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头条〗百年红学丑闻,揭秘《红楼梦》中明亡史

  我们根据书中的伏笔知道:宝玉后来确实与宝钗结了婚,但好景不长,后来宝玉弃宝钗而去,出家当和尚去了,在第二十一回里有一第批语说得很明确:
  〖庚双夹:此意却好,但袭卿辈不应如此弃也。宝玉之情,今古无人可比,固矣。然宝玉有情极之毒,亦世人莫忍为者,看至后半部则洞明矣。此是宝玉三大病也。宝玉有此世人莫忍为之毒,故后文方有“悬崖撒手”一回。若他人得宝钗之妻、麝月之婢,岂能弃而为僧哉?此宝玉一生偏僻处。〗
  这里说得明明白:宝钗后来被宝玉抛弃了,所以根本不是“不离不弃”,而是“又离又弃”,正好说反了,真是让人没有想到!其实书中关于宝钗被抛弃的伏笔还很多,我在后面会有专门介绍的文章。我们再看看宝钗最后的结局是什么?在第五回宝钗判词中的“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后面有条批语进行了暗示:
  〖甲戌双行夹批:寓意深远,皆非生其地之意。〗
  黛玉和宝钗的判词写在了一起,其中的“玉带林中挂”我在《黛玉判词》一文中得出的结论是在影射黛玉上吊而亡,那宝钗的结局是什么呢?
  我在前面提到过:“皆非生其地之意”的意思是说:“都不是她活着时候的境地”,说白了就是“象征着宝钗死时的情景”,这里的“金簪”应该是象征宝钗,好像她是死后埋在了雪里,属于非正常死亡,至少肯定不是“善始善终”,也就是说金锁上的“芳龄永继”也是胡扯!
  于是我们不得不问:这八个字到底是谁给的?如果真的是癞头和尚这个仙人给她的,那这个和尚的预测水平可够烂的,实在太丢人了,居然一个都没蒙对,错误率高达百分之百,以后可怎么混呀?我相信癞头和尚的法力足够很强大,而且应该肯定是童叟无欺,对他的实力我还是有信心的。而从后回宝玉弃宝钗而去也说明他们的婚姻绝对不是什么“金玉良姻”!于是我们只能得出结论:“金玉良姻”这一说法肯定是个骗局!这其中薛姨妈说了谎,因为宝锁不是癞头和尚给的;莺儿和宝钗也说了谎,因为金锁上面的八个字也不是癞头和尚给的!相比之下就薛蟠没有说谎,可惜从来没有人信他的话!虽然很多读者对薛蟠这个角色很烦感,但我觉得他身上还是有一些闪光的地方,他这个人活得很“真”,很实在,跟宝钗比实在是没有心计,这个很难得!在第四回他因为英莲打死了冯渊,书中是这样描写的:
  薛蟠见英莲生得不俗,立意买他,又遇冯家来夺人,因恃强喝令手下豪奴将冯渊打死。他便将家中事务一一的嘱托了族中人并几个老家人,他便带了母妹竟自起身长行去了。人命官司一事,他竟视为儿戏,自为花上几个臭錢,没有不了的。〖甲戌侧批:是极!人谓薛蟠为呆,余则谓是大彻悟。〗
  看看,连批书人都说他“大彻大悟”,活得潇洒!他怎么可能仅有个呆字呢?书中都说“薛蟠本是个心直口快的人,一生见不得这样藏头露尾的事”,所以综合来看我觉得他那天跟宝钗吵架说的都是真话!
  (我的新浪博客可以方便地看到已经发布的内容,欢迎大家前去捧场: 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vgimm
  我的新浪微博是: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vgimm)
  我们再回过头来仔细看看第八回《比通灵金莺微露意》的“案发现场”,查看一下三个当事人的聊天记录,回放一下整个过程中的几个关键细节,就会有令人惊奇的新的发现!
  宝玉来至梨香院看望宝钗,首先两个人先客套了两句,然后很快进入正题,书中描写到:
  宝玉一面看,一面问:“姐姐可大愈了?”宝钗抬头只见宝玉进来,连忙起身含笑答说:“已经大好了,倒多谢记挂着。”说着,让他在炕沿上坐了,即命莺儿斟茶来。一面又问老太太、姨妈安,别的姊妹们都好。一面看宝玉头上戴着缧丝嵌宝紫金冠,额上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身上穿着秋香色立蟒白狐腋箭袖,腰系五色蝴蝶鸾绦,项上挂着长命锁、记名符,另外有一块落草时衔下来的宝玉。宝钗因笑说道:“成日家说你的这玉,究竟未曾细细的赏鉴,我今儿倒要瞧瞧。”说着便挪近前来。宝玉亦凑了上去,从项上摘了下来,递在宝钗手内。
  大家看到没有:“细细赏鉴”“通灵宝玉”这个要求是宝钗主动提出的,这一点很重要!也就是说接下来的发生的一切应该是按宝钗的设计进行的。另外请大家注意:宝玉刚一进来,宝钗就让莺儿去倒茶,“即命莺儿斟茶来”,可好象莺儿跟没听到似的,她只是站在一边看着两个人聊天,难道是因为终于见到了传说中的大帅哥,有些花痴了?
  宝钗接过“通灵宝玉”以后开始翻来覆去地仔细地欣赏起来:
  宝钗看毕,又从新翻过正面来细看,口内念道:“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念了两遍,乃回头向莺儿笑道:“你不去倒茶,也在这里发呆作什麼?”莺儿嘻嘻笑道:“我听这两句话,倒象和姑娘的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宝玉听了,忙笑道:“原来姐姐那项圈上也有八个字,我也鉴赏鉴赏!”
  莺儿不但没有去倒茶,而且在一边都听呆了!还在这里不失时机地插嘴,而她“嘻嘻笑道”的表情很奇怪,在87版电视剧里,莺儿一点都没有笑,而是表情严肃,若有所思,很深沉,我认为这样演是不对的,“嘻嘻笑”的表情明显是有意把两人往一起凑成对儿,是女孩儿特有的一种坏笑。而更奇怪的还是宝钗的表现,我们都知道宝钗是个很有学问的人,在书中她以博学闻名,在第二十二回里有三条批语提到了这一点:
  〖戚蒙庚双:是极!宝钗可谓博学矣,不似黛玉只一《牡丹亭》便心身不自主矣。真有学问如此,宝钗是也。〗
  〖戚蒙庚双:出语录。总写宝卿博学宏览,胜诸才人;颦儿却聪慧灵智,非学力所致——皆绝世绝伦之人也。宝玉宁不愧杀!〗
  〖庚戚蒙双:阿凤是机心所误,宝钗是博识所误,湘云是自爱所误,袭人是好胜所误,皆不能跳出庄叟言外,悲亦甚矣。再笔。〗
  由此看来,宝钗应该是个非常博学的人,可以说是上懂天,下懂地,中间懂空气!
  试想一下这么有学问的宝钗看到“通灵宝玉”上的这两句“莫失莫忘,仙寿恒昌”这样简单的话,一共才八个字,居然要来回念两遍,这是为什么?有那么难懂吗?要知道连没文化的莺儿都听出来其中的奥秘,宝钗需要念两遍吗?
  (我的新浪博客可以方便地看到已经发布的内容,欢迎大家前去捧场: 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vgimm
  我的新浪微博是: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vgimm)
  其实想想原因很简单,因为一切都是按计划进行的,宝钗原本打算念完一遍后以后,在一旁的莺儿会马上接着说出自己想说而不方便说的话来,也就是赶紧提自己的金锁,引得宝玉主动来看,让宝玉知道金锁上面的字与“通灵宝玉”上的字是一对儿,可事情发展的并不顺利。
  莺儿虽然连茶都顾不上去倒了,全神贯注地盯着两个人的聊天,可到了关键的时刻却掉链子,没有马上反应过来,害得宝钗只好再念一遍,结果莺儿还是没有任何反应!这个时候宝钗不能再念第三遍了,不然就会让宝玉严重怀疑自己的文化水平了,所以她只好转过头去,直接用“你不去倒茶,也在这里发呆作什麼?”话来暗示莺儿赶紧提自己的金锁,大家注意:宝钗当时是“乃回头向莺儿笑道”,这个回头的角度肯定不小。而且是她在非常专注地看“通灵宝玉”上的字的时候,猛然间回头向莺儿笑,这不是很奇怪吗?如果这个时候她回头去看宝玉应该是正常的,可她却莫名其妙地看莺儿,所以说宝钗对莺儿说的话明摆着是在暗示和提醒,莺儿在一边傻站了半天,几乎就要错过了最好的时机,宝钗这样一说她才恍然大悟,赶忙嘻皮笑脸地说:
  “我听这两句话,倒象和姑娘的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
  好在宝钗提醒得及时,莺儿也终于反应过来了,不过真让人替宝钗捏把汗!看来找个让人满意的托儿也实在不容易,要不人们常说: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呢!
  莺儿的话说完以后,宝玉也果然中招了,死活非要看看宝钗的金项圈不可,而宝钗还要假装推辞一下,一副害羞而又不是很情愿的样子,可心里肯定乐开了花:
  宝玉听了,忙笑道:“原来姐姐那项圈上也有八个字我也鉴赏鉴赏!”宝钗道:“你别听他的话,〖甲戌侧批:宝钗身份〗没有什么字。”宝玉笑央:“好姐姐,你怎么瞧我的了呢。”宝钗被缠不过,因说道:“也是个人给了两句吉利话儿,所以錾上了,叫天天带着,不然,沉甸甸的有什么趣儿。”
  金锁上的两句吉利话如果真的说对了就好了,可怜宝钗沉甸甸地戴了大半辈子,上面说的却是反话,那真是亏大了!
  宝玉被好奇心的驱使死活要看金锁,这样一来给人的感觉是并非宝钗愿意主动拿出自己的金锁,而是在宝玉死缠烂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不得不拿出来给宝玉看,搞得宝钗得了便宜还卖乖,真是“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看来孔子当年也没少吃女人的亏。
  请大家仔细体会一下“宝钗身份”这条没有公布的批语中的意味!也请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一直没有被公布?这只能说明这条批语对宝钗的形象损伤太大,所以一些“高端”“钗粉”们不愿意公布!而且还不仅这一条,真不知道这些“钗粉”们是何居心。

  (我的新浪博客可以方便地看到已经发布的内容,欢迎大家前去捧场: 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vgimm
  我的新浪微博是: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vgimm)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