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头条〗百年红学丑闻,揭秘《红楼梦》中明亡史

  宝玉喜欢什么样的女孩儿呢?他喜欢象黛玉那样的文艺女青年,有些不着调,比较超凡脱俗,可以放弃一切世俗的俗物,这都合了宝玉的呆根。黛玉跟宝玉一样有一种不太喜欢食人间烟火的味道,喜欢柏拉图式的爱情,纯精神恋爱,意淫就可以迷得要死要活的,这也是一般人无法想象的。宝玉跟黛玉可以一起看《西厢记》这样的黄色小说而不发生任何过分的关系,还保持着纯洁的爱情而不越雷池一步,这简直是太不可思议了。但跟袭人就不一样了,很容易地就初试了云雨情,估计后回跟宝钗也会有类似的行为。而且袭人借此上位,成了怡红院里地位最高的丫头。在第二十六回里佳蕙就说过这样的话:
  袭人那怕他得十分儿,也不恼他,原该的。说良心话,谁还敢比他呢?〖庚辰侧批:确论公论,方见袭卿身份。〗别说他素日殷勤小心,便是不殷勤小心,也拼不得。
  足见袭人因这次云雨之情得到了巨大的好处,但宝玉对这样的皮肉之欢显然是不感冒的,还是深深地爱着从来没跟自己上过床的黛玉,因为这其中有意淫的成分。而宝钗、袭人、麝月这个系列的人显得太俗气了,虽然对宝玉关心有余,也格外的好,但只是在物质上和肉体上以及在生活上的满足,而宝玉更多的是喜欢精神的满足。
  而这段中麝月说:“二爷敢是又想他了,不妨还叫他回来服侍二爷,我也省省心。”而宝玉回答说:“是我多嘴多舌了。”看这意思宝玉居然对袭人没有一点怀念之情,也许毕竟她是泼出去的水,但不能一点感情也没有吧?或者以前天天看着袭人的脸色,还得天天听着她的劝诫,烦都烦死了,所以她的离开让宝玉耳边清静了许多,也许正是他求之不得的。再说现在另一个袭人又在身边时不时也劝自己,那他还有什么必要去想袭人吗?在前八十回有一个情节很有意思,在第三十四回里:
  袭人连连答应着去了。回来正值宝玉睡醒,袭人回明香露之事。宝玉喜不自禁,即令调来尝试,果然香妙非常。因心下记挂着黛玉,满心里要打发人去,只是怕袭人疑心,便设一法儿,先使袭人往宝钗那里去借书。袭人只得去了,宝玉便悄命晴雯吩咐道:“你到林姑娘那里看看他做什么呢。他要问我,只说我好了。”
  大家看到没有,宝玉居然要背着袭人让晴雯去给黛玉送东西,怕袭人疑心什么呢?因为晴雯和黛玉都是一个系列的人物,而袭人和宝钗是另一个系列的,从本质上讲这两个系列是水为不融的,影射的是历史上敌对的大明和满清,所以宝玉自然要努力处理好这个关系。
  好在袭人早出去了,所以宝玉也算解脱了。重阳节到了,贾家上上下下在贾母的建议下行乐,也是全书最后一次集体开的大派队,所以大家虽然充满了欢乐的气氛,但骨子里有一种悲伤的感觉,毕竟贾母渐渐老去,快不中用了,这应该就是她最后的一个重阳节,所以想到这些宝玉掉下眼泪来。而一时间贾家上上下下都抓紧机会各得其乐,都不知道贾家的末日快要到了,也可能早有预感,所以赶紧享乐。宝玉还是那个无事忙的性子,到处串联,而贾母的身体极为虚弱,这次活动她也算是格外有精神,因为毕竟是自己在走,也算是“回光返照”。而贾家这次的欢乐,也应该算是贾家的“回光返照”。
  鉴定《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还有一些角度,比如麝月这个角色的性格是不是跟袭人类似等,还有一个就是我们仔细看一下在这个本子中描写的贾家和大观园的结构是不是跟前八十回是同一个构思,这些不是很容易做到,而且要写得不那么刻意,因为这都是很不明显的小的细节,一般人根本不会注意的,但如果要鉴定,自然这些小地方我们就要格外地关注,我们接着往下看。应一些网友的要求,我把我的文章进行了精加工,参考了大家的一些建议,还增加了不少新内容,更加丰富详实了,现在大家可以手机阅读,公众号为:vgilhm。也可以扫描这个二维码:

  
  (83回原文)宝玉那里憋的住,急急忙忙出去了,先是来到潇湘馆约了黛玉,又到秋爽斋约了探春,在路上又遇见了李纹、李绮,一同去寻贾母。只见贾母房里花团锦簇,喧阗嬉笑,凤姐、王夫人、邢夫人、李纨及众人都在。大家簇拥着贾母到园子里游逛,贾母笑呵呵的被凤姐、王夫人挽着手,边走边说说笑笑。贾赦、贾政、贾琏早安置了众多丫鬟、小厮在各处或放风筝,或钓鱼捉迷藏,贾母看了更是欢喜,先是去惜春房内看他画的大观园图画了多少,惜春已画了大半,从里间取出摆在案上,大家评议了一回,又离了这里,转过藕香榭来,走至蓼溆,上了亭子,靠着栏杆看见一片假山石。
  沁芳亭、潇湘馆、秋爽斋
  宝玉依然是那样的猴急性格,“无事忙”的特点再次展现出来。而这么多天来他一直遇到的都是不顺心的事,不是这个死了,就是那个嫁了,大观园有散场之意,所以让他心情很失落,动不动就落泪,以前从来没见他这样愁眉不展过。而这回终于有了次大的活动,也让压抑很久的心情一下子重新喜悦起来,所以又恢复了他天真的本性。按道理说宝玉这个时候已经差不多十八九岁了,可还跟个孩子似的不成熟。大家注意一下在这段中描写的宝玉的路线,看似写得很随意,可我们千万不要随便放过去:
  先是来到潇湘馆约了黛玉,又到秋爽斋约了探春,……先是去惜春房内看他画的大观园图画了多少……又离了这里,转过藕香榭来,走至蓼溆,上了亭子,靠着栏杆看见一片假山石。
  宝玉这次在大观园里走的路线非常值得品味,我相信在作者的脑子里,有个贾府的地图和大观园的地图,甚至有可能在创作过程中画出个草图来随时参考,所以书中的描写的大观园中的各个地方显得错落有置,并不是随便瞎写的,我都怀疑在《石头记》的早本中很有可能书中附有贾家和大观园的结构图!当然这是我的猜想,比较大胆,没有任何根据。
  
  但我们读者往往不是特别深究这些,只是看书中的热闹而已,但如果要仔细研究此书,一定要在这些细小的地方入手,尤其是针对这个《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的研究更是这样,要结合前八十回中对这些地点的描写,以及这些地方的位置和距离以及方位来分析,才能搞清这些细节描写是不是跟前八十回中的一样,所以这也应该是鉴别此本真伪的一个独特的角度,这些地方也是续书人不可能考虑这么周全的,这也是我鉴定的又一个方法。我们先从前八十回中的描写看看这几地方的特点,在第十七回里,贾政等人游大观园,先是给沁芳亭命名,之后书中接着描写到:
  于是出亭过池,一山一石,一花一木,莫不着意观览。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众人都道:“好个所在!”〖庚辰侧批:此方可为颦儿之居。〗于是大家进入,只见入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面小小两三间房舍,一明两暗,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就的床几椅案。从里间房内又得一小门,出去则是后院,有大株梨花兼着芭蕉。又有两间小小退步。后院墙下忽开一隙,得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
  贾政一行来离开沁芳桥以后来到了一个院落,宝玉为其命名为“有凤来仪”,后来改名为潇湘馆,这里的特点就是长了不少竹子,黛玉后来住在这里,我们发现沁芳亭与潇湘馆居然很近,过了沁芳亭马上就到潇湘馆,所以贾政等人应该不会绕远的,肯定是就近而去的。
  关于这一点在第四十回中也有体现,贾母等人带着刘姥姥游大观园,也来到了沁芳亭,书中是这样描写的:
  (贾母等人)说笑之间,已来至沁芳亭子上。丫鬟们抱了一个大锦褥子来,铺在栏杆榻板上。贾母倚柱坐下,命刘姥姥也坐在旁边。
  贾母等人在这里歇了一会儿就继续前行,肯定是去离这里最近的,毕竟是两个老人出行,不可能舍近求远:
  贾母少歇一回,自然领着刘姥姥都见识见识。只见两边翠竹夹路,土地下苍苔布满,中间羊肠一条石子漫的路。
  这个时候刘姥姥还摔了一跤,让大家笑个不停,大家说笑着来到了潇湘馆,这也说明沁芳亭离潇湘馆最近,这里是这样描写的:
  紫鹃早打起湘帘,贾母等进来坐下。林黛玉亲自用小茶盘捧了一盖碗茶来奉与贾母。王夫人道:“我们不吃茶,姑娘不用倒了。”林黛玉听说,便命丫头把自己窗下常坐的一张椅子挪到下首,请王夫人坐了。刘姥姥因见窗下案上设着笔砚,又见书架上磊着满满的书,刘姥姥道:“这必定是那位哥儿的书房了。”贾母笑指黛玉道:“这是我这外孙女儿的屋子。”刘姥姥留神打量了黛玉一番,方笑道:“这那象个小姐的绣房,竟比那上等的书房还好。”
  刘姥姥又惊叹了一番之后她们离开了潇湘馆,有这样一段描写:
  说着一径离了潇湘馆。远远望见池中一群人在那里撑舡。贾母道:“他们既预备下船,咱们就坐。”一面说着,便向紫菱洲蓼溆一带走来。未至池前,只见几个婆子手里都捧着一色捏丝戗金五彩大盒子走来。凤姐忙问王夫人早饭在那里摆。王夫人道:“问老太太在那里,就在那里罢了。”贾母听说,便回头说:“你三妹妹那里就好。你就带了人摆去,我们从这里坐了舡去。”凤姐听说,便回身同了探春、李纨、鸳鸯、琥珀带着端饭的人等,抄着近路到了秋爽斋,就在晓翠堂上调开桌案。……正说着,只见贾母等来了,各自随便坐下。
  我们看,似乎秋爽斋离潇湘馆不是太远,老太太和刘姥姥两个老人家是从潇湘馆走到这里来的,也就是说秋爽斋离沁芳亭也不远,所以两个老太太才先从沁芳亭走到潇湘馆,又从潇湘馆走到了秋爽斋,路线很清晰。
  在第四十九回里,有这样一段描写,为我们透露出沁芳亭与秋爽斋的关系:
  宝玉听了,只得回来。刚至沁芳亭,见探春正从秋爽斋来,围着大红猩猩毡斗篷,戴着观音兜,扶着小丫头,后面一个妇人打着青绸油伞。
  秋爽斋离潇湘馆确实不太远,因为两都都与沁芳亭很近,所以过了沁芳亭,面前有两个去处,一个是潇湘馆,一个就是秋爽斋,宝玉在沁芳亭似乎都可以看到秋爽斋。我们再看在第三十七回里的一段描写,宝玉收到探春的花笺,说要结海棠社,有这样一段文字:
  宝玉看了,不觉喜的拍手笑道:“倒是三妹妹的高雅,我如今就去商议。”一面说,一面就走,翠墨跟在后面。刚到了沁芳亭……
  宝玉从怡红院要去秋爽斋,要路过沁芳亭,说明沁芳亭和秋爽斋这两处确实很近。而我们再看《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第八十三回中宝玉的路线,他先是到了潇湘馆,之后又到了秋爽斋,也应该是选择的最近的地方走的,所以从这个描写来看,还确实是符合前八十回的描写的,也就是说这个地图在作者脑子里是非常清楚的,我相信一般人从来不注意这些细节,而这也应该是鉴别《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真实性的一个重要方法,也就是说应该从这些小的容易被人忽略的细节上入手,这才是真功夫。如果一个续书人能把这些小的地方都住得一丝不差,那绝对的是天才,甚至可以说是神仙了,而我们发现类似的细节越吻合,也意味着此本的真实性越高。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按照这个思路分析一下此本中大观园中的各处位置的描写是不是跟前八十回的描写能够暗合上,相信大家会惊喜连连的。应一些网友的要求,我把我的文章进行了精加工,参考了大家的一些建议,还增加了不少新内容,更加丰富详实了,现在大家可以手机阅读,公众号为:vgilhm。也可以扫描这个二维码:
  
  (83回原文)贾母走的累了,忽然来了雅兴,要大家停下,一同钓鱼取乐。贾政、贾琏赶上来,命身边小厮把钓竿拿与众小姐,凤姐、宝玉、黛玉、探春、惜春等人都择了空地,一时几个丫头放好了矮凳子,凤姐等将丝绳抛下,扬到水里,安静坐着垂钓。贾母则由邢夫人、王夫人等陪着看他们钓鱼取乐。不大会子,鸳鸯兴冲冲上来笑道:“老太太,二奶奶才刚钓了好大一个鲫瓜儿。”贾母喜的要看,彩明端着小瓷坛过来,大家边看边笑。尤氏笑道:“凤丫头敢是想鲤鱼跳龙门了,老太太快封他个差事做罢。”大家都笑了起来。贾母笑道:“你们快拿竿子把他打压下去,他这鲤鱼是个成了精的,难惹着呢。”凤姐笑道:“老太太专会降妖伏魔的,我这区区一小鱼精,成不了气候。”大家都笑了起来。贾母对彩明道:“不过是取乐,谁还吃他,快别搁清水里养着了,仍放回水里去罢。”彩明答应着去了。贾母也坐在宝玉旁边钓了一回。约莫一顿饭工夫,宝玉钓了个杨叶窜儿,凤姐又钓了几条小鱼,黛玉、探春、惜春等皆是一无所获。宝玉是个性急的人,抡着钓竿等了半天,好容易看见钓丝微微一动,宝玉喜得满怀,用力往上一兜,不想钓竿往石上一碰,折作两段,丝也振断了,钩子也不知往那里去了。众人越发笑起来。
  两个钓鱼的情节
  这段情节可以说其乐融融,别有一番景致。在前八十回中描写过贾家很多活动,都各有特色,但好象从来没有这回这样放松。然而我们也惊奇地发现,似乎在“后四十回”续书中有类似的情节,其中第八十一回的回目就是《占旺相四美钓游鱼 奉严词两番入家塾》,于是我们可以看到,这一回的两个情节在《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中都有!但如果我们仔细分析的话,就会发现从整体大的框架来看《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中的这些情节比“后四十回”续书中更合理,也更生动,关键是其中还有一般人难以模仿的“一语双关”和伏笔以及各种象征的手法,“后四十回”续书中是绝没有的,也就是说从这些地方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结论:
  一、“后四十回”续书的作者在创作的时候手中是有《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这样的包含有八十回后文字的本子做为参考的,应该说这相当肯定的;
  二、“后四十回”续书的作者借用了原本中的这些情节进行了发挥,而且有意将故事拉长了,并且去掉了书中过于敏感的内容,将后面的故事描写得很乏味,所以这些取乐的情节一定要抓住并尽情地发挥。
  大家看在“后四十回”续书第八十一回中关于钓鱼有这样一段文字:
  宝玉抡着钓竿等了半天,那钓丝儿动也不动.刚有一个鱼儿在水边吐沫,宝玉把竿子一幌,又唬走了。 急的宝玉道:“我最是个性儿急的人,他偏性儿慢,这可怎么样呢.好鱼儿,快来罢!你也成全成全我呢。”说得四人都笑了。一言未了,只见钓丝微微一动.宝玉喜得满怀,用力往上一兜,把钓竿往石上一碰,折作两段,丝也振断了,钩子也不知往那里去了。众人越发笑起来。
  我们再看看《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刚才那段有这样几句:
  宝玉是个性急的人,抡着钓竿等了半天,好容易看见钓丝微微一动,宝玉喜得满怀,用力往上一兜,不想钓竿往石上一碰,折作两段,丝也振断了,钩子也不知往那里去了。众人越发笑起来。
  有些地方居然一字不差,足见两个本子的渊源,这完全是将原本中的文字的基础上进行的再创作,很多句子都是原封不动抄过来的!所以我们如果仔细体会的话就会发现这完全是续书人努力在原本中找到一些可以用的情节进行了改写,但发挥得平淡无奇,没有一点深意,但也努力是在用一些无聊的话来掩示因改编而删掉的情节,所以这些续书中的文字虽然是来自原本的,而且有些凑字数的成分,没有太多可回味的地方,这不是点石成金,而是点金成铁。这样的地方在“后四十回”还有不少,我会努力给大家指出来。
  在“后四十回”续书中的第八十二回里,宝玉二次入学堂,续书人居然在这里将学堂中描写得很和谐,成了贾代儒讲课了,还教导宝玉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没想到宝玉认真地答应了,虽然显得有些不情愿,但还天天按着功课干去,估计是续书人有过这样的学习经历,所以这样改写起来得心应手。而前八十回的宝玉因为厌学,从来不听人劝,这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宝玉在“后四十回”续书中表现得相对好得多了,居然还给巧姐讲《烈女传》,所以它的内容无论如何也是跟整个原著的主题思想不谐调的。
  “后四十回”续书中贾母是最后才死的,所以续书人并没有将她安排在钓鱼的情节中,而是有所谓的“四美”来代替,不然贾母半死不活的样子太煞风景,哪有一帮女孩儿钓鱼有情趣呀?也就是说续书人拼命去掉书中不和谐的地方,而将其改成一个儿女情长、其乐融融的俗套子,虽然俗些,但很符合大众的口味,普通老百姓谁喜欢惨烈的大悲剧呀?
  然而续书人有一点没有意识到,在第一回里作者就借“通灵宝玉”之口痛批了这样的俗套子:
  至若佳人才子等书,则又千部共出一套,且其中终不能不涉于淫滥,以致满纸潘安子建、西子文君,不过作者要写出自己的那两首情诗艳赋来,故假拟出男女二人名姓,又必旁出一小人其间拨乱,亦如剧中之小丑然。且鬟婢开口即者也之乎,非文即理。故逐一看去,悉皆自相矛盾,大不近情理之话。
  而我们看“后四十回”续书中就是这个“通灵宝玉”痛批的路子,黛玉和宝玉恋爱谈得挺好,结果宝钗在中间插了足,来了个“调包计”,在黛玉健在的时候宝钗居然就如此不要脸地同意了,让人难以想象,所以续书人一不留神落入了作者提前设置的“陷井”。
  综合来看,我个人怀疑很有可能“后四十回”续书人对前八十回也进行了删改,去掉了很露骨的文字,而且也是这个续书人决定了《红楼梦》仅存在前八十回,因为他需要袭人继续留在贾府,所以第八十一回是不能有的,自然需要从第八十回将此书阉割而成为“太监本”。所以我这个怀疑是非常有道理的,也就是说“后四十回”的作者肯定不是程、高,而是一个康熙年间的人,很有可能这次改编、续写的工作是在1700年后不久进行的。
  而在《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第八十三回中凤姐钓鱼这个情节里的味道就完全不一样了,不但凤姐和贾母以及尤氏她们一个个还是那样诙谐幽默,还是那样滑稽的氛围,而她们的玩笑看似“老婆舌头”,然而确是“一喉二歌”的又一次展示,让人惊叹,也就是说凭她们这些玩笑话,可以看出太多的内容,甚至一些历史细节,也就是说绝非一般续书人可以想得到的。对此我有专门的文章进行分析,以后大家就会看到。
  这段描写是贾家最后的一次开派队的情节,应该说在欢乐中透着一缕伤感,所以大家努力忘掉一切,尽情地投入到这次取乐的活动中去。大家秋日的阳光下尽情享受最后的快乐,因为书中的悲剧味道会越来越浓,浓得让人透不过气来!作者创作的一个特点大家一定要记住:几乎主要的情节都是在隐写历史,似乎没有太多的没用的话,难怪在第五回里有这样一条批语说:
  〖甲戌双行夹批:是作者具菩萨之心,秉刀斧之笔,撰成此书,一字不可更,一语不可少。〗
  应一些网友的要求,我把我的文章进行了精加工,参考了大家的一些建议,还增加了不少新内容,更加丰富详实了,现在大家可以手机阅读,公众号为:vgilhm。也可以扫描这个二维码:
  
  (83回原文)大家看着水边的草木都枯萎了,没有一点生机,都有荒凉之感。贾母叹道:“我到咱们贾家已六十多年。从年轻时候到如今,历见了几代兴旺,想当初你爷爷、祖爷爷那辈都是勤勤恳恳持家,不敢稍有懈怠。一转眼到了这辈,子孙们不再谨勤俭约了,皆是安享逸乐,无所作为,那些胡作非为、暴殄天物的事也渐渐的来了,家境一日不如一日,可是一代不如一代了。我时常做梦梦见你祖爷爷、爷爷,脸上多有愧色,也无颜再见他们,好好的一个家被我弄的益发衰微了,心里怎能不惭愧。”说完不禁落下泪来。众人见老太太伤心,忙笑颜劝解。半日,贾母才拭泪勉强笑道:“我今儿是怎么了,唠唠叨叨的没完了,耽搁了咱们钓鱼取乐。”因和丫鬟要了钓竿,由大家陪着,又坐在水边垂钓起来。钓了一会子,也没钓到什么。贾母有些乏了,贾政因命人抬上轿子,由鸳鸯等搀扶着他先回去了。众人又钓了一会子,也散去了。贾府宗族子弟贾敦、贾衍、贾珖、贾璎、贾琛、贾蘅、贾芬等也嬉戏游赏多时,皆散去了。贾母体倦神乏,原拟晚间行酒令猜谜打牌的,也一概免了。
  
  贾母的年纪的跨度
  其实全书过半以后我们就能感觉出书中隐隐有一种不安的味道,进入到八十回以后,我们明显地感觉到书中悲剧的氛围越来越浓了,贾家渐露败家之相,描写也越来越露骨,而作者更是通过多种角度来渲染这种末日将至的氛围,比如越来越冷的天气,黛玉的病总是好不了,而且似乎还有加重的迹象,而就在这个时候,贾母也快要死去了,所以给大家这次钓鱼的活动蒙上了一层阴影。我们看这段描写的一开始就提到了“草木都枯萎了,没有一点生机,都有荒凉之感”,这样的描写不但暗示了大的环境变得凶险,同时也是在影射历史,天崩地陷就在眼前了。我在前面重点介绍过“两株枯木”的含意,是指明朝最后的两位皇帝的名字中都有个“木”,黛玉姓“林”的重要原因就是指她影射的是生活在天启朝和崇祯朝的朱由检;所以黛玉才自称是“草木之人”,她的前世才是“绛珠草”,这都是极有象征意义的。而在第八十三回里提到了“草木都枯萎了”,也同样是在暗示我们书中的描写是在指贾家所影射的明朝最后的两个朝代到了即将走向终结。
  明末的时候上上下下一片混乱,外有满清跃跃欲试,不断消耗着大明的国力,而内有“东林党”一帮蛀虫拆大明的后台,官员腐败透顶,本来魏忠贤时期设计的锦衣卫和东厂用来监督官员的,可崇祯听从“东林党”人的建议把权力大大削弱了,官员没有了约束,所以贪官快活死了!更让人揪心的是因为崇祯盲目听从大臣们的治国理念,导致民变四起,到处都有杀不尽的造反,让崇祯焦头烂额,而南方富裕地区处于一片享乐之风,持续了六十来年的小冰河期还没有过去的迹象,北方受灾地区民不聊生,所以明亡似乎成了必然,冥冥之中似乎有天意。
  本回中大家终于得空享受一下钓鱼乐趣,抓住这难得的时光的时候,贾母却在这里大煞风景的哭诉贾家有家败之相,把上上下下骂了个遍,还从祖上开始反思起,应该说这都是极有象征意义的,明显地是指明末的种种亡国之相,应该说她说得还是非常深刻的,只是过于直白。其实也不尽然,在第二回中,作者通过冷之兴之口为我们讲述了类似的情况:
  子兴叹〖甲戌侧批:叹得怪。〗道:“老先生休如此说。如今的这宁、荣两门,也都萧疏了,不比先时的光景。”〖甲戌侧批:记清此句。可知书中之荣府已是末世了。〗雨村道:“当日宁荣两宅的人口也极多,如何就萧疏了?”〖甲戌侧批:作者之意原只写末世,此已是贾府之末世了。〗
  冷子兴笑道:“亏你是进士出身,原来不通!古人有云:‘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列侧:达人语〗如今虽说不及先年那样兴盛,较之平常仕宦之家,到底气象不同。如今生齿日繁,事务日盛,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画者无一,〖甲戌侧批:二语乃今古富贵世家之大病。〗其日用排场费用,又不能将就省俭,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甲戌侧批:“甚”字好!盖已半倒矣。〗内囊却也尽上来了。这还是小事,更有一件大事。谁知这样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甲戌侧批:两句写出荣府。〗〖蒙侧:世家兴败寄口于人诚可悲夫〗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甲戌眉批:文是极好之文,理是必有之理,话则极痛极悲之话。〗
  我们仔细品味一下冷子兴说的话,更要看一下这里的这些批语中的提示,在第八十三回中贾母的话跟早在第二回中冷之兴的话真是一脉相承,只是贾母这回说得更深刻,更直接,反思得更彻底,正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而贾母还提到了一点很值得思考:“我到咱们贾家已六十多年。”在第一回中提到:
  “无朝代年纪可考”
  作者自然是在有意思回避说《红楼梦》是在隐写明亡历史,所以书中的年代交待得很模糊,而在第八十三回里交待了贾母已到贾家六十多年了,那贾母有多大年纪了?关于贾母的年纪,一直以来大家都觉得有些矛盾,不光贾母,好象有不少角度的年龄都忽大忽小,让人捉摸不定。在第三十九回,刘姥姥二进大观园时由平儿带着去见贾母。
  贾母问道:“老亲家,你今年多大年纪了。”刘姥姥忙立身答道:“我今年七十五了。”贾母向众 人道:“这么大年纪了,还这么健朗,比我大好几岁呢,我要到这么大年纪,还不知怎么动不得呢?”
  这样看来贾母也就七十出头的样子,最多也就七十二、三,而到了第七十一回又交待 说:
  “因今岁八月初二日乃贾母八旬之庆。”
  没想到从第三十九回到第七十一回贾母一子从七十左右就到了八十了,七八年过去了,这个实在有些太快了吧?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宝玉在第三十九回时候至少应该十三、四岁了,那到了第七十一回的时候怎么也得二十了吧?可在前八十回中的宝玉最大也就给人十五、六岁的感觉。
  为什么呢?因为晴雯比宝玉大,在第六十三回里有这样一段:
  大家算来,香菱、晴雯、宝钗三人皆与他同庚,黛玉与他同辰,只无同姓者。
  这样看晴雯比宝玉大,在第七十八回晴雯死了以后,宝玉为她做的《芙蓉女儿诔》中说:
  窃思女儿自临浊世,迄今凡十有六载。〖庚双夹:方十六岁而夭,亦可伤矣。〗〖靖眉:十六而夭伤哉〗
  那这个时候宝玉似乎边十五岁都未必到,可贾母的年龄就一个劲儿地涨!在第四十七回里,贾母在一次聊天中交待了自己进贾府的时间:
  贾母也笑道:“可是,我那里记得什么抱着背着的,提起这些事来,不由我不生气!我进了这门子作重孙子媳妇起,到如今我也有了重孙子媳妇了,连头带尾五十四年,凭着大惊大险千奇百怪的事,也经了些,从没经过这些事。还不离了我这里呢!”
  “连头带尾五十四年”,居然说得还有零有整的,让人觉得奇怪,为什么要这样交待?到了第八十三回,贾母快要死了,她又说自己进贾家六十多年了,至少从第四十七回到第八十三回时间已经过了六年以上,那宝玉也应该快二十了,所以这些地方的描写让人感觉有些困惑,好在我们一般人不太关心这样的细节。我相信作者心中是有一个时间线的,而且此书前后做过多次增删,所以出现这样的矛盾也没有什么奇怪的,并非作者有意为之,也其中应该没有什么玄机,只是更改量太大了,所以难免有疏漏。而且实际上贾母身上的原型是很丰富多彩的,内涵相当丰富,我认为这也是作者最成功的一个隐写,对此我有专门的文章。应一些网友的要求,我把我的文章进行了精加工,参考了大家的一些建议,还增加了不少新内容,更加丰富详实了,现在大家可以手机阅读,公众号为:vgilhm。也可以扫描这个二维码:
  
  (83回原文)另有贾蓉、贾蔷等公府子弟到野外或登高或狩猎,高乐了大半日,到黄昏才收弓而归,原是日日以习射养力为由,借机吃酒赌钱,趁着今日贾母高兴,想效仿往日烹猪宰羊,滥漫使钱,谁知内囊空了多半,叫人去端佳酿美肴,一时却叫不回送菜的,蓉、蔷等都暴跳如雷骂骂咧咧的。那些厨役都来诉冤道:“这一二年旱涝频频,田上的米都交不齐,加上连年蝗灾,年成实在不好。连厨房里去外头也买不回多少新样好菜,且又贵的很,叫奴才们也没法啊。” 贾蓉、邢德全不信,挥拳就要打人,幸被尤氏赶来劝住了。尤氏道:“这倒不是假话,连老太太那里吃的也是白粳米饭,想找几样细米也难了,你们还没见乡下那些庄户人呢,连草根子都快吃尽了,这都是老天不开眼,日后只能将就着点了。”众子弟听他如此说,都笑道:“那里又缺咱们的,贵了多出点钱就是了。”尤氏见这些纨绔子弟全然不知世事,只知斗鸡走狗,不知柴米油盐出自何处,说服亦难,只叹息着走了。
  “蓉蔷”和“戎羌”
  这段描写也透露出明末时的窘境,正是因为让人困惑的小冰河期,不断出现的气候异常,才让中国北方的粮食生产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应该没少饿死人。几千年以来中国在世界上都处于领先地位,一直是世界的中心,是最成功的人类文明,中国的高度极权制非常成功,但这样的成功只适用于农耕文明,也就是说中国古代一直是农耕文明中最发达的,其GDP遥遥领先,一直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当年马可波罗就经常有百万这个数字来形容中国一些城市里的人口,这实在是让他震惊。然而中华文明总有一个困扰的问题就是北方的游牧民族的不断骚扰,几千年来的中国文明史实际上就是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争夺生存空间的历史。
  看历史书,常常歧视北方异族这方面的记载,如《汉书.匈奴传下》云:“夷狄之人,贪而好利,被发左衽,人面兽心。”《史记.陈子续列传》云:“彼匈奴者,边夷贱类,不足待以仁义,不可责以常礼”。匈奴人是以游牧为生,又难以自力更生。他们的社会生产、民族意识决定了他们的野蛮、嗜杀,崇拜的只有暴力,信奉的是成王败寇,而根本没有中国人该有的正义与邪恶的观念。而且,更重要的是,由于他们族群的生活方式和教育方式的特点,这种野蛮的意识形态会一代代传承下去,几百年也难以改变。

  
  我们中国人在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的教育中长大;他们匈奴人在学习狩猎、抢掠、杀戮的教育中长大。我们中国人在听着父母讲述的孟母三迁、大禹治水等励志故事中长大,他们匈奴人在听着父母讲述他们祖先当年英勇追随冒顿征伐、杀戮、抢掠的血腥故事中长大。
  我们中国人以圣贤为榜样,以圣贤为楷模,他们匈奴人眼中以强盗屠夫冒顿为楷模。
  我们中国人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标准来辨别世间的是非正邪,匈奴人以站在极度自私的立场上来辨别世事的可行与不可行。
  我们中国人以神圣吉祥的龙为图腾,他们匈奴人以阴险狡猾的狼为图腾。
  所以,我们中国人努力把后人培养成文明人,而匈奴人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野蛮人。
  在这样的情况下,匈奴人的文明程度与中国人相距太远,难以教化,不仅难与中国人长久和平共处,更难以融合。虽然汉人一直非常先进,但农耕文明最大的问题就是靠天吃饭,天天盼着风调雨顺,而小冰河期的持续不断重创了大明的国运。
  而到了明末的时候问题更严重了,大明北方粮食欠收,而远在东北的满清更是这样,异常的小冰河期的气候更是让东方的满人雪上加霜,于是他们只好组团到大明的地盘来抢,好象蝗虫过境一般,抢了就跑,吃没了再来抢,实在成了大明的心腹大患。
  然而这时候如何说这个时候满清是在打大明江山的意主,或者说想占领整个中国,满清自己都不信,毕竟当时他们的实力主过弱小。直到后来大明天下大乱,民变四起,满清才看到机会。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象征着满清的宝钗在前八十回与黛玉争宝玉实际上是一点机会都没有的,虽然黛玉因此吃醋,但也只是作者为了突出她的小性多疑的性格而已。所以你可以说大明毁于自己的内乱,但本质上也毁于小冰河期。
  另一方面明末的衰落跟人口的过度繁殖也有关系,因为一个文明所处的时代取决于其粮食生产力,如果不够吃,自然就会天下大乱。而到了清朝以后,美洲的玉米和红薯之类的植物引入中国,这些植物的产量很高,能够提供足够的热量,所以清朝的人口一下子从一亿不到而猛增到了四亿多!可见气候、粮食对一个国家稳定的重要性。然而不幸的是明末的小冰河期持续太久,六十多年还没完没了,这一点点的蚕食了大明的元气,再加上明朝内部自己的混乱,所以真的离亡国不远了。《红楼梦》一书也叫《风月宝鉴》,是对明亡的深刻反思,我们更应该从中吸取教训,也就是说历史很有可能重演,我们尽可能的避免这样的命运。现在世界的科学技术很发达,可以生产出大量的食物,也导致了现世界人口的极巨膨胀,然而我们惊奇地发现人类仍然摆脱不了靠天吃饭的现状,也就是说一旦出现类似于明末的那样的小冰河期,那全世界的后果将远远比明朝的结局更惨烈,因为现在有七十多亿人等着吃饭呢!
  贾家有几层影射,一个自然就是指大明皇宫,还可以影射着整个大明,还可以影射一个普通的官员家庭,所以作者根据不同的需要,随时使用贾母不同的意义来设计出不同的情节。在这段描写中我们似乎感受到贾家是个官员家庭,所以连这样的家庭的吃饭都成了问题,那普通百姓的生活更是难以想象。而贾蓉和贾蔷这样的纨绔子弟自然是不懂这些。
  而贾蓉和贾蔷二人也同样象征着满清,这也许让人感觉奇怪,因为既然宝钗已经象征满清了,为什么贾蓉和贾蔷也要象征满清呢?我个人认为这二人是后回几次增删的过程中加上去的,为的是突显贾家家败的时候惨烈的场景。也就是说在最早的稿子中应该是没有贾蓉和贾蔷这些人,书中的故事仅限有宝、黛、钗的在角恋爱,没有贾家的灭亡,没有激烈露骨的血腥场面,这样看来似乎很象是吴梅村的作品,我们从他的《秣陵春》里就可以看到类似的情节。但也许曹雪芹认为这样的小说太平淡了,不足以展示那个让人惊心动魄的明亡的历史,所以他在原稿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充,于是贾蓉和贾蔷两个角色就被增加了进来。而“蓉蔷”实际上是谐音“戎羌”!
  贾蓉和贾蔷二人一方面可以突出他们的纨裤子弟的身份,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在贾家家乱的过程中的巧取豪夺来霸占整个贾家,从而象征满清意外得到了大明的江山。同时又用宝钗用下作的手法骗得宝玉上床,也同样来象征满清的入关占领大明。这样我们就可以从多个角度来体现大明的亡国之恨了,应该说这样隐写的历史更丰富立体了。应一些网友的要求,我把我的文章进行了精加工,参考了大家的一些建议,还增加了不少新内容,更加丰富详实了,现在大家可以手机阅读,公众号为:vgilhm。也可以扫描这个二维码:
  
  (83回原文)此时蠢物我回想当初在大荒山青埂峰下,因不耐凄凉寂寞,欲临人世享那富贵荣华,只惭道行不深,虽说可以自行来去,无奈地天之广非我能飞的去的,幸蒙癞头和尚,跛足道人助携来此,得见这般世面。前回元妃省亲,那富丽豪华实难述尽,石头也曾得意未有枉临人世,只惜如今贾家日渐穷蹇清冷,不似以往那般热闹,将来又不知如何,石头已无心滞留,欲离了这里重寻锦衣豪门寄身,故几日来也思量多时,一直未有绝好去处。忽思及一人,顿觉豁然开朗。诸公未必得知,待蠢物细细说来。
  让人意外的“蠢物”的出现
  没想到在第八十三回里忽然插入了这样一段,实在是让人大吃一惊!我相信《红楼梦》成书三百多年以来,人们在没有看到八十回以后的文字的情况下根本不敢想象居然还有这样离奇的情节!在第八回里有这样一条批语,让我们对“通灵宝玉”的下落有一丝了解:
  〖甲侧:交代清楚。“塞玉”一段,又为“误窃”一回伏线。晴雯茜雪二婢又为后文先作一引。〗
  一直以来我们都猜测宝玉佩戴的“通灵宝玉”肯定有丢过的情况发生,而我们最多也就感觉应该跟“后四十回”续书中的情景差不多,就是好好的日子过着过着,忽然“通灵宝玉”不见了,多半是被人偷走了。“后四十回”续书中这样处理另有目的,是为了让宝玉变傻而让他与宝钗结婚,所谓的“调包计”,那原本中的“通灵宝玉”到底是怎么丢的呢?我们千想万想也没有想到居然它会想自己遛走,这个脑筋急转弯转得太大了些了!所以读死书的人是绝不可能研究明白《红楼梦》的。
  而且我们好久没有看到“通灵宝玉”自称为“蠢物”的口吻了,让我们感觉即熟悉,又陌生,同时又感觉惊喜。在前八十回里,“通灵宝玉”以自己的口气偶有出现,只不过主要集体中靠前的几回,止于第十八回。此书既然是“通灵宝玉”的所见所闻,是类似于它的自传,那为什么“蠢物”口气介绍只在前面呢?应该每回都出现一些才合理呀?而且我们可以发现这个“蠢物”,也就是“通灵宝玉”跟贾宝玉确实不是一个人,两个角色有各自己的思想,各自己的心路历程,也有不同的前生今世,所以这一点一定要明确。在“后四十回”续书中有意将二者混为了谈,不知是续书人没有看懂还是有意为之,总之这是错误的,多半是为了那个“调包计”而已。

  
  而全书宝玉第一次出场,也就是黛玉进贾府的时候宝玉就摔玉,之后又几次要砸玉,甚至到了第二十九回更是闹到要砸玉的程度:
  如今只述他们外面的形容。那宝玉又听见他说“好姻缘”三个字,越发逆了己意,心里干噎,口里说不出话来,便赌气向颈上抓下通灵宝玉,咬牙恨命往地下一摔,道:“什么捞什骨子,我砸了你完事!”偏生那玉坚硬非常,摔了一下,竟文风没动。宝玉见没摔碎,便回身找东西来砸。林黛玉见他如此,早已哭起来,说道:“何苦来,你摔砸那哑吧物件。有砸他的,不如来砸我。”二人闹着,紫鹃雪雁等忙来解劝。后来见宝玉下死力砸玉,忙上来夺,又夺不下来,见比往日闹的大了,少不得去叫袭人。袭人忙赶了来,才夺了下来。宝玉冷笑道:“我砸我的东西,与你们什么相干!”
  宝玉也真是气极了,就差一点就把宝砸了,而“通灵宝玉”表现得很坦然,似乎也没有任何反应,也不动也不躲,可到了第八十三回里居然开始有了自己的思法和行动,这个太有意思了。其实在全书第一回一开篇作者就提到一个重要的内容:
  此书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
  也就是说作者“借通灵之说”,所以才有了“通灵宝玉”这个“蠢物”,而宝玉本人的前世是神瑛侍者,他跟“通灵宝玉”只是个组合的关系。
  在第三回黛玉进贾府的时候,宝玉第一次出现的时候居然也被称为“蠢物”:
  一语未了,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黛玉心中正疑惑着:“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倒不见那蠢物〖甲侧:这蠢物不是那蠢物,却有个极蠢之物相待。妙极!〗也罢了。”
  我们看,这里这条批语点明了宝玉本质上不是“通灵宝玉”,说得再清楚不过了!“通灵宝玉”更象是作者本人,是作者的化身,而宝玉象征着“传国玉玺”,所以两者风马牛不相及。而此书是“通灵宝玉”的所见所闻,它更象个记者,随身带着摄像机一样,所以第一回里才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在前八十回中,“通灵宝玉”偶有出现,而且也是以“蠢物”自居,但内容很少,除了第一回以外,我们还可以看到后面第六回里它的一些第一人称的自述:
  按荣府中一宅人合算起来,人口虽不多,从上至下也有三四百丁,虽事不多,一天也有一二十件,竟如乱麻一般,并无个头绪可作纲领。正寻思从那一件事自那一个人写起方妙,恰好忽从千里之外,芥豆之微,小小一个人家,因与荣府略有些瓜葛,这日正往荣府中来,因此便就此一家说来,倒还是头绪。你道这一家姓甚名谁,又与荣府有甚瓜葛?诸公若嫌琐碎粗鄙呢,则快掷下此书,另觅好书去醒目;若谓聊可破闷时,待蠢物〖甲戌双行夹批:妙谦,是石头口角。〗逐细言来。
  这里这个“蠢物”似乎在交待自己的创作思路,更象是作者自己本人的口气,同时我们也发现它先择的切入角度很不错。
  在第十五回里,秦钟与小尼姑且偷情被宝玉抓到,有这样一段,也是“通灵宝玉”的口气:
  秦钟笑道:“好人,你只别嚷的众人知道,你要怎样我都依你。”宝玉笑道:“这会子也不用说,等一会睡下,再细细的算帐。”一时宽衣要安歇的时节,凤姐在里间,秦钟宝玉在外间,满地下皆是家下婆子,打铺坐更。凤姐因怕通灵玉失落,便等宝玉睡下,命人拿来塞在自己枕边。宝玉不知与秦钟算何帐目,未见真切,未曾记得,此系疑案,不敢纂创。
  这里的口气相当俏皮,让有人些忍俊不经,让有回味无穷,凤姐怕“通灵宝玉”丢失,似乎这也是个后回的伏笔,可她也没有想到“通灵宝玉”会自己飞走。而到了第十八回,元妃省亲,场面极为宏大,这也象征着贾家辉煌到了极点,而“通灵宝玉”也留下了自己的话:
  此时自己回想当初在大荒山中,青埂峰下,那等凄凉寂寞;若不亏癞僧、跛道二人携来到此,又安能得见这般世面。本欲作一篇《灯月赋》、《省亲颂》,以志今日之事,但又恐入了别书的俗套。按此时之景,即作一赋一赞,也不能形容得尽其妙;即不作赋赞,其豪华富丽,观者诸公亦可想而知矣。所以倒是省了这工夫纸墨,且说正经的为是。〖庚双夹:自“此时”以下皆石头之语,真是千奇百怪之文。〗
  之后似乎“通灵宝玉”再没有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文字,而批语中确有不少关于“石兄”的称呼,也不知道这个“石兄”是指“通灵宝玉”还是宝玉,从分析中发现似乎批书人把宝玉也称为“石兄”或“玉兄”,这其中乱得很。因为批书人很多,大家的观点所以很不一致,可见批书人并未参与到《红楼梦》最初的创作之中。
  对于“通灵宝玉”最后的结局,人们一直很困惑,因为前八十回中的批语太让人不可思议了,除了前面提到的它其被窃以外,还有两条批语,一条是在第十八回元春点戏的时候:
  第三出《仙缘》;〖梦双夹:《邯郸梦》中伏甄宝玉送玉。〗
  另一个是在第二十三回里:
  刚至穿堂门前,〖庚双夹:妙!这便是凤姐扫雪拾玉之处,一丝不乱。〗
  这两条批语实在是太怪了,难以想象。而对于“通灵宝玉”在后面有什么表面,最后会如何,也是个天大的谜团。于是87版电视剧在最后几集中所性忽略它在存在,引起很多观众的不满。第十八回里还有一条批语提到“甄宝玉送玉”是全书的“大过节、大关键”,这一下子让人非常振奋,看看到底要发生什么!
  应一些网友的要求,我把我的文章进行了精加工,参考了大家的一些建议,还增加了不少新内容,更加丰富详实了,现在大家可以手机阅读,公众号为:vgilhm。也可以扫描这个二维码:
  
  (83回原文)江南有处甄府,是个富而好礼之家,那等显贵亦可比肩贾门。府中有个公子,与宝玉同名,容貌无二,性情相近,亦属罕事。待蠢物想来,他定也有随身所佩之物,和在下相似。既便没有,我去了他那里,也会欣然接纳。既已思算齐妥,立马动身离了此处去往甄府。趁着夜深人乏,施展本领,腾空而起,往那繁盛京华闹区飞去。一路但见城阙阊阖,楼台林列,好个妙绝人间世,只把石头看的呆了。边行边看,只到了第二日午后申时才到了江南甄府,往大门看去,却也与贾府无两。
  “通灵宝玉”离家出走
  一个无材补天的“通灵宝玉”为什么非要下凡呢?在第一回里详细交待了它下凡的目的:
  一日,正当嗟悼之际,俄见一僧一道远远而来,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别,说说笑笑来至峰下,坐于石边高谈快论。先是说些云山雾海神仙玄幻之事,后便说到红尘中荣华富贵。此石听了,不觉打动凡心,也想要到人间去享一享这荣华富贵,但自恨粗蠢,不得已,便口吐人言,向那僧道说道:“大师,弟子蠢物,不能见礼了。适闻二位谈那人世间荣耀繁华,心切慕之。弟子质虽粗蠢,性却稍通,况见二师仙形道体,定非凡品,必有补天济世之材,利物济人之德。如蒙发一点慈心,携带弟子得入红尘,在那富贵场中、温柔乡里受享几年,自当永佩洪恩,万劫不忘也。”
  感觉“通灵宝玉”闲得无聊,听了和尚和道士的忽悠了,于是产生了冲动。可一个石头去富贵人家能享受什么?吃不了也喝不了,何苦去呢?实际上就是去看热闹去了,可能在大荒山的生活过于平淡了,没想到还真没白去,尤其是元妃省亲让它大开眼界,饱足眼福。而之后书中有很多调侃这一点的批语:
  〖甲侧:试问石兄:此一摔,比在青埂峰下萧然坦卧何如?〗(第三回)
  〖甲戌双行夹批:试问石兄:此一托,比在青埂峰下猿啼虎啸之声何如?〗(第八回)
  〖甲戌双行夹批:试问石兄:此一渥,比青埂峰下松风明月如何?〗(第八回)
  〖想兄在青埂蜂上,经锻炼后,参透重关至恒河沙数,如否?余曰:万不能有此机括,有此笔力,恨不得面问果否。叹叹!丁亥春。笏叟。〗(第十六回中)
  〖庚辰侧批:特为青埂峰下凄凉与别处不同耳〗(第十七回中)
  看来有灵性的石头也不喜欢单调的生活呀,非要来人间凑热闹不可,正所谓“便向人间觅是非”。
  
  但它又有些“水性杨花”、三心二意,贾府辉煌的时候它兴奋之极,然而现在贾家日渐衰落,所以“通灵宝玉”另有打算,居然自己离家出走了!让人这个构思实在是让人称奇,要知道在前八十回中除了第一回以外,“通灵宝玉”一直没有什么戏,大家以为它只不过是个小小的过场戏而已,没呢到在第八十三回中它有如此大段的文字。由于它贪恋富贵,所以离开贾家而飞向江南甄家,这一点很值得我们深思,要知道《红楼梦》又叫《石头记》,从第一回的介绍来看似乎“通灵宝玉”就是作者的化身,那它离开贾家投奔甄家又象征着什么呢?
  书中有一个问题比较奇怪,贾府究竟在哪儿书中交待得乱七八糟的,我们一直以为是在南京,也就是金陵,但实际上又不象,书中几次又提出贾家不在金陵,在前八十回中有两次交待了具体地点,一个是在第六回里,刘姥姥说的:
  “如今咱们虽离城住着,终是天子脚下。这长安城中,遍地都是钱,只可惜没人会去拿去罢了。”
  在第十八回里在描写妙玉的时候也提到了:
  因听见长安都中有观音遗迹并贝叶遗文,去岁随了师父上来,〖庚双夹:因此方使妙卿入都。〗现在西门外牟尼院住着。
  在第五十回里宝玉梦中与甄宝玉相会,甄宝玉也提到过:
  “我听见老太太说,长安都中也有个宝玉,和我一样的性情,我只不信。”
  这是在说中国古代的长安吗?
  应该不是,在〖甲戌本凡例〗中有这样一句:
  〖书中凡写长安,在文人笔墨之间则从古之称,凡愚夫妇儿女子家常口角则曰“中京”,是不欲着迹于方向也。盖天子之邦,亦当以中为尊,特避其“东南西北”四字样也。〗
  这明显是在暗示我们这个长安实际上应该是暗指北京,只是不能直接说而已,书中交待过甄家在江南,所以在第十六回里才介绍说
  还有如今现在江南的甄家,〖甲戌侧批:甄家正是大关键、大节目,勿作泛泛口头语看。〗嗳哟哟,好势派!独他家接驾四次。
  看来两家离得很远,“通灵宝玉”夜深人乏之时起飞,“第二日午后申时”才到,大概花了十六、七个小时的样子,看来比飞机要慢多了,有点动车的意思,所以它的神力还是远比不了现代科技,只不过古人一定看着很感觉很神奇,我们现代人虽然不会那样吃惊,但会好奇“通灵宝玉”飞这么远靠什么做动力?
  这段文字还有一个词比较少见,也许是我的国学功底不深,我还真是在这本书中头一次见到,它就是“阊阖”,我在前八十回里没有看到过,我查了一下,意思还挺丰富的:
  阊阖,典故名,典出《楚辞·离骚》。原指传说中的天门,后义项颇多。泛指宫门或京都城门,借指京城、宫殿、朝廷等。亦指西风。
  也就是说“阊阖”肯定在这里指的就是宫门,或京都城门;而这段中还描写说“往那繁盛京华闹区飞去。
  一路但见城阙阊阖,楼台林列”,说明它是先飞向闹市区,然后飞出京城,再往南飞。如果了解北京古代的情况就会知道,在紫禁城南部是北京的闹市区,包括前门、大栅栏一带,著名的“八大胡同”也在那边,所以从“通灵宝玉”的飞行路线来看,是从紫禁城出发往南飞的,作者居然这样的细节都注意到了,说明来过北京。当然关于这一点也是我的猜测而已,但从理论上来看“通灵宝玉”就是从北京出发的。
  而“通灵宝玉”还看呆了,叹道:“好个妙绝人间世”!这也应该是赞美大明的繁华。而最近神奇的是“通灵宝玉”到了甄家以后,看到甄家的大家与贾家“无两”,也就是一模一样,跟双胞胎似的,这就奇怪了。两家不但建筑一样,而且还有两个一模一样的宝玉,而且性格爱好也都一样,这肯定是天下没有的事,那这又是为什么呢?我在以前进行过介绍,书中有很多奇怪的写作手法,其中之一就叫作“传影”,就是用书中的两个或三个角色同时来影射同一个历史人物或角色,而甄家与贾家、甄宝玉与贾宝玉就是这样的“传影”关系。也就是说甄家与贾家都同样是在影射大明的皇宫甚至整个大明,那这是什么呢?应该说这是作者想用不同的角度来演绎历史故事,因为有的意思仅从一个角度来推进的话可能有些单调,或者有些历史侧面不方便用贾家来介绍,所以通过甄家这个角度来讲明,这也是一个“梦”“幻”的手法。还有一点应该是可以成为贾家的伏笔,给人家以提示,并且让人感觉很有玄机,同时也让人感觉贾府的来亡是老天注定的,早有暗示,是宿命论的表现。总之甄家的存在一直困扰着人们,但实际上我们不要把它想得太高深,要有一定的自信。应一些网友的要求,我把我的文章进行了精加工,参考了大家的一些建议,还增加了不少新内容,更加丰富详实了,现在大家可以手机阅读,公众号为:vgilhm。也可以扫描这个二维码:
  
  甄家与贾家和“平行宇宙”
  
  从表面上看,“通灵宝玉”似乎是从北京贾家出发飞到了江南甄家,一共花了十几个小时,但实际上这也只不过是作者耍的小把戏而已,我们千万不要太当真,因为甄家和贾家之间是“传影”的关系,也就是说两家并非是独立的没有任何关系的人家,因为它们的原型都是同一个,那就是明朝皇宫,甚至是整个明朝本身,所以不存在两家之间的距离问题,也就是说两家原本是一家,只不过作者是通过“假语村言”的方式分开来写,给人一种奇妙玄妙的感觉,所以才叫《红楼梦》,在第四十八回有一条批语说得非常有意思:
  〖庚辰夹:一部大书起是梦,宝玉情是梦,贾瑞淫又是梦,秦之家计长策又是梦,今作诗也是梦,一并“风月鉴”亦从梦中所有,故“红楼梦”也。余今批评亦在梦中,特为梦中之人作此一大梦也。脂砚斋。〗
  那个时代的用词不象我们现在这样丰富,所以只能用“梦”字来形容这样离奇的想象力,用现在的话来讲是两家别存在在两个“时空”之中,是“平行宇宙”的关系。或者说“通灵宝玉”不是从北京飞到了江南,而是从一个“平行宇宙”到了另一个“平行宇宙”!其实关于类似“平行宇宙”的情景不止一处,在第五回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的时候,应该就是这样的“平行宇宙”。我们发现宝玉梦中的秦可卿与宝玉醒后的秦可卿同时存在,互不影响,而且有着各自的时间流逝的速度。宝玉在“太虚幻境”里开心地度过了一两天,还跟梦中的可卿过了一夜,而对于生活中真实的秦可卿只是一瞬间。
  书中在第五回的前后有这样的描写,宝玉刚入睡的时候:
  秦氏便分咐小丫鬟们,好生在廊檐下看着猫儿狗儿打架。……
  等宝玉在梦中过了一天一夜以后醒来的时候:
  却说秦氏正在房外嘱咐小丫头们好生看着猫儿狗儿打架,忽听宝玉在梦中唤他的小名,因纳闷道:“我的小名这里从没人知道的,他如何知道,在梦里叫出来?”
  从某种角度来说是作者符合现在理论物理的一些思路的,而且作者也认识到“平行宇宙”之间的时间流逝是不同的,这一点肯定比爱因斯坦早两百多年!不但是那时的人们难以想象,连我们今天的很多人都觉得难以理解。
  我印象中“平行宇宙”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说一件事在某一时刻有多种选择的可能,也许你选择了其中的一种,也可能选另一种,然而这些不同的选择实际上都是存在的,存在于“平行宇宙”之中,等于宇宙从此处有了多个分支,而且这些分支是没有穷尽的,因为可能性太多了,甚至说任何一个时间点上都可以分支出无穷多个新的“平行宇宙”来,所以多到不计其数;另一种“平行宇宙”的理论认为有多维时空存在,所以这些不同维种的宇宙极为类似,平行存在,很难互相访问,有可能存在着因果悖论,然而这样的情景却经常出现在好莱坞的电影之中。还有一种理论认为可以通过高维度来访问不同的“平行宇宙”,这往往是要进入爱因斯坦方程式预言的“虫洞”来实现。而“通灵宝玉”没可能通过“虫洞”进行穿越,因为理论上通过“虫洞”需要花费无穷大的能量,而“通灵宝玉”进入“平行宇宙”只飞了十几个小时就穿越了,借助的是所谓的“法力”,应该说作者的想象力太丰富了!所以说我认为国学家、文学家以及史学家是没有办法研究《红学梦》的,因为作者不仅是个厉害的作者,还是个超实现主义抽象派的艺术家。
  如果想理解这其中的奥秘,就需要明白作者的构思和创作架构的问题了,关于这一点我有专门的问题,里面分析得相当详细。我越来越觉得作者的构思是极为变态的,但居然也是可以找到规律的,一旦明白了作者的用意,就可以顺藤摸瓜,发现很多让人意想不到的地方,正所谓“有朝敲破蒙头瓮,绿水青山任好春。”而对这些构思的理解以及发现也可以以此做为鉴定《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的一些非常重要的证据,可以做为铁证来确定此本的真实性。我前面介绍过在第八十二回里出现了“呆雁”和《十独吟》的两个问题,也就是说根据作者的构思,如果“呆雁”这个词出现在八十回以后,只能出现在第八十二回,《十独吟》如果存在,并真的与第六十四回的《五美吟》相对应,那也只能出现在第八十二回里,这是是绝对的,不可能出现在别处!
  而同样的情况也非常类似,甄宝玉在前八十回从来没有正面出现过,虽然在第五十六回里出现,但也只是出现在宝玉的梦中,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因为二人相隔很远,作者没有好的借口在前八十回中将二人写到一起,所以只好通过宝玉的梦实现,从某种角度来说,宝玉的这个梦跟第五回他梦游太虚幻境的意思一样,就是通过梦来跨越时空,来到了另一个“平行宇宙”之中。所以这样看来,通过“梦”来进行两个“平行宇宙”之间的穿越更方便,不然就得徒步,或者象“通灵宝玉”那样飞十几个小时。
  我们看看在第五十六回二人梦中相见的描写:
  宝玉又诧异道:“除了怡红院,也更还有这么一个院落。”忽上了台矶,进入屋内,只见榻上有一个人卧着,那边有几个女孩儿做针线,也有嘻笑顽耍的。只见榻上那个少年叹了一声。一个丫鬟笑问道:“宝玉,你不睡又叹什么?想必为你妹妹病了,你又胡愁乱恨呢。”宝玉听说,心下也便吃惊。只见榻上少年说道:“我听见老太太说,长安都中也有个宝玉,和我一样的性情,我只不信。我才作了一个梦,竟梦中到了都中一个花园子里头,遇见几个姐姐,都叫我臭小厮,不理我。好容易找到他房里头,偏他睡觉,空有皮囊,真性不知那去了。”宝玉听说,忙说道:“我因找宝玉来到这里。原来你就是宝玉?”榻上的忙下来拉住:“原来你就是宝玉?这可不是梦里了。”宝玉道:“这如何是梦?真而又真了。”一语未了,只见人来说:“老爷叫宝玉。”唬得二人皆慌了。一个宝玉就走,一个宝玉便忙叫:“宝玉快回来,快回来!”
  而到了第八十三回,甄宝玉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了,而根据作者的构思,甄宝玉如果在八十回以后出现,也只能出现在第八十三回中!也就是说如果一个本子中如果甄宝玉在八十回以后正面出场了,但如果不在第八十三回中,那可以肯定这个本子肯定是假的!这一定也是鉴定《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证据,让人兴奋的是,《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再次满足了这个要求!也就是说此本的造假的可能性应该几乎没有,只是现在世人还不能识货了,可惜了。
  所以说作者的思路非常不一般,脑子中在下一盘大棋,表面上看去很杂乱,但实际上又十分功整而精准,让人赞叹!难怪作者在第一回里感叹“谁解其中味”呢,确实叫人难懂,尤其是三百年来在没有八十回以后的故事的情况下,又被删去了太多的内容,所以更让人无法理解了!其实如果人们一直能够看到的是一百零八回的全本,应该这些秘密早就发现了,只不过我们一直看到的是个阉割过的本子,加上错误理论的误导,所以出现了极大的偏差,这可能就是《红楼梦》定数,不知道何时才能纠正过来。应一些网友的要求,我把我的文章进行了精加工,参考了大家的一些建议,还增加了不少新内容,更加丰富详实了,现在大家可以手机阅读,公众号为:vgilhm。也可以扫描这个二维码:
  
  (83回原文)待进去一看,却吃了一惊不小,只见园里空荡荡的,多处垣断墙颓,花木枯败,好不凄凉萧条。蠢物正在纳闷,忽见前面旷地上,落叶堆燃、寒烟扬起,听见有人哭道:“妹妹,我回来迟了,你死的好惨啊!”匆忙一瞧,只见一个面容憔悴公子正对着一付枯骨泣诉。
  甄家之家败
  这段描写让人非常吃惊,因为这似乎是后回贾家家亡人散、黛玉早死以后的场景!一般的情况下我们认为这是个伏笔,但这个伏笔有也太真实、太露骨了!怎么回这样的直白?这个确实不太容易让人理解,写得跟做梦似的,不时回闪出一些让人莫名其妙的片断,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想了解这一点,还是需要明白甄宝玉在书中的作用,关于这一点我在前面介绍过,但相信大家在没有看到八十三回这个情景的时候体会不会很深刻。在第二回贾雨村跟冷子兴提到过江南甄家以及甄宝玉,而这里有一条批语提到了甄宝玉的作用:
  雨村笑道:“去岁我在金陵,也曾有人荐我到甄府处馆。我进去看其光景,谁知他家那等显贵,却是个富而好礼之家,倒是个难得之馆。但这一个学生,虽是启蒙,却比一个举业的还劳神。说起来更可笑,他说:‘必得两个女儿伴着我读书,我方能认得字,心里也明白,不然我自己心里糊涂。’〖甲戌侧批:甄家之宝玉乃上半部不写者,故此处极力表明,以遥照贾家之宝玉,凡写贾家之宝玉之文,则正为真宝玉传影。〗〖蒙侧批:灵玉却只一块,而宝玉有两个,情性如一,亦如六耳、悟空之意耶?〗
  这就是我格外重视的“传影”的由来,批书人的意思是说,书中的甄宝玉其实跟贾宝玉应该是同一个人而已,是“传影”关系,也就是说在甄宝玉身上发生的事也是发生在贾宝玉身上,反之也是这样,所以贾雨村所介绍的甄宝玉身上的特点也自然是贾宝玉的特点,这是毫无疑问的。为了让大家明白甄、贾两个宝玉之间的这种“传影”的关系,作用还在第五十六回里用宝玉在梦中遇到甄宝玉来暗示我们,还在宝玉梦醒以后看到镜子中的自己而醒悟,这都是作者利用这样的情节在暗示我们什么叫“传影”。
  我们再看看这段描写:
  此时宝玉虽醒,神意尚恍惚,因向门外指说:“才出去了。”袭人笑道:“那是你梦迷了。你揉眼细瞧,是镜子里照的你影儿。”宝玉向前瞧了一瞧,原是那嵌的大镜对面相照,自己也笑了。早有人捧过漱盂茶卤来,漱了口。麝月道:“怪道老太太常嘱咐说小人屋里不可多有镜子。小人魂不全,有镜子照多了,睡觉惊恐作胡梦。如今倒在大镜子那瑞安了一张床。有时放下镜套还好;往前去,天热困倦不定,那里想的到放他,比如方才就忘了。自然是先躺下照着影儿顽的,一时合上眼,自然是胡梦颠倒;不然如何得看着自己叫着自己的名字?不如明儿挪进床来是正经。”
  作者这是在告诉我们,两个宝玉之间的关系就类似于这样照镜子一样,一模一样才对,所以才叫“传影”,应该说这是很形象的。相比之下前面的一条批语之中却问:“灵玉却只一块,而宝玉有两个,情性如一,亦如六耳、悟空之意耶?”显然这位批书人没有看懂这其中的意思,所以他才晕了,他并没有搞懂什么叫“传影”,这也很正常,三百多年来应该没什么人真正明白这其中的奥秘。
  好象古今中外从来没有过这样的写法,所以让我们一直很困惑,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我觉得有几种作用,一个自然就是一个伏笔的作用,比如在第八十三回里用甄宝玉家的不幸遭遇来暗伏后回贾宝玉家的同样结果;另一个就是两个宝玉的原型同为“传国玉玺”,而有些故事发生在贾宝玉一个人的身上似乎不太合理,所以用甄宝玉家的事来介绍,所以类似这样的写作手法不仅发现在两个宝玉身上,书中有很多类似的人物之间有这样的关系,比如王熙凤影射着魏忠贤,而她的身上无法表现老魏的成长经历,于是在四儿身上进行了体现,所以这二人之间也是“传影”的关系;还有一点我觉得可能就是作者努力在书中以此类的手法渲染一种“蒙太奇”的梦的氛围。相比之下第三点的效果最为明显,而前两点大家就体会得不深刻了,因为一直以来人们没搞懂此书的主旨。
  相比较而言甄家与贾家一明一暗两条线索也应该是相互影射的,我们从第八十三回的介绍可以得知甄家的故事的时间要大大提前于贾家,所以才成为伏笔。我们简单回顾一下甄家的家败过程。在第五十六回的时候,甄家还好好的,还来贾家拜访呢:
  刚说着,只见林之孝家的进来说:“江南甄府里家眷昨日到京,今日进宫朝贺。此刻先遣人来送礼请安。”……贾母因说:“这甄家又不与别家相同,上等赏封赏男人,只怕展眼又打发女人来请安,预备下尺头。”一语未完,果然人回:“甄府四个女人来请安。”贾母听了,忙命人带进来。那四个人都是四十往上的年纪,穿戴之物,皆比主子不甚差别。请安问好毕,贾母命拿了四个脚踏来,他四人谢了坐,待宝钗等坐了,方都坐下。贾母便问:“多早晚进京的?”四人忙起身回说:“昨儿进的京。今日太太带了姑娘进宫请安去了,故令女人们来请安,问候姑娘们。”贾母笑问道:“这些年没进京,也不想到今年来。”四人也都笑回道:“正是,今年是奉旨进京的。”贾母问道:“家眷都来了?”四人回说:“老太太和哥儿、两位小姐并别位太太都没来,就只太太带了三姑娘来了。”
  这里我们看到甄家这个时候还是没被抄家的,但这里强调了甄家远离京城,还奉旨进京,与贾家的人聊得其乐融融的。

  
  本来甄家的内容很少,我们一般都不太注意这些细小的地方,然而到了第七十四回抄捡大观园的时候,忽然从探春的嘴里说出这样的话来:
  “你们别忙,自然连你们抄的日子有呢!你们今日早起不曾议论甄家,自己家里好好的抄家,果然今日真抄了。〖庚双夹:奇极!此曰甄家事。〗咱们也渐渐的来了。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庚辰眉批:说的透。〗,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
  甄家被抄家的事居然是以这样的方式交待出来!作者的笔真是灵活之极,让人佩服,更让人大吃一惊,而且大家发现没有,甄家和贾家两边这个时候都在抄家!一个是自抄,一个是被抄,一个是小抄,一个在大抄,到了第七十五回,介绍甄家来人了:
  话说尤氏从惜春处赌气出来,正欲往王夫人处去。跟从的老嬷嬷们因悄悄的回道:“奶奶且别往上房去。才有甄家的几个人来,还有些东西,不知是作什么机密事。奶奶这一去恐不便。”尤氏听了道:“昨日听见你爷说,看邸报甄家犯了罪,现今抄没家私,调取进京治罪。怎么又有人来?”老嬷嬷道:“正是呢。才来了几个女人,气色不成气色,慌慌张张的,想必有什么瞒人的事情也是有的。”尤氏听了,便不往前去,仍往李氏这边来了。〖庚双夹:前文有探春一语,过至此回又用尤氏陪点,且轻轻淡染出甄家事故,此画家未落墨之法也。〗恰好太医才诊了脉去。……
  贾母歪在榻上,王夫人说甄家因何获罪,如今抄没了家产,回京治罪等语,贾母听了正不自在。
  这里进一步交待了甄家被皇帝抄家的事,而且这应该介绍的是甄家被抄以后派人将财产秘密运到贾家藏匿之事,足可见两个人关系的密切,同时贾家居然帮甄家藏匿家产,也算是一个罪过,应该会成为贾家后来被抄家的大罪之一。既然甄家与贾家都是在影射明朝的皇宫,为什么甄家会被抄呢?这说明甄家与贾家在影射明朝皇宫的同时也影射着官员家庭,也就是说无论是甄家还是贾家都有两重身份,表面上看是官员家庭,反面的故事里象征着明朝皇宫或大明。作者这样设计一方面这是一种掩饰,从表面的故事不容易轻易看出甄家与贾家的本质,另一方面也是想反应明末崇祯皇帝喜欢抄家的爱好。另外还有一点非常有意思,大家发现没有,甄家抄家的时候正好跟贾家自己内部抄家几乎也是同时发生的,实际上这也是一种影射,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两个抄家,应该说本质上是一个,只不过是个角度的问题,这个两个看似孤立的抄家不是巧合,而是作者有意安排的,贾家的抄检大观园从某种角度来说也是在影射甄家的抄家。贾家抄家之后不久死了晴雯,让宝玉伤心之极,而甄家抄家之后不久,“通灵宝玉”看到甄宝玉“对景悼妹妹”。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贾家的内部小抄检的乱子比甄家的大乱反而提前了,第八十一回里三个小戏子与袭人的大打出手也应该对应甄家遇到大的乱子,总之抄捡大观园前后这些内容应该是两家同时进行的,互为影射,互为伏笔,互为传影,巧妙之极,让人花花缭乱。
  应一些网友的要求,我把我的文章进行了精加工,参考了大家的一些建议,还增加了不少新内容,更加丰富详实了,现在大家可以手机阅读,公众号为:vgilhm。也可以扫描这个二维码: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