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头条〗百年红学丑闻,揭秘《红楼梦》中明亡史

  如何说“玉带林中挂”是黛玉之死的象征,那黛玉的死法必需能够与“玉带林中挂”这句描写得吻合才成,那她会怎么死呢?这就需要好好总结一下我们能够想到的各种死法,看哪一种能与“玉带林中挂”合得上:病死、泪尽而亡、跳河、抹脖子、吃毒药、剖腹、跳楼、遇刺、吃多了撑死、被雷劈死、砍头、五马分尸、被活活打死、中箭、中枪、割腕、绝食、被掐死、心脏病、脑淤血、奸杀、难产、煤气中毒……综合来看,这些死法好像都与“玉带林中挂”合不上,无论是形式上还是从象征的角度来分析,都不像。其实只有一种死法与“玉带林中挂”能够完全合得上,只是没有人敢轻易去猜,那就是上吊!我相信很少有人会相信黛玉是上吊而死的,因为太不可想象了!尤其是对“红学”家来说,这是完全颠覆了他们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死法!黛玉怎么可能是上吊而亡的呢?而我们不得不承认用“玉带林中挂”来形容上吊这种死法还是很贴切的,只要你承认“玉带林中挂”是象征着黛玉之死,只有上吊这种死法能合得上!除非你能找到更像的死法!
  关于黛玉上吊而死的这一点,书中还有别的暗示吗?我们知道,本书的作者有一个写作特点,那就是动不动就在一些小的地方用伏笔的方式透露一下人物后来的结局,需要我们非常留心才有可能会捕捉到这样的信息,比如我前面提到过惜春、金钏和王熙凤说过的一些看似不经意的句话就明确告诉了我们她们最后的结局,也就是前面提到的“草灰蛇线”的写作手法。这样的写法在黛玉身上有没有呢?有呀,第五十七回里,《慧紫鹃情辞试忙玉》,导致宝玉犯了怪病而不醒人事,黛玉反应很是激烈,有这样一段描写:
  紫鹃忙上来捶背,黛玉伏枕喘息半晌,推紫鹃道:“你不用捶,你竟拿绳子来勒死我是正经!”
  真是太绝了,作者总是用这种看似正常的闲聊中的话,透露出很多后面将要发生的重要情节,这种写法被《红楼梦》作者用到了极致!也就说黛玉的这句话应该是她上吊而死的伏笔。也许很多人不太敢相信,其实如果你熟悉了作者这些写作特点就能理解了,也许这也让我们感觉很奇怪,前面我刚讲的王熙凤也是上吊而死的,怎么《红楼梦》中主角这么喜欢这种死法呢?难道集体得了“上吊症候群”?我们再看看黛玉判词之前描写的那幅画的那两句,其中的内涵更加丰富了:
  只见头一页上便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
  前面讲的凤姐的“冰山”和“雌凤”的那幅画的解读相信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我可以负责地告诉大家,黛玉这幅画的内涵甚至远远超过“冰山”和“雌凤”!其给我们的冲击力是相当的巨大!
  “两株枯木”一句很好理解,应该说所有人都能看出这是一个字谜,“二木为林”,自然指的就是指林黛玉的“林”字,那为什么说是“枯木”呢?有人会说是不是指黛玉死了呢?真的没那么简单,其实“两株枯木”这句大有深意,而且可以说是深不见底的万丈深渊,深得让人惊心动魄!而且并非几句话就能解释得清楚,为此,我会在后面专门用一章的篇幅来详细给大家介绍,这样简单的四个字就能讲出那么丰富的内涵来,实在令人难以想象!
  于是剩下来我们再看一下“木上悬着一围玉带”是什么意思呢?如果你问“红学家”,他们肯定会告诉你说:这指的就是“玉带林中挂”,这两句话指的是同一个意思,不会有什么别的特殊的含义。应该说这样的观点是大错特错的!试想:判词这样惜墨如金的地方,要包含很多人物结局的信息,而关于黛玉的关键的内容一共就三句,居然有人还要“合并同类项”,让两句表示同一个意思,这完全不合逻辑!而林黛玉是本书中的绝对第一女主角,作者对她的判词能够如此草率吗?建议大家仔细看看:
  木上悬着一围玉带
  玉带林中挂
  虽然这两句表面上看非常相似,但其实大有完全不同的含义,这就需要我们好好动动脑子,这里是非常关键的地方!这决定着你对本书主旨的判断。这句虽然不是很容易搞懂,但好在书中在这里有提示,这真是意外之喜。在黛玉和宝钗的判词后,出现一条批语相当重要,好像从来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这条批语是这样的:
  〖甲戌眉批:世之好事者争传《推背图》之说,想前人断不肯煽惑愚迷,即有此说,亦非常人供谈之物。此回悉借其法,为见女子数运之机。无可以供茶酒之物,亦无干涉政事,真奇想奇笔。〗
  从表面上看这条批语是在告诉我们:之所以在第五回里有判词画、判词和曲子这样预言主要角色未来结局的写作方法,是作者借鉴了中国古代著名的预言奇书《推背图》的写作手法!
  
  那什么是《推背图》呢?《推背图》相传是我国唐朝太宗皇帝时期著名的天相家李淳风和袁天罡所作,一共六十“象”,每一象用象征和猜谜的手法预言了唐朝以后中国的一系列重大的事件,一直预言了几千年!因此该书历来被统治者列为禁书,现在有很多人在研究《推背图》,想从中挖掘出中国未来走向的玄机。我在这里不去分析此书的真实性与准确性,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推背图》至少在明期就已经很流行了,目前在网上以“金圣叹”批著的最为有名。书中每一“象”包含有“图”、“谶”和“颂”,每一象预言一个历史事件,但这些“图”、“谶”和“颂”都以猜谜的方式出现,含混晦涩比较难懂,被一些人捧为易经预言的高峰。这样看来《红楼梦》第五回的判词和曲子确实借鉴了《推背图》中的预言手法,这应该是没有问题的,所以上面这条批语批得也是很正确的。所以我觉得《红楼梦》不仅第五回中的判词和曲子这样的方式是借鉴了《推背图》,而且书中使用大量伏笔来暗伏后面的情节这一做法也是受到了《推背图》启发。那这跟黛玉的判词又有什么关系呢?或者说这条批语写在这里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