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头条〗百年红学丑闻,揭秘《红楼梦》中明亡史

  可惜书中对这个“茜香国女国王”只提到这一次,但我相信大家应该可以体会出其中的味道来,宝玉与蒋玉菡之间是“主副”的影射关系,而与蒋玉菡有关的人物也与宝玉身边的人有某种影射关系,这一点在宝玉挨打一回体现得更清楚,以后我会再详细给大家讲述,到时候大家就会感觉到作者的这种设计是那么的巧妙。
  宝玉与蒋玉菡交换的汗巾子之事也并非泛泛之笔,在第二十八回有这样一条批语:
  〖庚辰:茜香罗、红麝串写于一回,盖琪官虽系优人,后回与袭人供奉玉兄宝卿得同终始者,非泛泛之文也。自“闻曲”回以后,回回写药方,是白描颦儿添病也。〗
  批书人在这里强调“茜香罗、红麝串写于一回”,特意指出这两个道具来这是何意?我想这一方面是指用“茜香罗”来影射蒋玉菡与袭人未来成夫妻之事;而另一个情节是宝玉因宝钗的“红麝串”而发呆,再结合宝玉与蒋玉菡的“主副”影射,宝钗与袭人又是的“主副”影射关系,应该是在暗示宝玉最后是与宝钗结婚了,这样两对男女就能完全对应上了,所以在这一回里其实是用了两个物件来做为两对“主副”组合姻缘的伏笔。原来我们以为这一回中的两个情节是不相干的,现在看来大有关联。
  这条批语还透露了袭人与蒋玉菡在后面的故事中共同照顾宝玉,也说明应该是他们二人结为夫妻,然后在宝玉家破人亡的时候照顾宝玉来的,在二十回有这样一条批语:
  〖庚辰眉批:茜雪至“狱神庙”方呈正文。袭人正文标昌(目曰)“花袭人有始有终”,余只见有一次誊清时,与“狱神庙慰宝玉”等五六稿,被借阅者迷失,叹叹!丁亥夏。畸笏叟。〗
  这里提到的八十回以后的“花袭人有始有终”的故事,应该就是这对夫妇照顾宝玉的情节,虽然宝玉将她赶出了贾府,但袭人不忘旧情。那袭人是在贾家家败之前离开贾家的呢?还是之后离开的呢?综合看来应该是在之前,因为在后来贾家家破人亡的时候,我相信宝玉自身都难保,肯定不会有心情再赶人走了。在第六十三回里,有这样一段关于袭人的描写,应该是她后回的重要伏笔:
  袭人便伸手取了一支出来,却是一枝桃花,题着“武陵别景”四字,那一面旧诗写着道是:
  桃红又是一年春。
  这一句是出《庆全庵桃花》,全诗为:
  寻得桃源好避秦,
  桃红又见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
  怕有渔郎来问津。
  作者是南宋代的谢枋得,元朝灭掉南宋以后,他积极召集义兵抗元,但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于是他隐名埋姓逃入武夷山中隐居。作者将自己住的这所幽静的小庙,比作逃避秦王朝暴政的世外桃源,希望在这里隐居避难,从此不与世人交往。作者身处乱世,眼见山河破碎,国土沦丧,忧心如焚,这首诗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的这种忧愤心情。
  袭人抽到的签上写的“武陵别景”中是“武陵”是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武陵,桃花也正好对应《桃花源记》。所以这样看来,此诗表面上说的是世外桃园,所以才有“寻得桃源好避秦”这句诗。但这应该是暗示花袭人提前离开了贾府而嫁给了蒋玉菡,所以才逃过了贾府家破人亡、子孙流散、一败涂地这一劫。如此看来,正因为袭人提前离开也算是因祸得福,没有受到波及,所以后来才有机会“花袭人有始有终”,救助落难中的宝玉,真是“塞翁失马,焉知祸福”。
  (我的新浪博客可以方便地看到已经发布的内容,欢迎大家前去捧场: 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vgimm
  我的新浪微博是: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vgimm)
  有的朋友也发现了蒋玉菡的名字是谐音,他们认为应该是“将玉函”,也就是说蒋玉菡影射的是装玉玺的“盒子”,我觉得这一说法太牵强了,而且解释不了他与宝玉之间的影射关系,到更象是个宝玉棺材了,这样理解没有什么实际的象征意义,什么也解释不了,所以这样的结论肯定是不合适的,是根本没有看清蒋玉菡这个角色的本质,也就是说对此书的框架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而进行的强型解读。所以一定要把蒋玉菡跟宝玉,袭人与宝钗这间的影射搞明白才成。
  我觉得相比之下袭人与宝钗之间的影射是最多的,好象袭人这个角色就是专门为影射宝钗设置的,所以我们要仔细品味袭人身上的各种特点,因为这些应该在宝钗身上都有体现,在第二十一回里有这样一条批语很重要:
  〖庚双夹:此意却好,但袭卿辈不应如此弃也。宝玉之情,今古无人可比,固矣。然宝玉有情极之毒,亦世人莫忍为者,看至后半部则洞明矣。此是宝玉三大病也。宝玉有此世人莫忍为之毒,故后文方有“悬崖撒手”一回。若他人得宝钗之妻、麝月之婢,岂能弃而为僧哉?此宝玉一生偏僻处。〗
  这里明确告诉我们说:宝玉后回先是抛弃了袭人,而后来弃宝钗而去,也就是说宝玉将这一对“主副”都给抛弃了,也就是说你们既然是“主副”影射,那就影射得彻底一些。
  批语中说的是“袭卿辈不应如此弃也”,这也让人感觉肯定是袭人与宝玉之间发生了激烈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宝玉当时肯定大怒,居然到了要将其赶走的情况,宝玉对袭人一向是很依赖的,而且他对女孩儿也是非常有感情的,所以他能做出如此之举,说明肯定是出了大事了。
  从书中的伏笔来看,后来宝玉跟宝钗结婚以后,宝玉居然“弃而为僧”,抛弃了宝钗和麝月,出家当和尚去了。所以这才叫“情极之毒”!所以宝玉与宝钗之间也肯定发生了相当尖锐的矛盾,大家想想一个男人宁可去当和尚也不要老婆,这得多大勇气和决心呀!说明他跟宝钗的矛盾大到了极点,也就是说宝玉分别将袭人和宝钗抛弃,两个人不但影射得非常到位,而且应该有很深刻的内涵。
  有好几条批语都告诉我们全书最后一回有个“警幻情榜”,书中重要的角色都以“情”字定义:
  〖甲戌眉批:按警幻情榜,宝玉系“情不情”。〗(第八回)
  〖蒙侧批:天生一段痴情,所谓“情不情”也。〗(第十九回)
  〖庚双夹:后观《情榜》评曰“宝玉情不情”,“黛玉情情”,此二评自在评痴之上,亦属囫囵不解,妙甚!〗(第十九回)
  也就是说宝玉在“警幻情榜”中以“情不情”著称,这是何意呢?应该是指宝玉对黛玉是一段感人致深的痴情,而之后对待袭人和宝钗都是无情无义,所以才叫“情”和“不情”,所以前面那条批语才说:“此宝玉一生偏僻处”!也正是第五回曲子《终身误》里将“情不情”的意思也解释得非常清楚: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
  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
  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仔细体味就会发现《终身误》曲中真是字字叽珠呀,不但与表面的故事相合,也将背面的历史影射得很精准,这也是作者表达了虽然改朝换代了,可还是思念明朝故国的感情。
  (我的新浪博客可以方便地看到已经发布的内容,欢迎大家前去捧场: 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vgimm
  我的新浪微博是: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vgimm)
  有位叫“天火泪落”的网友给我提供了一个信息,有关于过去“国”字的演化信息:
  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word-3687.html
  在第二十二回里宝玉“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又与黛玉和湘云二人闹了些小拐扭,于是说出这样的话:
  “我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说明宝玉这时已经有了出家的冲动,这也是宝钗过生日的时候非要点《鲁智深醉闹五台山》这样的戏闹出来的,难怪宝钗这样说:
  “这个人悟了。都是我的不是,都是我昨儿一支曲子惹出来的。这些道书禅机最能移性。明儿认真说起这些疯话来,存了这个意思,都是从我这一只曲子上来,我成了个罪魁了。”说着,便撕了个粉碎,递与丫头们说:“快烧了罢。”
  之后多亏宝钗及时进行劝导才让宝玉打消了这个念头。其实这应该是宝玉弃宝钗为僧的伏笔,那宝玉后来干麻对宝钗非要这样绝情呢?
  如果从影射历史的角度来看,也就容易理解了,黛玉象征着大明的崇祯皇帝,所以作者认为象征着“传国玉玺”的宝玉自然对她是非常痴情的;而宝钗和袭人都象征着满清,从作者的角度来看这自然象征着“传国玉玺”非常讨厌满清,甚至用宝玉弃宝钗、袭赶袭人,出家当和尚来象征满清不能真正的把握住皇权,江山不能长久。可作者和批书人不知道他们写完《红楼梦》的217年以后的辛亥革命才真正推翻满清,如果他们地下有知,相信心情会异常的复杂!
  其实后回宝玉抛弃宝钗书中早有暗示,在第二十八回里,宝玉他们几个朋友一起喝酒,宝玉首先有个提议:
  宝玉拿起海来一气饮干,说道:“如今要说悲、愁、喜、乐四字,却要说出女儿来,还要注明这四字原故。说完了,饮门杯。酒面要唱一个新鲜时样曲子;酒底要席上生风一样东西,或古诗、旧对、《四书》、《五经》、成语。”
  实际上每个男人的酒令都是自己未来妻子的结局的伏笔,作者的伏笔真是无处不在呀!我们看看宝玉是怎么说的:
  女儿悲,青春已大守空闺。
  女儿愁,悔教夫婿觅封侯。
  女儿喜,对镜晨妆颜色美。
  女儿乐,秋千架上春衫薄。
  这里的第一句讲的就是宝玉弃宝钗而去以后,宝钗独守空闺的凄惨情景,所以才叫“女儿悲”,看来宝钗被抛弃以后痛苦之极。
  第二句是宝钗后悔一味地劝宝玉读书考取功名,这应该是宝玉离她而去的根本原因,短短两句把原因和结果都交待清楚了。其实这也正是第五回宝钗判词里的那句“可叹停机德”的根本含意,“停机德”出自《后汉书 列女传 乐羊子妻》,指的是出自东汉河南郡乐羊子妻停下机子不织布来劝勉丈夫求取功名的故事,所以在古时候那些符合封建道德标准的女人,被称为有“停机德”,而宝钗的“停机德”却起到了完全相反的效果。宝玉的酒底是:
  雨打梨花深闭门
  自古以来有很多诗词中都有这句,而且也都是有“春愁闺怨”之意,这里是指宝玉后来离家出走以后宝钗在家的愁苦。宝玉在这回还唱了一只《红豆曲》: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
  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
  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
  忘不了新愁与旧愁,
  咽不下玉粒金莼噎满喉,
  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
  展不开的眉头,捱不明的更漏。
  呀!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
  流不断的绿水悠悠。
  大家可以仔细品味一下,这里充满了宝钗对宝玉无限的思念之情,宝玉一去不归,让她睡不好,吃不下,面容憔悴,痛苦地熬时间。大家注意:这个曲子可是写宝钗的!
  (我的新浪博客可以方便地看到已经发布的内容,欢迎大家前去捧场: 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vgimm
  我的新浪微博是: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vgimm)
  在八七版电视剧《红楼梦》里,“红学家”们将《红豆曲》用在了黛玉身上,其实这完全是张冠李戴!要知道宝玉等人酒令的前前后后都是写自己未来妻子的,怎么可能忽然又跳到黛玉那里呢?而有位民间的“红学家”更是把其中的“忘不了新愁与旧愁”解读为“忘不了新仇与旧仇”,是说宝玉,也就是所谓的“曹雪芹”跟人有“夺妻”之仇,于是他后来居然杀了人,不知道思路又是在哪儿拐的弯,可胆子可真够大的!
  在《红楼梦》里是指宝钗热衷于劝宝玉好好学习,考取功名,而且她对此很执着,感觉象是着了魔似的,猛一看却是符合封建社会的标准,可老话讲:“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宝钗算是瞎了眼嫁错人了,她费了那么大的劲可却选错了老公,因为宝玉根本就不是读书的料。宝钗对宝玉的苦劝并非是她故意装的表面文章,而是她骨子里就是这样想的,可以说是“印在脑子里,融化在记忆中”,成了自觉自愿的下意识行为,而且还找各种机会付诸行动,有点偏执狂的症状。
  在第三十四回里有宝钗有一段心理描写:
  “打的这个形像,疼还顾不过来,还是这样细心,怕得罪了人,可见在我们身上也算是用心了。你既这样用心,何不在外头大事上做工夫,老爷也欢喜了,也不能吃这样亏。”
  大家想想,宝玉跟宝钗在这个时候什么关系也没有,宝钗有必要这样关心人家是不是“在外头大事上做工夫”还是在女孩儿身上用心吗?这个心操得太多了些吧?
  前八十回中因为黛玉这个情敌过于强大,所以宝钗根本没有机会过于接近宝玉,即使宝钗在这样的逆境中,还动不动对宝玉就偶有劝诫,实在是有点魔症了!一来二去,肯定会引起了宝玉的烦感,所以一直对宝钗敬而远之,这也应该是后回两个人翻脸的重要伏笔,两个人还没结婚,宝玉已经那么不待见她,宝钗就已经想各种办法劝宝玉了,可见后回两个人结婚以后,宝钗肯定要苦劝,往死里劝。而且两个人以后还得天天在一起生活,抬头不见低头见,到时候宝玉不得被逼出精神病来?也许宝玉后宁愿出家当和尚也不愿意跟她上床,就是被逼疯了的表现,因为这完全违背了一个男人的基本生理特征。
  宝玉先是与袭人发生矛盾将其赶走,这是为了影射与宝钗的关系。后来又与宝钗发生矛盾弃之而去,原因是因为不喜欢被逼读书,听起来很可笑。几十年前的“红学”研究曾认为这是反应了宝玉的反封建精神,是具有了出初步的民主思想的表现,“红学”研究一直有着强烈的时代烙印,现在的烙印就是死抱着胡适和周汝昌的“胡周”学说不放。
  在书中有很多暗示都指明了宝钗最后被抛弃的结局,比如我们都知道宝钗在大观园住的是“蘅芜苑”,在第十七回里,贾政带宝玉等人来到此处的时候,就看到这里有很多奇奇怪怪的植物,发出怪里怪气的异香,于是贾政的清客们纷纷写对联,有这样一段描写:
  众人道:“妙则妙矣,只是‘斜阳’二字不妥。”那人道:“古人诗云:‘蘼芜满手泣斜晖!众人道:“颓丧,颓丧。”
  为什么这里提到“蘼芜满手泣斜晖”大家直说“颓丧”呢?
  @侠客邢 11875楼 2014-07-11 11:59:54
  楼上这段我总感觉跟你以前剖析的有点对不上,既然宝钗映射金,她为什么要苦劝宝玉读书从而和他产生隔阂导致离家出走呢? 为什么不能深藏远虑而顺从宝玉的想法。这里的让宝玉读书难道还有其他意义,而不是简单理解为让他博学而求治?
  -----------------------------
  别着急,后面会告诉大家这其中的秘密的,这也是在影射清初的一段史实,相信很快大家会明白的。同时也希望大家仔细体会一下作者这样创作的良苦用心,以及作者使用的影射手法,针对这样的手法我们如何进一步深入挖掘,这才是要点。
  “蘼芜满手泣斜晖”出自晚唐女诗人兼女道士鱼玄机的诗《闺怨》:
  蘼芜满手泣斜晖,闻道邻家夫婿归。
  别日南鸿才北去,今朝北雁又南飞。
  春来秋去相思在,秋去春来信息稀。
  扃闭朱门人不到,砧声何处透罗帏。
  这首诗描写的是一个女人自己的丈夫外出一直没有归来,妻子在家相思难耐的悲苦心情。古乐府中有《上山采蘼芜》为弃妇词,显然鱼玄机用此意暗含恐见弃之忧,而她也是嫁人为妾后被弃,才成了女道士,说明她写的这首诗是自己真实的感受。
  “蘼芜”是一种能发出浓香的草,“蘼芜满手泣斜晖”是指一个妇人手里拿着“蘼芜”,心理想着自己的丈夫,对着落日哭泣,这样的场景自然显得很“颓丧”!贾政身边的这帮人整个是在起哄,这样的诗句怎么能用在省亲的氛围里呢?既然写出来了,自然另有深意,这应该是暗指宝钗最后被宝玉抛弃的伏笔,是说宝玉离家出走以后宝钗心痛无比,整天以泪洗面,跟刚才那个女道士一个悲凉凄惨。
  其实这样的伏笔书中还有很多,比如在第三十八回里宝钗写的《忆菊》里,也是这个味道,大家现在就来品一下:
  怅望西风抱闷思, 蓼红苇白断肠时。
  空篱旧圃秋无迹, 瘦月清霜梦有知。
  念念心随归雁远, 寥寥坐听晚砧痴。
  谁怜为我黄花病, 慰语重阳会有期。
  这都是指宝玉离宝钗而去后,她痛苦的思念之情,这也是宝玉酒令中“女儿愁,悔教夫婿觅封侯”的本意。
  而大家一定要注意一点:袭人是“宝钗之副”,也就是说袭人身上有很多地方都是在影射宝钗,于是我们马上就能明白:袭人不是也经常规劝宝玉改掉自己身上的一些毛病吗?而且书中有很多篇幅都是这方面的内容,这也成了“贤”袭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可以说袭人对宝玉“大劝三六九,小劝天天有”,她对此也乐此不疲,而又烦恼不堪,因为宝玉就是不听,两个人因此经常发生矛盾。我觉得这也是作者设置袭人这个角色的根本原因,因为她的这些癖好就是在全方位影射宝钗的这个特点。
  其实早在第三回袭人第一次出现,作者就一语给袭人定性了:
  这袭人亦有些痴处:伏侍贾母时,心中眼中只有一个贾母,如今服侍宝玉,心中眼中又只有一个宝玉。只因宝玉性情乖僻,每每规谏宝玉,心中着实忧郁。
  看到没有?袭人经常劝宝玉,而且因为不见效而“心中着实忧郁”,跟宝钗一个毛病,感觉两个人都是当团支书或学习委员的料。作者果然没有闲笔,总在关键的时候点睛,而且到处都是伏笔!
  而袭人酷爱规劝宝玉,在前八十回里有很多这样的描写,在第十九回,袭人还拿父母要赎自己的事来要挟宝玉,给宝玉提了三个要求,搞得宝玉很狼狈,在第二十回里,李嬷嬷忽然大骂袭人:
  “谁不是袭人拿下马来的!我都知道那些事。”
  看来这回连宝玉也一起给拿下马来了,好在并不是劝他好好读书,所以宝玉还能忍受一时,而又很快转脸就忘掉了,把袭人气得要命,这一切也应该是在影射后回也根本听不进宝钗对自己的劝诫一样。
  (我的新浪博客可以方便地看到已经发布的内容,欢迎大家前去捧场: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vgimm
  我的新浪微博是: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vgimm)
到顶部