶上这样的倒霉事!而在《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的八十回以后的内容中,小冰河期导致的各种灾难都有所体现,这一点常人难以想象到的。应一些网友的要求,我把我的文章进行了精加工,参考了大家的一些建议,还增加了不少新内容,更加丰富详实了,现在大家可以手机阅读,公众号为:vgilhm。也可以扫描这个二维码:

  
  (第83回原文)凤姐喂了贾母几口碧粳米粥,见他推开碗摆摆手,叹道:“我身上不大舒坦,你去把太医叫来。”凤姐忙出去叫人。不大会儿,贾琏同王太医掀帘子进来了。王夫人扶贾母躺着,王太医为贾母把脉。良久,贾琏把他叫到外头耳房,问他病况如何。王太医道:“弦脉端直而长,气机不利,六脉弦迟,素有积郁,稍感风寒,药取柴胡疏泄,寸关无力,心气已衰,脉气歇止,止有定数。”贾琏听了,明白大半,叫他到正屋坐着,自己则到房里安慰贾母,笑道:“老太太不必挂虑,才刚老先生说了,是一时感了风寒,不过吃些疏风的药便好了。”贾母叹了一口气道:"你不用虚宽我的心了,我知道自己熬不过今年了,明日重阳大家得快快活活的过,还不知下一次还过得过不得了。”贾琏、凤姐听了心里一酸,差点掉下泪来,忙笑着解慰:“老太太定是长命百岁,福寿双全。”贾母微笑着不做声。一时大家吃完饭就都散了。
  老顽童贾母
  在越来越浓厚的悲剧氛围中,贾母也应该跟着凑热闹,终于快要走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了,我相信王太医为她诊病的结论应该都是有很多暗示的,有可能可以从明末找到类似的对照,比如其中提到的“稍感风寒”的意思很明显,好象《红楼梦》中的人都容易得这个病,而我在前面提到过“风”和“寒”又都象征着满清,所以应该综合起来解读王太医的诊断,里面应该有暗示的。而算起来贾母也算是活得够本了,古人认为活到七十就很不容易了,而贾母连八十大寿都过了。她在贾家是最高一辈人了,经历了特别多,在第四十七回里她间经这样说过:
  “我进了这门子作重孙子媳妇起,到如今我也有了重孙子媳妇了,连头带尾五十四年,凭着大惊大险千奇百怪的事,也经了些,从没经过这些事。”
  有人曾经认真研究过为什么贾母提到了“连头带尾五十四年”是指什么,分析得头头是道,似乎其中有着很多的象征意义。贾母是贾家最年长的长辈,而且还是个很可爱的老太太,因为她给人的感觉是性格非常开朗,喜欢开玩笑,整天乐呵呵的,给人一种老小孩儿的感觉,好象没觉得她读过书,没显得很有文采。她因为年龄大了,所以平时只跟儿孙们乐呵,其乐融融的,对宝玉异常的腻爱,到了非常过分的程度,急了的时候说起话来也浑不讲理,让人感觉非常搞笑,表面故事看起来很精彩。在第二十五回里宝玉和凤姐被赵姨娘和马道婆魇了以后,昏迷不醒,而赵姨娘出来说风凉话,结果被贾母劈头盖脸地臭骂一通:
  这些话没说完,被贾母照脸啐了一口唾沫,骂道:“烂了舌头的混帐老婆,谁叫你来多嘴多舌的!你怎么知道他在那世里受罪不安生?怎么见得不中用了?你愿他死了,有什么好处?你别做梦!他死了,我只和你们要命。素日都不是你们调唆着逼他写字念书,把胆子唬破了,见了他老子不象个避猫鼠儿?都不是你们这起淫妇调唆的!这会子逼死了,你们遂了心,我饶那一个!” 一面骂,一面哭。
  整个一个典型的倚老卖老、蛮不讲理的老太太的表现,让人觉得非常可爱和真实,同时也体现了她对宝玉的偏爱。

  
  而贾政打宝玉的以后,贾母即时赶到,也用不讲理的方法逼贾政跪地认错,这段也非常好看:
  贾母听说,便止住步喘息一回,厉声说道:“你原来是和我说话!我倒有话吩咐,只是可怜我一生没养个好儿子,却教我和谁说去!”贾政听这话不象,忙跪下含泪说道:“为儿的教训儿子,也为的是光宗耀祖。母亲这话,我做儿的如何禁得起?”贾母听说,便啐了一口,说道:“我说一句话,你就禁不起,你那样下死手的板子,难道宝玉就禁得起了?你说教训儿子是光宗耀祖,当初你父亲怎么教训你来!”说着,不觉就滚下泪来。贾政又陪笑道:“母亲也不必伤感,皆是作儿的一时性起,从此以后再不打他了。”贾母便冷笑道:“你也不必和我使性子赌气的。你的儿子,我也不该管你打不打。我猜着你也厌烦我们娘儿们。不如我们赶早儿离了你,大家干净!”说着便令人去看轿马,“我和你太太宝玉立刻回南京去!”家下人只得干答应着。贾母又叫王夫人道:“你也不必哭了。如今宝玉年纪小,你疼他,他将来长大成人,为官作宰的,也未必想着你是他母亲了。你如今倒不要疼他,只怕将来还少生一口气呢。”贾政听说,忙叩头哭道:“母亲如此说,贾政无立足之地。”贾母冷笑道:“你分明使我无立足之地,你反说起你来!只是我们回去了,你心里干净,看有谁来许你打。”一面说,一面只令快打点行李车轿回去。贾政苦苦叩求认罪。
  这些地方把贾母刻划得相当生动真实,说实的,不但表面故事非常很真实鲜活,其所影射的反面历史也同样合理,也就是说贾母的所有情节并非只是为了活跃一下气氛,而是非常有象征意义,与历史的原型非常吻合,所以说我非常希望有机会能把这些地方详细进行解读,其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值得我们仔细分析解读。
  而贾母在八十三回里说自己“我知道自己熬不过今年了”,说明她自己是个明白人,只不过平时有点倚老卖老地装糊涂而已。贾母年事已高,平时不管家务事,可一但出了大的问题,她出手的时候非常老道,很有主见,而且态度坚决,在第七十三回里抄出园内开赌局之事以后,都是贾母亲自作主处理的,而且罚得相当狠,在宝钗等人求情的时候她说:
  贾母道:“你们不知。大约这些奶子们,一个个仗着奶过哥儿姐儿,原比别人有些体面,他们就生事,比别人更可恶,专管调唆主子护短偏向。我都是经过的。况且要拿一个作法,恰好果然就遇见了一个。你们别管,我自有道理。”
  应该说贾母在这场风波中处理得相当有水平,所以贾母是个性格丰富立体的人,整体上看她是个乐天派,是个享福的人,平时家里的事根本不用她操心,但遇到大的麻烦也是个办理坚决果断的人,相信她年轻的时候管家的水平不会比凤姐差。而她在书中的表现可以说为此书增添了太多的光彩,她喜欢与凤姐插科打诨,乐此不疲,给贾家增添了很多欢乐的气氛。
  在“后四十回”续书之中,贾母死在了贾家抄家之后,那时贾家最为艰难的时刻已经过去,她的死也没有让悲剧色彩更浓,因为算是寿终正寝,而只是续书人例行公事将谁交待的人都交待了罢了,因为贾母不死是不合理的。
  而我们现在看在第八十三回中贾母的离世居然提前了这么早,让我们实在是没有想到的,书中缺少了这样一个老顽童让气氛一下子变得很压抑,这不仅让书中的悲剧气氛更浓了,也让我们对贾家的前景倍感担心,因为至少她在的话很多事还能振得住,赵姨娘和贾环这样的也不敢在贾母面前轻举妄动,而贾母应该也是非常维护宝玉与黛玉的婚姻的,至少她最疼爱这两个玉儿。而在贾母离逝之前,还有一大段情节,也非常让人心碎,同时这段情节我们看了会感觉似曾相识,所以希望大家把眼睛睁大了仔细看。应一些网友的要求,我把我的文章进行了精加工,参考了大家的一些建议,还增加了不少新内容,更加丰富详实了,现在大家可以手机阅读,公众号为:vgilhm。也可以扫描这个二维码:
  
  (83回原文)且说第二日一大早,宝玉匆忙起来,胡乱喝点薏米红豆粥,就急着要往园子里去。麝月忙把穿花大红箭袖给他穿上,道:“时值秋令,外头清寒,偏又这样猴急毛躁的出去,回来又要闹头疼了。”宝玉听他口气,恰又是一个袭人,乃笑道:“怪不得袭人临走要留下你,看来他实走却似未走。”麝月笑道:“二爷敢是又想他了,不妨还叫他回来服侍二爷,我也省省心。”宝玉笑道:“是我多嘴多舌了,一大早你出去,有没有看见园子里都在忙些什么?”麝月笑道:“园子里可热闹了,他们又是采茱萸,又是吃糕点,都嚷嚷着到城外登高爬山呢。周奶奶刚刚给他们说了,说老太太不许大家走太远,就在园子里行乐即可。老太太吃完饭要二奶奶他们陪着钓鱼呢,还说大家还要猜谜行酒令。老太太这般雅兴,竟是比咱们年轻人还有兴致。”宝玉听了,低头半晌竟掉下泪来。麝月见他伤心,想是自己说的话触动了他,因勉强笑道:“迟一会子再去罢,他们都还没吃饭呢。”
  麝月正传
  麝月的口气确实非常象袭人,这一点在前八十回中的批语里早有暗示,这出现在第二十回里:
  宝玉笑问道:“你怎不同他们顽去?”麝月道:“没有钱。”宝玉道:“床底下堆着那么些,还不够你输的?”麝月道:“都顽去了,这屋里交给谁呢?〖庚辰侧批:正文。〗那一个又病了。满屋里上头是灯,地下是火。那些老妈妈子们,老天拔地,伏侍一天,也该叫他们歇歇,小丫头子们也是伏侍了一天,这会子还不叫他们顽顽去。所以让他们都去罢,我在这里看着。”宝玉听了这话,公然又是一个袭人。
  〖闲闲一段儿女口舌,却写麝月一人。袭人出嫁之后,宝玉、宝钗身边还有一人,虽不及袭人周到,亦可免微嫌小弊等患,方不负宝钗之为人也。故袭人出嫁后云“好歹留着麝月”一语,宝玉便依从此话。可见袭人虽去实未去也。〗
  所以在这一段中宝玉说:“怪不得袭人临走要留下你,看来他实走却似未走。”这应该算是麝月正传了,也就是说麝月应该是“袭人之副”,没想到袭人这个角色居然这么重要,她本身是宝钗之副,而她自己也有副。所以这个系列的人有一些共同点,就是喜欢劝宝玉,也不管宝玉爱不爱听,是不是有青春期的逆反心理,结果越劝宝玉越烦,总之她们不劝宝玉心理憋得难受。她们另一个特点就是贤慧,宝钗的名声在贾家超好,懂事、温和、体贴。而袭人更是以贤出名,现在看来麝月也很不错,至少都是做好老婆的料,只不过她们都不是宝玉喜欢的那种。宝钗既然象征着满清,所以袭人和麝月自然也都同样象征着满清,宝玉在前八十回中努力表现得不喜欢宝钗,这是有寓意的,因为宝玉象征着“传国玉玺”,而且天生爱红,意味着喜欢大明,这也是为什么袭人反对宝玉“爱红”,要他改掉“爱红”的毛病。而宝玉将袭人赶走,最后还弃宝钗而去,都表现出作者一心想摆脱满清的欲望,然而几经努力,身边还留下来一个宝钗这个系列的“袭人之副”,真可谓无法逃出满清的魔爪了!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